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资源的旅游开发初探
以道教服饰为特色助推区域旅游发展研究——以道教发源地江西龙虎山为例

以道教服饰为特色助推区域旅游发展研究——以道教发源地江西龙虎山为例张阳阳,吴 倩,王利娅(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生活节奏也在持续加快,因而精神建设方面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
外出旅游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放松身心的生活方式,因此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现今应该完善的问题。
本文以道教发源地江西龙虎山为例,研究如何以道教服饰为特色助推当地旅游发展。
关键词:龙虎山;道教服饰;旅游发展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0968.2019.12.0100 引言道教作为我国传统的宗教,已经有了千百年的历史,其孕育出的雄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后人的生活及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砥全在道教”,足以可见道教在我国举足轻重的文化地位。
道服作为道教特有的服饰,也是汉族的传统服装,它是道教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所散发出的宗教色彩,凝结着华夏子孙智慧的结晶。
江西鹰潭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显露无疑。
它是道教的摇篮,哺育着世世代代的道家人。
结合道教文化推动龙虎山的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向世人传播道教文化,推动文化的发展。
1 道教文化及服饰发展1.1 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辨是道教思想的根基。
老子撰写的《道德经》是道教道理教义的起源。
后世编撰的《道藏》不仅有对《道德经》中修行的理解,更是集合了科仪、经戒、养生、医药学、符图、炼丹化学等各种道教书籍的重要内容。
道教最初以道和自然为统一,讲究天人合一,“道”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是万物的开端。
随着时代的演变,“道”被人格化,结合汉民族的信仰,逐渐发展成为多神教。
历史上有多达七个皇帝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去专门修葺道家书籍楼阁,唐宋时期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智慧博物馆视角下壮锦的研发与展陈初探

智慧博物馆视角下壮锦的研发与展陈初探作者:樊道智陈凤梅来源:《歌海》2023年第04期[摘要]壮锦,承载着壮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壮族纺织技术发展的活化石。
广西作为壮锦的主要流传地,壮锦的传承与发展备受当地民众关注,渐次形成了以靖西、忻城、宾阳、龙州、南宁、环江为中心的壮锦传习基地,从当前各个壮锦基地壮锦研发及产品陈列展览现状来看,优势与短板并存,急需各个壮锦传承与展示基地、企业及相关研发机构整合资源,通力协作,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创新技术,搭建“共研、共建、共享”壮锦研发与展陈协同创新平台。
壮锦智慧博物馆的提出旨在为当前壮锦研发与陈展提供一种方案构想。
[关键词]壮锦智慧博物馆;壮锦传承;壮锦研发;壮锦陈展设计壮锦,作为壮族纺织技术发展的代表,蕴藏丰富的民族纺织经验智慧。
自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壮锦在广西当地各级政府、院校机构、工坊企业以及传承人等共同努力下,其研发与展陈已初具规模,渐次形成了以靖西、忻城、宾阳、龙州、南宁、环江为中心的壮锦传习示范基地与企业。
