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设计艺术综合理论》考试大纲2012

703《设计艺术综合理论》考试大纲2012
703《设计艺术综合理论》考试大纲2012

初试《设计艺术综合理论》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设计艺术综合理论考试范围为中外美术史、设计学概论、艺术设计造型基础三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设计艺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设计艺术学的知识和方法,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攻读设计艺术学各方向硕士学位课程的需要。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试题内容范围为《中外美术史》占60分、《设计学概论》占40分、《艺术设计造型基础》占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填空,每题2-4分,累计30分

2.选择,每题2-4分,累计30分

3.概念题(或名词解释),每题5-8分,累计20分

4.简答题(绘图题),每题8-12分,累计30分

5.论述题,每题20分,累计40分

三、考查范围

《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设计学概论》、《艺术设计造型基础》。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中外美术简史

1.中国美术简史

了解中国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情况。掌握各时期美术作品的形式种类、主要特点和代表人物,重要作品的意义以及对后期的影响。

1.1史前及先秦美术

原始陶器艺术、绘画和雕塑的主要类型及其风格特征。先秦青铜艺术、雕塑艺术和绘画的发展过程、主要类型及其风格特征。

1.2秦汉美术

秦汉绘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和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主要类型及其风格特征。

1.3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

南北方佛教美术、魏晋南北朝、隋唐绘画、雕塑及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主要类型及其风格特征,主要的绘画理论。

1.4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宋元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壁画的发展过程、主要类型及其风格特征。

1.5明清美术

明清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壁画的发展过程、主要类型及其风格特征。

1.6近代美术

近代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壁画的发展过程、主要类型及其风格特征,美术史论。

2.外国美术史

了解世界艺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情况。掌握各时期、各国家美术作品的形式种类、主要特点和代表人物,重要作品的意义以及对后期的影响。

2.1 原始、古代美术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发现,以及艺术的起源;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美术的特点以及与宗教观念间的关系,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及雕塑艺术的主要特色。

2.2 欧洲中世纪美术

拜占庭美术的主要成就,罗马式、哥特式建筑及雕刻的艺术特色。

2.3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文艺复兴的产生与时代背景间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艺术特色、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4 17、18世纪欧洲美术

17、18世纪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法国美术的主要特色、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5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的主要流派、艺术特色、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6 20世纪美术

20世纪世界美术的主要流派、艺术特色、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7 亚洲美术

伊朗、印度、东南亚、日本、古代朝鲜美术的主要特色、代表人物及作品。

2.8 非洲、拉丁美洲古代美术

非洲黑人美术、拉丁美洲古代美术的主要特色及代表作品。

第二部分设计学概论

1.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了解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掌握古今中外主导的设计思想及其影响。

1.1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1.2设计学的研究的现状

2.设计的多重特征

了解设计与艺术、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作用,掌握设计的艺术特征、科技特征、经济性质。

2.1设计的艺术特征。

2.2设计的科技特征。

2.3设计的经济性质。

3.设计源流之一

了解并掌握中国设计简史。

4.设计源流之二

了解并掌握西方设计简史。

5.设计的类型

了解并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的概念、基本要素等相关知识。

5.1视觉传达设计

5.2产品设计

5.3环境设计

6.设计师

了解并掌握设计师的历史演变、技能要求、类型等。

6.1设计师的历史演变

6.2设计师的技能要求

6.3设计师的类型

6.4设计师的社会职责

7.设计批评

掌握设计批评的标准与理论等。

7.1设计批评的对象及其批评者

7.2设计批评的标准

7.3设计批评的方式

7.4设计批评的理论

第三部分艺术设计造型基础

1.艺术设计基础概论

了解并掌握艺术设计的概念和特征、艺术设计造型基础概念。

1.1艺术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1.2艺术设计造型基础概念

2.设计与艺术形态

了解并掌握形态的概念、基本知识和构成元素。

2.1形态的概念和分类

2.2形态的视觉和知觉心理

2.3统觉和错觉

2.4基本形态构成元素

3.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

掌握设计美学概念和形式美法则

3.1设计美学概念

3.2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与原则

4.平面构成

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知识和构成的方式方法。

4.1概述

4.2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4.3点、线、面及其构成

4.4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

5.立体构成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和构成的方式方法。

5.1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5.2构成的原则

5.3构成的方式方法

5.4构成与多媒体

6.空间构成

掌握空间构成的基本知识和构成的方式方法。

6.1空间概念

6.2空间构成要素

6.3空间的构成

6.4空间构成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6.5空间艺术美学心理

7.色彩构成

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和构成的方式方法。

7.1敲开色彩的大门

7.2色彩构成概述

7.3色相环与色立体

7.4色彩三要素

7.5色彩混合

7.6色彩的心理学效应

7.7色彩对比

7.8色彩调和

8.构成基础与现代艺术设计

了解构成在各种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8.1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8.2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8.3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五、考试用具说明

