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设计建造与水质管理技术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池塘的治理和水质提升技术

水产养殖池塘的治理和水质提升技术

水产养殖池塘的治理和水质提升技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剧,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水产养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

然而,由于水产养殖池塘的过度利用和管理不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失衡,从而影响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治理水产养殖池塘并提升水质成为了当今养殖业的重要课题。

首先,对于水产养殖池塘的治理,关键在于合理规划和设计。

因为水产养殖池塘内部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水质的良好与否。

为了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可以采取科学的设计方法,根据不同水产品种的需求,合理划分池塘的大小,避免过度密集养殖,从而减少饲料残渣、排泄物和底泥的堆积,保持池塘的清洁。

同时,在池塘的设计上也应充分考虑水流的通畅和循环利用,避免死水区的形成。

这些设计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累积,还能促进污染物的分散和稀释,最大程度地改善水质状况。

其次,水质提升技术是改善水产养殖池塘水质的关键。

在水产养殖池塘中,污染物主要来自饲料残渣、养殖废水和周边环境的污染物输入等,因此,通过利用一些先进的水质提升技术来过滤和净化污染物是十分必要的。

其中,生态滤池技术是一种较常用的处理水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水产养殖池塘旁边建立生态滤池,将养殖废水引入,经过滤波器和生物过滤器的净化作用,将污染物去除或降解,然后再回流到养殖池塘中,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氧、增氧等技术提升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水中的氮、磷的氧化还原作用,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纳米材料、微生物等进行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另外,水产养殖池塘的管理也是水质提升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尽可能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首先,严格控制养殖密度。

水产养殖过度密集会导致废弃物、养分和污染物的快速积累,从而加重水质的负荷。

通过合理调整养殖密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有效降低水质污染的程度。

其次,定期清理养殖池塘。

淡水养殖池塘的设计与改造

淡水养殖池塘的设计与改造

淡水养殖池塘的设计与改造淡水养殖池塘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广泛应用于农业、渔业等领域。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改造,可以提高池塘的养殖效果,增加产量,改善水质环境,提升养殖效益。

本文将综合分析淡水养殖池塘的设计要点与改造技巧,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一、池塘的设计1.选址与规模确定选择适宜的地形地势,避免低洼易涝的区域,确保池塘底部坚实不渗漏。

根据实际需求和投资能力,合理确定池塘的规模和面积,避免养殖过密或过稀。

2.池塘的形状和结构通过合理设计池塘的形状和结构,可提高水体的流通性,减少死水区的出现。

常见的形状包括长方形、圆形和椭圆形。

例如,长方形池塘适合大规模养殖,圆形池塘则适合小规模养殖。

同时,要确保池塘的深度合适,避免过浅或过深,以便于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二、池塘的改造1.水质调理不同养殖对象对水质要求不同,因此,水质调理是池塘改造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施用消毒剂、增加水质微生态,如添加有益细菌等方式来改善水质。

另外,可以设置垂直水循环装置,提升水体的流动性,减少死水区的形成。

2.建设过滤系统建设过滤系统是改造池塘的有效手段之一。

过滤系统可以分为物理过滤和生物过滤两部分。

物理过滤主要通过筛网等装置去除泥沙、残饵等杂质;生物过滤则通过植物和微生物来降解水中的有机物,提高水质。

3.设立水位管理设施根据养殖对象的不同要求,可以设置水位管理设施,如闸门、泵站等。

这些设施可以帮助调节池塘的水位,提供适宜的水环境条件,促进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三、池塘的养殖管理1.科学投饵在进行淡水养殖时,要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投饵。

投饵要均匀、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否则会对水质造成污染或影响养殖效果。

2.合理密度根据养殖对象的大小和养殖周期,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密养殖造成环境恶化、疾病传播等问题。

同时,注重鱼群的混养和适龄适校,有利于协同生长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3.疾病防控定期对池塘进行疾病检查,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池塘管养实施方案

