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麻疹控制现况

合集下载

小学麻疹的应急预案

小学麻疹的应急预案

小学麻疹应急预案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在我校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组织架构1. 成立麻疹疫情应急指挥部,由校长担任指挥长,分管副校长、卫生保健老师等为成员。

2. 设立疫情监测组、疫情处置组、宣传教育组、后勤保障组等,分别负责疫情监测、处置、宣传教育和后勤保障工作。

三、应急预案1. 疫情监测(1)建立健全晨检制度,每日对师生进行体温检测,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卫生保健老师。

(2)卫生保健老师及时了解国内外麻疹疫情动态,密切关注疫情发展趋势。

(3)定期对教室内空气、物品进行消毒。

2. 疫情处置(1)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将患者隔离,并通知家长,送医疗机构诊断。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必要时采取隔离措施。

(3)对确诊患者所在班级进行临时停课,进行全面消毒。

(4)配合卫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传播途径。

3. 宣传教育(1)加强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通过校报、校园网、家长会等形式,普及麻疹疫苗接种知识。

(3)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后勤保障(1)确保校园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垃圾,保持室内外清洁。

(2)为师生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消毒液等。

(3)保障师生饮食安全,加强食堂卫生管理。

四、培训和演练1. 定期组织师生进行麻疹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 定期开展麻疹疫情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五、总结和反思1. 定期对麻疹应急预案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2. 针对每次疫情处置,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六、附则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七、预案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适用于我校范围内麻疹疫情的预防、控制和处置工作。

通过以上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我们将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师生的身心健康,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麻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核心信息

麻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核心信息

麻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核心信息一、我市麻疹疫情现况今年以来,我市麻疹疫情虽较平稳,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截止3月16日,福州市共网络直报麻疹确诊病例10例,其中成人病例6例,八月龄以下2例。

目前正值冬春交替之际,是麻疹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

要加强对麻疹疫情上升苗头的警惕性,及时遏制麻疹疫情上升势头,实现2012年我市麻疹发病率小于1/100万的目标。

二、麻疹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核心信息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的特点是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多以小儿为主,近年来大年龄人群发病有增多趋势。

2、未得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极易被感染而发病。

3、典型麻疹的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

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

4、少数麻疹患者可能出现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喉炎、脑炎等严重情况。

5、麻疹需与一些出疹性疾病加以鉴别,主要有:风疹、幼儿急疹、药物疹、猩红热等。

6、麻疹病毒只感染人,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

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

7、麻疹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外,麻疹病毒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书籍、玩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引起感染。

8、按计划免疫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

请各位家长,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不要遗忘给自己的子女接种疫苗。

9、麻疹流行时期应按要求对年满8月龄~7岁或8~14岁未曾患过麻疹者,包括本地和外来儿童,不论以往是否免疫,都应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10、麻疹疫苗接种时间为出生的第8个月龄和18~24个月龄各接种一次。

11、预防麻疹除了接种疫苗,开窗通风、平衡饮食、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少去人口拥挤、空气流通较差的公共场所避免传染等也都很重要。

12、患了麻疹要及早就诊,及早隔离,及早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病人隔离至发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时应延长10天,以避免传染给家人和周围的人。

哈尔滨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哈尔滨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2 结 果
8_ 7 %.说 明哈 尔滨 市 人群 麻疹 抗 体水 平 较 高 .但 仍未 达 到 实 2 现 消 除麻疹 目标 要求 的水平 .因此 在 区域计 划 免疫发 展 中 .应 加 强 对 薄 弱地 区的 监督 .提 高人 群 麻疹 疫 苗 接 种 率 .加 强 常
规 免 疫 服 务 和 开展 麻 疹 强 化 免疫 等 另 外 ,从本 次 检 测 结 果 也可 以看 出 :不 同年 龄 段 人 群麻
大 龄化 。 目前 ,我 国初 始 强 化 免疫 目标 人 群 主要 是 8月 龄 至
l 的所有人 群 ,建议加 强对 新入 学大 中专学 生 、集体 生活 和 4岁 工 作 的进 城 务工 人 员等 的 麻疹 疫情 监 测 和人 群 免疫 状 况评 价 . 及 时做好 相应 人群 的预防接 种工作 .以预防 和控制麻疹 暴发 目前 国 内 外 的一 些 卫 生 防疫 人 士 正 在 为 消除 麻 疹 的工 作
E] 2

