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_黄晓飞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肥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增加了社会的医疗负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失衡有关。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存在着的一大类微生物群,它们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在肥胖治疗中的作用。
一、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许多研究发现,在肥胖者的肠道菌群与正常体重者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肥胖者的肠道菌群中可能富集了一些有害细菌,同时缺乏一些有益细菌。
这种失衡的肠道菌群可能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脂肪吸收增加等情况,从而促进体重增加。
一些研究还表明,肥胖者的肠道菌群中可能存在着更多的致炎因子,这些致炎因子会引起慢性低度炎症,从而影响葡萄糖代谢和脂质代谢,最终促进肥胖的发生。
肠道菌群的失调也可能与食欲调节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来影响大脑中食欲调节核的活动,从而影响个体对食物的摄入量。
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会导致食欲异常,促进体重增加。
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食欲异常等现象,从而影响体重的增加。
二、肠道菌群在肥胖治疗中的作用了解了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我们不禁要问,肠道菌群在肥胖治疗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调整肠道菌群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肥胖治疗策略。
1. 肠道菌群移植肠道菌群移植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肥胖治疗策略之一。
它利用健康供者的肠道菌群来改变接受者的肠道菌群,从而实现肥胖的治疗。
一些研究表明,肥胖者接受健康供者的肠道菌群移植后,可以明显减轻体重,改善葡萄糖代谢和脂质代谢。
这表明,肠道菌群移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肥胖治疗方法。
2. 换位菌益生菌换位菌益生菌是一类可以在肠道内定植并产生益生作用的活菌制剂。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给予肥胖者相应的换位菌益生菌治疗,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衡,从而减轻体重。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研究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研究近年来,肥胖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许多因素被认为与肥胖症的发生相关,其中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一、肠道菌群的概念和功能肠道菌群是指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肠道菌群在人体中起着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首先,它们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帮助分解难以被人体直接消化的纤维素和复杂碳水化合物。
其次,肠道菌群还能合成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和短链脂肪酸。
此外,肠道菌群还参与免疫调节、维持肠道屏障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等功能。
二、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首先,肥胖症患者的肠道菌种类和数量较正常人有所不同。
一项研究发现,肥胖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富含一种名为“肠球菌”的细菌,而这种细菌会增加机体对食物的吸收,导致能量积累。
其次,肠道菌群的失调也与肥胖症的相关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的发生有关。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异常,从而诱发这些代谢疾病的发生。
三、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调控了解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后,人们开始探索如何调控肠道菌群以预防和治疗肥胖症。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饮食干预来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
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提高益生菌的数量,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另外,益生元和益生菌的补充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益生元是一种可以促进益生菌生长的食物成分,而益生菌则可以直接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选择性肠道灌洗和粪菌移植等微生态治疗也是潜在的治疗手段。
四、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研究的挑战和展望尽管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已经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未知因素。
首先,肠道菌群的复杂性使得研究难度较大。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和小样本人群上,人类大样本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其次,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肥胖症的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1. 引言1.1 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性肥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微生物群落中的重要一员,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在肥胖发生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是由数千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群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共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对人体的健康和代谢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肠道中富含有益菌的人通常更容易保持正常体重,而肠道菌群失衡则可能导致肥胖的发生。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可以影响体重的调节和脂肪存储,从而对肥胖的治疗起到潜在的作用。
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揭示肥胖的病理机制,还可以为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2. 正文2.1 肠道菌群与肥胖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在肥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研究发现,肥胖者的肠道菌群与非肥胖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肥胖者的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往往更加单一和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肥胖者对食物的吸收和代谢产生影响,从而促进肥胖的发生。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肥胖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
研究表明,肥胖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较低,而非肥胖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较高。
这种多样性的差异可能影响肥胖者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能量代谢,进而影响体重的调节和肥胖的发生。
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肥胖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为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2 肠道菌群对体重调控的影响肠道菌群对体重的调控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宿主的体重,包括能量代谢、食欲调控和激素分泌等方面。