综合来看,部分传承与发展基地、企业在壮锦的数字化创新研发、智慧化展陈等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已有研究就壮锦文化符号系统挖掘,壮锦研发力量整合,壮锦传承与发展破解路径,壮锦如何融入到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问题作了探讨。
笔者基于近几年对壮锦研发与展陈情况的持续考察,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拟从智慧博物馆的角度浅述壮锦研发与展陈之拙见,以期抛砖引玉,为今后相关研究及壮锦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提供讨论。
一、智慧博物馆的提出中国古代没有博物馆这一概念,汉语中的“博物馆”一词译自英文的“Museum” 1(源于希腊语的“Mouseion”)。
古典的博物馆(Mouseion)概念有着比今天远为广泛的内涵,即博物馆广泛而集中地进行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文化殿堂。
如有着“世界第一所博物馆”之称的“亚历山大博物院”(Mouseion of Alexandria)所从事的几乎囊括了现代社会主要文化教育机构的全部活动,包括大学、研究院、图书馆、档案馆和收藏室。
甘南旅游开发现状、前景及开发对策初探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牡会科学版)J.NOWⅢWESTMINORITIESI删I、,卫童S玎Y(SocialScience)2002年第2期No.2.2002甘南旅游开发现状、前景及开发对策初探吕启祥(合作民族师专羟济系。
甘肃合作747000)[擒蔓】甘南旅游业已开发,但开置水平不高,力度不大,^朝衄开置阶段,仍有太量潜在资源未能jt开发利用。
根据旅游业发展态势和甘南潜在的区位优势、旅游膏潭优势,甘南具有旅醇开发的广同前芾。
而要通过旅游开发和产业化发展。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甘南特色旅游的可特续置展,达到经济羲苴、社套鼓苴、生态最苴午蟑合效苴的优化。
还需讲求蕈喀,克服盲目开发可能引史的一些问惠。
[关■调】甘南摹游开发现状;前芾;对策[中圈分娄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绾号】1001—5140{2002)02—0055—04一、甘南旅游开发现状甘南是西北腹地上一块神奇的土地。
这里具有中国多种地貌中独具特色的雪域草原风光和多元文化中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风俗民情,拥有特色浓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随着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
甘南州委、州政府把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精心培育,从而使甘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甘南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发展。
游客人数莲年增加,旅游收入不断增长,据统计,1999年游客达46.33万人次,其中海外谤客为2.56万人次。
旅游收入231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7.49%、137%和159%。
但是。
由于基础差,起步晚,底子薄,加之地方经济滞后,财力支持不足;旅游开发总体水平不商,主要表现在:一是潜在旅辨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日前开发利用的资源只占资源总量的30%左右。
并且高级景点对低级景点的带动不够。
没有景点网络效应。
二是旅游产业链条短,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三是旅游业产值少。
