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篆书名家赏析
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

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交替时期出现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的创作内容涉及书法、篆刻、人物画、山水画、大写意花鸟画等多个领域,成就卓著。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艺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筑了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吴昌硕(1844-1927),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人物,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别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
吴昌硕长于书法,尤善篆书,其中又尤以石鼓文的造诣最为精湛。
约在光绪十二年(1885年),吴氏得到潘瘦羊所赠《石鼓文》精拓本,令他如获至宝,心追手摹,朝暮不辍。
他写《石鼓文》近六十年,可谓得形神兼备之化境,并扎根于《石鼓文》书法,形成了格调高古而又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书法史开拓了一条篆书大道,堪称“石鼓篆书第一人”。
从吴昌硕的传世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他中年时,所创作篆书风格呈现多样化。
清末,习篆者多师杨沂孙、邓石如、吴熙载、吴大等诸家,吴昌硕在初学篆书时也不例外,从他中年的一些篆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杨沂孙是下过一番工夫的,其书风特点是结体工整严谨,圆中带方,方中有圆,婉转流畅,藏头护尾。
此外,吴昌硕开始将金文和刻石书体融入自己的篆书创作当中。
吴昌硕除了擅长篆书外,尚工楷书。
其楷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所书多为小楷;二是所书面貌有馆阁体、钟繇体和魏碑体;三是楷书多见于早中期。
吴昌硕在20岁至50岁期间多有小楷作品,20岁左右的楷书多馆阁体韵味,后其书风又参钟繇体,遒美清秀,圆劲流畅,颇见功力。
清中期以后,魏碑书法受到广泛提倡,吴昌硕虽出生于清末,亦受此书风影响,他在作书时将魏碑糅入钟繇体之中,使字体更显刚劲。
魏碑的学习,对吴昌硕写石鼓字良益颇多。
吴昌硕作魏碑书体仅见于早期作品当中,他到50多岁时虽然仍有小楷作品,但行书作品逐渐增多。
吴昌硕传世的书法作品中,以篆书居多,行草次之,隶书又少于行草书。
清代吴大澄篆书论语

清代吴大澂篆书论语清代吴大澂是一位著名的篆刻家和书法家,他在书法与篆刻艺术上都有着卓越的造诣。
他尤其擅长篆书,而他所刻的《论语》更是其中的佳品之一。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后人学习和领悟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而吴大澂刻划的《论语》不仅展现出了篆书字形的精湛技艺,更是贯彻了他对于儒家学说的理解和感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吴大澂篆书《论语》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吴大澂是篆刻界的大师,他在篆书刻划上秉承了震撼人心的笔墨和流畅自如的构造。
吴大澂篆书的笔画有着干净利落的特点,龙飞虎跃,端庄威武,更突显了篆刻的力量和美感。
而他的刀法也是极为娴熟,每一刀都有着精妙的出落和变化。
吴大澂在《论语》的篆书刻划上便充分展示了这些特点。
他的笔划摆脱了凝固的传统篆刻形式,有着更为灵活的句读表达,而字形的变化则更具有装饰性和艺术感染力,使得篆书更具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除了篆书字形的技艺,吴大澂在《论语》的刻划上还融入了自己的学问与思想。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智慧。
吴大澂对于儒家学说的理解和感悟,也被充分的融入了他的篆书作品中。
这些篆书作品既展现了儒家学说的内涵,又融入了吴氏家风的理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论语》是吴大澂篆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是篆刻艺术的佳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当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将有力于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感谢吴大澂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件具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艺术精品。
清墨遗珍丨杨沂孙篆书《淮南子》

清墨遗珍丨杨沂孙篆书《淮南子》杨沂孙篆书《淮南子》四屏杨沂孙(1812或1813——1881),清代书法家。