肠道菌群与肥胖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肥胖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肥胖是一种身体状况,使人体脂肪组织的体积增加到超过正常范围,从而导致身体健康风险的加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
这篇文章将重点介绍肠道菌群与肥胖研究方向的进展、结果和理论原因。
一、肠道菌群的定义和作用:肠道菌群就是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包括:参与消化吸收食物,维持肠黏膜屏障,合成维生素、激素和抗生素,影响免疫系统等等。
二、肠道菌群与肥胖: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有所不同。
在对肥胖和瘦身人群的微生物数量进行比较时,发现肥胖人群的菌群数量更多。
此外,在不同饮食环境下,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特征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动物实验中,肠道菌群的微小变化也可以影响胰岛素分泌和糖代谢等生理过程,从而间接影响能量代谢和体重。
同样,通过肠透支手术等方法,人体肠道菌群的改变也可以达到较好的减轻肥胖的效果。
三、肠道菌群如何导致肥胖:然而,肠道菌群与肥胖的确切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一种猜测是,肠道菌群中生物的数量在数千亿级别,它们能够吸收人体中的多种营养素。
而在长期食用高脂、高糖的饮食时,这些菌群会逐渐侵蚀人类,进而引发肥胖问题。
因为高脂、高糖的饮食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变异和增生,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从而在人类体内释放出较多的脂肪酸,最终导致脂肪组织的增加、能量代谢的不平衡。
此外,另一种假设是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会影响人类的食欲调控。
食欲受到许多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如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促进素(PYY)、胆囊半胱氨酸(CCK)、瘦素(Leptin)、胰高血糖素(Like Peptide-1,GLP-1)等。
这些激素和神经递质在胃肠道和大脑间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具有影响这些激素的合成和调节,从而影响食欲和能量摄入的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症的关联性研究

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症的关联性研究一、肠道菌群失调概述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存在的大量微生物群落,它们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肠道菌群失调,即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1.1 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肠道菌群由多种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组成,其中以细菌为主。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参与宿主的消化、代谢、免疫等多种生理过程。
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维持宿主的健康至关重要。
1.2 肠道菌群失调的机制肠道菌群失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使用抗生素、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等。
这些因素导致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宿主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可能诱发肥胖等慢性疾病。
1.3 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症的关联性肥胖症是一种以体内脂肪过度积累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肥胖症的发生,包括调节宿主的能量代谢、影响脂肪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参与炎症反应等。
二、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症的关联性研究进展近年来,大量研究集中在探索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症之间的关联机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2.1 肠道菌群失调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如乙酸、丙酸和丁酸等。
这些SCFAs能够调节宿主的糖脂代谢,影响能量平衡。
研究发现,肥胖个体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正常体重个体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能量代谢的紊乱。
2.2 肠道菌群失调与脂肪细胞功能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影响脂肪细胞的分化和功能,促进脂肪组织的过度积累。
例如,某些肠道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够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增加脂肪细胞的体积和数量。
2.3 肠道菌群失调与炎症反应肥胖症与慢性低度炎症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增加肠道细菌和代谢产物的易位,激活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诱发炎症。
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研究

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研究肥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成为一个公共卫生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肥胖的原因进行研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与肥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并分析相关研究结果。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居住着大量微生物的群落。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生物。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它们在人体中发挥着多个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可能与肥胖有关。
首先,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与肥胖人群和非肥胖人群存在显著差异。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中富集了某些类型的细菌,而非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则富集了其他类型的细菌。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肥胖人群在能量摄取和代谢方面与非肥胖人群存在差异。
其次,肠道菌群可能对人体能量代谢产生影响。
已有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肠道菌群可影响人体对食物中能量的吸收和利用。
例如,某些细菌可能通过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使能量被更高效地吸收。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脂肪合成等途径,对人体能量代谢产生影响。
此外,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与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导致菌群不平衡。
例如,长期高脂饮食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使其偏向富含能量产生和脂肪吸收的细菌。
此外,抗生素的滥用也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问题。
虽然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存在关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描述和分析菌群的组成差异,以及与肥胖的关联。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究菌群与肥胖的因果关系,并寻找可能的治疗方法。
