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地质研究的意义及全球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的分布特点
廖新维 二氧化碳地质埋存

廖新维现代试井分析中几个问题1 CO2 地质埋存与提高石油采收率评价技术(廖新维)一、CO2 地质埋存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意义1. 国际上关于控制CO2 排放的需求:CO2 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占65%)。
温室气体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严重威胁:①海平面上升与陆地的淹没;②气候带的移动;③飓风的加剧;④植被的迁徙与物种的灭绝。
我国深受温室气体的影响:近百年来,每年平均气温上升0.4~0.5℃,海平面上升1~3mm。
2. CO2 的捕获和封存是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方法之一:减缓方案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向低碳燃料转变、核能、可再生能源、增加生物汇、CO2 温室气体的减排(减排潜力和效果有限)。
CO2 捕获(CAPTURE)与封存(STORAGE)即(CCS)是指CO2 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源分离出来。
到本世纪中叶前,二次能源供应继续以化石能源为主。
CO2 埋存地:油气田、地下盐水层、煤层和深海3.油气藏能储存9230 亿吨,相当于2050 全球排放的45%;地下盐水层能储存4000 亿吨—1 万亿吨;煤层能储存400 亿吨。
2010—2020 年我国原油需求预测达3—4.5 亿吨,对外依存54%,产量2 亿吨左右。
全球石油采收率每提高1%,可增加可采储量1.8 亿吨,相当于年产量。
4. 提高石油采收率是我国油田开发的永恒主题我国油田多为陆相沉积、非均质严重,原油粘度大,天然能量不足,开采难度大。
主力油田含水达90%左右。
5. 我国油田提高石油采收率潜力巨大6. 注CO2 能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和动用程度03 年,发现低渗透储量63.2 亿,有50%没能正常开发。
低渗透采收率仅20%(全国平均采收率:32.2%)近几年新增探明储量中低渗占60—70%。
7. 发展CO2资源化利用与地质埋存一体化技术是双赢的。
3. CO2 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现状及趋势(1)CO2 提采技术①油藏描述技术;②CO2 与原油的相态理论、多相多组分状态方程和混响理论;③CO2 数值模拟技术(CO2 驱过程的弥散和扩散理论,原油和水多相混合物的复杂渗流规律,CO2 驱过程地质流体流变性及生成物对流体渗流影响理论);④CO2 驱过程储层物性参数变化理论及预测方法;⑤窜流通道识别理论、方法及防止窜流的对策;⑥CO2驱油藏工程与采油工程技术。
二氧化碳的研究

二氧化碳的研究
二氧化碳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化学、物理、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研究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键合作用、二氧化碳的氧化还原反应等。
2.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研究二氧化碳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物态变化、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扩散系数等。
3.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和分布:通过观测和模型模拟,研究全球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和分布情况。
4. 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5. 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研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并储存,以减少对大气的影响。
6. 二氧化碳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二氧化碳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生态系统来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
7. 二氧化碳在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如何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化学合成、燃料燃烧等,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碳排放。
总之,二氧化碳的研究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跨领域的交流。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大气中的行为和作用,并探索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和技术。
二氧化碳调研报告

二氧化碳调研报告二氧化碳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组成。
它是地球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温室气体之一,也是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迅速增加,这使得全球变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国际合作和应对措施,以期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研结果1.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经过对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长期观测和研究发现,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加,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出急剧增长的趋势。