样 品 随机 采 自哈 尔 滨 市 9个 不 同 区 ( ) 县 、不 同 年龄 段 共 1 0人 份 静 脉 血 , 离 心 后 取 血 清 。 年 龄 组 按 2 4岁 、6 8 8 ~ ~ 岁 、1 一 5岁 、2 ~ 9岁 划 分 ,每个 年 龄组 4 人 .其 中 2 4 3l 53 5 -
试 剂 购 自 中 国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病 毒 学 研 究 所 .于 一 2 O℃保 存 .在 有 效 期 内 使 用
13 方 法 -
采 用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法 f LS ) 测 血 样抗 体 ,严格 按 试 剂 盒 说 明操 作
平 检 测 . 以 分 析 哈 尔 滨 市 人 群 麻 疹 免 疫 状 况 .确 定 易感 人

166例麻疹临床研究

166例麻疹临床研究

1 麻疹抗体检查 : . 3 血清样本送至扬州市疾病预 防控制 中 心检测 , 用酶联 免疫 吸附试验检测麻疹 I g M抗体 。
1 统计 学分析 : - 4 采用流行病 学方法 , 对临床病例 进行分 析, 有关数据经 S S P V1. P S C 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2 结 果
表 1 年龄分 布及接种史 :
2 临床表现 . 2
() 1 发热 :6 1 6例患者 均有 发热 , 热( 低 ≤
3℃ ) 例 , 8 9 中等度热 (8 ~9 )7 , 3. 3% 2 例 高热 (9 — 1 ) 1 3. 4 ℃ 1
(.2 34mm l 2 2 —. 7 9 o L 7例 ) l ,血钠 降低 者( 2 — 3 m o L 5 17 14 m l )6 / 例, 肾功能 无异常 。( ) 州地 区送检麻疹抗体 : 3扬 用酶联免
2 1 年诊断麻疹的l 床病例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结果 : ) 6例麻疹 病人年 龄构 成总体 呈两边高中问低的现象 ; ) 01 临 (1 16 ( 临床症 2 状 典型 , 疹粘膜斑较多见( 5/6 , . ; ) 麻 1 916 5 %)( 成人麻疹全身 中毒症状重 , 97 3 易损害肝脏 (3 9 3 %)而小儿麻疹 支气管炎 、 5/ , . ; 955 支气管肺炎等 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成人 ; ) ( 早期易误诊为上感 、 管炎。结论 : 4 支气 目前临床麻疹仍以典型性麻疹为主 , 幼儿及 成 人麻疹 的发病率较高 , 应重视麻疹 疫苗的接种及强化免疫 ; 提高医生的警惕性 , 早发现 、 早隔离 、 早治疗 。
2 治疗及 转归 :所有患者均给予病毒唑抗病毒治疗 , . 6 痰 热清解热祛痰止咳 , 当补液 , 适 咳嗽剧烈者给予止咳对症处 理, 合并肺炎者加用 抗生素 , 肝损害 明显 者加用保肝治疗 , 合并喉炎者适 当应用地塞米松。 6 例 中 15 16 5 例治愈出院 , 1 例好转 出院, 1 平均体温正常 311 天 出院。 . . 5

