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辨析题

马哲辨析题
马哲辨析题

辨析题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顶峰。

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要求而出现的。它继承了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优秀成果,概括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把哲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但并没有结束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意味着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并不是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错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地产生对各种具体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了朴素的世界观。当世界观还停留在不系统的、零散的状态,还缺乏理论论证时,它还不是哲学。哲学是在概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基础上,把自发的世界观上升为自觉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哲学家经过理论论证的、形成逻辑体系的思想理论。上述命题混淆了哲学与自发的世界观之间的区别。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谁是派生,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区别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区别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所以,不能把哲学基本问题只归结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3.为理想而奋斗的是唯心主义,追求物质享受的是唯物主义。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只能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来确定,这是唯一正确的划分标准。凡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就是唯心主义,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除此之外不能用其他的划分标准,上述命题是用错误的划分标准来美化唯心主义,贬低唯物主义。

4.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不能等同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相区别的不同哲学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区别的。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哲学基本问题

的第二方面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了知论的立场。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

一方面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作

出了肯定的回答,也是可知论者。只有一部分否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才是不可知论者。

5.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

错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一切事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

具体事物是物的各种表现形态。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不变的、绝

对的;具体事物是有条件的、可变的、相对的。作为高度抽象的概念,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寓于具体事物的个性中,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但把两者不加区别地等同起来,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的

统一,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陷入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局限。

6.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跟“绝对精神”、“上帝”差不多。

错误。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对一切物质现象共性——客观实在性的抽象概括。人们虽然

不能用感官直接感知“物质”,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物质的具体形态来感知物质。“绝对精神”、“上帝”则是人的意识虚构出来的,不具有客观实在性,是人们无法感知的。

7.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

错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是对“世界是怎样的”,即世界的存在状态的回答,不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由于形而上学不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世界,其本质

上是通向唯心主义的。上述观点仅表达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而并未表达唯心主义的

形而上学错误。

8.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

正确。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以及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9.运动具有客观性,因而运动也是物质。

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也必然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质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不同的,运动不是一种物质,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正确。观念的东西来自于客观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才说不过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反映到人脑之后,才能形成意识。其次,从意识的形成来看,先要有客观对象,没有对象的存在,就没有对它的映象,反映者依赖于被反映者。此外,还要有人脑的作用,对感觉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才能形成具体的意识。

11.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归根到底也是来自客观事物,而不能说是主观自生。因为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就是说各种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如何特殊,看起来如何远离现实生活,都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来自现实、来自物质世界。

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理论、荒唐的观念、离奇的幻想,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仍然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错误。世界的统一性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本原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事物和现象都不过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存在”是一个多义的、模糊不清的概念,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它既可以指物质现象,也可以指精神现象。如果以“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就会混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区别,掩盖它们之间的对立。因为唯心主义完全可以接受这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并作出唯心主义的解释。所以,必须坚决反对“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含混不清的说法。

13.割下来的手不再是手。

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它要求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意义。割下来的手,由于它脱离了整个有机整体,失去了生命,丧失了它原来具有的能够劳动的性质和功能,因而不再是名副其实的手,而只是名义上的手。

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错误。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新事物是新产生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也不能根据在形式和现象上是否新奇,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为新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1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其他规律和范畴无足轻重。

错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是不能因此否定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作用。因为⑴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所组成的科学体系,这些规律和范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都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和作用,不能随意加以否定和取消。⑵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但这个核心正是相对于其他范畴的非核心地位而言的,如果否定了其他规律和范畴,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核心也就没有意义了。

16.矛盾只存在于混乱的思想中,现实事物中根本没有矛盾。

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现实中充满矛盾。当现实中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自觉地反映出来,就构成辩证矛盾。混乱的思想往往是由于违反思维逻辑的基本规则,造成思想中的自相矛盾,即犯逻辑矛盾的错误,它不是现实矛盾的反映,和辩证矛盾是不同的。

17.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所以斗争是不受限制的。

错误。这是对“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正确命题的错误理解。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矛盾斗争性不受任何因素的制约,或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条件,而是说它能够打破既有条件的限制,使矛盾的斗争表现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矛盾的同一性制约着矛盾斗争的形式和界限。所以,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上来看,说矛盾的斗争不受限制也是错误的。

