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专业实务2013年 第14章 辐射环境监测—要点

核安全专业实务2013年 第14章 辐射环境监测—要点
核安全专业实务2013年 第14章 辐射环境监测—要点

第十四章 辐射环境监测

第一节 辐射环境监测的概述

一、监测概念

z我国现标准GB18871-2002采用了IAEA机构的定义:

——为评价或控制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对剂量或污染所进行的测量及对测量结果的解释。

这段简短的定义包含多层意思:

(1)监测目的——评价或控制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这里的“辐射”是贯穿辐射,放射性物质指各种放射性核素,“照射”包括对人员的内照射和外照射。

(2)监测内容——贯穿辐射和放射性物质对人产生的辐射剂量,和/或放射性物质对环境介质造成的污染程度或水平。

(3)监测手段——测量和分析。

(4)监测结果——不仅仅是提供监测的数据,还有给出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二、辐射环境监测分类

z按监测对象分:

(1)针对较大区域内的一般环境质量监测;

(2)针对特定核与辐射设施的监测。

z按监测的属性分:

(1)按计划开展的常规监测;

(2)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监测。

z针对核与辐射设施运行时间顺序,环境监测可分为:

(1)核与辐射设施运行前本底调查;

(2)核与辐射设施运行期间的监测;

(3)核与辐射设施退役终态监测。

z针对核与辐射设施监测的实施主体,环境监测可分为:

(1)由企业组织的监测;

(2)由政府组织的监督性监测。

三、辐射环境监测的作用

z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作用包括:

(1)验证核与辐射设施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是否处在所控制的范围之内;

(2)发现核与辐射设施的异常排放;

(3)严重事故时可以判定污染的范围和水平;

(4)改善公共关系。

四、辐射环境监测的特点

z监测具有一定的特点:

(1)环境中辐射及放射性核素种类繁多,辐射环境监测时它们有时彼此相互干扰;

(2)环境介质复杂,对不同的环境介质需采用不同的监测(取样)方法;

(3)辐射环境监测往往是在很高的环境背景值下去探查一个附加的小增量,辐射环境监测受环境放射性背景值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只有在良好的质量保证下,才能取得准确的监测结果。

第二节 环境中放射性的背景情况

z环境放射性监测是在较高的放射性背景情况之下去探查一个小的附加增量,环境中较高的放射性背景值主要是天然放射性的贡献。

一、天然放射性的来源与水平

z天然放射性按其来源可分为:

(1)地球上生来就有的;

(2)宇宙射线以及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

z陆生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钍232系、铀238系和铀235系三个衰变系列。

z钍232系,又称4n系,钍232经过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钍232半衰期为1.405×1010a,钍232系的放射性衰变产物包括10个核素。

z铀238系,又称4n+2系,铀238经过9次α衰变和7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钍232半衰期为4.468×109a,铀238系的放射性衰变产物包括14个核素。

z铀235系,又称4n+3系,铀238经过9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钍232半衰期为7.04×108a,铀238系的放射性衰变产物包括12个核素。

z40K的半衰期为1.28×109a。

z宇生放射性包括两部分:

(1)来自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线以及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射线;

(2)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

z在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很难见到高能宇宙射线,近地表的宇宙射线主要是其低能部分。

z宇宙射线强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海拔一万米以上高度上,宇宙射线对飞机机组人员及乘客产生的剂量率比海平面高度宇宙射线的贡献可大100倍。

z天然放射性水平通常有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天然放射性的源项特征,二指天然放射性对公众产生的效应特征,即照射剂量水平。

z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由于天然放射性引起的年有效剂量为2.4mSv,典型范围在1~10mSv。

z国家标准GB 18871-2002规定公众照射年剂量限值是1mSv。

z我国对核动力厂经由气、液流出物一年对公众产生的剂量约束规定为0.25mSv之内。

二、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与水平

z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途径包括核武器生产和试验、核能生产、核技术利用等。

z大气层核试验仍在环境中残留的主要是90Sr和173Cs。

z地下核试验后总会有H3和85Kr进入环境。

z核武器生产放射性废液贮存罐事故主要是144Ce、95Zr、90Sr和173Cs进入环境。

z铀矿采矿技术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冶炼是指对矿石加工并把铀提取出来,制成俗称黄饼的半成品。

z地浸和堆浸的差别在于,地浸并不需要把矿石开采出来,而是在铀矿石埋藏地点,直接用烯酸把铀溶取出来。

z铀矿采冶作业,主要流出物是氡气。对于地下开采,矿井排出的氡气按生产1t U3O8归一化处理为

1~2000GBq/t,其平均值为300GBq/t。

z铀矿采冶阶段生产的成品是U3O8。

z浓缩指的是将天然铀中U235的丰度由0.7%左右提高到核动力厂使用的2%~5%。

z在铀加工和核燃料生产环节,所操作的核素较为单一,主要是U238、U235和U234。

z核裂变每次产生总能量约为200MeV,1kg裂变材料完全裂变就可以得到2.6×1024裂变,可生产2.05×107kW·h的热量。

z核动力厂发电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质,百万千瓦级的反应堆放射性物质盘存量可达1020Bq,其中99%以上的放射性物质被包容在反应堆内。

