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1.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2.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a.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间文学的蕴藏量十分丰富,质量也很高,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b.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创作,是人民思想情感、愿望要求和世界观、文艺观、审美观的直接表现。它不仅有很强的思想性,而且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总是从中汲取思想和艺术营养。民间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它综合地反映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生活、历史、思想观点、宗教信仰等等,它是研究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宗教、方言,甚至某些自然科学的不可缺少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c.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民间文学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不畏强暴、舍已为人、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学习民间文学,就可以使我们更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心理、气质等,从而向他们学习,受到思想教育。d.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普及民间文学知识,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民间文学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抢救、搜集和整理工作,使祖国各民族丰富而珍贵的文学遗产不至散失,且发扬光大。

3.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观点及知识准备:a.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观点为指导,从民间文学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对待。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既要看到民间文学的价值及优点,又要看到民间文学的不足和复杂因素;既要看到民间文学的过去又要看到民间文学的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既要把民间文学看成是文学的组成部分,又要看到它不是纯粹的文学,具有多功能性,应当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研究它,单用一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b.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民间文学作品,有的虽然粗糙一些,但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真情实感、朴素天然等艺术特点,是为一般作家文学所不及。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它。我们应当尊重人民的知识和智慧,尊重他们丰富的精神产品,并深入认识它的价值和作用,学习和进行搜集整理。c.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民间文学的专业知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外民间文学作品的知识。比如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史诗,叙事诗、小戏、谜语、谚语等作品;二、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民间文学的定义、性质、特点、范围、界限、分类、各类作品的特征和发生发展的规律等等;三是实用理论知识。主要是掌握田野作业知识。比如如何搜集,如何整理,如何应用、推广等等。与此同时还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4.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民间文学不是纯文学性质的东西,它具有“百科全书”性质。这一特征,决定了民间文学与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历史、伦理学以及有的自然科学等非常接近,具有边缘性,甚至有交叉性。从文学、美学的角度研究是其主要的.a.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多角度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民间文学,就能扩大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多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有时独创性常常在两种学科的交叉地带或“模糊带”找到,因为对看得不分明、范围不清的问题,通过多角度的联想、比较研究,找出其中固有的规律,这也是一种创造。多层次研究:所谓多层次,有的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又称为系统论研究法。不管是层次或系统都是相对而言的,角度不同,层次、系统也有所不同。b.比较研究法:民间文学是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因此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在外国是有传统的,尤其是对神话和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十九世纪末,芬兰学派就采用了这一方法。1类同研究。世界各地的民间文学都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对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主要是对同一题材或同一主题、同一形式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其共同特点和不同点,寻找产生其相同、相异的原因。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包括输入或输出),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印度佛教文学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如印度的《五卷书》中有木匠与公主的恋爱故事,我国藏族也有同类的故事,这主要是受佛经故事的影响。3平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比较研究。比如对各国的英雄史诗,就其产生的时代、主题、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共同规律和各自的特殊规律。3历史研究法。主要是从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纵向研究。其中,可以从古代到现在研究整个民间文学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也可以断代进行研究,如“先秦民间文学史”。也可以研究某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发展的历史。如钱南扬的《谜史》。也可以写“歌谣发展史”、“故事发展史”等等。也可以专门研究某一个传说故事发展演变的历史。4实践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注重实际的调查和搜集整理工作,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搜集中不管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落后的、迷信的乃至反动的,都要搜集,这便于研究其演变发展;同时与该民族、该地区的生产、生活情况、民俗、宗教信仰等结合起来考察,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就能更具体、更深入。

5.民间文学的范围:所谓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人民大众(其主体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有时也靠书面传承的语言艺术。它是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及愿望、要求,采用传统的表现手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并广泛流传的作品。这里,对民间文学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条件:1作者范围: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创作,它的主体是劳动人民,但比劳动人民的范围要宽。因为传统的民间文学既然主要是口头集体创作的。它就具有匿名性,很难确定某一作品最初就是劳动人民创作的。2是否流传得开:这是衡量其是否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少作品在人民大众中口耳相传,世代相承,不胫而走,说明它为人民大众所需要和喜闻乐见;同时有一些作家的作品,为人民大众所接受,