18.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

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是指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它不包括具体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点。所以,不能说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这种说法颠倒了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没有独立的存在形态,它们存在于个性、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共性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或方面大致地概括特殊,它只是特殊的一部分、一方面或特殊的本质,特殊性、个性不可能完全包括在普遍性之中。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则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这种关系不适用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20.两点论就是均衡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

错误。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要分析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对矛盾时,既要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分析矛盾的次要方面;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和任何一对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

两点论是有重点、有主次的两点,而不是不分主次,等量齐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重点论是在两点基础上的重点,而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均衡论和一点论是在矛盾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上的形而上学错误。

21.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不直接同一。

正确。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是由事物所包含的特殊矛盾规定的,它使这一事物是它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所以,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首先,质和事物的存在不可分割,没有无质的事物,也没有离开事物的质。其次,当某事物的质发生变化,那么该事物也就转化为其他事物,即“质变则物变”。

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也是不可分割的,但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质上相同的事物可以有量的差别,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会影响事物的质,也不会使一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

22.事物的“度”是指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的范围和界限的两端就是关节点,也叫临界点,它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变化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到了这个关节点,量变就要引起质变。所以,度包含了关节点,但并不就是关节点。

23.事物发展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所以,量变就

是质变,质变就是量变。

错误。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但不能等同。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这说明现实中具体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非常复杂的,需要我们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辨别。不能混淆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质变中量的扩张与量变的区别,更不能由此取消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24.否定就是彻底消灭旧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错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与发展的环节。否定作为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新旧事物的决裂,但这种决裂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采取批判继承的“扬弃”的态度。上述观点是“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

25.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正确。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辩证的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它是一种“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克服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保留某些有利于新事物发展的合理的积极因素。也就是说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包含了肯定的否定,既有连续性,又有非连续性,事物的发展是非连续性(间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26.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所以都是必然的。

错误。任何现象都有因果性,但有因果关系的不一定都是必然现象。偶然现象和必然现象一样也有它产生的原因。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两对从不同角度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特征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必然性和因果性混为一谈,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既然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因此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错误推论。

27.假象是事物歪曲的反映,所以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错误。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是人们凭借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仪器所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的外部形态。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真象是事物本质正面的、直接的反映,假象是事物本

质反面的、扭曲的反映。假象作为事物的某种外部联系,同真象一样,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存在。假象作为现象的一种形式,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方面、一个环节。假

象歪曲地反映本质,也是由本质和具体条件所决定的。所以,说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是错

误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错误。虽然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是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思想、感觉的认识路线。但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而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不懂得认识中的辩证法,他们的反映论是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这两个根本缺陷,一方面,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基础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正确地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阐明了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真理与谬误、绝对与相对等一系列认识问题的辩证关系,从而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感觉是存在的反映,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

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坚持

的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物质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把认识看作不过客

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虽然是存在的反映,但把存在归结为主观感觉,认为存在是由感觉构成的,把客观

存在看成是主观感觉的产物,这在认识论上坚持的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而且是

把主观感觉视为第一性,客观存在视为第二性。所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认识来源于实践,先实践,然后才能产生认识,因此,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活动。

错误。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是主要的和根本的。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认识也能够指导实践,认识的功能正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

先实践,然后产生认识,这是就认识的发生和来源而言的,不能由此得出“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活动”的结论。因为在具体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认识是在实践中的认识,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就是它指导实践,发挥认识功能的过程。

上述观点否认了科学预见、认识对实践的指导和监督、实践的目的性和自觉能动性的存在,割裂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对两者关系作了片面的、机械的理解。

4.“求知欲”、“好奇心”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实践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从事新的认识和探索,实践还为认识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和日益完备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且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求知欲”、“好奇心”可以引起人的学习兴趣,对认识发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如果把它说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际上是把精神因素看作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正确。革命的运动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回到实践的无限循环、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做指导,理论越科学,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越正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证明,革命的理论、科学的理论,由于它正确反映了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能变成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引导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反之,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就会遭到挫折,就会失败。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错误。这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简言之,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认识是主体反映客体。这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形式。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王阳明从唯心主义先验论立场出发,借知和行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即行始自于知,知显现于行,把两者等同起来,进而把行归结为知,把人的实践活动归结为纯主观的、精神的活动。这种取消知和行、认识和实践之间区别的做法,是服务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理论的。

