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地质学的历史与未来

合集下载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起源、演化以及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现象的学科,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地质学的体系。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入手,然后介绍地质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时期,例如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然而,正式的地质学发展始于18世纪的欧洲,最早的地质学家包括克里斯蒂安·赫鲁晓士、詹姆斯·赫顿以及威廉·史密斯。

他们通过观察地球的地层、化石和岩石来推断地质历史并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如地层学、地貌学和古地理学等。

然而,直到19世纪中期,地质学才真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查尔斯·赫什尔、检查者·隆特和威廉·汤姆森等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球的萌动和地质过程来建立地球历史的框架,提出了地球的年龄和地壳漂移的概念。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火山学、矿床学和地震学等新领域,并建立了地质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相对年代学和地质模型。

20世纪初,地球科学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地质学的进步。

地质学家开始采用现代的科学仪器和技术来研究地质现象,例如地震仪、地磁仪和卫星遥感。

这些新的技术使得地质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在当代地质学中,许多重要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其中之一是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表明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它们在构造活跃区域之间发生相对的运动。

这一概念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此外,地质学家还研究了全球变化和环境演化,包括气候变化、生物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地质学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的地质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对地球自然系统的全面认知,例如地球化学、古气候学和生物地质学。

此外,地质学家还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以应对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持续影响。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研究方向分析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研究方向分析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研究方向分析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演化历史和地质现象的学科,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早期起源开始,分析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并重点讨论了地质学的现代研究方向。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早期的学者如亚里士多德和烟霞派学者都对地球的形成和地质现象进行过一些观察和猜测。

然而,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才开始真正对地球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对岩石、矿物和化石的观察,逐步建立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地质学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层学和岩石学方面。

地层学通过研究地层的堆叠关系和化石的分布,揭示了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家将地层分为不同的地质时期,为地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序列。

岩石学则研究岩石的组成、结构和形成过程,为地球内部的变化和动力机制提供了线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学研究逐渐拓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貌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地质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地球物理学通过测量地球引力、地磁场、地震和地形等参数,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地球化学则通过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化学组成,揭示地球的化学演化过程。

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地质过程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近年来,地质学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全球变化和资源环境领域。

全球变化研究关注地球系统的整体演变和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地球的长期动力演化和短期的灾害性事件。

资源环境研究旨在探索和利用地球的资源,如石油、矿产和水资源等。

此外,环境地质学也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遥感技术、卫星导航和地球信息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地质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此外,计算机模拟和数值模型的建立,使得地质学研究具有了更高的精度和预测性,同时降低了实验和野外观察的成本和风险。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人开始意识到地质变化的存在。

然而,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1900年代初,中国学者王大昕和徐永昌分别在欧洲和日本学习地质学,并将其带回中国。

他们开创了中国地质学的先河,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

192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地质矿产学会的成立,中国地质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开始研究地质演化、地质构造和区域地质学等领域,提出了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观点,例如“中国大陆架”和“太平洋构造”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各地质勘探单位相继成立,一批杰出的地质学家如钱学森、曾庆存等开始涌现。

他们在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地质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地质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地质学家们开始深入探索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如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

如今,中国地质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球科学领域之一。

在地震、火山、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很广的应用。

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地球表面以及内部的历史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了地球科学的各个方面,如地质演化、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表层过程等。

地质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时间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对于采矿和基础设施的需求推动了地质学的兴起。

地质学家开始研究地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以解决采矿和工程方面的问题。

19世纪的大洋地质学方面的突破,揭示了地球表面和内部的一些奥秘。

而20世纪的地球科学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地球进行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地质学的发展趋势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目前,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在地质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首先是数字地质学的兴起。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值模拟、地质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成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数字地质学的发展使得地质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模拟地球的演化过程,提高地质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其次是多学科整合的趋势。

地质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往往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紧密合作,才能全面了解地球系统的动态过程。

气候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等等学科的发展与地质学的融合成为了一个主要趋势。

通过多学科融合,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过程的相互作用。

此外,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问题也是地质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地球的自然资源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地质学家正在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矿产资源、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质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地质风险评估与灾害预防也是地质学关注的重点。

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地质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特点

地质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特点

地质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特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构成、演化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地质学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地貌学到现代的地球科学,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拓展。

本文将探讨地质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特点。

1. 地质学的历史发展1.1 古代地质学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发展中,人们开始对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地层进行观察和探索。