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人民又添枝加叶,进行“再创作”或“改造”,久而久之,也成了民间文学。3作品的内容:在民间文学中有的是劳动群众“我口表我心”的作品,它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及其愿望要求。但有些不一定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却是站在人民或劳动人民一边来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及愿望要求,其中主流是健康的,仍具有人民性。有些民间文学虽有封建糟粕或低级庸俗的东西,也应承认它是民间文学。因为民间文学的内容也是复杂的,决不是纯而又纯的。4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民间文学由于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格式、套语、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而人民大众世世代代受民间文学的熏陶,也就形成了—种传统的审美情趣,它具有一种稳定性、保守性,一时很难改变。这就是为什么群众文艺和通俗文艺不能取代民间文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6.民间文学的价值:1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民间文学在世界文艺史上创造了许多无与伦比的艺术典型。不仅如此,民间文学还给作家文学以丰富的乳汁和营养,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作品,都受到民间文学直接、间接的影响,甚至有的作品就是民间文学加工创作的。民间文学具有独特的朴素的美,它无论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或是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等方面都值得作家学习和借鉴,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欣赏的对象。民间文学有的壮美,有的优美,有的滑稽,有的崇高,给人以巨大的审美享受。2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的是,它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它也居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它除了具有文学价值外,还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百科全书”,它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它不仅是研究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等社会科学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某些自然科学如农业科学、医学、矿业学、气象学、地理学方面的资料。a.自然科学方面。农谚是农民的普及技术课本,是世世代代农业科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晶。b社会科学方面。在历史学的研究中,特别是上古史、史前社会历史的研究中,除了出土文物外,民间口头文学是极重要的资料。民间文学为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c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劳动歌,发挥着协调动作,统一步调,鼓舞信心,表达愿望要求的作用。#民歌民谣是人民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民间文学表现了人民的愤怒、要求,在进行合法斗争和农民起义中制造舆论、宣传政策、指挥作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多种多样的实用价值:*民间文学是婚姻恋爱的媒介,我国汉族在婚姻恋爱中就有唱民歌的习惯,而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尤其如此。*民间文学是传授知识、经验的形象化工具。人们往往从儿童少年时代起,就在听老一辈人教儿歌、讲民间故事和说谚语,尤其是少数民族,他们有的没有文字,多是通过唱史诗、民间叙事诗或讲传说故事来传授知识经验,使之代代相传。*民间文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手段。解放前,我国有不少民族,保存了古代的道德风范,有的在发布公约、条例时要运用民间歌谣。有的在发生民事纠纷时,也用民间歌谣来排难解纷。*民间文学是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中许多习俗都与民间文学有关,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等,特别是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专门的歌节。

7.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民间文学作品在创作上的基本特征,也是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从文艺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人类四肢从劳动中得到发展,人的直立和手的解放以及五官的运用,为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语言、意识、思维的发达,又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生理的和精神的条件,所以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的自身,创造了人类世界的一切。(1)文学是人类的集体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它是为协调动作,指挥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2)文学的产生与人类的生理、心理等自然因素密不可分;(3)艺术创造总要按照美的规律造型,而原始人美感的产生,又往往与功利的目的相联系,与集体的原始思维、原始宗教相联系。这些都说明最初的文艺是集体的劳动中产生的,是具有集体性的。除诗歌外,舞蹈的集体性更强。其次民间文学的创作过程来看,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劳动时,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即兴创作,你一句我一句凑成一首歌,如盘歌、对歌、山歌联唱等。第二种情况是,开始有一个人编出一个故事的梗概或一首歌的雏形,在流传中,经大家添枝加叶,逐步完成。我们从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传说中,就可以看出这种集体性。在周代《诗经-小雅-大东》中提到的织女与牛郎,仅是两个星座的名称,但是汉代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中出步形成了牛郎织女故事梗概。2口头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比较起来,口头传承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作家文学主要是用书面语言创造的,而传统民间文学主要用口头语言创作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过去也有一些文人用书面语记录民间文学,然后在群众中传播,是辅助性的,从总体看有时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由于民间文学主要是用口头语言创作和流传的,是“口耳相传”的艺术。它不是像作家书面文学那样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接触语言,诉诸想象,然后感受形象性;它是诉诸听觉,然后听者的想象,把听觉转换为意象,来展示形象,使之具有可感性、可视性。这又带来了民间文学在艺术表现上、塑造形象上的一系列特征。如民间文学的结构单纯,人物的主导性格突出,故事情节的复沓,一贯到底、少枝蔓等。3流传变异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比,其不同点之一在于民间文学是活的文学,它在未被记录下来以前始终处于变动状态中,具有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系指集体性、口头性派生出来的流动性、丰富性,它与作家个人创作,书面流传的稳定性有明显的区别。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常常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这就形成了它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某些作品的国际性和历史的复杂性(如年代不易断定等)。流传性也是民间文学的外部标记,因为口耳相传,作者不可能署名,这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的“无姓名”(又称“匿名性”)。在流传过程中,作品不归一人所专有,人人都可以改动,