7.感性认识就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就是间接经验。

错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表面

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本形式。而直接经验是指人们亲身参

加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两者不能混同。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的规律

性的认识,它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形式。而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在他人为直接经验,在我则为间接经验。这两者也不能混同。

上述观点错误地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正确。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观点。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看来,认识始于感觉,感觉既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虽然感觉是对事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理性认识作为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的认识。但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离开了感觉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正确。由于感觉是对事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也只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它们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其局限性,这就反过来限制了人们对对象的感知。只有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深刻地理解对象,才能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才能比较容易、比较清晰地感觉这个对象的各方面的特点和变化。理解得愈深刻,感觉就愈敏锐、愈准确。

1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错误。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看来,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绝

对和相对的统一。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

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以至每一代人,由于

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

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这虽然是一个矛盾,但这个

矛盾只有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在认识的无限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

庄子由于不懂得上述人的认识的辩证法,以个体的有限的生命与无限发展、积累的知识

相比较,得出了取消人的认识的错误结论。这种观点给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带来了消极

的影响。

11.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其能令人取得“满意的

效果”。这种真理观的错误在于:⑴它取消了判断真理的客观标准。因为“有用”或“满意”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且“有用”和“满意”的真假判断又有待于新的“有用”或“满意”来验证,依此推论,就将陷入逻辑上无穷倒退的尴尬境地。⑵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

与真理的有用性、价值性的关系。它把作为必要条件的有用性当作认识成为真理的充分条件,这就抹煞了真理同谬误的原则界限。⑶否认真理一元论,导致真理多元论。只强调真理的有

用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将真理主观化,必然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因

人而异的混乱局面。

1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因为人的认识

虽然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具有客观性,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由于认识主体之间

的差异性,使认识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了主体认识的差异性,这些有差异的认识是否是真

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该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有主观差异性,并不等于否

定客观真理。

13.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错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总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上述观点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错误地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14.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错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是指真理的客观性而言的,即强调真理性的认识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则是指,真理是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绝对真理的含义中虽然包含有真理客观性的意思,但它不能与之划等号。真理的客观性是从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上,而相对于真理形式上的主观性而言的;真理的绝对性则是从真理的属性上,相对于真理的相对性而言的。所以,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虽然紧密相关,但它们在含义上又有明确的区别,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15.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有一个。

正确。真理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真理是不因人而异,不因阶级而异的,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能有一个。

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主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客观内容只能有一个。如果认为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可以有几个,那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案要点: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物质生产及其规律。二是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不懂得、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依据这两点可以看出,唯心史观主要缺陷是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答案要点: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例如黑格尔就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不过他把规律说成是绝对观念所固有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可见,上述命题是不正确的。

3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于是有人提出上述观点。重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特别要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和消除污染,这是人

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把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则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环境的作用再大也不能取代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能起的作用只能表现在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上,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越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恶劣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延缓的作用。

4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答案要点:科学是指反映事物规律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从生产力的构成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在没有渗入到生产力诸要素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还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要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就必须同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它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之中,即让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这样,科学技术就可以成为巨大生产力。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所以我们特别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同实际生产的结合。那种把科学技术当作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5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答案要点: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些动力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构成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问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力各要素之问的矛盾,生产关系各方面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各部分之间的矛盾,都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可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人与人之问的交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6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答案要点: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它的这种服务和维护的性质不能由上层建筑自身来说明,而要由它所服务、保护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确定。当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上层建筑为这样的尘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这样的经济基础,这时的上层建筑就是进步的,它对经济基础的服务和保护就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果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甚至成了生产力发展的侄桔,上层建筑仍然为这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服务,运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这种生产关系,这时的上层建筑就是反动的,它对社会的发展就会起阻碍或延缓的作用。

7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答案要点: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或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再次,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8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唯物史观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脱离了人民群众,英雄人物将一事无成。

9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答案要点: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10一个完善的人,其本质是理性、自由和意志

答案要点: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间题上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自由和意志。但不能把理性、自由、意志归结为人的本质。这种哲学把人看成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性质,这是抽象人性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都是现实具体的人,是从事活动的人,人天生就是社会动物,因此,他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理性、自由、意志不过是现实的社会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力方式决定的。

11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

(2)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科峙巴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

