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康复运动的疗效观察
依心功能分级指导运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疗效观察论文

依心功能分级指导运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疗效的观察【摘要】目的:依据n端脑钠肽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级,采取相应康复运动,观察运动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8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运动组nt-probnp水平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发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 0.05)。
所有患者研究期间病情相对稳定,无肝、肾、脑、肺等严重并发症,无心衰以外的严重心脏疾病和影响患者参与运动的神经肌肉障碍疾病。
研究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1.2方法1.2.1血浆n端脑钠肽的测定应用美国relia公司的免疫生化测定仪及试剂盒,行双向测流免疫法,由专人检测,整个实验遵循操作规程,进行仪器和室内质量控制,所有参数符合要求。
心功能正常范围4200pg/l。
1.2.2观察项目①临床心功能,以nt-probnp水平为标准②观察发生呼吸困难次数、时间及程度③住院天数1.2.3护理干预项目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宣教,使患者能够及时做到自我监测、自我应对。
对康复运动组患者给予运动护理指导:①给予心理疏导,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衰及运动疗法的基本知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②运动时要遵循个体化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重视运动训练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及时停止运动;③密切监测运动中的反应,避免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随身携带救心丸等急救药品;④血压未控制或存在严重的心律失常者避免运动,并避免超强度或超负荷运动。
1.2.3.1心功能ⅳ级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避免用力,病情稳定后可在床上被动活动肢体关节,避免有劳累感,逐步增加运动量,到床边吃饭、小便、站立,时间不宜过长。
应解释心衰病因及治疗,增强其战胜疾病信心。
1.2.3.2心功能ⅲ级患者:可从事简单的日常生活,床下小便,坐位大便,洗脸、刷牙、更衣。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区运动康复实践

=
1 6 1 P >0 0 。 .0 , . 5)
资 料 与 方 法 入选社区 中建立 了健康 档 案心 力衰 竭患者 5 5例 , 为在二 甲及 以上 医 院住 均 院出院且 病情 稳定 的心 衰患者 。在 开展 常规健康 教育 的 同时 向患 者介 绍运 动康 复的作用 , 根据患者是否 自愿参 与分成 两
慢 性 心 力 衰竭 患 者 的社 区运 动康 复 实践
郑作继 陈亚莉
7 60 550宁 夏 彭 阳 县 中 医 医 院
7 60 550彭 阳 县 人 民 医 院 摘 要 目的 : 讨 社 区 督 导 一家 庭 护 理 探模 式 对慢 性 心 力 衰 竭 ( HF 心 衰 ) C , 患者 的 康 复 影 响 。 方 法 : 选 建 立 健 康 管理 档 案 入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康复实践报告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康复实践报告摘要: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被广泛认可并有效用于提高心脏功能和促进康复。
本实践报告将介绍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个经过实践验证的康复计划。
通过自我管理和定期监测,心脏病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
1. 引言心脏病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心脏病的主要症状是心脏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影响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运动康复作为一种补充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患者。
2. 运动康复的重要性运动康复有助于心脏病患者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脏的耐力和功能。
定期进行运动可以减轻症状、改善体质,预防心脏病的进展。
此外,运动还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提高心血管健康。
3. 运动康复的计划一个成功的运动康复计划需要个性化,并由医生或康复专家指导。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计划示例:3.1 初步评估首先,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肺功能测试、血液检测和心率监测。
这些评估将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设计出适合其个体情况的运动康复计划。
3.2 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在运动康复的早期,患者应该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例如步行、慢跑、自行车骑行等。
随着康复的进展,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可以逐渐增加。
3.3 心率监测患者进行运动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定期测量心率。
心率的控制对于心脏病康复非常重要,患者应保持在安全的心率区间内。
3.4 全身性运动除了有氧运动,心脏病患者还应进行一些全身性的锻炼,如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
这些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4. 自我管理和定期监测心脏病患者在进行运动康复的同时,应积极进行自我管理和定期监测,包括:4.1 药物管理患者需要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作用。
4.2 饮食管理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心脏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选择健康的饮食。
实施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对其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分析