铅笔、橡皮、圆规、格尺等。

六、主要参考书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3 3.孔笛,中外美术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齐鲁书社,2008-9-1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5.安晓波等,艺术设计造型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上)综合练习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林小宁 注:综合练习中所标分数为对应题型分值的参考范围 一.填空题(共30分) 1.机械零件丧失预定的功能而不能正常工作的现象,称为()。 2.载荷按其大小和方向是否随时间变化分为()和()两类。 3.根据原动机或负载的额定功率计算出的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叫()。 4.载荷系数K与名义载荷的乘积叫()。 5.按照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否随时间变化分为()和()。 6.合理选择安全系数的原则是:在保证()的原则下,尽可能()安全系数。 7.疲劳设计有()和()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 8.在疲劳曲线中,纵坐标 rN表示零件材料的()。 9.许多机器都是由()、()和()三部分组成的。 10.按工作原理,机械传动可分为()和()两大类。 11.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和()。 12.带传动的设计准则是:在保证带传动在工作时()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和()。13.V带轮的材料主要采用(),转速高时可采用()。 14.与带传动相比,链传动无()和()现象,工作可靠,具有准确的(),传动效率较高。 15.在带传动中,弹性滑动和滑动率的大小与()和()的拉力差有关,随着传递()的增加,弹性滑动和滑动率也将增大。 16.单根V带所能传递功率主要取决于()和()。 17.链条的长度以()来表示,一般应尽量避免()节。 18.滚子链传动最主要的参数是()。 19.按螺旋机构的工作情况,螺旋主要用于以下三种情况:()、()和()螺旋。20.按照母体形状,螺纹分为()螺纹和()螺纹。 21.按螺旋和螺母的运动情况,螺旋传动有四种结构,但它们的()关系是相同的。22.按螺纹副的摩擦性质,可分为()螺旋、()螺旋和()螺旋。 23.在齿轮传动中,齿轮齿面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和()。 24.开式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和()。 25.闭式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和()。 26.齿轮能承受动载荷的大小取决于齿轮的()及()。 27.设计齿轮传动时,为限制整个传动的尺寸过大,一般应限制大小齿轮的齿数比≤()。,28.对闭式蜗杆传动,为避免油温升高而导致胶合,设计时要进行()计算。 二.填空题(共20分) 1.机械零件的计算载荷由()确定。 A.原动机的额定功率和效率B.工作机的负载和机械效率 C.零件名义载荷和工作应力D.零件名义载荷和附加载荷 2.机械零件静应力计算的强度准则是()。 A.使计算应力≤极限应力B.使计算应力≤许用应力 C.使计算安全系数≤许用安全系数D.使计算安全系数≤1 3.在带传动中(i>1),传动带内部应力的最大值发生在带()。

