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虚拟性”改造—神话、历史的改造与庄子文化史观

合集下载

为什么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为什么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为什么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更富于
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确实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寓言与幻想:《庄子》中经常使用寓言故事来表达哲学观
点,利用动物、自然景物等形象化的寓言来阐述抽象的哲
学概念。

庄子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寓言与幻想,使得他的思
想更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

2.奇特的形象和景观:《庄子》中的文章展示了丰富多彩的
形象和景观。

通过构筑奇特的想象空间和场景,庄子以想
象力之翼引领读者进入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境界。

这些形
象和景观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3.诙谐和幽默:《庄子》的文章中常常运用诙谐和幽默的语
言,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使得文章更具趣味性和幽默
感。

庄子以充满诙谐的语言表达哲理,让读者在笑声中产
生对生活和宇宙的思考。

4.创造性的思考:庄子的思想追求自由、无为和自然,他以
超越常规的视角与观念,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通过对人生、宇宙及人性的深入思考,勇于提出与众不同
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展现了他的创造性思考力和独特见解。

综上所述,《庄子》的文章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庄子的寓言、奇特的形象和景观、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创造性的
思考,使他的文学作品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庄子的创造性思维和独到见解也为后世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略论《庄子》的文学艺术成就

略论《庄子》的文学艺术成就
略论 《 庄 子 》 的 文 学 艺术 成 就
。胡桂 红 马轶 男
摘 要 :本 文从 庄子文章的风格特点 、表现手 法以及 丰富的想象力等方面 ,简要分析 了庄 子散 文的文学艺术成 就 ,揭示 了庄子散文对中国文 学的深远 影响 。
关 键 词 :庄 子 散 文 艺 术 成就 影 响 。
庄 子 是 中 国 古 代 最 有 魅 力 的 思 想 家 和 文 学 家 。 他 的
(《 逍 遥游》 )的恢宏气势 ,所 以,他又能 以造 物主般 的 “ 大情 ” “ 大爱 ”,关注着 人世 间的一切 。他 向往一个 能
这种魅 力 ,一方面 来 自于其人 格的魅力 ,另一方 面,来源
于其文 章的艺术魅 力 。庄子 散文的文风 恢弘开 阔,洒脱 自 够 彻 底 摆 脱 人 间物 欲 和 罪 恶 的 纯 净 自由 的 世 界 , 因 而 以他 由,形象生动 ,富于气势 ;表现手法 新颖、丰 富;语言 富 的 “ 无 端崖之 辞” ,虚构 了一个想象 中的超绝 尘世的理想
丑恶 、虚伪 、残酷 以及 人类永无休 止 的欲望 和争夺 ,看 得 的 “ 井 底 之 蛙 ”等 。 格 外清晰 ,也在他 的散文 中刻 画得 绘声绘色 、入木三 分 。 所谓寓 言,就是用 比喻性 的故事来说 明意味深 长 的道 其 次 ,庄 子 虽然 超然 物 外 ,却 又不 是冷 漠 无情 。他 有 着 理,从而给 人 以启示 。寓言发展 至今 ,已经 成为 一种独立 “ 天地与 我并生 ,万 物与我为 一 ” (《 齐 物论》 )的开 阔 的文体 ,但是 ,在 《 庄子 》的散文 中,寓言只 是一种表现 胸襟 ,有着 “ 乘 天 地之 正 ,而 御六 气 之辩 ,以游 无 穷 ”
于 世 间万 物 之 上 。这 种 超 然 物 外 的 姿 态 ,使 他 对 人 世 间 的

《庄子》文学思想分析

《庄子》文学思想分析

《庄子》文学思想分析作者:于天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一部反映道家思想的著作。

书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美学、艺术、人生观、政治观等。

其中充分地展现了庄子的文学思想。

其中主要观点有天地大美;“虚静”养神;以天合天;“言意”之辩;遗形取神;法天贵真;文艺否定论的“正”与“反”等。

文章从以上七个方面对庄子的文学思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庄子;文学思想;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1前言:庄子的文学思想中包含其对美学、艺术、人文、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看法。

庄子作为一部道家学派的哲学代表作,其文学思想在表达中多与书中的哲学思想相融合,这是庄子的文学创作特点,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表达方式。

庄子将哲学也作为一门艺术,在哲学表述中充分体现哲学思维,将哲学和艺术巧妙的融合,使二者浑然一体,因此想要探究《庄子》的文学思想,也不能忽视其哲学思想。

一、《莊子》概述《庄子》又名《南华经》,是一部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哲学著作。

《庄子》中的文章大多想象力丰富,充满奇幻色彩,结构精巧,思维开阔,瑰丽诡谲是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看似夸张妄想,但其中包含着很多哲学思想,对于我国文学、哲学的研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庄子文学思想分析(一)天地大美庄子认为天地大美,即将天地自然当做最高的审美标准。

