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兰州教育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晚清民国时期甘肃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流变

晚清民国时期甘肃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流变

晚清 民 国时期 ,中 国教 育 由 旧式 教育 逐 步演
变 为近 现代 新 式教 育 。在 全 国教育 发 生 根本 性 变 一 、 甘肃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流变
革 的过程 中 ,甘肃 省 的新 式教育发展 却稍显迟
缓 。 1902年创 办文高等学 堂成为 甘肃新 教育 的
明代置承宣布政使司于西安统各府州县 ,设
厅 长 ,变 化 的 不 仅 仅 是 省 级 教 育 行 政 长 官 的名 年 (1666),改 陕西右布政 为甘肃布政司 ,移驻
称 ,还有教 育行政 管理 的组织形 式 、权力 配置 兰州 ,领 四府 、九州 、二 十八 县 】。从 l884年新
等 ,这 些 改 变 推 动着 甘 肃 省 新 式 教育 不 断 发 疆单 独建省 到 1928年 以前 ,甘肃 的辖 区包括 8

_ 收稿日期:2017—09—12
_ 作者简介:郝婧 (1973一),女,吉林公主岭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① 参见甘肃省图书馆馆藏杨思 、慕寿祺 《甘肃教育志 (一 )》,第 4页。

177
兰 州大 学学报 一社会科学版 一二0 一八年第 二期
第 学 、土 司学等 。“凡学 皆设学官 以课士 ,府 日教 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基本形成。
述n~1,0涉 及 lla1到 0 甘a肃I1_N近ll0l代l 教Il一 育er行∞一ty政一管 ∞00理i_a1机∞o构ie 的o0专∞一门1、,0 1_. 省 ,0原.2\ 属甘rc肃 . 管01辖_∞ 的青 海 、宁夏 的一 部 分地 区被
论述基本处于空 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作为教育 分 离 出去 。 1929年 以后 ,甘肃 下辖 68个县 和 5个

浅析从清末到建国前甘肃创办新式教育的经费问题

浅析从清末到建国前甘肃创办新式教育的经费问题

直 以来 , 我们 农 村 教师 往 往 过 于强 调 “ 师道 尊 严 ”强 调学 ,
发 展 的 多元 化 评 价 体 系 , 立 寓 政策 性 、 学 性 、 育 性 、 建 科 教 稳 生 对 教 师 的 绝 对服 从 , 而 , 然 这种 “ 着 面 孔 的领 导 ” 态 , 板 姿 定 性 于 一体 的评 价 制度 ;三 是通 过 对 教师 的工 作 全 方 面 地 学 生 即使 敬 了 , 只是 敬 而 远之 , 也 即使 服 从 了也 只 是 表 面上
残析从 清末 到 建 国前甘 肃
新 式 教 育 的 经 费 问 题
李晓 云
( 兰州 市 第 五 十二 中 学 甘肃 兰 州
教 育 作 为 培养 人 的 活动 , 社 会 发展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支 , 一 部 分 经 费 来 源 于地 方 税 捐 , 量 并 不 大 。 如 12 这 数 94
清末 。 肃 省兴 办 学 堂 的经 费 . 垣 兰 州 一般 由统 捐 局 业 学 校 、省 立 女师 等 七 所 院校 发 生学 生支 持 教 职 员 罢 教 索 甘 省 或 由藩 库 开 支 , 如法 政 学 堂 由统 捐 局 每 年拨 l ,o 22 o两 银 薪 的运 动 , 千 多名 学 生 上 街游 行 , 捣 毁 时 任 财 政 厅 长谭 一 并

部 分 教 育经 费 不 能完 全 保 障 。故 在全 省 教 育 经 费 中 不 占
范学 校 专 款 [。 而 大 大缓 解 了经 费短 缺 的 状 况 。但 根本 问 2从 ]
主 要 地位 。 三十 年 代 末 以后 . 中央 补助 甘 肃 地方 的 教 育 经 费 题 并 没 有 解 决 , 到 14 直 9 9年 全 省 解放 , 教 育 经 费 一 直 处 省

