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6讲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含解析)

第6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一主要行业发展概况

1.冶金业的发展。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2)汉朝: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3)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制瓷业的发展。

时期成就

商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秦汉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魏晋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开

始畅销海外

宋元宋代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等技术成熟

3.

时期成就

商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开始销往海外

唐宋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二主要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

(1)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

(2)产品质量:不计生产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产品流向:提供给政府和军队。

(4)社会地位:直至明朝中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家庭手工业。

(1)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经营。

(2)生产目的:自用和交纳赋税户调为主,流向市场的比重日益增加。

(3)地位:农户的副业。

3.民营手工业。

(1)经营方式:民间私人经营。

(2)产品特点: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明清变化。

①明朝中叶以后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②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易错修正]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

答案: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绝大多数产品不投放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盐铁等民生产品部分由官商或民间商人特许经营。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

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

三资本主义萌芽

1.出现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

2.基本状况。

________中后期在江南部分地区的民营________业出现,之后缓慢发展。

3.基本特征。

生产面向市场;雇佣关系。

4.阻碍因素。

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形态;抑商政策等。

[识记导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

1.田庄手工业。

汉代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田庄内实行统一管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自给自足,但同外部市场存在一定的商品贸易。因此田庄手工业既具有家庭手工业的性质,又具有私营手工业的性质。

2.“匠户”与“匠籍”。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西周时期,官府设工官管理手工业,手工业者在职业上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

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唐代时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时匠户常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时,政府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工匠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这样,统治者就可以十分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明代时,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工匠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代顺治二年(1645),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工匠获得自由身份。

核心明清手工业的新发展

史料1: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①。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②……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③。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④。

——摘编自《苏州府志》卷三[史料探究]概括史料1中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现象。

[史料研读]

第①层信息苏州地区农民多以丝织业为生;第②层信息出现了早期资本家(机户);第③层信息出现了早期雇工;第④层信息形成了自由劳动力市场。

史料2:1850年以前,作为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江南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

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⑤。但江南基本没有煤铁工业,生产、生活工具用铁甚少,更遑论其余贵金属。造船和工具制造等行业都有一定发展,但在工业中占比不断下降⑥。相应地,江南主要使用木炭和薪等燃料,以木材为主材,但人均消费量不高⑦。在明清江南,人力一直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较大规模的作坊或手工工场不仅不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⑧。

[史料探究]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研读]

第⑤层信息江南手工业技术领先,发展速度快,;第⑥层信息煤铁、工具制造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第⑦层信息人均木材消费不高,表明消费市场狭小;第⑧层信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转向近代工业的契机和错失1.转向近代工业的契机。

(1)传统手工技术的积累;(2)商品经济的发展;(3)新航路开辟后,海外市场的扩大;(4)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产品商品化的扩大,生产原料丰富。

2.错失转向近代工业的原因。

市场因

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素

官营压

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

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冲击

政策限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社会动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技术水

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传统观

传统文化以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

轻贾;宗法观念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①,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②③。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明素养]本题从北宋前中期四川井盐业采用新制盐技术和使用雇佣劳动力切入,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凸显时空观念①、唯物史观②、史料实证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研题干]时空信息→“北宋中前期”“今四川井研县”;“制盐井

主”“雇工匠”→民营制盐业。

[辨选项]

选项辨析

A

北宋前中期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

技术的竹筒井,这反映出当时民营手工业得到发

展,A项正确

B

“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

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

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B项错误

C

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

及,C项错误

D 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D项错误

[

[深发掘]雇佣劳动在春秋晚期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农、工、商、建筑、运输等许多行业和家务中都有使用雇佣劳动,但此时雇佣劳动还只是偶发现象;唐宋时期雇佣劳动有所发展,如敦煌资料里保留了若干雇佣契约,唐代私人茶园雇用采茶短工,宋代官营手工业常用“和雇”办法使用劳力,农业中也已有雇佣劳动;明清两代,雇佣劳动逐渐普及,雇佣劳动者的数量比前代有所增加,不少地区出现了街头待雇的短工市场。

1.(2019·北京卷)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

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素养。由材料“在中国新疆……及俄罗斯……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B项错误;“没有交往”“生活方式趋同”表述过于绝对,C、D两项错误。

答案:A

2.(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素养。“普通人家也都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民营制玉业发展,玉制器皿数量大大增加,明朝玉制器皿由“官员不得使用”到“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

都使用”原有规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A项错误;“普通人家”并非局限于市民,并且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逐步兴起,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使用玉制器皿的包括“普通人家”,D项错误。

