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

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
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

关于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利用论文

摘要:利用xx市1959~20xx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xx市的气候特点及优势,结合xx 市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对xx市丰富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在分析、总结xx气候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xx旅游应在重视文化积淀的同时,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打造休闲xx、盛夏避暑xx品牌的结论。关键词:旅游;气候资源;利用 xx市位于xx高原东延xx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区域内绝大部分是山地,xx市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属低山和二高山综合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形成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了本市gdp的增长,在开发旅游资源进程中,摸清当地气候资源特点,对更好的打造xx特色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xx市气象局自1959年建站至20xx年的气象资料,在分析、总结xx气候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xx旅游应在重视文化积淀的同时,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打造休闲xx、盛夏避暑xx品牌的结论。 1气候资源评价 xx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岭重叠、溪谷纵横、海拔高差悬殊,局地气候差异大,形成了本地独具特色的山地气候特点。与同纬度的平原相比,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潮湿亦盛、风速较小等特征。低山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二高山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光照充足。高山气候温凉,冬长夏短,易涝少旱,日照高于二高山,对发展相适应的林、药、牧、特产等较为有利。 1.1丰富的光能资源根据xx市(海拔:1074.1米)地面观测站1959年自20xx年的气候整编资料(下同),本市低山年平均日照1224.8小时,年平均总辐射量83.400千卡/c㎡,年平均日照百分率28%。年内日照主要集中在夏季,体现了本地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各月日照分布见图1。 1.2 适宜的热量条件 xx境内大部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上,xx城区年平均气温为12.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9℃,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3849℃,能满足喜热作物生长需求。年内各月年平均气温分布见图2 。气温年较差大,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9年8月23日,为35.4℃;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2年2月8日,为-15.4℃。年内气温较差最大在2、4月,最小在7、8月。无霜期高低山差异大,一般而言,海拔每上升100米,无霜期缩短3-4天,反之,无霜期增加3-4天。 1.3 充足的水分条件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44.0毫米。可降雨量一半左右直接蒸发或渗入地下。据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径流深802毫米,径流总量37.02亿立方米,人平占有径流5200立方米,比全国均值多93%。降水地域以红椿沟、花椒坪、齐岳山为多,年均在1700毫米以上。降水年际分布以1998年最多,城关为1615.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多年平均为200.5毫米。北部主要集中在7月,多年平均为189.6~225毫米,全市5~7月的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46%。根据xx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截止20xx年7月,日雨量达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15次,基本为每3年一遇,为全州大暴雨最少区。 xx 年≥0.1毫米平均雨日178.3天,其中,20xx年最多,为196天,1988年最少,为157天。全年以5~7月降水最频繁,约占全年降水日数的30%。上述降水分布特点,同样体现了该地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其多年雨日雨量分布见图3。 1.4 丰富的风能资源 xx属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一般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然而地形对气流运行方面有所控制,城区一带地形东西开阔,南北有山体屏障,多东风和偏西风,南北风较少。据长期观察,晴天转东风,天气变坏;雨天转西风,天气变好。故有“久晴东风雨,久雨西风晴”的农谚。由于全市范围地形起伏较大,山脉纵横交错,森林繁荣,下垫面粗糙,风向紊乱,风力较小,风速一般为3~5米/秒。另外,地方风盛行,山风、谷风多,在长槽(山谷或河谷)出口处,在高山地区,风速特别大,日平均风速最大可达10~12米/秒以上。 2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2.1炎夏的清凉世界从人体舒适的角度考虑,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0℃时,人们会感觉到热,不舒适。在我州低山地区的夏季,日最高气温达到30℃的日数一般为70天左右,特别是位于三峡库区长江河谷带的巴东,因背风河谷产生焚风效应及河谷地势低、风力弱等原因,夏季高温日多,高于30℃的高温日数达90~100天,气候炎热。