所以作品常常不是固定的,它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处于变化之中,于是就产生了同一“母题”的不同“异文”,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又称“变动性”)。变异的原因是多元的,方向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需要多层次的探讨。1、时代形成的变异2、宗教变化能形成变异3、地区差异形成的变异4、民族的差异形成的变异5、人民性和民族性。4传承性: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称做传承性。事实上,民间文学的传承性,除了表现它在内容方面的质朴、健康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及某些形象的沿用等之外,主要还表现在多少世纪以来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艺术形式上。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所标志的传承性,有比较广泛的意义,是民间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也是从远古时期逐渐形成的。几千年以来,人们不断进行口头创作,逐渐根据本民族口头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法结构、修辞特点,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这些手法和形式不断为广大人民所琢磨、锤炼、承认和使用,代代相传,世世袭用,形成了一些鲜明的民间文学的艺术特点。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也是从远古时期逐渐形成的。几千年以来,人们不断进行口头创作,逐渐根据本民族口头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法结构、修辞特点,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这些手法和形式不断为广大人民所琢磨、锤炼、承认和使用,代代相传,世世袭用,形成了一些鲜明的民间文学的艺术特点。传承性主要表现在民间口头创作的手法和格式上。这些艺术手法和格式,多少世纪以来代代袭用,比较稳定。在民间文学的韵文作品里,主要有歌谣的比兴手法(特别是比的手法),歌谣的章法和句式,以及重复表现法等等。综上所述,民间文学的各特征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绝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我们应当对这种联系性有所了解。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性与口头性这两个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起着主导的支配作用。变异性与传承性这两个特征,也都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民间文学的变异与传承特征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识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8.神话的含义及其产生和流传:神话是全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产物,它表现一个民族的深层情感和思维方式,亦与该民族的宗教信仰、祭祀仪式,以及民间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神话是象征表达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同时具有文学性与多意性;一方面可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与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其深藏的民族文化之逻辑与感情。产生于人类远古时期的神话是民间文学宝库中一宗重大的财富。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有力地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的论断揭示了神话的本质,阐明了神话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共同点和特异点。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9.神话的思想内容: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其内容主要有下列三方面:第一,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广袤丰富的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汲取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必然力图认识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控制自然、减轻劳动、提高生产;改善生活的目的。这是一个漫长的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不会终结的过程。第二,反映生产斗争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原始人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不妥协的态度,更主要的表现为征服自然的意志和行动。这方面的内容,在神话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第三,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上述两类神话以表现人与自然的矛盾为主,其中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少量的、曲折的。现在要说的这类神话主要表现了原始社会中人与人的矛盾。综上所述,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处境困难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歌颂了无私、无畏、正直、坚毅等美好的品德和人们战胜困难及邪恶的智慧和本领。它对于人类后世的精神生产,特别是艺术生产起到了很好的先导作用。

10.神话的特点和意义:神话作为一种具有相当特点的意识形态,在性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第一,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它紧密地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具有广泛的作用。第二,神话是民间文学中最富于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神话通过神奇的幻想来表现生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神话中反映的矛盾,“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第三,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神话以这些群象为焦点,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神话中的神或半神,其产生的现实基础不外乎两方面:一是自然力和自然物,二是人们生活共同体中的英雄人物和首领。

11.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

民间文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间文学概述 一、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性质 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 1、民间文学是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 2、民间文学是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有两点本质性的含义:一是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二是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 (二)民间文学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 1.英国: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 英国研究民间文学的主要方法,早期是将民间文学看作原始文化遗留物的进化论方法,后期是将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发生着作用的社会现象的功能方法。 2、芬兰 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国际民俗学家协会、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协会和北欧民俗协会的会址都在芬兰。 历史地理学派,也称为芬兰学派。按照芬兰学派的方法编撰的主民民间文学工具书AT分类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3、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故事采录出版以及对神话的研究;缪勒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非提出的流传学派。 4、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学派,以“自生说”来解释故事主题的起源,以“外来说”来解释故事情节的起源,认为主题可以自生,情节可以借用。 1928年,普罗普出版《民间故事形态学》归纳出两个最基本的叙事因素:“功能”和“行动范围” 5、日本:柳田国男研究“口承文艺”。 提出“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反复出现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提出“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 关敬吾:研究民间故事结构 四、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最重要也最常用 2、历时追溯法: 索绪尔:共时(特定时期或阶段的静止状况),历时(不同阶段和时期的

