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03-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及其时

出现,因此方向性被抹掉了。 相对论、量子力学在时间问题上都是反演
对称的,因此也没有方向性。
2。热力学中的时间: 1只8要22存年在傅着里温叶度方差程,总T(Xt有,t)热 流 从2TX(高X2,t)温指物出体,
传到低温物体,时间t反演不对称。
5。生命运动。生物大分子以上的各种生命系统, 其运动包括同化、异化、遗传、变异、刺激感应 等形式。
四、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 2。具体的、无限多样的物质运动具有
某些相似性,服从一些共同的规律。 3。不同的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
转化。
第二节 时间之矢和物质运动的 方向性
一、时间之矢的凸现
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三、序参量和支配
协同效应的产生在于序参量的支配过程
序参量是微观要素或子系统集体运动的 产物,是系统内部协同效应的表征和度 量。
在相变过程中,系统原有结构失稳,要 素之间的竞争加剧,有的要素变化快, 衰减也快,有的变化慢,衰减也慢,在 临界状态时还会被放大,成为系统演化 的主导因素,支配其他要素的行为。
在系统接近平衡态的线性区域里,热力学 系统的熵增降到最小值,但在远离平衡 态的区域,熵增加得很快,但有序结构 也在这里出现,这意味着熵增不仅是退 化的动力,它也是进化的动力。
第三节 自组织演化 一、自组织现象: 1。贝纳特对流: 水平容器中的薄层液体在加热到一定程度
后产生规则的多边形图案。 1)加热导致有序运动 2)对流状态下液体分子形成统一行动 3)有序状态是突现而非逐渐形成。
形成粒子数反转,使受激发射多于吸收。这是产 生激光的第三个条件。
科技哲学十五讲课件

•Wohler维勒的尿素人工合成
HCNO+NH4OH
CO(NH2)2
(无机物与有机物间没有鸿沟); 说明动植物内在统一;
•细胞发现(Schleiden施莱登、Schwann施旺), •Darwin的进化论,
被Engles忽略的:
H2O+NH4CNO
彻底粉碎神创论和形而上学物种不变论;
•Maxwell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六大缺口:
•Kant-Laplace星云说 •Lyell(赖尔的渐变论)地质学原理与[Cuvier 突变论]之争;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Mayer迈尔、Jaule焦耳、Grove格罗夫、
(太阳系起源假说),打击神创论和宇宙不变论;
(居维叶)
Coolding柯尔丁、Helmholtz赫尔姆霍兹等],mgh﹦1/2mv×v;
人类 科学 自然
社会
(主体)
技术
(中介)
界
(客体)
三个基本研究对象:
• • •
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运动发展 的辩证法) 认识、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 证法)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 法)
2.性质 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和三个一般规律, 足见不是科学的实证方法能够胜任的,只能借助 理论概括的方法,故课程属于哲学性质,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 •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具体科学技术之中间层次; •相对于一般哲学原理的二级哲学。
(可以通过下页图示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原理
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发展性原理
自然辩证法 (自然界) 各门自然科 学和技术学 科(天、地、 生、物、化 等) 自然现象界
历史唯物论 (人类社会)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3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教材的图、文中获取内、外力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观看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理解,并能通过分析识别外力作用的不同地貌。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学生看有关地貌的图片,引出“地表形态”的概念,并设问“是什么力量营造了这样千变万化的地表形态?”【补充概念】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合作探究1:【读一读,议一议】读课本P69-70图文回答下列问题: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何处?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作用速度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对地形各产生怎样的影响?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合作探究2:阅读P70图4.2【议一议,写一写】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问题。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1)公元79-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运动中,判断依据:(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运动状态中,判断依据:(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课堂导学】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产生的热能。
生态系统演化的机制和规律

生态系统演化的机制和规律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同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在数亿年的进化中不断形成、演化和转化,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生态多样性。
