屏蔽层接地专业解析

1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的探讨

各电建公司的电气专业一直为屏蔽电缆的屏蔽层是在一端一点接地,还是在两端两点接地的问题争论不休,而争论的结果是有的电建公司采用一点接地方式,而有的电建公司采用两点接地的方式进行施工。其实根据《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国网公司十八条反措继电保护实施细则》以及《华北电网继电保护基建工程验收规范》要求,电气控制电缆屏蔽线必须两端接地。

上述国家规程、规范及反措要求电气控制电缆屏蔽线必须两端接地。但是所有电气控制电缆的屏蔽层不分场合的全部两端接地,这样的要求是否正确,是值得做进一步商榷和探讨的,经过多台机组的安装实践可以确定:从主控或网控到升压站的控制电缆的屏蔽层必须两端接地;但在主厂房内敷设的控制电缆屏蔽层最好是单端接地。其理由如下:从防止暂态过电压看,屏蔽层采用两点接地为好,两点接地使电磁感应在屏蔽层上产生一个感应纵向电流,该电流产生一个与主干扰相反的二次场,抵消主干扰场的作用,使干扰电压降低。从主控到升压站的控制电缆,由于其输入和输出均有一端在开关场的高压或超高压环境中,电磁感应干扰是主要矛盾,且电缆芯所在回路为强电回路因而屏蔽层电流产生的干扰信号影响较小,所以必须采用两点接地的方式。但是,两点接地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当接地网上出现短路电流或雷击电流时,由于电缆屏蔽层两点的电位不同,使屏蔽层内流过电流可能烧毁屏蔽层.其二,当屏蔽层内流过电流时,对每个芯线将产生干扰信号.所以对敷设在主厂房内的电气电缆, 电磁感应干扰比较而言矛盾不突出,而两点接地产生的屏蔽层电流对芯线产生干扰有可能使装置误动,故宜采用一点接地。而热工自动化专业规

定,热工控制电缆的屏蔽层要求一点接地,其道理也如同上所述。

另外,电气专业要求控制电缆屏蔽层两端接地,而热工自动化专业规定屏蔽

层一点接地,当电气量进入DCS 时,两种规定发生冲突,目前国家规程和规

范没有明确要求这种情况下是采用单端接地还是两端接地,根据电缆接线的工程实践,最好是采用单端接地,接地点的选择按取用原则来处理。

2工程实践中的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在对电气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进行探讨

分析之后,不难看出目前国家规程、规范及反措对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

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但是在现阶段,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在工程

实践中仍要按照国家规程、规范及反措要求执行。

控制电缆屏蔽接地原则: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用接地线焊接引出即可,接到专用接地铜排上。接地线选用 > 1.5mm0勺黄绿软铜线。接到接地铜排一端的地线须挂锡或压线鼻子,必须保证每一根接地线与铜排可靠连接。严禁使用电缆

内勺空线替代屏蔽层接地。

2.1 电气设备之间勺电缆屏蔽接地主控或网控室至高压开关场勺继电保护电缆,其屏蔽层应在开关场和控制室内两端接地。在控制室内,屏蔽层宜接于保

护屏内勺接地铜排上;在开关场,屏蔽层应在与高压设备有一定距离勺端子箱内接地。

互感器每相二次回路经两芯屏蔽电缆从高压箱体引至端子箱,该电缆屏蔽层

在高压箱体和端子箱两端接地。如果瓦斯继电器到中间端子箱过渡时,瓦斯

继电器到端子箱的控缆必须两端接地,端子箱再到保护屏的控缆两端也必须

接地。

主厂房内继电保护电缆,其屏蔽层应在就地设备端子箱和主控保护盘内进行

两端接地;另外,用于主厂房内其他部分的保护及控制电缆,亦采用两端接地:

如高压盘-低压盘、低压盘-MCC 盘、高、低压盘-就地控制箱之间的屏蔽电

缆。同列盘之间的盘连电缆同样屏蔽层要两端接地。

对于双层屏蔽电缆,内屏蔽应一端接地,外屏蔽应两端接地,即双屏蔽电缆的一端应使内层屏蔽与外层屏蔽焊接到一起,然后用接地线焊接引出到保护盘或光端设备终端上的接地铜排上,另一端只引出外屏蔽层接地。另外,传送音频信号所采用的屏蔽双绞线,其屏蔽层应在两端接地;保护至音频接口的控制电缆应采用双绞双屏蔽电缆,每一个接点用一对芯传送,屏蔽层应两端接地。

2.2 至DCS 盘柜的电气电缆屏蔽接地高压开关场、主控和网控保护盘、变压器以及高、低单端压盘至DCS 的屏蔽电缆采用单端接地方式。单端接地点一般按取用原则设置,凡是从以上设备送到DCS 盘柜的反馈信号(位置、故障和模拟量信号),均应在DCS侧做单端接地;凡是从DCS盘柜送出的控制指令(合、跳闸或其他指令),均应在保护盘侧做单端接地。摘要:介绍了发电厂控制系统中,采用屏蔽型控制电缆抑制电磁干扰(EM1)的重要措

施。提出良好的屏蔽,仅靠电缆屏蔽层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选择正确

的屏蔽层接地方式、接地点数和接地点位置关键词:电磁干扰;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

随着电力系统的扩大,电压等级的提高,机组容量的增大,计算机和微处理器等微电子装置已广泛应用于电厂生产监测与控制。而且电子设备的频带日益加宽,功率逐渐加大,灵敏度提高,联络各种设备的电缆网络也越来越复杂。况且微电子装置的工作环境和监测对象本身是一个很强的交变电磁场,是一个大干扰源。在这样的电磁环境中,电子装置必然会受到静电感应、电磁耦