池塘管养实施方案

池塘管养实施方案一、池塘选址。

选择池塘位置时,应考虑周围环境是否适合养殖,避免选择污染严重的区域。

同时,要选择阳光充足、水源充沛、通风良好的地方,以利于池塘水质的稳定和养殖效果的提高。

二、池塘建设。

1. 池塘规划,根据养殖规模确定池塘的大小和形状,合理规划养殖区、投饵区和观赏区,确保充分利用空间。

2. 池塘修建,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池塘的防渗和排水设计,确保池塘底部平整、池壁结实,以防止水体渗漏和池塘损坏。

3. 池塘设施,根据养殖需要,设置好进水口、出水口、观赏设施等,以方便管理和观赏。

三、水质管理。

1. 水质监测,定期对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水质调理,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水质调理,如通风换气、添加活性炭、增氧等,保持水质清澈、透明。

四、养殖管理。

1. 品种选择,根据池塘的大小和水质情况,选择适合的养殖品种,如锦鲤、鲈鱼、草鱼等,确保养殖效益。

2. 饲料投放,根据养殖品种和养殖密度,科学投放饲料,避免过度投喂或欠投喂,保持水质清洁。

3. 疾病防控,定期检查鱼类健康状况,加强疾病防控,及时清理死鱼,避免疾病传播。

五、环境保护。

1. 植被保护,在池塘周围种植适当的植被,保护池塘周围的生态环境,减少水体污染。

2. 废弃物处理,及时清理池塘周围的废弃物,避免影响水质和养殖环境。

3. 生态平衡,加强对池塘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水质清洁,促进池塘生态平衡的形成。

六、安全管理。

1. 安全防范,加强池塘周围的安全防范工作,设置警示标志,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2. 应急预案,制定池塘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保障池塘养殖的安全。

七、经济效益。

1. 成本控制,合理控制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2. 销售渠道,寻找稳定的销售渠道,确保养殖产品的销售。

以上就是池塘管养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池塘养殖工作有所帮助。

水塘水质治理工程方案设计

水塘水质治理工程方案设计

水塘水质治理工程方案设计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水质治理工程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

水塘是城市水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治理工程对于城市水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水塘水质治理的目的、原因、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水塘水质治理的目的水塘水质治理的目的是改善水环境,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再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水塘水质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水污染,使水塘的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提高水质利用效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用水。

三、水塘水质问题的原因分析水塘水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排放的废水和污染物,二是自然界的因素。

1. 人为排放的废水和污染物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和污染物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水塘中,导致水质污染。

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放的生活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重金属等物质,都对水塘的水质造成污染。

而工业生产中的废水排放中,含有的重金属、有机物、无机盐等物质,也会对水塘的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水塘的自然缺陷,例如水塘底泥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无机盐,水塘的水体容易富营养化,水质容易受到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影响等。

四、水塘水质治理工程方案设计水塘水质治理工程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塘水质的监测与评价,二是水塘水质改善的技术方案。

1. 水质监测与评价水质监测与评价是水塘水质治理的基础,通过对水塘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水塘水质的异常情况,为水质改善提供数据支持。

在水质监测与评价工作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和监测参数,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水质改善的技术方案水质改善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水域生态修复、水体净化技术、水塘环境治理和水质监控等方面。

(1)水域生态修复水域生态修复是通过对水体周围植被的恢复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沉积物上植被的发育,提高水塘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

养殖池塘水质管理技术

养殖池塘水质管理技术

养殖池塘水质管理技术池塘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质的管理。

合理的水质管理可以提高养殖池塘中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同时也可以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养殖池塘水质管理的技术,希望对大家进行水产养殖时有所帮助。

一、水质监测对养殖池塘的水质进行监测是水质管理的第一步。

水质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池塘中水体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常规的水质监测项目包括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养殖池塘水体的营养状况、氧气含量、有毒物质的积累情况等。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池塘水质异常的问题。

二、合理投喂养殖池塘中的投喂量应该根据池塘水质和养殖对象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整。

投喂过多会导致池塘水体中有机物负荷过重,从而引发水质恶化,滋生藻类,影响水产的生长。

而投喂不足则会导致水产缺乏养分,生长速度慢,养殖效益低下。

养殖者应该根据养殖池塘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造成水质问题。

三、定期换水定期换水是保持养殖池塘水质清洁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定期换水,可以有效地减少有机物和氨氮等有害物质的累积,同时还可以补充新鲜水体,提高水质的氧气含量。