生态系统演化的机制和规律是弗恩廷 (Vernadsky)、瓦勒利安 (Wallace)、达尔文(Darwin)、杜密歇尔 (Dumitru) 等人长期以来科研的重要方向与深入研究的问题。
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可以从环境要素和生物互动两个方面来研究。
事实上,物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基本的控制作用,包括温度、水文、地形、气候等。
这些控制物理环境的要素成为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底部、岛屿、冰川、矿洞、海洋等不同种类的地理环境也会成为生态系统演化的特殊因素。
比如,海洋环境的演化是不断在进化,常常为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们创造新的栖息环境,使它们不断地进化和繁殖。
同时,生物间相互竞争、自我限制、适应性变异等也对生态演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全面参与的、可证实的复杂过程,包含了机遇、入侵、协同演化、互相作用、生物适应性等多种因素。
例如,某些物种的进化成功与它的“光环效应”和“早期分歧点上的成功因素”等因素相关。
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生态系统演化具有多样性、可预测性、可控性。
但也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生物入侵等,在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遵循生态系统演化规律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共同进化规则”,即生物群体中的个体越多,该生物群体的进化速度就越快。
此外,生态系统也具有进化的潜力就像其他生物一样,能够通过适应和变异来应付环境的变化。
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巨大复杂性,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进化趋势也不完全相同。
生态系统演化的意义生态系统演化的意义在于探索自然界各种物种、事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演化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为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荀子曾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自然过程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而是辩证地发生的。
矛盾是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演化发展的实质是物质系统形态的不断转化,且这种转化是守恒的;演化发展又是无限循环的,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呈现不断上升的周期运动。
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
下面我们着重考察一下这一规律在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不同表现。
(1)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是非生命世界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非生命世界中充满着以吸引和排斥为对立两极而不断展开的矛盾斗争。
在总星系的起源与形成中,收缩与膨胀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运动;在天体的形成、演化和运行中都存在着吸引和排斥的矛盾,引力使其收缩,自转又产生离心力。
行星绕太阳旋转就是吸引与排斥相互作用的结果。
分子引力与热运动斥力构成一对矛盾,决定了物体不同的凝聚状态间的相互转化;原子内,原子核和电子间的吸引与排斥,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体现了化学运动中的吸引与排斥作用等等。
(2)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生物与环境的矛盾斗争表现为自然选择的规律性。
生物体的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是生物进化的内在根据。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选择是物种或生物个体存留与被淘汰的外部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生物体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没有这种变异,自然选择也就没有意义;只有变异而无自然选择,也不会有生物的进化。
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发育,甚至和遗传信息一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变异方向,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但环境对生物类型的转化,需要遗传物质的变化相配合,生物才得以进化。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科学、技术与⼯程的⼀般特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程三元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这⼀结构模式的看法。
P11答:我们不但不应该和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谈,⽽且也不应和不能把技术和⼯程混为⼀谈,它们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
应该在承认三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程三元论由李伯聪教授提出,第⼀,技术是进⾏⼯程活动的前提,它深刻影响⼯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技术的⼯程;另外在⼯程活动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理等⽅⾯的要素和内容。