机械设计工程师考试大纲

机械工程师考试大纲,你看一下有没有含金量 Ⅰ.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和表示方法。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和标注。 2.熟悉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试验方法及其选用。掌握钢的热处理原理,熟悉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及其选用。了解常用工程塑料、特种陶瓷、光纤和纳米材料的种类及应用。3.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进行零、部件的设计。熟悉机械产品的设计程序和基本技术要素,能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零件的辅助设计,熟悉实用设计方法,了解现代设计方法。 4.掌握制订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制订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并能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一般工艺问题。熟悉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切(磨)削加工、特种加工、表面涂盖处理、装配等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并掌握某些重点。熟悉工艺方案和工艺装备的设计知识。了解生产线设计和车间平面布置原则和知识。 5.熟悉与职业相关的安全法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熟悉经济和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管理创新的理念及应用。 6.熟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掌握过程控制的基本工具与方法,了解有关质量检测技术。7.熟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数控(CNC)系统的构成、作用和控制程序的编制。了解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及应用。 8.了解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Ⅱ.考试内容 一、工程制图与公差配合 1.工程制图的一般规定 (1)图框 (2)图线 (3)比例 (4)标题栏 (5)视图表示方法 (6)图面的布置 (7)剖面符号与画法 2.零、部件(系统)图样的规定画法 (1)机械系统零、部件图样的规定画法(螺纹及螺纹紧固件的画法齿轮、齿条、蜗杆、蜗轮及链轮的画法花键的画法及其尺寸标注弹簧的画法) (2)机械、液压、气动系统图的示意画法(机械零、部件的简化画法和符号管路、接口和接头简化画法及符号常用液压元件简化画法及符号) 3.原理图 (1)机械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2)液压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3)气动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4.示意图 5.尺寸、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标注 (1)尺寸标注 (2)公差与配合标注(基本概念公差与配合的标注方法) (3)形位公差标注 6.表面质量描述和标注 (1)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考试(以下简称“插班生考试”)《机械设计基础》科目的考试,是普通高等学校(含离职班和各类成人高校从普通高考招生的普通班)应届和往届专科毕业生,以及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国民教育系列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人员,升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就读的统考科目。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插班生《机械设计基础》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 1.命题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目标和考核内容,考试命题应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试题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识记为20%,理解35%,应用45%。 3.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易约占20%,较易约占30%,较难约占30%,难约占20%。 Ⅱ、考试内容 1.考核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的考核内容为常用机构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选用及设计计算方法,具备设计一般参数通用机械零件的能力。 2.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绪论 一、考核目的 本章考核的目的是:机械设计研究对象及内容、一般要求和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三)机械设计的一般要求和过程。 三、考核要求 识记:机械设计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机械设计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要求和过程。 第1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一、考核目的 本章考核的目的是:运动副相关的概念、分类;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二、考核知识点 (一)运动副及其分类; (二)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三)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三、考核要求 识记:构件、运动副、约束、自由度和运动链。 理解: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应用: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3)要点

机械基础习题5 一、填空题 1.机械零件丧失预定的功能而不能正常工作的现象,称为(。 2.载荷按其大小和方向是否随时间变化分为(和(两类。 3.根据原动机或负载的额定功率计算出的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叫(。 4.载荷系数K与名义载荷的乘积叫(。 5.按照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否随时间变化分为(和(。 6.合理选择安全系数的原则是:在保证(的原则下,尽可能(安全系数。 7.疲劳设计有(和(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 8.在疲劳曲线中,纵坐标 rN表示零件材料的(。 9.许多机器都是由(、(和(三部分组成的。 10.按工作原理,机械传动可分为(和(两大类。 11.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和(。 12.带传动的设计准则是:在保证带传动在工作时(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和(。 13.V带轮的材料主要采用(,转速高时可采用(。 14.与带传动相比,链传动无(和(现象,工作可靠,具有准确的(,传动效率较高。 15.在带传动中,弹性滑动和滑动率的大小与(和(的拉力差有关,随着传递(的增加,弹性滑动和滑动率也将增大。 16.单根V带所能传递功率主要取决于(和(。

17.链条的长度以(来表示,一般应尽量避免(节。 18.滚子链传动最主要的参数是(。 19.按螺旋机构的工作情况,螺旋主要用于以下三种情况:(、(和(螺旋。 20.按照母体形状,螺纹分为(螺纹和(螺纹。 21.按螺旋和螺母的运动情况,螺旋传动有四种结构,但它们的(关系是相同的。 22.按螺纹副的摩擦性质,可分为(螺旋、(螺旋和(螺旋。 23.在齿轮传动中,齿轮齿面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和(。 24.开式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和(。 25.闭式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和(。 26.齿轮能承受动载荷的大小取决于齿轮的(及(。 27.设计齿轮传动时,为限制整个传动的尺寸过大,一般应限制大小齿轮的齿数比≤(。, 28.对闭式蜗杆传动,为避免油温升高而导致胶合,设计时要进行(计算。 二、填空题 1.机械零件的计算载荷由(确定。 A.原动机的额定功率和效率 B.工作机的负载和机械效率 C.零件名义载荷和工作应力 D.零件名义载荷和附加载荷

