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少数民族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有著名的少数民族如满族、朝鲜族、回族等。
这些民
族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下面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进行分析。
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
满族服饰以“袄、褂、襦”为主要特点。
满族男子常穿“汉服”,即长袍、白头巾和靴子;而女子则
穿着“汉服”的裙装,有着悬垂的袖口和丰富多彩的图案。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
用金银线刺绣、花色和蕾丝等,给人以豪华和华丽的感觉。
朝鲜族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
朝鲜族服饰以传统的“韩服”为主。
男子
通常穿着“短褂”和“短裤”,女子则穿着“袄子”和“裙子”。
朝鲜族服饰注重简约和
舒适,采用自然的颜色,常用红、蓝、绿、黄等明亮的色彩,给人以青春和生机的感觉。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满族注重豪华和辉煌,朝鲜族
注重简约和舒适,回族注重庄重和纯洁。
这些服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也是东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这些服饰
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但其独特性和代表性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汉族人口占据大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服饰也逐渐受到了影响,但是许多传统的服饰依然保留了下来。
本文将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
一、满族服饰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与满族文化密不可分的就是满族服饰。
满族男子的传统服饰通常是长袍和宽松长裤,长袍上有很多刺绣和图案。
在道地的满族服饰中,袍子的下摆是锯齿形的,代表着“锯除鬼神”的寓意。
满族女子的传统服饰是长衣长裙,衣服上有许多特别的配饰,如蝴蝶结、缎带、铜钩等等。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蟒衣”和“花旗袍”,这两种服饰在满族女子的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朝鲜族是东北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而其传统服饰相对于满族来说则比较简单和朴素。
朝鲜族男子的传统服饰是长袍和长裤,袍子通常是褐色或者灰色,并且袖子开叉十分宽松。
朝鲜族女子的传统服饰则是宽大的上衣和紧身裤子,衣服上面装饰有各种颜色的花边。
尤其是在婚礼和其他重要的场合中,朝鲜族女子会着重选择颜色比较浓郁的红色或黄色衣服。
达斡尔族也是东北地区一个非常特别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服饰则极具特色。
达斡尔族男子的传统服饰是羊毛衫、裤子以及靴子,颜色以黑、白、灰和褐色为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达斡尔族的女子服饰,该族女子通常会穿一件短衣,在短衣上面再搭配一件宽松的袍子。
她们的头发则编成两股辫子,辫尾还有彩色的丝带,非常抢眼。
综合来看,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非常丰富多彩,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
虽然现代化的影响在逐渐改变着该地区的服饰文化,但是许多传统的服饰依然被广泛使用着,成为了该地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指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 艺传授给下一代。在东北地区,一些传统的工艺技能、表演 艺术等都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
师徒传承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 长期的实践和学习,逐渐掌握技艺的精髓。这种方式对于一 些需要高度技艺和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为重要。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美术作品多反映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如蒙古族的“马头琴”雕塑 、满族的“剪纸”艺术等。这些美术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东北少数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技艺
总结词
传统技艺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包括纺织、刺绣 、陶瓷制作等。
VS
详细描述
媒体宣传
利用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报道,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 民族特色。例如,满族的《乌布西奔妈妈》、蒙古族的《嘎仙洞歌》等,都是具 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
传统音乐
总结词
传统音乐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包 括民歌、器乐等。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多采用本民族特有的乐器演奏,如 蒙古族的马头琴、满族的二胡等。同时,各民族的民歌也具 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蒙古族的长调、满族的萨满神歌等 。