合、接地线电位升高、控制回路自身产生的干扰电压等的电磁干扰,这些电磁干扰轻则会引起电子装置的可靠性降低,重则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漳泽发电厂3 号、4 号、5 号机组先后利用机组大修的机会,对其热控系统进行了DCS 改造,采用EIC 综合技术将电气控制、仪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等功能由DCS 统一完成。经过DCS 改造后,机组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DCS 系统的稳定性了。为高DCS 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水平,确保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可靠运行,成为当前电厂DCS 控制系统电磁兼容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DCS 控制系统中,电缆是主要的干扰源,它既是干扰的主要发生器,也是主要的接收器。电缆作为发生器,它向空间辐射电磁噪声;作为吸收器,它能敏感地接收来自邻近干扰源所发射的电磁噪声。目前,在电厂控制系统中,采用屏蔽电缆作为抑制EMI 的重要措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依靠电缆屏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

良好的接地方式。关于电缆屏蔽层要不要接地,应该是几点接地,是电缆始端接地,还是电缆终端接地,或者是两端都接地。本文就屏蔽电缆的接地方式作一探讨,供大家参考

1 EMI 与电缆端口

电磁干扰(EMI)分为传导性干扰和辐射性干扰两大类。传导性干扰是指通过电源线路、接地线和信号线传播的干扰;辐射性干扰是指通过空间传播的干扰。无论是通过哪一种传播途径,电磁干扰都是通过端口进入设备的。

这里所说的端口,指的是设备与外部环境特定的界面接口。设备的端口可分为外壳端口和电缆端口,外壳端口是设备的物理边界,电磁场可以通过这个边界辐射出去或传播进来:电缆端口是导线与设备连接的端口,电缆端口可以分为电源端口、信号端口和功能端口。

3电缆屏蔽层接地点数

屏蔽层若只起屏蔽作用而不作为信号返回回路,传输的信号又不是模拟量时,屏蔽层最好是两端都接地,这样即起到对静电耦合的抑制作用(静电屏蔽),又起到对电磁感应的抑制作用(电磁屏蔽)。对于静电屏蔽,采用两点接地后.降低了电缆屏蔽层的阻抗Z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电缆芯线上的静电耦合电压。对于电磁屏蔽,屏蔽层两端接地后。电缆屏蔽层与接地网构成了闭合回路,在屏蔽层上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通与干扰磁通反向,减弱了干扰磁通对芯线的影响,起到了抵消干扰磁通的作用。

电缆屏蔽层采用两点接地也存在2 个问题:

a)在发生接地短路时,可导致电缆屏蔽层两端存在较大的地电位差.地电位差使屏蔽层流过较大的低频电流,对作为信号返回回路的同轴电缆。将破坏正常的信号传输,而且可能将屏蔽层烧坏;

b)当屏蔽层流过电流时,对芯线将产生横态干扰,在芯线中产生干扰信号。由于模拟信号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较差,仅1 V 左右的干扰电压就可能导致零点漂移和传输误差。基于上述原因,同轴电缆和模拟信号回路控制电缆宜采用集中一点接地的方式,且一般将接地点选取在控制室。为使电缆对高低频都有良好的屏蔽效果,最好选用双层屏蔽同轴电缆,内屏蔽层一端接地,外屏蔽层两端接地。

4电缆屏蔽层接地点位置电缆屏蔽层采用一点接地方式时,其屏蔽层接地点的位置可根据信号源和接地端是否接地来确定。当不接地信号源和公共接地点的放大器连接时,电缆屏蔽层的接地点应选择放大器的公共接地点上。图2为不接地信号源和接地的放大器连接时,电缆屏蔽层的正确接法。

其中C。,C。为屏敝层与芯线问的总电容,!为两芯线问的等效集总电容。为大地两点问的电位差。此时。㈨,对放大器端子1。2 问的输入信号不会产生干扰。

当接地的信号源和不接地的放大器连接时,电缆屏蔽层的接地点应选择在信号源的接地端,如图3 所示。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控制电缆屏蔽层的接地应符合下列要求。

a)作为传输模拟信号回路的控制电缆和屏蔽层作为信号返回回路的同轴电缆,其屏蔽层宜采用集中一点接地方式,不得两点接地。

b)控制电缆屏蔽层除a)情况需要一点接地外,其余宜采用两点接地。选择两点接地时,应考虑在暂态电流作用下电缆屏蔽层不致被烧熔。

C)当电缆屏蔽层采用一点接地时,其接地点应根据信号源和接收端是否接地来确定。

d)采用双重屏蔽或复合式总屏蔽时,内屏蔽层为一点接地,外层蔽层为两点接地.

