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

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
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

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

作者:王德文发布时间:2009-2-5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008年10月以来,外贸出口增长大幅度滑落,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出现负增长。外需萎缩不仅造成了经济增速放缓,而且促使就业形势发生扭转,并给2009年的就业形势增添了巨大压力。为了跟踪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我们先后到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和辽宁等地,对企业、政府部门和城市家庭进行了深入调研,最终结合实地调研的第一手资料,以及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业冲击程度、未来就业形势变化,形成了这份调查报告。

一、金融危机的经济冲击

金融危机的经济冲击,主要表现为外需萎缩或锐减,并透过贸易、投资和服务等领域,减缓经济增长速度,进而使得就业形势发生改变。

(一)收入效应

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大幅度滑落主要来自收入需求效应。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经济增长衰退,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等现象。伴随着失业上升和收入下降,发达国家的

进口收入需求效应显现出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出现了自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进口额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7.9%。到12月份,进出口增长进一步下滑,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8%,进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1.3%。由于进口中有较大比例用于来料加工,进出口下降自然带来了企业的开工不足、减产或停产,形成了有别于往年的反常局面。在2009年1月份最新的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降至0.5%,比上年下降将近3个百分点。美国、欧盟和日本都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这种衰退将进一步降低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加重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二)价格效应

人民币升值会产生出口产品的价格效应。这种价格效应不容忽视。从2005年7月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人民币升值21.2%。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人民币升值步伐比较缓慢,为10.9%。然而,从2007年9月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在一年时间里上升了10.3%。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冲击。以服装衣着类纺织品为例,从2005年7月到2008年1月,出口同比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22.0%以上,但此后一路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平均只有2%左右(如图1)。尽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等汇率出现了大幅度的升值。这种升值相当于产品的价格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会导致进口需求下降,削弱中国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出口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分别为-0.46和4.7。由于收入弹性

绝对值大于出口价格弹性绝对值,金融危机爆发造成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

(三)投资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下降诱发的投资减少,也减弱了投资拉动就业效应。中国是全球吸收FDI投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也减少了对投资盈利预期,从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在资金链条出现断裂的情况下,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但2008年11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36.5%,12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5.73%。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还带来了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四)间接效应

金融危机还对服务业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在经济增长放慢带来的收入减少情况下,国际旅行和旅游业不可避

免地受到影响,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进而对不同行业就业产生程度不同的冲击。

图1:人民币升值对服装产品出口的影响

二、对中国的就业影响

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城镇就业形势由过去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变为相对宽松,出现了“民工荒”等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正当人们讨论这种积极变化时,国际金融危机又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得就业形势发生逆转,在去年底导致大批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提前返乡。

(一)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估计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农民工遭受的冲击程度最大。在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2006年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出乡务工劳动力有1.32亿人。其中,有56.7%在第二产业就业。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3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农民工相对年轻,初中受教育程度约占70%以上。相对来讲,他(她)们的劳动技能较低,因而在企业减员或裁员过程中最容易遭到冲击。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10月份统计,返乡农民工数量约为485万,占这些省份外出务工人员的5.4%。随着时间推移,农民工返乡数量不断上升。据农业部对11个省份120个村庄统计显示,到2008年10月底,有6.5%的农民工返乡。按照1.3亿农民工总量计算,大约有845万人返乡。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2月份,提前返乡农民工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数量10%以上,大约有1000多万人。

农业部最近组织调查的统计显示,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比人们预想的数量要大。来自15个省、150个村抽样调查的结果是,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比例为38.5%,

其中有39.6%属于失去工作或者未找到工作的返乡劳动力。也就是说,相当于外出总量15.3%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大约有2000多万人因经济危机冲击或经济不景气而失去工作岗位。

(二)沿海比内地受冲击程度严重,但沿海地区内部也有很大差别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程度最大。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在90%以上。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东部地区。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和制造业最容易受到影响。在订单减少、推迟或接不到订单的情况,企业开工不足或部分企业倒闭,带来了企业减员或岗位消失问题,使得在这些地区从业的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

