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

10.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
10.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

10.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

班级姓名

一、积累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沉鳞(lín) 参与(yù) 晓雾将歇(xiē)

B. 藻荇(xìng) 竹柏(bǎi) 欣然起行(xīn)

C. 颓废(tuí) 仙都(dōu) 无与为乐(wéi)

D. 摘取(zhāi) 阐释(chǎn) 亦未寝(q?n)

2.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箬篷覆之.

B. 相与步于.中庭货恶其弃于.地也

C. 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

D. 天下为公念无与为乐者

3.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有变化的一项是()

A. 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 B. 念.无与为乐者

C. 月色入户,欣然

..,四时俱备

..起行 D. 青林翠竹

4.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沉鳞竞跃。

(2) 实是欲界之仙都。

(3)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文意理解

7. 按要求默写语句。

(1) 《答谢中书书》中最能表现江南山水特征有别于北方山水的句子是:

(2)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颇有豪士为文“狂热时空,洒落不羁”的特点,文中所给之景秀丽奇绝,各具情态,其中描绘山高水清的语句是:

(3)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4) 《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全篇从“夜”写起,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接着写寻找夜游同伴并说明夜游的地点,为写景作铺垫;之后集中笔墨描写景物,结尾部分。

(一)精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8文中具体抓往了霉共景物来描写“山川之美”!

9.“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10, 金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

特点?

11、课文描写景物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如:“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分别是、的角度,“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是的角度。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这样描写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二)精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面各题。

1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13、从“念无与为乐者”这句话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1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1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短文二篇》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 (1)对偶(2)对偶、借代(3)比喻(4)反问

6. (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3) 忽见月光(悄然)跃窗而人,明亮洁白。我不由得心中一喜,高兴地起身穿衣,走出门外。

(4)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7.(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夜游的缘由借景抒情

8. 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狼鸟、夕日、沉鳞。

9.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10. “美”字。山峰、河

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11. 仰视俯视平视

12. 月色

13.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至于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一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14.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5.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64582.doc

《短文两篇》练习题 成语和名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 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 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 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 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 ,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十二、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64582

短文两篇》练习题 成语和名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 ,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 ,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 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十二、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表明“陋室”也具

短文两篇测试(答案)

《短文两篇》测试题答案 1.苏轼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三苏 2.略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沉醉山水的愉悦,自古以来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翻译略) 8、A 9D 10C 11.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

20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测试题:13 短文两篇【含答案】

第四单元阅读 13短文两篇[见学生用书A本·A48] 1.阅读下面的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__yí__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有人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liàn)__练__达人情。”开卷有(yì)__益__,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所以,热爱读书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怡”指快乐,愉快,与心情有关,部首为“忄”旁。注意不要因形辨音读作tái。“练达”形容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注意“练”不要写作“炼”。“开卷有益”指读书有好处。注意“益”不要写作“意”。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①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②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还能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③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就必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答案】去掉“都”或把“双升”改为“上升”。 (2)第②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还能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3)第③句是__条件__复句。(从“并列”“选择”“转折”“条件”中选择恰当的填空)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修改语病、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及复句类型的判断。(1)①句“都”与“双升”语义重复。去掉“都”或把“双升”改为“上升”即可。 (2)②句“长知识”与“增技能”是两个表示并列的短语,中间不能用顿号,应改为逗号。(3)细读第③句可知,这句话中后半句是成为真正的读书人的必要条件,所以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3.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C)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D.④②①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阅读语段可知,此文段主要内容是阐述“读书”。通读各句可以发现,④句首先明确指出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故此句置于首位;②句紧跟④句,从反面论述读书需要“精选”;①句从“熟读深思”角度,阐述读书需要“读得彻底”;⑤句进一步论述读书的意义和方法;③句紧跟⑤句,阐述“少读”但“精读”的意义。故恰当的排序是:④②①⑤③。

初一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学法导引] 本文包含两篇文言文,表现的都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文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终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两小儿辩日》是选自《列子》的一则短文,写两小儿为太阳的离人远近争论不休,博学多识的孔子竟也无法决断的故事,以此说明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尽,同时,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物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习时,要先借助工具书及文下的注释疏通字词,弄清文义,再进一步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把握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及两则短文给予我们的启迪。另外,学习《夸父逐日》,还要注意体会其言简意丰、想像奇特的特点;学习《两小儿辩日》,要注意领悟其用对话表达人物情态性格、以及在对话中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语言交错使用的灵活写法。 [典题例析] 例题一、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例题二、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参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九六语下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九六语下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短文两篇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3题。 狡默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__A__,数学使人__B__,科学使人__C__,伦理学使人__D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__E__