试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试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试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的影响引言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特别是在清末民初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增强,也对兰州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体制改革清末民初是中国接触西方教育的时期,也是中国教育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

在兰州,西方文化的影响也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兰州的近代学堂的兴起。

在清末民初,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学者来到兰州传播西方知识。

他们在兰州创办了一些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课程。

这些学堂不仅受到了兰州本地人的欢迎,也吸引了许多来自附近地区的学生前来学习。

这使得兰州成为了甘肃地区的教育中心,促进了兰州的城市发展。

其次,清末民初的西方文化也影响了兰州的教育思想。

西方的启蒙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逐渐在兰州传播开来。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育理念。

这些理念对当时的兰州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兰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经济结构调整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影响了兰州的教育,也对兰州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清末民初时期,西方的科技和工业革命逐渐传入中国,也对兰州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清末民初,兰州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业设备。

西方的机器制造和工业化思维逐渐在兰州传播开来。

兰州的一些工厂和企业引进了西方的生产线和管理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兰州的工业发展。

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为兰州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使兰州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

其次,西方文化的传入也促进了兰州的商业发展。

在清末民初,西方的商业理念和经营方式逐渐在兰州传播。

一些中西合璧的商店和公司开始在兰州兴起,引进了西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这些商业实体的兴起提高了兰州的商品交流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兰州成为一个商业中心的发展。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对兰州的教育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兰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产生了深刻影响。

清末新政期间甘肃教育改革的影响

清末新政期间甘肃教育改革的影响

清末新政期间甘肃教育改革的影响摘要:清末新政期间,甘肃依据国家政令和形势的发展,也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教育方面的改革影响深远。

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就清末新政期间甘肃的教育改革进行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清末新政;甘肃;教育;影响1901年1911年清王朝灭亡,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自强革新运动,史称清末新政。

在地域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甘肃省在教育方面也开始了变革,或设立学堂、或派遣留学生,尽管这些变革有一些落后和不足之处,但它毕竟奠定了甘肃省近代教育的基础,为当地的人才培养,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清末甘肃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首先,奠定了甘肅近代教育事业的基础。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清末甘肃教育改革,创设了近代化的学制,规范了行政管理体系,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和分科分类课程设置方式,为后来的教育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一定的基础。

如甘肃法政学堂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兰州大学;著名中学由清末府立中学或县立高等小学堂改建,巩昌府于1905年率先将府立南安书院改为巩昌府中学堂;兰山书院于1906年改为甘肃优级师范学堂,并于1913年改为第一所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现为兰州三中;陇南书院改为中学堂后发展为天水一中等。

民国初年各县的第一小学也多由原来的各县城高小或两等小学堂改成。

其次,大量的新式学堂的建立和派遣留学生等活动在学生中传播了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在学生间秘传,使得“青年一代的视野得以开拓,他们开始积极学习,努力改变甘肃封闭愚昧的落后局面。

”;学生封嘉勋著《人学》二十篇提倡人权,张存德宣传共和思想,提调张瀛学之子张旭曾煽动学生不参加至万寿宫的宫祭皇灵,学监王克猷敢于讥讽时政,批判古书。

甘肃法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聂守仁参加了辛亥革命,任国民党甘肃支部政事部干事,《大河日报》主笔,后因宣扬三民主义,反对袁世凯于1913年查封。

1907年,留日学生阎士璘、范振绪等人在东京创办《秦陇报》(后改为《关陇报》,旋更名为《夏声》),“大声疾呼救国救亡,反对立宪,指斥地方政治弊病,号召人民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而进行斗争。

