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人性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探讨的是人类本质和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

中西方哲学传统中,人性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取向,本文将就此对中西方人性论进行比较分析。

1. 中西方人性论的概述

1.1 中方人性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中,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有说“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认为人性有本善之说。儒家强调的是不断学习

和实践,而不是内在本质的发掘,人的性格、素养是需要不断培育的。

1.2 西方人性论

西方人性论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哲学。柏拉图认为人类是由于原型类似的灵魂

降临而成,是伟大而高尚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性有理性、欲望和感性三个部分。基督教修行的人性论则认为人性本来就是罪恶的,需要通过信仰、教育和行为实践来改变。

2.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

2.1 对于人性本质的看法

中西方人性论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于人性本质的看法。中国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天生自然,让每个人的性格得到完美的发展。而西方人性论则认为人性本来是有问题的,需要改变和修正。它一直认为人性应该被塑造和完善。

2.2 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中西方人性论之间的比较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儒家哲学中,教

育是提高人品和行为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素质的提高。而在古希腊哲学中,教育是对理智和天赋才华的发掘,强调人才选拔和培养。

2.3 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

当谈到个体和社会关系时,中西方人性论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显著的。在中国

儒家哲学中,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哲学中,个人的利益常常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之间的交易关系。

3.

本文比较了中西方哲学传统中人性论的发展历程和取向。中西方人性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包括人性本质、教育、个体和社会关系等,这些观点都对于诠释人类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理解中西方人性论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人类行为和社会体系的发展。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一、西方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观点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之有利于他人,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泰勒制是其典型的代表,这个经济理论对应的管理方法就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这种人性假设下对应出现的管理政策确实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应的是中国政治上的稳定,西方经济利润的增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更加凸显,这种人性假设的实质是把人看作一种单纯的动物,无视和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在这种人性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措施,不可能真正、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是梅奥总结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社会人”的观点认为,工人不是机械被动的动物,对工人劳动积极性产生影响的也绝不是只有经济报酬,工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求,比如对尊重的需求等。这种“社会人”假设的观点类似于孟子“性善论”中的观点,将人性向好的一面去看,不再片面地将人性看作追求利益者,而是把人的社会需要看作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在劳动中与其他人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其目标就是自我实现,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自己的天资和能力,使自己变得完美。该理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立体的个体,个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他强调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由此也推动了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 (四)“复杂人”假设 美国行为学家沙因对人性进行了归类,并且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之外,又提出了“复杂人”假说,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仅有复杂性而且有不确定性,人的许多动机安排在各种重要的需求层次之上,这种动机阶层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是不一样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行为动机、工作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沙因基本上将人性的各种情况作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归纳,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时代任何人的万能管理方式。 二、中国早期人性假设 (一)“性善论” 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这些不是从外部给予我的,而是我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的。[1]在管理学的角度上,孟子的“性善论”主张管理者应该施以仁政,因为人的本心是善的,是好的,所以管理者应加以引导,使其顺应自己的统治。 (二)“性恶论” 荀子作为“性恶论”的代表,他的思想与孟子截然相反。“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认为人生来是恶的,肯定性恶是人的固有的本质,主张对人的管理办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和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的,“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给自己提出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而对你的目的,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是任何道德学说的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的宋明理学以 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都是对这三种观点的发挥或综合。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与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得就是整体与谐论与二元对立论得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得灵与肉就是与谐统一得,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得泛道德主义与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得一面与野兽得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得她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得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得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与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著名得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得,“适合于人得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就是人,什么就是人给自己提出得目得,以及达到这个目得得方法、而对您得目得,这就就是全部道德学得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得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就是任何道德学说得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得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得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得宋明理学以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得就是孟子得性善论、荀子得性恶论与告子得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得思想都就是对这三种观点得发挥或综合。 孟子发展了孔子得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乃人之异于禽兽者,因此人性体现在人得社会道德本性上,而不就是自然本能上。孟子并非完全忽视人得本能欲望,只就是她认为这不就是人得本质。孟子认为告子得瞧法会混淆人、犬、牛等各种动物得区别,她从人与动物区别得角度来论述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性就是善得,她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就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就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孟子并不认为人生来就就是正人君子,只就是认为人性内天生含有善得因素,如果不受环境得阻碍,加上自身加强学习、修身养性,人之善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出来、孟子一方面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但另一方面她又认识到大多数人实际上就是成不了尧舜得。她认为人都先天存有“仁义礼智”四种善良本性得因素,但就是一般人并不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仍然等于禽兽,只有少数圣人君子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因此孟子在政治上寄希望于君贤臣忠民顺,以正君为本。“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下》)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以某种希望与尊严,也造就了为数较少得明君清官,但却为人治、专制等级制提供了合理化得基础。 荀子就是中国性恶论得代表,其性恶论得基本观点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得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存利,而个人追求私利物欲就是社会纷争与动乱得根源、因此,她认为,人性只能逆(即改造)而不能顺,只能化不能因。因此,社会才有必要建立起严密得礼法制度来改造约束人性之恶。她认为人虽然有求利求乐之恶端,但同时人还有智能,因此任何人通过学习礼法与道德修养都可以成为圣人。“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1.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2.电影文化差异:美国人喜欢调侃总统,英国人喜欢调侃一些暴力机构,比如监狱。中国人最喜欢调侃老百姓。 3.文化性质差异: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自觉克服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4.文化性格差异: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 5.思维方式差异:人的思维通常可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一般而言,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不发达,西方人则逻辑思维较强。中国人整体性思维较强,而西方人个体性思维较强。