民间文学模拟试题三份

模拟试题一答案 民间文学模拟试题(一)试题一试题二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0 分) 1 、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2 ) 2 、“唱歌不是人发颠,也是前朝古人传;,河水淘沙渐渐深。”这首民歌非常贴切地表述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3 ) 3 、从唐宋开始,中国一些民间说书艺人受佛教“俗讲”的启示,举行专门的讲故事活动,称之为。(3 ) 4 、1920 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学术界开始有意识地将民间文学看作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对象。(2 ) 5 、民间文学同作家文学的分野,体现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之别。(3 ) 6 、史事传说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关心,它的侧重点在记事。(3 ) 7 、以顾颉刚、杨宽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他们提出了层累的历史观和民族的神话史观,对中国古典神话的一些主要内容和神话人物进行扎实细致的考证和辨析,因而形成了著名的神话学派。(3 ) 8 、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机智人物。(2 ) 9 、清代诗人黄遵宪将民歌比作。(2 ) 10 、是相声艺术特有的艺术手段。(2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10 分) 1 、屈原在吸收()的基础上,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1 )吴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2 )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3 )岭南民歌和神话传说 (4 )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和神话传说 2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进行创作。 (1 )口头语言 (2 )书面语言 (3 )民间语言 (4 )方言 3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民间文学 (2 )通俗文学 (3 )话本小说 (4 )评话 4 、盘古神话是一个()母题。 (1 )太极图 (2 )人鱼互生 (3 )宇宙卵 (4 )世界末日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1.第11题 远在2500年前结集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就收录了许多古代民歌。 A.《吕氏春秋》 B.《论语》 C.《诗经》 D.《逍遥游》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12题 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娘”指的是 ()。 A.史诗 B.民间故事 C.神话 D.歌谣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3.第13题 在中国神话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终于成为的主人。 A.女娲神话 B.盘古神话 C.洪水神话 D.射日神话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第14题 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是后悔自己造了人,他准备降下大洪水将人类毁灭,但是顾念到一个名叫()的人,于是教他如何造一只巨大的方舟,让他的一家人躲到方舟避难。

A.孔德 B.伊阿宋 C.挪亚 D.宙斯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15题 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 ( )。 A.先时期 B.两汉时期 C.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6.第23题 屈原在吸收()的基础上,创作了《离骚》、

《天问》、《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A.吴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B.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C.岭南民歌和神话传说 D.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和神话传说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7.第24题 女娲神话中,女娲是用()造人。 A.泥土 B.树木 C.空气 D.血液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8.第25题

华中师大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讲述

第一章:绪论 (GJM DMF整理) 定义: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范围: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说唱、小戏。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同——形式上通俗易懂;异——创作者(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个人); 流传形式(口语创作和流传/书面创作流传);内容与思想倾向(民族集体创作,反映民族或整体的思想情趣/个人的生活感受,商业因素相关,思想与艺术水平良莠不齐)。 我国民间文学起源: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主要有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神话);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 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即“民间文学之学”。 性质:既有交叉性,又有独立性,还具有国际性。 1、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 2、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 3、民间文艺学更加需要历史学帮助; 4、民间文学与民族学关系密切; 5、民间文艺学需要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以口语为载体; 6、民间文艺学与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关系密切; 7、民间文艺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历史地理法)。 任务:立足于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文献积累和新开掘的大量鲜活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论探索;在研究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精神,兼容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和国外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新成果。 目的:丰富文学知识;增进对下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民间文艺学知识。 要求: 1、对中国民间文学各种体裁及其代表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学会民间文学鉴赏方法; 2、初步了解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体系、基本课题、研究方法以及发展历史; 3、初步具备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某些能力,如调查、采录民间文学,进行专题性的研究等。

