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

合集下载

殷墟遗址保护范围

殷墟遗址保护范围

殷墟遗址保护范围
殷墟遗址是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区的一个重要考古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发现之一。

殷墟遗址保护范围包括了殷墟的核心区和周边地区。

核心区主要包括殷墟的主要遗迹,如殷墟王宫遗址、祭祀区遗址、墓葬区遗址等。

周边地区则是指围绕核心区的一定范围,用以保护核心区的环境、景观和文物资源。

具体的保护范围可能会因为不同的管理机构和考古发现而有所不同,通常由相关文物保护部门或考古研究机构负责划定和管理。

保护范围的划定旨在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和原始状态,防止破坏和盗掘,并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提供基础。

殷墟的古诗

殷墟的古诗

殷墟的古诗殷墟又称殷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商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最大的青铜文化遗址。

殷墟的古诗可以描绘殷墟的壮丽和璀璨辉煌,也可以抒发对商代文明的敬仰之情,以下是一首关于殷墟的古诗,希望对您有所参考:《河洲殷墟》泾水东溯逐流而去,殷墟陈迹沉沉深处。

王者遗风飘荡在空,岿然巍峨耸入云霄。

青铜古物,沉千年久,黄砖遗址,见商代之初。

几度秋风吹过古堠,曾燃燔烧天地之火。

青楼坛台庙宇众多,王后侍女舞姿妖娆。

横琴击筑谐音撩人,记载商鞅之经历。

河洲山谷森茂丰郁,巍峨王陵高耸云霞。

祭祀仪礼凝成一气,六百年商文化之牢。

殷墟千年,寂寞无人,古人遗迹仍在人间。

置身其间犹能感受,昔日王侯之豪情。

封神之地标志百年,禹迹发源犹在此间。

众神齐集殷商之地,千古传承照耀光芒。

殷墟,沉寂千年的古城,你见证了商文化的兴旺。

虽然朝代更迭,人事已非,但殷墟的遗迹永远流传。

以上是一首关于殷墟的古诗,将殷墟壮丽的景象和商代文明的辉煌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首诗中运用了辞章宏大的语言,以描述殷墟的庄严和恢弘,表达了对商文化的敬仰和敬畏之情。

诗中提到了青铜古物、黄砖遗址和古堠青楼等具体景点,以及李斯的商鞅之经历等历史事件,使得整首诗更加丰富有趣。

诗歌最后强调了殷墟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让人对商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可以通过表达作者对殷墟的景观之美和历史意义的赞美,引起读者对殷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描述殷墟的繁荣和辉煌,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商代文明的伟大和悠久,增强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同时,这首诗也唤起了人们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让人们对殷墟产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总之,殷墟的古诗可以通过描述其景观之美和历史意义的方式,以及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来呈现殷墟的重要性和魅力,激发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

殷墟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殷墟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殷墟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殷墟,又称商代遗址,是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一处古代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经过多年的发掘研究,殷墟遗址已经被证明是商代最大的都城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古都遗址。

殷墟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中国历史文化领域,而且在考古学和文物保护领域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殷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1. 开辟了中国考古学的新篇章殷墟遗址的发现,开启了中国考古学的新纪元。

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反映了商代中央政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情况,成为了中国古代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基础。

2. 证实了《周礼》等经典记载商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商文化是周文化和汉文化的重要源头。

殷墟的发现,为考古学家们证实《周礼》等经典记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为中国文字的演变、商代文字的形成、象形文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出现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3. 关注和认识商代的重要性殷墟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关注和认识商代文化的发展。

商代文化的研究对于探寻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身份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殷墟对考古学的重要意义1. 殷墟提供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遗址,保存了大量考古遗址,尤其是大量的文物、器物、人类遗骸等,为考古学家们研究商代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2. 殷墟改变了考古学家的思维方式对殷墟的发掘研究,考古学家们开始注重对遗址内部特征的分析,并将考古分析与历史文献、地理和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这一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对于今后的考古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3. 提高了文物保护意识殷墟遗址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一级文化遗产,其重要价值与可贵性不言而喻。

广大考古工作者精细而认真地对待这一宝库,从而使文物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推动了中国文物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殷墟对中国的重要意义1. 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中国贡献商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殷墟名词解释

殷墟名词解释

殷墟名词解释
殷墟,又称殷城遗址,是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镇的一个重要考古遗址,是商代上古都市遗址中的代表之一。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王都,被誉为中国的“古迦南”。