实施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对其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分析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护理方案应用在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8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
对比两组应用效果。
结果: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
结论:将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应用在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能够对其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运动康复;情绪管理;慢性心衰;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慢性心衰患者有着较弱的心肌收缩能力和心脏射血能力,同时患者的心脏射血能力偏低,倘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诸多不适症状,如水肿、心绞痛等,尤其是在体育锻炼或情绪异常激动后,因具有较弱的心脏射血能力对其运动能力产生一定影响[1-2]。
因此,应加强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护理。
现对比不同干预方案应用在慢性心脏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8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设置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29例患者中有15例男性和14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范围为(72.12±5.45)岁;对照组29例患者中有16例男性和13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范围为(72.45±6.45)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心衰;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运动功能障碍或沟通障碍者;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在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
对照组进行一般日常活动,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干预12周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6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自评量表(PHQ-9)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后,康复组6MWD较干预前提高,且康复组6MWD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康复组MLHFQ评分、GAD-7评分和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应用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改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冠心病;心力衰竭引言冠心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0.77%,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且容易导致各类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
当前临床工作中,针对该病的治疗仍然以常规用药为主,旨在帮助控制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不过对于一些本身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而言,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一般,在其基础上配合实施其他方法干预已成为改善患者心功能的必要手段。
临床资料显示,运动康复干预在改善机体多脏器及多系统方面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尤其将长期运动干预应用到心血管疾病中可发挥较强的作用。
本文拟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且临床症状稳定,支架植入术后1个月均为稳定期。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冠心病成为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的主要病因,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为4.1%,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我国仍面临着高患病率、高再入院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
心力衰竭往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但在这场战役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如何延缓心衰发展进程、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减少再入院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等。
1.心脏康复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组成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心脏康复是指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饮食指导、规律服药、宣传教育、定期监测各项指标等,既包括心脏疾病预防及前期功能锻炼,还包括心脏疾病后期功能恢复,全程全面关注患者,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2]。
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主要为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
人员构成方面,心脏康复团队一般由心血管科医师、治疗师、营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
2.运动康复是心衰康复的核心内容在心脏康复中,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A类推荐。
运动康复对心衰患者的确定效果主要有: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何耐力,以及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可能带来的效果有: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等。
虽然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为了顺利执行运动方案,必须在运动处方制定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对患者病史资料、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体适能的评估,严格把握运动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争取最小风险最大获益。
心衰康复正确锻炼方法

心衰康复正确锻炼方法心衰是一种心脏疾病,它会导致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供应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对于心衰患者来说,正确的锻炼方法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合理的锻炼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心衰康复的正确锻炼方法。
1.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开始锻炼之前,心衰患者应该首先与医生进行咨询。
只有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能确定适合的锻炼强度和方式。
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等级,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锻炼计划。
2. 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刚开始锻炼时,心衰患者应该选择低强度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骑行等。
逐渐增加锻炼时间和强度,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对心脏造成负担。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调整锻炼强度,如心率、呼吸状况等。
3. 坚持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心衰康复的关键,它可以提高心脏的耐力和循环功能。
适宜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跑步、游泳、跳舞等。
每次锻炼至少持续20分钟,每周进行3-5次。
有氧运动可以帮助心脏更有效地泵血,增加血液流向全身各个部位。
4. 注意力量训练除了有氧运动,心衰康复还应包括一定的力量训练。
适量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自主控制能力,增加日常活动的便利性。
心衰患者可以尝试举重、伸展运动、体操等,但要避免负重过大,以免心脏负荷过重。
5. 注重运动安全心衰患者在进行锻炼时,必须注重运动的安全。
遵循以下原则可以保障安全:- 锻炼前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以减少受伤风险。
- 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锻炼,如高温、严寒。
- 在合适的场所进行锻炼,如健身房、体育馆等,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并在锻炼过程中时刻关注身体状况,如心率、呼吸等。
6. 饮食与休息的重要性锻炼虽然是心衰康复的重要一环,但饮食与休息同样重要。
患者应注意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康复。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保证8小时的充足睡眠。
7. 定期监测并调整锻炼计划心衰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应定期监测身体状况,并及时调整锻炼计划。
慢性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全文)