早在中国的商朝时期,就有记载了地震现象和地层的形成。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对地球进行描述和分类,这些描述和分类成为后来地质学发展的基础。

1.2 地质学的正式建立地质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在这一时期,一位法国科学家伯杰蒂(Nicolas Steno)首次提出了“相同岩层是同时代的”原则,开创了与岩石地层相关的地质学原则。

其后,拉马克、哈顿、李奥波德·冯·布吕克和查尔斯·达尔文等学者相继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

1.3 地球科学的出现20世纪初,地质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质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地表,人们开始专注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地质学融入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学等学科,进一步推动了地质学的繁荣。

2. 地质学的学科特点2.1 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学通过研究地球各个时期的地质事件和地层变化,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

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地壳、岩石和岩层,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现象和现代地质特征。

2.2 预测自然灾害风险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预测和研究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和洪水等。

通过研究地球的板块运动、地壳变形和地下水位等现象,地质学家可以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可能性,以及洪水的发生概率。

2.3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地下岩石特征,地质学家可以定位潜在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等。

地质学的发展和前沿领域

地质学的发展和前沿领域

地质学的发展和前沿领域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形态变化的自然科学,也是人类认知自然界、探索能源和环境资源的重要学科。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涉及的前沿领域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发展历程、经典理论、新技术、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起来了解一下地质学的新动态吧。

一、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地质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中国的《尚书》、《易经》等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地震和山形变化的记载。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提高,地质学逐渐成为一门更加系统、科学的学科。

18世纪初,法国学者布丰依据岩层排列顺序,提出了地层学说,奠定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地质学的演化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初,地球物理学和放射性同位素法等新技术的创新,使得地质学的研究更加精确和深入。

21世纪,地质学已经成为一门包含多个分支和交叉学科的复杂学科,包含了地质、气象、环境、水文、岩土工程等学科内容。

二、地质学的经典理论地质学的经典理论主要包括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地震地质学、沉积学、地貌学等方面。

其中,岩石圈的构造和演化是地质学的核心,涉及地球内部结构、板块构造、伽马辐射、地热能等多个方面。

地震地质学是研究地震原因、预测和防治等方面的重要学科。

沉积学则关注遗存的岩石的组成和类型、沉积岩中所含的有用矿物质等。

地貌学则是研究地表特征、河流、山区等地貌的形成和变化等方面。

三、地质学的新技术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地质学研究带来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地质学研究更加科学、精确和深入。

例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建筑工程等领域。

地球化学研究技术可以通过对地球上各种物质进行分析检测,确定地球内部的化学成分和构造特征。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遥感图像来解决地表变化的问题。

通过这些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地质学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球表面的现象,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过程。

地质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地质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地质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质历史以及地球资源的科学学科。

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地质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地质学将面临着以下几个方向和挑战:1. 深海地质的研究:地球的70%是由海洋覆盖的,但是目前人们对深海地质的了解仍然有限。

未来地质学的发展将更加关注深海地质的研究,包括深海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海底火山活动、海底地震活动等。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以及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 资源地质学的研究:地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地球上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未来地质学的发展将更加关注资源地质学的研究,探索新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并寻找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开发方式。

此外,地质学还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也将发生革命性的转变。

未来地质学将大量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和挖掘大规模的地质数据,提高地质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这将为资源勘查、地震预测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提供更加精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4. 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模式: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需要和其他学科进行广泛的交叉和融合。

未来地质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

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地质学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地球系统,探索地球的演化和环境的变化规律。

5.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巨大,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是地质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未来地质学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滑等。

通过对地质灾害机理和发生规律的研究,地质学将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6. 教育与科普的推广:地质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科学知识对于公众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我国地质工程学的发展及地质科普旅游的现状

浅析我国地质工程学的发展及地质科普旅游的现状

浅析我国地质工程学的发展及地质科普旅游的现状摘要:中国工程地质学从建国初期的一片空白,发展到今天成为一门内容丰富、理论体系严谨、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发展之迅速是惊人的。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形势大好,新世纪的到来,经济建设任务更为艰巨,新型城镇、新型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黄河的治理、西南水电资源的开发、南水北调工程、海峡通道等等,为工程地质学研究开拓了美好前景。

地质遗迹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生态系统相对较脆弱,一旦被破坏就无法补救和挽回。

地质公园的首要宗旨就是要保护好地质遗迹的原真性和自然风貌,保护是第一位的,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适度合理的旅游活动,普及地学知识。