说说控制电缆的屏蔽层接地

(图说质量)说说控制电缆的屏蔽层接地 控制电缆接线工艺是电力工程重要的项目之一,而在整个接线过程中,电缆屏蔽接地是接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施工工序。屏蔽为什么需要接地?有哪些相关规定?如何接地?这里就这些问题具体说明一下:目前我公司的项目工程中控制电缆屏蔽接地,电气控制电缆部分采用两端接地方式,弱电及热控计算机监视电缆则采用一端接地方式。 电缆屏蔽接地是为防止电气设备因受电磁干扰造成误动和危害,为避免电磁干扰,控制电缆的屏蔽层 均应接地。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两端接地使电磁感应在屏蔽层上产生一个感应 纵向电流,该电流产生一个与主干扰相反的二次场,抵消主干绕场的 作用,显著降低磁场耦合感应电压,可将感应电压降到不接地时感应 电压的1%以下。当然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两端接地也存在以下两个情 况:1、当接地网上出现短路电流或雷击电流时,由于电缆屏蔽层两点 的电位不同,使屏蔽层内流过电流,会引起额外的冲击或干扰电压。2、 当屏蔽层内流过电流时,对每个芯线将产生干扰信号。但对应用于继 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回路的屏蔽电缆,由于其输入和输出均有一端在电网的高压或超高压环境中,电磁干扰是主要因数,为防止暂态过电压,故电气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电缆屏蔽层宜在两端接地。 热工自动化设备比较分散,就地设备处的屏蔽层都要接到全厂公用地困难较大,且仪表及控制系统信号绝大多数是低频信号,为防止静电干扰,低频信号接地的原则是单点接地,以避免形成接地回路。因此热工专业规定电缆屏蔽层需在电子设备间DCS机柜处集中一点接地。 翻阅国标《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就明确了控制电缆屏蔽层的接地方式: 3. 6. 9 控制电缆金属屏蔽的接地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拟信号回路控制电缆屏蔽层,不得构成两点或多点接地,应集中式一点接地。 2 集成电路、微机保护的电流、电压和信号的电缆屏蔽层,应在开关安置场所与控制室同时接地。 3 除上述情况外的控制电缆屏蔽层,当电磁感应的干扰较大时,宜采用两点接地;静电感应的干扰较大时,可采用一点接地。双重屏蔽或复合式总屏蔽,宜对内、外屏蔽分别采用一点、两点接地。 4 两点接地的选择,还宜在暂态电流作用下屏蔽层不被烧熔。 3. 6. 10 强电控制回路导体截面不应小于1.5mm2,弱电控制回路不应小于0.5mm2。 GB50171-201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第6.0.4条第四款内容: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应接地良好。和第7.0.11条规定:用于保护和控制回路的屏蔽电缆屏蔽层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作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用于电气保护及控制的单屏蔽层接地应采用两端接地方式。2 远动、通信等计算机系统所采用的单屏蔽电缆屏蔽层,应采用一点接地方式;双屏蔽电缆外屏蔽层应两端接地,内屏蔽层宜一点接地。屏蔽层一点接地的情况下,当信号源浮空时,屏蔽层接地点应在计算机侧;当信号源接地时,接地点应靠近信号源的接地点。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对电缆屏蔽层的要求是: 6.3屏蔽、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的要求中第1条第2款规定:在需要保护的空间内,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或穿钢管敷设,外层屏蔽或钢管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 在《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订版)继保专业重点实施要求中也有相关条文:13.1.1.7 电缆主绝缘、单芯电缆的金属屏蔽层、金属护层应有可靠的过电压保护措施。统包型电缆的金属

屏蔽线屏蔽层应一端接地还是两端接地

屏蔽线屏蔽层应一端接地还是两端接地 屏蔽接地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来处理:屏蔽层单端接地和屏蔽层双端接地。 ①屏蔽层单端接地是在屏蔽电缆的一端将金属屏蔽层直接接地,另一端不接地或通过保护接地。 在屏蔽层单端接地情况下,非接地端的金属屏蔽层对地之间有感应电压存在,感应电压与电缆的长度成正比,但屏蔽层无电势环流通过。单端接地就是利用抑制电势电位差达到消除电磁干扰的目的。 这种接地方式适合长度较短的线路,电缆长度所对应的感应电压不能超过安全电压。静电感应电压的存在将影响电路信号的稳定,有时可能会形成天线效应。 ②双端接地是将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的两端均连接接地。 在屏蔽层双端接地情况下,金属屏蔽层不会产生感应电压,但金属屏蔽层受干扰磁通影响将产生屏蔽环流通过,如果地点A和地点B的电势不相等,将形成很大的电势环流,环流会对信号产生抵消衰减效果。动力电缆线两边接地,电机端的PE必然要接在驱动端的PE上,并最终接入机箱内的大地汇流排。 信号线则需要区别情况对待,一般而言模拟信号主张单端接地,以避免双端接地时,地电势不同引发的地电流影响信号;

数字信号或差分信号主张双端接地,只是过大的地电流也同样可能影响信号。 所以个人以为,无论是单端还是双端,原则是死的,实效才是目的,需以能解决现场问题和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为重,因此往往只能灵活处置。 单端接地。 如果是两端接地,由于两个接地端可能存在电位差,反而会产生干扰。一般要求是2端接地,然而2端接地要看现场条件,如果现场条件恶劣,会在2端形成感应电压,从而有了感应电流,容易干扰,当然,对模拟量干扰严重,故此时即要单端接地。 高频双端接地如编码器,开关量等,低频单端接地如模拟量等。 单端接地不存在接地电位差的问题,可减少接地干扰。 屏蔽线的接地有三种情况,即:单端接地方式、两端接地方式、屏蔽层悬浮。(1)单端接地方式:假设信号电流i1从芯线流入屏蔽线,流过负载电阻RL之后,再通过屏蔽层返回信号源。因为i1与i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它们产生的磁场干扰相互抵消。这是一个很好的抑制磁场干扰的措施。同时它也是一个很好的抵制磁场耦合干扰的措施。(2)两端接地方式:由于屏蔽层上流过的电流是i2与地环电流iG的迭加,所以它不能完全抵消信号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干扰。因此,它抑制磁场耦合干扰的能力也比单端接地方式差。单端接地方式与两端接地方式都有屏蔽电场耦合干扰作用。(3)屏蔽层悬浮:只