z核燃料后处理视为了回收乏燃料中的铀和钚。

z对于乏燃料是否进行后处理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对乏燃料进行后处理,把乏燃料作为高放废物准备直接处置,美国持此态度;另一种是英、法等国家主张对乏燃料进行后处理,从中提取有用资源并再次用于核能发电。

z后处理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产生长期环境影响的几个核素有:3H、14C、85Kr和129I,其中14C产生的待积集体剂量最大。

z以131I为例,为了诊断甲状腺癌和乳头状癌,估计全世界每年使用600TBq的131I。

z对于甲状腺癌的治疗,I131用量平均为5GBq,治乳头状癌的用量要小些,平均为0.5GBq。除了患者受到辐射照射以外,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家庭成员,也将受到辐射照射,且受照水平可达0.5mSv,对于儿童可达1mSv。预计全世界因使用I131而产生的集体剂量可达400~600人·Sv。

第三节 辐射环境监测的管理

一、环境监测制度

z鉴于环境辐射监测实行“双轨监测”,企业和审管部门都负有保证环境辐射监测质量的任务。

z针对核设施,特别是大型核设施的辐射环境监测,分为运行前的本底调查、运行期间的监测、寿期终了的退役监测等。

z运行前的本底调查任务由企业承担。

二、实行“双轨”监测

z由业主和审管部门同时开展的监测称“双轨”监测。

z核及辐射源项单位的监测机构的规模依据设施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性质、总量、浓度、排放方式以及潜在危险来定。

z核及辐射设施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本单位的环境辐射监测,包括运行前的本底调查,运行期间监测(常规监测及事故应急监测),评价设施的环境影响,调查污染变化的趋势,追踪异常排放时核素的可能分布。此外,还负责编制向环境保护部门上报的监测报告。

z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审管部门。

三、制定环境辐射监测大纲

z制定环境辐射监测大纲,首先要考虑实施监测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1)评价核及辐射设施对放射性物质包容和流出物控制的有效性;

(2)测定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浓度或照射量率的变化;

(3)评价公众受到的实际照射及潜在剂量,或估计可能的剂量上限值;

(4)发现未知的照射途径和为确定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传输模型提供资料;

(5)出现事故排放时,保持能快速估计环境污染状态的能力;

(6)鉴别由其他来源引起的污染;

(7)对环境放射性本底水平实施调查;

(8)证明是否满足限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规定和要求。

z制定环境辐射监测大纲,还要考虑下列客观因素:

(1)源项单位流出物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排放量,排放核素的相对毒性和潜在危险;

(2)源项单位的运行规模,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概率及环境后果;

(3)流出物监测现状,对实施环境核辐射监测的要求程度;

(4)受照射群体的人数及其分布;

(5)源项单位周围土地利用和物产情况;

(6)实施环境核辐射监测的代价和效果;

(7)实用环境核辐射监测仪器的可获得性;

(8)环境辐射监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

z运行前环境本底调查大纲:

(1)调查目的;

(2)调查的内容;

(3)调查时间;

(4)调查范围。

z核设施运行前环境本底调查的内容,包括:

(1)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γ辐射水平及其变化;

(2)核设施附近水文、地质、地震和气象资料;

(3)主要生物种群与分布及土地利用情况;

(4)人口分布、饮食及生活习惯等。

z对于大型核设施供评价用的环境参数一般要调查到80km。

z设施运行期间的环境核辐射监测应考虑运行前本底调查所确定的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关键居民组。 第四节 辐射环境监测方法

z辐射环境监测方法依据所拥有的监测手段和具体的环境条件,分为在现场直接获得监测结果的就地测量,在现场进行取样然后在实验室完成测量和分析两大类。

一、就地测量

z就地测量准备,包括:

(1)就地辐射水平测量之前必须先要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

(2)就地测量之前必须要准备好仪器和设备;

(3)从事就地辐射水平监测的人员事先必须经过培训。

z就地测量实施,包括:

(1)就地核辐射水平测量必须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通常测量点应选择在平坦开阔的地方;

(2)在测量现场核对仪器的工作状态,确保仪器工作正常后方可读取数据;

(3)当辐射场自身不稳定时,应增加现场测量时间,以求测出辐射场的可能变化范围。

(4)在现场进行放射性污染测量时,一定要防止测量仪器受到污染。

二、样品现场采集和实验室分析

z样品采集的基本原则:

(1)按事先制定好的程序进行;

(2)样品要有代表性;

(3)参数记载必须齐备;

(4)采样频度要合理;

(5)采样范围的大小决定于源项单位的运行规模和可能影响的区域;

(6)采集量依据分析目的和分析方法来确定,现场采集要留裕量;