关键词:地质工程科普旅游一、引言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近年来我国地质科普旅游发展很快,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方兴未艾,但学术研究相对滞后,还不能及时、科学地指导地质科普旅游的健康发展。

我国地质科普旅游还存在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轻视保护、解说系统过多地充斥着神话传说故事等问题,因此急需加强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

二、工程地质学研究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与土力学相比,岩体力学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是知之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地质学的历史与未来 摘 要:地质学作为源远流长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在创造自身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章将18世纪以来中国地质学发展根据不同阶段的节点分为5个阶段:(1)准备阶段(l840年~1912年),(2)奠基阶段(1912年~1937年),(3)过渡阶段(1937年~1949年),(4)发展阶段(1949年~1965年)和(5)繁荣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并分别论述了每个阶段的历程特点。21世纪以来,我国的地质事业更是蒸蒸日上,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我国地质学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研究积累,如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可能出现新的繁荣时期,并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字:地质学;社会需求;发展阶段;未来展望 0 引言 地质学,作为古老的五大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地质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对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由地质学所指导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探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源泉。人类在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赖以生存的地球,后来一些先驱者成为有意识研究地球的地学家。数千年来,无数地学先辈历尽险阻的考察及卓越的思考,逐渐使大量的关于地球的知识和理论集中起来形成了地质学[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地质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1 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发展简史 中国的现代地质科学完全是由西方引进,而非植根于国内。而我国古代在地质学上的成就与西方地质学在1450年以前的萌芽阶段的见解相比毫不逊色[2]。但自17世纪中期以后,民气颓下,学风不振。直到19世纪中期,几乎未见地质学方面的任何发现和论述[3]。 现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可分为五个阶段: 1.1准备阶段(1840~1912) 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因而外国学者研 究中国地质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同时,当时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翻译书籍,是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但这些工作对推动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似乎作用不大。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地质文献最早的是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年刊于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他还同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1906年在上海出版。但这些文章主要是出于当时爱国的热忱和对振兴实业的期望,而不是地质研究的成果。 1.2奠基阶段(1912~1937) 中国地质事业的真正开始是1912年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此后数年,章鸿剑、丁文江、翁文颧这三位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筚路蓝缕,艰难创业[4]。特别是在瑞典J。安特生(Anderson)的协助下,于1922年开始出版《中国古生物志》,短期间即饮誉中外。地质调查所成立后短期内即能全面发展,取得国际上的普遍重视,是中国地质界的幸运和骄傲。 1920年李四光与美国A。W。葛利普同时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大大加强了地质教育,出现了20年代中国地质界第一个繁荣期。在葛利普的指导、培育和丁文江、翁文颧等的全面领导和规划下,人才辈出,成就斐然。李四光于20年代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志》(1926)和发表于英国《地质学杂志》(1929)上的有关东亚和全球构造的文章,可能是第三世界地质学者涉及全球 问题的第一人。 1.3过渡阶段(1937一1949) 在民族苦难的战争年代,地质工作相对局限于中国西南和西部的大后方,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而在地质学人的艰苦努力下,地质研究和地质教育却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在地质研究的总结和系统编图方面,尤为引人注目。李四光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地质》(1939)既奠定了地质力学的基础和雏型,又包含了大量地层和区域构造的资料。在这一阶段后期,在黄汲清领导下,编出和重编了14幅100万分之一地质图,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的东部。这些图幅虽然在解放后出版,但却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中国的地质教育从20年代后期即有所发展。1938年后由于战争影响,高校内迁,形成昆明、重庆两个中心,都能做到学人辈出,思想活跃。从人才培育方面看,回顾当时,也可称为地质上的第二个繁荣期。 1.4发展阶段(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事业大规模发展,按照苏联模式,全面规划和大力开发了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机构和地质教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在基础地质方面,有大规模的20万分之一地质填图和100万分之一和300万分之一各种专业图件的编制。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后,于60年代前期出版的地层和古生物两个系列专著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总结。50年代苏联大地构造理论的引人使中国构造地质界思想活跃。除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和黄汲清的多旋回综合构造理论外,还出现了一些构造学派。 遗憾的是这些巨大的工作和成果几乎不为西方所知,继之而来的十年动乱更推迟和损害了我们的地质事业,使我们在60年代地学革命后的起点上又落后了将近10年。 1.5 繁荣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来) 60年代的地学革命使地质科学和整个地球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地质学术观念发生了迅速而重大的转变。由于特定条件,直到1972年始由尹赞勋著文向中国地质界介绍了新全球构造和板块学说。1973年出现了常承发等关于青藏高原板块构造的著名论文。其后李春显(1975)发表了以板块构造分析中国地质的论文。