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举人,官至凤阳知府。
工钟鼎、石鼓等篆,隶与邓石如颉颃。
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
偶刻印,亦彬雅迈伦。
杨沂孙工篆书,融会大、小篆。
篆法精纯,学力深厚。
自唐李阳冰之后,无能有继承者,孙氏以篆书著称于世,行书较罕见,但也写得很好。
邓石如、杨沂孙以其独特风格的篆书方法,令人一新耳目,使这种已失去实用价值的文字以其独特的美感,在书法艺术园地中重放光彩,其功不可泯。
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
”传世书迹较多。
《赠少卿尊兄七言联》,纸本墨迹,行书。
七言联1则。
凡上联下联正文14字,款10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
此行书联,以颜、柳之楷为体,又取各家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造出自家的风格。
由于他书法的功力深厚,字迹笔划劲利,布局法度谨严,且有疏朗开阔、遒婉俊逸的华采。
这是杨氏此作的主要特点。
此联中的小字落款,也十分得体,笔势流畅、洒脱,字的大小与整幅字配合得很是协调,给整个作品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条屏一释文: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所以心欲小者,虑患未生,备祸未发,戒过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为之毂;智欲员条屏二释文: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应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通不肆志;能欲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动废置,曲得其宜,无所击戾,无不毕宜者也;事条屏三释文:欲鲜者,执柄持术,得要以应众,执约以治广,处静持中,运于璇枢,以一合万,若合符契者也。
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员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鲜者,约所持也。
(完整word版)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01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已打印一、吴昌硕简介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
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
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
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
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
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
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
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
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
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
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
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
清代乾隆皇帝《御制盛京赋》的篆文欣赏

清代乾隆皇帝《御制盛京赋》的篆文欣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1616年,正式称汗,建立后金,随后于1625 年把后金的都城从辽阳迁移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修建皇宫。
1634 年,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
1644 年清军入关后定都于北京,盛京就改为了留都。
1743年(乾隆八年)七月初八日,32 岁的乾隆帝奉皇太后从京师畅春园启驾东巡,经由热河前往盛京。
九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恭谒永陵、福陵、昭陵祭祖,驻跸盛京。
十月初一日,诗兴大发,书就了《盛京赋》,次日回銮。
《盛京赋》陈述此次恭谒祖陵的宗旨、感受与经过,更写出盛京的山川形胜,地域广阔,物产丰饶,又追怀开国时期文武功臣,再由彰显军威的围猎,延及耕桑农事,国富民殷,宫室富丽等等。
《御制盛京赋》有序全文如下:御制盛京赋有序全文《盛京赋》是乾隆帝所撰最著名的一篇诗赋,全文3390 余字。
这篇以都市为题材的大赋,寄托着乾隆帝怀念祖宗的深厚情感。
为了传播此赋,乾隆皇帝令臣工们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了各体篆文,镌刻成《御制盛京赋》,其中,每一种篆体为一卷,内容相同,共三十二体,部分为象形篆或异体篆。