目前,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超过400ppm(百万分之一)的水平,高于历史上任何时期。
2.二氧化碳的气候影响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它的增加会引起地球气候的变暖。
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球辐射的一部分,使其留在地球大气层中而不被释放到太空中。
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地球的气温逐渐升高,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热浪、干旱、飓风等。
3.国际合作和应对措施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各国纷纷采取行动。
例如,签署《巴黎协定》是一个重要举措,旨在控制全球变暖的幅度。
此外,许多国家也制定了各自的碳减排目标,并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
四、结论本次调研发现,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正在对地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需要更加积极地推进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建议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气候变化是全球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希望各国能够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
天然气藏超临界CO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

天然气藏超临界CO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的减排和埋存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超临界CO2埋存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碳减排策略,在地质碳储存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探讨天然气藏超临界CO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机理,分析该技术在地质碳储存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的碳减排和油气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介绍了超临界CO2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阐述了超临界CO2在天然气藏中的埋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超临界CO2埋存对天然气藏物性的影响,包括天然气储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饱和度等。
进一步地,本文探讨了超临界CO2埋存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机理,包括超临界CO2的溶解作用、扩散作用以及其与天然气的置换作用等。
本文总结了超临界CO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的优势与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超临界CO2埋存技术在地质碳储存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我国碳减排和油气资源开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天然气藏超临界2埋存机理超临界CO2(ScCO2)埋存是一种新兴的碳捕获和储存(CCS)技术,该技术利用CO2在超临界状态下的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其注入到地下天然气藏中,从而实现CO2的长期安全埋存和同时提高天然气的采收率。
超临界CO2埋存技术结合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与扩散:超临界CO2在注入到天然气藏后,会与天然气藏中的烃类物质发生溶解和扩散作用。
由于超临界CO2的高密度和低粘度特性,它可以在天然气藏中迅速扩散,并与天然气中的烃类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CO2的埋存。
置换作用:超临界CO2在扩散过程中,可以通过置换作用将天然气藏中的烃类物质推出,从而提高天然气的采收率。
二氧化碳储藏

球形溶腔单位体积的体积应变率可以表示为
问题与展望
如图 2 所示,开始时( t% <60)压力的增加非常迅速, 但当压力达到的 σ无穷大的90 %时压力的变化就非常 缓慢了,而且溶腔经过长期演变后的腔体内压力与CO2 初始的注入压力P0关系已不大,但对溶腔最后的体积收 缩大小至关重要。
问题与展望
研究意义
一、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比较
时期
地质时期
含义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 最长的时期
气候变化特点
冰期(寒冷期)与 间冰期(温暖期)交替 气温波动上升 气温显著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 平均气温升高了0.6℃
历史时期
距今一万年以来的 时期
最近一二百年的时期
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
研究意义
二、我国所面临的二氧化碳排放形势
问题与展望
喀麦隆尼奥斯湖湖底CO2泄露
问题与展望
②经济问题
注气井的深度控制着储气的成本,井深越大,成本越高。
问题与展望
③法律问题 目前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对CO2封存制定 了具体的法律和框架体系。 任何二氧化碳封存场所的监管框架和责 任都需要明确工业界和政府在场所闭合和永 久退役后的作用和财政责任。 长期的责任问题如:与CO2渗漏到大气有 关的全球问题以及局地对环境影响担心的问 题尚未得到解决。
问题与展望
CO2沿溶腔壁的渗透
图4 球型试件渗透试验结果
图5 球形试验器件示意图