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由于来料加工比例高,出口企业的利润薄,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现象也最早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调研中也发现,沿海地区内部的受冲击程度存在显著差别。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受的就业冲击最为严重,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如辽宁等受冲击程度相对较弱。产业结构和外贸依存度等方面差异,是造成这三类地区受冲击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珠江三角洲的服装和纺织等产品出口比例大,来料加工多,因而受冲击程度最大。东北地区如辽宁的大企业多,外向程度低,主要满足国内市场,因

而受冲击程度较低。不过,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一些大企业的计划招工规模有所减少。

(三)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受冲击程度最大

中国外贸出口中工业制品比例占95%以上,由于来料加工比例高,进口产品中有很大部分是为了加工之后出口,这样,制造业就最容易受到冲击。制造业是中国吸纳就业最多的非农产业部门。在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就业面临着就业需求下降的压力。由于超过一半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制造业部门,而在外商投资部门的城镇就业数量为1583万人,加上乡镇企业中外商投资部门859万人,合计有2442万人。在外资流入减少和出口下降的冲击下,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需求下降。

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既有大型制造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其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08年1—9月份,广东省倒闭的1.5万户中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四)就业岗位不足对城镇就业产生挤压效应

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拉动就业能力减弱和就业岗位减少,将对城镇新增就业产生挤压。2007年是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波峰,2008年上半年在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态势。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为5年左右,因而今后2—3年内的经济减速将对城镇总体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冲

击下,出口较大幅度下降和FDI流入减少,意味着对制造业的投资下降,使得中国经济的波动性加剧,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

制造业部门投资下降,不仅带来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且也会对服务业的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结果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挤压。对于部分倒闭的制造企业而言,不仅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而且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也失去就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压力。

三、未来就业形势展望

未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走势变化。目前来看,金融危机是一个周期性冲击,对2009年的城镇就业形势带来了空前的压力。这种就业压力不仅来自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就业岗位减少,而且还来自新增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在不利外部环境下,城镇就业形势也面临着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有利因素。为了促进城镇就业形势向积极方面转化,我们需要在树立战胜金融危机信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政策因素去消除不利的外部环境影响,通过经济复苏拉动就业增长。

(一)空前的城镇就业压力

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相当于就业岗位减少的数量。长期以来,农业部门扮演就

业蓄水池角色,一旦遇到严峻的城市就业形势,农村劳动力就通过返乡务农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是构成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在年龄结构上,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两者占外出从业劳动力的一半以上。作为新一代移民,他(她)们与老一代移民有着本质的区别,希望在城市寻求个人发展机会,因此,这些劳动力继续外出的可能性非常大。31-40岁年龄组占外出从业劳动力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劳动力是农户挣得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外出可能性也非常大。40岁以上年龄组的比例不到20%,在不利的就业形势下,这部分劳动力的外出可能性相对较小。如果按70%的农民工依然外出,那么,粗略地估计农民工的就业岗位缺口接近1400万左右。

城镇的新增劳动力数量非常庞大。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约有830万,2009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数量有610万人,加上去年尚未落实就业的150多万,城镇本身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将达到1500多万人。不考虑就业岗位继续减少的情况,大约需要新增将近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才能解决全部就业问题。然而,我国经济增长创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大约900多万,显然不能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在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城镇劳动力市场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二)不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将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这场金融危机是上个世纪大

萧条以来,全球实体经济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冲击,它对全球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认为,这次危机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长期低迷。一些审慎的预测分析认为,全球经济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大约需要2-3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的恢复时间较长,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需求下降,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持续的打击。特别是一些出口收入弹性较高的产品,对外出口将由高增长转为低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始终存在。中国制造业和出口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不大,对产品价格变化较为敏感。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通过本币贬值方式,刺激出口,而人民币压力始终存在,并存在长期升值预期,这使得中国外贸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被部分削弱。这种价格效应,一方面导致部分企业或制造业产品出口额下降,降低出口市场份额,从而减少出口拉动的就业数量;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出口产品额价格,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预期,外资流入数量减少或净流出,也造成了外向型经济部门的投资下降,拉动就业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