篆文有大篆、小篆、龙爪篆、鸟迹篆、雕虫篆、麟书篆、鸾凤篆、龙书篆、剪刀篆、龟书篆、鹄头篆、鸟书篆、科斗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篆、殳篆、金错篆、刻符篆、钟鼎篆等等,而各种篆所书的字体均婀娜秀丽,令人赏心悦目。
在这三十二种篆体中,大象形是汉字最初的造字方法,也是六书的基础。
此书 32 种篆体大部分都源自前代的书体,可以说,各种篆文镌刻成的《御制盛京赋》,几乎囊括了古代象形篆书的精华。
我们知道,中国有可考文字的记载是从商代开始的,秦代以前的文字属于初创阶段的文字,秦统一后,实行了文字改革,统一将文字改为小篆,初次实现了汉字的规范化。
后来,为了提高书写速度,秦代又推广了隶书,至东汉时期,隶书的广泛应用,篆书就慢慢失去了实用的价值。
在东汉之后,楷书的出现,篆书日渐衰微。
历代篆书名家及作品大全

历代篆书名家及作品⼤全⼀、概述篆书,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书体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从古⾄今,篆书名家辈出,其作品各具特⾊,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艺术⻛貌。
本篇将为您详细介绍历代篆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展示篆书的魅⼒与传承。
⼆、先秦时期——篆书的起源1.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篆之⽗”。
他的作品《泰⼭⽯刻》、《琅琊刻⽯》等,线条流畅,结构严谨,为篆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春秋战国诸⼦,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篆书名家,如⻬国的陈曼、楚国的吴孟、燕国的王孙等。
他们的作品各具特⾊,丰富了篆书的⻛格与内涵。
三、汉代——篆书的成熟与繁荣1.曹喜,汉代著名书法家,擅⻓篆书。
他的作品《熹平⽯经》,字体⼯整,⻛格典雅,展现了汉代篆书的端庄与秀丽。
2.蔡邕,东汉书法家、学者,被誉为“篆圣”。
他的作品《熹平⽯经》和《袁三君颂》等,线条婉转流畅,结体巧妙,具有极⾼的艺术价值。
四、魏晋南北朝——篆书的变⾰与创新1.钟繇,三国时期书法家,擅⻓篆、⾪、真、⾏、草等多种书体。
他的篆书作品《尚书宣示表》,既有秦篆的古朴,⼜有汉篆的秀逸,为后世所称颂。
2.卫恒,⻄晋书法家,以篆书名世。
他的作品《四体书势》等,在继承秦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种圆润、秀丽的新⻛格。
五、唐代——篆书的盛世1.李阳冰,唐代书法家,尤以篆书闻名。
他的作品《三坟记》、《谦卦碑》等,线条挺拔有⼒,结构严谨⽽不失变化,展现出盛唐的⽓象。
2.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其篆书作品《颜⽒家庙碑》等,在继承前⼈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雄浑、豪放的新⻛格。
六、宋代——篆书的复古与创新1.⽶芾,宋代书法家、画家,其篆书作品《研⼭铭》等,在传统的基础上融⼊了⾏书的笔意,展现出⼀种潇洒、灵动的⻛格。
2.赵佶,即宋徽宗,宋代书法家、画家。
他的篆书作品《千字⽂》等,线条婉转流畅,结体巧妙,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七、明清时期——篆书的继承与演变1.⽂徵明,明代书法家、画家。
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笔法研究简析

摘要:本文以清朝吴熙载的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简单的探索吴熙载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的笔法。
首先,从吴熙载师从及《宋武帝与臧焘敕》此贴取法的书法风格来分析其笔法存在的特征;其次,从《宋武帝与臧焘敕》基本笔法中选取横、竖、弯曲弧来进一步探寻其笔法;最后探究《宋武帝与臧焘敕》中此些笔法形态的来源。
本文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中笔法特征;二是关于《宋武帝与臧焘敕》特征笔法的来源。
关键词:《宋武帝与臧焘敕》;吴熙载;笔法前言吴熙载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
他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武帝与臧焘敕》是吴熙载篆书的经典之作其中一个,对于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的学习,其值得我们研究的就是用笔的特征,能否正确的掌握其笔法特征,是我们能不能把吴熙载小篆学好的关键之处。
正如元代书法家所提到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可见用笔是书法的基础,风格特征的形成与用笔的革新有着重要的关联。
而在吴熙载的各种篆书风格中,《宋武帝与臧焘敕》的风格明显要较其他的有所不同。
而这本帖不光是他孜孜不倦的结果,也是他博取众长,追踪溯源不断创新的结果。