清末“新政”中的兰州

清末“新政”中的兰州
机器制造局 、 兰州 织呢局的生产 , 厂址迁 至贡院 内; 在 同年在兰州设立甘肃学务处 ,内有专 门教育 、普通教
【 窑街创 办甘肃官铜厂 ;在黄河北 王保保城创办兰州官 育 、 实业教育 、 审计 、 文案 、 会计六科 , 是甘肃 最早的近
铁 厂 , 造 农 具 、 活 日用 器 具 ; 白云 观 左 侧 创 办 洋 代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光绪三十二年 (9 6年 )撤各 制 生 在 10 ,
在文化方面 , 光绪三十二年(96年 ) 10 在兰州创办《 陇
i 政府政务大厅址设立了兰州电报总局。兰州从此有了 右报 》 刊载 宫门抄 、 旨、 政 、 , 谕 吏 学务 、 财务 、 商务 、 工
! J l }
行政 兵政 、 路电等内容 , 成为甘肃最早 的报 纸。宣 近代通信方式。当年五月, 因金县久旱, 愚昧的乡民以 政 、 、 甘肃布政使毛庆蕃创设甘肃舆图局 , 勘测、 绘制地 为是电报线杆作怪, 聚众拔毁线杆。金县知县陈昌、 兰 统元年, 完成了甘肃全省新通 志一百卷的编修 。 州道台黄云率兵“ 弹压”保全了电报线路。 , 光绪十七年 图。宣统二年 , (8 1 , 19 年) 在兰州创办了陕甘电报学堂, 为陕西、 甘肃 清末 “ 新政 ” 留给今天 兰州 人民 的实证 , 就是 已被
I 蜡胰子厂 ; 在兰州西关创办石 印书局 ; 宣统二年 , 在官 省原设的学政 , 改设提学使 司, 在提学使负责下 主管全 铁厂址 由邓隆 、 马福祥创办光明火柴股份有限公 司 , 省教育 , 日 学务处即改为“ 学务公所” 兰州府 、 。 府属各州、

均生产火柴 l f 5箱 每箱 20包)供应甘肃 市场及 青海 县一律设劝学所 , 0 , 在视学兼学务总董的负责下专管州 、 县学务。近代化的教育行政系统在兰州确立 。

清末甘肃近代法政教育局限与困境探析

清末甘肃近代法政教育局限与困境探析

清末甘肃近代法政教育局限与困境探析1马银芳阮兴摘要: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在中国兴起的近代法政教育,有利于民主、权利、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开通社会风气、启发民众智识,在促使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方面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僻处西北的甘肃本可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近代法政教育,改观其固陋旧局。

但由于清末甘肃官场风气保守,不思舍旧图新,地方官员在办理时往往敷衍虚饰,甚至公然反对;而清廷齐头并进筹备立宪的方针,令甘肃在办理新政时陷入财政极度窘困的境地,清廷则对又对新政严谴督责,不稍弛缓。

从而使清末甘肃法政教育陷入欲办不行、欲罢不可的尴尬境地,其实际成效相当有限,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矛盾,其结局与中央与地方的最初愿望均大相径庭。

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探析,有助于深入认识近代中国国家与地方关系的复杂性。

关键词:甘肃法政教育清末预备立宪On the Disadvantage and Predicament of the Educa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and Law in Gansu during Late QingAbstract:The thesis conducts a surve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nitiation, development, effects, restrictions as well as predicament of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towards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duc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 Gansu, in the hope of obtain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modern China.Keywords: Gansu ; educa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the Probationary Constitutionalism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一清末预备立宪期间,研究法政知识,培养法政人才成为一时急务而备受重视。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及启示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及启示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及启示摘要:20世纪初期,随着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大举侵略,清朝统治者深感政权统治的危机,被迫宣布实行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

其中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项内容,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废除了科举制,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颁布了新的学制,健全了教育行政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清末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原则,并且改革滞缓,当然也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关键词: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现代启示一、清末教育新政实施的背景1.王朝统治危机加深。