一些研究已经尝试通过改变饮食结构、益生菌治疗以及粪菌移植等方法来调整肠道菌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这些方法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肠道菌群的组成差异和失衡可能与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8亿成年人超重,其中超过6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
肥胖问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外貌和心理健康,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研究肥胖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有效治疗肥胖症的方法成为当前医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对肥胖的发生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的关系肠道菌群是指寄生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维持免疫系统平衡、调节基因表达等。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可能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代谢和吸收。
一些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体重人群有所不同,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中常常富含一些能够促进食物分解吸收的细菌,而缺乏一些有益的细菌。
这样的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会导致肥胖人群摄入的食物更容易转化为脂肪,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人体对食物的食欲和摄入量影响肥胖的发生。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泌一些影响人体食欲和摄入量的代谢产物,例如胰岛素、细胞因子等。
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可能会分泌更多的影响食欲的代谢产物,使得人体更容易产生饥饿感,从而增加食物的摄入量,导致体重增加。
除了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外,肠道菌群还可能对肥胖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可以有效缓解肥胖症状,甚至达到治疗肥胖的目的。
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进而缓解肥胖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控制饮食结构,例如增加膳食纤维、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可以有效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增加一些有益的细菌比例,减少一些有害的细菌比例,从而减缓肥胖症状的发展。
通过肠道菌群移植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肥胖症状。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研究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研究冬天已经来临,气温下降,人们长期呆在室内,自然就会增加进食的量。
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也会导致身体的各种状况发生变化。
其中,肥胖症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问题,多数人在尝试减肥的时候采取的方法是锻炼和控制饮食,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人体内的细菌和我们是否与其携手共进?人体内有非常多的细菌,在肠道内的细菌群是我们身体内最为复杂的微生物环境之一。
创建在肠道上的“第二个大脑”——肠道神经结构,誓建立在大量的神经元网络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肠道具有一定的外科手术创伤和药物影响的能力。
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数量可以影响到一系列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例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和代谢系统。
人们长期认为,肥胖只是能量摄取量大于消耗量的问题,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简单。
人体内的细菌数量及其种类是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非常不同于正常人群。
人体内的细菌会分解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将其转化为人体无法消化的短链脂肪酸。
这些酸燃烧能量,营养代谢精细管理的肠道细菌群会让人代谢系统得到更加平衡和良好的保持。
然而,存在很多研究表明,肥胖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稳定性均不足够,且缺乏对种类的平衡调节。
这一现象被广泛称为肥胖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失调。
失调的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到脂肪和糖的代谢,进一步导致肥胖症等慢性代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肥胖人体内的细菌数量相对较低,就是肥胖人体内肠道菌群的种类非常单一。
而健康人体内有着丰富的菌群,这些菌群的多样性就类似于百货商城里面的货架种类,拥有优秀的食品供应。
众所周知,菜食者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发胖。
研究亦表明,平衡的饮食会导致人体肠道细菌基数的多样性,从而减缓肥胖进程。
之所以探索这个领域的话题,在于拥有丰富的肠道细菌群落,可以促进体内代谢功能的改善。
经过大量的科学探索,许多成果已经显现了出来,只有在提高公众的认知和重视情况下,我们才可以探索出更多不得不关注的新的代谢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黄晓飞1△(综述),陆颖理2※(审校)(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25;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上海200011)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4)01-0082-03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4.01.029摘要:肥胖现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生、发展是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人体肠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肠道菌群改变能量摄取、引发慢性系统炎症、影响肠道激素分泌、激活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等作用的发现,为肥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关键词:肠道菌群;肥胖;能量平衡;慢性系统炎症Research Progress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Obesity HUANG Xiao-fei1,LU Ying-li2.(1.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025,China;2.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h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011,China)Abstract:Obesity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ublic health problem.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a combined effect of genetic 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Recently,more and more evidence shows tha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uman intestinal ecological system,the gut microbiot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besity.Proposed mechanisms for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ta include the increase of energy harvest from the diet,causing chronic system inflammation,effects on gut-hormone production,and activation of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These discoveries can pro-vide new cl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Key words:Gut microbiota;Obesity;Energy homeostasis;Chronic systemic inflammation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病率日益增加,现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肥胖对健康有多种负面影响,肥胖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等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