殷墟得名于商代的国号“殷”,是商文化的发祥地。

殷墟的发掘和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殷墟遗址包括王陵、王宫、祭祀区、生产区、居住区等多个区域。

主要的建筑包括殷墟王陵区和殷墟王宫区,其中王陵区是殷墟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活化石”。

殷墟遗址的发掘工作始于1928年,由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领导,中国考古学家赵鼎仁等执掌。

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人类遗骸,这些文物和遗骸为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殷墟遗址的发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对于研究商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产力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殷墟遗址的发掘还证实了《尚书》、《易经》等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

殷墟遗址被列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并于2006年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王都,是商代文化的
发源地,发掘和研究殷墟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揭示商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商代文化的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

殷墟的相关故事

殷墟的相关故事

殷墟的相关故事
殷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北郊。

殷墟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

这里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下面我来一一讲述。

1. 殷墟发掘
殷墟的发掘始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中国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商代遗址和文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挖掘,殷墟逐渐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

2. 商王盘庚
盘庚是商代晚期的商王,也是殷墟时期的一位重要统治者。

他执政期间,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管理,推动了商代晚期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盘庚在位期间,还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如改革货币制度、推广教育、发展农业等,为商代晚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殷墟文物
殷墟时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包括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甲骨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记录,被誉为“中国文字的宝库”。

甲骨文中的资料不仅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风貌,还成为了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重要支撑。

4. 殷墟传说
殷墟地区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商周战
争”的传说。

传说商周之间曾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过程非常复杂,但据传商纣王在这场战争中被周军击败。

关于安阳殷墟的介绍

关于安阳殷墟的介绍

关于安阳殷墟的介绍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北。

殷商时代的都城遗址。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

殷墟遗迹是殷商王朝遗留下来的一批文字记录遗产。

由宫殿区、王陵区和平民居住区三部分组成。

宫殿区内有多座宫殿建筑基址,分为前殿、正殿、寝殿三部分。

宫殿区西南方有一片规模宏大的王陵区,其中心位置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墓。

王陵区内还有规模巨大的平民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区,布局规整,结构合理,是殷商时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代表。

目前已经发掘的部分有盘庚墓、小屯南地甲骨墓群和妇好墓等。

殷墟遗址现存有宫殿建筑基址20余座,宗庙遗址10余处,王陵遗址5处,贵族墓葬群4处,墓葬300多座。

此外还有大
量的手工业作坊址、铸铜作坊址和制陶作坊址等。

这些遗迹遗物充分反映了殷商时期高度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文明。

—— 1 —1 —。

殷墟简介_精品文档

殷墟简介_精品文档

殷墟简介殷墟,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巷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

殷墟又称商城,是商朝的都城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它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开端,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里程碑。

殷墟发现于20世纪初,当时一位中国学者刘湾先生在此处发现了一些青铜器和陶器。

这一发现引发了全球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研究热潮。

随后,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工作,殷墟的规模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出来。

在殷墟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文物和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发现于四号坑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重量最重的青铜器,高约133厘米,重逾800公斤。

这座鼎铸于公元前13世纪,上面雕刻着各种动物和人像,不仅艺术价值高,更为研究商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除了司母戊鼎之外,殷墟还发现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文物,如殷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文字,它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作卜辞和记录商朝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些甲骨文的研究,人们对商朝的经济、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殷墟的发现和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证明了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而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商朝的成立意味着中国最早的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的形成。

殷墟遗址的发现还改变了人们对古代中国的先进程度的看法。

殷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精美的工艺品,展现了商朝在冶铸、制陶等方面的高度技术能力。

此外,商朝的社会组织和制度结构也显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规模。

为了保护殷墟的遗址和文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安阳市成立了殷墟博物院,用于保护、研究和展示殷墟的文物。

此外,殷墟还被列为中国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遗产。

这些措施的采取保证了殷墟的保存和研究工作的延续。

总之,殷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它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安阳殷墟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

安阳殷墟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

安阳殷墟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安阳殷墟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是中国考古学中的重要发现,对于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遗址的发现与历史背景安阳殷墟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商代的青铜器和陶器,这些文物的出土标志着安阳殷墟的发现。