有关传染病模型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传染病模型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传染病模型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传染病和新出现的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传染病发病机理、传播规律和防治策略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研究方法,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J. W.Forrester教授创始于 1956年,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计量模型,施加相应的干预措施或政策,达到优化整体,提升效率的目的,是对进行理论性定量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根据种群生长的特性,疾病的发生及在种群内的传播、发展规律,以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等因素,建立能反映传染病动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动力学性态的定性、定量分析和数值模拟,来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揭示流行规律,预测变化趋势,分析疾病流行的原因和关键因素,寻求预防和控制的最优策略,为防制决策提供理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系统动力学作为一种分析技术,在运筹学的基础上,综合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反馈理论、决策理论、系统力學、仿真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内容,能够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高效率地结合,适合处理长期性、周期性的问题和精度要求不高的复杂问题,对研究卫生问题有着较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领域。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与传染病研究的经典模型-仓室模型相结合,成为传染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现分析系统动力学在当今国内外传染病防治领域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并对将来研究方向提出要求。 (一)初期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传播模型可追述到1760年 Daniel bernoulli对天花的分析。1911年公共卫生医生Ross博士利用微分方程模型对疟疾在蚊子与人群之间传播的动态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将蚊虫的数量减少到一个临界值以下,那么疟疾的流行将会得以控制。Ross的这项研究使他第二次获得了 Nobel医学奖。Kermack与 Mckendrick为了研究1665-1666年黑死病有伦敦的流行规律,构造了著名的SIR仓室模型,又在1932年提岀了SIS仓室模型,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岀了区分疾病流行与否的“阈值理论”,为传染病系统动力学的硏究奠定了基础。 (二)蓬勃发展阶段 其建模与研究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蓬勃发展,作为标志性的著作是Bailey于1957年出版的专著《数理流行病学》。优化控制的方法也常被用于动力学的研究。1973年 Hethcote与 Waltman用动力学方法寻求控制疾病流行花费最少的最优接种策略。1978年 Longini等对香港和亚洲的流感在有限接种资源情况下确定了接种的最佳年龄和社会群体。1988年 Hethcote在三个地理区域对麻疹找到了接种的最佳年龄。对于2003年发生的SARS疫情,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大量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其传播规律和趋势、研究各种隔离预防措施的强度对控制流行的作用,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石耀霖构建了SARS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越南的数据为参考,进行了 Monte Carlo实验,初步结果表明,感染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是影响SARS传播的最重要因素。蔡全才等建立了可定量评价SARS干预措施效果的传播动力学模型,并对北京的数据进行了较好的拟合。 (三)迅速进展阶段 近年来,国际上传染病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迅速,大量的数学模型被用于分析各种各样的传染病问题。这些数学模型大多适用于各种传染病的一般规律的研究,也有部分是针对诸如麻疹、疟疾、肺结核、流感、天花、登革热、疟疾和丝虫病等诸多具体疾病的模型。从传染病的传播机理来看,这些模型涉及接触传染、垂直传染、媒介传染等不同传染方式。从模型的数学结构来看,大多数传染病模型是常微分方程组,具有年龄结构的模型是一阶偏微分方程组,具有扩散项的模型是二阶偏微分方程组,具有时滞因素的是时滞微分积分方程组,传染病防制优化模型是满足一些方程组的泛函极值问题。对于不同疾病与不同种群和环境,根据出生、死亡、传播、患病、治愈等规律的不同,又可将模型分为线性、非线性、自治、非自治等类型。对这些模型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解的适定性,疾病的持续生存,平衡位置特别是导致地方病的平衡位置和周期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再生数以及分歧点的寻找等动力学性态。目前国内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方法是沿用1991年 Anderson和May的经典性工作,通过建立常微分方程组进行研究。国际上沿着这一方向开展了许多工作。另外一类模型为随机模型,可以在相应常微分方程的基础上增加随机考虑或利用 Markov链进行 Monte Carlo模拟。 三、结语 传染病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干扰使得建模难度增加,未来系统动力学在传染病中的研究需要加强传染病认知与防治能力,及时了解传播机理,在全面了解疾病传播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科学部署防控措施,为构建模型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构建全面的疫情信息实时共享平台,为模型拟合与参数估算提供精确完整的数据支持,提出合理假设,挖掘内在规律,有效控制模型参数,做出合理的疫情发展预测,以达到持续为公共卫生决策与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支撑。