肥胖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肥胖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两方面共同介导下产生。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病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人体肠道菌群概述正常人体的胃肠道内寄居着数量繁多的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据估计,人体肠道中约含有1013 1014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所编码的基因总数约是人体基因总数的100倍[1]。
由于培养条件的限制,使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只能分离得到大约30%的肠道微生物,这也限制了研究者对肠道菌群的深入了解。
近年来,根据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肠道菌群的种类超过1000种,绝大部分为厌氧菌[2]。
现已鉴定出肠道菌群主要分布在以下9个门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蓝藻菌门、螺旋体门以及黏胶球形菌门,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占绝对优势[3]。
肠道菌群在胃肠道中的分布并不均衡,从胃内的集落形成单位<103mL到结肠的1012mL逐渐增多[4]。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互利共生关系对人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营养、免疫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肠道菌群具有多种代谢酶类,可以将不易消化的大型多糖、未消化的寡聚糖、未吸收的糖和酒精、蛋白质等酵解成短链脂肪酸,为宿主提供能量以及肠道菌群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5]。
除此之外,肠道菌群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尤是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并参与钙、镁、铁等矿物质的吸收[6]。
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营养,刺激其分化、增殖[7]。
与此同时,肠道菌群与小肠潘氏细胞以及肠黏膜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对于肠道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建立与发育有着重要作用[8]。
屏障保护作用是肠道菌群的另一大重要作用,通过对营养的竞争以及对肠道微环境的影响,正常菌群的定植可以有效阻止病原菌的定植。
2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的机制2.1肠道菌群与能量代谢平衡肠道菌群可以从能量进出两方面影响机体能量平衡,一方面影响机体从食物中的能量摄取,另一方面影响调控能量贮存的基因的表达。
Backhed等[9]的研究发现,与普通小鼠相比,无菌小鼠尽管摄入食物较多,却含有更少的体内脂肪;再将普通小鼠的肠道菌群接种到无菌小鼠中,在摄食未增加的情况下,导致了无菌小鼠体内脂肪含量迅速增长。
研究者认为,产生这一结果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肠道细菌将食物中不易消化的糖酵解成单糖及短链脂肪酸,增加了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肠道菌群能抑制肠道表达禁食诱导因子,而禁食诱导因子可以抑制脂蛋白酯酶的活性,因此禁食诱导因子的减少使脂蛋白酯酶的活性增加,促使三酰甘油在脂肪组织中的积聚。
2.2肠道菌群与慢性系统炎症近来的研究发现,肠道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组成成分之一的脂多糖引起的慢性系统炎症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上起到重要作用。
Cani等[10-11]发现,高脂饮食喂养可以产生肥胖,使得肠道菌群的组成比例发生改变,革兰阴性菌的比例增加,导致脂多糖产生增多;与此同时,菌群比例的失调抑制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1的表达,增加肠道上皮通透性,使得脂多糖由肠道入血增多,产生“代谢性内毒素血症”[12]。
进一步研究发现,脂多糖通过结合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CD14-Toll样受体4复合物,刺激多种炎性因子的产生,产生慢性系统炎症[13],而通过剔除CD14或者应用抗生素降低由脂多糖引发的炎症状态的小鼠中,发现了肥胖程度的改善,表明由脂多糖引起的慢性系统炎症是促使肥胖等代谢紊乱的重要因素。
在临床中,Fei等[14]发现一种可以产生内毒素的条件致病菌在1例肥胖患者的肠道中过度生长,经过营养配方治疗后,该病菌数量明显下降至检测不出,该患者体质量也在半年内下降约50kg;而将此种细菌分离出来,接种至无菌小鼠中,产生了明显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障碍,伴随着升高的血清脂多糖水平。
2.3肠道菌群与胃肠多肽2.3.1YY肽YY肽是一种由末端回肠的L细胞分泌的激素。
研究发现,由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除作为能量的来源外,还可以与L细胞的G蛋白偶联受体41、43结合,刺激YY肽的分泌,从而抑制肠道运动,延长食物通过时间,使能量吸收增加。
而在G蛋白偶联受体41受体剔除的小鼠中,由于YY肽分泌减少,食物通过时间更短,体质量也较野生小鼠低[15]。
2.3.2胰高血糖素样肽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一种肠促胰素,通过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产生饱胀感,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在ob/ob小鼠食物中添加抗消化淀粉后,发现其肠道菌群组成的显著改变,这一改变使得餐后GLP-1的分泌也显著增多,导致小鼠体质量及糖耐量的改善;而当人为阻断GLP-1的作用后,添加抗消化淀粉对小鼠代谢产生的这一改善作用也随之消失[16-17]。
2.3.3GLP-2肠道L细胞以共分泌模式分泌GLP-1和GLP-2。
近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通过GLP-2来影响肠道屏障的通透性,Cani等[18]发现,在ob/ob小鼠食物中添加寡聚多糖后,与对照组相比,肠道中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的比例增加,肠道GLP-2的生成增加,同时肠道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增强,脂多糖入血减少,减轻内毒素血症以及系统炎症水平;外源应用GLP-2激动剂可以产生类似的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可以被GLP-2拮抗剂消除。
2.4肠道菌群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近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能通过一个称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来影响能量代谢平衡。
这个系统主要由内源性大麻素受体、内源性配体以及相关酶类构成。
人体内有两种内源性大麻素受体:大麻素受体1和大麻素受体2,其中大麻素受体1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肌肉以及白脂肪组织,大麻素受体2主要分布在免疫系统以及造血细胞中。
内源性大麻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分子,可以特异结合内源性大麻素受体,目前已发现的有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和2-花生四烯酸甘油[19]。
近来有研究揭示了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肠道菌群以及脂多糖间的联系,Muccioli等[20]发现,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激活与肥胖有密切联系,在肥胖小鼠中,大麻素受体1在结肠中的表达和花生四烯酸乙醇胺水平显著增加。
研究者认为,脂多糖可以使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活性增强,增加大麻素受体1在结肠及脂肪组织中的表达,使肠道通透性增加以及脂肪储存增多,而增加的肠道通透性又使脂多糖入血增多,通过引发系统炎症进一步加重肥胖进程。
2.5益生元与益生菌的作用一般意义上,益生元是指能促进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或乳酸菌生长的物质,主要包括由2 10个单糖分子组成的低聚糖类。
双歧杆菌可以增强肠道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1的表达,降低肠道上皮的通透性,使脂多糖入血减少,从而减轻内毒素血症,改善胰岛素抵抗[21]。
Kondo 等[22]的研究发现,在小鼠高脂饮食中添加双歧杆菌后,在进食量相同情况下,体质量增加较对照组小鼠少,并且血糖、胰岛素、胆固醇水平也较对照组低,反映了双歧杆菌对糖脂代谢作用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