6.文化取向差异: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 7.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在新闻人物的报道上,中国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抽象思维,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细节性的内容,因此形象性较差,往往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因而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会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加以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优点是容易抓人眼球,产生阅读兴趣,但有时也会出现夸大宣传、以偏盖全的后果。而西方媒体则注重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影像,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引导人们对新闻人物的逐步认识。因此,在西方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更丰富、更立体。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

中西方人性观区别

中国跟西方人性观的异同 ——指导老师:高春华摘要:人性,已经是人类讨论的永恒的话题。虽然依旧各执己见,但综合古今中外各家所长,透过他们的论述,我们放佛可以窥见人性的一些端倪——中西方的人性学说大致相同,但他们的主流却是不同的。 关键词:人性、东西方、善、恶、 人性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英国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科学,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他们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因此,作为一个人,思考人性这个问题,是与生俱来,与身同在的问题。我们只有了解了人性,才能对以后生活方方面面问题,有更深入的分析与了解。 中国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信无善无恶论、信有善有恶论、三品论。中国古代、现代,关于人性的主流依然是性善论。 1、性善论。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虽没有明确的指出人性本善,但从其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性本善的方面还是占很大一部分。孟子却直言不讳的提出了人性本善论,在他认为,人性中,天生充满了仁、义、智、礼等。以至于儒家的启蒙教育经典《三字经》的开编就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本善论的观点。 2、性恶论。儒家的第三个代表荀子曾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天性本恶,是后天的培养才使恶变善。但是,善只能附着在本性之上,而不能取代本性。他的本恶论,对后世的法家影响很大。 3、无善无恶论。战国时期的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从告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所信奉的人性并没有本善与本恶,就犹如水无分于东西一样,全看后天的引导。后天的环境影响在人性的善恶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有善有恶论。西汉的扬雄是汉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法言》中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的人性论思想。他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后天的培养与教育将这两个方面充分的发扬,才造就了一个人的善恶。如:“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5、性三品论。西汉的董仲舒认为,人性可分为上中下三种:圣人之性为上品,中民之性为中品,斗筲之性为下品。他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上,将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加以调和,认为人性中包含了"善质"、"恶质"两种因素,并将情感因素归入"恶质"的范畴,进而提出以"王教"来完善人性的方法。 西方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等。 1、性恶论。西方的性恶论主要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由于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果实而犯了“原罪”,因而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也有犯罪的内因,也要为自己的祖先承担责任。此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也主要持人性本恶论的观点。如柏拉图曾经说过:“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就会像最野蛮的野兽那样坏。人性总是把人拉向贪婪和自私······”由于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性恶论在西方占了主流。 2、性善论。性善论的代表人物卢梭,他的思想主要解释人性本善。他确信一个依照人性建立的社会永远正确,并且对于人性的保存最有助益。 3、有善有恶论。持有善有恶论的主要有弥尔顿。他曾经说到:“在亚当的那个苹果皮上,善与恶的知识就像连在一起的孪生兄弟一样跳进世界里来了,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劫数,亚当才知道有善恶·······”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一、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 人性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他把仁作为人之根本属性,且其政治主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部《论语》更充满了圣人、君子、仁义。另一个代表是孟子,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性善的思想。如,他说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1],“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说明一个人是否会是恶人还是好人,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因为认为的是人性善,所以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光靠政令与刑法来约束民众,那么即使大众不敢违法乱纪,也会虚应故事,没有真正地建立廉耻之心。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从“性善论”出发,还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论:人性都是善的,那么,被神化为天子的君主、皇帝,他的人性本善,就更不必说了。因此,人性本善论成了皇帝君临天下的“合法”根据。君王专权在手,本来就很容易干坏事,本该受到比常人更严格的监督,但山于他的人性本善,全国人民都深信他一定会大公无私,绝不会担忧他会干什么坏事了。皇帝只须监督下属,用不着谁来监督他。这就理所当然地导致等级森严的人治社会。“人性善”给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给专制者披上了伪善的合法外衣,钳制了中国人的思想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别的关于人性的理念。比如性恶论,其代表人物便是荀子,他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存利,而个人追求私利物欲是社会纷争和动乱的根源。因此,社会才有必要建立起严密的礼法制度来改造约束人性之恶。还有就是人性自然论,如老子的人性自然——主张无为、寡欲、绝圣、弃智、不争不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将一切权力集中到“善为道”的圣贤手中。还有韩非子,他说:“……故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慢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因此韩非子主张顺着人性自然而然地发展,他认为正因为人具有好利恶害的本性,所以就要因循人性,利用法律制度的赏罚机制来控制引导人的行为。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在孔孟之后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的人性善的思想主导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治国安邦之道。直至现在,它对中国人的习惯、法律和世界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 同样西方对人性也有比较多的思考,但是真正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起到普遍、巨大、长久影响的应是基督教教义。在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论核心。《圣经》中所揭示的“原罪”是人类脱离自然状态走入社会时所带有的“罪”,此罪将永远与人类同在,直到获得上帝的拯救。[2]在圣经中有一些经典的描述,“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胎的时候,就有了罪。”[3]。可以看出基督教认为的是,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苏基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