慢性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全文)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为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估计,目前全球3 800万人患有心力衰竭,欧洲成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2%,我国已增至2%~3%,其病死率和再住院率也居高不下。
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疲乏、液体潴留等症状的进行性加重和反复发作使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进一步下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尽管基于最新指南指导下的临床药物治疗可缓解心力衰竭患者部分临床症状和提高其生存率,但仍需结合非药物管理才有更好的干预效果。
近些年,运动康复在心力衰竭的非药物管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已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增加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被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
但关于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进行运动康复,目前多凭借临床工作经验,运动处方的制定也无统一规范的标准,缺少高质量证据支持。
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并总结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证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01 资料与方法1.1 检索策略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地检索与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相关的所有指南、最佳实践信息册、推荐实践、证据总结、专家共识及系统评价。
检索数据库依次为:BMJ Best Practice、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国际指南图书馆(GIN)、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网(NICE)、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SIGN)、Cochrane Library、PubMed、CI-NAHL、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
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7月。
中文检索词为心力衰竭,心脏衰竭,心功能不全;运动,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力量训练,肌肉训练;证据总结,指南,标准,共识,系统评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康复运动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实施康复运动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106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常规治疗)和运动康复组(5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运动训练)。
治疗1个月,随访10个月。
患者心功能以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表示,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d),同时测定6 min步行距离(6MW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最大摄氧量(VO2max),记录10个月内患者的再发率和猝死率。
结果两组治疗1个月后LVEF、LVEDd均显示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运动康复组LVEF(63.4±2.7)%比(52.5±3.2)%、LVEDd(39.2±4.3)mm比(50.6±3.3)mm改善更显著(P<0.05);6MWD(177.6±5.7)m比(132.5±5.2)m明显增加(P<0.01),血浆BNP水平(30.4±4.9)pg/ml比(41.4±4.8)pg/ml明显降低(P<0.05);VO2max[(27.3±1.1)ml/(kg·min)]比[(20.3±2.1)ml(/kg·min)]改善更显著(P<0.05)。
随访10个月,运动康复组心衰再发率为40.74%,低于对照组的5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发生心肌梗死率为37.04%,低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发生猝死率为20.37%,低于对照组的3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稳定性慢性心力衰竭;康复运动;疗效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慢性心衰运动康复列为ⅠA类推荐。
一定量的康复运动可以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的次数,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2013年1月~2014 年1月在本院收治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观察其康复运动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慢性心衰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慢性心衰临床诊断标准,NYHA分级Ⅱ~Ⅲ级,平均年龄(6
2.4±9.3)岁,心衰症状稳定≥4周。
排除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炎、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严重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
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慢性心衰临床诊断治疗指南用药。
并且采用个体化方案治疗。
包括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
1. 3 观察指标治疗后1个月后复查心功能:LVEF、LVEFd、6MWD、NYHA
分级、BNP水平、VO2max、再发率和猝死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与运动康复组心功能均有改善。
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52.5±3.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39.2±4.3)mm;6 min步行距离(132.5±5.2)m;血浆脑钠肽(41.4±4.8)pg/ml;最大摄氧量分别为(20.3±2.1)ml/(kg·min)。
运动康复组:左室射血分数(63.4±2.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39.2±4.3)mm;
6 min步行距离(177.6±5.7)m;血浆脑钠肽(30.4±4.9)pg/ml;VO2max分别为(27.3±1.1)ml/(kg·min)。
随访10个月,运动康复组心衰再发率为40.74%(22/54),低于对照组的57.69%(3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发生心肌梗死率为37.04%(20/54),低于对照组的50.00%(2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发生猝死率为20.37%(11/54),低于对照组的36.54%(1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运动康复不仅可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血浆及组织细胞因子,还抑制内皮细胞凋亡[1]。
运动康复还可以通过提高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Ⅰ型肌纤维,可以扩大动脉管径,减小动脉管壁厚度。
通过运动治疗,心衰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张力降低,长期训练使儿茶酚胺的分泌减少,交感兴奋性降低、迷走活动增强,从而使心率变慢,降低了心肌耗氧量而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2]。
运动康复还可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再发率和猝死率,改善生活质量。
有研究报道,共纳入2331例慢性心衰患者,随访中位时间30个月,结果显示运动康复明显降低猝死率和再发率,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医疗总费用[3-5]。
本组实验表明,与对照组治疗相比,运动康复组LVEF[(63.4±2.7)%比(52.5±3.2)%]、LVEDd[(39.2±4.3)mm比(50.6±3.3)mm]改善更显著(P<0.05);6MWD[(177.6±5.7)m比(132.5±5.2)m]明显增加(P<0.01),血浆BNP水平[(30.4±4.9)pg/ml比(41.4±4.8)pg/ml]明显降低(P<0.05);VO2max[(27.3±1.1 ml/(kg·min)比(20.3±2.1)ml/(kg·min)]改善更显著(P <0.05)。
表明康复运动可以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了6 min步行距离、降低了血浆BNP水平、增加了最大摄氧量。
随访10个月,运动康复组心衰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发生心肌梗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发生猝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玉琴,蒋金法,王乐民,等.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中华心血管杂志,2011(39):700-705.
[2] 沈玉琴,蒋金法,王乐民,等.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中华心血管杂志,2011,91(38):2678-2682.
[3] O’Connor CM,Whellan DJ,Lee KL,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HF-ACTI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2009,301(14):1439-1450.
[4] Keteyian SJ,Pi?a IL,Hibner BS,et al. clinical role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Journal of 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 Prevention,2010(30):67-76.
[5] Mammi C,la Sala A,V olterrani M ,et al. Exercise training reduces serum capacity to induce endothelial cell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Eur J Heart Fail,2011(13):64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