三是中国经济处在下行的经济周期。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央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措施,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难在短期内扭转经济周期的发展方向。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将会导致拉动就业能力减弱,不利于消除城镇庞大的就业压力。

(三)有利的政策因素

尽管2009年中国城镇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不利外部环境,但我国相继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随着这些政策逐步实施到位,它们为我们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传达了坚定的信心。而且,这些政策在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效应也将陆续释放出来,不断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并随着经济复苏而彻底改变。具体来讲,这些有利的政策因素包括:

通过扩大投资实现保增长和保就业。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计划到2010年加大投资4万亿元,主要用于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这些投资开始逐步到位,就业拉动效应将逐步发挥出来。

通过对企业减轻负担和加大扶持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为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的“组合拳”,提高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的税率、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降低企业社会保障缴费费率等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从而为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需求提供保障。初步预计,这些政策可以减轻企业负担2000亿元,稳定上千万个岗位。

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同时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创业的稳定性,为劳动者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就业供求矛盾加剧的情况下,还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通过延长时限、提升水平来实现特别功效。

针对农民工就业困难,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通过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以及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扶持。

采取积极的措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措施,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四)总体趋势判断

2009年将是城镇就业面临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尽管城镇就业存在着巨大的供给压力和不利的外部环境,但在一系列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作用下,这种严峻的形势将会随着经济复苏而逐步缓解。如图2(下)所示,在多渠道、针对

性强的政策措施作用下,城镇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向正常状态恢复。

图2:多管齐下化解城镇就业压力

四、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央已经出台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具有针对性。下一步是要注重狠抓落实,提高这些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政策效果。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纠正地方就业保护问题。

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尽管农民工遭受冲击程度最大,但一些地方政府在稳定和促进就业过程中,大多把本地劳动力就业放在优先的位置,对外来劳动力和农民工采取了差异化的就业政策,如就业岗位补贴优先解决本地就业、对企业社保费用减免也限于本地劳动力优先,等等。

这种差异化的就业政策与上世纪末不少城市出台的就业保护政策如出一辙。由于缺乏有效的责任分工、问责机制和利益补偿,地方政策在解决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等问题上,缺乏激励和积极性。这样,即使中央和地方都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地方就业保护虽提高了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成本,却削弱了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政策措施上,建议采用常住人口的概念把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纳入城镇就业失业统计体系。同时,采取常住人口的就业统计制度来建立就业问责制度。按照常住人口进行就业统计,不分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而是按照解决就业数量和效果,对地方政府进行问责,这样,就能够做到就业优先目标在全国层次和地方层次的相互一致。

目前我国的就业趋势

目前我国的就业趋势 1.当前就业的总体形势 2. (1)从总量上来看 3.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总量压力巨大。 4. 首先,在供给方面,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加大。一是从存量来看,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二是从增量来看,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新增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仍然很大。“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五年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达到5000多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 5. 其次,在需求方面,全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需求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据媒体及国家劳动和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今后几年,我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总人口将超过2400万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2011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会在1200万人,这样,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然还有1200万左右,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6. 此外,在农村,现有劳动力近5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1.8亿人,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人,转移就业的规模、速度、压力也进一步加大。另据有关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

弱。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7. (2)从结构上看 8. 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年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9. 第一产业: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 10. 第二产业:我国工科类大学毕业生人数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振兴我国工业仍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 11. 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 12. 与专业技术人才出现结构性矛盾相似的是,近年来,我国内地农民工“就业难”和东南沿海城市出现的“招工难”现象并存,这也是一种区域性、行业性就业结构失衡的表现。 13. 2.大学生就业形势 14.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15. (1)从大学生就业的总量情况分析 16.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 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 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1.当前就业的总体形势 (1)从总量上来看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总量压力巨大。 首先,在供给方面,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加大。一是从存量来看,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二是从增量来看,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新增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仍然很大。“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五年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达到5000多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 其次,在需求方面,全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需求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据媒体及国家劳动和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今后几年,我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总人口将超过2400万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2011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会在1200万人,这样,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然还有1200万左右,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在农村,现有劳动力近5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1.8亿人,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人,转移就业的规模、速度、压力也进一步加大。另据有关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2)从结构上看 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年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一产业: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 第二产业:我国工科类大学毕业生人数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振兴我国工业仍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

