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合集下载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生长季节高温多雨,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常发病虫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菌叶斑病、粗缩病、茎腐病、玉米螟、玉米蚜等,杂草主要有禾本科、莎草科和阔叶杂草,如马唐、牛筋草、狗尾草、香附、苘麻等。

一、主要病虫害为害症状及发生特点1、玉米大斑病为害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

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

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

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

发病特点: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

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由于气候条件与玉米感病阶段吐丝灌浆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发展快,受害重。

发病条件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大斑病流行。

2、玉米小斑病为害症状: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以玉米抽雄后发病重。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叶片上病斑比大斑病小得多,但病斑数量多。

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大小5~10×3~4毫米,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枯斑。

多雨潮湿天气,有时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层。

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

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

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湿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5~7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玉米四种病虫害的药剂防治和治疗

玉米四种病虫害的药剂防治和治疗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 、浇水,提高植株的抵抗 力。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 ,减少病毒的传播源。
使用病毒抑制剂进行喷雾 防治,如盐酸吗啉呱、菌 毒清等。
玉米病毒病的治疗措施
对于已经发病的田块,及时 拔除病株并销毁,减少病毒 的传播。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 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使用病毒抑制剂进行喷雾防 治,如盐酸吗啉呱、菌毒清 等。
在发病初期,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
03
性粉剂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玉米锈病的治疗措施
对于已经发病的田块,及时喷洒 杀菌剂进行治疗,如25%三唑酮 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
性粉剂等。
在发病初期,每隔7-10天喷洒 一次,连续喷洒2-3次,以控制
病情的蔓延。
对于严重发病的田块,可以考虑 使用高浓度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等措施,促进植株健康生长,提 高抗病能力。
03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和治疗
玉米大小斑病的症状识别
01
叶片出现黄褐色或灰褐色斑点, 并逐渐扩大形成大斑,边缘褐色 ,中央灰白色,形状呈长条形或 纺锤形。
02
病斑大小不一,小的长度在1-2厘 米,大的可长达10厘米以上,严 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04
玉米锈病的防治和治疗
玉米锈病的症状识别
叶片出现黄色或绿色长条纹,后逐渐变为铁锈色 。
叶背出现圆形或长圆形的黄褐色或淡褐色的孢子 堆。
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死,植株矮小,果穗 小或不能结实。
玉米锈病的防治方法
01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
02
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侵染源。

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

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

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玉米病虫草害是玉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它们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综合治理玉米病虫草害是保障玉米生产稳定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从预防措施、综合治理技术以及综合管理的角度,探讨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方法。

一、预防措施1. 种植优质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是防治病虫草害的首要措施。

通过选育抗病虫害品种,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

2. 土壤改良:保证土壤肥力和培肥质量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

加强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建立健康的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3. 合理种植密度: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和生长环境条件,合理确定种植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疏的种植方式。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空气流通,降低玉米病害的发生。

4. 均匀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环节。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生长需要,科学施肥,确保营养均衡,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

5.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以打破病原体的生物周期,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在玉米连作的土壤上适时轮作其他作物,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二、综合治理技术1. 防范灾害发生:根据气象预报和病虫害发展趋势,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和扩散。

在连续多日阴雨天气时,及早采取草药灌根、化学药物喷洒等措施,减轻病虫害的影响。

2. 种植技术: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求,合理施用化肥、有机肥和微量元素,保证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

通过种植密度、间作种植等技术手段,调整玉米的生长环境,增加抗病虫害的能力。

3. 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引入寄生性天敌对玉米害虫进行控制,使用优质杀菌剂对玉米病害进行防治等。

4. 合理用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具体病虫害类型,合理选择药剂,减少药剂的使用量和频次,降低残留物对玉米的影响。

5. 技术培训: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玉米病虫害的认知和防治能力,提高综合治理的效果。

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玉米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容易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为了保护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下面将介绍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玉米常见的病害
1. 玉米花病:主要表现为花穗发黑、变小,甚至发育不良,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残体、农田旋作、合理施肥。