浅谈中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人性假设

浅谈中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人性假设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安排,基于各自对人性的不同假设,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建立在其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一直将人性善作为基本框架,通过对比中西方政治制度中不同的人性假设,深入了解中西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才能为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政治制度;人性假设;性善论;性恶论 一、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人性假设 (一)理论基础 性恶论的传统在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始终是性恶论。受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在古罗马时期,罗马帝国的教父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奥斯古丁就曾提出“原罪性恶论”认为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了罪,所以造成人的本性都是堕落的,人是有原罪的,人性是邪恶的,只有通过教会,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才能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名,其目的在于维护教会的权威。与此同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性总是把人类拉向贪婪的私欲,逃避痛苦而毫无理性地去追求快乐”,也支持性恶论。一直到中世纪末的宗教改革,德国的马丁路德和法国的法文尔又改造了奥斯古丁的“原罪性恶论”,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但依旧坚持“原罪人性恶论”,他们认为,原罪是由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带来的,人人都有原罪,堕落和邪恶渗透到所有人的灵魂的每一部分,即“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原罪之中,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原罪的污染。因为婴儿是带着他们的罪一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他们就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罪而不是由于别人的罪而应该受到惩罚。虽然他们没有做出他们的罪的结果,但在他们自身之中有着罪的种子;他们的全部本性就好像是一粒罪的种子”。在马基雅弗利在其代表作《君主论》里也说道,“一般说来,人类的本性总是忘恩负义的,是变化多端、弄虚作假、怯懦软弱、生性贪婪的”。霍布斯也认为人是相互为战的,人与人之间是像狼一样的状态。 在近代,这种“原罪人性恶论”依旧是社会文化主流,阿克顿认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孟德斯鸠也明确地说:“我们有一条颠扑小破的经验:凡是有权力的人,总要滥用权力,非碰到限度不止,“为了使人不致滥用权力,必须作出妥善安排,以权力牵掣权力。”因此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学說,提出要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应当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近代美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潘恩指出:“政府是山我们的邪恶所产生的…制比我们的恶行,从而消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就连美国有着“宪法之父”之称的詹姆斯·麦迪逊也论证说:“政府之存在不就是人性的最好说明吗?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天使,政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杰弗逊更加直接:“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赖,而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的。我们用制约性的宪法约束受托于权力的人们,这不是出自信赖,而是来自猜疑……因此,在权力问题上,不是倾听对人的信赖,而是需要用宪法之锁加以约束,以防比其行为不端。”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 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在人性论方面以儒家孟子“性善”观点,荀子首创韩非子传承的“性恶”为主。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论是基督教思想精华之一,也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西方各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心理以及文化色彩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圣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西方文明的价值理念、政治、经济、文学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圣经》的明显烙印。 标签:性善,性恶,原罪,中西文化。 引言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体现在东西方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究其根源是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的差异,探究这些异同则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研究人性。 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对人性概念作出了各自的论述,存在着既对立又互补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对后世儒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传统的人性观对人性的起源、结构、价值观、及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多是从性善、性恶等易于为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角度出来分析的。 西方之于人性论的探索在古希腊时期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对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当属基督教的《圣经》中著名的“原罪说”——人生来有罪,罪恶。真正确立了“性恶论”在西方哲学,文学,政治学等方面不可摇撼的地位。 本文就中西方主流人性論观点进行比较,以及不同的人性观对中西方人文科学造成的影响进行简要研究。 一、中国古今人性观 (一)孟子的“性本善”论。 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的观念。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性”,即“仁、义、礼、智”,“四性”经过外界环境影响和个人的主观改变即成为“善性”。而人之所以会产生许多恶的行为是因为后天没有将善性保持,善根虽然是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人性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探讨的是人类本质和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 中西方哲学传统中,人性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取向,本文将就此对中西方人性论进行比较分析。 1. 中西方人性论的概述 1.1 中方人性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中,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有说“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认为人性有本善之说。儒家强调的是不断学习 和实践,而不是内在本质的发掘,人的性格、素养是需要不断培育的。 1.2 西方人性论 西方人性论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哲学。柏拉图认为人类是由于原型类似的灵魂 降临而成,是伟大而高尚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性有理性、欲望和感性三个部分。基督教修行的人性论则认为人性本来就是罪恶的,需要通过信仰、教育和行为实践来改变。 2.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 2.1 对于人性本质的看法 中西方人性论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于人性本质的看法。中国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天生自然,让每个人的性格得到完美的发展。而西方人性论则认为人性本来是有问题的,需要改变和修正。它一直认为人性应该被塑造和完善。 2.2 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中西方人性论之间的比较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儒家哲学中,教 育是提高人品和行为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素质的提高。而在古希腊哲学中,教育是对理智和天赋才华的发掘,强调人才选拔和培养。 2.3 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 当谈到个体和社会关系时,中西方人性论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显著的。在中国 儒家哲学中,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哲学中,个人的利益常常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之间的交易关系。