(7)样品妥善保管,防止损失。

z样品采集时应避开下列因素的影响:

(1)天然放射性物质可能浓集的场所;

(2)建筑物的影响;

(3)降水冲刷和搅动的影响;

(4)产生大量尘土的情况;

(5)河流的回水区域;

(6)靠近岸边的水;

(7)不定型的植物群落。

z空气取样注意事项:

(1)确定取样对象,并由此确定出合适的取样方法和取样程序;

(2)确定取样时取样器相对待取样空气的运动方式:主动流气式或被动吸附式;

(3)确保取样效率稳定。

z沉降物收集注意事项:

(1)沉降物收集的布点;(核设施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2)采集大气沉降物时,采取措施防止收集到的样品再悬浮;

(3)取样频率视沉降物中放射性活度的变化而定;

(4)进行大气沉降时,必须同时记录气象资料。

z水样采集的注意事项:

(1)确定取样对象,并由此确定出合适的取样方法和取样程序;

(2)采集水样时,采样管路和容器先要用待取水冲刷数次;

(3)采集到的水样必须进行预处理,以防止水中核素变化。

z水底沉积物取样的注意事项:

(1)应定期取样和分析;

(2)采集的时间最好在春汛前;

(3)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确保不同深度上的样品彼此不干扰;

(4)采集同时要记录水体情况;

(5)需及时对样品进行烘干处理。

z土壤样品采集的注意事项:

(1)下列情况需要采集并分析土壤样品:

——调查土壤天然放射性水平含量;

——确定核设施运行对周围土壤的污染情况;

——评价核及辐射设施退役后的残余放射性;

——评价核事故的土壤污染情况;

(2)针对分析目地,采取合适的采样方法;

(3)采集土壤样品时,必须对采样点附近的自然条件进行记录;

(4)土壤样品若需长期保存,必须进行风干处理。

z生物样品采集的注意事项:

(1)对于确定的源项单位,需要采集生物样品种类决定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和评价目的;

(2)生物样品要在源项单位液体流出物排放点附近及地面空气中放射性浓度最高的地方采样;

(3)生物样品如不能立即分析,必须进行预处理。

z实验室分析包括放射化学分析和物理测量。

第五节 放射性本底调查和运行监测

一、放射性本底调查

z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可按调查目的分为两类:

(1)大范围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

(2)针对特定核与辐射设施周边开展的调查。

z调查对象可以是广泛的,包括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和贯穿辐射水平。

z对于像核动力厂这样的核设施,要求在首次装料前必须完成连续两年以上的本底调查。

z对于大范围普查性的本底调查,其目的往往是获得平均水平。

z对于针对特定核及辐射设施所开展的本底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1)在核与辐射设施评价范围内,确定天然放射性本底状况;

(2)在上述范围内,确定由于大气层核试验、切尔诺贝利等核动力厂事故、其他临近核与辐射设施所产生的人工放射性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以及所引起的辐射剂量。

(3)判断本底贡献处于正常范围还是存在异常;

(4)确定本底水平以便为今后运行时的环境影响作比较;

(5)为核及辐射设施在实施退役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z对于大范围普查性本底调查,其范围是由调查的目的决定的。

z针对核与辐射的本底调查范围是与设施的性质、规模及可能的环境影响范围不同而不同。

z对于核设施,本底调查范围一般以设施为中心半径几十公里范围内。

z对于核技术利用项目,本底调查范围一般以设施为中心几百米到几公里。

z对于伴生天然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本底调查的范围视实际影响程度从几百米到几公里。 z运行前环境本底调查的实施,包括:

(1)由有资质的单位来开展;

(2)制定出具体的本底调查大纲;

(3)制定详细的本底调查质量保证;

(4)对调查的资料进行甄别和筛选;(时效性、科学性)

(5)统计处理。

二、运行期间辐射环境监测

z核与辐射设施运行期间的辐射环境监测,指核与辐射设施的营运单位及核辐射设施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所开展的连续或间断式的环境辐射水平及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的测量、分析以及对测量和分析结果的解释与简单评价。

z对于针对特定核及辐射设施所开展的辐射环境监测主要作用有:

(1)在核与辐射设施运行期间内,确定核与辐射设施周围环境中的辐射以及选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水平及其变化,判断核及辐射设施正常运行期间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

(2)确定由于来源,诸如早期大气层核试验落下灰残留物、切尔诺贝利等核动力厂事故、其他临近核与辐射设施所产生的人工放射性的可能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以

及所引起的辐射剂量。

(3)对核与辐射设施的流出物排放进行间接检验,判断是否存在非计划排放;

(4)判断核与辐射设施的流出物在受纳环境介质中,特别是受纳水体中的累积效应;

(5)为核及辐射设施的事故应急监测兼容,为应急响应决策提供现场数据;

(6)为核及辐射设施在实施退役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7)为验证环境影响评价模式的有效性提供实测数据;