民间文学试题

中国民间文学 一、多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1.民间文学采录的原则是()。 A.全面搜集 B.忠实记录 C.科学整理 D.失事求似 E.主观加工 2.保存古代神话较多的典籍主要有()。 A.《世说新语》B.《山海经》C.《楚辞》D.《淮南子》 E.《笑林》 3.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印度 E.日本 4.民间谚语的分类()。 A.时政谚语B.生活谚语C.农业谚语D.风土谚语 E.情感谚语 5.民间传说的类别主要有()。 A.人物传说 B.包公传说 C.风物传说. D.习俗传说 E.难老泉的传说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6.民间文学 7.神话 8.英雄史诗 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主,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领主。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如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9.生活故事 直接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又称为“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其基本特征是:以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为主人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故事情节,用写实手法来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有着鲜明的阶级倾向和浓厚的现实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0.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11.传说与神话、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时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1分)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1分)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传奇效果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但只作为辅助内容存在。(2分区别在于:第一,二者的故事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1分)第二,神话的超现实情节是传播者信以为真的,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存在。(1分) 4、一、奇特的幻想和浓郁的生活特性;(2分)二、泛指性或通称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往往是含糊、不确定;(2分) 12.复述“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中的任意一个传说(孟姜女、白蛇传、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四、论述题(20分)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31、云南白族《读书歌》讲的是(梁祝)故事。 32、(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33、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3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鲜卑族)的民歌。 35、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36、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民俗周刊》)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 38、谜语:月巴(打一城市: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0、“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41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2、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4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44、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中将歌谣分为(15)种。 45、冯梦龙编著的(《广笑府》),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46、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以(AT分类法)为依据的。 47、“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48、一般说来,(歌)是和乐唱的。 二、文学常识2 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民间文学:集体创作的、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的范围:歌谣、神话、谜语、戏曲(对联) 民间文学的起源:劳动与生活、休闲、神话 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文学,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英国是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安徳烈*兰等。 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会员国提交的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芬兰学派编纂的《民间故事类型》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徳国,《国际民俗学科目》 日本,《日本昔话集成》和《日本昔话通观》 1935年,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首次运用“民间文艺学” 一词来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学科名词。 1983年,钟敬文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发表了《建设新民间文艺学的一些设想》的讲话,提出我们要建立一门以“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从实际出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并对这门学科的宏观框架进行构想与阐明。 学习中国民间文学的目的与要求:1、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2、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尤貝是下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而了解3、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4、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艺学知识 中国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基本原理、民间文艺传承学、民间文学分类学、民间文学体裁学、民间文艺美学、民间文艺研究的信息学。 将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引入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些在国外学习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留学生,如吴文藻、林惠祥、杨成志、费孝通等。 PS西部和北方少数民族以《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为代表的英雄史诗群(中国著名三大史诗),四南以《人类迁徙史》、《阿细的先基》、《苗族古歌》为代表的创世神话系列。少数民族的传说与长诗,如《嘎达梅林》、《阿诗玛》、《孔雀公主》。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表现:1、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口头性: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 变异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泄稿,处在不断变化中。(表现:1、作品的语言变化2、作品的内容、情廿、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传承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而在不断变化,另一方而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泄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左的因素经过千百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表现:作品的内容上2、作品的形式上3、具体作品的传承上) 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的佼佼者;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有固立的传承渊源(亲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第三章神话 左义:是人类各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史前时期最主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

民间文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包公传说突出他铁面无私,诸葛亮的传说则突出他的聪明机智,却很少描绘他们的外貌,这在传说艺术中叫做() A、传奇色彩 B、历史性 C、粗线条刻划人物 D、纪念物 2、《虎丘塔为什么是斜的》是一则()传说。 A、风物 B、史事 C、人物 D、土特产 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谁的故事?() A、七仙女 B、李老君 C、鲁班 D、石敢当 4、"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拉姑娘,请女婿,小外孙女你也去。"这是一首() A、劳动歌 B、仪式歌 C、儿童游戏歌 D、情歌 5、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诗歌盛会称为() A、歌圩 B、耍歌堂 C、三月街 D、花儿会 6、"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这首民歌用的是什么手法?() A、叠字 B、重复 C、双关 D、比喻 7、谜语:"山月随人归",打一明朝作家,谜底:归有光。败笔是() A、底面相犯 B、浅露 C、谜面不成文 D、闲字无着落 8、"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 A、成语 B、格言 C、俗语 D、歇后语 9、谜语一则:广州市灯谜协会(打一日用品商标),谜底:虎头牌,主要毛病是() A、闲字无着落 B、谜面不成文 C、底面相犯 D、浅露 10、《大风歌》的作者是() A、刘邦 B、唐太宗 C、无名氏 D、冯梦龙 11、《敕勒歌》是()的民歌。 A、朝鲜族 B、蒙古族 C、鲜卑族 D、满族 12、《爱尔兰歌谣札记》的作者是() A、马克思 B、列宁 C、拉法格 D、恩格斯 二、多项选择题。(两个以上) 10、清代作家吴趼人从民间笑话、寓言中汲取养料,创作的优秀走品有() A、《俏皮话》 B、《笑林广记》 C、《新笑林广记》 D、《粤风续九》 E、《古遥谚》 14、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民间故事分类法有() A、以神为主的分类法 B、按情节、母题分类 C、以著名故事的题目来概括类型 D、以序号称谓来表现民间故事 15、民间童话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A、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浓厚的浪漫色彩 B、有曲折的情节和美满的故事 C、主人公为通称人物,类型化,没有特定的背景 D、把动物人格化 E、有固定的表现手法,如三段式中间插韵语等 16、下列对民间歌谣的判断正确的有() A、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的 B、口头韵文作品 C、用途最广 D、最富于相象 E、不需人物形象 17、谜语应具备的特点有() A、知识性 B、疑难性 C、独创性 D、趣味性 E、文学性 三、填空题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歌谣、史诗与民间长诗 第一节民间歌谣 一、歌谣的界定与分类 (一)定义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歌谣包括“民 歌”和“民谣”。民歌的曲调属于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民间文艺学中,通常将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 二、民间歌谣的特征 (一)情意真切,袒露心声 (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 1.四句头 整齐的五言或七言,四、六、八句组成一节或一首。在南方最为流行,人们通常把它叫做“四句头”。如《刘三姐》 2.五句子 由七言五句构成一节或—首民歌,这种格调初看和一般四句头山歌差不多,实际上别具一格。它的头四句似乎已经把话说尽,却又赶上一句,或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或翻出新意,锦上添花,这就使作品情浓意深,更加动人了。 (三)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歌谣的传统手法为赋比兴,劳动人民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借以抒情或叙事,富于概括力与艺术感染力 三、民间歌谣的价值、传承及其研究 (一)民间歌谣的价值 1.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3.反映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 4.影响文人创作 第二节民间长诗 一、民间长诗界说 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 (一)民间叙事长诗