中西方伦理学关于古代“性善论”之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9211762.html, 中西方伦理学关于古代“性善论”之比较研究作者:李玉琦 来源:《活力》2012年第12期 [关键词]伦理学;性善论;相似性;差异性 一、中国伦理学关于古代“性善论”思想的阐述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颇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中国伦理学史上关于人性的探讨应起源于先秦的儒家学派,其“性善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善恶观的代表人物应首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环境和习惯的不同,才使得差距越来越大。这就肯定了人性是普遍的、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具体的生活习惯,至于怎么个“性相近”,孔子并未对此展开论述,因而孔子并没有建立起人性善恶的理论。 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在继承和发扬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性善论”,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学说,使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也就是,人的本性是善 良的,就像水往低处流的本性一样,是生来就有的,而人的善良本性是由于人们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在人性中得以充分发挥的缘故,孟子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他认为这“四端”是与生俱来,就像人生来都有四肢一样自然而然,不用后天的努力就已经在我们的身体里存在了,进而认为没有这“四心”,人就根本不能称其为人。这“四心”正是“仁、义、礼、智”四种社会道德规范的始端,并且这“四心”不是外界强加于人的,它是一种天赋,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只是有些人不去探求而已,也是这“四心”才会使得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能够和睦相处。“四端”和“四心”是人性本善的根据,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的源泉,更是开明顺达的政治社会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孟子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的共通性、并把这种共同人性归结为先天的善良意志的思想家。 孟子还指出:人性虽是善的,但是由于外力的作用,人性也是可以变更的。他说:人心虽然向善,但是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仍然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受外界环境和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会陷溺也会被阻塞。孟子举“牛山之木”的例子说,牛山本是一座树木貌美的山,但人们每天用斧子砍伐树木,上山放牧牛羊,遂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人们看到它光秃秃的样子,就认为山上不曾有过成材之树。这不是牛山的本性如此,而是外界环境的破坏使得它变成了这个样子。同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发生许多的事情将他搅乱,迷乱他的心智,动摇他的本性,使他日夜滋长的善心都不得以保存下来。所以,尽管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天赋人性论,但他还是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后天客观环境的影响。再加之人自身的不努力,人性就可能抵御不了这些外因的干扰,在物欲的诱惑下人就会丧失理性,从而使人舍其本心,道德误入歧途,这时就产生了“恶”。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性差别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性差别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差别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外貌上,在思维上、性格上、精神上都有着不小的差别。这些差别不是我能够完全了解和熟知的,只能借助某一现象来表述出他们之间的部分差别。 中国人常常把人神圣化,西方人则习惯于把神人性化。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始终贯穿在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之中。中国人崇尚神的力量,在中国人的眼里,神都是拥有超自然的强大力量,能够将事物瞬间改变;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神也是和人一样,力量与能力有限。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思维孰优孰劣,难以知晓,我不能判断,也无法判断。 在中国文化里有关于神的记载最先见于《山海经》,“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都是大家熟知的关于神的故事,佛教与道教中关于神的记载也很多,比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如来佛祖等等。在中国人眼里,神都神圣不可侵犯的,虽然出现过孙悟空大闹天空之类的事情,但这终究是个别现象,何况最后孙悟空还是向神投降,归顺佛界了。神的地位在中国人心里是崇高的,中国人对神有着特殊情结,可奇怪的是大多数中国人既不是道教的信徒,也不是佛教的信徒,只是遇到困难,难以克服时常常到神面前祈祷,盼望神给他们解决问题,这真是让人惊奇的事情。 中国人心里对神如此崇拜,这体现在中国人做事的心理上。正是神的强大作用,中国人总想着能够受到神的眷顾,希望有朝一日好运能够从天而降,而不是艰苦奋斗,去取得自己所想要的东西;遇到困难时,则期待着神的降临,帮助自己迅速将困难解决,而不是自己想办法去摆脱困境;遇到挫折,则怨天尤人,报怨老天不公,而不是自己化挫折为动力,去努力改变自己的一切……这些都是有些幻想,体现着不务实的态度和侥幸、妄图不劳而获的心理。不可否认,这种态度和心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身上都存在,但它的确在中国人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在中国人心里,神是完美的,没有人格缺陷,也没有任何缺点。当中国人发现一位有能力的人的时候,常常会抱着他其它方面也很完美的想法,一旦发现该人在某方面表现欠缺时,他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被贬得一文不值;中国人习惯于追求全才,一经发现某个人在某些领域表现突出,就会要求他在其它方面也表现突出。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人真的很难达到如此苛刻的要求,须知全才很大部分也是从专业人才转换过来的。中国人迷信神的强大力量,自然也就崇拜英雄。有力能扛鼎的项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这些力大无穷的人中国人特别亲睐,他们的力量足够让人震惊,可是他们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大家都明白。个人英雄主义的确占据着很有一部分中国人的思想,总想着凭借着个人之力就解决问题,而不去考虑这个问题的本质,适不适合由一个人去解决。也正是由于对英雄的崇敬,中国人常常把一件重大事情(比如战争)的成拜完全寄托在某一人的身上,而不是寄希望于所有参与重大事情的人员团结合作。一旦失败,当然就会归咎于英雄,这对那样充当英雄或者被迫当英雄的人真的是那么公平吗?需要我们自己去思索。