数字化保护
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东北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 录、保存和展示,提高了保 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东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之一,有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门巴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在这里。
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服饰,反映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
满族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是由长袍、褂子、道袍、袄子、帽子等组成。
满族长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满族长袍分为上衣和下摆两部分,上衣用大襟和两条大纽扣扣住,下摆则是宽大的裙摆,能够展示出满族男性的阳刚之气。
而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则是由上衣、裙子、背带裤等组成。
满族女性的上衣一般都是以青、黄、蓝、红为主色调,裙子则是以五彩缤纷的刺绣为特色。
鄂温克族是东北地区的另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是由米袍、磨香鞋、花芹发兜等组成。
米袍是鄂温克族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它是由麻纱织成,穿上后既保暖又透气。
磨香鞋是鄂温克族妇女的传统鞋子,他们采用独特的制作工艺,将芒草磨制成鞋底,穿着起来非常舒适。
花芹发兜是鄂温克族妇女头饰的一种,用来盛放头发,既方便了生活又能凸显出妇女的美丽。
鄂伦春族是东北地区另一支少数民族群体。
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是由褂子、背心、裤子等组成。
鄂伦春族的褂子一般由蓝色布料制成,有着宽松的袖子和宽大的下摆,穿上后既保暖又舒适。
鄂伦春族的背心则是用皮革或毛皮制成,既能御寒又能装饰。
而鄂伦春族的裤子则是以粗布制成,既耐穿又实用。
门巴族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
门巴族的传统服饰主要由罩袍、长裤、靴子等组成。
门巴族的罩袍一般由黑色毛呢织成,有着宽大的袖子和罩头,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门巴族的长裤一般是用青色布料制作,有着宽松的裤脚,既方便行走又能保护腿部。
而门巴族的靴子则以皮革制成,既坚固耐穿又适合在山区的崎岖地形中穿行。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特色,反映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是他们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一、引言
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包括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服饰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服饰逐渐演变成了东北地区
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风格。
本文将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
1. 男装
朝鲜族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常穿的服饰是袍、马褂、马裤等。
袍是一种中式宽袖长袍,
一般由黑色或蓝色的绢缎制成。
马褂是一种褶皱衫,一般由细麻或棉布制成,多为白色或
浅色。
马裤是一种长裤,一般由黑色的绢缎制成。
2. 女装
满族女性传统服饰主要包括上衣、裙子和鞋子。
上衣和裙子一般是一体的,一般由五
色丝绸制成,以红色为主。
裙子的下摆有花边装饰。
鞋子是一种布鞋,一般由黑色的绸缎
制成。
四、蒙古族服饰
五、结论
通过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
朝鲜族的服饰以袍、马褂和马裤为主,满族的服饰以长袍、裤子和鞋子为主,蒙古族
的服饰以长袍、束腰带和长裙为主。
这些服饰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展示了
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这些服饰也正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文化符号,为地区的多元文
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东北少数民族

东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一,东北民族体系由四大古族构成,东胡鲜卑室韦蒙古族、秽貘夫余高句丽百济朝鲜、肃慎挹娄靺鞨女真、商族古燕族汉族,奠定了四大民族政权行政区布局变迁对东北历史的影响。
二,就东三省而言,就拥有少数民族51个,除汉族外,人口最多的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以及少量回族。
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境内共有汉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44个民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市州,蒙古族和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市和松原市,满族、回族以长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