2018中国就业情况分析

2018年我国就业人数统计、人均收入支配及市场发展形势分析 字体大小:大中小2019-01-12 09:44 来源:中国报告网 就业人口,在我国是指在16周岁以上,特殊职业需要18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包括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从业的人员。 一、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特征 就业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减速换挡、结构优化调整、动力加快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的“稳定器”作用显得更加重要。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将“稳就业”放在了“六稳”工作之首。在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延续稳定向好势头。但也应注意到,就业领域存在的一些区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对实现高质量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1、就业整体形势延续稳定向好 2009年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部

2018年以来,尽管面临来自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外部竞争压力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环保要求趋严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等内部环境压力,我国就业形势整体仍呈现稳定向好的态势。从就业人数看,前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6万人,同比均增加3万人。从失业情况看,1-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5.1%以下的较低水平,低于5.5%的年度调控目标;6-9月,全国主要就业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维持在4.3%-4.4%的区间小幅波动;三季度末,全国登记失业率为3.82%,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降至多年来低位。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预测》 2、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占GDP的比重达到53.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对保持就业稳定发挥了重要贡献。测算表明,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大约比第二产业多20%左右。2017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就业人员数量同比增速居前。随着网店、微商、网购快递等网络创业就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1978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部 3、创业创新成为就业增长重要源泉

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形势分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2018年就业形势分析 一、面临严峻的压力和挑战: (一)适龄劳动力数量依然很大,供给持续高位运行,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量。 2017年,全国适龄劳动力9亿人以上 2018年新成长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820万人。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1、三大困难群体就业“齐聚头”,压力剧增 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受经济环境影响,返乡农民工增多,回乡创业不易,带来新的 压力 A、企业改制、产能提升、高新技术更新,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 减少,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当前就业质量就一步提 升,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急需提高。 B、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进城农民工大量 涌入,就业门槛降低,流动性增强。 C、受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影响,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复速过缓,带来 的企业倒闭和裁减员工的影响尚未全部衰退。 D、新的经济形式兴起,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制造加工业和实体 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就业方向逐步向第三产业和家庭服务业转移,带来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扩招,带来高校毕业生持续困难的压力 A、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的脱节,就业信息渠道的缺乏与不 畅,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学、教的单一与孤立,理论与实践脱节,工作能力的欠缺,缺 乏职业生涯整体规划。

C、自我认识不足,盲目定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追求高薪。 (四)、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带来就业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基层———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更大,缺乏人才(环境和发展空间不足) 二、积极的政策应对:拓展渠道,开展公共职业介绍,加强转移就 业,做好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做好就业困难家庭的帮扶就业。三、围绕脱贫攻坚,组织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活动。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人社部部署要求,人社部门的脱贫攻坚工作主要从5个方面着手: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促进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引导各类人才服务贫困地区;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其重点是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和培训。 依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向贫困劳动力发布招聘信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活动,多渠道促进就业

2018年度就业形势分析与2019年度展望

2018年就业形势分析与2019年展望 、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特征 就业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减速换挡、结构优化调整、动力加快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的“稳定器”作用显得更加重要。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将“稳就业”放在了“六稳”工作之首。在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延续稳定向好势头。但也应注意到,就业领域存在的一些区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对实现高质量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1?就业整体形势延续稳定向好 图L年彊来我国城镇新増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小丄虫数据库注:如论年为1-9月数協

2018年以来,尽管面临来自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外部竞争压力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环保要求趋严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等内部环境压力,我国就业形势整体仍呈现稳定向好的态势。从就业人数看,前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6万人,同比均增加3万人。从失业情况看,1-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5.1%以下的较低水平,低于5.5%的年度调控目标;6-9月,全国主要就业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维持在4.3%-4.4%的区间小幅波动;三季度末,全国登记失业率为3.82%,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降至多年来低位。 2?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占GDP 的比重达到53.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对保持就业稳定发挥了重要贡献。测算表明,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大约比第二产业多20%左右。2017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就业人员数量同比增速居前。随着网店、微商、网购快递等网络创业就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现今就业形势之我见