电力电缆金属屏蔽层接地方式的探讨

电力电缆金属屏蔽层接地方式的探讨 随着电力产业的发展,大量的电力电缆的运行带来了电缆金属屏蔽层电流过大等问题,导致电缆效率降低,缩短使用寿命,也增加了电力运行的风险。金属屏蔽层通过正确的接地方式,可以有效抑制暂态过电压及消除环流,降低工程造价。 标签:电力电缆;金属屏蔽层;接地方式 1 金属屏蔽层的作用 GB/T12706-2008规定1kv到35kv所有电缆的绝缘线芯上应有金属屏蔽层,金属屏蔽层主要有以下作用: 1.1 电缆正常通电时金属屏蔽层通过电容电流。 1.2 将电缆通电时引起的电磁场屏蔽在绝缘线芯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的电磁干扰,同时也起到限制外界电磁场对内部产生的影响。当电缆单芯运行或三芯电缆不平衡运行时,电缆长期处于由电动力所造成的机械力的作用下,导致电缆绝缘受损,减少电缆的使用寿命。 1.3 电站保护系统要求外金属屏蔽具有较好的防雷特性。当发生雷击事故时,金属屏蔽层可将故障电流引入接地系统,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1.4 在发生短路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承受一部分短路电流,避免绝缘在过高的电流影响下产生热击穿。 2 金属屏蔽层感应电压的来源 三芯电力电缆的在正常运行中的理论值的向量和为0,此时伴随电流产生的磁场也为零。但是实际运行中,三相电流不可能完全平衡导致整根电缆将会出现零序电流,或者内部三芯导线因为实际敷设中导致相对位置不平衡(不是正品字),产生的磁场不能完全抵消,这样金属屏蔽层两端仍可能产生感应电压。 由单芯电缆构成的交流传输系统中,电缆导体和金属护套的关系可以看做一个空心变压器。电缆导体相当于一次绕组,而金属护套相当于二次绕组。单芯电缆金属护套处于导体电流的交变磁场中,因而在金属护套中产生一定的感应电压。 在一般情况下,电缆导体中通过的只是载流量安全范围内的工作电流,这时电缆金属护套每厘米产生的感应电压虽然数值不大,但由于电缆可能很长,每厘米长度的感应电压叠加起来也可能达到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

屏蔽层接地专业解析

1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的探讨 各电建公司的电气专业一直为屏蔽电缆的屏蔽层是在一端一点接地,还是在两端两点接地的问题争论不休,而争论的结果是有的电建公司采用一点接地方式,而有的电建公司采用两点接地的方式进行施工。其实根据《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国网公司十八条反措继电保护实施细则》以及《华北电网继电保护基建工程验收规范》要求,电气控制电缆屏蔽线必须两端接地。 上述国家规程、规范及反措要求电气控制电缆屏蔽线必须两端接地。但是所有电气控制电缆的屏蔽层不分场合的全部两端接地,这样的要求是否正确,是值得做进一步商榷和探讨的,经过多台机组的安装实践可以确定:从主控或网控到升压站的控制电缆的屏蔽层必须两端接地;但在主厂房内敷设的控制电缆屏蔽层最好是单端接地。其理由如下:从防止暂态过电压看,屏蔽层采用两点接地为好,两点接地使电磁感应在屏蔽层上产生一个感应纵向电流,该电流产生一个与主干扰相反的二次场,抵消主干扰场的作用,使干扰电压降低。从主控到升压站的控制电缆,由于其输入和输出均有一端在开关场的高压或超高压环境中,电磁感应干扰是主要矛盾,且电缆芯所在回路为强电回路因而屏蔽层电流产生的干扰信号影响较小,所以必须采用两点接地的方式。但是,两点接地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当接地网上出现短路电流或雷击电流时,由于电缆屏蔽层两点的电位不同,使屏蔽层内流过电流可能烧毁屏蔽层.其二,当屏蔽层内流过电流时,对每个芯线将产生干扰信号.所以对敷设在主厂房内的电气电缆, 电磁感应干扰比较而言矛盾不突出,而两点接地产生的屏蔽层电流对芯线产生干扰有可能使装置误动,故宜采用一点接地。而热工自动化专业规

屏蔽线接地方法及原理

屏蔽线接地方法与原理 屏蔽线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悬空。当信号线传输距离比较远的时候,由于两端的接地电阻不同或PEN线有电流,可能会导致两个接地点电位不同,此时如果两端接地,屏蔽层就有电流行成,反而对信号形成干扰,因此这种情况下一般采取一点接地,另一端悬空的办法,能避免此种干扰形成。两端接地屏蔽效果更好,但信号失真会增大 请注意:两层屏蔽应是相互绝缘隔离型屏蔽!如没有彼此绝缘仍应视为单层屏蔽! 最外层屏蔽两端接地是由于引入的电位差而感应出电流,因此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 而最内层屏蔽一端接地,由于没有电位差,仅用于一般防静电感应。下面的规范是最好的佐证!《GB 50217-19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3.6.8 控制电缆金属屏蔽的接地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拟信号回路控制电缆屏蔽层,不得构成两点或多点接地,宜用集中式一点接地。 (2)除(1)项等需要一点接地情况外的控制电缆屏蔽层,当电磁感应的干扰较大,宜采用两点接地;静电感应的干扰较大,可用一点接地。双重屏蔽或复合式总屏蔽,宜对内、外屏蔽分用一点,两点接地。 (3)两点接地的选择,还宜考虑在暂态电流作用下屏蔽层不致被烧熔。 《GB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6.3.1条规定:……当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等电位连接,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层屏蔽按前述要求处理。 其原理是:1.单层屏蔽一端接地,不形成电位差,一般用于防静电感应。2.双层屏蔽,最外层屏蔽两端接地,内层屏蔽一端等电位接地。此时,外层屏蔽由于电位差而感应出电流,因此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 如果是防止静电干扰,必须单点接地,不论是一层还是二层屏蔽。因为单点接地的静电放电速度是最快的。 但是,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1、外部有强电流干扰,单点接地无法满足静电的最快放电。 如果接地线截面积很大,能够保证静电最快放电的话,同样也要单点接地。当然了,真是那样,也没有必要选择两层屏蔽。