辽宁省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43个民族。
黑龙江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10个世居民族。
1、朝鲜族(朝鲜文:조선민족,英文:Korean),又称韩民族(韩文:한민족)、朝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朝鲜语/韩语。
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1、朝鲜族(朝鲜文:조선민족,英文:Korean),又称韩民族(韩文:한민족)、朝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朝鲜语/韩语。
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2、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3、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东北区域概括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东北区域概括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其中民间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东北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本文将对东北区域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概括介绍。
一、满族民间舞蹈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民族,其民间舞蹈以舞台形式为主要表现方式。
满族民间舞蹈多以闽剧舞蹈形式为基础,并融入了满族民间舞蹈的独特元素。
满族女舞蹈员身着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以柔美的身姿和舞步展示出满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朝鲜族民间舞蹈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舞蹈以圆形、高亢、活泼的舞姿为特点。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舞步流畅,旋转频繁,舞蹈中充满了激情和魅力。
朝鲜族的典型舞蹈有《跳花鼓舞》、《梨花舞》等,这些舞蹈既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又表现了朝鲜族人民的快乐和幸福。
三、鄂伦春族民间舞蹈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舞蹈以原始的狩猎、捕鱼、民族仪式为题材,充满了浓厚的草原风情。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注重以身体动作、手势来表达情感和意境,鄂伦春族人民通过舞蹈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四、赫哲族民间舞蹈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舞蹈以模仿自然动物和日常生活为特色。
赫哲族民间舞蹈的舞姿动作优美而真实,寓意丰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赫哲族的典型舞蹈有《黑龙泉舞》、《鹿皮鞋舞》等,这些舞蹈通过身体动作和情绪表达,展现了赫哲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五、蒙古族民间舞蹈蒙古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舞蹈以马背舞、马头琴伴舞和民族仪式舞等形式呈现。
蒙古族民间舞蹈以豪放、激烈、雄伟的姿态为特点,舞蹈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蒙古族的典型舞蹈有《打夜马》、《马头琴伴舞》等,这些舞蹈通过舞者的身姿和音乐的合奏,展示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通过以上对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概括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舞蹈作为其表现形式之一,展现出了丰富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这里有蒙古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就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分析和介绍,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多以蒙古袍、长靴和帽子为主要特色。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一般采用羊毛或羊绒制成,质地柔软,保暖性能好。
蒙古袍的款式很多,有的长袍有长袖,有的短袍则没有袖子,但都有着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图案,体现了蒙古族人的纯朴和豪放。
蒙古族的长靴也是著名的传统服饰,一般采用皮革制成,鞋面镶嵌着漂亮的刺绣,造型独特美观。
蒙古族的帽子也是很有特色的,一般为硬邦邦的帽子,通常是黑色的,饰有一些装饰品,非常有民族特色。
鄂温克族是东北地区的另一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以皮草为主要材料,反映了他们过去以打猎为生的生活方式。
鄂温克族的服饰注重保暖和耐穿度,因此他们的服饰多采用皮草制作,不仅具有很强的保暖性能,而且还富有原始的美感。
鄂温克族的服饰还注重装饰,常常在衣服上加入一些图案和装饰,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鄂温克族的服饰还很注重实用性,常常在服饰上设计大口袋和挂钩,以方便携带各种生活用品。