中国的教育制度已经如火如荼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到最后依旧是收效甚微,每年仍然有庞大数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 虽然国家一直在宣传受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不断地增加受教育者的各项优惠措施,但依旧避免不了许多学生的辍学,甚至他们的父母也认为早早进入社会挣钱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跟我们现在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项举措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动力去支持它。同样,教育若想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解决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迫在眉睫的。 前几天妈妈买菜回来,边走边抱怨:“唉,现在这女孩还不如不上学,上完学也找不到工作。”当时我就奇怪,经过妈妈的叙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是同村一姑娘大学毕业将尽一年未找到工作,现在在家待嫁,父母含辛茹苦地供应她上学,到头来没享着她一分钱的福,她却又远嫁做他人妇。想想也是,父母若不供应她上学,必能节省一大部分的开支,反正上学不上学最终的结局都是没工作,都是嫁人。而造成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是大学生人数太多,在男女人数都足量的情况下,作为用人单位理所应当的喜欢男毕业生,这也间接的造成了就业中的男女不平等,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孩上研究生或待业在家准备嫁人。曾经在学校的意气风发,在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之后,渐渐消失殆尽。再者说,女大毕业生在受过高等教育之后,对待对象的要求也比较挑剔,无数的剩女由此而生。 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男大学生也好不到哪里去。男孩子在踏进社会中的一瞬间就背负了无数的压力,工作、结婚、房子、养家、车子,各方面的压力汹涌而来。虽然男生的工作相对好找一点,但是各种低工资却完全不能满足生活各方面对自己的需求,从而也形成了不少譬如“房奴”“蚁族”“啃老族”等等的流行词。面对少的可怜的工资,多数的毕业生只能对曾经的伟大抱负望而却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一不在警醒那些活在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生。前段我和一个男同学聊天,问起他大学所学的专业,他很漫不经心的说自己早都忘了。当时我就很惊异,后来他说,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份工作,攒钱买房,至于其他都无所谓。虽然男生就业的优势会比女生好上那么一点,但是真正找到自己心仪的,合适的工作的又有几人呢? 大学四年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呢?四年的专业学习,在我们走出校门的时候又能回忆起多少呢?我们在学校里愉快的享受大学生活的时候,那些比我们早踏入社会的同龄人已经轻车熟路的摸清了种种社会法则。严峻的就业形势带给我们的除了无边无尽的苦闷心情,是否还有对当今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毕业之后究竟该如何适应社会。

就业形势分析

第一讲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面临的挑战——就业竞争惨烈 1、我国人口多,需要就业的基数大。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 本世纪前20年就业压力仍较大 ●未来20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4亿人. ●“十五”期间(2001-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 ●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目前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 ●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大国意味着劳动力富裕,就业竞争激烈,2003年我国人口达13亿,80年代第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的8.3亿的人口也已达到劳动年龄 ●“十五”期间,每年城乡新增劳动力将增至峰值,加上现有城乡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城镇安排就业的达到2200多万人。按国民经济增长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800万、每年供大于求的缺口1400万——1500万人;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富裕劳动力,矛盾十分尖锐。 ●椐国家统计局测算,在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到90 年代,只增加70万个就业岗位 2、高校扩招的就业压力如期而至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我国高校从99年开始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是世界第一,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国际上通用标准是15%)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总的来说毕业生出现了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98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08万;2002年320多万;2003年380多万,2004年400万。在投入增加不多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短短的六年增加了近4倍,而社会岗位没有同速增长,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二00四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较去年增加68万人,增幅32%。截至9月1日的统计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73%,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比去年增加56万人。但毕业生就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二OO五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三百三十八万人,比去年增加五十八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98年我校共2000人,2004年一年就招收4140余人,2005年招收4100多人,全校学生人数目前已达12000余人,是98年的6倍多。相应的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大副度增长。 3、下岗职工增多,行政事业单位人满为患 全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300万人(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500万人,上年失业人员800万人) 企业: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如太极、宏声、建陶,下岗职工人数居高不下,增大就业压力;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空间较小,数量有限,规模不大,难于生存,劳动力需求不大。 行政事业单位: 一方面机构改革,岗位限编,编制精简;另一方面,公务员依然抢