答案:B

3.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C项错误;“‘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加深,故D项正确。

答案:D

4.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素养。注意时间限制“商代”。结合所学可知,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属于西汉墓,黄道婆是元朝人,《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A、B、D三项错误。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故C项正确。

答案:C

5.“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素养。依据材料可知,宋、元、明时期棉纺织业日益发展。“变化”的原因一定是与元朝和明朝密切相关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A、D两项只是明朝的史实,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棉布的流向,并且商品经济长期发展,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推动了我国元明时期棉纺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专题综合训练(六)

专题综合训练(六) 一、选择题 1.(2017·南京三模,24)《战国策》载:秦得蜀后,益富厚,轻诸侯。造成秦“富厚”的主要原因是() A.重大改革推动发展 B.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 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得秦国在经济上“富厚”主要是因为“得蜀”而不是因为重大改革,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蜀地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如都江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据《战国策》可得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在材料无体现,故D项错误。2.(2017·无锡二模,13)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能够体现的是() ①小农经济②土地私有③精耕细作④男耕女织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得小农经济,故①正确;土地私有在材料无体现,故②错误;精耕细作在材料无体现,故③错误;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得男耕女织,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3.(2018·徐州模拟,27)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表明()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 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知汝窑在供皇帝挑选后,可以投入市场,反映出官营手工业放宽了产品流通方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瓷器产品销售竞争激烈,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官窑管理松懈,故C项错误;汝窑是官窑,技术水平高超,故不会出现产品质地欠佳的现象,故D项错误。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优化提升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

单元优化提升 一、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方面特点 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 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经济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冲击 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拓展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通过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为自然经济;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 【尝试作答】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现象,通过材料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知,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作答。 【尝试作答】 答案:(1)经济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等。(任答四点即可) (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农业,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等等。 [核心素养]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单元检 测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二、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绸,棉布,武夷山的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这些都在更 靠海滨的地方出现了加工店。这一发展趋势说明() A.经济重心转移的速度逐渐加快B.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C.海外市场对国内经济影响增强D.政府调整对外经济政策 2.唐代的官府手工业类型分为中央政府在京师直营手工业、建筑及公共工程手工业、地方政府经营手工业、中央政府在地方经营的手工业。除了这四种手工业,还有军事手工业和一些分散而又特殊的官府手工作坊。这反映出唐代官营手工业() A.技术水平最高B.管理体系比较完善 C.垄断全国市场D.生产分工细致严密 3.推动图1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图1 A.君主专制的加强B.南北贸易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D.土地制度的变革 4.1836年2月,英国鸦片贩子马地臣在《不列颠对华贸易史上的若干主要事件》中批评中国说,“这个特别民族的政策是自己以及一切他们所占有的东西隐藏在神秘莫测之中为的是独自享受那块土地上的一切。因此,他们就表现出全面的排外精神。”材料言论批评的是() A.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B.中国的鸦片走私泛滥 C.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5.康熙帝南巡时,江南士子进献《耕织图》。在此图基础上,康熙帝命人另绘耕图、织

图各23幅,并亲自赋七言绝句并撰写序文。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A.重视江南绘画艺术B.坚持以农为本理念 C.推行民族融合政策D.标榜自身诗词天赋 6.表1 为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铁器清单。 表1 地点铁器清单 河南辉县固围村179件,其中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河北易县燕下都22号墓65件,其中镢6件,锄1件,铲1件,镰1件。 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 80件,其中镢60件,锄2件,镰2件,镐1件。 址 而同时期出土的石器、骨器、蚌器农具较少。这说明() A.北方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B.北方地区已经全面推广铁犁牛耕的技术 C.北方冶炼技术超过南方 D.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7.以下两幅地图用于研究性学习,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隋朝大运河元朝大运河 ①都使后来王朝短命而亡②都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动脉 ③都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④都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有人评议重农抑商政策说:自秦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推行,并由此基本政策衍化出轻商、贱商、鄙商的观心和意识,形成一个包括意识、观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6讲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含解析)