第⼆,技术应⽤于⼯程,对⼯程有引导和限定作⽤;⼯程则对技术进⾏选择和综合。
第三,从哲学上看,技术是⼀个可能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空间,⼯程则是现实过程和现实存在。
科学、技术与⼯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将这种观点称为“科学技术⼯程三元论”。
2.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科学、⾮科学与伪科学?P14答:解释:科学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是⼀种知识,但并⾮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
)从六点理解科学的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判断和描述,⽽且要解释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科学还应该能够预见⽬前尚未观察到的、但却能够被以后的科学实践证明的⾃然现象。
)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就是数学⽅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数学在科学中的应⽤使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了精确性的特征。
3.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笼统的、⼀般性的陈述,⽽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因⽽也就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
5.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对科学问题进⾏系统性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然界的有机联系,对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阐明与理。
【自然辩证法】学习指导

导论学习要点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一词是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
1873年5月,恩格斯开始构思撰写《自然辩证法》一书,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断断续续撰写该书,但直到1995年去世时都未能完成全书。
1925年苏联出版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遗著,在西方科学史界引起强烈反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自然辩证法的作用关于自然辩证法的作用问题,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自然辩证法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证据和基础。
生物的进化与物种演化规律

生物的进化与物种演化规律进化是指生物在环境影响下的多代变化过程,而物种演化是进化的结果,指的是新物种的形成。
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的物种,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样性。
生物的进化与物种演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与机制,下面将详细探讨它们的相关规律以及一些影响因素。
生物进化的规律生物进化的规律可以总结为“适者生存、适者繁殖”。
在一个生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着遗传变异,这种遗传变异有些可能会使得个体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从而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
与此相反,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个体或种群则会逐渐被淘汰。
进化的结果是,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不断地累积有利基因,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遗传变异与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遗传变异是指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组重组、基因突变以及基因改变等现象。
这些变异有时可以给予个体或种群一定的优势,例如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等。
而突变则是指生物基因组中发生的一种错误,这种错误可能会改变基因序列,从而导致生物表型的变化。
突变通常是随机发生的,它们有时可能对生物有益,即所谓的有利突变,有时可能对生物有害,即所谓的不利突变。
有利突变能够在种群遗传中获得优势,进而迅速累积和传递,从而促进物种进化。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选择那些有利特征的个体或种群,使其更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
这种选择过程涉及到环境条件、生物个体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选择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例如气候变化、资源的匮乏等。
自然选择对生物的进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适应性较差的生物进行淘汰,促进了适应性较强的生物的累积和传递。
与生物进化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群体遗传漂变。