(完整word版)你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

你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你的职业规划?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大学生结业形势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校扩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 2、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虽然多,却不愿到基层去工作,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3、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4、教育机制的弊端。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觉得社会各界都应都应作出努力。首先,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而且要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公平的就业机会,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其次,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院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是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就业,从现在就该规划一个未来。就我自己而言,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其次,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了让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多种生活需要的技能,正所谓技多可防身。然后,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不仅工作需要创新,我们的思维以及生活都需要创新,如果总是一成不变生活就变得很无趣,社会也很难进步。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 姓名: 于素蕾学号:20021534055 摘要:当今社会,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解决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就业领域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探讨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教育促进就业的可能性,提出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可行性教育措施。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问题;教育措施 Abstract: Now the society, the employment question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it is extremely urgent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This text is directed primarily to the outstanding problem tha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employment field face at present, through probing into educ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employment , function played in employment of education, propose solving the problem feasible education measure of employment. Keywords: Employment form; Employment question; Education measure 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后,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与经济生活中最受关注的问题。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教育与就业问题有相当的联系,并能够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一定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就业问题显示出的不同特点,探讨教育与就业问题的联系,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透视 2005年,我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就业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是,在当前的就业领域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一) 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引言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家庭的稳定幸福、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近年来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人才市场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不乐观,2013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这个数字在不断刷新,20l4年的毕业生人数72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大。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美、英等国大学生就业也不乐观,青年人就业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就业形势、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向市场化,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都有。 (一)从统计方面看,社会人才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差距较大,

未能落实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持续增多,就业压力巨大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20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300万,每年将会有300万多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估计我国未来几年内在人才需求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人员过剩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的大环境联系密切,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数量不匹配的特点。10年来,因为高校扩招力度加大,大学生数量增加走高,加上毕业时间、就业程序的同步造成了“一致”效应。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所下降,随毕业生数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如2010年到20l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由630万增加到了729万,6年里,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很快。 (二)从地域视角看,随着国家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大量出台,二线、三线城市人才吸引能力将逐步增强 近几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精英移民在一线城市的增加速度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房价上涨等造成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加大。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大量“西部开发、中部掘起’’等政策出台,促进了一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经济规模、创业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显着增强。 (三)从就业产业结构视角看,三大产业的就业空间各有优势,战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就业的问题,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查时间:2010年8月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即将毕业的学生 200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而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并且及时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尽量减少自己的就业压力。 这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进行调查的,采用了问卷调查、网络询问等方式。现将此次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剩下的调查者中大部分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屈指可数。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结果有下面表格可知。

(此卷调查人数为40人,数据真实可靠)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二、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我们也做了细致的调查,得出了以下表格。 由此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不关心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和了解,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

浅谈中国就业形势现状及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2652718.html, 浅谈中国就业形势现状及原因 作者:曾琦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6期 摘要: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每一年都会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而这些庞 大的劳动力对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中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庞大的劳动力红利。然而,由于受近年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中国的就业形势也变得严峻了起来。与此相对应的是,最近几年来中国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一方面中国的就业情况在恶化,而另一方面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却在不断地增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就业形势将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国就业形势劳动力经济形势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就业问题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议题。例如在美国,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每届政府最为头疼的一项任务;在欧洲,受欧债危机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针对改善就业形势的抗议活动也是屡屡发生。而反观我们中国,由于持续的经济发展的需要,近30年来就业形势也算是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但在最近经济情况不乐观的前提下,中国的就业形势压力也在突增,如何解决好社会上的就业需求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就业形势的现状 1.经济情况不乐观,就业岗位减少。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全球的经济形势也不 容乐观。首先是世界上多个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对外需求减少,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的贸易出口国以及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对于我国而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也直接体现在了中国的出口增速下滑和经济增速放缓。由此相对应的是,由于出口放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大批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纷纷重组或倒闭,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下岗工人,加剧了中国的就业难形势。 2.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外资金抽逃。在过去,中国依靠着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得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但到了今天,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用工工资,因此在最近几年里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许多外资制造业或加工类企业都把厂房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大批工厂的关闭也使得这些工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3.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增长加重了国内就业压力。除了以上就业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外,就业市场的“供方”却在不断地增加。据最新的估算,2015年的新增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就高达749万人,如何在社会上为这么多人安排工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如何解决每年如此众多的新增劳动力也成为令中央政府头疼的一件事。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结合自身实际谈下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 原因 解决方法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 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如何看待和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大学生创业网讯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就业形势发生新变化,突出表现为部分地区招工难与部分人群就业难并存。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本来就是社