庄子在《知北游》中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知,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园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这句话中就强调了原始的重要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观,对于后世文学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庄子》以其天地大美的思想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纯粹的、非功利的文学思想。

其恣意汪洋的文学表现手法也对后世文学家创作有深刻影响,对其诗性的启发,创作灵感的启迪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虚静”养神“虚静”这一概念最初由老子提出,庄子的思想中继承了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自己的发展。

试述庄子的文学思想

试述庄子的文学思想

试述庄子的文学思想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王村乡实验中学姚素婷内容摘要: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

但是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他的思想明显地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

在阐述哲学思想的同时,张扬自我风格,流露真实性情,在无可验证稀奇古怪的叙述背后,是对人生对社会严峻深邃中的叩问;从他幽默诙谐的寓言故事,形象的比喻夸饰中跃升到体察、洞悉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

因此庄子在无意于文学创作之下,他的作品形式、写作技艺、文学理论,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关键词:庄子文学思想自然本色表现手法想像虚构情感表达正文: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

但是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他的思想明显地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

因此,一提起庄子,人们就会马上联系到“无道无为”、“消极出世”、“逃避现实”等以上概念,而忽视其思想中的有益影响,即使其哲学中唯心主义思想给他的文艺思想带来消极影响,但文艺思想是个综合体,还受到政治思想及世界观的作用,何况唯心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并不是一味的起消极因素。

庄子正是不拘一格的走出道理说教模式,其言谈内容不注重引经据典,寻求历史依据,而是海阔天空谈笑风生般轻松自如。

在阐述哲学思想的同时,张扬自我风格,流露真实性情,在无可验证稀奇古怪的叙述背后,是对人生对社会严峻深邃中的叩问;从他幽默诙谐的寓言故事,形象的比喻夸饰中跃升到体察、洞悉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

因此庄子在无意于文学创作之下,他的作品形式、写作技艺、文学理论,特别是他的思想对后代一些文学家及文学批评家发生了明显的影响,敲出震撼千古的感动力来,但要我谈庄子的文学理论仍不免予“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错觉。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引言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岳,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且对后世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评述总结,包括其主要思想观点、思想内涵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主要思想观点道与自然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他认为“道”是整个宇宙的根本原则,是自然界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庄子的“道”与儒家的“道”有所不同,儒家的“道”注重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而庄子的“道”强调的是自然的无为而治和随性而行。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放弃功利之心,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自由与无为庄子反对通过功利性的行为来追求个人利益,他认为人应该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

所谓无为,即不做无谓的努力,不追求虚名虚利,放弃功利心理,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来阐述这个思想,例如蝴蝶梦和鱼游且悦等,以形象地表现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与自然和谐相处。

平等与虚无在庄子的思想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不分贵贱。

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平等而没有实质的差异。

他倡导追求虚无的生活,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虚幻的,对待一切事物都应以虚无的态度来对待。

自由自治与追求心灵境界庄子提出了自由自治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的约束和束缚。

只有达到某种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自治。

他认为心灵的安宁和平和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思想内涵庄子的思想给人以十分深远的启示,他提出的“道”、“自然”、“无为”等观念成为了后世哲学思考的重要对象。

庄子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去除功利心,追求内心的自由,这种思想内核对于当今社会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庄子的思想鼓励人们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达到内心的平和,进而实现对外界事物的超越和对自己的悟透。

他通过形象生动的寓言和比喻,将哲学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他的思想内涵。

庄子的主要文论思想

庄子的主要文论思想

庄子的主要文论思想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是古代中国哲学家,他是春秋时期思考非常深远的经典哲学家。

他秉承道家,老子的思想,对天地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深度的思想。

他的思想也被称为“庄子学说”,也有不少学者将其称为“庄子思想”。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些文论思想,因此,不妨从这几个思想来讨论庄子的文论思想。

首先是庄子的“说天说地”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这两个大物,无论大小,互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天地,把自己融入其中。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将天地视为一体,而不是单独的两个实体,并且尊重它们,要尊重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具体表现为不违反“天道”,而是应当遵守“天道”,让天地永远统一。

其次,庄子的“自然法”思想。

庄子认为,自然是“法”,并且是“法”的普遍规律,所有存在都有着自然规律,因此,万物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叫做“自然法”。

庄子认为,人们要根据这种自然法进行行动,以符合自然的规律,从而使生活发生变化,人们应当调节社会秩序,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感悟”思想。

庄子认为,人的智慧不仅表现在理性思维之中,更应该表现在感性思维上。

他主张要用心去体会万物,从而获取它们的真理。

庄子强调,在思考时,我们要用心去感悟,从而获得最终的解决方法,它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靠近真理,而且可以使人们真正理解万物的真谛。