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张丽达宋丹丹姚宏伟 【内容摘要】明确农业气候资源的适宜性以及资源特征,是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安县位处吉林省长春市,其农业种植主要是以北方农作物为主,本文以玉米农业气候资源特征为主进行当地气候资源分析,针对光照资源、热量资 源以及水分资源等入手,针对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时数适宜度以及气候适宜度模型等进行整体分布规 划。从地理环境以及地理位置、农业生产机异常和极端气候事件入手,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春市农安县气 候条件变化特征,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玉米农作物的适宜度为主,针对时空分布特征,促进当地农业 发展以及农业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以期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针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实现农作物种植的科学、系 统规划。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发展;气候适宜度 【作者简介】张丽达(1988.2 ),女,吉林松原人;农安县气象局,中级;研究方向:气象、预报、为农服务 宋丹丹,德惠市气象局;姚宏伟,农安县气象局 一、以模型为基准,分析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获取的环境物质资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玉米作为农安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对玉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造成复杂的影响。农安县为松辽平原腹地,具有优渥的土壤以及环境资源,与公主岭和长岭县为邻,接壤松原市,温度、光照、降水等是影响春玉米产量与生长的关键因素,近50年来我国吉林省的气候变化明显,构建农安县农业气候模型是分析当地气候资源以及进行适宜性评价的重要途径。气候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物质资源,玉米为农安县的主要农作物,其生长发育受到当地温度、降水以及光照等影响,伴随着农业气象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适宜度分析是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农作物气候生长、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定量分析及评价的重要方法。魏瑞江的河北气候适宜度模型、王连喜的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以及俞芬的淮河流域气候适宜度模型的研究经验以及评价方法,其对气候适宜性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可以为农安县气候资源特征模型奠定基础。以任玉玉与千怀遂的河南省气候适宜度模型构建而言,农安县农业气候适宜度分析模型,需要根据玉米生长气候变化因素以及产量动态预报等将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研究应用于气候适宜度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针对玉米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适宜度进行数量转变,将温度、光照以及降水等作为气候因子,以气候因子变化为农安县气候资源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掌握农作物生育期气候资源适宜度变化规律,构建适合农安县适宜度模型,实现对当地玉米精细化动态预报,制定相应的气候应对措施,构建气候防控中心,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农安县气候资源整体规律 农安县气候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以长春市的气候变化数据以及当地农业气候数据为基准,针对吉林省长春市整体的气候变化,以长春包含农安、榆树、德惠、双阳、九台的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为主,掌握气候以及气候资源,针对农业生态资源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因地制宜、顺应天时、合理开发与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而言,农安县主要有以下气候特征。 (一)光照资源。植物光和作用中同化的太阳光谱内的可见光才是农安县当地太阳光照的有用光照辐射,称为生物辐射,占据总太阳辐射的49.21%,根据站点观测数据显示,长春市与农安县的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为78Kcal/cm2,以逐月变化水平来看,1月是总辐射的起点,3、4、5月份增长速率最快,5、6月达到最高值,6月下降至12月,农安县作为长春市总辐射量较多的地区,其生理辐射变化满足长春市的总辐射能变化曲线,玉米生长季可以保持较高的辐射总量,达到27Kcal/cm2,就日超时数而言,太阳光线的实际照射百分率而言,长春市可以年均日照时数为271h,百分比率达到61%,5月为最多,12月最少,5 8月份的日照百分比不足59%,7月为最少仅为41%。由此可见农安县5 8月份雨季对农作物的日照时数影响较大,越往东日超时数越少,云和雨与对日照百分比影响较大,其日照时数年均量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但在农作物的生长季(5 9月),其日照时间下降明显,但由于附近山岭的存在可以达到45%。 (二)气候资源。农安县的平均气温为6.0?,其中以东部地区为最高,达到6.4?,根据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数据研究显示,农安县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一致,该地区平均气温上升了1.6?。尤其是季节变化更显明显,春季与冬季虽然20世纪60、70年代有所下降,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逐月中七月为最热月达到23.8?的平均气温量,1月为最冷月,极端最低气温为-40.2?,平均1月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是1997年的6月28日,高达36.9?。由于5月及9月的极端最低气温接近玉米苗期与成熟期,所以在玉米生长其气候日差较大,平均达到11.4?,尤其是5月为日差最大约,七月至日常最下月,十分符合农作物物质的积累与子粒形成。 · 531 ·