935机械设计基础

2018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业务课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机械设计基础 一、机械原理部分 1.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构件、运动副及机构的概念;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和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方法和Ⅱ级、Ⅲ级杆组的结构特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 2.平面机构的速度分析 速度瞬心的概念;机构速度瞬心的数目和瞬心位置的确定方法;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3.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平面四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急回运动、行程速度变化系数及极位夹角,压力角和传动角,死点位置);平面四杆机构设计图解法。 4.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凸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凸轮机构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及其特性;凸轮机构偏心、凸轮基圆、推程运动角、远休止角、回程运动角、近休止角、理论轮廓与实际轮廓、从动件行程及机构压力角等概念,并能在图中标出;了解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正配置、负配置对压力角的影响;理解基圆半径与压力角的定性影响关系;掌握按给定运动规律设计各类盘形凸轮轮廓曲线,重点是图解法;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确定的原则(压力角、基圆半径和滚子半径)。 5.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齿轮机构的类型;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的性质及渐开线齿廓的特点;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啮合传动应满足的条件(正确啮合的条件、无侧隙啮合条件及标准安装、连续传动的条件);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根切现象及最少齿数;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机构(啮合特点、斜齿轮的基本参数、几何尺寸计算和当量齿数、斜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和传动特点)。 6.轮系及其设计 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和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7.其他常用机构 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和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及运动特点。 8.刚性回转件的平衡 刚性回转件的静平衡与动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9.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 机械速度波动的基本知识及其调节方法。 8.回转件的平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A 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 of Machine Design 学分:7 学时:112 (其中实验学时20) 适用对象:四年制机械电子专业 一、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必修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3、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结合应用力学、机械理论和生产知识,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为学生进行机电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创新、维修维护以及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经过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中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侧重理论和技能两者并重、相互结合。所以本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初步具备分析、选用常用机械机构的能力;掌握机械中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计算的工程方法;初步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获得实验技能的初步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选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械零件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并进而具备向新技术渗透和联接的接口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学时92+实验学时20) 第1讲绪论(3学时+0) 熟悉机器与机构,零件与构件的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程内容、性质和任务,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机械设计的内容、步骤及基本要求,熟悉零件的机械物理特性。

机械设计基础考试大纲.doc

机械设计基础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必修主干技术基础课,也可作为其它各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 它是培养和检验学生掌握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维护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具有应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要求是:应考者比较系统的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维护和设计计算方法,初步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运用机械零部件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0 绪论 课程内容 0-1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 0-2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0-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机器的组成 机器与机构的含义和区别;构件与零件的含义和区别。 2、机器和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1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课程内容 1-1运动副及其分类 1-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1-3平面机构自由度 1-4速度瞬心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运动副的含义;平面运动副的分类 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中运动副和构件的表示符号和表示方法 3、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意义;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 束的形式 4、正确判断和处理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进行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并能判 断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相对运动 5、速度瞬心的含义和求法;能用速度瞬心法求简单平面机构的速度 第2章平面连杆机构 课程内容 2-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 2-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2-3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别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机构 2、曲柄存在条件、急回特性、压力角、传动角和死点位置

810机械设计基础-考试大纲

2017年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机械设计基础) 一、考查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机械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着重考核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的特性与设计方法,结构设计、机构选型与强度计算的原则。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机械原理约75分 机械设计约7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本试卷由判断题、简述题和设计计算与分析题组成。其中判断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简述题6道,每题10分,共60分;设计计算题与分析题6道,共70分。 三、考查要点 (一)机械原理部分 1.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运动链、约束和自由度等基本概念;能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重点:运动副和运动链的概念、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及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2.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明确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能用图解法对平面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理解速度瞬心(绝对瞬心和相对瞬心)的概念,并能运用“三心定理”确定一般平面机构各瞬心的位置; 重点:应用重合点法和基点法两种图解法原理求二级机构构件上任意点和构 3.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有关共轭齿廓的基本知识;深入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性及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熟悉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及各部分几何尺寸的计算;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展成切齿原理及根切现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最少齿数及渐开线齿轮的变位修正和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并能计算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了解标准直齿圆锥齿轮的传动特点及其基本尺寸的计算;对蜗轮蜗杆的传动特点有所了 4.轮系及其设计 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功用,能计算多种轮系的传动比;了解行星轮系传动效率的计算、行星轮系的选型及行星轮系设计中的均载问题,理解行星轮系各轮齿数 重点:周转轮系及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轮系的功用及行星轮系设计中齿 5.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应用,推杆常用的运动规律及推杆运动规律的选择原则;掌握在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压力角对尺寸的影响、压力角对凸轮受力情况、效率和自锁的影响及失真等问题);凸轮轮廓曲 重点:推杆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选择原则;盘形凸轮机构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凸轮基圆半径与压力角及自锁的关系。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机械类通用工程设计性的技术基础课。内容主要有: (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 (3)磨擦、磨损和润滑的机理。 (4)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和结构工艺性。 (5)联接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6)机械传动的应用。 (7)支承零部件的设计和维护。 (8)简单机械的综合实践。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正确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2.了解机器和机构的组成相关概念。 教学内容 一.机器和机构 二.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教学建议 1.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随时注意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2.讲授中注意机器各构件、零件的有机联系。 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 2.能进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3.掌握机械零件的强度、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计算。 4.掌握零件材料的选择及结构工艺性,了解磨擦、磨损和润滑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平面机构的设计分析 第三节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计算准则 第四节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五节磨擦、磨损和润滑 第六节材料选择及结构工艺性 教学建议 1.讲解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时,应列举生产实际例子讲解,再以教学模型分析。

