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论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二、课程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的迁移原理,以及生物富集、降解作用和环境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理解污染特征与转化规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特征,相关元素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了解目前环境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并能够初步分析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提出具体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概念、途径和原理(支撑毕业要求2.1)。
(2)了解环境化学中环境修复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前沿进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识别、判断、评价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1)。
2.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三)思政元素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环节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政元素进行落实。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表2 教学内容、要求与达成五、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表3 实验内容、要求与达成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一)考核方式表4 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注:考核内容体现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要求。
(二)总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评价(40%)和结果性评价(60%)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和实验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10%和20%,结果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Ecological Engineer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了解生态工程的意义与前景,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农林牧复合系统、荒地恢复、湿地修复等生态工程的常用措施与技术。
(二)能力目标:把学到的各种原理、方法、技术运用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去,能尝试创建高产、无污的农林产业体系。
(三)素质目标:把生态学原理潜移默化到环境保护领域,形成“尊重自然,模仿自然”的理念。
“天然生态系统有良好自稳、自净、高产能力,最佳的生态工程必须适当模仿当地天然生态系统”。
— 1 —三、基本要求生态工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内容包括: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设计的方法,种植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养殖业生态工程,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荒芜土地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工程,湿地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学的任务不仅是对农业、牧业、林业、荒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更重要的是摒弃“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综合研究各行业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自然与环境的关系、近期与远期的系。
生态工程是一种系统、复杂的综合工程,本质上是“仿自然生态系统工程学”。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生态工程导论2学时第一节生态工程研究的目的、背景1学时第二节生态工程的应用前景1学时第二章生态工程的原理2学时第一节共生原理0.5学时第二节正负反馈原理0.5学时第三节局部控制与全局调节原理0.5学时第四节物质与能量多层利用与循环原理0.5学时第三章生态工程设计的方法6学时第一节斑块尺度上的生态工程设计1学时第二节区域尺度上的生态工程设计1学时第三节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方法1学时第四节生态演替促进法1学时第五节结构调整的方法1学时第六节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调整方法1学时重、难点:以上全是重点第四章种植业生态工程4学时— 2 —第一节种植业生态工程的特点1学时第二节种植业生态工程的设计1学时第三节种植业生态工程的几种常用技术1学时第四节案例分析1学时重、难点:种植业生态工程的设计与常用技术第五章林业生态工程4学时第一节林业生态工程设计的原理1学时第二节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2学时第三节林业生态工程案例1学时重、难点: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第六章养殖业生态工程4学时第一节养殖业生态工程的设计2学时第二节典型养殖业生态工程模式1学时第三节案例分析1学时重、难点:养殖业生态工程的设计第七章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4学时第一节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的原理1学时第二节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的设计2学时第三节案例分析1学时重、难点: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的设计第八章湿地生态工程3学时第一节湿地生态设计的原理与技术1学时第二节湿地生态工程设计1学时第三节案例分析1学时重、难点:湿地生态工程设计的原理与技术第九章荒芜土地恢复与重建生态工程3学时第一节沙化土地恢复与重建生态工程1学时— 3 —第二节荒山恢复与重建生态工程1学时第三节工矿废弃地恢复与重建生态工程1学时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平时成绩:习题作业,课堂小测验结课后考试:开卷成绩构成:考勤20%,平时20%,考试60%。
课程思政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模式探索

知识文库 第07期27课程思政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模式探索黄 珊当前,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基本方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理念得到渗透和传播的主要途径。
在开展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平台。
这样的教育模式体现了思政课程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了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就课程思政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高职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主要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优质的生态产品以及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了稀缺资源。
针对这样的发展情况,对高职学校的思政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职学校的思政教师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1 实施教育统筹完善教学设计将思政课程作为基础,开展全校范围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涉及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比较多样,需要不同的部门相互配合。
首先,学校应该从整体层面进行教育统筹,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长效机制,将教育职责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整合教师的力量构建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形式以及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当从整体角度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后,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逐渐完善,从更高层次的角度实施教学设计,在学校内部成立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教研小组,从而达到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目标。
2 合理对课程进行衔接和配合不同的思政课程中涉及到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以及呈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重复性,不同的思政课程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内容分布缺乏统一性。