1.吴熙载师从及《宋武帝与臧焘敕》的取法书风1.1受包世臣影响包世臣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在吴熙载的学书生涯中,他起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主要以他的学习篆书来阐述。
包世臣所提倡的笔法为逆入平出,铺毫直下。
包世臣曾在《艺舟双楫》中说:、尝论右军真行草皆出汉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导源秦篆,妙接丞相。
”从此中可以看出,包世臣所认为的是中锋是除篆书以外的其他字体书写的基本。
而中锋用笔也是逆入平出的一个重要环节。
后来包世臣的此种观点在吴熙载书法作品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1.2篆书师从邓石如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四体皆精,尤为是在篆书上更是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他的篆书融入了汉代隶书、碑额的笔法。
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典藏】

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典藏】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典藏】杨沂孙篆书《在昔篇》(翻墨本)《在昔篇》是杨沂孙苦心结撰的一篇重要书学论文,以四言诗的形式,讲述了古文字书法的历史,讨论了文字学与古文字书法的关系,评点了历代重要的古文字学家和古文字书法家,提出了自己在古文字书法方面的独立见解。
杨沂孙擅长古文字书法,他非常重视这篇用韵文形式写成的书学论文,所以亲自用篆书写出。
他的儿子在杨沂孙身后将它刻板锓木,以字帖的形式流传。
杨沂孙(1812或1813-1881),清代书法家。
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举人,官至凤阳知府。
工钟鼎、石鼓、篆、隶与邓石如颉颃。
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
偶刻印,亦彬雅迈伦。
著印印。
卒年七十。
工篆书,融会大、小篆。
篆法精纯,学力深厚。
杨沂孙工篆书,融会大、小篆。
篆法精纯,学力深厚。
自唐李阳冰之后,无能有继承者,孙氏以篆书著称于世,行书较罕见,但也写得很好。
乾、嘉时期的金石考据学者,在研究古文字的过程中,对典雅的小篆书体产生兴趣。
清代早期的篆书家如王澍、孙星衍等都是金石考据家。
王澍的篆书“法李斯,为一代作手”。
后来被“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
此外,乾隆朝的宫廷画家董邦达也“力学篆隶,深得古法”。
还有如钱坫、洪亮吉等,也都以篆书擅名。
他们的作品,仍然都是所谓斯、冰的“玉箸篆”法。
均匀的细线,全无变化,有如线描图案,毫无书意。
偶有企图破格者,又流于形式的故意做作,稍一过份,便如道家的符书,杨法的作品就如此。
总之,由于篆书已长期脱离于书法艺术发展进程之外,乾隆初期的篆书,仍然与当时的书坛,在时代上有一种格格不入之感。
杨沂孙书名虽高,但其身后的生平资料却很少。
《清史稿·邓石如传》后附有百多字的简传,后采研究评介杨沂孙者多依此。
兹引录全文:“杨沂孙,字泳春,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安徽凤阳知府。
父忧归,遂不出,自号濠叟。
少学于李兆洛,治周秦诸子,耽书法,尤致力于篆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晚年,赵之谦篆书在用笔结体上都有较大 变化。《为梅仙篆书说文解字序横幅》、 《为立甫篆书四条屏》、《为伯寅篆书七言 联》等皆为篆书精品。52 岁时作的“荒山 野水破茅屋,商盘夏鼎周尊彝”一联可以说 是篆书中的行草,颇有草意的篆书线条在苍 劲老辣之中大有“婉而通”的韵味。此时其 用笔已“人书俱老”,且在邓石如、吴让之、 胡澍之外,别出新意。
背景介绍
• 清代中期,考据学风以及 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和 发展,带动了一批书法家 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古代的 金石文字上面。嘉庆时期, 阮元在金石学鼎兴时期把 碑学直接引向书法,他的 两篇碑学名著《南北书派 论》、《北碑南帖论》重 新讨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时期的书法源流问题。清 代不少篆书名家同时也是 古文字学家、学者、文艺 理论家、画家和金石篆刻 家,他们以丰富的学养、 扎实的功力和艺术才华, 在篆书创作中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推陈出新、别 开生面,使篆书园地百花 竞艳、万紫千红。
名家·邓石如
•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由 穆孝天《邓石如书法评传》中得知:其祖父 邓士沅,精书法,历史,耕读传家。父亲邓 一枝,随其父读书识字,擅长诗文、书画、 精刻印。母亲是怀宁文学(秀才)陈玉若的 幼女,生二子三女。邓石如是长子,受祖父、 父亲的影响,喜欢书法篆刻。9岁从父亲读 了一年书,因家贫而缀学。砍柴贩饼,补贴 家用。17岁那年,走出家门,开始了他的交 游人生。18岁结婚,4年后夫人潘容度去世, 之后他一直独身,以书法篆刻为业,足迹遍 及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有安徽各地、江苏、 浙江、河南、河北、北京、湖南、湖北、江 西等地。结交了大量的朋友知己。在游学过 程中学习,更在游学过程中传播自己的艺术, 名震京城内外。42岁再婚,育三女一子。邓 石如在63岁那年去世。子邓传密能继家学, 亦擅书法。