初始的盐岩渗透系数为 K0,横坐标有效应力为盐岩应力减去孔隙压力。 可以看到,当有效应力小于某个特征强度σs 时,盐岩的渗透性基本不变, 但当大于该特征强度后,盐岩中将出现微裂缝,渗透系数逐渐呈非线性 增长的趋势,直到最后渗透系数的增加已无法抑制,即出现贯通的裂缝。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及环境监测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及环境监测蔡博峰【期刊名称】《低碳世界》【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4页(P38-41)【作者】蔡博峰【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正文语种】中文CCUS(CO2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在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神华集团于2011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启动了年10万吨的CO2深部咸水层注入项目。
中国政府和许多企业都认为CCUS将在中国中长期CO2减排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地质封存是CCUS中技术上最具挑战性的一个环节,也是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最大的环节。
当前国际上CO2地质封存项目发展很快,但包括加拿大Weyburn项目在内的多数项目受阻和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都是环境问题。
中国在CO2地质封存尤其是环境监测领域仍处在初步阶段,积极借鉴国际典型CO2地质封存监测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对中国CO2地质封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特点图1 CO2地质封存类型2010年以前,除了Sleipner,In Salah和Snøhvit项目外,所有CO2地质封存项目都是CO2驱油项目,真正单纯CO2地质封存项目极少。
在CCUS整个过程中,相比捕获和运输,地质封存经验要少得多,其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也相对要大。
CO2地质封存可以在许多类型的沉积岩盆地中进行。
适宜CO2封存的地层主要可以分为4大类(图1):枯竭的油气藏;CO2提高油/气采收率;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深部咸水层。
枯竭的油藏、气藏是当前最为现实和具有可操作性的CO2封存地层类型。
因为这些油气藏已经被研究的较为彻底,所以数据资料丰富且容易获取,从而可以直接有效地支持CO2地质封存评估以及理解CO2注入地层后的动态情况。
同时,这些地层的压力状态都比较适宜CO2的注入和封存。
但已有钻井也是破坏地层完整性的潜在因素,需要进一步评价、修复和监测。
通过注入CO2从而实现EOR(CO2提高石油采收率)和EGR(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是当前CO2地质封存中唯一经济可行(具有成本效益)的类型。
高二氧化碳气井测试

高二氧化碳气井测试X李军贤(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试油试采分公司技术开发大队;黑龙江大庆 163312) 摘 要:针对CO 2气体的特性,在印尼geragai Berkah -2井共计3层进行了高含CO 2气井测试的有益探索。
结合相关资料,得出了一种高含CO 2气井试油的可行方法。
该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对高含CO 2气井试油难的问题,为以后进行高含CO 2的气井测试提供了可学依据。
关键词:CO 2;气井;试油 中图分类号:P618.130.2P63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8—004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浓度CO 2作为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
要充分的开采和利用好地下的CO 2资源,就必须合理的对高含CO 2的气井进行科学的试油及评价。
CO 2气相态特征不同于常规天然气,有它的特殊性,而且CO 2气井的试油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问题,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少。
以前的常规气井(天然气)试油方法在高二氧化碳气井遇到很多问题。
今年在在印尼ger agai Berkah-2井共计3层进行了高含CO 2气井测试的有益探索,结合相关资料,总结了一套CO 2气井稳定试油方法。
1 高二氧化碳气井测试1.1 CO 2气体性质在标准状态下,CO 2是无色无味略有酸味的气体,比空气种重,相对密度为1.5192,不能燃烧。
其物质状态可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相。
当温度高于临界温度(31.19℃)时是气相区,在任何压力下,CO 2都不会变成液体。
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会产生液化,密度变大。
当压力高于临界压力(7.83MPa )时CO 2是单相气体或单相液体(当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呈临界气相;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呈冷液相);当压力低于临界压力时,则将出现气相区、液相区和两相区。
当温度再继续降低到-56.6.C 时,则还可能出现气、固、液三相或者固、气两相区。
1.2 CO 2气井测试工艺特点CO 2气井具有较大的流体密度,在标准状态下CO 2的密度比甲烷的密度约大3倍。
大气环境中CO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大气环境中CO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二氧化碳(CO2)的浓度变化对地球的气候系统起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大气环境中CO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气候变化、推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CO2浓度的测量方法。