这样的课程特点为思政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相互存在的联系进行拓展和调整,从而呈现清楚的教育范围和边界成为了思政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418课程名称:生态工程学英文名称:Ecological Engineering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54学分:3.0适用对象: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以及非生态学专业本科生的生态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统计学、植物学、生态学、昆虫学、气象学二、课程简介生态工程学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态工程及相应技术,重点介绍生态工程学原理、发展的历史与主要理论,生态工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农业、工业、环境、景观、湿地、城市及园林建设中生态工程的理论应用和相应的技术配套体系,现代高新技术在生态工程学领域中的应用等。
通过学习,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生态工程的主要理论与技术,并能够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Ecological engineering expounded more entirely and systematic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correspond technology, emphases introduce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major theory, the design theory and measur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introduced the theories application and correspond systems of compound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industry, environment, landscape, everglade, city and gardens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odern high and new technic in the field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assed through study, made students comprehend and hold the major theories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can apply in practic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城市生态学在简洁了解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的方式,重点介绍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全面论述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重要意义。
2021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计划

2021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计划根据《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___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___》(彭水教基…___‟___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全校学生态文明教育,切实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培育和践行___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全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决定全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体工作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以党的___大和___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精神为指导,以全校学生为对象,以倡导环保行为、普及低碳理念为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广大师生成为绿色社会的播种者、建设者,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监督者。
二、工作目标通过在全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知识,倡导绿色生活,引导全校师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参与到“建设美丽学校、实施生态教育“的行动中,让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达到___%,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为建设和谐幸福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三、具体措施(一)成立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领导。
组长:王云信(校长)副组长:张静(副校长)、沈元程(副校长)曾宪娟(副校长)、聂强(副校长)组员:何林糠、何光宏、何全胜、何志强、尹川___、王光芳、吴相维及各班主任(二)课内渗透,课外实践,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1、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学大纲为纲,以现行课本为本,适时、适量、适度渗透环境教育。
2、加强环境教育管理,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师的教学计划,___年级平均每学期不少于___课时安排生态文明教材读本教学内容。
3、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1)举办预防传染病及环保知识国旗下讲话(___月___日和___月___日)(2)___外出参观考察的环境教育如清明节扫墓、五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等;(3)开展社会调查;(4)___“环保小卫士”或“护绿小义工”等环保实践活动活动;(5)撰写环境小论文;(6)举办环保手抄报竞赛、环境书法和美术竞赛等;(7)实行节纸、节电、节水、垃圾减量及回收利用等活动4、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Science Generality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坏境科学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环境理念、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方而的问题有一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而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农内容学时绪论6学时|勺然环境3学时社会环境3学时环境污染与防治9学时环境价值与经济6学时环境管理3学时环境理念与伦理观3学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3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的基木概念•、环境的定义二、环境的纽成与分类三、环境要素与环境质景四、环境的功能与特征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三、全球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的定义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四、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五、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七、环境科学的未来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二章白然环境第一节地球环境一、地球的形成二、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纽成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性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第三节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水资源三、土地资源四、矿产资源五、生物资源六、能源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三章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一、史前文明二、农业文明三、工业文明四、生态文明第二节人口与环境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三、中国人口发展状况四、人口增长対环境的影响五、地球人口环境容量第三节城市环境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二、城市化及英进程三、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四、城市生态系统五、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六、生态城市及英建设第四节经济与环境一、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方程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艸、工业发展模式第五节社会环境一、政治与环境二、国际关系与环