2. 玉米灰斑病:主要表现为病斑呈灰褐色,边缘不清晰,严重时导致叶片变黄、枯死。

防治方法包括预防性喷药,使用含有活性成分的杀菌剂,及时清除病残体。

1. 玉米螟:主要以玉米叶片和玉米花为食,导致玉米叶片蛀食,玉米花粒受损。

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清除田间杂草、选择抗虫品种、定期喷施杀虫剂。

2. 玉米蝗虫:主要以玉米叶片为食,大量蝗虫聚集可导致严重的玉米叶片蛀食。

防治方法包括采用化学防治手段,喷洒杀虫剂,同时结合机械控制方法。

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预防性喷药、适时清除病残体、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施肥等等。

在实际操作中,农民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并及时调整,以保证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玉米常见病虫害有哪些

玉米常见病虫害有哪些

玉米常见病虫害有哪些玉米常见病虫害有: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蚜虫、玉米叶螨等。

防治方法:使用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2500倍液喷洒植株,可防治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使用2%阿维菌素3000倍液,可防治玉米叶螨;使用2%阿维菌素3000倍液,可有效防治玉米蚜虫、灰飞虱等。

一、玉米螟1、玉米螟又被称为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常见的虫害,它会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玉米螟全年一般发生2-4代,在海拔低、温度高的地区,发生代数更多。

2、成虫一般喜爱在夜间活动,飞翔能力比较强,具有趋光性,寿命为5-10天,喜爱在离地50cm以上、生长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

3、玉米螟幼虫孵出后,刚开始会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爬行,开始危害玉米植株,刚孵的幼虫,能吐丝下垂,并借助风力飘移到邻株,使邻株造成危害。

二、黏虫1、黏虫又被称为麦蚕、五彩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粮食作物与牧草作物的常见害虫,危害玉米比较严重,黏虫是一种迁移性、多食性、暴发性的害虫。

2、发生黏虫与温度、湿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成虫产卵适宜温度为19-25°C,当温度达30°C以上时产卵会受影响。

3、如果湿度越大,就越有利于成虫产卵,尤其是在阴晴交错、多雨高湿的气候下,更有利于成虫产卵、卵孵化、幼虫发育。

三、棉铃虫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又被称为青虫、钻心虫、棉铃实夜蛾等。

四、蚜虫玉米蚜虫可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主要在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玉米心叶上,抽穗后主要危害穗部,吸收玉米汁液,妨碍其生长发育,还会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其分泌物会将花粉粘住,影响玉米散粉,此外还会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导致玉米减产。

五、玉米叶螨玉米叶螨又被称为红蜘蛛,危害作物种类较多,主要以成螨和若螨刺吸寄主叶背组织汁液,被害作物叶片会由黄色变为白色并枯死,会严重影响玉米灌浆进程,导致产量减少。

六、防治方法1、使用2000-2500倍液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者使用1000-2000倍液20%虫酰肼悬浮剂,或者使用1500-2000倍液25%灭幼脲,喷洒玉米植株,可有效防治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

(2024年)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详解

(2024年)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详解
抗病抗虫品种选育取得进展
通过遗传育种技术,选育出一批抗病抗虫性较强的玉米品种,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 持。
专业化统防统治初见成效
部分地区已经建立起专业化的统防统治队伍,实现了玉米病虫害的统一防治,提高了防 治效果。
29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绿色防控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将在玉 米病虫害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有待完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玉米病虫 害的实时监测和准确预警,提高防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跨国界病虫害威胁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界病虫害传播的风险增加,需要加强国 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挑战。
持续创新是防治工作的关键
面对不断变化的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需要持续创新防治技术和方 法,提高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30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31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 防治详解
1
目录
CONTENTS
• 玉米主要病害 • 玉米主要虫害 • 病虫害防治原则与方法 • 不同生长阶段病虫害防治策略 • 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与误区避免 • 总结与展望
2
01
玉米主要病害
3
玉米大斑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 叶。病斑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 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 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 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 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 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
玉米螟防治
在玉米拔节至抽雄期,使用Bt乳剂、 杀虫双等生物或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 治,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这些病虫害会给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影响,因此病虫害的防治对于玉米生产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1.玉米霉病玉米霉病是玉米生长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