麻疹疫情分析

麻疹疫情分析

麻疹疫情分析分析宁强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03-2009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宁强县2003-2009共报告麻疹病例409例,年平均发病率17.44/10万,病例以10~15岁学生为主,2006年之前年发病率稳定在12.62/10万以下,之后逐年上升并维持在20/10万以上,发病高峰在3~6月份,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以集贸聚集、省县交界乡镇及农村学校为主。

结论宁强县近年来麻疹发病逐渐增高,应加强基础免疫、复种免疫,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在广泛使用麻疹减毒疫苗前,麻疹发病率几乎与人口出生率相等[1]。

宁强县自开展麻疹疫苗目标儿童普种工作以来,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近年来又有缓慢上升的态势。

为掌握麻疹发病的流行规律,现将2003-2009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麻疹疫情资料来自宁强县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局。

1.2 病例诊断按《陕西省麻疹监测方案》[2](试行)执行。

1.3 统计分析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2.1 流行概况2003-2009年宁强县共报告麻疹病例409例,死亡1例,年平均发病率17.44/10万,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表1)。

2.2 流行特征2.2.1 年龄、性别分布409例麻疹中,年龄最小6月龄,最大55岁;小于8月龄13例,占总发病数的3.18%,8月龄~4岁84例,占总发病数的20.54%;5~19岁298例,占总发病数的72.86%;20~55岁27例,占总发病数的6.60%;男性227例,女性182例,男女性别比为1.25:1。

流动人口72例,占总发病数的17.60%2.2.2 时间分布2003-2009全年共发病409例,其中2003年37例,2004年38例,2005年42例,2006年61例,2007年68例,2008年79例,2009年84例。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介绍与解读(马超)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介绍与解读(马超)

免疫保护
易感者
6|41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介绍与解读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流行病学一室 马超
2014-08-21
010-63027946-8001
消除麻疹与麻疹病毒的持续传播的阻断
感染者
免疫保护
易感者
7|41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介绍与解读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流行病学一室 马超
2014-08-21
2004-2008 免疫规划监测信息、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 双系统实时、平行报告个案
20|41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介绍与解读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流行病学一室 马超
2014-08-21
010-63027946-8001
麻疹监测报告信息报告模式变迁-3
2009双系统融合:流行病+实验室信息,实时个案报告
14|41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介绍与解读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流行病学一室 马超
2006-2012年 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2006
1998
中国CDC: 部分修订 提高了工作要求
2003
6年
卫生部: 全国麻疹 监测方案
2009
5年
2014-08-21
010-63027946-8001
中国CDC 修订 麻疹风疹监测
9|41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介绍与解读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流行病学一室 马超
2014-08-21
010-63027946-8001
WHO消除麻疹现场指南 ------2012年之后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关于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及其意义 无需改变2012年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的年份。 WHO美洲区先例:1994年设立2000年消除目标,2002年实现 2012年后如何保持消除麻疹的动力? 自2013年后,如果所有成员国继续加强免疫接种和麻疹监测,本 土麻疹病毒传播将会终止 各国可分别进行认证消除麻疹,取得认证可能有先有后 “认证”是对该国的认可,也对其他国家提供动力、模范和借鉴 消除麻疹可作为实现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切入点 接种的益处应在全部人群中公平扩展 不保持高水平和均等的接种率,消灭脊灰和消除麻疹、风疹、母 亲和新生儿破伤风便不可能实现

饮食不忌口,荨麻疹加重

饮食不忌口,荨麻疹加重

家庭医药 2013.0816荨麻疹最突出的特征为瘙痒性风团,时起时消,消退后不留痕迹。

现实生活中,有些荨麻疹患者患病十多年,迁延难愈,已成为困扰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饮食不忌口,荨麻疹加重□ 武汉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 冯爱平实际上,对于医生来说这种病也是当今的一个大难题。

由于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个体差异很大,没有什么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法可循。

不过,仔细探究患者的发病,就会发现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即从过敏原着手,尽管这点很困难,而且很多时候过敏原的检测也只能提供参考和重点注意,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患者饮食上不忌避,正是慢性荨麻疹加重的原因之一。

限制“发物”的摄入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应用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的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饮食。