2.应强调零件的磨擦、磨损和润滑对机械零件设计的重要影响。 3.详细介绍零件材料的选择及结构工艺性的分析。 第二章键联接、花键联接、销联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键联接的类型、应用特点和平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2.熟悉花键和销联接基本概念、应用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键联接 第二节花键联接 第三节销联接 教学建议 1.应详细介绍键联接、花键联接、销联接的应用形式。 2.重点介绍平键连接的设计计算。 第三章螺纹联接及螺旋传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用螺纹的类型和应用。 2.掌握螺纹连接的结构特点及强度计算方法。 3.掌握螺旋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形式,能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常用螺纹的类型和应用 第二节螺纹联接的结构 第三节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第四节螺旋传动 教学建议 1.螺纹联接,日常生活应用实际例子太多,故应引导学生多进行观察,以增强感性认识。2.讲解重点螺纹联接的结构分析和强度计算。 第四章联轴器和离合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应用。 2.掌握联轴器、离合器的结构、选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联轴器 第二节离合器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情况,应尽量配合实物、教具进行讲解。 2.重点应进行联轴器、离合器的结构讲解分析。 第五章弹性联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弹簧的类型、材料及制造。 2.掌握圆柱弹簧的几何尺寸和计算。

中南大学《机械设计》考试大纲

中南大学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机械设计》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 机械设计考试是为中南大学招收机械类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自命题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计算方法的程度,以及灵活运用本学科的综合知识分析与解决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和简单机械装置设计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与分析素养,并有利于中南大学择优选拔机械类硕士研究生。 II.考查目标 机械设计考试涵盖机械设计和部分机械原理等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要求考生: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机构及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标准等。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构运动学的基本理论和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 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析,运动分析,静力学分析等;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简化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失效分析等。 常用机构的设计方法:运动设计,反转原理,主要尺寸参数确定原则。 机械零件工作能力计算准则:计算载荷,条件计算,强度计算{体积强度与表面强度,静强度与疲劳强度}摩擦、磨损与润滑,寿命以及热平衡稳定性等。 改善载荷和应力的分布不均匀性,提高零件疲劳强度,降低或增加摩擦,改善局部品质,提高零部件工艺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预应力、变形协调原则等在设计中的应用。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初步具有拟定机构结构、运动分析、力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零件设计计

算、结构设计和制图技能,实验技能,编制技术文件技能等。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机械原理25% 机械设计75% IV.试卷题型结构 1.判断题15分(15小题,每小题1分) 2.选择题30分(15小题,每小题2分) 3.计算题60分(4小题,每小题15分) 5.分析题45分(3小题,每小题15分) V.考查内容 一、机械原理 1、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的组成及机构运动简图;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事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2、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速度瞬心的概念,三心定理,瞬心的求法;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 3、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和机械的效率及自锁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考虑摩擦时简单机构的受力分析。机械效率的概念、表达式及求法;机械自锁的概念及机械自锁的条件判断。 4、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5、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齿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齿轮的齿廓曲线;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渐开线

