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四大经典知识点(全)

《黄帝内经》:
一、 作者与成书:
1、 简称《内经》,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七家。
2、 书中所引用的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成的。
3、 成书年代:战国至秦汉
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二、传承情况:
4、 篇卷: 《素问》、 《灵枢 》各9卷,
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5、 流传:《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第七卷“天元纪大论”)
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但证实是后人的伪托之作。
6、 《灵枢》——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史崧整理并加音释的本子即是现在的通行本。
二、 主要内容与成就
1、《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2、《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3、基本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1)人是有机整体:有诸内必行诸外,指导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
《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
“提壶揭盖” 法治疗小便不利
(2)人和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夏三月,此谓蕃(茂也)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
(2)人和天地自然也是一个整体
发病:
不同季节发病不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人体健康不仅与天气有关,而且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同郁)于上,使人薄厥(昏厥)。”
考虑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2.重视脏腑经络
1) 脏腑经络学说——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 古人也是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内脏结构的。
3) 《内经》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1)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也不例外。
2) 五行学说最大特点是说明人体脏腑及各器官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


另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三、 影响
《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黄帝八十一难经》
一、成书年代与作者
1、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2、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作者仍无定论。
3、以问答形式编撰而成,共81个问题,“举黄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
二、贡献
1、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2、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针灸补泻方法
3、提出“左肾右命门”说;
4、提出“无形三焦”说。三焦命名理论
三、影响
对《内经》精义的发挥至道,剖析疑义,垂示后学,也有对中医理论的开创性发挥,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
一、 成书
1、 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2、 “本草”:最早见于《汉书》,按着以草药治病为本的经验,就用“本草”作为药学著作的命名。
3、 成书: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东汉时期成书。
4、 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5、 流传:唐初失传
后人从宋《证类本草》、明代《本草纲目》等书中辑复、整理成书。
6、 辑复本:清?顾观光本,日本?森立之本,清?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较为完善。
二、内容和成就
内容: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日生一草,草治一病,上应天文,中应人道,下法地理”。
1. 创药物三品分类法
1) 上品:120种为君,多营养滋补药,无毒可久服,如人参、大枣、甘草、枸杞等。
2) 中品: 120种为臣,有毒或无毒,能抑制疾病兼补虚弱。如黄芪、百合、沙参、黄连,五味子等。
3) 下品: 125种为佐,有毒,药性强烈,属攻治疾病的药物,如大戟、芫花、甘遂、乌头、附子、狼毒等。

2、概括记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1)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
2)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
3)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
4)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等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如“疗寒以热药,疗热

以寒药”,“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饮食而在夜。”
4.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
丹砂(HgS 汞)、胆矾(CuSO??5H?O 铜)
成就: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用药经验,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必读书。书中对药性、功能主治的描述准确,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直至今日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但书中也掺杂了一些神仙道教思想。


《伤寒杂病论》
一、 成书
1、 作者:张仲景
医圣: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称仲景曰圣”。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邓县穰东镇)
张长沙——唐?甘伯宗《名医录》“官至长沙太守”
元?吕履《长沙用药十释》;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清?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日本《长沙证汇》
2、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
3、 伤寒的涵义: 广义——泛指外感病;
狭义——感受寒邪。
4、 《伤寒论杂病论》中的伤寒是广义的,包含了感受风、寒、暑、湿、燥、热多种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病。包括许多急性传染病在内。
5、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要录》等古代医经、经方,联系临床实践著成《伤寒杂病论》。
二、流传:
1、《伤寒论》——晋?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
2、《金匮要略》——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
三、内容和成就
1.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得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对方剂学的贡献
“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全书收方269首,用药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1)组方严谨灵活:君臣佐使,随证加减,将八法具体运用于方剂之中 ;
(2)剂型种类繁多:熏、滴耳、灌鼻、软膏、肛门栓剂等;
(3)剂型疗效可靠。

从整部《伤寒杂病论》来看,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

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作者、篇卷、主要内容、影响。
《难经》的学术贡献。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作者、主要内容。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作者、基本内容及成就、流传情况及其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