2.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A、B、C、D四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选项:①周密②庄重③灵秀④深刻 我会选:A.③ B.① C.④ D.② 3.根据语境,下列句子填在文中E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B ) A.凡有所学,定成性格。 B.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4.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断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5.指出下列各句的论证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比喻论证) (2)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3)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举例论证) 6.(·湖北十堰中考,有改动)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是没有魅力的,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A.也许甚至当然 B.也许甚至虽然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上完了课,我们还需要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今天xxxxxx小编分享的《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够对于同学们温故知新有所帮助。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 狡黠( ) 2藻饰( ) 3诘难( ) 4滞碍( ) 5味同嚼蜡( ) 6 吹毛求疵( ) 7矫( ) 8睾( )肾9阐证( ) 10要诀( ) 二、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 味同嚼蜡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吹毛求疵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寻章摘句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豁然贯通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 因小失大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三、文学常识填空 1、《谈读书》一课选自《》,作者,国家、家。著有《》、《》等。 2、《不求甚解》一课选自《》,作者,作家。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谈读书》中,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 2、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3、《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结构是什么? 4、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五、课内文段阅读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两篇 练习题

11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不超过11个字)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 不求甚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九上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给加粗字注音。 藻饰()狡黠()诘难()伦理() 滞碍()怡情()吹毛求疵()咬文嚼字() 二、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4.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三、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1.读书使人________,讨论使人________,作文使人________。 2.读书时不可存心________(为难、刁难、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读书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 4.而读书的________,全在于会意。(要点、要求、要诀) 四、阅读《谈读书》“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语段后回答问题。 1.仿照句子造句,要求内容集中,句式相似。 原句: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明智,作文使人准确。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五、阅读《不求甚解》后回答问题。 1.作者批驳了什么错误观点? 2.你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参考答案 一、zǎo xiá jié lún ài yí cī jiáo 二、1.比喻 2.排比 3.对偶 4.比喻 三、1.充实、明智、精确 2.诘难 3.怡情、傅彩、长才 4.要诀 四、1.略 2.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举例对比 五、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短文两篇 练习题.doc

10 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不超过11个字)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两篇练习(附答案)

27、短文两篇练习答案 《答谢中书书》 1、默写(8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_______,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2、解释加点的字(8分) 五色交辉 ..(相交辉映)四时 ..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 ..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能与.其奇者(参与,此指欣赏) 古来共谈 ..以来(谢灵..(共同赞叹)自康乐 运) 3、翻译句子(12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填空(16分)

(1)《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本文作者__陶弘景__,___南___朝人。他隐居句曲山中。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___山中宰相_______”。(3)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文中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静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6文中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表现出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子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苏轼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 属“八大家”。(2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七年级下语文《短文两篇》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短文两篇》同步检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无丝竹之乱耳 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3)出淤泥而不染.染: (4)濯.清涟而不妖濯:妖: (5)香远益.清益: (6)亭亭 ..净植.亭亭:植: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 (8)陶后鲜.有闻鲜: (9)宜.乎众矣宜: 4.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益”与“香远益清”中的“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 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到,往 D.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E.宾语前置的标志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水陆草木之花() (3)友人惭,下车引之() (4)何陋之有()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 7.根据提示填空。 (1)《爱莲说》的作者是(朝代)的,字,哲学家。“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2)《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句子是:;写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文章的主旨句是:。 二、课内精读 8.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答:

9.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格? 答: 10.文章题为“陋室铭”,作者为什么一开始不写陋室,而写山水? 答: 11.作者赞扬简陋居室的目的是什么? 答: 12.陋室具有哪些特点? 答: 13.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陋室,有什么作用? 答: 三、拓展阅读 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③矣。迨④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荷叶。③逸致:情趣。④迨:及,等到。 14.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短文两篇》试题1(含答案) (1)