点是错误的。

1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答案要点: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因为: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3)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判断人类历史上各种经济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4)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中的产品分配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3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

答案要点:(1)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组成的复杂统一体。

(2)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相互区别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与经济基础联系的密切程度不

同,反映经济基础的情况不同。其中,政治法律思想,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经济关系的直接的思想表现,因而反映经济基础是直接的。而哲学、宗教是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它们要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才能反映经济基础,因此,它们反映经济基础是间接的。

14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阶级性

答案要点:(1)在阶级社会中,人们都处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上,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烙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社会意识的形式都具有阶级性。社会意识形式有些并不反映社会经济基础,而是反映那些不属于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就属此类,它们并不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只有那些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才具有阶级性。

(2)该命题把社会意识形态同社会意识形式混同起来,不了解只有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才具有阶级性,而不是所有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阶级性。

15经济基础就是指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答案要点: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它是与上层建筑像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理解经济基础范畴要注意:第一、经济基础特指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第二、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即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分配和消费关系三方面的总和。

16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答案要点:第一,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第二,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三,对于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性来加以考察和研究。

17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答案要点:

(1)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2)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

(3)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和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18社会是通过人的有目的活动实现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答案要点:

(1)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但是,人在历史实践中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相反选择就无法实现。并且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与客观因素的制约。

(3)人自觉选择与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经济基础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2)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0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

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

(2)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科峙巴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

点是错误的。

2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答案要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为: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3)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判断人类历史上各种经济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4)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中的产品分配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22.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

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组成的复杂统一体。

(2)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相互区别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与经济基础联系的密切程度不

同,反映经济基础的情况不同。其中,政治法律思想,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经济关系的直接的思想表现,因而反映经济基础是直接的。而哲学、宗教是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它们要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才能反映经济基础,因此,它们反映经济基础是间接的。

23.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阶级性。

答案要点:

(1)在阶级社会中,人们都处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上,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烙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社会意识的形式都具有阶级性。社会意识形式有些并不反映社会经济基础,而是反映那些不属于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就属此类,它们并不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只有那些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才具有阶级性。

(2)该命题把社会意识形态同社会意识形式混同起来,不了解只有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才具有阶级性,而不是所有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阶级性。

24.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高低。

答案要点:

(1)人的社会价值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只用社会地位的高低来作为评价人的价值的标

准是错误的。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和社会是不可分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既有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待遇的一面,又有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一面。只有把这二者统一起来,并以后者为主,才能全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个人只有首先对社会作出贡献,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取得应有的地位。

马克思一些辨析题+论述题 题目加答案

第四章:论述题 1.怎样理解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知识、信息、科技、管理等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如何? 3.怎样理解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4.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7.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是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 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3.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4.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 是存在。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

辨析题归纳

辨析题归纳 辨析题要求:辨别观点,分析理由. 方法:1、判断正误(可以省略)2、说明理由3、正确的做法 一.某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从七年级开始,就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分别编进了快班和慢班。为此,快班的同学兴高采烈,慢班的同学郁郁寡欢。 A.要想提高升学率,就得分快慢班; B.依考试分数分成快慢班,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1)把学生分成快慢班,对提高升学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只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况且,教育追求的目标不是提高升学率。而是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3)把学生编进快慢班,是教育的不公平,它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应该被禁止。 二.A.守时是一种美德,我们要遵守时间; B.守时有时要付出代价,我们不必遵守时间; (1)守时是一种美德。如果你不尊重别人的时间,你就别指望别人会尊重你的时间。如果你不守时,你就失去了诚信,你的信誉就会降低。所以我们要遵守时间。 (2)为了守时,有时甚至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价,而这却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所以,即使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价,我们也要努力遵守时间。三.A.宽容带给人快乐,只要学会宽容,就能与人和睦相处; B.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只要学会微笑,就能化解一切矛盾; (1) 同学之间性格不同,特点各异,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也有缺点和不足。所以要想和睦相处,首先需要大家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心态,一种不苛求、不极端、不任性的健康心理。宽容是打开人与人之间和解之门的钥匙,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修养,宽容能使人际关系变得轻松,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2)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化解许多矛盾。 (3)幽默是一种机智和友善,可以轻易地使人际关系润滑起来。 (4)交往需要技巧,更需要真心付出。要想与人和睦相处,化解矛盾,必须敞开心扉,真心待人。 (5)生活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学会接受不同,也是交往的奥妙之一。 四.A.老师的侮辱、体罚是应该的,都是为了教育; B.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禁止实施侮辱、体罚的行为; (1)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老师用人格影响我们,用情感唤醒我们。老师是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答案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