一般来说,每周至少换一次水,根据池塘水体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换水的次数。

换水时应该注意控制水温和PH值的变化,避免对养殖对象造成不良影响。

四、安装水质处理设备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池塘,可以考虑安装一些水质处理设备,如曝气设备、过滤设备、杀菌器等。

曝气设备可以有效提高池塘水体的氧气含量,过滤设备可以过滤掉池塘中的悬浮物和有机废物,杀菌器可以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细菌。

这些设备的安装可以有效地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提高水产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五、防治水质病害养殖池塘的水质病害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藻类水华、赤虫病等。

藻类水华会占据大量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影响水产的生长,甚至造成水质恶化。

赤虫病则会导致水产的大量死亡,影响养殖效益。

养殖池塘的设计与维护

养殖池塘的设计与维护

养殖池塘的设计与维护养殖池塘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设计与维护对于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养殖池塘的设计原则、建设过程以及日常维护的重要性。

一、养殖池塘的设计原则在设计养殖池塘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以确保池塘的功能和效果最优化。

1. 合理规划水域:养殖池塘的面积和形状应根据实际需求和养殖种类进行合理规划。

一般来说,养殖密度越高,池塘面积应越大,以提供充足的水体空间和氧气供给。

2. 考虑水质要求:不同养殖种类对水质的要求各异,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水质处理设施,如净化系统、通风设备等,以确保水质符合养殖需求。

3. 优化利用地形:根据地形地貌,设计时可利用山坡地、平原、平坦的土地等,以减少土地整理工作和节约建设成本。

二、养殖池塘的建设过程1. 土地准备:在进行养殖池塘建设前,需要进行土地准备工作,包括土地平整、排水系统规划和植被清理等。

确保基础地形符合设计要求。

2. 池塘建设: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池塘的开挖和筑堤工作。

开挖前需要进行水位测量和标定,确保池塘容积和水位的准确计算。

3. 池塘修护:在池塘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池塘的堤坝是否存在渗漏或破损现象,并及时修护以防止水源损失。

4. 水质处理:根据养殖种类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水质处理工作。

如增氧装置、过滤设备等,以维持池塘水质清洁、富氧。

三、养殖池塘的日常维护1. 清理杂物:定期清理池塘中的杂物和底泥,保持池塘的清洁,并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确保养殖生物的健康成长。

2. 防病治疗: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养殖生物的疾病。

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3. 水质监测:定期测量水中的氨氮、溶解氧、温度等参数,以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

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处理。

4. 维护设备:养殖池塘的设备和设施需要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总结:养殖池塘的设计与维护对于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设计时,应考虑规划水域、水质要求、利用地形等原则,以确保池塘的功能和效果最优化。

池塘建设方案(11

池塘建设方案(11

池塘建设方案(11
概述:
本文档旨在介绍池塘建设方案的相关资料。

池塘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该方案的详细资料将有助于理解池塘建设的原则和步骤。

建设目标:
1. 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应,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2.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鱼类和植物的繁殖。

3. 保护和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 提供优质的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建设步骤:
1. 地理分析: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确保充足的水资源供应和排水条件良好。

2. 工程设计:设计合理的池塘形状和大小,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进行工程布局,并合理选择池塘的材质。

3. 水质处理:采用适当的水质处理设备,确保池塘水质达标,
并采取日常维护措施,防止水质污染。

4. 水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灌溉需求,避免浪费。

5. 生态保护: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鱼类和植物的生存环境,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防范自然灾害和其他意外事件对
池塘建设的影响。

7. 经济效益评估:对池塘建设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确保
投资回报和可持续运营。

总结:
池塘建设方案的实施需要科学规划和细致的执行。

本文档提供
的资料介绍了池塘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步骤,有助于指导相关工作的
进行。

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池塘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上为池塘建设方案(11.25)资料讲解的简要概述,详细内容请参阅相关资料。

鱼塘养殖技术管理制度范本

鱼塘养殖技术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了规范鱼塘养殖技术管理,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户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养殖技术管理要求1. 池塘建设与管理(1)选择合适的池塘地点,远离污染源,保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2)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底质为沙壤土,池底平坦,稍有渗漏。