广义的民间叙事长诗应包括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的具有庄严格凋的史诗和后来产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诗。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二)民间抒情长诗 民间抒情长诗是人民群众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 (1)抒情与叙事 民间抒情长诗重在抒情,没有故事情节,一部分首届连贯的抒情长诗虽然有一定的叙事性,但也只是事件的梗概或情节的片段与若干过去生活的画面,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了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为了配合主人公的抒情;民间叙事长诗要叙述完整的故事,其故事有头有层,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 (2)限知与全知 民间抒情长诗多以第一人称进行抒情,倾诉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愿望。民间叙事长诗多以第三人称叙事,被视为全知全能的视角,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叙述不同事件的发展和各种人物的言行,甚至还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各种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节、中国史诗 一、中国史诗的类别 1.创世史诗 以创世神话为基本内容,以天地、万物、人类、社会、文化之起源、演变、发展为内容的史诗,又称“神话史诗”,如彝族的《梅葛》。 2.迁徒史诗 以民族或支系在历史上的迁徒事件为内容,展示各民族或各支系在漫长而艰难的迁徙道路上的社会生活和族群命运,塑造迁徒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民族英雄、部落首领等人物形象及描绘各民族迁徒业绩的壮阔画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备注:本复习资料根据《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各章后的“关键概念”和“思考题”进行编写,已根据考试重点、范围、题干以及答案长度进行题型匹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敬请谅解。另已根据课程内容及上课要点进行重点分析,以三角记号的内容为重点内容,以圆形记号标记的内容出题的可能性不大,因本科目需要复习的内容过多,未标记的内容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复习。最后,本资料仅供参考,建议配合其他资料一同使用。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 点。 隐喻学派色诺芬尼神话是“古人的寓言” 历史学派攸痕麦拉斯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语言学派格林兄弟、缪勒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人类学派爱德华·泰勒、安德鲁·郎、詹姆斯·弗雷泽万物有灵观 心理学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神话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神话就是原型”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神话是一种文化现象 结构学派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直接体现了心灵结构 2.神话有哪些种类? 自然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3.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4.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5.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文学借鉴价值 6.简述四大爱情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 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白蛇传与端午节 7.民歌有什么功能? 抒情娱乐功能、教育规范功能、实用功能、文化资料价值 8.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 第二,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又有逐渐增强的现实性; 第三,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 第四,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二、判断是非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而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使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2.“类型”与“AT 分类法” 安蒂·阿尔奈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提出“类型”概念,即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后来,斯蒂·汤普森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古诗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外国文学史复习题(附答案)