四川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2011年第一季度四川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金沙遗址、乡村旅游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人居休闲环境,使成都旅游独具魅力,吸引着国内广大游客的目光。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行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成都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一章四川省旅游业运行分析 第一节四川省旅游业总体情况 继08年灾后重振和危机应对政策初见成效后,2009年与2010年四川旅 游整体情况摆脱下降趋势,国内旅游尤其是本地游市场大幅增长,入境游市 场3月份已经稳步上升。1-3月整体市场呈现“高-低-高”走势。 2011年一季度,全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游 客5560.48万人次,同比增长7.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36.01亿元,同比 增长13%。与“5.12”,地震前08年比较,09年一季度实现了正增长,而 且在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方面均保持了相近的增长速度,2010 年度一举扭 转了自2008年4月以来的持续下降趋势,保证了2011年的良好开局。 受1月元旦假期、春节黄金周刺激,2月节后市场萎缩和不利天气的双 重影响,以及3月天气转暖刺激,1-3月整体市场呈现“高-低-高”走势,但一季度市场的整体呈增长态势。以本地客源为主导的近程旅游已经成为当 前全省旅游增长的重要支撑;入境市场仍然较为低迷,呈现“先抑后扬”的 态势,出现了回暖征兆。 第二节省内各区域旅游业情况 成都市旅游门户地位突出,本地旅游市场不断升温,新兴旅游景点异军 突起。三州两市市场结构差异性较大,川东旅游市场增长较快,川南地区抢 占全省第一的市场份额,川北市场下降速度放缓,恢复迹象明显。 一季度成都市旅游中心和集散门户地位进一步强化,一日游游客占游客 总数的49%,都市周边及近郊景区人气旺盛。三州两市中阿坝州旅游收入有 所下降;甘孜州受到一定冲击,但黄金周旅游门票收入创新高;凉山州和攀 枝花市旅游运行基本保持平稳;雅安市借势春节黄金周特色旅游和大熊猫品

四川旅游业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微观环境)

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研究 四川是旅游大省,旅游产业是其主导产业之一。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四川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得出四川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为四川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出三种战略:构建大西南旅游经济圈战略、科教兴旅战略和环境优化战略 四川地处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以及西南金融中心。近年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566.23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8.6%,国内旅游收入达542.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89亿美元,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280.96亿元;旅游业及带动的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842.89亿元,占同期GDP的12.9%[1]。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由与旅游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多重业务或行业构成,包括旅游产业资源、旅游产业需求主体、旅游供给主体、旅游产品[2]。同时,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必须遵循产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四川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其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战略对策。 1.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在80年代初提出。SWOT分析法也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3]。图1就是典型的SWOT战略选择图。当研究对象处于第一象限,外部有众多机会,又有强大内部优势,宜采用发展型战略;处于第二象限,外部有机会,而内部条件不佳,宜采取扭转内部劣势,先稳定后发展战略;处于第三象限,外部有威胁,消除劣势可采用紧缩战略;处于第四象限。拥有内部优势而外部存在威胁,宜采用多角化经营战略分散风险,寻求新的机会。 2. 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四川素称中国“风景省”,无论是自然、人文景观还是民俗风情,种类多、品种全,分布广泛,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特别是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国宝大熊猫、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等,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通过表1中国及四川省旅游资源统计资料分析可以得出,

四川省旅游发展的空间竞争力分析

四川省旅游发展的空间竞争力分析 摘要:四川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历来就行”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之说,我们通过对四川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价,对比不同区域区划中四川所处的区划定位,分析四川省的旅游空间竞争力。 关键字:四川空间竞争力旅游区划 1 四川旅游资源概况 1.1 四川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4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300米~700米,是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分;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成都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四川也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之一 1.2四川省旅游发展现状 四川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历来就行”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之说;现有世界遗产 4 处(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 4 处,国家 4 A级旅游景区17 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5 处,世界地质公园1 处, 国家级地质公园8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 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 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0 座。 “十一五”期间,四川旅游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国内旅游人次年增长率、对全国旅游收入贡献率连续多年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递增。据统计,四川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4.8%,高于全国23.6个百分点。全省旅游总收入、游客总人次均居西部地区首位,2007年旅游总收入在西部地区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217亿元,成为全国第八个突破千亿元的省份。 1.3 四川省区位图:附图一 2四川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2.1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图:附图二 2.2 四川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四川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与其他地区比较具有不可替代性。四川地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两大地形阶梯,自然环境变化复杂,从亚热带到亚寒带景观齐全,造型地貌种类繁多,生成许多特殊的风景。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且名族特色的旅游资源也独具特色。但四川省的旅游资源大都分布于四川省的东南方,由于交通的原因,使得四川省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缓慢,而四川东南部因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快所以带动旅游发展也比较快。所以四川省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大体是东南方发展较快,较集中。而西北方发展较缓慢,分

