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质量保证方法
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1. 引言放疗科作为医院肿瘤治疗的重要部门,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指为了确保放射治疗的安全、有效和可靠,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本文将通过介绍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意义、目标、方法和应用,来探讨该领域的重要性和相关措施。
2.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意义放疗科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为了确保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能够得到正确的剂量和准确的照射位置。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实施能够减少治疗误差,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提高医院的声誉和竞争力。
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目标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确保患者安全:放射治疗可能对患者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患者的安全。
通过严格执行放疗计划、人员培训和实时监控等措施,可以降低治疗误差和风险。
•提高治疗有效性: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能够确保放射治疗的剂量和照射位置准确无误,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通过定期检查和校准放射治疗设备,实施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等措施,可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降低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放射治疗可能引发副作用和并发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目标之一是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限制正常组织的辐射剂量、优化治疗计划,以及提高辐射治疗的精确性等措施,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方法放疗科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主要依靠几个方法:•设备校准与质量控制:定期校准放射治疗设备,确保其输出剂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通过进行质量控制测试,如剂量测量、深度剂量分布、照射场均匀性等,来验证设备的性能是否正常。
•规范操作和治疗计划:放疗科应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和治疗计划,并进行培训和内部审核,确保操作流程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严格按照治疗计划执行治疗,避免因个人差异而引起的治疗误差。
•医护人员培训与认证:放疗科的医生和技术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认证。
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一、引言放疗科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部门,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控制流程以及相关指标和数据分析。
二、质量保证体系1. 质量方针与目标放疗科应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以确保治疗质量的稳定提升。
质量方针应注重患者安全、治疗效果、技术创新和团队合作,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可追踪。
2. 质量管理体系放疗科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程叙文件、工作指导书等。
质量手册应明确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
3. 内部审核与改进放疗科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以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内部审核应包括审核计划制定、审核执行、审核报告撰写和改进措施跟进等环节。
三、质量控制流程1. 治疗计划制定放疗科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应包括剂量分配、照射方案、治疗时间和持续周期等内容。
2. 设备校准与质量保证放疗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剂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校准应包括机械校准、电子校准和剂量测量等环节。
同时,放疗科应建立设备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设备巡检、故障排除和备用设备等。
3. 治疗执行与监测放疗科应按照治疗计划进行治疗执行,并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监测内容包括患者定位、剂量分配、照射时间和持续周期等。
同时,放疗科应建立患者剂量积累和剂量分布的监测体系。
4. 副作用评估与处理放疗科应定期对患者的副作用进行评估和处理。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评分和副作用等级等。
副作用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治疗方案、赋予支持治疗等。
四、相关指标与数据分析1. 治疗效果评估放疗科应定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治疗完成率、疗效评价和复发率等指标。