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民间所说的“发物”还是要力所能及地加以限制,包括如辣椒、花椒、胡椒、香菜、茴香、公鸡、虾、蟹等。

另外,也要注意限制一些食品添加剂较多的食物,因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很容易过敏,食品添加剂的某些成分可能就是引起瘙痒和过敏的物质。

药物可以引起药疹包括荨麻疹型药疹,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但却极少有人清楚食品也会引起类似的荨麻疹。

因为个别食品中有药物类似的成分可让某些人过敏,如葡萄里含有类似阿司匹林的水杨酸可引起瘙痒,或成过敏引发剂。

以上的说法让很多人觉得奇怪,甚至难以置信。

其实,这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荨麻疹患者本身的体质情况过于特殊,有的患者在发病期间就连平常吃的面粉或大米都过敏。

而且,人的体质是在变肺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如果肺出现蜂窝的样子,成了“蜂窝肺”,那么呼吸就会出现问题,轻者只是在剧烈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重者即使静息状态下也会发生呼吸困难。

“蜂窝肺”是肺纤维化的通俗叫法,多在40~50岁发病,男性多发于女性。

我国科学家王选,美国著名作家、小说《大白鲨》的作者本奇利,香港著名演员董骠,《西游记》沙僧扮演者闫怀礼,都是被肺纤维化夺去生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麻疹控制现况麻疹消除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传染病控制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目前,国内部分地区麻疹发病率仍很高,全国不同地区和各种人群麻疹免疫状况尚无全面系统或权威性研究资料涉及;成人和小于8月龄儿童麻疹发病呈明显增加趋势;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实现困难重重。

现综述国外发达国家麻疹现状,并对国内近年麻疹发病特点与控制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中国实现控制麻疹可行策略和研究方向。

继天花和脊髓灰质炎消灭后,WHO在世界范围内提出了消除麻疹分步实施的规划,这一计划已经在部分地区获得了成功。

然而,全球许多地区麻疹的发病率仍处在较高的水平,离麻疹发病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的消除目标相差甚远。

国内一些地区麻疹仍呈高发状态[1],如何采取科学有效控制干预措施是目前消除麻疹要研究的重点课题。

现综述近几年国内外麻疹控制现状,试图为中国麻疹有效控制干预及早日实现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1.国外麻疹控制WHO美洲区已于2000年成功消除麻疹,WHO欧洲区提出2010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在2015年实现儿童死亡人数比1990年水平下降三分之二。

由于许多儿童死于麻疹,常规麻疹疫苗(麻苗)接种率是用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进度的指示器。

2008年,联合国所有会员国重申到2010年,麻疹死亡率须较2000年减少90%。

即从2000年全球的大约733000例麻疹死亡病例,降到2010年73300病例。

WHO和儿童基金会已确定47个最高麻疹死亡率重点国家麻疹加速降低的战略。

该战略包括:通过常规服务或强化免疫活动实现保证人群2剂麻苗高覆盖率;实施有效的麻疹实验室监测;提供适当的麻疹病例的临床管理。

这份报告评价了实现2010年目标的进展情况,并评估减少财政支持可能带来的影响。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资料显示,全球麻疹死亡病例已经从2000年733000例下降到2008年的164000例,其死亡率下降了78%[2]。

1.1已经达到消除标准的美洲麻疹巩固情况美洲区尽管已经认为早几年就消除了麻疹。

地处美洲的加拿大估计人群麻苗免疫水平高达95%,但是最近其魁北克省却发生了94例麻疹暴发。

不同的是,以前暴发出现在某一个社区中大多数未接种麻苗儿童中,而此次暴发病例是来自分散,且相互间无关联的未接种麻苗人群。

其中,大约三分之一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学上的联系。

此次暴发表明,未接种麻苗的人群,只要其聚集程度有较小改变,就可能导致在麻苗接种率高的人群中持续地传播。

疾病控制专家是需要确认未接种疫苗的个体达到危害程度的聚集水平,以利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来预防此类暴发出现[3]。