(3)池塘深度2m左右,每口池塘配备3千瓦叶轮机式增氧机一台,4寸水泵一台。

2. 鱼苗选购与投放(1)选购鱼苗时,应选择健康、生长速度快的品种。

(2)投放鱼苗前,需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如泼洒生石灰水或漂白粉水。

(3)投放鱼苗时,水温应控制在10摄氏度以上。

3. 饲料管理(1)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搭配饲料。

(2)饲料应新鲜、无霉变,投喂时避免污染水质。

(3)实行少量多餐的投喂原则,防止浪费。

4. 水质管理(1)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2)适时换水,保持池塘水质的清新。

(3)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调节水质。

5. 防病与防疫(1)定期对鱼塘进行消毒,如泼洒生石灰、漂白粉等。

(2)加强鱼苗、饲料、工具的消毒工作。

(3)做好鱼病预防,如定期泼洒消毒药剂、加强巡塘等。

三、鱼塘管理制度1. 养殖户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鱼塘养殖技术管理制度。

2. 养殖户应自觉维护鱼塘环境卫生,保持池塘整洁。

3. 养殖户应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

4. 养殖户应加强鱼病防治,发现病情及时上报。

5. 养殖户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鱼塘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

四、奖惩措施1. 对遵守鱼塘养殖技术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的养殖户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鱼塘养殖技术管理制度,造成养殖损失或环境污染的养殖户,将依法进行处罚。

五、附则1. 本制度由XX养殖技术推广站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注:本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设计建造与水质管理技术
摘要从水源、土质、采光通风、进排水设计、池塘类型等五方面介绍了池塘设计建造技术,并阐述了池塘水质管理主要技术。

关键词池塘;设计建造;水质管理
中图分类号s955.1;s9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237-02
池塘养鱼在淡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有悠久的池塘养鱼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但在生产实践中渔农技术素质参差不齐,为生产埋下一些隐患。

池塘设计建造要科学合理,且良好的水质是养好鱼虾的重要条件。

1池塘设计建造
1.1水源
优质水源是修建池塘的主要条件,如江河、湖泊、水库、山溪、雨水、地下水等。

养殖用水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栖息、繁殖和生长。

1.2土质
分为壤土、砂土和黏土等3种,建造鱼池的土质以壤土为好,壤土性质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对池内生物饵料的形成和繁殖有利,而砂土因渗水、黏土因凝聚力和附着力很强而不适合建鱼池。

池塘底部要保留10~15cm的淤泥,淤泥主要由有机物构成,是池塘肥料仓库,在调节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新开挖的池塘要多施
有机肥,以形成淤泥层;对老池塘如果淤泥太厚,应在每年池塘清整时挖除过多的淤泥。

池塘底部要平坦,或略向排水口倾斜,以利于干池捕鱼。

1.3采光与通风
池塘最好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好,长宽比为2∶1或3∶2,这样的池形优点使池埂遮荫小,水面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和水温提高,养鱼季节偏东风和偏西风较多,受风面大,有利于提高水中溶氧,减少鱼类浮头发生。