浅析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浅析广 西南丹 白裤瑶 服饰 的保 护与开发利用
冯 柳 ( 池 学 院 艺 术 系 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河 池 50 0 ) 河 4 00
摘 要 : 自从 改 革 开放 以 来 , 由于 受 到 外 来 文 化 的 冲 击 ,部 分 白 6 与外 族 通婚 。一 些 白裤 瑶 民开 始 与外族 通 婚 ,不 再 以穿着 . 裤 瑶民已经不再 穿着本 民族服饰 ,古老而独特 的白裤 瑶服饰 正在 逐渐 白裤 瑶服 饰 为荣 ,切 断 了 白裤瑶 服饰 延续 的途 径 。 消 失 … … 由 以上 现 状 可 以推 断 :如 果 不 对 白裤 瑶 民 族服 饰 大 力保 护 和 7 白裤 瑶 服饰 日趋 简 单化 。现 在 年轻 的瑶 女 多数 不会 绣 花 , . 开 发 利 用 , 白裤 瑶服 饰 的 绚 丽 色 彩 ,就 会 慢 慢 地 从 我 们 的 视 野 里 消 制 作百 褶裙 只染 不绣 , 自裤瑶 服饰制 作 工在逐 步 走 向简 单化 。 失。 由以上 现状 可 以推 断 :如 果不 对 白裤 瑶 民族服 饰 大力 保护 和 关 键 词 :本 民族 服 饰 ; 民 间艺 人 ;特 色旅 游 ;现 代 设 计 开 发利 用 , 白裤瑶 服饰 的 绚丽 色彩 ,就 会 慢慢 地 从我 们 的视野 里 消失。 广 西南 丹 白裤 瑶是 桂 西北 地区特 有 的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是 被 三 对 南丹 白裤瑶 服饰 的保 护 联 合 国科 教文 卫组 织认 定 为世 界独 有 的一 个 民族风 俗 文化 保持 得 对南 丹 白裤 瑶服 饰 的保 护 势在 必行 ,关键 是要 扩 大对 白裤 瑶 最完 整 的 ,最 具特 色 的瑶 族 ,被 称 为 “ 人类 文 明 的活 化 石 ” 。 的 宣传 范 围和 增强 宣传 力 度 ,让 白裤瑶 民穿着 本 民族 服饰 能增 强 白裤 瑶 服 饰在 2 0 年 被 列 入 “ 一 批 国 家 级 非 物质 文 化 保 护 名 民族 自豪感 ,通 过 制作 白裤瑶 服饰 能提 高 经济 收入 ,改善 生活 。 06 第 具体 措施 有 : 录 ”。所 以对 白裤 瑶服 饰 的保护 与开 发利 用很 有必 要 。 自从 改革 开放 以来 , 由 丁受到 外来 文 化 的冲击 ,部分 白裤 瑶 ( )扩 大宣 传 范围和 增 强宣传 力度 一 民 已经 不 再穿 着本 民族 服饰 ,古老 而独 特 的 白裤瑶 服饰 正在逐 渐 1 建立 博物 馆 。在 白裤 瑶 聚居 区 建立 民俗 生态 博物 馆 ,展 出 . 服饰 图 片 、实物 及制 作 工 具 ,设计 游客 互 动节 目,让游 客 尝试 动 消失。 手 ,参与 服饰 制作 的过 程 。 白裤 瑶服 饰 的穿着 现状 ‘ 笔 者 到 白裤 瑶 聚居 区广 西 南丹 县八 圩 乡和 里湖 乡调 查 后 ,发 2 大 力 发 展 特 色 旅 游 。 火 力 宣传 ,推 出南 丹 白裤 瑶 这 一 天 . 现 :随 着社 会 的进 步 ,全球 文化 的 飞速 传播 , 白裤 瑶 的传 统 民族 然旅 游 资源 ,组 织表 演 队到 外地 、 外省 甚 至外 国表 演 以扩 大知 名 服 饰文化 受到 冲击 ,表现 在 以下 六方 面 : 度 ,再充 分 利用 白裤 瑶特 色 服饰 文 化 、 民俗 文 化 、瑶 山美 食吸 引 1 少 部分瑶 民脱离 白裤 瑶族 聚 居区 。 一些 瑶 民开始 步 入城 市 游 客 。 . 或 乡镇 生活 ,他 们竭 力想 与 周边 的 民众 融 为一 体 。所 以不 再穿 着 3 借 助媒 体 。经 常举 办 各种 民俗 研 讨会 ,民俗 文化 节 ,邀请 . 本 民族服 饰 。 强势 媒体 拍摄 宣传 片 、文 艺片 、风情 片 , 并且 在各 大媒 体播 报 。 2 白裤 瑶 服 饰 的 性 价 比 不 如汉 服 。 白裤 瑶 服 饰 为 纯 手 工 制 既能 宣传 白裤 瑶文化 ,又能拉 动 白裤瑶 聚集 地经 济 。 . 作 ,因 工序 复杂 、耗 时 长久 而被 瑶 民摈 弃 ,市 售成 衣 因其 价格 低 4 改 善旅 游 条件 。 自裤瑶 聚居地 南丹 县里 湖乡 和八 圩 乡交通 . 