(8)改善公共关系。

z核与辐射设施运行期间的辐射环境监测范围是与设施的性质、规模及可能的环境影响范围不同而不同。

z对于核设施,辐射环境监测范围一般以设施为中心半径几十公里范围内。

z对于核技术利用项目,辐射环境监测范围一般以设施为中心几百米到几公里。

z对于伴生天然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辐射环境监测的范围视实际影响程度从几百米到几公里。

z对于核动力厂,辐射环境监测内容包括γ辐射剂量率和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含量。

zγ辐射剂量率监测点一般布设在距核动力厂几公里范围内。

z对于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测量来说,要测的放射性核素包括碘131、氚、碳14、铯137、锶90、钴60、银110等。

z对于铀矿冶和核燃料加工设施,主要包含的放射性核素是铀。

z运行期间辐射环境监测的实施,包括:

(1)由有资质的单位来开展;

(2)制定出具体的辐射环境监测大纲;

(3)辐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4)辐射环境监测资料及时分析整理。

z制定辐射环境监测大纲,要充分考虑地理范围,监测或取样频次,监测仪器、仪表;组织管理;数据处理;资源保证以及质量保证等。此外,还要考虑:

(1)与运行前本底调查的衔接;

(2)与运行期间流出物排放的关联;

(3)与运行期间事故应急监测的兼容;

(4)对于准备退役的核设施,必须制定退役期间以及退役后长期监护期间的环境辐射监测大纲;

(5)对于核技术利用及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利用活动,环境辐射监测大纲的内容可相应简化;

(6)随着(源和环境)情况的变化,以及环境辐射监测经验的积累,监测大纲要及时调整。

第六节 人为活动对环境放射性的影响的监测

z伴生矿的安全管理属于辐射安全范畴。

一、伴生矿的概述

z伴生矿概念包含以下要点:

(1)仅含天然放射性物质;

(2)天然放射性物质含量大于国家规定的限值;

(3)不属于核能开发范畴;

(4)不属于核技术利用领域。

z在我国伴生矿主要涉及下述领域:

(1)有色冶金工业;

(2)稀土工业;

(3)黑色冶金工业;

(4)磷酸盐工业;

(5)石油工业;

(6)煤炭工业;

(7)建材工业。

z NORM是指任何天然放射性物质。

z TENORM是指由于技术原因增加的天然放射性物质。

z天然辐射对公众一年所致剂量世界平均在2.4mSv,受照大的个人可达到10mSv。

z国家标准中关于人工辐射源对公众照射规定的剂量限值是1mSv/a,对核动力厂之类核设施规定的约束剂量为0.25mSv/a。

z实际上核动力厂经气载流出物和液体流出物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影响仅在每年几个μSv。

z天然源因属自然现象,长久以来人们感到对它无能为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室内氡是重要的致癌因素;

(2)建材中放射性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3)高空飞行宇宙放射线的影响不容忽视;

(4)伴生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会显著改变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天然辐射水平。

z实际上核动力厂经气载流出物和液体流出物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影响仅在每年几个μSv。

z由于辐射防护是将低水平长期辐射效应视为随机性效应,且线性无阈。

z伴生矿涉及的范围:

(1)工业活动;

(2)室内氡;

(3)高空飞行。

z伴生矿工业活动涉及:

(1)磷酸盐加工;

(2)稀土生产;

(3)锆砂;(重要的锆矿有锆(ZrSiO4)和斜锆石(ZrO2))

(4)钛色素生产;(钛色素包括氧化钛(TiO2)和人造金红石)

(5)化石燃料;

(6)石油和天然气提取;

(7)建材;

(8)钍化合物。(钍化合物主要来自于独居石、钍化物或方钍石)

z天然氡气有三种同位素,即氡222、氡220和氡219,他们分别是铀238、钍232和铀235的裂变产物。

他们的半衰期都不长,氡222的半衰期为3.82d,氡220的半衰期为55.6s,氡219的半衰期为3.96s。z氡吸入体内,其衰变子体则会滞留在肺内,子体衰变时放出的α射线会成为导致肺癌的重要因素。 z研究表明宇宙射线产生的剂量当量率与高度、纬度以及太阳活动期有很强的依赖关系。

z10000m以上的飞行,1h的飞行可能受到5~6μSv的剂量。

z工业活动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向空气释放,主要放射性核素氡222和氡220。

z初级磷光粉与钢铁生产工业是向空气中释放210Pb的重要源项。水泥生产也放出很多210Pb。

z放射性核素向水体的最大释放来自于磷酸盐加工,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以及初级钢铁生产。

z对固体废物的安全管理务必考虑长期安全性。

二、伴生矿的环境辐射监测

z伴生矿的环境辐射监测,与前述核设施及核技术利用项目的环境辐射监测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z相同之处有如下几点:

(1)由有资质的单位来开展监测工作;

(2)制定出具体的监测大纲;

(3)制定辐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4)对辐射环境监测资料及时分析整理。

z不同之处有如下几点:

(1)伴生矿需要经过监测认定;