浅析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论文

浅析四川旅游资源开发 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再加上旅游资源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就带来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不断的调整旅游产业机制,旅游内容和方式更加的多样化,旅游文化更具内涵,同时旅游也在不断引进高新科技的旅游设施。旅游业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 扩大了视野, 提高了文化素养。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新的消费可以形成和扩大市场。现在旅游业的发展不单是要注意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快感,而是要求我们把眼光放远,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 四川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经过建国后40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成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四川的交通通讯发展迅猛。水陆空交通日趋完善发达,微波、光纤、卫星、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INI联网等现代通信遍布全省各市、地、州、县及部分乡村,初步形成了现代交通、通信网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观念的转变,信息市场、科技市场、人才和劳务市场、资金和金融市场以及各种物资市场、服务市场、旅游休闲娱乐市场也相应建立。 一、旅游资源简介

四川旅游资源简介

旅游资源简介 是中国多山省份之一。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除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70余米,而西部最高的贡嘎山则达7556米,二者相差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悬殊,在中国仅、新疆可比。 的气候复杂多变。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川东盆地。全省高原占地三分之二,面积约为三十六万平方公里,盆地仅占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川西包括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毗临青藏高原的东部,俱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峡谷具垂直气候的特点,高原山区地高天寒,严冬时气温约为摄氏二度至零下二十度,且冬季长达五个半月之久。六月至九月是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是旱季。旱季午间气温可达摄氏三十二度。高原有六小时以上的日照,衬托青草绿树,景致优美。 风景名胜区众多 是我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全省拥有众多高品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其中2处世界自然遗产:"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佛教圣地"峨眉山-大佛;1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共有国家4A、3A级旅游区(点)2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8处,省级森林公园46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2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8座,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全国农业旅游示28处,全国工业旅游示点8处。如驰名中外的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遗迹和蜀南竹海、海螺沟、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恐龙博物馆等知名景区(点)等。九寨沟、黄龙、大佛--峨嵋山和卧龙4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区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素有"风景省"的美称。尤其是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场之一的川西横断山区,雪峰卓立,林海苍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汹涌澎湃,奔流其间,形成了许多神秘、险峻的旷世奇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自蚕丛、鱼凫以来至今已有4500余年文明史,水旱从人,物华天宝,号称"天府之国"。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都江堰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24座从古代水利工程、古镇民居到名人故居,从寺庙道观、石刻壁画到现代艺术博物馆,从史前遗址到现代建设风貌,应有尽有。南丝绸之路经过往南延伸;三国豪杰在蜀道上演绎了无数故事;举世瞩目的红军长征在川西走过了最艰苦的一段,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另外,在巴蜀美丽的上,还聚居着藏、彝、羌、纳西等15个少数民族,灯会、花会、转山会、赛马会、火把节,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川酒川菜享誉中外,倾倒了无数海外游客。 美食

四川省旅游景观的主要类型空间分布及特点

Ⅰ概述四川省旅游景观的主要类型、空间分布及特点 一、四川省旅游景观的主要类型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地处中国大西南,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和绚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多样性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她拥有2处自然遗产,1处自然文化遗产,9处国家级风景区。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有: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九寨沟、剑门蜀道、蜀南竹海、贡嘎山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乐山大佛、杜甫草堂、武侯祠、大足石刻、三星堆遗址等33处。此外,还有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27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大熊猫、银杉等为主的各类珍稀动物、植物保护区17个。四川省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初步对四川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如下: 景区类型景点名称 自然旅游景观地 文 旅 游 景 观 山地景观乐山大佛、四姑娘山、九顶山风景名胜区、二郎 山、鼓城山景区、万源八台山龙潭河景区、八台 山、蒙顶山、泸山、五色山、什邡蓥华山、老峨 山、华蓥山 岩溶景观米易龙潭溶洞、曾家山旅游景区、天仙洞风景名 胜区、 黄土景观黄联土林 地震遗迹 景观 叠溪松坪沟风景名胜区、川东河口地震遗址、映 秀5.12汶川地震遗址、北川地震遗址、青川东