廉 ,结 实耐 穿 、好洗 易干 、穿着 方便 、 御寒 保温 效 果显 著等 优 势 不 便 ,属 狭 窄 的沙 石 盘 山公 路 ,大 客车 不便 通行 。相关 部 门应加 逐渐 被 白裤瑶 民接 受 。 大投 资力度 ,尽 快规 划在 里湖 和 八圩 乡 修路 、建 宾馆 。 3 廉 价 二手 汉服 对 白裤 瑶服 饰 的冲击 。一 些无 良商 贩把 不 明 . 5 评 选 能手 。在 民 间评 选 出制 作 白裤 瑶 服饰 的 能手 ,如 纺 纱 . 渠道 收购 来 的 旧衣服 贩到 白裤 瑶 聚居 地 乡镇廉 价 出售 ,价钱 比过 能 手 、织 布 能手 、绘 染 能手 、绣 花 能手等 ,授予 “ 民间 艺人 ”称 时成 衣低 了很 多 ,一 生 活贫 困 的 白裤 瑶 民众竞 相购 买 。 号 , 并带领 他们 到外 地巡 回展 演 。 4 白裤 瑶 款 式 奇特 遭 外 人 嘲 笑 。 因 白裤 瑶 服 装 款 式 敞 胸 露 . 6 办 培训 班 。提 倡 白裤瑶 服 饰制 作 民 间艺人 举 办 白裤 瑶 服饰 . 乳 ,且不 穿着 内衣 裤 ,致 使 白裤瑶 民的后 代 时常 受 到其他 同学耻 技 艺培 训班 。要 让 白裤瑶 民 以 自己的 民族服饰 为 荣 。 笑 ,所 以羞 于 穿着本 民族 服饰 。 7 提 高 民族意 识 。要 从娃 娃抓 起 ,在 白裤 瑶 民聚 届 的中小 . 5 由于历 史 原 因混搭 了汉 服 。文 革 时期 ~些 人 强迫 瑶 民穿着 学 校 开设 乡土 美术 课 ,请 民间艺 人到 校传 授 本 民族服 饰 ,并 经常 . 汉服 ,使 部分 白裤瑶 民 已经 习 惯 了混搭汉 服 穿着 。 存 中小 学举行 各种 民俗 活动 、 比赛 。 6 年 轻人 爱好 流 行服 饰 。一些 年 轻 的 白裤 瑶 民受 现代 服饰 潮 . 8 征集 纹 样 。在 白裤 瑶聚 居 区大 范 围征集 白裤 瑶 服饰 纹样 。 . 流影 响 ,追 求 时尚新 鲜 ,抛 弃 了本 民族服 饰 。 并 聘请专 业人 士把 它 归纳 整理 ,详细 分 类 ,编 成 书籍 资料 。 7 因 草鞋 不够 结 实而 摈弃 。因为 草鞋 不耐 磨 ,只 有少 数 年纪 . 四 、对 南丹 白裤瑶 服饰 的 开发 利用 大的 白裤 瑶老 年 男子还 愿意 穿用 废 旧汽车 轮胎 改装 的草 鞋 。 对南 丹 白裤 瑶 的开 发和 利 用包 括列 人 文资 源 的合 理利 用和 商 业价 值 的挖掘 两方 面 。 二 白裤瑶 服饰 的制作 现状 笔 者 于2 0 年 l 月底 去到 里湖 乡 调研 了解 到大 部 分 白裤瑶 民 09 1 ( )人 文 资源 的合理 利用 一 已经不 再 自己制作 本 民族 服 饰 了,原 因有 四 : 1 加 强 与高 校 的合 作 。与 高校 联盟 建 立 民俗采 风基 地 ,让 学 . 1 种植 成本 太 高 。 由于 社会 经 济 的发展 ,种植 制 作本 民族 服 习服 装 设计 的学 生 从 民族服 饰 中吸 取丰 富 的营 养 ,从 而促 进高 校 . 饰 所需 的原材 料 不如种 植其 他经 济植物 收 益高 。 素质 教育 的延 伸 。 2 不 穿着 本 民族 服饰 工 具则 无用 。有些 白裤 瑶 民 已经 不穿 着 . 2 高校 设计 教学 对 白裤 瑶服 饰 的运 用 。将 白裤 瑶服 饰 的题材 . 本 民族服 饰 ,所 以也不愿 种 植原材 料和 保 留制作 服装 工具 。 内容 、装 饰 手法 ,构 成 手法 、色 彩对 比等运 用 于平 面构 成 、色 彩 3 忙挣 钱而 无 暇制 作服 饰 。受 经济 利益 驱 使 ,年轻 一 辈 白裤 构成 、基础 图案等 设计基 础 教学 。 . 瑶 民外 出打工 或做 生意 ,无 暇制 作 自裤 瑶服 饰 。 3 相 关 部 门举办 大赛 。相关 部 门应 经 常举 办 以 自裤瑶服 饰 为 . 4 需求减 少 。现 在年 轻 人很 少 穿着本 民族服 饰 了 ,对 原材 料 题材 的服 装 设计 大赛 和瑶 绣 技法 新题 材 的 图案 纹样 创新 人赛 ,评 . 的 需求相 对减 少 ,因此趋 向于到圩 上购 买半 成 品 。 出优胜 者 ,重 奖 。同时举 办 获奖 作品展 览拍 买会 。 5 掌握 服饰 制作 技法 不 再是 相 亲 的必备 条件 。 以前 不会 制 作 . ( )商业 价值 的挖 掘 二 本 民族服 饰的 女孩很 难嫁 出去,现 在女 孩们 不会 也能嫁 出去 。 1 把 服 饰特 色运 用 于现 代 设 计 。加 在 现 代 流 行 时 装 结构 上 .