赫哲族是东北地区的另一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以狩猎服为主要特色。
赫哲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由于他们的过去主要以捕鱼和狩猎为生,因此他们的服饰多以皮草制成,既保暖又耐穿。
赫哲族的服饰比较朴实,常常以素色为主,衣服上很少添加过多的装饰和图案,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他们也会穿上一些绣有特殊图案的服饰,以彰显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赫哲族的服饰设计也十分注重实用性,一般在服饰上加入一些口袋和装饰,以方便他们携带生活用品和武器。
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以长袍、长褂和长裤为主要特色。
满族的服饰设计很注重对称和平衡,一般以直线和横线为主要图案,衣服和裤子的颜色也比较朴实,通常是黑色、白色和灰色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少数民族的经贸活动
东北地区的经贸有较长的历史,其中,输出多为土特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输入多为生活用品及工业制成品是清末东北地区经贸的基调;民国时期的经贸比清末时期有大幅度提高;伪满时期,由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导致东北地区的经贸彻底被日本所垄断。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关于东北明清时期少数民族情况
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距今二万年的黑龙江哈尔滨西郊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六七千年的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新石器早期红山文化遗址,均达到过辉煌的高度。
然而东北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有起有落,其在统一的王朝内所处地位也或重或轻。
当王朝统治中心在中原地区时,东北地区便成为遥远的边缘。
而当王朝皇室起于东北时,东北便成为王朝的中心,从而在王朝内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代的东北正处在从边缘到中心的转换过程。
明代中央政权起于南方,定鼎北京,东北居住的辽东汉人、吉林与黑龙江生活的女真、蒙古、达斡尔、朝鲜人,处在大明王朝的边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反映明朝政策和历史的《明实录》,便也以边缘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东北历史,以蛮夷的标签来标识东北土著。
晚明至清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满族)迅速崛起,不仅征服了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而且攻古了明朝作为九边之一的辽东,统一了东北,并进而占领全国,上升为一个全国政权。
由于后金一一清朝开国二帝太祖、太宗均在东北生活和奋斗,加之清朝人关后仍视东北为发祥地,因此东北在清朝体系中居于中心或副中心的
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以清朝历史和政策为记载内容的《清实录》,自然也以中心的视角观察和叙述东北历史。
于是,从明到清,从《明实录》到《清实录》,东北的历史地位经历了一个由边缘到中心的上升过程。
东北明清时期少数民族经贸情况
东北地区的贸易有较长的历史,但由于该地区生产力落后、交通闭塞,因而奠定了清末输出多为土特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输入多为生活用品及工业制成品的基调。
首先,从输出情况来看。
东北地区长期封禁,土特产品甚多。
该地区输出的土特产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药材,主要有人参、细辛、贝母、黄芪、五味子、益母草、桔梗、当归、地榆、木通等;第二类为茵类植物主要有元蘑、榛蘑、黑木耳等十余种;第三类为毛皮类,主要有狐皮、獭皮、禽乌、鹿茸等。
据史料记载,这些土特产品均经吉林销售至天津等地。
1909年,东北厅出产黄芪及木耳10万斤以土,敦化县岁出黄芪2万余斤,鹿茸五十余副.狐皮300余张,獭皮百余张,木耳五万余斤,蘑菇10万余斤。
该区输出众多土特产品的原因有三:其一,长白山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其二,长期封禁,物产得以保存;其三,土特产品质优利广,为人民所需。
随着东疆的开发,清末东北地区的粮食出产逐渐增加。
珲春“自弛禁以来,虽垦熟之地无多,而小麦、大麦、米、豆、谷之类岁输出俄韩各属者已不可数计”,清末。
“东北升科熟地不过十万垧,岁供华
韩人民之食,输出于朝鲜及俄乌苏里江以东者已难数计。
”“1 909年敦化县输出大豆12340石,小麦21320石;同年东北厅输出大豆15710石,小米1 12000石……”可见,农产品输出出现增长势头。
其次,从输入状况来看。
输入品以烟、布、米、盐及各种生活用品为主。
“1882年以前,中国东北棉布市场基本上为英国垄断,而自1883年起,美国开始打破这种局面,并迅速超过英国。
”由此可知,东北地区棉布多来自美、英两国。
至于盐类,由于珲春“食盐向无专卖机关”,故多运自外地。
由于清政府垄断盐业,因此,进出盐分私下贸易与官方贸易。
仅以珲春一年的输出、输入产品为例,我们从中可窥视清末东北地区的贸易概况:珲春一年主要输出产品的种类为:豆饼、豆油、杂粮、木材、白面、小米、松子、青菜、黄花、细辛、木耳、鸡蛋、烟土、鹿、猪等,总价值为247万吊,而输入产品的种类为:布匹、杂货、大粒盐、火油、咸鱼等,总价值为128万余吊。
从表面上看处于出超地位,但输出产品多为原料、土特及农产品。
而输入产品以制成品居多。
这不仅说明东北地区开发之初需求量有限,更主要是反映了生产力不发达,同时也说明清末东北地区经贸一开始就是以需求这一基本动机发展的。