霉病的发生会导致玉米的叶片出现黄化、焦枯,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1)预防为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毒源。

(2)适量施用氮肥,增强玉米抗病能力。

(3)喷施杀菌剂,防治霉病的发生。

2.玉米稻瘟病玉米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菌感染玉米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

玉米稻瘟病的发生会导致玉米的叶片出现大片褐色斑点,进而导致叶片枯黄。

防治方法:(1)利用天敌控制螟虫的数量,比如种植一些对螟虫有天敌作用的植物。

(2)合理安排玉米的种植结构,减少螟虫的繁殖和传播。

(3)喷洒杀虫剂,控制螟虫的数量。

2. 玉米象玉米象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的果实。

象虫危害严重的时候会咬食玉米的果实,导致玉米的产量减少。

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减少象虫的滋生场所。

(2)栽种具有抗虫性的玉米品种,降低象虫的危害程度。

(3)喷洒杀虫剂,控制象虫的数量。

以上就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防治病虫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才能保证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希望种植户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玉米的安全生长和丰收。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毕业论文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毕业论文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毕业论文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然而,玉米生长期内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因此,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玉米生产水平十分必要。

本文介绍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1.玉米灰斑病灰斑病是玉米生长期内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最容易在潮湿或雨水较多的年份出现。

玉米灰斑病发病症状是在叶片上出现黄色或黄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这些斑点会变成灰白色,并且叶子上的感染部位会变得边缘模糊。

为了防止玉米灰斑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选择品种。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较为重要,所以选择兼具高产和较好抗灰斑病的玉米品种非常必要。

(2)密植。

密植能够增加玉米的自身免疫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概率。

(3)清理农田。

在种植时,应该对农田进行清洁,清除掉杂草和玉米秸秆等田间垃圾,防止病菌滋生。

(4)化学防治。

若病害已经出现,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

常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三唑酮等。

2.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同样容易在潮湿或温度较高的地区发生。

锈病初期在玉米叶片表面出现小的白色或灰色斑点,随着病菌的扩散,斑点渐渐变成红色或棕色,并产生黑色胶体。

为了预防和防治玉米锈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防范。

在种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后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理早期感染的植株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2)肥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恰当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玉米植物的抗病力。

(3)使用生物防治方法。

通过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可以控制锈病的发生。

例如使用“乳酸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3.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其病斑呈现黑褐色,腹生子囊菌产生的黑色链状子囊壳群棒棒糖,摇晃发出“吱吱”声,是其最为典型的特征。

为了预防和防治玉米赤霉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清洁田间。

在玉米收获后,田间要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秸秆等植物遗留物,防止病菌滋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一、病害及其防治
1、大、小斑病
(1)症状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均可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上,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

①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长5-20厘米。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沿叶脉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的菱形大斑;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长黑褐色霉层。

②小病斑的病斑多而小,长约1厘米,一叶片上有几十到上百个病斑。

常见的病斑有椭圆形、近长方形和纺锤形。

(2)发病条件在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适合发病。

山区的玉米叶面上的露水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的入侵。

在过于密植阴蔽、低洼渍水、连作地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良种;②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③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60-75公斤喷雾。

2、纹枯病
(1)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严重时可扩展到苞叶。

病斑最先在近地面的叶鞘发生,并逐渐向上部叶鞘和叶片蔓延。

初期病斑呈椭圆形,后扩展呈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草绿或草黄色,边缘褐色。

湿度大时,病斑上长白色菌丝体。

(2)发病条件阴雨潮湿天气,发病严重;在低洼、排水不良及过度密植、偏施氮肥等条件下,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3)防治措施①注意开沟排水,避免偏施氮肥和过度密植;②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施;③用50%纹枯利乳剂50倍液喷施;④50%退菌特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

