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五讲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五讲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五讲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解读考点】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考查角度】

1、结合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例1、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器作用。①表现了狗的忠诚,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密切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是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呼应。

2、结合文章的思路,理解词句的含义或作用。

例如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地。“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写得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沉醉”“舞蹈”“活跃的气氛”。可知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和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歌。

3、对作者观点或看法进行分条论述,往往能够涉及到层次和划分。

例如2008天津《敦煌》“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4、直接考查结构和思路。

例如2008、湖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行文的思路”

2009年湖北《书房的窗户》“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说明。

【方法指导】

一、分析的前提条件

1、细致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

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2、明确不同文体的思路规律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前景如何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节与线索,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散文的结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叙事类散文】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记人、写景三类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

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贾平凹的《丑石》;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是最可爱的人》《项脊轩志》《我与地坛》。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作者是稳重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注意:以作者的行踪为线串联众多景物,移步换景,景不离步;每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可虚实相间;景物描写要详尽恰当。如《登泰山记》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抒情类散文】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分为托物言志式散文和借景抒情散文

托物言志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我的空中楼阁》、黑塞的《红房子》《树》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以某物为线索串联文章。

常见的结构:(考试报19期)

(1)静赏式:进入经典——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注意:赏景的缘由要交代清楚,最好能点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2)情索式:(以情味线索来连缀景物)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及人——情的归结

特点: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关键在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几点上抒情。

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3)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特点: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张显志;篇末点题。

如《我的空中楼阁》《病梅馆记》《红房子》《树》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需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一语统篇——分述史实——抚今抒情(文化散文)

注意:所叙史实需与现实有某种层度上的契合;感情需真实自然;如《道士塔》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如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有三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结构体式有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哲理散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是针对作品的形式,而是针对作品的内容而言。通过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人生哲理的散文即为哲理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以文学语言抒发比较含蓄的哲理,一般不使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段,从具体事物入手借题发挥,所表达的哲理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哲理散文因其悟性和灵感的结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如《花未眠》、《珍珠和泪珠》、《前赤壁赋》《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雾》、《书房的窗子》等等。

二、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第一步,扫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①、从首句入手。很多文章首句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总起作用,从首句入手,往往能把准文章思路文脉。

②、从标志语入手。其一是语言的标志。为了使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常常会使用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词语,明示段内层次。如结构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之类序数;层次有“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同时”等。

其二看标点,作者是行文中经常运用标点区分层次,特别是分号、句号是区分层次的明显标志。,

③、从议论抒情入手。在叙述描写过程中作者时常插入一些议论抒情性句子,以对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答题模式】

【题型1】: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着怎样的特点4.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5.文章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6、文章以……为线索,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2.具体概括文章内容。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示例1、(08江西卷)《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示例2、针对线索分析结构。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08湖北卷)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题型2】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规范答题】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1、开头段作用——引起下文: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呼应下文……;为……作铺垫;渲染……气氛。

2、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

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晴,事-理等);由……转而写到……

3、结尾段作用——总结上文:

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深化主旨,表达……。

示例:辞世思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节选自《子夜昙花》(2002年北京西城区二模)

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题型3】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

穿插付诸的材料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是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的增添意蕴,丰满文章,凸显主题。

【解题思路】:1、对当前语段的内容的作用,2、对全文的作用,3、增加权威性、文学性、文化性、趣味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4、有时要联系写作技巧。

【规范答题】:1、展示美感,伏笔铺垫。2、构成对照,凸显主题;3、营造文化氛围,表现文章风格。4、反向衬托,突出主题;5、渲染感情,烘托气氛。

示例:(2006江西)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金光例的黄金树》。答案: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都能“对树充满敬意”,与自然和平相处,从而使之与那

些对待落叶态度冷漠而宫傲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不同的态度的对照中显出自己的观点,情感倾向,以凸显“对树充满敬意”即“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的主题。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 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二、复习预习 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