评估结果应与质量目标进行比较,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不良事件报告与分析放疗科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与分析体系,及时记录和分析发生的不良事件。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案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案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科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放射科设备和技术在给患者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放射科工作的安全、有效、高质量,加强放射科质量控制与保证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建立健全放射科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提高放射科工作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二、质量控制与保证目标1. 确保放射科设备性能稳定,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需求。
2. 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 加强放射科安全防护,降低患者和医务人员辐射风险。
4. 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5. 提升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一)设备管理1. 设备采购与验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采购符合国家标准的放射科设备。
设备到货后,组织专业人员验收,确保设备性能达到要求。
2. 设备维护与保养:建立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3. 设备质量控制:定期对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4. 设备更新与淘汰:根据设备使用年限、性能及临床需求,及时更新和淘汰设备。
(二)人员管理1. 人员培训:加强放射科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2. 人员配置:合理配置放射科工作人员,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3. 考核与评价:建立放射科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和评价。
4. 激励与惩罚:设立奖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员工进行批评和处罚。
(三)安全防护1. 辐射防护:加强放射科辐射防护工作,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2. 防护设施:完善放射科防护设施,提高防护效果。
3. 安全教育:定期对放射科工作人员进行辐射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4. 应急处置:制定放射科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工作效率1. 流程优化:优化放射科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放射治疗的QA与QC(1)

放射治疗的QA与QC(1)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医学中较为复杂和技术要求较高的技术之一。
为了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需要进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
QA(Quality Assurance)QA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来确保放疗的质量和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设备校准放射治疗的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在校准之前,需要先进行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 QA)。
这是一个用于评估设备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以及在日常操作中是否与 QA 测试记录一致的过程。
通过 QA 测试,评估设备的准确性和功能是否正确,确保放疗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
剂量计量学检验对于放射治疗的剂量计算,必须依靠放射性核素、剂量测量仪器和计算机等工具对剂量计量学进行分析。
主要目的是保证治疗剂量的计算精度和测量准确性。
安全协议和规程必须编写规程并制定标准,以确保与治疗相关的所有组件的正常运作,同时要防止和解决任何可能的危险和意外事件,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QC(Quality Control)QC是指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放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测和控制,以保证放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安全检测对于放射治疗的环境和设备进行安全检测是QC的重要内容。
包括放射源、机器设备和人员的防护等,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计划的可视化放疗计划、治疗计划的可视化是QC的关键之一。
包括保证治疗计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对剂量和位置进行检测和验证。
治疗定位治疗定位是QC的核心内容。
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定位模式(如放射性标记、CT定位等),检测患者的位置和姿态以确保放疗准确性。
放射治疗的QA/QC是保障放疗的精度、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QA主要包括设备校准、剂量计量学检测、安全协议和规程;QC则包括安全检测、计划可视化和治疗定位等。
这些步骤的充分和准确实施,有助于提高放疗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一、背景介绍放疗科是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负责为患者提供放射治疗服务。
放疗科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确保放射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标准化要求和常见措施。
二、质量保证的标准化要求1. 人员要求放疗科必须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的医师和技术人员。
医师应具备放射治疗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技术人员应熟悉放射治疗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2. 设备要求放疗科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放射治疗设备,并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校准。
设备的性能指标应满足国家相关规定,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测试。