名词解释 1、自然派 (1)自然派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一个派别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2)该派的领袖是果戈理。这一派的作家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在题材上多以“小人物”为主人公。题材以小说为主。 2、象征主义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2)代表人物有瓦莱里、里尔克、庞德、叶芝、艾略特等(3)该派的鲜明特征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再换绝种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3、《吉尔伽美什》 (1)代表了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2)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完整史诗(3)在表现吉尔伽美什为明建立功勋的英勇行为时也描绘了他敢于违抗神意的探索精神 4、“布莱希特体系” (1)布莱希特革新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喜剧模式,创立了“布莱希特体系”(2)受中国戏剧影响,他追求一种“陌生化效果”,摆脱情景交融状态,时刻保持清醒理智的意识,领悟剧中的哲理 5、黑色幽默 (1)20世纪60年代风行美国的用戏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2)“黑色”指可怕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对这种现实的嘲讽(3)“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方法 6、《旧约》 全书共39卷,可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试问杂著4部分是古代希伯来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学影响广泛而深远。 7、古典主义 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为古典主义。主要特征是政治上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8、《人间喜剧》 是巴尔扎克创作的总称,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部分,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资产者的发家、贵族的没落、金钱的万能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金钱社会 9、新感觉派 20世纪上半叶在日本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对传统文学表示怀疑甚至否定,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他们依靠直观直觉去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问题和辞藻,来刺激人们的感觉。代表作家主要有横光利一、川端康成。 10、多余人 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的一批贵族知识青年形象。他们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对俄国专职农奴制度不满,试图有所作为。但严重的贵族个人意识使他们不可能占到平民立场,不可能找到改革俄国社会的出路,因而成为谁也不需要的多余人。代表人物有奥涅金、毕巧林、罗亭等 11、表现主义 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其特征是抽象化、变形、面具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家有卡夫卡、斯特林堡等

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民间文学》作业考核试题

17春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民间文学》作业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米筛筛米壳在心,嘱妹恋郎要真心,莫学米筛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这首民歌用的是()手法。 A. 双关 B. 托物起兴 C. 比喻 D. 白描 正确答案: 2. 屈原在吸收()的基础上,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A. 吴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B. 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C. 岭南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D. 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和神话传说 正确答案: 3. 狭义的民间歌谣不包括()。 A. 民歌 B. 民谣 C. 史诗 D. 小调 正确答案: 4. ()属于生活故事。 A. 灰姑娘 B. 巧媳妇 C. 蛇郎君 D. 狗耕田故事 正确答案: 5. 筒狄吞卵、姜嫄履敏等感生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上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这一点说明了民间文学的()。 A. 教育作用 B. 认识作用 C. 审美作用 D. 娱乐作用 正确答案: 6. ()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史。 A. 民歌

B. 歌谣 C. 史诗 D. 神话 正确答案: 7. 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 A. 第一人称叙述体 B. 第二人称叙述体 C. 第三人称叙述体 D. 自传体 正确答案: 8.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留在()中。 A. 山海经 B. 搜神记 C. 淮南子 D. 太平御览 正确答案: 9. 古印度最著名的民间故事集是()。 A. 摩诃婆罗多 B. 五卷书 C. 伊利亚特 D. 奥赛罗 正确答案: 10. “女娲造人”的神话最早见于()。 A. 《山海经》 B. 《尚书》 C. 《韩非子》 D. 《楚辞》 正确答案: 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民间文学》作业考核试题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根据表演人数的多少和表演形式的差异,相声可以分为()等种类。 A. 单口 B. 对口 C. 群活 D. 垫话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含义及表现: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 (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 (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 (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

完整word版民间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 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说、思想与感情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有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2、神话: 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民间传说: 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法表达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民间故事: 广义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狭义: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 1=1 o 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5、AT: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 AT分类法”。 6、史诗: 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是关于宏大的叙事叙事,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由于其他故事。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7、歌谣: 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由“民歌”“民谣”两部分组成。是从远古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形态中分化出来的,但仍保留着乐舞特征的一种韵文样式。 8、母题: “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其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这是将母题与意象、原型等相混相等同。 9 、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新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 1.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含元杂剧和散曲。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元杂剧角色:旦、净、末、杂。 2.散曲又叫北曲,是元代兴盛起来的一种交新诗体,它有曲调,泛称曲子和剧曲不同散曲只供清唱。 3.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套数是吸取诸宫调的联套方法,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可多可少,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用同一宫调连唱的两或三支曲子叫带过曲。 4.元代散曲四大家指马致远、关汉卿、白朴、王实甫。 5.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诞生于中国北方。它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全各种表演讲唱艺术展而成。 6.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大都,后期南方的活动中在。7.杂剧全剧一般由主角唱到底,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8.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光祖。 9.康进之的《逵负荆》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水浒戏”。元杂剧中著名的复仇悲剧是纪君祥的《氏孤儿》。 10.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光祖的《倩女幽魂》。 11.关汉卿杂剧按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英雄历史剧。《救风尘》的主角是盼儿。它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12.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他的历史剧代表作是《单刀会》。 13.《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1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出自关汉卿的《窦娥冤》一剧中的曲子。 15.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_《莺莺传》_ 。 16.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晓来谁染霜林醉_?总是离人泪。 17.“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出自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18.宋元时期用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演唱的戏曲称南戏,最初流行一带。19.“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颠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是高明的《琵琶记》一剧中的曲子。 20。.“糠呀!你遭到砻和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了被折磨的苦头。完全就好似我的艰难境地,千辛万苦都已经经历”是高明的《琵琶记》一剧中的曲子。 21.号称诗文元代四大家是虞集、载、梈、揭傒斯 22.《卖柑者言》是基的作品,他还著有一部寓言集《郁离子》。 23.宋濂曾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作传记,文学性很强,如记述奇士邓弼事迹的《秦士