随后,考古学家对殷墟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商朝的历史和文化。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商朝的都城遗址是商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象征,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遗址的规模与结构安阳殷墟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商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遗址内有城墙、宫殿、祭祀场所、居民区等建筑遗迹,展现了商朝时期的城市规模和建筑风格。

城墙是安阳殷墟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墙高约10米,周长约6公里。

城墙采用夯土筑成,具有很高的防御性能。

城墙内有宫殿、祭祀场所等建筑,反映了商朝时期的政治和宗教制度。

宫殿是安阳殷墟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的重要建筑,宫殿内有大殿、庙宇、官署等建筑,是商朝王室和贵族的居住和办公场所。

宫殿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商朝时期的建筑艺术水平。

祭祀场所是安阳殷墟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场所内有祭坛、祭器等设施,是商朝人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祭祀场所的规模和布局反映了商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

居民区是安阳殷墟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区内有住宅、墓地等建筑,是商朝人民的居住和生活场所。

居民区的规模和布局反映了商朝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三、遗址的意义与价值安阳殷墟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商朝都城遗址的空白,为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墟商代晚期都邑遗址。

位于今很难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

东起后岗,西至北辛庄,南至铁路苗圃,北至三家庄,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即古本《竹书纪年》所云“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殷。

北宋以来时有商文物出土,清末又出土甲骨文。

自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曾进行十五次大规模发掘,建国后历年又进行钻探、发掘。

其布局是:宫殿和宗庙区在小屯村东北洹河以南的中心地区,发现建筑基址五十多座,建在凹形、方形、长方形的夯土台基上,并发现圆形铜柱基,其下有天然大卵石。

还发现建筑物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典礼时杀害的人骨。

这里还出土大量遗物和十万余片甲骨。

也还发现一些中、小墓葬,妇好墓亦在此处。

宫殿区以西,发现宽7—12米,深5—10米的大灰沟,当是人工挖成的防卫设施。

洹河北岸至侯家庄西北冈、前小营村之间是殷王陵区和祭祀场,发现大墓十三座和上千小墓。

出土大批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和用于祭祀和殉葬的人、狗、马、象、鹰等骨骸。

殷墟中心区以外,大司空村、高楼庄、四盘磨等地发现小型房基、墓葬,当为平民居住区。

殷墟西区发现近千座小墓,可分八区,当为族葬墓地。

从大司空村和殷墟西区墓葬群及其出土文物看,平民已在分化。

小屯村东南1公里处的苗圃北地为铸铜遗址,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发现房子和大量炼铜坩埚、陶范等。

小屯西的北辛庄是制骨遗址,发现有房基、骨料、半成品和制骨工具,制品以笄和锥为多。

此外,后岗发现几座族葬墓和杀殉坑,共埋人54具。

殷墟发掘为商代考古奠定了基础,也为商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二里头文化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

以前曾称为“洛达庙类型”文化。

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因有一定差异,又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在河南东南部、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及陕西东部等地也陆续有所发展。

偃师二里头遗址分四期。

一、二期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陶器多褐色,器形多平底,纹饰多蓝纹、细绳纹及方格纹,与二里岗类似的因素逐渐增加。

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器爵、斝、戈、戚、刀、镞、铃和嵌绿松石牌饰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这些大都属于三、四期。

宫殿基址经复原,有堂、庑、门、庭,规模较大。

二里头文化的碳—14法测定年代接近夏代纪年,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数据。

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大禹治水传说尧舜统治时期天下洪水为害,尧命有崇氏首领鲧治水。

鲧用堵塞的方法,结果失败,被舜殛死。

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

禹接受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

禹治水期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治平了洪水。

禹的声望日隆,舜死后拥戴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平治了水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这也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夏文化夏人活动区域内夏王朝时期的居民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叫夏文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古籍记载的夏人活动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发现二里头文化,在考古学发展序列上补足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中间的缺环。

其中有几种主要的看法:一.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不是夏文化;三.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而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属于商文化;四.二里头文化一、二、三期为夏文化,偃师二里头遗址即夏都阳城。

大家对第一、二期遗存可能是夏文化的认识比较一致。

这时期生产水平有较大发展,已是青铜时代,农业上的发展表现为生产工具进步和专用酒器增多。

生产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主要表现在墓葬中出现分正常埋葬的人骨,及宫殿基址中庭发现的人殉坑,反映这一时期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对夏文化分歧的解决有待于考古发掘提供更多物证,同时有待于多学科结合研究取得确切数据,对目前推算出的夏商纪年进行验证或修正,将夏朝的绝对年代确定下来,从而为夏文化探讨提供可靠前提。