(2)放射性物质时该物项所固有的。

z判断是不是伴生矿的这种环境辐射监测的方法有:

(1)通过测量物质的比活度来判断;

(2)通过测量物质产生的γ辐射剂量率来判断。

第七节 环境辐射监测的质量保证

一、概念

z质量保证含有三层意思:

(1)质量保证(QA);

(2)质量控制(QC);

(3)检查/评估。

二、人员资质要求

三、现场测量和取样

z测量在现场完成的:

(1)环境γ辐射剂量率;

(2)γ谱成分分析。

z在试验室分析的参数有:

(1)土壤或植物样品中指定核素的浓度。

四、样品的制备和贮存

五、编码和记录保存

六、化学和放化分析

z外部QC样品通常包括重复样品和空白样品。

z常规使用的QC样品有几种基本类型:空白样品、重复样品、基准材料、控制样品以及“示踪”样品。

七、仪器分析

核辐射防护1

核辐射防护 1、什么是核辐射?它包括几种类型? 核辐射也称放射性,是以波、粒子或光子能量束形式传播的一种能量。核辐射并不仅仅存在于特定的矿石和材料中,它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身体里循环的水、空气其实都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这是自宇宙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大。所以辐射安全其实不是要讨论一件东西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核辐射主要包括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γ射线则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前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弱,影响距离比较短,只要其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穿透力很强,需要周密的防护措施。 2、人类生活中的辐射源及其水平。 人体受到照射的辐射源有两类,即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 在地球上生命体的形成和人类诞生及生命整个历史的各个阶段中,每时每刻都受到宇宙射线和地球原始环境中原始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发射出射线的照射,这种天然放射性是客观存在的,通常称之为天然本体照射。天然本体照射是迄今人类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最主要来源。而天然辐射源按其起因可以分为三类:○1宇宙射线,即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流,其中有质子、α粒子、其他粒子、中子、电子、光子、介子等;○2宇声核素,它们主要来自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的;○3原生核素,即存在于地壳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另一方面,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核试验、核动力生产、医疗照射及核能和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不少新的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照射。这类照射称之为人工源辐射照射。3、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辐射与人体相互作用会导致某些特有生物效应。效用的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体组织吸收的辐射能量。从生物体吸收辐射能量到生物效应的发生,乃至机体损伤或者死亡,要经历许多性质不同的变化,以及机体组织、器官、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过程十分复杂。 人体接受辐射照射后出现的健康危害,来源于各种射线通过电离作用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及原子构成的分子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原子电离与激发的结果。核辐射对人的伤害,最初是使肌体分子产生电离和激发,使肌体失去正常机能。其中,直接作用,系指射线直接作用于组成肌体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酵素,使之产生电离和激发,并引起人体生命过程的改变;而间接作用,系指射线与肌体内的水分子(占人体重量的70% )起作用。产生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破坏肌体的正常物质代谢。后者的破坏比前者更大。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取决于射线的性质(α或γ)、照射量的大小、射线的作用方式(全身或局部),以及是内照射,还是外照射等。大剂量照射可引起急性放射病,而小剂量长期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病,再小的剂量照射都会引起不适,后两者一般是隐性的。一般的局部慢性病特征是:皮肤损伤(干燥、粗糙、弹性减退、指纹变浅或消失)、指甲脆裂或脱发等,全身慢性病特征是:白血球减少。另外,长期吸入氡可能会导致肺癌、白血病等的发生(应强调说明:有这些症状,也并非都是放射性所致)。 特别强调指出:日常生活中的核辐射一般不会致病、致癌,但要特别注意,因为核辐射是无色不着和看不到的,如果不警惕、无所谓,那也可能致病、致癌、无味、摸不着和看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考试复习资料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考试复习资料 【阅读说明】 除标题均有加粗外,其他标记说明如下: 一般内容:无加粗 一般重要:加粗 重要:加粗、颜色字体 非常重要:加粗、下划线 《核安全专业实务》 第一章核安全监管概述 第一节核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和组织机构 一、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范围 1.1984年,国家核安全局成立。 2.2003年6月28日,通过《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该法从保护环境出发,重点关注环境安 全,主要规范核技术应用、放射性废物和伴生放射性矿涉及的放射性污染防治,也对核设施安全提出了基本要求。 3.2017年9月1日,通过《核安全法》,该法是有关核领域安全问题的专门法,重点以核 设施、核材料安全为主要规范内容,同时也对放射性废物和乏燃料的安全作出规定,规范了放射性废物处置的要求。 4.国家建立了安全许可、监督检查执法、事故应急与调查处理、环境影响评价、辐射环境 监测、人员资质管理等核安全监管制度。 二、核安全监管的组织机构 5.国家核安全局下设核设施安全监管司、核电安全监管司、辐射源安全监管司等三个业务 司。 6.国家核安全局主要业务职责: (1)组织拟定核与辐射安全政策、规划、法规等。 (2)负责核设施的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以及事件与事故的调查处理。 (3)负责核活动的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以及事件与事故的调查处理。 (4)负责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检验活动的行政许可和监督检查。 (5)组织辐射环境监测。