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绵竹汉旺地震遗址 水 域 旅 游 景 观 江河景观 黄河九曲第一湾、西羌大峡谷、金沙江峡谷、东谷河谷、长江黄河分水岭风景区、金沙江第一湾、尼工峡谷、?? 龙门山大峡谷、明月峡 湖泊景观 大佛湖景区、东坡湖公园、雍错湖、望龙湖、九 塞沟、升钟湖旅游景区、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 邛海、泸沽湖、桂湖、翠月湖、白塔湖、邛崃市 竹溪湖景区、三岔湖景区、双溪湖风景区、西蜀 玉珠凤凰湖风景区、犀牛海、树正群海、五色海、 木格措、古尔沟 瀑布景观 九寨沟树正瀑布、九寨沟诺日朗瀑布 泉景观 古尔沟温泉旅游区、隆扎温泉、热水塘温泉、雄 狮喷泉、古尔沟神峰温泉、茹布扎卡温泉、然乌 温泉、喜德温泉、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花水湾 温泉度假旅游区、鱼泉山市级风景区、灵秀温泉 冰川景观 海螺沟、达古冰川、螺髻山、长海 大气旅游 景 观 冰雪景观 三奥雪山、亚拉雪山、贡嘎雪山、嘎金雪山、西 岭雪山、 生 物旅 游 景 观 植物景观 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米亚罗红叶风景区、七盘沟森林公园、土地岭森林公园、包座原始森林、龙灯大草原、玉科大草原、扎溪卡草原、普公坝

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1137750.html, 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作者:张红梅李爱贤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1期 摘要适宜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光照等要素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给出了日照时数、降水和相对湿度等农业气象条件的分布状况,并描述了其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这为更好地实践“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气候资源;农业气象条件;山西忻州;忻府区 中图分类号 S1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05-01 一定的气象条件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1-3]。当这些气象条件的组合对作物的生产有利时,能形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农业自然资源;反之,当气象条件的某种组合对农业生产有害时,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4-5]。分析气候资源状况和气象条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农业气象服务的基本任务。国内有关农业气象条件和农业气候资源研究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的热点内容。现对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实践“气象为农”服务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忻府区基本农业气候资源概况 山西省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地区。其东西宽约为55 km,南北长约43 km。自古以来忻府区一直是农业生产和商贸集散的重要地区,有“三关总要”、“晋北锁钥”的美称。忻府区的地形自西向东逐步倾斜,北、西、南地区为三面环山,东部地区较为开阔和平坦。忻府区有3条主要的山脉,分别为云中、系舟和五台山脉。忻府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春温高于秋温。无霜期平均167.1 d。 2 忻府区日照条件分析 太阳主要通过光照强度、光质和光照时间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是影响作物生长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在自然条件下,只有达到一定的光强,农作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产生养分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因此,日照条件是评价地区农业气象条件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忻府区的年日照时数在1 914 ~2 797 h间变化。其中12月的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 914 h,只占全年的7.0%;5月的日照时数最多,为2 797 h,占全年的10.3%。11月至翌年2月的日照时数较少,各月的日照时数不超过全年的7.5%;3—5月,日照时数逐

四川旅游资源分析

一. 四川旅游资源类型与特点 (3) 自然景观: (3) 人文旅游景观: (5) 二. 四川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7) 1.分布广泛 (7) 2.四川大部分旅游资源呈串珠状集中分布 (7) 3.总体上呈中东部多西少的分布 (8) 三. 四川省旅游景观的形成机制 (9) 2.1自然因素 (9) 2.11地质历史条件 (9) 2.12 水文环境为四川自然景观优锦上添花 (10) 2.13 气候条件成为四川自然旅游景观区域差异形成的 重要条件 (12) 2.14 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四川自然景观的重要构景要素 (12) 2.2社会历史条件 (12) 2.21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四川省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2) 2.22 社会文化的地域差异成就了四川省人文景观 (13) 2.23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13) 2.24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14)