1.2欧洲麻疹消除现状在欧元区国家内,2000-2004年间12~ 23个月龄儿童1剂量麻疹儿童常规疫苗接种覆盖率仅为90%~91%,而到2005-2007年高达93%~94%。

2007—2008年间,欧元区国家麻疹总发病率已经下降至10/100万人以下,创历史新低。

但其在实现2010年消除麻疹目标中仍存在许多国家麻苗接种率不很高,尤其在2008年东欧麻苗强化免疫活动执行不力,从而导致这些国家麻疹暴发和土著麻疹死灰复燃[4]。

因此,在欧洲区实现近期消除麻疹的目标可能较为艰难。

Cohuet等[5]报道了2007-03/06英国在爱尔兰旅行人群在参加葬礼后出现的麻疹暴发,居民中较低的疫苗接种覆盖率和短暂的旅行对于目前欧洲消除麻疹提出了挑战。

他认为针对旅行者进行麻苗接种干预,提高其接种率是预防此类高危险人群发病的重要措施。

Schmid 等[6] 2008年报告了由一名瑞士学校的学生传入奥地利394例麻疹暴发。

其病例中的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仅为0.6%。

这次暴发疫情调查结果表明,欧洲地区在2010年是不可能实现其消除麻疹的目标。

针对欧洲麻疹发病率已经降至较低水平,局部地区尚有小规模暴发的特点,国际上权威机构提出了欧洲各国要想在2010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下一步所需要做的工作是:进一步加强麻疹病例监测,制定办法以维持和增加麻苗接种覆盖率和深入研究有效预防控制麻疹暴发的三大措施[4]。

1.3 亚洲麻疹消除现况2005年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

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亚洲许多国家存在更多的困难。

马来西亚[7]和印度[8]等亚洲国家麻疹发病率尚远离消除目标,其局部地区还有较大规模的麻疹暴发。

日本虽然在2001年全国实施对年龄≥12个月儿童第一剂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管理和2006年按照亚太区消灭麻疹战略,对年龄在5-6岁的儿童实施第二剂麻苗接种计划。

然而,在2007-2008年期间,日本经历了大规模麻疹暴发,导致了从日本出口麻疹病例到已达到麻疹消除标准的国家[9]。

2. 国内麻疹发病新的特点与控制中国作为亚太地区一个大国,已向WHO承诺在2012年将麻疹发病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消除标准。

2006年11月10日卫生部发布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2.1 麻疹发病显著减少,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1987年后全国麻疹年发病率控制在10/10万左右, 1995-2004年麻疹发病率降到5/10万左右。

但2005年麻疹发病大幅回升,报告发病率达9.50/10万, 2007年发病有所下降,但仍处于8.29/10万的较高水平[10]。

一些局部地区麻疹发病率仍高达32/10万以上[1],且暴发频繁发生,2007 年全国报告麻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3 起,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全国报告的病例数≥5 例的暴发为254 起[10-12]。

中国实现消除麻疹目标面临严峻的挑战,预防和控制局部地区麻疹频繁地暴发应是目前麻疹消除中的首要任务。

2.2 发病特点变化2.2.1 发病高峰季节的改变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推广应用,大多地区春末夏初为麻疹高发季节,一般3~6 月为麻疹发病高峰月份,但部分南方城市在其未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前麻疹发病呈夏季发病高峰[13。

14]夏季麻疹高发可能与南方城市天气炎热,从事电子产业工厂使用中央空调和家庭空调的应用,传播途径易于实现有关。

这一季节性发病高峰的改变同时伴随着成人群发病率大幅度增加,也为南方地区麻疹消除研究提出新的课题。

2.2.2 地区性差异明显麻疹的发病特点存在着地区性差别。

2007 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省依次为广东(21.2/10万)、四川(19.6/10万)、重庆(16.6/10万)、云南(15.0/ 10万)、北京(14.3/10万)。

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省依次为广东(19729 例)、四川( 16 033 例)、河南(9742 例)、云南(6724 例)、江苏(5456 例),5个省报告发病数占全国发病总数的52.9%。