这是清王朝实行新政的根本原因。

义和团的排外行动以及其后的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深感统治危机,被迫实行新政。

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使教育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对内满足国民对新式教育的需求、缓和阶级矛盾,对外希望培育新式人才以维护帝国的封建统治。

2.戊戌变法的影响。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教育领域改革的内容包括改革科举制、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广开新学堂等。

戊戌变法虽然持续时间比较短,但其教育改革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各种学堂的建立大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意识。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既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又为其提供了实践上的借鉴,为晚清新政的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实行教育改革之后,日本近代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日本建立了完善的资产阶级教育体系,日本教育近代化迅速发展,并挤入世界一流国家之列。

中国与日本同处东亚,国情相似,文化相似,日本教育改革的成功成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范本和重要借鉴,晚清统治者便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了壬寅癸卯学制。

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对晚清教育改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甘肃教育的发展历程

甘肃教育的发展历程

甘肃教育的发展历程
甘肃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甘肃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此曾经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

古代甘肃的教育以私塾为主,这些私塾主要由有识之士或僧侣经营,向学生传授基础的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

随着历史的演进,特别是近代以来,甘肃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在清朝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推动,甘肃的官办学堂逐渐兴起,成为培养官员和士子的重要机构。

这些学堂主要侧重于传授儒家经典和科举考试的技巧,为有志于进入官场的学子提供了平台。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中国的教育体
制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在甘肃,先后成立了许多新式学校,如甘肃高级小学、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

这些学校倡导现代教育理念,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内容,培养具备现代化素质的学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教育进入了全面建设的时期。


多新的学校被建立起来,包括师范学校、医学院、工科院校等。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教育的普及,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教育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提升。

甘肃省内的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如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为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着重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
机会和技术人才。

目前,甘肃教育正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和教育管理机制。

甘肃教育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希望与挑战,为培养更多有才能、有责任心的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建红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甘肃教育新政是在整个晚清边缘化省份的一次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推动,其办学方式变化多元,在培养近代新型人才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本文将从学校变制和课业设置方面论述教育新政的发展和局限
关键字:甘肃;教育;新政
1900年义和团运动引发庚子国变,八国联军的进攻使清朝国势日微,不堪国内外多重重压的清政府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在由此开始了其覆亡前的十年新政,而清政府参考了欧美日本等国学校教育体制,陆续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清末学校教育的基本结构,形成了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骨架。

一、新政前兰州书院教育综述
新政前甘肃地区教育主要以书院为主,书院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为科举考试服务,一般意义上的书院都为官方主办,很受政府重视,传统的教育制度是学校和科举相辅相成,书院教育在一段时间内为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书院教育基本内容(以兰山书院为例)
兰山书院的教学工作是为科举考试服务的,所设课程是为写八股文、试帖诗而服务的,课程有经学、史学、诗赋、书法等。

基本教材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札记》、《周易》、《春秋》)、《通鉴辑要》。

这样的课业分配和设置无不反映书院对科举的服务职能。

2.书院教育的弊端
①山长选聘的腐败。

由于山长是地方官员聘请,于是很多山长交结官员,索取俸禄,尤其到了清末情况更加恶化,书院的腐败首先体现在掌学者不学无术上以及不守职业节操的执教者对教学活动的漠视和怠慢,乾嘉道年间,朝廷多次下令严惩腐败山长,但收效甚微,甚至愈演愈烈。

②书院的存在阻碍新的教育体制的建立。

随着清末新政的逐步展开,社会变革对先进人才有了新的需求,人才的匮乏是清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和人才短缺问题需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而传统的书院教育显然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二、清末新政时期甘肃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时期甘肃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旧式书院向新式大中小学堂的转变、军事学堂的建立、职业技术学堂的建立、师范学堂的建立。

1.旧式书院向新式大中小学堂的转变
新式教育形式的建立一定程度都来自于旧式书院,由于新政教育改革的经费十分匮乏,而书院的校舍建筑和教育资本可以加以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改革的进度和成功率。