【2018年人教版高三语文】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 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二、复习预习 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析作用。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三、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如何整体分析结构、思路和构思 知识梳理 分析结构常常要回答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几个部分各说了什么意思。分析结构特点就是要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殊性”,常常用特定的术语来回答,如:①时空式;②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③并列式,层进式;④对照式;⑤线索式(事物、情感、某句话); ⑥小标题式,分论点式;⑦欲扬先抑式;⑧首尾照应式;⑨伏笔照应式;⑩卒章显志式。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学生版)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即针对作品的线索、材料安排的顺序及技巧、局部语段等进行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考点: 一、分析散文的整体结构思路 主要有两大题型:(1)根据文章内容(线索)梳理思路;(2)梳理文章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规范答题:①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②具体概括文章内容。③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具体解说。 易错辨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与线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章的结构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写作内容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有所不同;而线索可以作为梳理结构思路的参考,它是贯穿文章前后内容的词、句子或其他内容。 二、分析散文局部语段的作用 主要有两大题型:(1)分析局部语段在全篇的作用;(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文章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其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作答。 规范答题: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头段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呼应下文……;为……做铺垫;渲染……气氛。 ②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等);由……转而写到……。 ③结尾段作用——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深化主旨,表达了……。 三、分析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 穿插性的材料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是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地增添意蕴,丰满文章,凸显主题。 解题思路: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的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文化性、趣味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④有时要联系写作技巧。 规范答题:①展示美感,伏笔铺垫;②构成对照,凸显主题;③营造文化氛围,表现文章风格;④反向衬托,突出主题;⑤渲染感情,烘托气氛。 请看下面的示例: (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读《时间简史》毕飞宇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 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

散文的结构、思路及其作用

散文的结构、思路及其作用 郭磊庄初级中学何茂华教学目标 理清散文的思路,借助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理解段落、线索等在文中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清散文的思路,借助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段落、线索等在文中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分析作品结构的题目属于考试说明中分析综合C级能力。答对应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及其作用。 命题类型: (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 (2)要求明确“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开头的作用)”; (3)局部段落、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与作品结构相关的一些术语: 1.文首:①开篇点题;②渲染气氛;③埋下伏笔;④为下文作铺垫;⑤总领下文;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2.文中:①承上启下;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②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④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⑤总结全文,照应开头;⑥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分析散文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它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2.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段内的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根据句意归纳。一个语段有多个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几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聚集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3.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1)分析文段的中心句。根据文段的中心句来明确文段的意思,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判断来把握文章的思路。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作段首概括,或在文段的结尾,作段末总结。 (2)分析标志性的语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可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既”、“又”、“并且”、“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进一步说”、“总之”、“因此”、“所以”等。这些语言标志对分析句群,把握段意,从而明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很有帮助。 (3)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是对上文的总结,启下的内容是对下文的概括。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4)分析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感情线索等。如莫泊桑的《项链》以事物“项链”为线索,以“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谈项链”来组成情节结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线索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文学作品的脉络。 当堂检测 告别三峡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学习目标】 一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二是分析句段的作用。 ★【知识讲解】 一、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2.关于材料组织的问题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从空间上组织材料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按情感或认识过程组织材料 注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也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关于线索的问题 (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抓线索,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抒情散文,一般以感情为线索。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分析句段的作用 ▲答题角度:①结构 ②内容、主旨 ▲结构上的作用: 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该句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引起下文或引出话题; 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正反铺垫; 与下文形成对比; 总领全文; 制造悬念。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 转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 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句段的作用: 升华感情; 深化主题; 总结上文;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结构上:交代线索; 前后呼应。

散文阅读之分析结构思路类

散文阅读之分析结构思路类 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 “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但在此类试题与考纲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过渡句段或结尾句段在全文中作用的。 题型一行文思路分析 (二)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三)[解题方略]行文思路分析 1、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 2、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

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5、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 6、——组织答案,运用模式。答题模式: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梦 晓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散文阅读结构分析文章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