由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脆弱,当它与世界贸易体系接触之初,就开始了非良性的贸易,并随着世界格局的演变而不断注入政治因素。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经贸系统
东北经贸大体经历了三个中心的更迭过程,即辽宁、吉林、黑龙
江。
伴随着三个中心的更替,出现了吉林系、蠡参崴系、北朝鲜系(该系又分为清津、雄基两系)、长图拉滨系、图牡系等若干贸易系统。
引起上述变动的原因除经济交往外,政治及交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珲春原为东疆南部第一重镇,但咸丰十年沙俄割占图们江下游左岸地区的大部分港口,海疆门户痛失,使珲舂的军事、交通、商业地位一落千丈。
清末民初,珲春逐渐由军事重镇发展为对俄的海参崴、朝鲜的雄基港进行贸易的城市。
“清末,烟、布、米、盐由海参崴港运入,酒、面、小米白延吉运入,日用品大多由吉林方面运来,偶尔,从朝鲜进口粮食”。
民国时期,珲春有大小商号500余家,主要集散大豆、烟草、烧酒等。
珲春的交通困难一直是制约其经贸发展的关键。
清末民初几经筹划建港通航,但均因政治及资金问题而流产。
延吉在清末先后设厅、府,民国时期又设市,加之交通问题逐渐改进,从而取代珲春成为东疆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以延吉为中心,其经贸分为两个路径进行。
—。
是从营口港经由吉林,另一个是从海参崴港经由珲春。
以上两个中心处于吉林系、海参崴系、北朝鲜系等经贸系统中。
但由于延、珲两地山高林密水纵,交通困难,经营口、奉天、吉林的吉林系,路途遥远、成本昂贵,自清末民初逐渐减弱。
海参崴系一为陆路,一为水路,但该系统自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而逐渐变阻,只有北朝鲜系随着日本经济、政治势力渗入,日本货物由马关运至钟山,至会宁修有轻便铁路,从而经贸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1917-1923年,朝鲜清津会宁铁路、中国
图们铁路、天图铁路相继开通后,延、珲地区的经贸中心转向处于清津系的龙井贸易中心。
明清时期东北少数民族经济贸易文化演变
清前期的东北商埠,虽与互市有别,但却由于东北亚国际关系、各国的军政实力以及国际贸易观念淡泊等因素,还不能完全冲破“互市”贸易的框架。
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它仍属互市贸易的一种特殊类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
并且由于意识形态的局限,商埠数量极其有限,地域也拘泥于边境,因此,其经济交流功能无法完全展现出来,可以看作是外交关系的副产品。
另外,由于占据优势的清政府没有抓住主动开放的历史契机,始终封闭“龙兴之地”,从纵向而言,东北经济虽然也在发展,但比照关内差距却越来越大。
尽管如此,主要基于政治因素而形成的商埠由于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在负载政治任务的同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经济本职作用:一是清前期商埠的出现,使清代东北保持了与周边国家及关内一定程度的经济往来,所以说,清前期东北虽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但不是一潭死水;二是东北对外贸易的发展亦为区域开发积累了些许资本,这就为清后期东北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筑起一定基础。
随着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由主权国沉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主要在列强逼迫下建立起来的清后期东北商埠格局,虽然仍是加入民族主权思想内容的清政府“均势”外交政策的一种折射,正如时人钱能训所言:“事变日亟,藩篱洞开”后,“中国安危之大势,集重于东三省,欲保全东三省,以救中国之危,必有集于列国均衡之势”。
但它
已经完全冲破了传统互市形制,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国际贸易。
总之,从1861年营口开埠始,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内外双重动力的推动下,同时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规律,清政府开始改变政治经济政策,尝试着通过开辟商埠来应对危亡的局势。
在多种因素推动下,历经萌芽阶段、雏形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后,清代后期东北商埠格局最终确立并得到发展。
东北商埠格局在形成变迁过程中,呈现出商埠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
清后期东北商埠格局及特点是在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反过来,此种商埠格局对东北社会经济、城市、文化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口通商后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文化总的变化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西东北虽然开放迟滞,但因“强邻逼处,商埠建置,情势日有变迁,文化亦复增进”。
这一方面道出开辟商埠的迫不得已,另一方面说明通商开埠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客观促进作用。
随着关内移(流)民的进入,尤其开禁后,移民的大量涌入,关内外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东北文化更加多元化。
东北开埠高潮出现后,交通发达,信息传播迅速,国内外经济交流范围不断扩展,尤其国际移民的留驻,开埠城市中拥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区如铁路附属地、居留地,并有外国商会等团体的设立、学校的设置及本国语种报刊的设立,移植了本土文化,增强了文化凝聚力,异质文化的摸入就进一步加剧了东北文化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