新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分析

新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在十二五规划施行的如火如荼的2013年,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的新一年,在2013年的毕业季到来之时,中国的就业形势依旧是不容乐观。而在这中间,大学生、农民工的问题最是突出。在发展的新时期中,需要完善、解决相关问题以求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高度。 关键词: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难就业形势 一、新时期中国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的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 1.大学扩招,生源参差,数额增大,社会竞争激烈 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而今,伴随高中毕业生的逐年增加,高校生源扩招更是势在必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得人学习了高等知识,却过于追求数量而不太注重质量。2008年到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59万人增至680万,而2013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这是多么严峻的数字。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这些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严重 第一是专业扎堆,热门专业的人才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都渐趋饱和,

许多人都认为这些专业好找工作,纷纷报考此类相关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虽大,但往往供给量更大,以至于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依旧找不到工作;第二是就业单位扎堆,大部分的毕业生都将高薪的外企和政府工作机关当做择业的首选。致使大学毕业生往往热衷于外企的工作并且热衷于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第三就是地区扎堆,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些地方就业机会多,造成地区扎堆的现象,而往往忘了中、西部地区更加需要人才,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选人挑剔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这也是大学生难就业的一大原因。 4.自我认识能力不足,自我期望值过大,缺乏人生职业规划 很多大学生存在这种心理,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自我期望值过大,并且认为自己拥有高学历,就应配备较高水平、较高资薪的工作,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老大难”现象。 (二)农民工就业难 1.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造成劳动关系问题突出 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城乡分离的旧机制制,因此对“农民工”而言,他们在城市中寻找的工作只能在非正规部门,主要是一些松散组织、中小型企业、劳务组织、个体商户等。在这些组织中,许多雇佣关系不规范。因此,有关“农民工”的劳动关系问题非常突出。 2.农民工权利受到侵犯且权利意识不足

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文档3篇

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文档3篇Employment situation survey report

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文档3篇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文档 2、篇章2: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势文档 3、篇章3: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文档 篇章1: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文档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xx区就业、失业人员的现状,掌握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我局就此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分析活动。现将调查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覆盖了7个办事处40个社区、6个行政村、 嘎查。此次调查共有城镇居民48540户,人口总数132835人,流动人口7462人,(居住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5116人);适 龄劳动力人口89895人;就业人口71349人(其中:外出就业 人口2390人),失业人口4805人,离退休人口 16093人, 在校学生及学龄前人口27230人,丧失劳动力人口及其他人口13358人,残疾人2711人。 ⑴、调查的城镇居民人口中,女性64757人,占人口总 数的48.75%,男性68078人,占人口总数的51.25%;16周岁 以下青少年儿童18922 人,占人口总数的14.25%,16--40周 岁青壮年人口55968人,占人口总数的42.13%,41--60周岁 中老年人口39229人,占人口总数的29.53%,60岁以上老龄 人口18716人,占人口总数的14.09%。 ⑵、就业人员71349人,占人口总数的53.71%,其中: 行政事业单位就业6569人,占从业人数9.21%,国有企业就 业15450人,占从业人数 21.65%,集体股份制企业就业 13088人,占从业人数18.34%,个体私营企业就业6700人, 占从业人数9.39%,外出就业2328人,占从业人数的3.26%,以灵活就业、从事公益岗位等就业方式实现就业27214人,占从业人数的38.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