中西方人性政治基础

中西政治学说的人性论基础 王元明 【该文章阅读量:83次】【字号:大中小】 摘要:在中国古代,各种人性学说都坚持统治者性善论,把君主说成圣人,主张对君主信任、忠顺、崇拜。西方的人性学说大都坚持统治者性恶论,近代思想家主张取消君主专制,现代思想家主张对统治者怀疑、警惕、监督。分析中西政治学说的人性论基础,对于我们避免出现个人崇拜、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从而预防官员腐败有一定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西政治学说;人性论;统治者;恶与善 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学说都有许多流派,它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人性论基础。但从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来看,中国政治学说的人性论基础是统治者性善论,西方政治学说的人性论基础是统治者性恶论。由于其人性论基础不同,于是形成差异极大的政治学说:中国的政治学说要求对统治者信任、忠顺、崇拜;西方的政治学说要求对统治者怀疑、警惕、监督。前者成为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后者成为民主制度的思想基础。 中国的专制制度有着漫长的历史。如果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 年) 算起,到辛亥革命(1911 年) ,专制制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从禹建立夏(约公元前21 世纪) 算起,这种制度延续了四千多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学说,基本上都是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论证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学说主要是通过把君主神化和圣化来说明其专制统治合理性的。前者把君主说成是“天”(神) 的儿子。历代王朝无一例外地都把君主说成是“真龙天子”。后者把君主说成是圣人,即道德品质极其高尚且又智慧超群的人。儒家学说就是持君主性善论从而把君主圣化的学说。 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人性学说是孟子的性善论。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人都生而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善的道德萌芽) 。有的人不去培养和扩充这些“善端”,就不能成为善人。有的人努力培养和扩充这些“善端”,就能成为善人。圣人就是把这些“善端”发展到完全程度的人。作为圣人的先王把仁义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扩充出来,推广到全社会,就会形成仁政,即“不忍人之政”。他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握上。”(《孟子·公孙丑上》) 既然君主像父亲爱子女一样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人民则应当以仁、义、礼、智之心约束自己,像子女服从父亲一样服从君主的统治。中国君主专制主义的特点是君臣如父子。孝子与忠臣的内在统一就是服从。他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就是说有“仁”的人必能孝于其父母,有“义”的人必能忠于其君主。孟子把“义”说成是“人之正路”,这条路通向的就是忠君。当然,孟子反对君主不顾人民的死活而横征暴敛,并对桀、纣这些暴君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这些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宝贵思想。但从总的倾向看,孟子的学说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 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和唐代儒家代表韩愈,提出了“性三品”说,直接地宣扬君主性善论。董仲舒一方面把君主神化。他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另一方面又把君主圣化。他认为,王者的人性是“圣人之性”,生而能为善,不须教化。此外还有“斗筲之性”,虽经教化也不能为善。大多数人的人性是“中民之性”,只

比较中西方“人性恶”理论产生背景的差异——以荀子(战国时期)与霍布斯(十七世纪的英国)为例

比较中西方“人性恶”理论产生背景的差异——以荀子(战国时期)与霍布斯(十七世纪的英国)为例 摘要:“人性”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古代先贤学者们大多对此有自己 的判断。其中荀子作为中国坚持“性恶论”的代表,几千年来饱受赞扬或者非议。 这一点上西方学者霍布斯与中国的荀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也存在着些许 不同。任何一种思想都根植于产生它的学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中,研究荀子和霍布 斯人性论的产生背景的同与异可以帮助我们发掘他们关于人性的假说异同的原因,并且教会我们如何利用社会历史背景研究政治思想。 关键词:人性恶;霍布斯;荀子;产生背景 一、荀子和他的时代 (一)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1、各国诸侯混战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优秀思想家,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期之一。在短短的几百年之间,它几乎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古代社会。这个时代有一个鲜明 标志,频繁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各个国家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展开了旷日持 久的战争。