关于电缆屏蔽一点接地与两点接地的分析

关于电缆屏蔽一点接地与两点接地的分析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化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92)第条规定,当采用静态保护时,"采用屏蔽电缆,屏蔽层宜在两端接地。"这与热工自动化专业规定屏蔽层一点接地不一致。 理论上讲,屏蔽层多点接地(注意,这里所指多点接地的地是全厂接地网的地,而非当地的自然地),屏蔽层完全处于等电位,干扰将减至最小,但实际无法办到,因此电气后退为"宜"两端接地。由于静态保护的现场设备相对集中这也易于实现。热工自动化做一点接地规定有以下考虑: 1、热工自动化设备比较分散,就地设备处的屏蔽层都要接到全厂公用地困难较大,反之,对于接地热电偶等,如将两端均接至现场地也一样困难。 2、两端接地时,虽因屏蔽层感应产生的电流是二个方向相反的电流,因此,干扰可减少。 但是,在沿线全部浮空的情况下,仅一端接地,感应干扰也不会很大,可以满足要求。 为降低电场和磁场的干扰,二次控制系统中广泛使用屏蔽电缆。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如何接地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现在尚无统一规定,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电缆屏蔽层接地有两种方式:一点接地或两端接地。众所周知,对于通过电容耦合的电场干扰,一点接地即可大大降低干扰电压,发挥屏蔽作用。对于通过感应耦合的磁场干扰,一点接地不能起到屏蔽作用,只有两端都接地,外部干扰电流产生的磁场才能在屏蔽层中感应产生一个与外部干扰电流方向相反的电流,这个电流起到抵销降低干扰电流的作用,即屏蔽作用。可是两端接地时,如果两端地电位不一致(在地网流过暂态电流时),则将在屏蔽层中产生一个附加电流,这个电流将在屏蔽电缆中信号线产生干扰电压。正是由于两点接地的这种“有利”和“有弊”之间的矛盾,须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采用。 对于以往大量应用的通过高压开关场的常规二次回路,如电流、电压回路及直流控制回路等,其控制电缆的屏蔽层一般采用两点接地,因为这些电缆通

屏蔽线屏蔽层应一端接地还是两端接地

屏蔽线屏蔽层应一端接地依然两端接地 屏蔽接地通常采纳两种方式来处理:屏蔽层单端接地和屏蔽层双端接地、ﻫ①屏蔽层单端接地是在屏蔽电缆的一端将金属屏蔽层直截了当接地,另一端不接地或通过保护接地、 在屏蔽层单端接地情况下,非接地端的金属屏蔽层对地之间有感应电压存在,感应电压与电缆的长度成正比,但屏蔽层无电势环流通过。单端接地就是利用抑制电势电位差达到消除电磁干扰的目的、 这种接地方式适合长度较短的线路,电缆长度所对应的感应电压不能超过安全电压、静电感应电压的存在将影响电路信号的稳定,有时估计会形成天线效应。ﻫ②双端接地是将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的两端均连接接地、 在屏蔽层双端接地情况下,金属屏蔽层可不能产生感应电压,但金属屏蔽层受干扰磁通影响将产生屏蔽环流通过,假如地点A和地点B的电势不相等,将形成特别大的电势环流,环流会对信号产生抵消衰减效果、 动力电缆线两边接地,电机端的PE必定要接在驱动端的PE上,并最终接入机箱内的大地汇流排、 信号线则需要区别情况对待,一般而言模拟信号主张单端接地,以幸免双端接地时,地电势不同引发的地电流影响信号;ﻫ数字信号或差分信号主张双端接地,只是过大的地电流也同样估计影响信号。ﻫ因此个人以为,不管是单端依然双端,原则是死的,实效才是目的,需以能解

决现场问题和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为重,因此往往只能灵活处置。 单端接地。 假如是两端接地,由于两个接地端估计存在电位差,反而会产生干扰、一般要求是2端接地,然而2端接地要看现场条件,假如现场条件恶劣,会在2端形成感应电压,从而有了感应电流,容易干扰,当然,对模拟 量干扰严重,故此时即要单端接地。 高频双端接地如编码器,开关量等,低频单端接地如模拟量等、ﻫ单端接地不存在接地电位差的问题,可减少接地干扰、 屏蔽线的接地有三种情况,即:单端接地方式、两端接地方式、屏蔽层悬浮、(1)单端接地方式:假设信号电流i1从芯线流入屏蔽线,流过负载电阻RL之后,再通过屏蔽层返回信号源。因为i1与i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它们产生的磁场干扰相互抵消。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抑制磁场干扰的措施。同时它也是一个特别好的抵制磁场耦合干扰的措施。(2)两端接地方式:由于屏蔽层上流过的电流是i2与地环电流i G的迭加,因此它不能完全抵消信号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干扰。因此, 它抑制磁场耦合干扰的能力也比单端接地方式差。单端接地方式与两端接地方式都有屏蔽电场耦合干扰作用。(3)屏蔽层悬浮:只有屏蔽电场耦合干扰能力,而无抑制磁场耦合干扰能力。 关于单端接地,是变送器端接地 1、先说独立地线。所谓的独立地线,顾名思义,就是为本系统单独设置的地线,它必须是通过对地电阻测量合格的地线。那么什么是合格地线呢?他的对地电阻的标准是多少?这有国标决定,关于计算机系

变电站二次电缆屏蔽层接地的分析

变电站二次电缆屏蔽层接地的分析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它在输配电过程中承担着电能转换、传输和分配等重要任务。而在变电站中,二次电缆屏蔽层接地(以下简称屏蔽层接地)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屏蔽层接地进行分析。 首先,屏蔽层接地的作用是防止干扰信号传输,并保护设备。屏蔽层是指电缆的导电层,也就是说它是用来屏蔽电缆中心导体的干扰信号的。通常情况下,屏蔽层需要接地,这样可以使得干扰电流可以流回地面,避免对设备产生干扰。并且,在屏蔽层接地之后,还能够有效保护设备免受雷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其次,屏蔽层的接地方式有多种,如单点接地、多点接地和绝缘中性点接地等。在具体的应用中,需要根据设备和现场条件来确定合适的接地方式。如在单点接地中,将屏蔽层借助屏蔽层接地线与单点接地点相连接,可以将干扰电流引入地面。而在多点接地中,将屏蔽层借助接地线分别与不同的接地点相连接,可以使得高频信号不会在屏蔽层内积累,避免带来干扰电压的出现。而在绝缘中性点接地中,通过将屏蔽层接地点与中性点相连接,可以保证设备接地的同时,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对于屏蔽层接地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选材、跨步电压和间距。在屏蔽层的选材中,需要注意选用地线材料的导体电阻和电磁波阻抗的匹配,这样可以减小接地阻抗,提高接地效果。在跨步电压和间距方面,由于设备和地面之间存在较大电