池塘四周不应有高大的树木和建筑物,池边也不应有杂草和挺水植物,池塘四周要开阔。

1.4进、排水设计
每口池塘都是通过进水渠道直接从水源引水,通过排水渠道直接将池水排出,各个池塘之间不相互引水、排水。

这样设计是为保证每口池塘进排水的独立性,避免病原体在池塘间的传播。

池塘的进、排水口都设有过滤装置,防敌害生物和野杂鱼虾进入池塘和池塘内的鱼逃逸。

1.5鱼池种类
1.5.1亲鱼池。

饲养亲鱼的专用鱼池。

要求靠近水源和产卵孵化设备,排灌和管理方便,有利于亲鱼的培育和检查。

亲鱼池面积一般2 000~3 333m2,水深2~3m。

1.5.2鱼苗池。

由鱼苗养至夏花阶段的鱼池。

因需要经常拉网,面积不宜过大,以1 333~2 000m2为宜,水深以1m左右较为合适,池水温度易升高。

1.5.3鱼种池。

由夏花养至更大的不同规格鱼种的鱼池。

此阶段鱼池面积不宜过大,因为需要筛鱼分规格而经常拉网,一般以面积1 333~3 333m2,水深1.5~
2.0m为宜。

1.5.4成鱼池。

由鱼种养成商品鱼的鱼池。

此阶段鱼类生长最快,个体达到上市规格需要较大的生活空间,成鱼池面积为0.67~
1.33hm2,水深2~3m,以
2.5m为好。

深度比较大的成鱼池可兼做越冬池。

2水质管理
水质参数有溶解氧、ph值、总铵、亚硝酸氮、透明度等,可购买简易的水质检测设备测定主要水质参数。

测定时间为:ph值、溶解氧必须在早晨日出前低峰值测;夏秋季节,如果预测第2天清晨鱼虾要浮头,则应在半夜或第2天清晨2~3时测定;总铵和亚硝酸态氮在晴天或多云上午9时测定。

2.1溶解氧管理
池水中溶解氧浓度一般要保持在4mg/l以上。

提高溶解氧浓度的方法主要有机械增氧法、注新水增氧法、药物增氧法等3种。

机械增氧法一般选用3kw功率的叶轮式增氧机,装机功率为4.5~
6.0kw/hm2,使用方法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天半夜开,晴天傍晚不开,浮头早开,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晴天每天中午开机,增氧机的运转时间,以夜半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施肥、天热,面积大或负荷大,开机时间长,反之则时间短[1]。

向池塘注入含氧丰富的新水,这种方法还有综合改善水质的
效果,在生产中,池塘从浅水入春,以后一直间隔往池塘加水,每次加水10~20cm,直至深水过冬。

还可用过碳酸钙、过碳酸钠和双氧水等药物向池塘增氧。

2.2ph值管理
池水的ph值为7.0~8.5,如果ph值降到7.0以下,用生石灰调高ph值[2],应选用优质有效的块状生石灰。

在7~8月高温季节一般每月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一般为每1m水深15~150kg/hm2。

使用生石灰时先用水溶解成乳状再泼洒,可取得良好的增产效果。

敌百虫、漂白粉及含氯消毒剂不能与生石灰同时用。

敌百虫遇碱能生成毒性更大的敌敌畏,敌敌畏比敌百虫毒性大10倍左右;而漂白粉与含氯消毒剂是酸性,与生石灰会反应相互抵消效果,使用了漂白粉与含氯消毒剂5d后才能用生石灰。

生石灰药物有效期一般为5~7d,泼洒生石灰与施肥不能同时进行,时间相隔5~7d。

2.3总铵与亚硝酸盐管理
总铵和亚硝酸盐对水生动物有毒,水质较好的池塘总铵不超过
2mg/l,亚硝酸氮不超过0.2mg/l。

池塘降低总铵和亚硝酸盐的一般方法有:加注新水;合理使用增氧机;使用微生态制剂[3];清除过多的淤泥或在淤泥上铺设塑料隔膜。

2.4透明度管理
透明度表示光透入水中的深度,一般精养鱼池透明度为25~30cm 为宜。

透明度值可用萨氏板法或土法测,土法测是背光用手臂伸入水中,晃动手,当恰好看不到手晃动时,这时的手臂入水深度为光
透入到水中的最大深度即透明度。

透明度值大于30cm,说明水太瘦,需要施肥;透明度值小于25cm,说明水太肥,需要加新水稀释池塘水。

常用肥料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粪肥施用前要经过发酵处理;无机肥施用时氮、磷肥料搭配施用效果更好,有效氮磷质量比(n/p)为3.77~7.20∶1.00,如含有机质多的老鱼池和黄壤砂质池,磷肥量可加大。

氮肥溶于水时吸热,会使水温骤降,氮肥和磷肥混合溶解时,会使磷肥产生有毒、无肥效的偏磷酸,为了避免负面作用,氮肥和磷肥分开施用,具体方法是把磷肥和氮分开溶化后,分先后全池泼洒。

施肥时间为晴天上午8~10时。

3参考文献
[1] 毛洪顺.池塘养鱼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史建华,徐琴英,王韩信.生石灰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水产科技情报,2007,34(2):86.
[3] 王国花,钱彩源,李伟方.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中国水产,2006(7):83-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