各个诸侯国为了提升自己的国力以便于吞并其他国家,展开各种变法、变革。其中最为出名商鞅变法,使秦国快速崛起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国家。 2、诸子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由于传统的学术机构和社会体制逐渐土崩瓦解,为当时的思想文 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当时的中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 门派,被后世称为“诸子百家”。各个统治者为了谋求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强大, 会听取各个学派的思想,或者聚集一大批各个门派的学者让他们互相辩论,然后 从中找的一种自己想要的学说付诸实施。当时,最为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 墨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 3、政治行政变革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因为频繁的战争和政治经济来往,使得各个诸 侯国开始寻求效率的方法。在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开始在行政中产生,行政机构 的设置是否科学高效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商和西周时期,官员就已 经存在,但那时的官员管理的事务过多过杂,没有明确分工。到了战国时期,官 员分工已经成熟,文官、武官、世袭、选任的官员有着明显的界限。 (二)荀子简介 荀子是儒家的弟子,但是荀子的思想却与儒家不相一致,在有些地方甚至完 全与儒家的思想和理念相背离。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并且声称善是可以通过后 天适合身份地位的教育和管理获得的,这一点与霍布斯不同。人们并不认为荀子 是儒家的思想家,即使他的思想是在儒家的思想背景下产生的。我们对荀子的一生,知之甚少。只有在其自己的部分著作,或是其他人的著作亦或是有关其他人 的史书中可以看到寥寥数笔关于荀子的生活轨迹。 二、霍布斯和他的时代 (一)十七世纪的英国 十七世纪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带世界走进了新的时代。革命成功后先进 的生产方式和政治模式使得英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榜样,各个国家也被并刺激并引发了自己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doc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doc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 人性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的是人的本质、特性及其与宇宙、社会、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中西方文化对于人性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这些不同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色。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和现代影响三个方面对中西方人性论进行比较。 一、历史背景 中国的人性论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对于人性的探讨。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并通过道德教化和规范来引导人们行为。道家则更加注重人的自然性,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墨家则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的人性论奠定了基础。 西方的人性论则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认为人应该通过反思和自省来认识自己的本质。柏拉图则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欲望、意志和理性,认为人应该通过理性和道德教化来控制自己的欲望。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本质上是政治动物,并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社会秩序。这些思想为西方的人性论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观点 中国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教化来达到圣人的境界。其中,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和道德责任感,主张通过道德规范和教育来引导人们行为。道家则更加注重人的自然性和超脱性,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自省来达到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墨家则强调人的平等和互助,主张通过“兼爱”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西方的人性论则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些哲学家认为人本质上是自私、贪婪和残暴的,需要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限制人的行为。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人本质上