第6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一主要行业发展概况 1.冶金业的发展。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2)汉朝: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3)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制瓷业的发展。 时期成就 商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秦汉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魏晋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开 始畅销海外 宋元宋代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等技术成熟 3. 时期成就 商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开始销往海外 唐宋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二主要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 (1)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 (2)产品质量:不计生产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产品流向:提供给政府和军队。 (4)社会地位:直至明朝中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家庭手工业。 (1)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经营。 (2)生产目的:自用和交纳赋税户调为主,流向市场的比重日益增加。 (3)地位:农户的副业。 3.民营手工业。 (1)经营方式:民间私人经营。 (2)产品特点: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明清变化。 ①明朝中叶以后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②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易错修正]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 答案: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绝大多数产品不投放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盐铁等民生产品部分由官商或民间商人特许经营。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

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此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备考指导素养目标 把握一个特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以小农 经济为主的经营模式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认识到生 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掌握 两个阶段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 (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中国 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纺织技术和陶瓷技术的发 展 (3)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 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护中华民族优秀 遗产的历史价值观 把握三个趋势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日趋成熟;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掌握三个行业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是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行业 了解三种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发展 认识一种现象明朝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 本主义萌芽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刀耕火种”:在原始山林中,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 ①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②发展: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耦犁;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③成熟: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3)主要影响 ①积极: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2.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 (1)制度变革 ①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 根 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 影响造成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 引发民众暴动,“平均”的口号成为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

2018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含答案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海南单科·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B.周C.秦D.唐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唐代铜镜 【解析】铜镜的制作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青铜时代,每个时代有鲜明的特色。图中镜中的装饰物为葡萄,这种形状的葡萄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才开始在中国种植,隋唐时代达到繁荣,与商代、周代、秦朝在时空上不符,唐代铜镜装饰中有葡萄海兽,选择D 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唐朝的私营作坊和宋代的制瓷

业;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 【解析】州的设置始于西汉,故①错误;唐朝私营作坊兴起,定州富人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故②正确;定州定窑是宋朝的五大名窑,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故③正确;定州属河北,在元朝河北属“腹里”,为中书省所管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015年题组 1.(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限时特训:第6单元-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温馨提示: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 1. [2015·太原模拟]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 人们以采集畜牧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 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 解析:由“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答案:C 2. [2014·烟台质检]《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 A.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 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 解析:“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人们重视家畜饲养业。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3. [2014·北京海淀期末]《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 商朝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解析:“田里不鬻(yù,卖)”说明当时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也就是井田制。 答案:A 4. [2015·河南洛阳高三检测]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该表反映了( )

A.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 B. 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封建自然经济衰落 解析:黄河流域属于北方,长江流域属于南方。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减少,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增加,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C项正确;唐前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仍超过长江流域,故A、B两项错误;唐朝前期封建自然经济在不断增长,故D项错误。 答案:C 5. [2014·山东临沂高三期中]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了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 ( ) A. 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 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解析:“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说明铁器需求大,利润高,因而A项符合。而B项与D 项的说法错误,我国古代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不鼓励私人铸铁。材料中说的是“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并没说与政治环境有关,故C项错误。 答案:A 6. [2015·石家庄模拟]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 A. 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 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 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 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朝初期”“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和所学史实说明棉花种植越来越广泛,正在取代麻布。 答案:D 二、提能题组(本题组分为两部分,7~12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13、14题为材料分析题,每题26分;总合计76分) 7. [2015·绍兴一中检测]《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含解

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 1.(2020·天津和平二模)《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见下表 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 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 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 D.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 [解析] 由以职业为姓氏的俘虏以及其职业分类可以看出,周初职业,尤其是手工业分工细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专业分工,C项正确;先秦姓氏存在社会等级差别,贵族阶层的姓氏与职业无关,题干中所列的是俘虏,只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断定这一时期姓氏与职业之间具备必然联系,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商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通过题干无法判断俘虏的姓氏是否是世代相传,排除D项。 2.(2020·湖南郴州二模)《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这说明汉代( B ) 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B.冶铁业发展有利农业生产 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解析] 据材料可知,“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说明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没有汉代生产工具之间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说明“封国更以冶铁为利”“鼓铸盐铁”等,没有体现冶铁技术水平高低,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材料说明了汉代铁官的设置、原因及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1·安徽池州调研)2017 年7月,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城遗址首次发现了民居建筑,部分出土器物有制作者留下的戳印,均带有“咸”字。类似的戳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陶俑上也有发现,这是秦代工商管理制度“物勒其名”的反映。这一制度( A ) A.有利于保障产品的质量 B.有助于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管理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1.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附答案)