2.军政学堂的建立
①甘肃陆军学堂
甘肃陆军学堂是甘肃、宁夏、青海历史上的第一所军事学校前身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成立的甘肃武备学堂,内堂功课设置修身、国文、外国文、历史、算学、地理、图画、格致、兵学、医学(军医、兽医)等课程,由教习在讲堂按教科书或教材分科讲授。

②甘肃法政学堂(兰州大学的前身)
1906年5月16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开办通省法政学堂,并规定各省法政学堂由各省提学使司主管。

自此正式筹备甘肃法政学堂。

主要学科有大清律例、大清宪法大纲、政治、历史、法学、国际法、监狱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

③甘肃高等巡警学堂
甘肃高等学堂是宣统二年陕甘总督长庚奉命创办的。

除设置学生班外,还设置有绅班,“由各县保送”,另有官班,“由省垣考收”。

这些班是简易班,学习法学理论、民刑法、民刑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监狱学、警察学等。

④甘肃仵作学堂
清宣统元年(1909年),陕甘总督升允令候补县丞在庄严寺筹建。

规定甘肃各州、县各选一人参加学习,后在兰州招生百人开学,学期制一年,仵作学堂以《洗冤集录》为教本,仵作学堂为之后民国甘肃的法医教育奠定了基础。

3. 职业技术学堂的建立
1907年(清光绪33年)兰州道彭英甲顺应新政的政令主张,创建农林学堂和矿物学堂。

前者后定名为甘肃官立中等农业学堂,课程设置有经学、国文、历史、地理、农林、外文、格致、化学、体操。

矿务学堂整体课程设置与农林学堂大体一致,之后还在矿务学堂稍西,建甘肃全省巡警学堂。

4.师范学堂的建立
①甘肃省速成师范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升允在兰州创办甘肃省速成师范学堂(后改初级师范),令各地选送品学兼优的生员入堂肄业,一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地高等小学堂当教习。

②甘肃初级师范学堂。

改自改自求古书院和兰山书院,宣统三年(1911)春,初级师范学堂并入优级师范学堂,改办甘肃存古学堂,1913年博闻新闻改为甘肃省
立师范学校。

所修课程分修身、读经、讲经、教育、文学、历史、地理、算学、理化、博物、图画、体操等12门。

③甘肃优级师范学堂。

优级师范学堂改自与兰山书院。

宣统三年(1911年) 夏,改为甘肃初级师范学堂。

1907年,新旧学生只有140人,全部合并为预科。

次年冬,预科生全部毕业,旋即如数升为选科,分成史地、理化、博物、数学四科,使优师变成了选科优师。

三、甘肃教育新政的意义和启示
1.重新架构了受教育者知识结构。

经过整个清末新政的洗礼,教育结构和知识的更新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了传统的文学,理学之外,更多的引进西方通用的科学门类,物理,化学,数学,外文等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科学等切实有用的学科被引入,带动了教育向着服务社会的实用主义演进。

2.新学堂建立,教学方法得以改进。

新的中小学堂部分开设书画,手工乃至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相对于科举时代空洞无物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的进步显而易见。

3、职业教育开始发展。

随着甘肃清末新政的进行,职业技术学堂和专门学堂开始成为教育发展的一部分,矿业学堂,农林学堂,和全省巡警学堂,直接意义上推动了教育与社会生产的接轨。

甘肃教育新政只是局部的,不全面的改革,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被边缘化,并没有因此产生类似于诸如京师大学堂等之后可以发展成为高等学府的办学范本,发展速度缓慢,学生入学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倒数地位,最为重要的是,清末新政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决定了整个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服务于这一目的,教育改革并没有直接推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所以,甘肃乃至全国
教育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意义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刘宗棠.《简述清代书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兴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5(1):3-4.
[2] 魏静.浅议清末甘肃地方教育改革[J].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2004,4(1):1-2.
[3]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60.
作者简介:李建红(1988.01-),男,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