中西方管理的人性假设对比分析

中西方管理的人性假设对比分析 一、现代管理的特点概述 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把员工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强调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运行中的积极作用,主张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从而更好的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并在同一过程中,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1、现代管理以人为核心。古典管理思想把人视为管理的客体,强调规范的制度化约束,而以人本管理为代表的现代管理则提出与之相反的思想,即人是管理的主题,一方面管理促使个体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管理又同时促使企业其他员工表现出一致的积极行为,在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目标的同时,使组织和企业获得成长,进而实现企业目标。现代管理强调企业的一切管理都围绕人开展,即人是企业的核心资源。 2、现代管理强调人是一种手段。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因而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显著。尤其是行业内的领导企业不断投入巨额资金招聘、培养人才,都是力求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把人力资源视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这也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手段。 3、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市场和消费者对产品需求不断细化和提高,因而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也对应发生了变化。企业在培养和发掘创造性人才的同时,开始逐渐重视除企业内部——如股东、员工等,尤其是消费者和市场、社区的责任承担,履行其社会义务。而现代管理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模式,需要企业考虑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共赢的前提下完成企业的使命。 4、现代管理强调个人和组织目标的同一。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单一目标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除经济效益以外,更多的企业把自身目标和员工的目标统一起来,视为企业长

中西方人性论思想

中西方人性论思想 黎鸣先生认为,人生追求的最终极的目标是智慧,因为在人类历史中,只有智慧,才真正是永垂不朽的;除此之外,无论权力、金钱、名望,都是会随着肉体一道速朽的。人生智慧有三:坚定地信仰真;顽强地求知善;敦厚地仁爱美;任何人,只要遵循这条“坚定”、“顽强”和“敦厚”的人生之道,才不至于“白活”,才可能真正上承祖先,下启后人,才可能真正提升和光大中华民族,并最终有利于整个人类世界建立文明社会。中国青年必须永远铭记的人生格言: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墨子:考之,原之,用之。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卢梭: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中。康德:最适用者莫过于好理论。 怀特海:19世纪最重要的发明,是发明了发明的方法。黎鸣:人生追求的最终极目标是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真正永垂不朽。 人生智慧有三:坚定地信仰真;顽强地求知善;敦厚地仁爱美。 西方人性论起步较晚,其研究始于文艺复兴后,以 1739 年休漠的《人性论》为标志。在中国,更多地有将人性与动物相比的 倾向,因此不可避免地更多地体现人较之于动物的优越性,故而易形成“性善论”。而西方有深厚的宗教传统,其在人与神的比较中更易反思人的劣根性,故而更多的持“性恶论”。当然,人性也具有多重性,本文试从西方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来展现西方法理中的人性论。 一、苏格拉底“熟悉自己” 在西方哲学史上,智者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相对于古代那种以“神的尺度”看待万物而言,显然是一种进步。但这个命题也存在歧义,正如黑格尔所分析指出的:“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每一个就其非凡性说的人,偶然的人,可以作为尺度;或者人的自觉的理性,就其理性本性和普遍实体性说的人,是绝对的尺度。”既然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人是自身的尺度”。所以在苏格拉底之前,智者学派也主张人要“熟悉自己”。但智者学派所说的“人”,一般说来,只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