课时作业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班固《汉书》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D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私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3.东汉时期,随着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一些官僚或大地主,往往在自己的庄园里设立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从事纺织、木工、食品加工、铁器或金银器的制作等,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就其属性而言,这些手工作坊( A ) A.仍属于家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 B.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特征 C.已具备开放性的市场经济特征 D.是官营手工业的民间生产基地 4.《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5.唐诗《贡余秘色茶盏》中写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首诗( ) A.揭示了唐朝制瓷业的政治属性 B.反映了唐朝秘色瓷生产目的 C.体现了当时白瓷的外形特点 D.反映了青瓷的生产目的和特点 6.下图是东汉时期的一种生产工具——水排,其用途是( )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考点扫描第2讲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精讲)经济史模块

第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考纲解读】古代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拓展拾遗,夯实基础 一、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 ①概况: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②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规模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长期占主导地位。 2.民间手工业 ①发展过程

②分类 二、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 2. 3.制瓷业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种类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 2.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3.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受农业发展的制约。 4.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唯物史观】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看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流通,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出现。这种农耕经济繁荣的局面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政策。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统治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鼓励生产的措施,这些因素使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呈现日落前的辉煌。 【考点精讲】“工商食官”与匠户 【名词解释】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名词解释】匠户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 一、精耕细作的农业 1.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纺织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各国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答案 A 解析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农业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的方式迫使鲁国屈服,这说明农业生产具有战略意义,故A项正确。决定当时争霸成效的应该是各国的综合实力,而非商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农业生产的战略价值,故D项错误。 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确立 答案 C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大意是亲自率领妻子儿女,竭尽全力耕田种粮,植桑养蚕,灌溉果园经营产业,以向官府交

纳赋税;“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大意是自己在垄上耕田,妻子在前面除草;“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大意是立春举行耕田仪式,用土堆成男女人像各两人。根据材料可知,其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故C项正确。 核心突破 1.耕作方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目标。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2.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 (1)东汉的田庄经济 东汉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盛行、土地兼并剧烈、战乱频繁,豪强地主建立了大量的封建地主田庄。在田庄里,地主依附农民聚族而居,带有深厚的封建宗法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东汉地主田庄的大量存在,使东汉社会的发展不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地主田庄的私人武装一方面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地主田庄经济的产物,在中央无力控制的情况下,它又可以表现为统一的对立物,成为形成封建割据的重要因素。 (2)农产品的商品化 唐朝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和农产品的商品趋势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举世闻名的手工业 3.唐朝人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写道:“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反映了唐朝( ) A.制瓷工艺已比较先进 B.进入封建社会鼎盛时期 C.饮茶风气已逐渐普及 D.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答案 A 解析材料出处《茶经·四之器》中的“器”是器皿、器具,据此可推断材料主要在描述与茶具有关的内容。材料中的“类银”“类玉”“类雪”“类冰”均反映出唐朝制瓷工艺的水

高频考点06 商周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

高频考点06·商周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1.(2022·重庆·模拟预测)巴国,地处长江上游,多鱼盐之利,形成于商周,灭亡于战国。 下图是出土自重庆涪陵小田溪M12号墓巴国晚期巴王玉组佩。玉组佩常见于中原文化礼乐 制度,该玉组佩还包含楚国图腾元素玉鸟形牙饰。该随葬品可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巴国晚期等级制度严格B.巴楚之间经贸往来频繁 C.区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D.宗法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答案】C 【解析】在巴国的坟墓中出现了常见于中原墓中的玉组佩,而且这些玉组佩上还带有楚国的 图腾元素,说明巴国地区和中原以及楚国地区应该存在文化交流,C项正确;根据玉组佩信 息不能说明巴国等级制度严格,排除A项;材料仅能说明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了,不能说明 巴楚之间存在经贸往来,更不能说明宗法分封制度趋于崩溃,排除BD项。故选C项。 2.(2022·陕西渭南·二模)长江流域出土了大量商周青铜器,既有生产工具、武器,也有青 铜礼器。其中商代中期典型的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器物在湖北盘龙城、湖南石门皂市、江西清 江吴城和江苏南京等地都有出土。这说明,商周时期 A.青铜制造技术先进B.青铜器使用较普及 C.中原文化向南扩展D.区域发展相对平衡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在长江流域大量出土,这说明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扩 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介绍青铜制造技术的情况,无法得出“先进”的结论,排除A项;“普 及”说法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是礼器,只有减少的青铜农具,排除B项;商周时期中原地 区是经济重心,“区域发展相对平衡”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广东·三模)古骆越(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方国)工匠早期铸造的青铜器,主要是 依照中原青铜器的模式。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骆越设计和铸造出具有较为鲜明地方民族特 色的青铜器,形成具有明显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文化。这一变化表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骆越经济文化发展 C.民族交融的加强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主要理解材料信息,早期青铜器模仿中原,后期有自己身特色,这表明骆越自身的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炼(29)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含解析