隔7-10天再防治一次。

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3、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
(1)症状①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苗期感染,多在后期表现症状的系统性病害。

雄穗受害,部分或全部花期变形,颖片增多,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其内充满黑粉;果穗发病,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

②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

被害部分因病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状,故又称瘤黑粉病。

病瘤表面包有白色或淡红色的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粉末。

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小,产生的黑粉也很小,而茎节和穗上的的病瘤较大,产生的黑粉也较多。

(2)发病条件①丝黑穗病春玉米播种后遇上低温干旱天气,发芽出苗慢,病菌侵染的机会多,往往发病严重;此外,整地粗放,播种过深,出苗慢,易感染,且发病率高;②黑粉病为喜高温多湿的病害,高温多湿有利于越冬孢子萌发。

山区多云雾湿度大,发病率较平原地区高。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晒种、选种;②适时早播,促使种子早发芽出苗;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烧掉病株,并实行轮作;④用15%羟绣灵0.15公斤拌种50公斤或用50%萎绣宁,或拌种子量0.5%的多菌灵拌种消毒;⑤发病初期用20%萎绣宁0.15-0.2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

4、病毒病
我省常见的玉米病毒病有花叶条纹病、矮缩病和红叶病三种,其中红叶病发
生较严重。

(1)症状红叶病先自叶尖开始,沿两侧向基部蔓延,最后全叶变红或黄,干枯而死。

(2)发病条件主要是蚜虫和灰飞虱传播。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耐病品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③早期药剂灭虫,把蚜虫和灰飞虱消灭在迁飞至玉米田之前。

用40%氧化乐果3000倍液喷雾;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20克兑水50-75升喷雾。

二、虫害及其防治
1、小地老虎
(1)为害症状小地老虎又称地蚕、土蚕或切根虫。

主要咬食植株近土表的柔嫩组织,玉米或蔬菜等苗期为害时,常出现大量断苗。

(2)发生条件该虫的发生量与气候、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最低温度9℃以上,最高温度29℃以下的地区和季节,适于此虫的发生与繁殖;若前作又是冬种绿肥或蔬菜等的早、中茬玉米,则常受越冬幼虫和第一代幼虫的严重为害。

(3)防治措施①铲除杂草将有效地压低虫口基数,早晨撬开在新被害株根部附近的土壤,人工捕捉幼虫或成虫;②用90%敌杀死或80%敌敌畏乳油稀释1500倍,喷于玉米苗上,可杀死3龄以下的幼虫;③施毒土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用1.5公斤,或用50%甲胺磷乳剂每亩0.5公斤,加细土40公斤混匀撒施。

2、玉米螟
(1)为害症状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

以幼虫钻蛀为害,心叶受害后常出现花叶和排孔;蛀食茎杆造成折株;未抽出的雄穗被害,穗轴易折断,花粉发育不良;雌穗被害状为咬断花丝,蛀食穗端和籽粒。

(2)发生条件玉米螟发育适温为16-30℃,相对湿度60%-90%。

(3)防治措施①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口基数,将堆放的旧玉米杆烧掉或沤制肥料,可杀死羽化前的虫体;②50%甲胺磷0.1公斤,或敌杀死20-40克,兑水75-100公斤喷心叶;③用1.5%辛硫磷颗粒剂1-1.5公斤,或3%呋喃丹2.0公斤拌细土30-40公斤撒喇叭口;④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每亩用50-60公斤药液喷施。

三、草害及其防除
玉米田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选用40%阿特拉津胶悬剂每亩175-250毫升;72%都尔乳油每亩100-150毫升;50%乙草胺乳油每亩100-150毫升;取上述配方之一,每亩兑水40-60公斤,喷于土表做土壤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