3. 治疗计划要求放疗科应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包括剂量、照射方案、治疗持续时间等。
治疗计划应经过医师和放射治疗师的共同确认,并记录在病历中。
4. 治疗过程要求放疗科在进行放射治疗时,应按照治疗计划进行操作,并确保患者的身体部位正确定位。
治疗过程中,医师和技术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质量控制要求放疗科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备质量控制、治疗计划质量控制和治疗过程质量控制等。
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设备校准、剂量测量、图像质量评估等,以确保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常见的质量控制措施1. 设备质量控制放疗科应定期对放射治疗设备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测试。
校准内容包括线性加速器能量校准、剂量测量校准等。
质量控制测试内容包括剂量输出测量、束流质量评估等。
2. 治疗计划质量控制放疗科应对治疗计划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剂量计算的准确性和治疗方案的合理性。
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剂量计算验证、治疗计划评审等。
3. 治疗过程质量控制放疗科应对治疗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患者的身体部位正确定位和剂量的准确投射。
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患者定位验证、剂量监测等。
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意义1. 提高放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治疗风险。
通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可以确保放疗科的设备和人员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治疗风险。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2篇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2篇一、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1. 引言放射科作为医院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其质量保证工作是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方案旨在建立和完善放射科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放射科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准确、高效的诊疗服务。
2. 质量保证原则(1)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医院规章制度。
(2)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3)强化团队合作,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整体水平。
(4)持续改进,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质量保证水平。
3. 质量保证内容(1)设备管理①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
②对设备进行定期校准,保证设备性能稳定。
③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使用、维护、维修等情况。
(2)人员管理①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②明确岗位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技术管理①制定和完善放射科诊疗规范,确保诊疗行为规范。
②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图像质量。
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高诊断水平。
(4)环境管理①保持诊疗环境整洁、安全。
②加强射线防护,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③定期进行环境卫生监测,保证空气质量。
(5)服务管理①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②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③及时处理患者投诉,改进服务质量。
4. 质量保证措施(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
(2)制定质量保证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
(3)加强质量监控,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4)开展质量改进活动,持续提高质量水平。
(5)加强内外部沟通,及时了解和满足患者需求。
二、放射科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1. 质量管理目标(1)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漏诊率。
(2)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加强放射科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4)降低医疗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2. 质量管理实施细则(1)设备管理①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一、引言放射科图像质量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改进图像质量的措施。
二、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原则⒈选择适当的设备:确保放射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符合最新的行业标准。
⒉合理的曝光参数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曝光参数,以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⒊仔细操作设备:操作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操作流程,确保每次操作都符合标准。