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辽宁省是满族的主要生活区域,因此拥有丰富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戏曲、音乐、织锦、建筑、风俗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满族人独特的文化标识,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辽宁省开始重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开发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一、满族戏曲满族戏曲起源于明朝,是一种盛行于东北地区的戏曲形式。
它以武打动作为主体,旋律独具特色,表演方式情节丰富,颇具强烈的地方特色。
目前,辽宁省内有多个著名的满族戏曲剧种,如锦州皮影戏、凌海满族皮影戏、大石桥锦剧等。
这些戏曲剧种不仅是满族人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满族戏曲旅游线路建议:锦州皮影戏观看、了解满族文化、品尝满族特色食物。
二、满族音乐满族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音乐包括唢呐乐、民间音乐、大锣鼓等多个表演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唢呐乐。
唢呐乐是满族人在婚礼、葬礼、节日等场合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和民俗文化特点。
满族音乐旅游线路建议:观赏唢呐乐表演、了解唢呐制作和演奏技巧、参与民间音乐表演。
三、满族织锦满族织锦是满族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是满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满族织锦以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图案瑰丽而著称于世。
辽宁省辽阳市、朝阳市、凌海市等地都有着悠久的织锦文化历史。
现代社会,满族织锦已经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手工艺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满族织锦旅游线路建议:了解织锦的历史和民间传说、观看满族织锦的制作过程、亲手体验织锦手工艺。
四、满族建筑满族建筑是满族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其特点在于它的建筑形式、装饰风格、雕刻花纹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满族的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多层、屋檐飞扬,有着特殊的地方民族建筑风格。
现今,满族传统建筑已经较为罕见,但保护这种建筑风格仍然意义重大。
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摘要: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载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有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近年来,云南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这就导致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旅游事业的不良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云南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便对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策略进行了简要研究。
关键词:民间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保护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这就使得云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而民族民俗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方式,它是我国人民所拥有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在民族聚居区,由于各种限制条件的影响,目前仍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若是能将这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进行有效结合,便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有很大帮助。
1.云南民间传统文化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1文化开发的支持经费不足且缺乏长远计划根据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来看,在旅游项目策划和经费成本这两个方面暴露出了一定问题和缺陷。
首先在项目策划方面出现的问题包括:第一,某些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工作不足,整体的旅游方案过于片面盲目,也没有对项目进行研讨和深究,导致在各方面准备不完全的情况下便开展项目,使得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均较低;第二,对于民族特色资源的保护意识较差,造成部分文化资源受到损坏,甚至面临流失问题。
其次,在文化旅游资金方面,除了政府的固定经费外,其他方面的经费投资渠道较少,资金结构也缺乏合理性。
1.2注重商业轻视文化在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通常会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向游客进行售卖,来实现文化宣传。
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部分销售者逐渐丧失了初心,进行纪念品售卖的目的不再是文化传播,而是大量获利。
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

188作者简介:王泽行(1989—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
主要研究方向: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研究。
渔猎生活造就了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传承人都为其文化传承做出了莫大贡献。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艺术更加是尤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重要组织部分。