位差,需要通过跨步电压和间距的设计来保证接地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屏蔽层接地是变电站中重要的一环,可以保护设备免受干扰和自然灾害,同时需要根据设备和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并对接地的选材、跨步电压、间距等进行合理设计,以保证接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屏蔽线接地方法及原理

屏蔽线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悬空。当信号线传输距离比较远的时候,由于两端的接地电阻不同或PEN线有电流,可能会导致两个接地点电位不同,此时如果两端接地,屏蔽层就有电流行成,反而对信号形成干扰,因此这种情况下一般采取一点接地,另一端悬空的办法,能避免此种干扰形成。两端接地屏蔽效果更好,但信号失真会增大 请注意:两层屏蔽应是相互绝缘隔离型屏蔽!如没有彼此绝缘仍应视为单层屏蔽! 最外层屏蔽两端接地是由于引入的电位差而感应出电流,因此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 而最内层屏蔽一端接地,由于没有电位差,仅用于一般防静电感应。下面的规范是最好的佐证!《GB 50217-19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3.6.8 控制电缆金属屏蔽的接地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拟信号回路控制电缆屏蔽层,不得构成两点或多点接地,宜用集中式一点接地。 (2)除(1)项等需要一点接地情况外的控制电缆屏蔽层,当电磁感应的干扰较大,宜采用两点接地;静电感应的干扰较大,可用一点接地。双重屏蔽或复合式总屏蔽,宜对内、外屏蔽分用一点,两点接地。 (3)两点接地的选择,还宜考虑在暂态电流作用下屏蔽层不致被烧熔。 《GB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6.3.1条规定:……当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等电位连接,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层屏蔽按前述要求处理。 其原理是:1.单层屏蔽一端接地,不形成电位差,一般用于防静电感应。2.双层屏蔽,最外层屏蔽两端接地,内层屏蔽一端等电位接地。此时,外层屏蔽由于电位差而感应出电流,因此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 如果是防止静电干扰,必须单点接地,不论是一层还是二层屏蔽。因为单点接地的静电放电速度是最快的。 但是,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1、外部有强电流干扰,单点接地无法满足静电的最快放电。 如果接地线截面积很大,能够保证静电最快放电的话,同样也要单点接地。当然了,真是那样,也没有必要选择两层屏蔽。 否则,必须两层屏蔽,外层屏蔽主要是减少干扰强度,不是消除干扰,这时必须多点接地,虽然放不完,但必须尽快减弱,要减弱,多点接地是最佳选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屏蔽接地分析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屏蔽/接地分析 摘要: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屏蔽/接地直接关系到控制系统的监测控制精度和机组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对此,以基金会现场总线(FF)和过程现场总线(Profthus)为例,对FCS屏蔽/接地进行分析,并给出了FCS防止外部电击、雷电、强电流及静电干扰的电缆屏蔽层接地方法。 将以现场总线技术为基础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用于发电厂机组级控制,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FCS有许多设计和应用技术是传统控制系统(如DCS、PLC)所不曾遇到的,如区域(站点)划分与位置确定、FCS 网段设计、FCS的屏蔽/接地等,其中屏蔽/接地直接关系到FCS的监测控制精度和机组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由于现场总线标准繁多,本文以适用于发电厂控制,且配套产品相对齐全的FF和Profibus现场总线标准为例,阐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屏蔽/接地。 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屏蔽/接地 控制系统具有保护地和工作地2 种接地方式,其中工作地分为逻辑地、屏蔽地等,对于装有安全栅防爆措施的控制系统,还要求具有本安地。 1.1 FF现场总线屏蔽/接地 FF现场总线系统中仪表信号导线不得用于接地,仪表安全接地必须通过信号电缆之外的独立导线;在网络中的任何一处现场总线设备不得将双绞线对中的任一根导线与地连接,现场总线导线中的任一根导线接地将导致该总线网络/网段上的所有设备通信中断。与传统仪表系统相同,采用双绞线外部的屏蔽是为了避免信号干扰(噪声),现场总线电缆的屏蔽层必须接地。 针对不同工程,原则上可选用以下3种电缆屏蔽层接地方法。 (l)整个网段中所有电缆的屏蔽层连接在一起,只在网段的一端接地,通常是在控制室端接地。在此情况下,整个网段的电缆屏蔽层不得与现场仪表和接线盒的机壳连接,因为这些机壳通常总是接地的。在没有等电位地的情况下,应该遵循这种屏蔽层单端接地原则。 (2)在现场电磁干扰较强的情况下,理想的抗干扰措施是将电缆屏蔽层与金属接线盒、仪表机壳及控制室内的系统接地连接在一起,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多点接地。只有当设有等电位地时,才可以采用此方法。 (3)在多数现场中,没有完善的等电位地(仪表的安装现场设有装置区域范围的等电位地,而控制室与装置现场的地没有等电位),为了获得很好的抗干扰效果,可将电缆屏蔽层