⒋定期设备检测和校准:定期对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测试和校准,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三、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方法⒈重复率和拒废率的监测:监测重复率和拒废率的变化情况,评估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性能。
⒉灰度分析:通过对图像的灰度分析,评估图像的对比度和细节,以确定图像质量的优劣。
⒊几何失真和空间分辨率测试:进行几何失真和空间分辨率测试,评估设备的成像准确性和分辨能力。
⒋辐射剂量测量:测量辐射剂量,评估患者的辐射暴露情况,以确保辐射剂量在合理范围内。
四、放射科图像质量改进措施⒈技术培训:提供专业的放射技术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意识。
⒉设备维护和更新:定期维护设备,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并根据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情况进行设备的更新。
⒊质量控制流程优化:优化质量控制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⒋放射科团队合作:加强放射科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共同提高图像质量。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图表、测试数据和文献引用。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放射科:医学放射科是一门利用放射性物质或其他辐射源产生的辐射来进行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
⒉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是指被人体吸收的辐射能量,用来评估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一、引言放疗科是医院中负责提供放射治疗的部门,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确保放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疗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标准要求和实施措施。
二、质量保证1. 人员要求放疗科应配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生、技师、护士等人员。
医生应具备放射治疗相关专业的学历和资质,并持有国家相关执业证书。
技师和护士应接受专业培训,并通过相应的考核。
2. 设备要求放疗科应配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放射治疗设备,包括加速器、CT摹拟设备、治疗计划系统等。
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测试,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放射治疗计划放疗科应制定放射治疗计划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治疗计划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计划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制定,并经过审核和验证。
计划应包括剂量分布、治疗体位、照射方向等信息,以确保病人接受到正确的治疗。
4. 质量评估放疗科应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对设备、人员和治疗计划的评估。
评估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包括设备的性能测试、人员的技能评估和治疗计划的审核。
评估结果应记录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三、质量控制1. 设备质量控制放疗科应建立设备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程序。
包括设备的日常检查、校准、维护和故障处理等。
设备的日常检查应包括机械部份、电子部份和辐射部份的检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剂量质量控制放疗科应建立剂量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程序。
包括剂量测量、剂量分布的验证和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检查等。
剂量测量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剂量计进行,剂量分布的验证应与治疗计划进行对照,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检查应定期进行。
3. 治疗质量控制放疗科应建立治疗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程序。
包括治疗体位的定位、照射方向的验证和治疗过程的监测等。
治疗体位的定位应使用定位装置进行,照射方向的验证应与治疗计划进行对照,治疗过程的监测应定期进行。
4. 质量控制记录放疗科应建立质量控制记录的标准操作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治疗质量保证方案 一、 患者剂量控制 1.剂量控制 1.1剂量学: 1)肿瘤剂量要求准确。 2)肿瘤的治疗区域内,剂量分布要均匀,剂量变化不能超过±5%,即要达到≥90%的剂量分布。 3)射野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的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受量范围。 4)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能接受超过其允许耐受量的范围。 1.2放射源:依据临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射线种类和射线能级。 1.3治疗设备: 1.3.1医用直线加速器 1)每日监测X射线的稳定性(误差3%),电子线的稳定性(误差3%),激光灯(误差2mm),光距尺(误差2mm)。 2)每月监测X射线的稳定性(2%),电子线的稳定性(2%),监控剂量稳定性(2%)、X射线中心轴剂量稳定性(PDD、TAR、TPR)(2%),电子线中心轴剂量稳定性(PDD)[2mm(治疗深度)],X射线平坦度稳定性(2%),电子线平坦度稳定性(3%),X射线,电子线对称性(3%),射野与光野的一致性(2mm或一边的1%),机架机头角度指示(1°),楔形板装置(2mm),托盘和附件位置(2mm),射野大小指标(2mm),十字线的中心精度(2mm),治疗床位置指标(2mm或1°),楔形板和挡块插槽锁(正常),光阑对称性(2mm),野等亮度(正常)。 