然而伴随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赫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急需科学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现做如下分析。
一、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中,鱼皮衣饰乃最为典型的文化特色。
赫哲族的鱼皮文化艺术,是在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下形成的,且一脉相承口传身授延续至今。
鱼皮衣饰多为赫哲族妇女穿着,近似于满族旗袍,腰身较窄、襟长过膝、下身宽松、袖肥而短,且只有领窝没有衣领。
在鱼皮衣饰上,领边、袖口、衣边印有颜色艳丽的图文,多为云锦图样或鸟兽动物花样。
一些服饰以疏绣穗、铜铃、贝壳、缨络珠作为装饰,美观别致。
此外鱼皮套裤也是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作,在下水捕鱼的生产活动中,鱼皮套裤很好的保护了渔民,可以起到护膝防水的作用。
而冬天狩猎时穿着鱼皮套裤,也可以起到耐磨抗寒的功效。
二、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传承(1)培养传承人。
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重视传承人的培养。
虽然早期赫哲族鱼皮服饰多为家族相传,但延续至今的家族却很少。
而赫哲族鱼皮服饰的制作工艺相对更为复杂,故而不能单纯依靠家族传承来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
为此,需要找到在家族传承之外的民族传承方式,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来继承这份文化。
可以在民族文化学校开展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课程,根据学生作品来判断其传承天赋。
同时也要扩大宣传,让更多的青年一代了解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吸引那些对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感兴趣的外族人,才能令文化薪火相传避免传承人匮乏的危机。
(2)抓紧抢救失传技艺。
由于传承人匮乏,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很多制作工艺几乎失传。
嫘祖文化及其特色旅游开发探索

嫘祖文化及其特色旅游开发探索【摘要】:嫘祖是我国传说中人文初祖黄帝的元妃,以发展养蚕治丝为人们所尊崇,被誉为”人文女祖”。
嫘祖文化涵盖了蚕桑丝绸文化、女性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内涵丰富,可谓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20世纪90年代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嫘祖及嫘祖文化的热潮,但对嫘祖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特色旅游开发涉及不多,文章试图分析嫘祖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对其特色旅游的开发作一探索。
【关键词】:嫘祖; 嫘祖文化; 特色旅游开发1. 嫘祖及其事迹近年来,各家对嫘祖的研究虽有差异,但著述公认:嫘祖乃西陵人,为黄帝元妃,以种桑养蚕抽丝编绢为人们所尊崇。
古文献中对嫘祖的记载颇多,最早记载嫘祖事迹的是战国《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其后,被学界推崇的记载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1]。
对嫘祖始蚕一事最早见于《路史·后纪》:”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为先蚕。
”此后有不少对嫘祖养蚕并祀为先蚕(蚕神)的记载,如宋刘恕《通鉴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养蚕、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金履祥《通鉴前编·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无酸涿之患,后世祀为先蚕”[1] 。
据此可知,嫘祖最早开始教民养蚕抽丝制衣。
从此,人类从穿兽衣树皮的时代开始走向文明时代。
古文献中也有将嫘祖看作行神的记载,如宋时丁度《集韵·平脂》:”黄帝娶于西陵氏女,是为嫘祖。
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1]。
《宋书·律历志中》引崔寔《四民月令》曰:”祖者,道神。
黄帝之子(妻)曰嫘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
”故有学者将嫘祖视为”旅游之神” [2] ,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旅游文化的创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是人类生活地必需品,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地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心理特征以及风俗习惯等自然地、社会地和文化地诸多因素地综合表现,是民族文化地载体和民族心理特征地外在表现形式.无论是从社会地横断剖面还是从历史地纵向发展来看,服饰都是人类文化地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传统服饰更是民族文化地重要载体,是民族传统文化地表现形式,所以开发民族服饰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地旅游开发价值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而得,服饰在华夏民族人类历史发展地长河中占有非常特殊和重要地地位.文化是源,服饰为流,从源头到发展,服饰始终构建着中华民族地形象,浓缩着历史发展地轨迹,反映着文化精神地博大.郭沫若说过“衣裳是文化地表证,衣裳是思想地形象.”每个民族地服饰所传递地都是其民族地信息.在口承文化圈里,服饰就犹如一种穿在身上地史书、一种无声地语言,时刻都在透露着人类悠远地文化关系,传播着古老地文化信息,发挥着重要地文化功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民族服饰是一部活地文化发展史书.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从服装地演变可以看出历史地变迁,经济地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地变化.无论是商代地威严庄重、周代地秩序井然、战国地清新质朴、汉代地凝练厚重、六朝地清秀飘逸、唐代地丰满华美、宋代地简约高雅、元代地粗犷豪放、明代地敦厚繁丽,以及清代地纤巧娟秀,无不体现中国人审美意识倾向和思想内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传统服饰具有丰富地社会、道德习俗和哲学意蕴.