境三、法律与环境四、军事行动与环境五、贸易与环境第六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人与白然协调发展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一、水体污染二、大气污染三、土壤污染四、固体废弃物污染五、有毒化学品污染六、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一、水污染治理与控制二、大气污染治理与控制三、土壤污染治理与控制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控制五、有毒化学殆污染治理与控制六、环境噪声污染的治理与控制第三节环境污染预防一、环境污染预防概述二、工业污染预防技术三、污染预防计划四、污染预防的法律法规与策略五、污染预防的教育与研究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五章环境价值与经济第一节环境介质理论一、环境价值的构成二、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一、克接市场评价法二、揭示偏好评价法三、意愿调查评价法四、评价方法的选择第三节环境价值评估的应用一、费用效益分析二、环境经济核算三、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第四节环境经济手段一、环境经济手段的界定和分类二、排污收费三、排污权交易四、环境税五、生态补偿第五节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三、循环经济的层次四、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六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二、环境管理的特点三、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四、环境管理的主耍方法和于-段第二节环境规划管理一、环境规划的概念二、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内容三、环境规划的作用第三节环境政策管理一、环境政策的概念二、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三、中国环境政策体系第四节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一、基本框架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三同吋”制度四、排污收费制度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六、限期治理制度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第五节环境法制管理一、环境法及环境法制二、环境法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三、中国环境法律体系四、环境法律责任第六节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一、污染控制模式的转变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七节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一、国际环境会议二、国际环保机构和纽织三、国际环保活动四、环境日五、环境教育六、环境保护公约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七章环境理念与伦理观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及其发展二、传统环境观三、现代环境观第二节环境伦理观一、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二、环境伦理学第三节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耍道徳规范一、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二、环境道徳的主要规范三、环境道徳范畴四、环境道徳行为评价与教育第四节环境伦理观的实践一、决策和管理中的环境伦理二、经济活动中的环境伦理三、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以、法制中的环境伦理五、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伦理本章主要讲授: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流派;环境伦理学的发生发展;环境伦理在社会经济等活动中应用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生态学理论,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定位进行理性分析,同时让学生认识把生态问题上升到文明层面上的具体内涵。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生态文明必由之路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掌握生态文明产生过程;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态文明的内涵。
难点: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一、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二章爽爽贵阳得天独厚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贵阳独特的生态与区位特征;了解贵阳多民族和谐共荣与历史人文积淀;使学生在历史传承中迎接挑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贵阳独特的生态与区位特征。
难点:贵阳多民族和谐共荣与历史人文积淀。
【教学内容】
第一节独特的生态与区位特征
一、低纬高原天然空调
二、喀斯特地貌分布景观奇异
三、生物种类繁多生机勃勃
四、资源丰富的浅内陆省会
第二节多民族和谐共荣与历史人文积淀
一、多彩的民族文化
二、悠久的人文传统
第三节在历史传承中迎接挑战
一、当前面临的挑战
二、创新思路谋求跨越
三、重点突破治理污染严重企业
第三章生态城市科学发展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了解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功能的基本要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了解贵州优势特色产业有哪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难点:生态文明城市功能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一、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三、生态产业建设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五、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第二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功能
一、交通基础设施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城市公用设施
第三节实施四大治理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一、开展以治理“两湖一库”为重点的治水工程
二、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
三、开展以提高空气质量为重点的治污工程
四、开展以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土地保护工程
第四节加强生态产业建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一、把旅游服务业发展成为主要的支柱产业
二、实现现代物流业突破性发展
三、加快发展金融和会展业
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工业
五、发展壮大现代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
第四章和谐社会美丽家园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贵阳关注民生、造福百姓系列工程;了解用生态文明引领城市文明的含义;作为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学生如何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中。
难点:生态文明引领城市文明的含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注民生造福百姓
一、学有所教——优先发展教育
二、劳有所得——加强劳动就业
三、病有所医——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四、老有所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五、住有所居——多层次构建住房供应体系
六、居有所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节生态文明引领城市文明
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二、弘扬生态道德
三、倡导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培育和践行我们的城市精神
一、我们的城市精神——知行合一,协力争先
二、贵阳精神引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四、学时分配
五、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表现力和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提示性问题,强化课堂中信息的双向交流,活跃气氛、提高效果。
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在授课过程中,辅助采用案例教学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作为必要的教学补充。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贵阳市教育局:《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资料:
蒙秋明、龚振黔:《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