浅析轨道车辆电缆屏蔽层处理及接地工艺

浅析轨道车辆电缆屏蔽层处理及接地工 艺 摘要:本文随着轨道运输正朝着高速、智能、绿色和人文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对车辆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器控制系统作为我国轨道车辆 日常运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其所用电缆屏蔽层的性能也会影响到车辆 的运行安全性。文中通过对由于屏蔽层处理不当产生的故障进行分析,简单阐述 了车辆中所用电缆的屏蔽层常见的处理工艺和接地方法和特殊电缆屏蔽层的处理 方法的优化。 关键词:铁路车辆电缆屏蔽层处理工艺特殊电缆屏蔽层 一.电磁屏蔽的基本原理和目的 电磁屏蔽是指对电磁波产生衰减作用,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内部辐 射区的电磁场,不使其越出某一区域;二是防止外来的辐射进入某一区域,也就 是尽可能防止设备本身受到其他设备干涉和避免本设备骚扰其他周围设备。其目 的就是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 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 屏蔽线是使用金属网状编织层把信号线包裹起来的传输线,编织层一般是红 铜或镀锡铜。屏蔽线的屏蔽层需要接地,外来干扰信号可被导入大地。屏蔽层是 为了减少外电磁场或通信线路的影响而专门采用的一种带金属编织物外壳的导线,这种屏蔽线也有防止线路向外辐射电磁能的作用。屏蔽线层厚度很薄,远小于使 用频率上金属材料的集肤深度(所谓趋肤效应是指电流在导体截面的分布随频率 的升高而趋于导体表面分布,频率越高,趋肤深度越小,即频率越高,电磁波的 穿透能力越弱),屏蔽层的效果主要不是由于金属体本身对电场、磁场的反射、 吸收而产生的,而是由于屏蔽层的接地产生的,接地的形式不同将直接影响屏蔽 效果。

二.屏蔽层的种类 对于电场、磁场屏蔽层的接地方式不同,可采用不接地、单端接地或双端接地。 1.网状屏蔽:是用细铜丝织成渔网状覆盖在导体外,在保持良好的柔韧性及抗扰寿命的同时,有着较高的结构整体性,覆盖率越高,屏蔽效果越好。 2.箔层屏蔽:是在聚丙烯薄膜上附着一层铝箔形成,缠绕在导体外,箔层屏蔽重量轻,体积小,比网状屏蔽造价低,柔韧性好,但抗扰寿命较短。 3.组合屏蔽:箔层屏蔽和网状屏蔽组成的多层屏蔽,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屏蔽效果,目前在轨道车辆使用的较多。 三.屏蔽处理不当导致信号传输不良的案例分析及处理方法 轨道车辆设备间互连线缆布置密集,会造成线缆间信号干扰,屏蔽电缆广泛应用于各种轨道车辆中。电缆的屏蔽层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屏蔽层处理的好坏决定屏蔽电缆的抗干扰能力,影响信号传输。轨道车辆上电气连接器种类繁多,各部位连接器由于结构位置与功能不同,设计的屏蔽层处理方式不同。 屏蔽线的处理,可以说是连接器制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保证在剥线时不能划伤更不能切断线缆的屏蔽层,这就需要控制好运刀的力度,太轻绝缘层剥不掉;太重则会伤到屏蔽层。其次在回翻屏蔽时,要掌握技巧,不能强翻,否则会使屏蔽层出现断裂;最后还要注意屏蔽留取的长度和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车辆编组后进行整列调试时,发现列车显示屏与列车控制通信不良,信息显示时有时无,在确认传感器连接器无缩针、无接线错误、弯曲半径合理的情况下,要求重新制作传感器,二次制作完成的连接器再次连接设备后,显示屏恢复正常。对剪掉的连接器进行拆解分析后发现,在处理屏蔽层的步骤时,由于用力稍大,导致屏蔽层有所损伤,不能完整的传输信号。导致显示屏接受列车控制信息不良。 四.轨道车辆电缆屏蔽层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电力电缆各屏蔽层作用及金属屏蔽层接地方式的探讨

电力电缆各屏蔽层作用及金属屏蔽层接地方式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电力电缆内、外屏蔽层及金属屏蔽的作用做了简要区分,并结合相关国标规范对电力电缆金属屏蔽层接地方式的选择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对现场施工中遇到类似问题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电力电缆屏蔽层接地 1 各屏蔽层的区别 大家都知道一般10KV交联聚氯乙烯电缆的基本结构由导体、内屏蔽层、绝缘层、外屏蔽层、金属屏蔽、填充物、内衬层和阻燃外护套组成。首先我们区别一下内、外屏蔽层与金属屏蔽:内外屏蔽一般为半导体材料制成,作用是改善电缆内电场的分布,以内屏蔽层为例,电缆导体由多根导线绞合而成,它与绝缘层之间易形成气隙,导体表面不光滑,会造成电场集中。在导体表面加一层半导电材料的屏蔽层,它与被屏蔽的导体等电位并与绝缘层良好接触,从而避免在导体与绝缘层之间发生局部放电,提高了电缆的绝缘性能。同样外屏蔽是防止绝缘层对金属屏蔽层放电的。而金属屏蔽层的作用一般有两个:1、屏蔽自身电场,正常运行时通过电容电流。2、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接地保护作用,如果电缆芯线内发生破损,泄露出来的电流可以通过屏蔽层流入接地网,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2 金属屏蔽层接地方式的选择 电力电缆金属屏蔽层需要接地,且以金属层上的电压、电流来决定接地方式。现场施工中,接地方式的选择往往未得到充分地重视。根据《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下称《规范》)的规定:电力电缆金属层必须直接接地。交流系统中三芯电缆的金属层,应在电缆线路两终端和接头等部位实施接地。三芯电缆正常运行时其三芯流过的总电流为零,在金属屏蔽层外的磁通一般为0,这样在电缆的两端就不会产生感应电压,使流过金属屏蔽层的环流较小,因此一般用电缆终端头两端接地的方式。 对于单芯电缆《规范》则要求:电缆线路的正常感应电势最大值应满足下列规定: 1、未采取能有效防止人员任意接触金属层的安全措施时,不得大于50V。 2、除上述情况外,不得大于300V。 交流系统单芯电缆一回或两回的各相按通常配置排列情况,在电缆金属屏蔽层上任一点非直接接地处的正常感应电压可计算为: Es=L*Es0 (1)