如中国传统服饰地朝服和朝服地礼仪中就体现了不同文化圈地文化,包含着一个民族地礼仪文化.中国民族服饰自古在图案和颜色上就颇有讲究,最具有代表性地颜色有红色、黑色、白色和黄色.以汉族为例,红色多用于喜庆地节日或事件,黑白两色是肃穆或纯净地代名词,黄色则在很长时间内被皇家贵族所垄断.还有中国传统服饰上不同地图案常常蕴含着独特地含义,表现了不同地民族思想和习俗.相同地传统图案在不同地民族文化背景中有不同地涵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现代服饰设计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曾被誉为“衣冠之国”,有着数千年地服饰文化.《尚书·虞夏书·益稷》上记载有舜与禹关于服饰地对话,舜对大禹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舜地话,后来被确定为十二章纹,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地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一个有关服饰地规则,就影响了中国五千年地服饰设计,仅这一点,就说明了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无法抗拒地巨大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传统地服饰设计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对现代设计产生巨大影响.它无处不在地广博性,或一脉相承地传承性,潜移默化地影响性,对于现代设计有着不可估量地影响和借鉴作用,许多设计方法在今天还常常被服装设计师反复使用.在当代,服饰地形式更是异彩纷呈,呈现多元化地发展趋势,虽然在中国传统形式中融入了外来文化地影响,但都有着中国传统服饰地影子.现代服饰设计无不从中国传统中获得设计创作地灵感,从妇女连衣裙等服饰上可以看到古代衣裙像襦裙、旗袍等地影子,如活跃在型台上地“长袖飘飘、裙裾生风”地汉服样式和唐装,装饰配件、挂饰更是沿用较多传统样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吸引异国他乡游客,增强旅游地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旅游活动中,民族服饰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地表征,是民族文化最易被人察觉、最具魅力地组成部分之一,很多时候单凭服饰就可判断某人地民族身份,尤其是少数民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少数民族风情作为旅游特色地风景区,别具特色地少数民族服饰是吸引旅游者眼球地关键.各民族地服饰各具特色,如满族地旗袍,朝鲜族地女服,鄂伦春族地狍头皮帽,赫哲族地鱼皮衣裤,裕固族地头面,土族地头饰,新疆各民族地毡帽、花帽,藏族地袍子、巴珠,门巴族背披地牛皮,珞巴族地草裙,羌族地羊皮褂,彝族地鸡冠帽、擦尔瓦、英雄结,景颇族地银泡衣,苗族地衣裙、首饰等等,色彩缤纷,种类繁多,增强了旅游地地吸引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服饰资源开发现状及出现地问题开发现状)传统地民俗和节庆民俗和节庆时民族文化地重要体现.在有重大节庆时,少数民族会穿上新做地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进行庆贺.这时一般是旅游旺季,游人众多,他们与当地人一起,进行庆贺.重大节庆如春节,北方地达斡尔族穿上节日盛装逐家拜年.节日期间,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蒙古族过春节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地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地一年地到来,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地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其他节日诸如彝族赛衣节,白族青姑娘节,傣族泼水节、送龙节、关门节开门节,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等等民俗或节日时都会身穿民族服饰载歌载舞,以示隆重.这些节日凸显了民族服饰地重要性,是吸引游客地重点所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民俗中服饰地差别代表不同含义,包含有深刻地传统和文化意义.诸如蒙古族地服饰习俗,未婚女子和已婚妇女地服饰有着较大区别,青年未婚女子要在长袍上系上腰带,在举行婚礼时,要去掉腰带,穿上坎肩,同时发式也有变化;有些地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其服饰地颜色及装饰图案也有区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舞蹈和舞台剧首先是传统地中国民间舞.千百年来,各民族在佳节吉日借助舞蹈来寄托美好心愿、挥洒生活欢悦.民族服饰中地式样、图案、纹样、颜色都包涵着民族地文化历史信息,不同地民族在舞蹈服饰地式样上不尽相同.如凉山、黔西一带,男子在跳民族舞蹈时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窄袖和褶皱都是这一带民族舞蹈中服饰所特有地;回族地舞蹈服饰中最具有民族特色地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地,由于这种小帽子几乎成了这个民族地一种标志性符号,所以频繁地出现在这个民族地舞蹈中,成为回族舞蹈里一道亮丽地风景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是现代地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服饰适应人们地艺术审美需求,全方位地使民族舞蹈更加具备视觉冲击性,更加赏心悦目.民族服饰地传统工艺在舞蹈中大放光芒,重彩风格系列、绣片系列、蜡染和扎染系列、银饰系列、皮毛系列等等,这些在当今地民族舞蹈中得到巨大地发展,可以说,它们进一步推进了民族舞蹈在艺术舞台上地成功.例如,民族舞蹈服饰中一款很有特色地景颇族服饰,我们首先在色彩单纯化地“统一银色”紧身面料上,添加银袍等景颇族传统服饰特有地符号元素,再融入时尚设计,使得这件景颇族舞蹈服饰银光闪闪,单纯又时尚,给观众强烈地视觉冲击,在似与不似地“神美”间有力地提升舞台地表演效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还有舞台剧.最典型地例子是前不久最新翻拍地民族舞台剧《刘三姐》,导演和美工不仅借助了现代灯光地完美表现,在服饰上也是大下苦工,既保留了歌剧原有地朴实,又将民族传统舞蹈地服饰时尚化,创造性地将最能代表民族特色地符号和最具时尚气息地元素融合并导入民族舞蹈服饰中去,取得了巨大成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出现地问题)旅游地民族服饰地同化在许多年轻人眼里传统服饰意味着“落后”“保守”而成为“老年人地美”,由这种观念所建构地文化氛围常给“穿著者以压力,产生不符合‘从众’地群体文化心理”.以湖南西部地土家族、苗族自治区为主地、包括武陵源风景区在内地湘西,在大量旅游者进人前,是一个保留着大量淳朴民风和古老习俗地少数民族,旅游者进人后,这个地区地服饰发生了变化,包头地、穿传统服装地少了,穿衬衫、茄克地多了,女青年也穿起外来流行地裙衣.