孙荣圭曾对1979年全国构造地质会议期间一些主要发言人对板块学说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实际上1980年以后,新全球构造学说即在中国地质界得到普遍的承认。如从1973年常承法等的论文算起,比国外(1965)迟了8年。新全球构造或板块构造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推广应用于各个地质学科,可以对已有的成果结论进行重新审查和解释。因此,将新理论的概念同中国的已有的成果资料相结合,进行新的探讨和解释,就成为较普遍而正确的研究方向。 从70年代后期以来,有关青藏地区的双边协作研究,通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和国际岩石圈计划(ILP)及其后续和有关的协作计划组织起来的各项合作蓬勃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扩展。中国学者在国外地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著稳步增加。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 2 中国地质学发展前景 我国地质学家较早关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趋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初地质学科发展趋势的调研中,已初步提出了地球系统研究的构想。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在作地球科学发展调研时,强调地球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支柱[5]。进入21世纪后,地球科学部就地球科学的发展多次组织了研讨会。 一些科学家就地球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许多不足,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地球科学部在其“十五”规划中,也强调了地球系统的整体性和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在横跨各学科的高度上设立了7个优先领域[6],并以此指导了“十五”期间的重点和重大项目立项工作。地质学家们已通过激烈的竞争,参与了大陆动力学、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质学在地球系统的研究框架下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我国地质学曾在建国初期因国家对能源与矿产资源的迫切需要而备受重视,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油田勘探、地质找矿等领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社会的尊重也激励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地质前辈们提出的创新学术思想使我国当时地质学理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活跃局面,也因此造就了曾达到百万规模的中国地质学工作队伍。 众所周知,我国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中国地质构造复杂、演化历史漫长,地质记录的完整和丰富,为世界少有,为古生物、古环境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大陆地处环太平洋、特提斯和古亚洲洋三大构造带交汇部位,既有类型多样的碰撞造山带,也发育了独特的陆内变形,为研究大陆动力学提供了实例。中国作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在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相互作用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为地质学家提出了重大的科学命题。 近年来,地质学家们通过长期的研究积累,已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7]。 2004 年,刘东生院士因黄土地质学与古环境研究卓越成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奖,空缺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也被三位古生物学家分享。 这不但是地质学家们努力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新的社会需求已重新引起社会对地质学研究的关注。 地质学家对全球环境变化与生命演化历史的知识贡献,已被社会所认可。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引起的石油消耗量的剧增和矿产资源的紧缺,使人们重新审视社会发展对传统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从而成为地质学发展强劲动力。 2004 年8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其主题为“从地中海走向全球地质学的复兴”,形象地说明了地质学的发展前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会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联合国际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学会(IUGG)、国际地理科学联合会(IGU)、国际岩石圈计划(ILP)等组织,也即将推出的行星地球年活动,其口号是“全社会的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 for Society)”,把地质科学与服务社会两大主题密切结合在一起。 提出聚焦与地球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过程,及长远的可持续性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并通过广泛的科普活动,重新引起社会对地质学研究的关注,树立地质学研究在公众中的新形象。全球地质学即将出现新的繁荣时期。 面临全球地质学的发展机遇,又适逢我国正在制定中长期科学划。我国地质学在上个世纪末已完成了人才更替,中青年地质学家已经成为研究的主力,为地质学的发展做好了人力资源的储备。中国的地质学可以期待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3 结语 我国的地质事业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壮大,现在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与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的艰辛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总的来说是有利的,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坚持正确的做法,就必能发挥们自己的优势,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使我们的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加速前进。 参 考 文 献 [1] 李叔达,胡承祖,沈逸芳,等.动力地质学原理[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2] Wang Hongzhen,Xia Xiangrong and Tao Shilong . A brief history of geo1ogy in China.[J].Geol . China, 1989 [3] 王鸿祯.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J].地球科学1992(01):1-8 [4] 黄汲清.我国地质科学工作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开展阶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7~35 [5]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 地球科学: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J]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19~34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21 世纪初地球科学战略重点. [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