2019年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初试】机械设计基础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机械设计基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内容结构:机械原理50%,机械设计50%。 第一部分机械原理 一、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考试内容 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速度瞬心及其在 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考试要求 1.掌握运动副的含义,平面运动副的分类; 2.了解平面机构运动简图中运动副和构件的表示符号和表示方法; 3.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意义,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复合铰链、局 部自由度、虚约束的形式; 4.正确判断和处理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进行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 算,并能判断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相对运动; 5.了解速度瞬心的含义和求法;能用速度瞬心法求平面机构的速度。 二、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机械效率及自锁 考试内容 平面机构中构件的惯性力、运动副中的摩擦力、机械的效率及自锁。 考试要求 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动态静力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思路; 2.掌握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计入运动副摩擦时的机构静力分析方法; 3.掌握机械效率及计算方法,深入理解机械自锁概念,能通过力分析或效率分 析进行机械自锁性判别和自锁条件的建立。 三、机械的平衡 考试内容 刚性转子平衡的方法和平衡的计算;刚性转子平衡的实验;平面机构的平 衡。 考试要求 1.了解刚性转子平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了解平面机构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四、机械运转速度波动的调节 考试内容

机械运转速度波动调节的目的和方法、飞轮设计的近似方法、飞轮主要尺 寸的确定。 考试要求 1.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概念,平均角速度和不均匀系数 的概念;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概念; 2.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原因和调节意义;平均角速度和 不均匀系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机械中安装飞轮的作用,飞轮的设计、主要尺寸确定。 五、平面连杆机构设计 考试内容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考试要求 1.识别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机构; 2.掌握曲柄存在条件、急回特性、压力角、传动角和死点位置; 3.正确判断平面四杆机构有无曲柄及其类型;利用作图法确定平面四杆机构的 极限位置、最小传动角以及死点位置;能计算平面四杆机构的极位夹角、行程速比系数和最小传动角; 4.能用作图法按给定的行程速比系数或连杆位置进行平面四杆机构设计。 六、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考试内容 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图 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考试要求 1.掌握凸轮机构的组成和基本类型; 2.掌握凸轮与从动件的相互运动关系,凸轮的基圆、推程运动角、远休止角、 回程运动角、近休止角和从动件的推程、回程及动程的含义; 3.了解等速运动、等加速等减速运动和简谐运动的位移线图绘制; 4.理解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原理;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凸轮理论轮廓曲 线和实际轮廓曲线的设计; 5.了解凸轮机构压力角和基圆半径的关系,滚子半径的选择。 七、齿轮机构 考试内容 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齿廓实现定角速比传动条件、渐开线齿廓、齿轮 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尺寸、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渐开 线齿轮的切齿原理、根切、最少齿数及变位齿轮、直齿锥齿轮机构、蜗杆 传动。

北航 942 机械设计综合考试大纲(2011版)

942 机械设计综合考试大纲(2011版) 一、总体要求 1、《材料力学》要求对工程设计中有关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有明确 的认识,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机械设计基础》要求考生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和结构设计 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范围 2.1 材料力学(70%,105分) 1、绪论: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掌握内力,截面法,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的概念,掌握剪应力互等定理,胡克定律,剪切虎克定律。 2、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拉压杆横截面与斜截面上的轴力与应力计算;掌握圣维南原理,掌握拉压杆的强度条件,材料在常温、静荷下的拉、压力学性能;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 3、轴向拉压变形:掌握拉压杆的变形与叠加原理,桁架的节点位移;掌握拉压与剪切应变能概念;会求解简单拉压静不定问题;了解热应力和初应力概念。 4、扭转:掌握圆截面轴的扭转剪应力计算;掌握极惯性矩与抗扭截面模量,扭转强度条件,圆轴扭转变形,扭转刚度条件;会求解简单扭转静不定问题;了解非圆截面的扭转。 5、弯曲内力:掌握平面弯曲内力概念;能够计算较复杂受载下的内力,会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画内力图。 6、弯曲应力:掌握弯曲正应力公式及其推导,弯矩和挠度曲线曲率半径的关系,抗弯截面模量,抗弯刚度。掌握梁的强度计算过程。了解弯曲剪应力、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一些措施。