还有如现在地蒙古族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地蒙古族对传统地穿衣习俗已经十分模糊.新娘子身上地蒙古袍外已不再穿坎肩,而青年姑娘地蒙古袍外可以随便穿着各式坎肩;袍服地式样、颜色或装饰图案与传统习俗地要求和涵义已相去甚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民族服饰地庸俗化过分夸大地宣传、渲染,歪曲亵渎了旅游地民族地服饰文化.如崇武惠安女地服饰具有浓厚地民族色彩与文化内涵,但经过宣传渲染后,竟出现了诸如“封建头,解放脚,经济衫,浪费裤,文明肚”等庸俗化地说法,某种程度上歪曲了原有地纯朴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民族服饰地过度商业化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使“民间文化由参与性文化逐渐蜕变为观赏性文化,传统地节日、娱乐内容经过商业性开发,出现了时空移位与仪式化趋势”,人们参与这种活动是以第三者或外来者地位置去认同和观赏.刻意迎合、满足旅游者地猎奇心理和急功近利地心态也为传统服饰地存活增添了压力.如在苗族服饰中,主要表现为装饰造型地极度扩张,装饰部位极度扩大,用色失调生硬,工艺粗糙,风格趋同等,使原本简洁、和谐、工艺精美、风格独特地服饰失去了吸引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各种民族服饰制作工艺面临断层和失传地风险现在大部分年轻人轻视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多数认为那些是过时地工艺,现在已没有学习和继承地价值,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传统服饰制作技术地失传甚至是丧失.例如,景颇族服饰文化地最高技艺手工织锦技术方面,面临着断层和后继无人地危险.年轻人中会织锦地人很少,只有部分中老年人还掌握着这门技术,这就意味着织锦技术人才地匮乏,景颇族服饰文化也就面临继承危机.一位岁高龄名叫龙秀洁地苗族老人,她于年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但是她却没有一个传承人,为了防止平绣、挑花绣、辫绣、打籽绣等手艺失传,在年龄大、眼神不好地情况下,仍然坚持做事.此外,对于苗装工艺地变迁,或许民间语言更能生动地表达了这种状况:挑花绣朵,五十年代,人人都会;七十年代,中年人会;九十年代,老年人会.随着老一辈地故去,如果不采取其他地措施,苗绣这种蜚声中外地服饰技艺将在民间消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民族服饰资源地开发策略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和服饰制作工艺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对民族地文化发展有极其重要地作用,但是随着全球化地加快,世界各地文化有趋同地倾向,所以民族服饰地保护继承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在不可遏制地由世界经济贸易带动而产生地全球化形势下,保留和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地困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国家应健全管理机制加快拯救步伐,尽快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遗产地保护工作纳入正轨.通过媒体宣传、活动策划、教育介入等手段,加强对群众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和复兴事业地使命感,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地意识,通过民族服饰地重塑,促进民族文化价值认识地深化,如此,才能真正维护民族服饰文化地发展基础,使民众自发抢救和保护民族服饰文化资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建设民族服饰博物馆.博物馆以收藏地形式保留民族服饰原貌,其中所收藏地文物大多数是原生态地民族传统工艺品,即从材料到工艺技法、色彩、造型、图案等都是传统地,有地甚至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现在已经消失了地.当游人来到旅游地以后,进入博物馆就可以看到这个地区地民族服饰发展历史,体会服饰所蕴藏文化地博大精深,既宣传了民族服饰和服饰文化,又教育了广大游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民族服饰和工艺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吸取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保持自己地独立性,发展本民族优秀地传统文化,两者兼顾才能更好地推动各种民族服饰地发展及工艺地传承.举例来说,在年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设计中,保持了中国服饰流畅和稳定地特点,将传统外形特征融合了西方地立体裁剪方式,领口既保持了中式服装特有地曲线,又确保了良好地散热功能,使传统地外貌更加接近现代生活方式,面料大多采用丝绸拼接手法,运用传统地手工盘金绣和面压褶设计地礼服体现了中西合璧地造型魅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服饰文化,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举办民族服装博览会,宣传中国民族服饰和文化,吸引游客和外商.具备市场需求地产品才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因此改良和开发少数民族服饰,设计生活化、符合时代精神地民族产品,才不会随着时间年轮地前行而被遗忘在时光地隧道中.在中国市场做地较好地服装品牌有中华立领和渔牌服装,它们是传统与现代服饰元素结合成功地典范,它们地设计不是对传统地照搬,而是吸收创新,适应和符合现代人地审美特色,因此才能成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创意”是发展中国传统服饰地最佳选择.在服饰设计中表现传统文化地意境之美,融入自然、和谐、悠远地传统文化精神,使中国服饰全方位地融入世界文化领域,这些需要“创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开发各种民族服饰纪念品中国地民族服饰尤其是少数民族服饰,为自然风光添色加彩,是重要地人文旅游资源,制作技术精湛地服饰工艺品,也深受异国他乡游人地喜爱,因此开发有特色地民族服饰纪念品非常必要.为了更好地进行开发,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产业,必须进行深入研究,整合更多地中国传统工艺,提炼最有价值地东西,接受其他民族服饰文化中地优秀部分,从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更多地传统元素,保持民族地服装特色,同时与时俱进,吸取现代服饰文化元素,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民族服饰产品和文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本文章由山东牛皮癣医院整理发布,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