最后,庄子的“刚柔并济”思想。

庄子认为,“刚柔”以及“并济”是相互补充的,应该互相结合。

“刚柔”代表静态的状态,而“并济”代表动态的状态,应该建立完善的刚柔并济体系,使之成为完整而和谐的社会秩序,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持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庄子提出的文论思想可以归纳为“说天说地”、“自然法”、“感悟”以及“刚柔并济”。

庄子认为,尊重天地,遵守自然,感悟万物,以及建立完善的刚柔并济的社会秩序等,是他的文论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

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

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范畴,它们都是讲艺术创作特别是艺术构思过程中主体心态的。

“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虚静"说渊源于先秦哲学,最早由老子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是道家修养论之主旨。

在老子看来,自然万物乃至宇宙鸿蒙一切都起源于他所谓的“道”,并受其支配。

而“道”性为“虚”,为“静”。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庄子的虚静说,从哲学上讲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使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还能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庄子·天道》:“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这里所谓的虚静,即是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又说:“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为天乐。

”《人世间》中也说:“唯道集虚”。

但他有进一步超越和发展老子的虚静主张,把它推延到主体创造实践的各个领域。

庄子曾拿水作比喻,说明“水静犹明”能照见人的须眉,如果人的精神静下来就能如明镜,照见天地万物,感受自然万物之美。

例梓庆削木为鐻的寓言故事,它十分形象的说明了“虚静”的心理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梓庆能够制作出“见者惊犹鬼神”的作品来,正是因为他经过了“斋以静心”,进入到“虚静”的创作心理状态中。

他排除一切功名利益的诱惑,排除一切世俗的观念的干扰,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而在虚静中能够准确的观察、认识木材和鸟兽的天性,并以主体的天性去契合客体的天性,制作出的鐻才能达到鬼斧神工的地步。

《庄子》空间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

《庄子》空间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

《庄子》空间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哲学和文学的重要部分。

《庄子》的有关空间的叙事非常丰富和独特,它以诗意、寓言、奇谈、想象等形式,深入探讨人与世界、自我与他者、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思维和语言。

然而,目前关于《庄子》空间叙事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需要加强对其独特性与深度的探索。

二、研究问题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是:《庄子》中空间叙事的特点、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庄子》空间叙事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其独特的空间思维和语言特点,揭示其深刻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2.分析《庄子》的空间叙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讨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3.加强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中空间概念和语言的研究,探索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文本解读法。

首先,通过对《庄子》的阅读和整理,梳理出其中的空间叙事,并分析其空间思维和语言特点。

其次,对于《庄子》中的典型空间叙事,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其哲学和文化内涵。

同时,比较分析其他相关文本的空间叙事,展示其与《庄子》的异同之处,为进一步探讨其价值和影响提供参考。

五、论文结构本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庄子》的空间概念和语言特点,探讨其空间思维和语言的基本特征和理论意义。

第三章为《庄子》空间叙事的主要类型和特点,通过选取典型的空间叙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哲学和文化内涵。

第四章为《庄子》空间叙事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第五章为结论,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虚拟性”改造—神话、历史的改
造与庄子文化史观
论文导读::本文将庄周的思想及作品与上古神话、历史故事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从社会发展史、政治发展史和思想发展史这三方面去探寻庄子对上古神话、历史故事的继承和超越,揭示庄子哲学观念与原始神话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理解庄子的文化史观,这为我们认识庄子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

论文关键词:庄子,神话,寓言,虚拟性,文化史观
神话和历史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它引导人们领悟生活的真谛,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品格,也是民族文学的源泉。

《庄子》中含有极丰富的神话材料和历史故事。

《庄子》对神话、历史的“虚拟性”改造,突出表现在“庄子式”寓言这一形式中。

神话是思想的产物,是非理性的,历史是客观性的,而哲学则是以抽象的方式探讨宇宙、人生本质规律的学科。

由于说理的需要,《庄子》将其融合,进行“虚拟化”改造,将上古神话和历史故事都披上了哲理的外衣,产生新的神话故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寓言,形成《庄子》一书的独特风格。

我们要对庄子哲学思想理解透彻,必须对其中的神话资料和历史故事加以深入分析。

虽然今本《庄子》并非本来面目,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神话材料的流失,有些今天已经不能证实。

但从现有的资料考证来看人文历史论文,这些材料都是有着神话和历史基础的,并不完全是作者的凭空想象。

袁珂先生对此评论道:“《庄子》的寓言,常有古神话的凭依,是古神话的改装,并非纯属虚构。

”[①]
一、社会发展史
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创世神话,“浑沌”是这类神话中的一个原型意象。

《庄子·应帝王》[②]中著名的“浑沌之死”的故事就是根据创世神话创造出来的。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

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
《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论文下载。