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狡黠()藻饰()诘难()滞碍()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矫()睾()肾阐证()要诀()2.根据拼音写汉字。 文采zǎo()饰吹毛求cī()狡xi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狂妄自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成语。 (1)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2)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 (3)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 (4)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 ) (5)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 ) 5.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画线处默写填空。 (1),思而不学则殆。 (2)好读书,不求甚解; ,便欣然忘食。 (3)作者有思路,。 (4)敏而好学,。 6.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在《谈读书》中,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 (2)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3)《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结构是什么? 8.仿照文中“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写一句话。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27 短文两篇 练习题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3.……四时 ..俱.备.()()() 4.晓.物将歇.()() 5.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6.实.是欲界 ..之仙都 ..()()() 7. 未复 ..能有与.其.奇.者()()()() 二、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 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月色入户.() 2. 解.衣欲睡,欣然 ..起行()() 3. 念.无与为乐 ..者()() 4. 怀民亦未寝.() 5. 相与 ..步于中庭() 6. 盖.竹柏影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阅读 13短文两篇 1.阅读下面的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__yí__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有人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liàn)__练__达人情。”开卷有(yì)__益__,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所以,热爱读书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怡”指快乐,愉快,与心情有关,部首为“忄”旁。注意不要因形辨音读作tái。“练达”形容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注意“练”不要写作“炼”。“开卷有益”指读书有好处。注意“益”不要写作“意”。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①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②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还能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③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就必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答案】去掉“都”或把“双升”改为“上升”。 (2)第②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还能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3)第③句是__条件__复句。(从“并列”“选择”“转折”“条件”中选择恰当的填空)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修改语病、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及复句类型的判断。(1)①句“都”与“双升”语义重复。去掉“都”或把“双升”改为“上升”即可。 (2)②句“长知识”与“增技能”是两个表示并列的短语,中间不能用顿号,应改为逗号。(3)细读第③句可知,这句话中后半句是成为真正的读书人的必要条件,所以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3.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C)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D.④②①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阅读语段可知,此文段主要内容是阐述“读书”。通读各句可以发现,④句首先明确指出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故此句置于首位;②句紧跟④句,从反面论述读书需要“精选”;①句从“熟读深思”角度,阐述读书需要“读得彻底”;⑤句进一步论述读书的意义和方法;③句紧跟⑤句,阐述“少读”但“精读”的意义。故恰当的排序是:④②①⑤③。

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测试(第10课《短文两篇》)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每空3分,共15分) 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重点句子翻译(每句4分,共12分)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自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文章写自然景物,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 之意溢于言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部分。“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C、本文和朋友分享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并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 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D、本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并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朋友分享。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每空3分,共30分) 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____ 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两篇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5分) 1、《陋室铭》作者_________,是_________朝诗人。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________________。 二.请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两处)(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10分) (1)谈笑有鸿儒() (2)无丝竹之乱耳()() (3)无案牍之劳形()() (4)惟吾德馨()()(5)阅金经() (6)斯是陋室()()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1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内容理解 1.写出运用类比手法的句子,。 2.本文实虚相映的句子是,。 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4、结合原句说说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3分)

二:《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宋代________家,学者称他_______先生。(3分)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0分) ①可爱者甚蕃.()②.出淤泥而不染 ..() ③香远益清 ..()④亭亭净植 ..() ⑤濯.清涟而不妖()()⑥不可亵玩 ..焉() ⑦陶后鲜.有闻()⑧同予.者何人?()⑨宜.乎众矣() 三.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3分)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无案牍之劳形④无丝竹之乱耳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四.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陶后鲜有闻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内容理解 1、《爱莲说》一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2、写出两句描写莲花的名句(2分) 3、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2分)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蝉 贝壳》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

第3课短文两篇 【名师导读】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该怎样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千年之后,我们又会给人们留下些什么?从蝉短暂的鸣叫中,从贝壳美丽的花纹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力量。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度过宝贵的生命,如何让生命绽放璀璨的光彩是值得每一个成长中的人思考的问题。 【积累运用】 (一)课内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收敛.()贝壳.()零.()落卑.()微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蝉()()敛()()恕()()微()()禅()()剑()()怒()()徽()() 3、根据下列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成语或短语。 ①收拢,合拢。() ②持续嘈杂,是人厌烦。() ③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④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4、对两篇短文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蝉》中写到蝉的叫声使人“很烦”“聒聒”,后面又说“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这是前后矛盾的。 B.《蝉》这篇短文通过写蝉“17年埋在泥中”与蝉“活一个夏天”的对比,突出了蝉的生命意义。 C.《贝壳》通过写古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表现了人们对贝壳的珍视,突出了贝壳精致的特点。 D.《贝壳》一文从贝类死去而贝壳长存得到启示,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想要“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的美好愿望。 5、假如你是那只在地下埋了17年,却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蝉,你会怎么想,又会怎 么做,记下你的想法和做法。 6、请从课文中选择让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或词语,写下你独特的感悟。 文中的词、句: 你独特的感悟: (二)中考链接 7、(2020年衡阳市中考题)下面句子中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 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值得提倡。,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