民间文学思考题及答案(精心整理版)

1、什么是民间文学?如何理解民间文学之“民间”。 “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第二问没找到明确的答案,综合各种东西自我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回答: “民间”包含二义:一是生活于底层社会空间的“民众”,二是“民众的生活领域及精神世界”。民间不是由文人建构的虚拟空间,而是以个永远存在的社会实体。(1)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人民大众”。(2)在内容上是更直接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3)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的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贴近生活的赋、比、兴等。(4)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各种传说等。 2、试分析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说法,较为稳妥的说法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存论。(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 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笔记小说《笑林》——记录民间笑话;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记录、加工当时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②、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在形制格式、修辞手段、艺术风格,民间文学为文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借鉴经验。汉唐诗人广取民歌的艺术手法——“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运用民歌固有的形式——唐·刘禹锡《竹枝词》——土家族民歌 运用民歌比兴手法——《诗经》《楚辞》 李白《静夜思》首句——有南朝子夜歌《秋歌》影响痕迹 古诗文中的“典故”——从民间文学中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总之,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泉。作家的智慧灵感蕴藏于民众生活和民间创作中,民众把创造的语言和优美的诗思赋予作家。口头文学体裁为作家提供了多样的创作形式,民间文学的内容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题材。(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始终保持着多方位的双向交流关系[“交融互渗”]。) 以上是老师的总结,但是偶认为还应该加上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如下:从历史上看,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表现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一)、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1).历代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辑录和保存上有很大的功绩历代文人作家用文字把民间文学作品记录和保存下来,一方面保持了作品的基本风貌,为后人进行研究提供了可靠

民间文学练习题(四).

民间文学练习题(四) 陈白夜 (据中央电大该课期末复习指导材料编定) 四、名词解释题(附部分参考答案举例) 民间文学神话自然神话社会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笑话史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歌谣情歌儿歌民间谚语歇后语谜语民间曲艺评书鼓曲相声民间戏剧道具戏采录(采风) 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十六字方针”民间文学: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人民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口文学作品。(仅供参考,下同) 神话:人类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幻想故事,或者说神话足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关于神的故事。 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的学术用语,是指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一个类别。它是以著名事件、著名人物、地方风情和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口头叙事文学。 民间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人物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是无所依傍的、不拘场合讲述的“纯文学”,是比其他民间文学作品更自觉的文学。 史诗:一种规模宏大、具有划时代特征的古典形式的长诗。它有韵可歌,具有民间长诗的特点;同时它又是史.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一个民族远古时期的生活,叙述民族的英雄业绩和重大历史事件,因其同时具有史的特征和诗的形式,故名史诗。 创世史诗:又称为神话史诗。它主要讲述一个民族在远古与自然的争斗和成长壮大过程。创世史诗具有浪漫性和幻想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它往往与其所信仰的原始宗教相依存而被人们所信仰。 英雄史诗:是为歌颂英雄而产生的颂歌。英雄史诗结构篇幅宏大;抗击侵略、保卫家园、报复仇敌、解救亲人是它共有的主题。 民间叙事诗:是与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相并列的叙事诗类别。叙事长诗多叙述各种故事,缠绵感人。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包括民歌与民谣两部分。 民间谚语:谚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地说,凡是在民间流传的传言都在谚语范围之中,包括歇后语、俗语、绰号等。狭义地说,谚语是劳动人民总结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生活经验以及传统道德标准的富于教训意义的一种韵文体的短小而形象的炼话。 民间曲艺:亦称民间说唱,人民口头说唱文学的总称,是一种以文学为基础,配以音乐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解放后统称为曲艺。 民间戏剧:劳动人民戏剧创作的总称,是产生在民间,由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在广大农村和城镇广泛流传的歌舞说做并用的综合性艺术。 采录(采风):采录又叫采风,是一项特殊的田野作业,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者最基础的活动。采,就是挖掘采集、搜集;录,就是有条理、有头尾地收录民间文艺作品。正确的采录应该是既收集采录了民间作品,又不使之失去民间流传的风格。 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十六字方针”:1958年7月,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提出了:“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这就是民间文学采录工作中影响很大的“十六字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