7、弯曲变形:掌握挠度和转角的概念、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的积分法、叠加法。理解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梁的刚度条件,简单超静定梁的解法。 8、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理解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分析,掌握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概念,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和图解法。掌握广义虎克定律;掌握E、G、 关系。 9、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问题:掌握强度理论概念;掌握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了解强度理论的应用;掌握弯扭组合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弯扭拉(压)组合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10 、压杆的稳定性:理解弹性平衡稳定性的概念。掌握细长杆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掌握压杆稳定性校核;了解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11、疲劳与断裂:掌握交变应力与疲劳破坏、应力比、S-N曲线、持久极限的概念,了解提高疲劳强度的主要措施。 12、应力分析的实验方法:了解常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电测和光弹)的原理和方法。 2.2机械设计基础(机设30%,45分) 1.掌握轴的类型、失效形式及设计要求;了解轴的常用材料、结构设计应考虑的问题和提高轴强度的措施;掌握轴的受力分析方法并可利用相当弯矩法进行轴的强度计算以及刚度计算;能够根据各种具体应用场合进行轴的结构设计。 2.了解齿轮传动机构的特点、应用及类型;了解齿轮传动五种失效形式的特点、形成机理及预防或减轻损伤的措施;熟练掌握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理解载荷系数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掌握直齿、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基本理论、公式中各参数和系数的意义及确定方法。 3.了解摩擦的种类及其性质;了解滑动轴承的类型和结构特点;熟练掌握非流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考试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总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基本应用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要求熟练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运动特点、功能;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选用及设计计算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考试基本要求: 1、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运动特点、功能;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 二、考核知识范围及考核要求: 绪论 1)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及其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2)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要求和过程。 第一章平面机构及自由度 1)明确构件、运动副、约束、自由度及运动链等重要概念。 2)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3)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并判断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 1)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演化方法。 2)掌握有关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3)了解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第三章凸轮机构 1)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及特点和应用。 2)掌握凸轮机构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性及其选择。 第四章齿轮机构 1)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及应用。 2)了解渐开线的形成过程、性质及方程,掌握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 3)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方法,及啮合传动。 4)了解斜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形成原理,基本参数,正确啮合条件。 5)了解轮系的应用和分类。 6)掌握定轴轮系、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第五章其他常用机构 1)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等常见机构的组成、特点和工作原理。 2)了解螺纹的类型和主要参数。了解螺旋传动的类型及应用。 3)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4)掌握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5)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合理选择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 6)掌握蜗杆传动的转向判断。 第八章连接 1)掌握理解螺纹联接的类型,特点、预紧和防松。 2)了解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3)了解键联接的类型、特点、应用及工作原理。 4)了解销联接的类型、特点。 5)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类型、特点。 第九章 V带传动 1)掌握V带的类型。

《机械设计基础》考试大纲

专生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技术基础课 一、课程简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综合运用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公差及技术测量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生产知识,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同时也为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考试内容及所占比重:(基本概念25%、基本原理20%、分析20%、计算20%、综合应用15%) 三、考核方式:闭卷。 四、成绩评定方式:平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0%) 五、试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分析简答题、计算题、作图题、结构改错等 六、试卷结构:选择、判断题(10题、20分),填空(10题、25-30分),分析简答(5题、25分),计算(2-3题、20分)、作图题、结构改错(1题、5-10分) 七、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机器及其组成; 第二节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第三节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机器与机构的含义和区别。 2、构件与零件的含义和区别 3、机器按功能分,由哪几部分组成。 第二章机械设计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掌握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第二节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第三节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第四节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三、考核知识点 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2、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 3、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副极其分类;理解常用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机构的组成 第二节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第三节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三、考核知识点 1、平面机构、运动副、自由度等基本概念 2、常用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3、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四章平面连杆机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曲柄存在的条件。理解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急回特性等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第三节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第四节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 1、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类型极其演化。 2、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1)曲柄存在的条件(2)急回特性(3)压力角、传动角和死点位置 3、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第五章凸轮机构

(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本)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课程基本信息 实践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30403 周数: 4 周学分:4分 开设学期:第六学期类型:集中进行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二、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基本目的是: 1.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机械设计训练,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从而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2.对学生在计算、绘图(装配图)、运用设计资料(包括手册、标准和规范等)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3.学习和掌握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1.实习内容:设计带式运输机上的两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具体要求见课设计任务书)设计带式运输机上的两级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具体要求见课设计任务书)2.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要求: (1)装配图一张(A0号图) (2)零件图2张A2图纸。(传动零件、轴) (3)书写设计说明书一份,内容包括:拟定机械系统方案,进行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选择电动机,进行传动装置运动动力学参数计算,传动零件设计,轴承寿命计算、轴(与齿轮配合处按弯扭合成强度计算)、键的强度校核,选择联轴器等,约6000-8000字。 四、实习地点与时间分配