(6)组织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参与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防范和处置。 (7)负责核材料管制核安全监管。 (8)负责核与辐射安全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和相关培训。 (9)负责放射性污染治理的监督。 (10)负责电磁辐射装置设施的行政许可和监督检查。 7.环境保护部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主要职责为: (1)负责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的日常监督; (2)负责核设施辐射环境管理的日常监督; (3)负责由环境保护部直接监管的核技术利用项目辐射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的日常监督; (4)负责由环境保护部直接监管的核设施和核技术利用单位核与辐射事故(含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急准备工作的日常监督,以及事故现场应急响应的监督; (5)负责由环境保护部直接监管的核设施和核技术利用项目辐射监测工作的监督及必要的现场监督性监测、取样与分析; (6)负责对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辐射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督查; (7)负责核设施现场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活动的日常监督和民用核设施进口核安全设备检查、试验的现场监督; (8)负责民用核设施内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的监督; (9)承办环境保护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8.地方辐射环境保护部门 (1)辐射环境管理实行国家和省(区、市)两级管理; (2)国家核安全局监督管理部门对全国辐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辐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3)地方辐射环境保护部门受地方政府领导,接受国家核安全局的业务指导。 9.受委托的技术支持单位应当对其技术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10.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是国家核安全局非常设的审议咨询机构,其职能是协助制订 核安全法规和核安全技术发展规划,参与核安全的审评、监督等工作,为国家核与辐射安全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1.核与辐射安全法规标准审查委员会:是国家核安全局非常设的审议咨询机构,对核与辐 射安全政策、规划、法规和标准、以及法规标准体系进行技术审查,提出核与辐射安全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编号:SY-AQ-04068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gram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为了确保放射源周围环境的安全,了解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的辐射现状,特制订本计划。 一、委托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承担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对于放射源周围辐射环境背景值监测,按GB/T14583《环境地表γ剂量率测定规范》进行,对于放射源安装后周围辐射环境的监测,按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数据认真记录,妥善保存,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三、检测内容:放射源运行期间,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周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监测。 四、监测频次: 1、放射源正常运行时,每年进行两次监测,数据存档备案; 2、放射源进行维修前后,应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3、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前后对其周围环境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4、放射源退役时,应进行一次退役监测。 五、监测点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运行和维修前后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 2、发生事故时监测点的位置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区域。 3、放射源退役时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过去安装或存放场所。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新编版)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32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新编版) 为了确保放射源周围环境的安全,了解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的辐射现状,特制订本计划。 一、委托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承担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对于放射源周围辐射环境背景值监测,按GB/T14583《环境地表γ剂量率测定规范》进行,对于放射源安装后周围辐射环境的监测,按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数据认真记录,妥善保存,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三、检测内容:放射源运行期间,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周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监测。 四、监测频次:

1、放射源正常运行时,每年进行两次监测,数据存档备案; 2、放射源进行维修前后,应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3、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前后对其周围环境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4、放射源退役时,应进行一次退役监测。 五、监测点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运行和维修前后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 2、发生事故时监测点的位置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区域。 3、放射源退役时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过去安装或存放场所。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核辐射防护原则

核辐射防护原则

远离辐射——详细操作指南 辐射射线 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 β射线是电子,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

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天然辐射 天然辐射主要有三种来源:宇宙射线、陆地辐射源和体内放射性物质。据有关资料统计,天然辐射造成的公众平均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照射成分年有效剂量(毫希) 正常本底地区照射量升高的地区 宇宙射线 0.38 2.0 宇生放射性核素 0.01 0.01 陆地辐射:外照射 0.46 4.3 陆地辐射:内照射(氡除外) 0.23 0.6 陆地辐射:氡及其衰变物的内照射 吸入222Rn 1.2 10 吸入220Rn 0.07 0.1 食入222Rn 0.005 0.1 总计2.4 人工辐射 人工辐射源包括放射性诊断和放射性治疗辐射源、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核武器爆炸的落下灰尘以及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产生的照射

等。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人工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平均核爆炸 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 辐射源剂量(毫希/年) 放射诊断 0.22 放射治疗 0.03 医用同位素 0.002 放射性废物 0.002 核爆炸落下尘 0.01 职业照射 0.009 其他辐射源 0.012 核电站周围 0.001~0.02 控制内照射原则 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内照射。控制内照射的基本原则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对于放射性核素可能进入体内的途径要予以防范。 如何防护α射线 由于α粒子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因此,对于α射线应注意内照射,其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呼吸和进食时,其防护方法主要是: (1)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2)防止伤口被污染。核爆炸