一.四川旅游资源类型与特点 自然景观: 山地景观 岩溶景观 地质地貌景观黄土景观 火山景观 地震遗迹景观 特点:山岳形胜和喀斯特地貌景观 峨眉山、(三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四川青城山、乐山大佛。 喀斯特景观:如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 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 地震遗迹景观:青川地震遗迹地质公园

江河景观 湖泊景观 水域景观瀑布景观 泉景观 冰川景观 特点:包括大江大河及其冲积而成的著名峡谷,还包括一些河川清流,另外是山涧溪流风景。如大渡河,九寨沟。从陡坎和悬崖倾泻下来的水流称为瀑布。主要是高山和高纬地区的具有特殊形态特征和地貌景观特征的水域风光资源。如川西的海螺沟。 雨景 大气景观云雾景 冰雪景 佛光 1. 季节性和地域性 2. 背景性和借景性 3. 整体性和脆弱性 4. 持续性和有限性。

青岛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分析

青岛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青岛气象观测站2009年的月中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等气象要素资料,计算了奥利弗评价体系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及人体舒适度指数,对青岛市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了评价分析并以此作为确定青岛最佳旅游季节的依据。结果认为,青岛市的最佳旅游月份为6、7、9、10月份。 关键词:旅游;气候资源;评价;青岛市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and othe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formation of the Qingdao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in 2009,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Oliver evaluation system 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 wind chill index and human body comfort index, does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ourist climate resources in Qingdao city, and makes it the best tourist season determination ba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tourism month in Qingdao city is in June, July, September and October. Key words: tourism; climate resources; evaluation; Qingdao city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青岛市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旅游城市,旅游业作为国民收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逐渐成为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青岛市的旅游资源同时受到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青岛的最佳旅游季节受到气候的影响和制约,使到青旅游的高峰期往往出现在每年的夏季。 影响青岛旅游的主要气候因素有降水、风力、雾等。本文收集到了2009年青岛气象站所观测的每月地面气象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对其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评价,希望为青岛市旅游气候资源的全面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青岛市气候基本特征 青岛地处胶东半岛东南部,其管辖区域环抱胶州湾,东部为黄海。市区三面受到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以及来自洋面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因素与地理环境形成了青岛得天独厚的旅游气候资源。

四川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四川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认识、正确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也是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首要环节。这里对四川旅游资源的价值、条件与潜力的定性与定量的初步分析,有助于辨析四川旅游资源的性质、地位,从而明确开发目的和方向。 一、四川旅游资源概况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连西藏,北壤青海、甘肃和陕西,是沟通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地区的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省面积48.5万km2,居全国第5位。全省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从地形地貌来看,全省地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秦岭山地,境内山岭、盆地、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江河湖泊网罗密布。全省辖18市3自治州,人口8357万,但分布畸偏。盆地面积不到全省的1/3却居住着全省人口的90%。四川少数民族13个,为全国第一大彝族聚居区、唯一羌族聚居区和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四川有丰富的各色旅游资源,如有66个主要景区(其中含2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9处国家级风景区)、7座国家级和2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0处全国重点和26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所博物馆(含陈列馆、纪念馆)、56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37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重要名胜景区(点) 263个。可见全省旅游资源可谓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此对四川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很有必要,可为四川旅游深入发展理清思路和明确方向。 二、四川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旅游价值 首先是自然景观的观赏价值。四川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区内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即造就出了一大批原始绚丽的自然景观。如有“天下秀”的峨眉山,“天下幽”的青城山,原始古朴的九寨沟,“人间瑶池”的黄龙沟,青风绿骨的蜀南竹海;有亚洲大陆位置最东、海拔最低的海螺沟冰川公园,以保护国宝大熊猫为主的蜂桶寨、唐家河和卧龙自然保护区,奔腾不息的金沙江峡谷等,都向人们展现出西部特有的天姿神韵,具有很大的观光旅游价值。 其次是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四川因其独特的发展历程而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资阳市黄鳝溪出土的“资阳人”头骨化石、资阳鲤鱼桥遗址、汉源富林镇遗址、成都羊子山遗址等,均是四川先民生息劳动的证据;在盐亭县至今还有许多黄帝的元妃嫘祖的传说,还有谜底待解、神秘离奇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可能是鱼凫王族先后建立的早蜀王国的都城,其青铜文明是古蜀文化最集中的代表),以及李冰治水、文翁兴学、诸葛亮治蜀等的名人遗存,有中国道教发祥地和藏传佛教的发展,还有八大王与大西政权、保路风潮等历史事件。四川也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厚的省份,如有西汉文学三大家、陈寿与《三国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文章之宗”苏轼、黄荃与花岛画、明代状元杨慎、落下闳与太初历、唐慎微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秦九韶与《算学九章》、张宗法与《三农记》等。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是四川省境内文明发展、历史长河呛桑变化的真实记载,蕴含着深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是科学考察研究价值。四川许多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科学和研究价值。四川盆地是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有着丰富和多样化的动植物物种;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铸就了四川深厚的地域色彩。从科学考察与研究方面来开展旅游活动,可进行从平原到高山草地过渡地带的植物种群考察研究,观赏植物和珍稀植物考察研究,山区中草药的考察研究,稀有濒危物种如大熊猫等的研究,四川佛教和道教的专题考察研究,四川汉族民俗和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成都及川内各地工艺美术研究,川菜及茶馆文化、酒文化研究。尤其是对毫无史料记载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研究,对泸州张坝桂圆林“桃花水母”的研