”按照老子的描述,此时的混沌是一种完整的、朴素的、无人为痕迹的自然状态,一切事物生命都在这种混沌状态下孕育,是宇宙间根本规律,天然的存在。

《三五历记》中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人类的始祖盘古直接生于鸡蛋似的混沌状态。

可见,我国上古神话中的混沌意象在先人们心目中是一种理想化的和谐完美状态。

庄子在此前所有关于“浑沌”故事的基础上,采用《山海经》中“浑沌无面目”这一外在特征,改造为混沌因日凿一窍七日而死的故事。

表面上看这象征着社会因不断的发展最终导致文明的倒退,看似庄子是反文明的,认为社会因不断创造物质财富,人们纷纷追求享乐,最终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匮乏,文明的衰退。

实际上故事表现的是庄子所追求的深层心灵的发展,融合了庄子自己的信仰及理想,由具象的神灵演变为抽象的蒙昧无序的初始状态,创造出“浑沌之死”的新神话,抒发了对最初的完整状态的
怀念。

二、政治发展史
为了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观点,庄子用其形象叙述来证明其观点。

表现在《庄子》一书中,就是材料与观点的水乳交融,即神话传说在《庄子》中的“寓言化”。

寓言脱胎于神话人文历史论文,其构思都需要想象,在这一点上,寓言和神话传说是相通的。

《庄子》寓言的创作方式深受神话思维的影响,《庄子》中借用了大量的具体意象来表达其政治思想。

例如《庄子·则阳》中记载: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

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两国征战,在一般的想象中总是硝烟弥漫,波澜壮阔的。

而庄子却把这样一种壮阔的场面置于蜗牛的角上,造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带来一种奇特荒诞的想象空间。

然而这个故事也是在神话“小人国”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小人国,名靖人”。

《山海经·海外南经》云:“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

由此可见,有关小人国的说法由来已久。

《庄子》在此基础上加以生发想象,根据表达哲理的需要,改造出这个“蛮触之争”的故事。

只不过庄子之意并不在于搜奇记异,而是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战国时代诸侯征伐,政治的残酷,杀人“盈城盈野”的社会现实。

《庄子》改装化用着古代神话,同时又创造出新的神话,并通过对上古神话和历史故事“虚拟性”改造来阐述其文化史观,这是一种“逆归”思维。

“逆”即一种具有谐趣意味的寓言
形式,“归”即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庄子通过寓言的形式表现其超脱的人生理想。

我们只有在弄清楚了这些联系之后,才会对它们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理解庄子的深刻思想。

三、思想发展史
庄子对神话、历史的“虚拟性”改造,是与其信仰及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庄子云“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目的就在于说明万物都是一样的。

人、动物、植物,自然界中的一切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的。

庄子的最高理想就是达到《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

“庄周梦蝶”的寓言告诉我们,庄子的信仰和理想是和原始人物我不分的精神状态相通的。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
寓言“庄周梦蝶”告诉我们物我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是同一的论文下载。

在上古神话中存在着许多活物论神话。

异物化人是原始社会活物化人神话的遗留人文历史论文,“原始人最初的宗教观念,大约认为大自然的一切,包括自然现象,生物和无生物,都是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

”[③]《山海经》中记载的人兽同体是异物化人的原始形式,例如《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的“犁灵之尸”、“天吴”、“禺号”、“奢比尸”等等。

这里,庄周化为蝴蝶,蝴蝶化为庄周,人物之间相互转化。

这一“虚拟性”改造与庄子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首先,庄子认为天地之间的万物变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必然现象,是无时无刻
不在运动、不在变化着的,因而这种变化又必然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这里的变化可以作多样的理解,万物形成本身是变化的结果,同一事物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的,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人与物之间也可以自由的转化。

其次,庄子认为万物的变化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是无穷的。

《人宗师》云“万化而未始有极也”,万物的变化是没有尽头的,也就是无穷的。

再次,万物的变化是随意的,没有规律可寻的。

所谓“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山木》)没有谁知道接下去的变化会是什么,更不知道它以什么样的形态开始,以什么样的形态终结。

最后,庄子认为变化是万物自身的一种行为。

所谓“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知北游》),“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天道》)天地、日月人文历史论文,万物的存在运行,不是任何外在力量加强的结果,而是其遵循内在规律运动变化的必然。

而这个内在的规律其实就是庄子所反复强调的“道”。

四、总结
从《庄子》神话故事的奇特风姿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庄子》中的虚构叙事,在瑰丽奇异的想象中渗透着谐趣,来源于庄子式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精神世界的完美统一。

另一方面,只有用谐趣的方式去超越世俗生活中的是非功名,才可能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道”的境界。

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自己所说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实际上很多是有渊源的。

可见,《庄子》对上古神话和历史
故事“虚拟性”改造,不仅有理性的继承,也有智性的超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单位署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Anhui normal university of arts, anhui wuhu 241000)
[①]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3:127
[②] 本文均引自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③]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