目前,科学家们主要通过地面观测和遥感技术来获取大气中CO2浓度的数据。
地面观测主要依靠气象站等观测设备,可以提供连续、长期的观测数据。
遥感技术则利用卫星等高空平台上的仪器,通过对大气中光谱的测量来推断CO2浓度。
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CO2浓度数据。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大气环境中CO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由于CO2在大气中的输运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浓度并不均匀分布。
一般来说,CO2浓度在大陆上的分布要高于海洋,并且在高纬度地区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海洋的表面是CO2的汇集区,而大陆上的人类活动、自然过程等会不断地释放CO2。
同时,高纬度地区的植被生长有限,CO2的吸收能力较低,因此CO2密度较高。
另外,森林地区通常比城市地区CO2浓度较低,因为森林拥有更多的植被,能够吸收大量的CO2。
除了地理因素,人类活动也对CO2浓度的空间分布产生巨大的影响。
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等都会释放大量的CO2,导致城市和工业区的CO2浓度相对较高。
这不仅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趋势,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和绿化覆盖较多的地区CO2浓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植被的存在和人类活动的较少造成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
近年来,一种名为“碳足迹分析”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气候研究中。
该方法通过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业排放、消费排放等,来计算个人、组织、地区甚至国家的CO2排放量。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CO2排放的来源和分布情况,为减少CO2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大气中温室气体, 它的丰度高低在地质历史时期 , 明显地受控 于地球火山断裂活动强弱及 同期地表海洋面积和陆地植被覆盖情况 , 所以, 研究 C O 可望
解决全球变化研究中的许多科学前缘课题。 ( 5 ) 天然气中高浓度 C O : 往往是无机成因的, 且通常产在火山岩浆岩发育地区, 地热异 常高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及有热水伴生的以钙质胶结为主的砂岩分布区、 煤 田区及油气聚集 区。因此 , 研究 C O 的成因类型及产出特征有助于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油 田附近寻找大量的 C O 资源, 而在偏远地 区和非油田区避开 C O 。 聚集部位。 ( 6 ) 二氧化碳在地质作用中对油气形成及运移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点以住不为人 们所重视, 近来澳大利亚学者 Mc K i r d y 和C h i v a s “ 在研究南澳大利亚奥特韦( O t w a y ) 盆地 所发现的几个 C O 。 气田后认为, 火山岩浆源的高浓度超临界态 C O z 对奥特韦和库珀盆地沉 积有机质形成石油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大量的超临界高浓度 C O 。 在沉积盆地中会 对沉积有机质起到强力溶剂的作用, 即强汲取作用。 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注意 C O : 对有
可使农作物增产及早熟 广东三水沙头圩乡用 C O 气作气肥, 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证
明, 早稻可增产 2 3 , 西瓜可增产 4 3 , 蔬菜可增产 4 o , 且提前 7 ~l 4 天成熟 利用 C O 作 气肥” 只所以能达到增产和催熟的效果 , 其实质是在阳光照射下, 植物 叶 绿素加速吸收 C O 转化为有机化合物。这种作用( 光合作用) 的机理极为复杂 , 但它的化学
C O 的存在为人类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了物质保证和经济保证“ 。
之所以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经济价值较高 , 是因为高浓度二氧化碳在工业、 农业和饮食业 等许多方面均有极为广泛的用途 。 ( 1 ) 饮食业中, 人类广泛用液态或固态 C O ( 干珠 ) 的大量吸热性质, 进行对各类副食品 的冷冻保鲜, 这种办法是人类大量冷藏保鲜副食品的最常见、 实用也是最经济的办法之一 另外 , 在饮料制造业中, 液态二氧化碳也是生产啤酒 、 汽水和香槟酒等饮料 ( 如可乐) 的 重要原料。 好的饮料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高纯浓度的二氧化碳原料。 据说, 广东健力宝公司之 所以设厂于三水 , 就是考虑到三水沙头圩产有优质高纯浓度的 C O 气。 ( 2 ) 石油工业中, 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是提高原油采收( E O R ) 的重要方法之一。 事实 已证明, 用C O 驱油技术 E O R—C O 。 , 可使油田的可采量、 E l 产量及采收率大大提高 这一 技术已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 也取得 了明显成效。这方面 , 美国走在最前面“ , 自本世纪 6 O 年代以来 , 美国就充分利用洛基 山东麓发现的许多 C O 气田( 藏) , 在其附近含油气盆地 的
机成 因石油形成 的作 用
另外, 费一托合成也是地质学家需注意的石油形成的机理之一。 。 而费一托合成的原料
之一就 是 C O: , 因此研 究 C O。 还 有助于 探讨 无机 成油的机理过 程及母 源 的供给 问题 。
( 7 ) 研究 C O 地质科技问题 , 还可望解决宇宙科学的某些难题 。 由此可见, 研究二氧化 碳地质科技问题具有很重要的地球科学意义
9 O 时需经过处 理后才 可利用 : 。
因此 , 当天然 C O : 在地壳浅层以贮集量十分巨大 的高浓度 ( C O >6 0 ) 产出时 , 这种 C O 便可视为矿产资源 。在经济发达地区 , 二氧化碳的价格超过了烃类气体 , 例如 , 1 9 9 0 年 香 港地区 1 吨干冰( 固态二氧化磺) 的价 格在 6 0 0 0港元以上。在油田附近, 高浓度大储量