五、实习组织方式及要求 1.组织方式:集中进行; 2.对教师职责的要求: (1)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 (2)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3)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进度,及时答疑、督促检查; (4)严格对学生的考勤,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创新。 3.对学生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反对照抄照搬或依赖教师。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有错必改,反对敷衍塞责、容忍错误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计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六、实践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一)考核方式:考查 (二)成绩评定: 总成绩构成:平时表现占30%+设计质量占50%+答辩占20% 平时成绩构成:以做课程设计时的表现为主要依据 七、实践课程参考书目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四版)陈秀宁施高义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二版)龚溎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陈立德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考试大纲

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考试大纲 来源:机电学院新闻中心审核发布: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0-30 17:32:01 点击:2729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考试大纲 课目名称: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目编号:839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入学考试是为招收机械工程类硕士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其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选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机械原理部分: 1.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2)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结构分析 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速度瞬心及其在平面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2)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3.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4.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平面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知识 2)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5.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凸轮轮廓曲线设计 2)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6.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 2)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3)渐开线变位齿轮概述 4)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5) 蜗杆传动 6) 圆锥齿轮传动 7. 齿轮系及其设计 8. 其它常用机构 机械设计部分: 1.机械设计基础 (1)机械设计中的强度问题 载荷和应力,机械零件的疲劳极限,极限应力图,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2)机械设计中的摩擦、磨损和润滑。 2.齿轮传动设计 (1)齿轮传动轮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2)直齿及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3.蜗杆传动设计 (1)蜗杆传动失效形式、材料选择与结构; (2)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 (3)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4)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 4.带传动设计 (1)带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弹性滑动及打滑。

贵州大学2019年研究生考试大纲847 机械设计基础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名称:847/机械设计基础 一、考试基本要求 1.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及机构设计方面的知识; 2.掌握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失效形式,选用和维护方面的知识; 3.能应用理论知识,进行一般参数的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和计算,具备基本机械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机械工程专业。 三、考试形式 闭卷,180分钟 自带有函数的计算器、直尺、圆规 四、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命题难度 基础类型占30%,分析类型占50%,综合类型占20%。 (二)考试题型 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计算题、改错题等。 (三)命题范围与考试要求 1.绪论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过程 2.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掌握零件、构件、运动副、约束、机构等基本概念; 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地识别和处理复合较链、局部自由度和常见虚约束; 掌握速度瞬心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3.平面连杆机构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与传动特性; 熟练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存在曲柄的条件、急回特性、压力角和传动角以及死点位置)。 4.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了解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和基圆半径的关系; 掌握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凸轮轮廓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5.齿轮机构与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 掌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理解渐开线的形成,掌握渐开线性质,并能绘制渐开线上各点的压力角;掌握渐开线齿廓啮合满足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掌握啮合线是直线、啮合过程中压力方向不变、中心距具有可分性等特点; 熟练掌握渐开线外啮合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与几何尺寸计算; 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了解重合度和标准安装等概念; 了解齿轮加工的根切现象、最小齿数和变位齿轮的基本概念; 掌握齿轮轮齿的五种常见失效形式(轮齿折断、齿面点蚀、过度磨损、胶合、塑性变形),特别是轮齿折断和齿面点蚀; 熟练掌握闭式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 理解计算载荷和名义载荷的关系,熟练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包括作用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 了解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计算公式的理论依据,理解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和对强度的影响; 熟练掌握接触强度公式的应用:理解相啮合大小齿轮的接触应力相等、大小齿轮的许用接触应力不等、强度计算时应取大小齿轮许用接触应力值中之较小者; 熟练掌握齿根弯曲强度公式的应用:理解齿形系数YFa的含义和相啮合的大小齿轮齿形系数不等、大小齿轮的齿根弯曲应力不等、大小齿轮的许用弯曲应力不等、强度计算时应取大小齿轮齿形系数与许用弯曲应力之比值中的较大者。 了解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齿廓形成原理,掌握法向模数mn与端面模数mt 、的关系及正确啮合条件,能计算渐开线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如d、d a 、α、β等; d f 熟练掌握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能判定各分力的方向。 6.蜗杆传动 理解阿基米德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含义; 掌握蜗杆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 理解有关参数对啮合效率、蜗杆刚度的影响; 理解相对滑动速度与蜗轮材料选择的关系; 了解热平衡计算的目的,了解散热及冷却措施,了解传动的效率与润滑的关系; 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能判定各分力方向以及蜗杆和蜗轮的旋转方向。 7.轮系 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功用; 熟练掌握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及简单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方法。 8.连接 了解螺纹的分类和应用,螺纹的主要参数; 掌握螺旋副受力分析和自锁条件; 了解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应用场合及螺纹紧固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