核安全文化试题

核安全文化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核安全的定义是() A.物项或服务在使用中能够令顾客满意的工作能力; B.某一物项和服务所具有的按其对安全的重要性和使用目的而规定的特性; C.完成正确的运行工况、事故预防或缓解事故后果从而实现保护厂区人员、公 众和环境免遭过量辐射危害; D.与数量相反的概念。 2.核安全文化的核心是() A.质量保证; B.质量检查; C.安全管理; D.物项管理。 3.质保大纲的执行必须由() A.南方公司决定; B.国家核安全局决定; C.公司经理部决定; D.质量管理部决定。 4.质保大纲必须应用于() E.公司提供的所有物项和服务; F.公司提供的有关核方面的物项和服务; G.仅仅在现场提供的物项和服务,而不应用于车间的活动; H.那些质保大纲中确定的物项,服务和过程。 5.关于质保分级和质量分级管理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按照安全的重要性,分为Q1、Q2、Q3和QNC; B.质量计划是仅用于质保Q1级、Q2级单台/件的预制与安装活动; C.工作计划是用于控制质保Q3级批量重复性预制与安装活动;

D.任务单是用于质保QNC级的预制与安装活动。 6.材料、零件和部件的标识别必须() A.按照详图的要求由设计部门保持; B.每一次检查前由质量检查部门保持; C.通过没有指定组织的授权不能进行该步工作的停工待检点保持; D.通过批号、零件号、系列号或其他适当的方式保持。 7.按照核安全法规规定() A.国家核工业安全局的权限和责任必须以书面形式描述出来; B.供应商必须有充分的权力对用户执行监督和监查; C.所有参与影响质量活动的人员的权限和职责必须以书面形式描述出来; D.总经理必须以书面形式把所有QA职能指派给质保人员。 8.文件管理的规定包括() A.文件分发系统,以保证参与某项活动的人员能够了解并使用对于该项活动的适当的和正确的文件; B.文件存档系统,以保证在整个物项使用期中容易查找其质保记录; C.用适当的实验大纲进行设计验证; D.向国家核安全局报告重大缺陷; 9.利用清洁、包装和保持材料及设备的措施,对装卸、运输和贮存进行管理() A.建议的; B.有要求的; C.禁止的; D.不必要。 10.质保记录系统必须()。 A.要求保持充足的试样,以提供影响质量活动的证据; B.规定在书面的程序或指示书中; C.当开始监查活动是才制定; D.当开始减轻公司存档的责任。 11.关于质量控制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W”见证点,如代表未能按时见证操作,则该操作可以继续进行;

环境核辐射监规定(GB1237990)

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核辐射监测的一般性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一切环境核辐射监测。 2 引用标准 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 3 术语 3.1 源项单位 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GB 8703规定的豁免限值的一切单位。 3.2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 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环境保护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 3.3 核设施 从铀钍矿开采冶炼、核燃料元件制造、核能利用到核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等所有必须考虑核安全和(或)辐射安全的核工程设施及高能加速器。 3.4 同位素应用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源进行科研。生产、医学检查、治疗以及辐照、示踪等实践。 3.5 环境本底调查 源项单位运行前对其周围环境中已存在的辐射水平、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以及为评价公众剂量所须的环境参数、社会状况等所进行的调查。 3.6 常规环境监测

源项单位在正常运行期间对其周围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以及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所进行的定期测量。 3.7 监督性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为管理目的对各核设施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测量。 3.8 质量保证 为使监测结果足够可信,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3.9 质量控制 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3.10 代表性样品 采集到的样品与在取样期间的样品源具有相同的性质。 3.11 准确度 表示一组监测结果的平均值或一次监测结果与对应的正确值之间差别程度的量。 3.12 精密度 在数据处理中,用来表达一组数据相对于它们平均值偏高程度的量。 4 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和职责 4.1 一切源项单位都必须设立或聘用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来执行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必须设立独立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其他伴有核辐射的单位可以聘用有资格的单位代行环境核辐射监测。 4.1.1 源项单位的核辐射监测机构的规模依据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核素的性质、活度、总量、排放方式以及潜在危险而定。 4.1.2 源项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负责本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包括运行前环境