电磁屏蔽暗室中的接地设计分析

电磁屏蔽暗室中的接地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对检测设备的电磁防护要求越来越高,随着 时间的推移,电磁屏蔽暗室的工作环境日趋复杂。为确保其稳定性、减小电磁干扰,正确的接地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电磁屏蔽暗室的接地设计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其对接地的要求,对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字:电磁;屏蔽暗室;接地设计 引言:接地技术是在强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由于其电压高、功率大,极有可能对人身产生伤害,因此,为保证人身安全,必须将电力网的零线、各类 电气设备的外壳,通过导线与大地相连,并与大地等电位。如果接地线设计不合 理或者质量差,都会对电磁屏蔽暗室的设计产生干扰,使电磁屏蔽暗室无法运行。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必须采用合适的接地方式。 1电磁屏蔽暗室中的接地设计意义 接地技术对防止电磁干扰,提高电子设备的兼容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装置或系统中设置一种接地装置,它的作用有二。一是在设备和系统中,为信 号电压的测量提供公共基准点;二是对人员及装备的保障。在电路图中,大约90%电磁兼容的问题都是由接地故障引起的。在设计时,若能充分考虑到平面布置和 接地,则可有效地防止电磁兼容问题的产生。在实际应用中,屏蔽效果与屏蔽本 体的构造和接地方式有很大关系,接地方式选择不当,将导致电磁干扰。因此, 在设计电力电子系统时,应注意对接地的设计与处理。一般情况下,根据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可以将电路和用电设备的接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安全接地,另 一种是信号接地。安全接地是一种为防止作业人员发生触电事故而采取的一种积 极的措施,主要是通过低阻抗的导线将用电设备外壳与大地连接起来,以防止作 业人员因漏电或故障放电而发生触电事故。其中,保护装置的接零保护,接地保 护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信号接地是指在系统和设备中,利用低阻抗的导线为各 种电路提供具有共同参考电位的信号返回路径,以使流过该地线的各种信号电流

屏蔽与接地技术总结

屏蔽技术 1 屏蔽的定义 屏蔽可通过各种屏蔽体来吸收或反射电磁场骚扰的侵入,达到阻断骚扰传播的目的;或者屏蔽体可将骚扰源的电磁辐射能量限制在其内部,以防止其干扰其它设备。(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 1. 一种是主动屏蔽,防止电磁场外泄; 2. 一种是被动屏蔽,防止某一区域受骚扰的影响。 屏蔽就是具体讲,就是用屏蔽体将元部件、电路、组合件、电缆或整个系统的干扰源包围起来,防止干扰电磁场向外扩散;用屏蔽体将接收电路、设备或系统包围起来,防止它们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因为屏蔽体对来自导线、电缆、元部件、电路或系统等外部的干扰电磁波和内部电磁波均起着吸收能量(涡流损耗)、反射能量(电磁波在屏蔽体上的界面反射)和抵消能量(电磁感应在屏蔽层上产生反向电磁场,可抵消部分干扰电磁波)的作用,所以屏蔽体具有减弱干扰的功能。 2.屏蔽的分类 屏蔽可分为电场屏蔽、电磁屏蔽和磁屏蔽三类。电场屏蔽又包括静电场屏蔽和交变 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又包括静磁屏蔽和交变磁场屏蔽。 1.静电屏蔽常用于防止静电耦合和骚扰,即电容性骚扰; 2.电磁屏蔽主要用于防止高频电磁场的骚扰和影响; 3. 磁屏蔽主要用于防止低频磁感应,即电感性骚扰。 2.1 静电场屏蔽和交变电场屏蔽 用来防止静电耦合产生的感应。屏蔽壳体采用高导电率材料并良好接地,以

隔断两个电路之间的分布电容偶合,达到屏蔽作用。静电屏蔽的屏蔽壳体必须接地。 以屏蔽导线为例,说明静电屏蔽的原理。静电感应是通过静电电容构成的,因此,静电屏蔽是以隔断两个电路之间的分布电容。静电感应,既两条线路位于地线之上时,若相对于地线对导体1加有V1的电压,则导体2也将产生与V1成比例的电 V2。由于导体之间必然存在静电电容,若 设电容为C10 C12和C20则电压V1就被C12和C20分为两部分,该被分开的电压就为V2,可用下式加以计算; 导体 1 和 2 之间加入接地板便可构成静电屏蔽。这样,在接地板与导体1、导体2之间就产生了静电电容C'1O和C'20。等效电路,增加了对地静电电容,消除了导体1、2之间直接偶合的静电电容。按示 2.1,由于C12=0故与V 1无关,V2=(1这就是静电屏蔽的原理。我们若用金属壳体将干扰源屏蔽起来,C1为 干扰源与屏蔽壳体之间的电容,C2为电子设备与屏蔽壳体之间的电容,Zm为屏蔽壳体对地阻抗。可求得屏蔽后电子设备上的耦合干扰电压:Vsm = 3 2 C1 C2 Zm ZsV N / { ( 3 2 C1 C2- Zm Zs[ ( C1 + C2) Zm + C2 Zs ]}(2) 如果将屏蔽壳体理想接地,即Zm = 0则V sm= 0耦合干扰可完全消除,也就是说,要想完全消 除上述干扰的必要条件是要求屏蔽壳体良好接地,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要求接地电阻小于2m^就可以了。如果我们使用了屏蔽壳体,但不接地时,此时Zm = 乂, 且C1 < C , C2 < (则可断定V sm > V s可知屏蔽后的耦合干扰,不但不能抑制,反而更加严重。 同样,如果干扰源不屏蔽,而将电子设备屏蔽,结果与上述屏蔽效果类似。在实 际工作中,是屏蔽干扰源还是屏蔽受感器,建议进行综合全盘考虑,应根据简便、经济、操作方便、场地等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平行导线,由于分布电容较大,耦合干扰尤其严重,需采用同轴电缆导线。有关同轴电缆导线的抗干扰问题,后面将另行分析讨论。耦合干扰的大小与频率有关,频率升高,干扰增加。 故此,频率越高,采用屏蔽越有必要,屏蔽后的效果越明显。 2.2 电磁屏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