夏小正《大戴礼记》篇名。

《隋书•经籍志》著录“《夏小正》一卷”,可见隋时已有别行本。

《礼记•礼运》:“孔子曰……吾得夏时焉”,郑玄注:“得夏四时之书”,即《夏小正》。

内容述从正月到十二月一年时令气候,宜时之农事等生产活动,相传是夏代历书,故名。

为中国现存最古老之月令书。

甲骨文商周时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因出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

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

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

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赵坊堆、陕西长安丰镐、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和强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镇江营九个地点都有发现,上述九个地点共发现312片,1033个字。

其中以凤雏出土最多,计292片,915个字。

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

青铜器有铭文始于商代中期,商代青铜器铭文一般文字较少,大多仅记器主族氏、名字及所祭先人等,寥寥数字,字数最多这亦仅四十余字。

周代铭文字数显著增加,内容亦有发展,多说明做器原因和用途,包括一些重要的事件,如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有的长达几百字,如西周前期的小盂鼎有三百九十余字,西周的后期的毛公鼎达四百九十七字。

到战国中晚期,长篇铭文较少,多为“物勒工名”即记载监造者名、工匠名、器名、置于所在等。

铭文多为铸成,自春秋时期起有刻成的,字体亦随时代变迁而有变化。

鸣条之战商汤灭夏之战役。

夏朝末年,夏王桀生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位后“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伐有施氏,得美女妹喜,甚得宠。

聚敛百姓资财,建倾宫,修瑶台。

民不堪其苦,常指太阳咒骂:“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

拒谏而诛杀大臣,任意伐灭诸侯,诸侯多叛夏。

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个忠于桀的诸侯后,遂出兵伐夏桀。

夏商两军在鸣条会战前商汤举行誓师,誓词即《尚书》中的《汤誓》。

交战后夏军即溃,桀败逃,至南巢(今安徽寿阳)被擒流放而死。

夏王朝遂被灭亡。

盘庚迁般商朝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

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

盘庚继位以后,政局混乱,阶级矛盾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于殷。

但贵族平民都反对迁都,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恫吓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地。

迁殷后,“行汤之政”,政局才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之迅速发展,从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间再未迁都。

九世之乱商朝中期王室动乱。

自仲丁后,王朝中衰,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诸侯离叛。

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

牧野之战周灭商之战役。

周文王死后,武王做灭商准备,曾率师东观兵于孟津,诸侯不约而至孟津相会助周王八百。

武王以实际尚未成熟,率师还周。

过二年,纣王残暴更甚,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孟津伐纣,诸侯会集,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亦出兵助周。

商纣发兵十七万拒敌。

甲子日晨,两军会战于牧野,商军倒戈。

纣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灭亡。

成康之治西周自武王灭商、周公东征后,建立一套礼乐典章制度,巩固了统治。

成王、康王两世四十余年,政局稳定,社会安宁,相传“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为西周最繁荣昌盛之时期,后世史家称“成康之治”。

三监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商旧都封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管叔、蔡叔、霍叔总称三监。

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周公东征武王在克商后二年病逝。

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

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

最后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

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

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大。

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

《逸周书•作雒》篇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

《孟子•滕文公》篇则说,其灭国五十。

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

这次战事是继武王灭殷之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

国人暴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

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

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西周厉王暴虐,被国人驱逐,流亡于彘(今山西霍州东北),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主持政事,称为共和行政。

共和元年(前841)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始。

十四年(前828),厉王死,太子静被拥立,是为周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立宠妾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嗣,废申后行业太子宜臼。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宜臼逃至申国母舅家,申侯遂联合缯国和犬戎伐周,杀幽王、伯服于骊山下,西周覆灭。

申侯、鲁侯、许文公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平王。

次年,因镐京及王畿遭战争破坏,平王得晋、郑、秦和其他诸侯之助,东迁与雒邑(今洛阳),重建周王朝,为东周之始。

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为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名。

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始见《孟子•滕王公上》,此外《周礼》、《汉书》、《谷梁传》、《公羊传》等均有记载。

周朝施行井田制,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元,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

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

耕种井田的农业奴隶也随着土地同属于奴隶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

所谓“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规划亩积和疆界的方块田。

一家百亩,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