马原论述题整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

马哲杨慧民参考书全部辨析题参考答案(大连理工版)

马哲杨慧民参考书全部辨析题参考答案(大连理工版) 前辈整理,有错误,答案仅供参考。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和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错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均具有科学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3)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形成了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4)最终用于指导实践,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故阶级性与科学性不矛盾,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人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

马原辨析题

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答:这一命题是对的。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条件性。包括下列方面:第一,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实践都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第二,实践具有社会性。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群众的实践;第三,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过程。 2.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答:这一命题不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英雄人物。认为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从而夸大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当然,杰出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比普遍个人大得多的作用,并使历史事件打上杰出人物的个人印记,但要看到,杰出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他们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 3.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答:前提是对的,推论是错误的。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并不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小题为12分,第3小题为16分,共40分) 1、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6分),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6分) 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如材料中所述的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恰好相反,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推动社会进步。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是不科学的;但像材料中所描述的,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6分) 那么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需要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东西,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这要求人们选择合适的物质手段并创造条件。此外,提高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算什么。(6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试回答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分) 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首先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观念的等各种社会关系。(4分)

马哲辨析题精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内容和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还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至多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根源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实现物质极度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产生)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目标)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根本宗旨)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回答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而唯心主义刚好相反。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应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原辨析题

四、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 1、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有用就是真理。X 是主观真理论,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否定了真理打客观性。真理客观性的含义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X 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这种观点是英雄史观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而英雄人物只是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6、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X

马哲辨析题

辨析题 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3、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4、世界统一于存在。 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6、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7、建筑楼房,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能盖起楼房,所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 8、“观念的东西不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9、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唯心主义是二元论。 10、“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11、割下来的手以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12、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3、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 14、差异就是矛盾。 15、辩证矛盾就是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16、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1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18、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20、“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5、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按照人的意志发展的。 26、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27、“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29、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30、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按照人的意志发展的。 31、时势造英雄。 32、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3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因而,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直接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5、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地直线上升的。 36、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37、人的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 3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39、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0、假象是一种错觉。 41、“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辨析题 绪论: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1 马哲 期末 辨析题 材料题 150605

一、辨析题 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世界。(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派别,由于他们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不同而区分了不同的哲学派别。(3)因此不能把对于问题的不同回答与问题本身混在一起。 2. 矛盾是事物之间的差别发展到极端的产物。 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2)矛盾具有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其二是说,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因此,并不是说只有事物的差异发展到极端才产生矛盾、差异就是矛盾。(3)该说法实际是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认为存在没有矛盾的时刻,这就会为唯心主义否认矛盾具有客观性提供了依据。如果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存在,须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那么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就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就会造成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3.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级,它以具体性、内容丰富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4) 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

马哲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就是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由于具备了阶级基础,自然科学条件和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人工智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种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不属于形而上学。 2、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3、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矛盾同一性寓于矛盾斗争性之中。 4、必然性是不一定与偶然性相联系的。 5、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6、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 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8、物体的相对静止是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促使事物质变。 1 0、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1 1、把“否定之否定”看作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的循环论的观点。 1 2、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矛盾决定的。 1 3、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1 5、“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是人类被动地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则毫无作用 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4、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以,认识可以一次完成。 5、真理是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6、“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即是真理”。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宿命论论认为,人的命运和社会变化受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人的活动没有任何主动性。 3、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观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马原论述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 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简答题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是实践的理论; (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辨析题 3、作为人的解放的条件、道路和策略的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作为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意识的 启蒙力量,革命成功后,转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令和权威话语。 答案要点: (1)不正确 (2)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它系统的回答了人的解放条件、道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在革命成功后, 它依然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选择题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D.逻辑性 6、对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唯物主义基础的奠基起作用的人是() A.斯密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恩格斯 不定项选择题 7、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 ) A.德国古典哲学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D.英国古典经济。 第二章物质世界及其规律 论述题 1、下列文摘出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