群体遗传漂变是指种群大小、选择压力、遗传漂变和基因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群体遗传漂变对进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合适的基因频率变化方向会促进种群的适应性进化,而不恰当的基因频率变化方向则可能导致物种退化甚至灭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兴起,人们对不可逆性的理解又走向 更为深刻地讨论之中。非平衡态热力学分成两个分支:线性 分支描述接近平衡的系统行为,非线性分支处理系统远离平 衡时的情况。普里高津发现,在线性表现良好的区域,热力 学耗散降到它可能的最低点。这样,系统熵的变化率,也就 是内禀的熵产生将会减小:系统在通常情况下演化到一个稳 定的或不变的状态时,耗散处于极小值;在热扩散的情况下, 总的熵可能是增加的,但是当气体最终的浓度梯度已经建立 以后,内禀熵的产生率就处在它的最低值。普里高津的最小 耗散图像比起最大熵的平衡概念来对我们更为有用,因为它 与实际世界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实际世界中,没有什么是 真正处于平衡态的。
第一节 自然界演化的时间性 自然界的演化与时间的关系,直接的表现形 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 式发生了变化。但在经典物理学中(如牛顿 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的作用却被 忽视了,牛顿引入时间概念来解释运动,将 运动定义为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但时间这个 基本概念是什么,却缺乏界定。
但是一些科学家设想如果运用“粗粒化”方法,可 以对玻尔兹曼的不可逆性问题重新解释,如物理学 家杰恩斯(EdJaynes)说我们之所以对亿万个分 子构成的运动无法追踪认识,“不是因为物理过程 本身不可逆,而是因为我们追循物理过程的能力有 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感觉足够灵敏,我们 就可以看到分子的单独运动,从而可以去证实,所 有的过程在这种微观层次上是可逆的。这种思想经 过信息论的处理变成了现实。申侬认为从伴随噪音 而接收下来的一切信号中,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噪音的本质是无序的,这与信息的有序性形成对照, 信号中的信息量越大,它的熵就越小。
按照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对称自发破缺规则,规范场 的对称自发破缺的后果就是规范场量子获得了质量。 在物理上一个简单例子是铁磁体的有序无序相变, 在温度高于居里温度时,铁磁体的分子磁距是无规 则的;如将其温度降至居里温度之下,分子磁距在 单畴范围内取某一方向有序排列。经过对称破缺的 宇宙,开始了一个新的相边过程,即进入暴涨时代。 在这样的物质世界中,系统的演化具有完全不可复 原的特征,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不可逆性。
克劳修斯将宇宙当成一个孤立系统,并预言宇宙的 总熵是在无情地朝着它的极大值增长,即宇宙热寂 说。在克劳修斯看来,熵增加是一个自发的不可逆 过程,因为自然系统很难有绝对的热平衡态,这样 在现实世界中,熵的意义可以有以下两种理解:第 一,熵的宏观意义是系统能量分布均匀程度的衡量 标志,能量分布越不均匀,熵越小;能量分布越均 匀,熵越大;能量分布从不均匀趋向于均匀,则熵 增加。第二,熵的微观意义是对系统内部粒子的无 序化程度的标志,熵值越大,无序化程度越高,反 之,熵值越小,系统内部的有序化程度增大。
也许是基于这种考虑,普里戈津强调,无论 可逆或不可逆都不是唯一普适的过程,在一 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可逆性与不可逆性是并 存于现实之中的。因此,对我们来说,重要 的不是找出简单纯粹的可逆性与不可逆性, 而是要探讨现实事物中究竟包含哪些可逆与 不可逆的因素,它们对物质世界的演化发展 起着怎样的作用。
在微观基本粒子物理世界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 被认为是破坏了时间两个方向之间的对称性,这就 是克罗宁(J-W-Cronin)和(V-L-Fitch)发现的长寿 K介子的衰变过程。(他们因此获得1980年诺贝尔 奖)在大多数衰变中,K介子生成一个负的π介子、 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这一过程的CP对称性被 证明是保持不变的;然而K介子同样也可以衰变为 (大约在10亿次衰变中有一次)一个正的π介子、 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这时候CP对称性就会受 到破坏。按照CPT定理,T对称性在这罕见的过程 中也同样受到破坏:时间可逆的事件被禁止,过程 成为不可逆的,时间箭头便显现出来
二、热力学的时间之箭:熵增加 在卡诺的热机理论中,没有不可逆的热损失;在迈耶和焦尔 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中,能量的损耗也被忽略了;但在克 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热转化为功时,总有一部分热 能被耗散掉了,这意味着能量转化具有不可逆的特征。在这 个基础上,克劳修斯提出了“熵”的概念,它表示一个系统 在一定过程中所吸收(或耗散)的热量的状态函数。在一个 孤立的系统中,熵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停地增长,当所有的 能量都耗尽时,它就达到了极大值。因而熵给所有孤立系统 提供了一个时间箭头,当熵达到极大值时,孤立系统的时间 演化就停止了,该系统就处于它最无序的状态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说:“自然界中正 在进行着每一件事,都意味着它在进行的那部分世 界的熵的增加。因此,一个生命体在不断地增加它 的熵,并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险状态,那就是 死亡。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 是从环境里不断地吸取负熵。有机体就是依赖负熵 为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陈代谢中的本质东西, 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站着的时候不 得不产生的负熵。”