清代篆书名家赏析
背景介绍
• 在说清人篆书名家之前,我们先简要了解篆书的发展。如果 我们把三代至秦汉的那些金文刻石等看作是篆书的第一个高 峰,那么,由清至今则可看作是篆书的第二个高峰。前一个 高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除器物外,主要是拓片。书作者与制 作镌刻者常非同一人。墨迹极少,纵或有先书后刻者,书迹 笔痕也已不存。所以古人大篆无墨迹存世均为金石文字,因 此我们只能通过刀刻观其笔法以借鉴之。
• 赵之谦为艺术天才,是人所共知的。篆刻融古 开今,合浙皖为一,成为一代宗师。绘画则开 海派之先河,被奉为海派绘画巨匠,代表画家 之一。书法,则更是真、行、篆、隶无所不能, 无一不精。
赵之谦·书法特色
• 864年(36岁),赵之谦的篆书代 表作《汉饶歌三章》问世。与之 前相比,字形由长方变为正方, 用笔起收含蓄,速度较慢,风格 由流美婉转变为雄厚古拙。其也 是以邓石如为基础的。 随着眼界 的开阔,到42岁时,赵之谦以 “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 为师”一联在流美婉转与雄厚古 拙间找到了出路,在篆书中参以 北碑笔法,熔雄厚与流畅于一炉, 写出了自具风格的篆书作品。同 年,其又作“高人自与山有素, 老可能为竹写真”一联,此作篆 书字修长,婉约多姿,多圆笔, 转折之处多取圆转之势,无生硬 方折之态,与“别有狂言谢时望, 但开风气不为师”篆联略不相同。 由此可见其书法尚处于一种不完 全定型的变化时期,同时,其作 品本身也正趋于成熟期。
• 从邓石如的篆书作品中,可以体会 到他对篆书“中锋”的理解是不拘 泥于形质的。通过笔锋不断的变化, 入笔或回护或杀锋,行笔或铺毫或 转笔等求得线条的丰富性,以具有 个性的线条得到审美意义的深刻性。 这是以书法的“书写性”取代了 “二李”笔法的工艺性。用毛笔工 具的自然去“写”,而不是用烧笔 锋的办法去“描”。
• 综上所述,赵之谦的篆书初受邓石如影响, 但其不墨守成规,虽师法邓石如而不死守邓 法,邓石如以隶入篆,赵之谦则以碑入篆。 他用写北碑的直入平出和折锋等用笔方法来 写篆书,同时增加了结体上的曲折弯弧处理, 遂别开生面,自成一格。
• 晚年如正书,如篆书,沉稳老辣,古朴茂实。 笔法则在篆书与正书之间,中锋为主,兼用 侧锋。行笔则寓圆于方,方圆结合。结体扁 方,外紧内松,宽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 倾之势,奇正相生。
邓石如·篆书书法特色
邓石如·篆书书法贡献
• 邓石如信奉的是“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是顺应和发挥毛笔工具的特性,重视书写的技术 性。邓石如使用的是长锋羊毫,这是宋、元以前所不用的书写工具,重临池实际以书刻为 职业的邓石如,没有株守古代人的成法,对如何发挥新的书写工具的特点去创造线条美进 行了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前人的笔法。技法的变革是产生新线条美的先决条件, 邓石如恰到好处地运用转指绞锋,创造出了丰厚苍茫、具有力度的线条之美,为后来碑派 书家的用笔方法探索了一条道路。
• 邓石如的篆书从传世作品看, 中年作品以李阳冰风格为主, 渐渐上溯秦汉,师《袁安碑》、 《袁敞碑》,进而李斯刻石等。 偶尔也有金文。邓石如早年作 篆,笔笔中锋,逆入平出,回 锋起止,竖划则顺锋终。线条 初略细,近玉筋篆,晚年线条 变粗,且浑厚、质朴。造型也 是从圆转到圆中见方,方圆结 合。气息看,初为华丽,渐渐 去华求实,终至平实而无华。 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 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 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 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 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 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 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 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 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 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 献。
邓石如·篆书书法作品
• 书法作品 《游五园诗》、《篆书文轴》、《篆书中堂》、《隶书四条屏》、《隶书七 言联》、《隶书节录文心
•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 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 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 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 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 惠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