2021届高考新课改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炼(29)古代手工业的进 步 1.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据此推知,明代( )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D.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2.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3.《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这材料反映唐代官营手工业( ) A.由官府集中管理 B.专门负责纺织及乐器制造 C.生产带有季节性 D.各行业均发展到最高水平 4.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5.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编入“匠籍”,为官府服务。清朝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复习重点知识提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一)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其外传1.纸的发明 (1)发明及改进:西汉早期: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其材料易得,价格便宜,人称“蔡侯纸”。 (2)外传: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1)发明和应用:战国时发明,最初称作“司南” (《韩非子》中提到)北宋完善,称罗盘针(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 (2)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宋元之交)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和应用: 古代炼丹家炼丹药时发明(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提到“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宋代广泛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2)外传:宋元之际。 4.印刷术的进步 (1)过程: A.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出现(《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品) B.活字印刷术: ①11 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节省雕版费用,提高印制效率,推进了文化传播) ②元代,王桢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③明代,铜活字在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应用多。 (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一部书,是清代《古今图书集成》)(2)外传:经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二)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纸、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3)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武器,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4)印刷术传到欧洲后,大大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总之,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对西欧率先迈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二、中国古代文学 (一)《诗经》 1.时间: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 年间的诗歌305首。 2.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间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反映下层劳动 人民的生活; 《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3.艺术特点: 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创作风格:现实主义4.地位: ①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它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②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二)楚辞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 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 解析:据材料“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以得出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B项正确。 答案:B 2.(2018·某某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某某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 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 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 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解析:据材料“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元朝皇帝为外来贸易提供条件,D项正确。 答案:D 3.(2019·某某永州一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 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 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 解析:据材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5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通史版

课时规范练5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一、选择题 1.(2021·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管仲对齐桓公提出“九惠之教”,其中一项要求是对遭遇灾荒之年的农民进行“振困”;《秦律》中规定“盗徙封”者(私自移动田界的人)要被施以“赎耐”(耐:剃去鬓发的刑罚)。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国家与小农具有共生关系 B.国家实现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C.各国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 D.农民对国家权力缺乏依赖性 2.(2021·广东珠海模拟)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民自制,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农民的许多农具则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D.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 3.(2021·四川成都二模)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一状况导致当时( ) A.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B.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 C.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 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4.唐朝时期建有严密的仓廪制度,形成了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义仓、常平仓等组成的仓廪体系,敛集、储运、分配及调节从全国各地征收上来的实物。这反映出当时( )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C.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D.国家对经济有效管控 5.(2021·湖北黄冈模拟)北宋时期,租佃制跃居主导地位;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农民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A.思想演变渗透到经济领域 B.封建土地所有制受到冲击 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D.商业发展冲击“重农”政策 6.(2021·山东临沂模拟)下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 ) 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 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7.从目前发现的遗址看,战国铸钱作坊既有专门性的铸钱作坊,也有和礼乐器、车马器、工具、兵器等一起铸造的综合性作坊,当时诸侯国都有作坊,一些地方郡县也有。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周王室权力已衰微 B.社会政治环境动荡 C.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学案:专题一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知识点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产品:大部分归广大农户自己消费,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2.田庄手工业 (1)表现:山东滕州宏道院出土的汉画像石。 (2)特点: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仍属于自然经济活动的范畴。 田庄经济 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田庄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 知识点二“工官”和“匠户” 1.“工官”制度 (1)形成: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生产目的: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3)弊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2.“匠户”制度 (1)含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 (2)演变: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官营手工业具有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和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知识点三纺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2)商代: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3)汉代:汉代华美轻柔的纺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4)唐宋时期:唐代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并且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开始兴起。宋代丝织工艺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 2.棉纺业的发展 (1)宋代: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2)元代: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捍(搅)、弹、纺、织”之具和先进织造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教师文档-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丝绸之路 纸币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知能提升课Ⅰ“你耕田来我织布”理解田园风情——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9页 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概念 (1)“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是一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法。古代多山地区,农民播种前,常先伐去林木,烧去野草,以灰肥田,然后开出耕地,以播种农作物。 (2)“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2.表现 (1)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①“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东汉时,某些地区出现了一牛挽犁 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两汉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唐至明清政府重视水利设施的修建管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