对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普里高津和布鲁塞 尔学派的另一位系统科学家格兰斯多夫给出了一个 新判据——格兰斯多夫-普里高津判据。它的意思是: 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能量和质量都可以变动,系 统的行为由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所支配,当系统 偏离平衡态太远时,这种稳恒状态就变得不稳定了。 此时可能会出现一个“转折点”,或者称作“分差 点”,系统在此处会偏离稳恒态,而演化到某种其 他状态。
此种功能的发现使耶鲁大学的阿尔特曼Sidney Altman和科 罗拉多大学的捷克Thomas Cech荣获1989年的诺贝尔奖) 生物分子一旦具备了自组织的功能,非线性反应所需要的反 馈机制也就形成了,这样就会出现复杂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演化。奥帕林(Alexander Oparin)的“凝聚模型”、 福克斯(S-W-Fox)的“团聚体”、哥岱科(Richard Goldaacre)的“类脂双层体”模型都用相近的方式解释了 这个原理。DNA和RNA的演化变异被看成一个分子生物钟, 高能辐射和复制过程中的错误都是导致突变的原因,在更复 杂的范围内可以运用英国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图灵的思想 加以分析。图灵在把一个描述精神的简单机械图像和纯数学 结合起来,说明了机器可以模拟思想,他力图找出生物学的 形态来源,即细胞是如何构成有机体的,他发现在这个过程 中信息的改变是导致细胞球体对称性破缺的重要因素
对时间和物质存在方式的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使爱 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可是相对论本身并不能对时 间进行方向性区别,把正的时间换成负的时间时, 度规结构(它决定了时空的几何性质)以及由它而 来的运动方程都保持不变;给出在任一时空坐标上 的条件后,宇宙的整个历史和将来都可以计算出来, 但人们运用相对论思想研究宇宙起源时却发现存在 奇点的困难,也就是说相对论在解释自然界的最初 状态和演化的方向等方面仍是无效的。
怎样使耗散结构与“宇宙热寂”的思想统一 呢?如果我们不具体研究非平衡系统的演化, 就会看着无序性的增长,最终一切变化停止 而达到热平衡。但是对于非平衡过程的研究 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演化的宇宙,是不能 如此简单处理的。在这样的宇宙中,不可逆 的非平衡态热力学允许产生自发的自组织结 构,使得星系、行星直到细胞、生物得以出 现。
也就是说远离平衡态可能出现的是一种令人 惊异的有序状态,此时无数个分子在时间和 空间中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普里高津将此 称为“耗散结构”,因为它们发生在系统和 外界之间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同时 伴有系统的熵产生(耗散)。这些导致耗散 结构生成的复杂而相互依赖的过程,共同的 名称叫做“自组织”。
对于在第一个转折点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进一步 研究将显示系统出现的多种可能性或“分叉”。它 可能预示着系统将出现多种状况,在整体熵快速增 长的同时,却可能观察到极其有序行为的出现。对 于一个化学家,这可能意味着一只周期性改变颜色 的化学钟或者试管里显现的彩色图案;对于一个生 态学家,可能意味着动物种群中新的稳恒态或交替 变化;对于一个医生,也许意味着一次心脏病发作
传统科学为了将复杂性的问题简单化处理, 常常将不可逆性因素舍弃不予考虑。这样就 出现了上面我们所说的经典物理学和相对论 都没有讨论时间反演状况下的物体运动规律 的变化。
现代物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探索,使这一状况获 得了明显的突破。狄拉克的正电子在时间上具有向后退行的 特征,费曼的电子理论需要不同的时间方向同时存在。吕德 斯(G-Luders)于1954年,泡林于1955年分别提出了CPT 定理,该定理对物质与反物质、空间对称性和时间的方向性 作了最理想的处理和解释。这个定理来源于一些定律的对称 性,把任何过程中的粒子换成反粒子、把该过程换成它的镜 像、以及把时间倒转这三个变换同时操作的情况下,这些定 律保持不变。即C电荷共轭,它把物质转换成反物质;P空 间反演,它把空间坐标转换成它的镜像;T时间反演,它把 时间方向倒转。CPT定理断言,物理规律预言了在一种“泛 镜像”世界中的等量但相反的事件;它同时可以说明,时间 对称性是如何可能被破坏从而产生出时间箭头。
三、进化论的时间之箭:负熵增加 对生物起源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人们都 依赖进化论。但要从简单的物质形式演化出 复杂的生命形态,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可 是依照热力学第二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 自然系统的熵值会不断增大,无序化趋势是 在所难免,这样的自然界怎么可能允许出现 有序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命现象存在呢?
现实的自然过程严格的说都是不可逆过程。不仅热 传导、质量扩散、粘滞流动、功热转化、化学反应、 生命发育、物种进化是不可逆的,即使经典物理所 研究的单摆、弹性碰撞、等温过程、绝热平衡过程 等在考虑摩擦、辐射等因素时也是不可逆的。由此 看来,可逆性是相对的,不可逆性是绝对的。但对于 具体的过程来说,不可逆过程也往往包含着某些可 逆的因素,功热转化在能量品位上是不可逆的,但转 化能力却有可逆性;化学反应在总体上是不可逆的, 但生成物依然可以复原为反应物;生长发育和衰老 是不可逆过程,但机体的协调性和组织性却经历着 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的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历史,也是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 历史。自然界的演化究竟受哪些规律的影响和支配? 这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的认识成果,从多角度进行分 析总结的。从演化的过程看,它受时间之箭的影响 和支配,具有可逆与不可逆的对立统一性;从演化 的动因方面看,它受系统内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具有线性与非线性、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协同性;从 演化的状态和形式看,它表现为进化与退化、有序 与无序、循环与超循环的多种形式的复杂性。本章 对这些基本规律将作进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