1 . 1 资源意义 C O : 虽然在 自 然界分布广泛, 但一般浓度都较低 例如 , 现代大气中C O : 的浓度仅为体
积浓度的 0 _ 0 3 7 。低浓度的 C O : 往往不为人类作为资源所利用。
作者简 舟; 米岳年 , 男, 1 9 6 3 年1 o 月出生,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的研究. 收稿 日期 ; 1 9 9 6 — 0 6 — 1 8 } 修改稿 日期 : 1 9 9 6 — 0 7 - 0 8
2 全球高含 C O 天然气的分布特点
含二氧化碳 的天然气遍布全球 , 但高古 C O 的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地幔隆起区、 火山岩 浆活动区、 断裂系十分发育的地壳活动区、 地热异常的碳酸盐岩分布区、 油气富集区和含煤
盆 地中 。
目前, 全球已发现的高古二氧化碳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 这是 由于 自 中一新生代以来 , 环太平洋地区火山、 岩浆、 断裂活动十分频繁 , 所以 目 前在环太平洋的国家
有利 于人 类认识 地球各 圈层 脱气 作用 的机理 , 进 而探 索天 然气 ( 石油 ) 的来源 、 运移 、 分布 和 聚集规律 , 以指导人 类寻 找更多 的烃 类和非烃 类气体 资源 。
( 3 ) 二氧化碳是火山岩浆和矿物包裹流体 中最重要的挥发组分, 因此, 通过研究C O 。 地 质 问题 , 可以探入了解热液金属矿床( 如C u 、 A u 、 A g 、 C r 、 N i 等矿床) 及沉积矿产 [ - F e C O a 、 C a C O : ( 冰洲石和大理石) 等] 的成矿机理 , 以指导勘探工作的高效开展。
维普资讯
地 球科 学进 展
第1 2 卷
总之 , 二氧化碳作为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 天然气 中高浓度的 C O 。 可以视 为珍贵的气体资源 , 应根据其所产位置优劣分阶段开发利用。
1 . 2 其它地 学意 义
二氧化碳不仅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而且也是人类认识 自然和寻找石油、 天然气和有关 金属矿产资源, 以及研究地球气候变化和了解地球演化( 地球脱气作用和全球碳循环过程) 的重要地球化学指标。 具体意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 二氧化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中间体 , 也是众多无机碳与有机碳联系的枢纽 , 研究 C O : 的源和汇有助于了解全球碳的循环规律 。 ( 2 ) 二氧化碳是地球脱气作用排出的最主要的含碳气体之一, 深入研究 C O : 地质问题
维普资讯
第l 2 卷第 l 期 1 9 9 7年 2月
,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 E I N EARTH S CI E NCES
Vo 1 . 1 2 No . 1 Fe b .. 1 9 9 7
a
r 2 p b l- { 己 ‘
类对其研究意义的认识还很不够。本文介绍了 C O 地质研究的资源意义和地球科学意义, 总结了全球高含 C O 天然气产区的区域特点和地质特征。
1 二氧化碳地质研究的意义
C O 。 是天然气 中常见的不可燃性气体 之一, 它在 自 然界的分布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不
均匀性。研究 C O 的地质科技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气体资源意义和地球科学意义。
本质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2 H2 O+ C O2 +h 7一 C H2 O + H2 O+ O , ( 1 . 1 )
其中 C H O代表有机物 , 它有许多复杂形式 。 ( 6 ) 人工降雨方面, c 0 ( 干冰) 可用于在干旱地区和森林火灾区人工降雨 , 以达到抗旱 和灭火的作用 , 从而造福人类 ( 7 ) 消防领域中, C O 既是良好的灭火剂 , 也是易燃易爆品存储的保护物 因此 , C O 也 广泛用于消防工作 中 . 。
Hale Waihona Puke 二氧化碳地质研究的意义及全球高含二 氧
化碳天然气的分布特点 尸 r
朱岳年
I ( 石 油大 学勘探 系 山东东营 2 5 7 0 6 2 )
摘 要 二氧化碳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和地学意义。其资源意义表现在
高纯 C O : 天然 气可视 为珍 贵的矿 产 资源 , 在I农 业 中有 广 阔的用途 。C O。 地 质研 究的 其它地 学意 义 在于 它是全 率 碳循 环过 程 中的重 要 中枢 , 也 是人 类认 识 自然 的 极 好指标 。全 率 高舍 C O 。 天然 气的分 布具 有明 显的区域性 特 点 , 主要 分布 在 北美 洛 基 山东麓 、 中国 东部 、 南 中国海 、 南澳 大利亚 和新 西兰 , 等环 太平 洋 国 家和 地 区 , 还 有欧洲喀 尔 巴阡地 区和 高加 索地 区 。这 些地 区正 好是 中一 新生代火 山一 岩 浆活
维普资讯
第l 期
朱岳年 : C O 地质研 究的意 义及 全 球高含 C O 。 天然 气的分 布特点
2 9
和地区, 如日 本、 中国东部 、 南中国海、 印度尼西亚、 新西兰、 菲律宾、 越南 、 泰国 、 马来西亚、 澳 大利亚、 墨西哥 、 美国和加拿大等均发现了高古 C O 的天然气气 田( 藏) 群( 带) 。 著名的 C O 气田( 藏) 有: 南澳大利亚甘 比尔( G a m b i e r ) 加罗林( G a r o l i n e ) 穹窿型液态 C O 。 气田( 藏) , 墨 西哥的坦皮哥 C O 气田( 藏) , 美国洛基 山东麓 ( 由南至北) 新墨西哥的布拉沃二氧化碳气田 ( 藏) 、 科罗拉多的 Mc E l m o C O 。 气田( 藏) 、 蒙大拿的凯文森伯斯特 c O 。 气 田( 藏) , 中国东部 的万金塔、 黄桥、 三水 c O 气 田( 藏) , 南 中国海几十个盆地中均发现了高浓度的 c O 气藏 , 如莺歌 海盆 地 中央泥底 辟 构造 C O : 气 田( 群) 、 泰 国海湾 的 普拉冬 ( P l a t o n g ) 、 埃拉 万 ( E r o w a n ) 和索塘 c O 气 田( 藏) 群, 印度尼西亚的纳土纳 c O 气田等 ( 图1 ) 。 除环太平洋地区外 , 西西伯利亚的新西西伯利亚和秋 明地 区、 科托帕克地 区、 高加索地 区、 耶先士基的鲍尔若米地区、 喀尔巴阡盆地也有 C O 气田( 藏) 群带分布( 图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