四川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分布特点1

四川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序号:15 学号:2050 姓名:杨波峰班级:工物102 一、四川旅游资源概况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品位高、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的特点。四川地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和秦巴山地五大地貌单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多山和多高原为特色。四川的地势:西高东低,西为高原山地,东部为盆地。四川西部被称为川西高原,海拔4000-4900米,东部国四川盆地,海拔250-750米。四川山水名胜、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兼备。四川拥有诱人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名城46座,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7处,其中九寨沟和黄龙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录”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四川就占了5个。四川省全省共有国家4A、3A级旅游区(点)2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1处,省级森林公园46处,国家级地质公园5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 二、人文旅游资源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渠县冯焕阙、绵阳平阳府君阙、渠县沈府君阙、成都武侯祠、成都杜甫草堂、雅安高颐墓阙及石刻、峨眉山万年寺铜铁佛像、成都王建墓、乐山大佛、都江堰市都江堰、仪陇朱德故居、通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自贡西秦会馆、峨眉山市大庙飞来殿、江油云岩寺、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广汉三星堆遗址、邛州什邡堂邛窑遗址、珙县僰人悬棺、成都明蜀王陵、江安夕佳山民居、大邑刘氏庄园、梓潼七曲山大庙、泸县龙脑桥、德格印经院、平武报恩寺、新都杨升庵祠及桂湖、泸州大曲老窖池、宜宾真武山古建筑群、阆中张桓侯祠、成都平原史前城址、成都市十二桥遗址、广安县邓小平故居、成都市水井街酒坊遗址等。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至陈毅旧居、乐山郭沫若旧居、成都青白江区彭大将军纪念碑、通江红军烈士墓及墓碑、剑阁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石刻、江油红军胜利纪念碑、古蔺太平渡红军四渡赤水遗址、苍溪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渡口遗址、四方面军会师遗址红原红军烈士墓、成都十二桥烈士墓、西昌丁佑君烈