散文阅读结构类第三课时 ———分析文章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 学习目标:分析文章的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 学习过程: 一、考点说明 此考点主要学习某句话或者某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材料,为何要写在文中的这一部分等。这是结构类题型中常见的题型,也是常考的题型之一。 二、真题探究 考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花事潘向黎听课记录(1)三月里,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到花园一看,母亲种的贴梗海棠开了。白色的, 很柔;花瓣圆圆的,很润,是江南娇小女儿态,居然冲寒而来,让人心头一热。 连续两个月反反复复的病好像好了起来。 (2)三月底,樱花开了。特地去复旦南区看,原先最大的一株,不知道为什么少了 很粗的一枝,不知道是被台风刮断了,还是被砍掉的。这一来就不成气势了,一 瞬间的失望几乎变成气愤。真是不如不来,不来的话,这里的樱花在记忆中照旧 浮一片云霞。 (3)可是若是不来,待到花期过了,肯定以为是人辜负了花。谁知却是花辜负人。 可是那么美妙,那么短暂,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 (4)四月中旬。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 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想必是自己也 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 竟是花天。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5)想起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 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树,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 别处从未见过,给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 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 大概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6)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但是风雨最终还是来了, 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 堆的粉色花瓣。 (7)本来想改后主词一个字,叹一句:砌下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8)正好我白发苍苍的母亲走过樱花树,抬头说:“不要这样嘛。”我就觉得不必说了。 (9)今年天暖得疯疯癫癫,花期都乱了,还没到谷雨,牡丹都开过了。好不容易到 了植物园,人家告诉我,牡丹都谢了。心想,只要还有三四朵,让我看看,也算 没白来这一趟。到了一看,十停里谢了七八停,开着的那些也是萎靡。 (10)站在这样的园中,才明白什么叫大势已去。 (11)牡丹是热闹到不避杂乱的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黄的,还有一种接 近黑色的紫绛。花前的小牌子都写了品种名,我却无心看。没有花,光知道名称 做什么用?若有花时,更不需要了,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12)这有点像爱情,爱着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概念和定义,不爱了,多少种界定和 解释都不能挽救。 (13)那么,地上的花瓣是没有结果的爱情,而那些没有花只剩名称的植株,是无 爱的婚姻。

第五讲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五讲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解读考点】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考查角度】 1、结合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例1、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器作用。①表现了狗的忠诚,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密切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是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呼应。 2、结合文章的思路,理解词句的含义或作用。 例如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地。“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写得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沉醉”“舞蹈”“活跃的气氛”。可知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和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歌。 3、对作者观点或看法进行分条论述,往往能够涉及到层次和划分。 例如2008天津《敦煌》“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4、直接考查结构和思路。 例如2008、湖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行文的思路” 2009年湖北《书房的窗户》“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说明。 【方法指导】 一、分析的前提条件 1、细致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 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

高中散文阅读 结构思路

2013年潍坊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学案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思路结构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2、以思路为方法归纳文章主旨,然后以结构思路结合主旨为方法解答具体考题。【学法指导】 一、1、考点解读:《考试大纲》规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对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其能力层级为C。 2、《考试说明》要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本考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⑴能够分析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段内的结构层次),⑵能够分析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全篇的结构层次),⑶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二、高考回眸: 1.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听朗诵》(2012年全国大纲卷)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6分)《耳边杜鹃啼》(2012年湖北卷) 3.文章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2010年重庆卷) 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大河家》(2010年全国卷Ⅱ) 5.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谈静》(2010年江苏卷) 三、文章结构思路类题型知识点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

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 结构是组织和安排材料的方法和手段,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分析结构的过程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大的结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小的结构指语段和语句的安排。 1.文章结构方式及作用 (1)总分式:简单明了,完整谨严。(2)并列式:大开大合,丰富内容。 (3)层进式:层层深入,引人入胜。(4)对照式:前后对比,鲜明突出。 2.结构赏析术语 开门见山、曲径通幽、跌宕起伏、跌宕多姿、波澜起伏、一波三折、曲折有致、变化多端、汪洋恣肆、大开大合、层层深入、笔锋一转,陡转直下、荡开一笔、异峰突起、别开生面、戛然而止、首尾照应、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结构谨严、结构匀称、结构完整、起承转合、平铺直叙、波澜不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思路展开方式 (1)按照时空的转换展开。(2)按照情感的发展展开。(3)按照说理的推进展开。(4)按照对象的变化展开。(5)按照事理的演变展开。 四、文章结构思路类题型 类型一、思路分析概括性题目 常见题型: 1、文章围绕着??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要分析。 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3、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 4、文章从哪些方面写??的? 类型二:分析段的作用 常见题型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配套检测(附答案)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配套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湖 海桀 ①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②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③你向她走去。 ④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⑤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⑥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⑦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⑧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继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寂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弥漫着人烟和爱意的村庄与大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