66 例死亡病例分布在18个省,居前3 位的省为河南(13 例)、广西(8 例)、广东(7 例) [10]。

对这类高发地区重点高危险人群采取麻苗强化免疫应是快速控制和大幅度降低麻疹最有效的措施。

2.2.3 小于8月龄儿童发病呈明显增加趋势2003与2004 年全国麻疹病例年龄构成比基本相似, < 15 岁儿童麻疹病例分别占84.59 %、83.90 % ,其中< 8 月龄婴儿麻疹病例分别占4.31 %、2.25 %[15]。

而在2006与2007 年< 15 岁全国儿童麻疹发病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69.92 %、73.69 %.其中,< 8 月龄婴儿麻疹病例分别占11.53 %和10.30 %.其≥8个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构成比明显下降,而< 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构成却呈大幅度上升[10、16]。

在福州市2007年< 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占全市麻疹确诊病例总数的24.3%[17]。

如何消除未到麻苗初种年龄儿童中的麻疹,这是应重点关注的课题。

2.2.4 人群麻疹免疫水平较低人群对麻疹免疫状况决定着其发病率的高低,保持人群较高特异性免疫水平这是消除麻疹的关键。

深圳对734名居民人群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发现,麻疹抗体阳性632人,阳性率为86.10%,抗体GMT≥1:800 者473人,保护率为64.44 %。

其中,达到抗体GMT≥1:3200高水平者仅有28.47 %;20~29岁年龄组有着最高保护率(68.02%),而10~19岁年龄组有着最低的保护率(58.37%)[18]。

北京市常居人口麻疹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1.23%,其中,15~29岁青壮年组的抗体阳性率仅为45.00%~55.00%;而流动人口中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平均为50.00%,30岁以上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在5.00%~36.00%间[19]。

国内成人中麻疹抗体维持在较低水平是其近几年麻疹发病率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不能快速下降的主要因素。

2.2.5 成人麻疹发病构成大幅增加,麻疹控制策略忽视对成人易感人群干预在消除麻疹的目标中,国内外大多只注重对儿童麻苗接种率的提高,很少提及对成人麻疹强化免疫策略问题[7.20].。

然而,国内15岁以上年龄发病占麻疹总发病数的28.61 %[10]。

杭州市15岁以上年龄组人群麻疹发病数占其发病总数的63.02%[21]。

在少数南方城市中,成人麻疹发病数占麻疹总发病数的70.12% , 儿童麻疹仅占29.28%[13]。

成人麻疹暴发事件也时有发生[22]。

大量成人作为传染源在麻疹的预防与控制上有着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不有效预防和控制成人麻疹,中国在2012年就难以达到WHO提出的麻疹消除目标,应将成人麻疹的控制纳入到国家麻疹消除规划重点工作中,加强对其预防干预措施的研究和实施。

3. 国内麻疹消除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课题3.1开展全国性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国内近几年虽有少数的基层疾病控制单位开展了有限的人群麻疹免疫水平调查,但大多仅限于对儿童麻苗免疫效果评价,其样本量小,且地区局限,不能代表目前全国人群的免疫状况[23]。

因此,应在省际或全国大范围中开展对不同地区、人群的麻疹抗体监测,以清楚掌握和正确评估国内不同地区与重点人群麻疹免疫状态,尤其长期被忽视了的外来务工流动人口中成人免疫状况,为快速提高全民的麻疹免疫水平和制定全国性消除麻疹的科学策略提高科学依据。

3.2成人麻疹干预研究与实施Muscat等[24] 对WHO要求在2010年要达到消除目标的32个欧洲国家监测机构提交的2006-2007年的12132例麻疹疫情报告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近五分之一的麻疹病例是20岁或以上年龄组人群。

国内成人麻疹的高发急需对其采取控制干预措施。

曾有少数人对成人麻疹进行了非系统性干预的初步研究,并取得了局部大幅度降低成人麻疹发病率的成功经验[13.14]。

上海对新入学的大学新生统一进行麻苗强化免疫。

高洁等[25]对上海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麻疹IgG 抗体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