西峡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西峡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发表时间:2017-01-09T15:16:02.5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7期作者:石超峰[导读] 摘要:依据30年的相关气候资料分析结果,说明西峡年平均气温为15.2℃,年平均湿度为75%,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97.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846.8毫米;季平均气温为14.9~16.2℃,综合各气象因素分析,西峡的气候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西峡县气象局西峡 474500 摘要:依据30年的相关气候资料分析结果,说明西峡年平均气温为15.2℃,年平均湿度为75%,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97.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846.8毫米;季平均气温为14.9~16.2℃,综合各气象因素分析,西峡的气候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旅游;气候;资源 1.气候与旅游的关系 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据。西峡县的气候及地域特点,具有最佳的旅游气候资源,一年四季都是最适宜旅游的季节。 旅游业是投资巨大、回报丰厚的产业,其目的是给人提供特殊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旅游业离不开气候,气候是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潜在资源。首先,是气候现象本身的美,如:春暖花开,万木吐翠,芳草茵茵,使人感到生机盎然、精神振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层林尽染使人心情平静;冬日皑皑白雪是最壮丽的自然景色,夏日雷鸣电闪则是最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其次,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更是旅游的重要目标。再者,旅游是一项人类活动,且有大量户外活动,在宜人的气候条件下,在饱览美景的同时也使身心得到了锻炼。 2.西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分析 2.1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接湖北,西连陕西,三面环山,中部平坦,南部敞开,故有“西峡盆地”之称,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呈现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且雨热同期的特点。西峡县独特的地貌孕育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特别是地处伏牛山南坡,雨水丰沛,飞瀑流泉随处可见,处处水丰林茂,山水交融,如诗如画。秀美的山水,内涵丰富的文化以及热情好客的西峡人,造就了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世界品牌优势。 2.2 季、年气象条件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反映:西峡年平均气温为15.2℃,平均湿度为75%,平均风速为1.0~2.2米/秒,日照时数为1897.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846.8毫米;季平均气温为14.9~16.2℃,日照时数为441.9~514.5小时,降雨量为156.6~251.8毫米。如今到西峡,春可游山、玩水;夏可漂流、避暑;秋可观红叶、品果;冬可滑雪、狩猎。一年四季季季有景,天天可以游玩。更突出西峡旅游特殊的气候条件。 2.3体感温度和人体舒适度分析 人的体感舒适度主要是通过人类机体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体现出来的热平衡机能。当气温低于15℃时,气温变凉,人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以人体失热为主(失热的多少受风速和气温的综合影响),就会感觉寒冷不舒适;当气温高于25℃,且有太阳直接照射时,人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以吸热为主,同样也会觉得不舒适;当然,人体获得热量的多少除受气温影响外,还与太阳辐射、空气湿度、风速等因素关系密切。 在考虑气温、日照、湿度、风速等各项因子共同对人体作用的情况下,以我县和内乡站为例,对2013年“10.1”和2013年“5.1”假日期间,人体舒适度和体感温度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6:西峡站2013年“十一”期间体感温度分析(表3)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_以辽宁省为例_纪瑞鹏

第25卷 第1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 V o l .25N o .1  2010年1月 J O U R N A L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J a n .,2010  收稿日期:2008-12-06;修订日期:2009-08-13。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 C S F -09-1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S Y K Y Y W 200904);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05E F N 217400412)。 第一作者简介:纪瑞鹏(1972-),男,辽宁北票市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与农业气象、“3S ”方面科研及业务工作。E -m a i l :j i r u i p e n g @163.c o m *通信作者,E -m a i l :y u s h u z h a n g @126.c o m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纪瑞鹏,陈鹏狮,冯 锐,张淑杰,武晋雯,张玉书 *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 摘要:根据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利用特尔斐法设计了由年太阳总辐射等11个要素组成的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框架,并逐一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计算单项农业气候资源指数,分别对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的优劣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计算资源优势度,完成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定量评价。利用辽宁省52个气象台站2006年气象资料和1971—2000年30年气候资料,分别对52个评价单元2006年和常年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劣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30年平均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区大部分位于环渤海湾沿海一带,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度在0.5以上;2006年朝阳县、阜新县、锦州大部、沈阳大部、昌图、盘锦及营口部分地区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度偏低,光、温、水条件综合匹配稍差。 关 键 词: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资源优势度 中图分类号:S 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0)01-0121-10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和健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及时修订、更新气候资源区划;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遥感技术,加强对气候资源的监测与评估……” [1] 。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和定量化综合评估工作将会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相对于其他农业资源来说,农业气候资源由于其无穷尽性和有值无价性,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需求量的增 加,全球对农业气候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 M O )、世界粮农组织(F A O )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 S C O )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联合开展气候调查、经验交流、设立机构以及出版专著,极大地推进了农业气候的研究。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也开始了以农业气候区划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气候资源研究。纵观国内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3-7] ,农业气候与主要农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关系 研究 [8-11] ,农业气候(自然)生产潜力数值模拟与资源量化评价 [12-16] 和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的 有效管理与分析[17-20] 4个方面,相比较而言,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工作还 相对薄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