3)每年检测X射线及电子线剂量校准的稳定性(2%),X射线射野输出因子稳定性(2%),电子线限光筒输出因子稳定性(2%),中心轴上参数的稳定性(PDD、TAR、TPR)(2%),离轴比的稳定性(2%),所有治疗设备的透射因子(2%),楔形因子的稳定性(2%),机器剂量检测电离室线性(1%),X射线随机架角度变化的稳定性(2%),电子线随机架角度变化的稳定性(2%),离轴比随机架角度变化的稳定性(2%),旋转模式(企业标准),机头等中心旋转(2mm直径),机较等中心旋转(2mm直径),治疗床等中心旋转(2mm直径),机头机架和治疗床的等中心轴综合偏差(2mm直径),辐射等中心和机械等中心的一致性(2mm直径)、床面下垂(2mm)、床垂直移动(2mm)。 1.3.2模拟定位机 1)每日监测激光灯(2mm),光距尺(2mm) 2)每月监测野大小指示(2mm),机架、机头角度指示(1°),十字线的中心精度(2mm直径),焦点轴指示(2mm),透视影像质量(基线值),辐射野与光野的一致性(2mm或一边的1%),自显机(基线值)。 3)每年检测机头等中心旋转(2mm直径),机架等中心旋转(3mm直径),治疗床等中心旋转,机头(4mm直径)、机架和治疗床的等中心轴综合偏差(5mm直径),床面下垂(2mm),床垂直移动(2mm),曝光速度(基线值),床面的透视和曝光(基线值),kVp和mAs刻度(基线值),对比度(基线值)。 1.3.3治疗计划系统 1)每日监测输入和输出设计(1mm) 2)每月监测核对统计(无变化),患者剂量计算的不确定性(2%或2mm),剂量计算的验证(2%或2mm),信息处理测试(通过),CT传输(1mm)。 3)每年检测MU(2%),计算质量保证测试验证(2%或2mm)。 2.患者材料: 2.1患者定位: 2.1.1治疗体位选择:合适的治疗体位要考虑布野要求,患者的一般健康条件和每次摆位时体位的可重复性。必要时借助治疗体位固定器让患者得到一个较舒适的、重复性好的体位。 2.1.2体位固定技术:确定正确治疗体位后,要求患者在照射过程中体位保持不变,或每次摆位能使体位得到重复。水解塑料成形技术用于头颈部体位固定,真空袋体位固定器用于胸腹部位和儿童患者。 2.1.3.体位参考标记:确定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之后,通过模拟定位机及CT/MRI等影像设备,利用治疗计划系统找到患者靶区中心,确立患者治疗部位的坐标系。参考标记点位置选择原则:该点可以是某一解剖位置,位于体表位置的标记(皮肤标记)和位于体内的标记(内标记);如体位固定器与身体形成的刚性较好,可将皮肤标记设在固定器上;对于身体活动度较大的部位,设立皮肤标记是,要选择好体罩固定方法,患者每次躺上时,使皮肤位移最小;标记点应该距离靶中心位置越近越好。 2.2患者材料: 2.2.1靶区: 肿瘤区(GTV):肿瘤临床灶,为一般的诊断手段(包括CT和MRI)能够诊断出的可见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恶性病变范围,包括转移的淋巴结和其他转移的病变。 临床靶区(CTV):按一定的时间剂量模式给予一定剂量的肿瘤的临床灶(肿瘤区)亚临床灶以及肿瘤可能侵犯的范围。 内靶区(ITV):在患者坐标系中,由于呼吸或器官运动或照射中CTV提及和形状的变化所引起的CTV外边界运动的范围,称为内边界(IM)。内边界的范围,定义为内靶区。 计划靶区(PTV):将由患者坐标系通过治疗摆位转换到治疗机坐标系中,以及治疗机器照射野位置的变化等因素引起的ITV的变化范围成为摆位边界(SM)。SM的范围成为计划靶区。 2.2.2靶剂量规定:使肿瘤的到控制或治愈的肿瘤致死剂量。 2.2.3剂量归一的规定: 规定1:所述靶剂量应针对具体的解剖部位、照射技术及其剂量分布;对一个以上的计划靶区,应该有相应的靶剂量。一旦靶剂量规定点确定,不应随疗程中设野及其安排的改变而改变。 规定2:对只有一个计划靶区或多计划靶区的第一个计划靶区(通常是肿瘤区)靶剂量规定点选在计划靶区中心或中心附近。对多计划靶区的第2、第3个计划靶区,靶剂量规定点(一个或一个以上)应是解剖部位和剂量分布的代表点,并应注明这些点的位置。 规定3:靶剂量以及其他剂量规定点不能选在剂量梯度变化较大的地方,即剂量规定点应至少离开射野边缘2cm。 规定4:对固定野(包括等中心和固定源皮距)照射,按下述方法选取靶剂量规定点:单野照射时,靶剂量规定点应选在射野中心轴上计划靶区中心处;对等剂量比的两个对穿野照射时,靶区剂量规定点应选在两射野中心轴的中点;对剂量比不等的两对穿野照射时,靶剂量规定点应选在射野中心轴上计划靶区中心;对两野或三野以上交角照射时,靶剂量规定点应选在射野中心轴的交点处。 规定5:X线旋转治疗时,当旋转角a在270°~360°之间时,靶剂量规定点应选在旋转主平面的旋转中心处;当旋转角a小于270°时,靶剂量规定点应选在旋转主平面旋转中心或计划靶区中心处。旋转中心的安排应使得计划靶区中心的剂量接近于最大剂量。 规定6:高能电子束单野照射,当线束垂直入射时,靶剂量规定点应选在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处;当线束斜入射或使用不规则野时,若用计算机计算剂量分布,靶剂量规定点选在射野中心轴上计划靶区中心处,并注明靶区剂量不均匀性超过5%或10%的偏差量。若用查表计算时,靶剂量规定点应选在假设射野垂直入射时,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位置。 规定7:如果靶区剂量分布的剂量归一点(100%)与上述靶剂量规定点一致时,100%等剂量曲线就代表靶剂量;如果不一致,用相应的等剂量线计算靶剂量。 d.危机器官及其剂量: 危机器官(OAR):可能卷入射野内的重要组织或器官,它们的放射敏感性(耐受剂量)将显着地影响治疗方案的设计或确定靶区处方剂量的大小。在勾画危及器官(OAR)范围时,应考虑器官本身运动和治疗摆位误差的影响,其扩大后的范围,为计划危及器官区(PORV)。 3.治疗计划 3.1外轮廓 1)系统文档:用户中负责计划的物理师应能熟练地完成患者的治疗计划设计,知道如何正确输入参数和理解系统的输出,并对系统所采用的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有初步的认识。用户中负责系统管理的物理师除应达到对计划师的要求外,还应理解系统采用的物理模型,知道如何正确输入治疗机的测量数据,能完成系统的日常维护及处理简单故障。 2)文档内容:(1)系统说明;(2)用户指南;(3)数据文件格式说明;(4)通信文件的文本文件和用户如何编辑以供本地使用的说明;(5)算法说明;(6)提供程序源代码供本地测试和调整;(7)外围硬件设备说明;(8)提供必要的函数库和程序员手册供本地编程;(9)系统配置数据说明和如何输入这些数据;(10)测试范例。 3.2剂量计算: x(γ)光子束、电子束剂量计算验收标准 x(γ)光子束电子束 A均匀模体(无挡块) 1.射野中心轴(不包括建成区)2%2% 2.剂量高而剂量梯度低的区域3%4% 3.高剂量梯度区(>30%/cm)4mm4mm 4.剂量和剂量梯度均低的区域3%3% B一维不均匀性计算(不均匀性材料成片状的情况) 中心轴电子平衡区3%3% C综合因素、人形模体(偏轴、表面弯曲、不均匀性、射线衰减器和(或)电子失衡) 1.剂量高而剂量梯度低的区域4%7% 2.高剂量梯度区(>30%/cm)4mm5mm 3.剂量和剂量梯度均低的区域3%5% 3.3治疗单:规范、认真填写放射治疗单(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放疗号、病区、床号、诊断;治疗单详细内容:射线能量、照射方式、患者摆位、处方剂量),要求字迹清楚,无明显涂改,治疗单填写完毕后需署名。 3.4治疗计划检查 1)设计计划的物理师直观判断剂量分布是否正确 2)设计计划的物理师采用一个独立的计算机程序验算每个射野的机器跳数 3)由高年资或同年资物理师核对全部计划资料 二、 患者安全 1.靶区和野外患者剂量 2.机器设备连锁(射线连锁,机械连锁) 2.1医用直线加速器 每日监测门连锁;每月监测紧急开关,楔形板、电子线限光筒连锁;每年监测安全联动装置。 2.2模拟定位机 每日监测安全开关、门连锁;每月监测防碰撞。 3.患者监视和通话系统 3.1医用直线加速器 每日监测视听监视器。 3.2模拟定位机 每日监测视听监视器。 4.电安全(设备接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