简述辐射环境监测及优化布点

简述辐射环境监测及优化布点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核能及核技术被拓展应用到各个专业领域,与此同时,辐射污染也给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在全面贯彻可 持续发展理念的大环境背景下,积极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势在必行,而辐射监 测点布设也成为整个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核技术;辐射环境监测;监测点布设; 现阶段,能源供需失衡与生态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开发可再生清洁型能源,维系能源供需平衡,防治生态环境污染势在必行。 在此过程中,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布设监测点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布 设辐射环境监测点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1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关键内容 1.1辐射环境本地调查的监测点布设 在辐射环境本地调查过程中,要根据源项的运行规模划定调查范围。通常情 况下,辐射环境本地调查流程如下所述: 其一,按照既定规律划分网格,选择合适的横、纵向坐标轴,确保布点的合 理性与均匀性;其二,按照特定次序进行排列,完成整个监测区域划分工作。需 要强调的是,选点不能集中在监测区域的几何中心,因为几何中心并不一定存在 污染源。此外,受到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多方面条件的干预,辐射 环境监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反应特定区域辐射污染情况。由此可知,选择 有代表性的辐射环境监测点位至关重要。 1.2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点布设 针对部分特殊污染源,选择同心圆布点法或扇形布点法较为合理。以大型核 电厂为例,根据前期采集的地理信息、气象信息和人文信息等,以反应堆为中心,遵照扇形布点法规则选定辐射环境监测点位。 对于不规则性污染源来说,可以采取同心圆布点法与扇形布点法相协调的方式,保证污染物体量、浓度及密度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监测 区域。 以核设施运行阶段的陆地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为例,按照工作场所规模,确定 监测半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监测点位。同时,将空气监测点布设在排放口位置,而采样点则布设在不受其它因素影响的开阔地带。 1.3核技术应用区域辐射环境监测点布设 现阶段,我国放射性同位素数量较多,且射线装置种类不胜枚举,在医疗卫生、工业生产、机械制造、专项科研、地质勘查及教育领域普遍应用。然而,我 国缺乏关于核技术应用项目监测工作的标准规范,这使得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受到 极大的限制。在辐射环境监测过程中,为全面且客观的分析核技术应用造成的环 境污染问题,应当进一步明确技术应用分类,以及核室外照射种类。通常情况下,以核技术应用项目所在区域为中心,分别在防护设施的屏蔽验证处、技术人员、 公众人员及环境对照点处布设点位,并加大对核辐射泄漏高发点的重视度。 2监测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如很多工作人员 在数据监测的过程中并未对数据反映的问题予以全面且科学的分析,工作人员也 无法准确理解数据分析的方法,故而不能及时发现数据异常,阻碍了数据监测工

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1]

百色市妇幼保健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本院辐射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范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行为,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院范围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 环境自行监测。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辐射环境自行监测,是指辐射工作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其辐射工作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流出物等进行的监测活动。 第四条辐射工作单位应根据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活动类型和水平,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制定本单位辐射环境监测制度、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对本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定期开展自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第五条本单位不具备专业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且自行监测应有与所从事辐射活动相适应的辐射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监测仪器和质量管理制度。监测人员要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监测仪器要按规定定期检定。 第六条本单位不具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委托具有国家、百色市《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或《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资质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所需经费由本院承担。 第七条开放型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还应包括场所内地面、操作台、设备和物品的表面污染监测。有流出物的场所还应对流出物及其周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 第八条监测记录或报告应记载监测数据、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和测量人员等信息。 第九条如发现监测结果异常,应立即停止辐射活动,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辐射安全隐患。 第十条辐射安全防护建立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档案,并妥善保存,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应随本单位辐射安全和防护年度评估报告一并提交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

浅谈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浅谈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发表时间:2019-10-29T09:34:24.7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作者:石钢平郭祖美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核能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会带来的辐射污染,从而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 海南瑞辐科技有限公司 57012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核能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会带来的辐射污染,从而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注意问题。 关键词: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系统运行;外围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能源供需量不断增多,这与经济发展显得极不平衡,且由于我国部分企业长期以煤炭为能源,从而导致我国环境受到污染、给生态平衡带来了破坏。核能作为清洁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辐射问题,特别是核事故带来的核污染较为严重,因此辐射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需要处理好核能使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提高辐射环境监测水平,以缓解辐射环境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1 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 目前来说,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环保方面,通过对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在辐射环境自动检测系统运行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降低了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具体来说,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辐射环境监测发展中的系统运行问题。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在运行时发生故障的概率有待降低。由于辐射环境检测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检测系统中的各个自动监测站设备处于长期的有效运行状态,受到设备自身使用寿命限制和实际工作中的超荷载运行和异常运行对其产生的线路损伤,在设备投入运行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发生故障的概率较高。在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发生故障时核电站存在着较明显的电力供应稳定性不足的现象,甚至还存在辐射影响较重的问题。并且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工作人员对故障的检修排查处理不及时也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影响。此外,现阶段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无法实现对核电站所有监测项目进行全面监测。对于空气中的碘含量、气溶胶含量、干湿沉降物含量等辐射影响因素无法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环保建设工作的推进。 (2)核电厂外围环境辐射监测问题。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监测点布设不够科学合理。现阶段我国核电厂通常在海滨场范畴内进行大气辐射的环境监测,由于厂区范畴较广,核电厂的大气环境自动监测设备数量有限,进而在对不同方位进行监测点布置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此外,在对核电厂的排出液体进行辐射监测时,其工作的持续性不足,无法及时监测排出液体的放射情况。且辐射环境监测站对电厂外围环境的地下水的辐射情况、惰性气体含量、气溶胶含量等没有进行连续监测。 (3)核电厂应急监测问题。由于核电厂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现今为止我国在核应急监测方面还没有形成明确完善健全的规范标准及相应的监测方法规定。对于核电站内和应急样品的数量、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分析处理技术掌握不全面,导致现阶段我国核应急监测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现阶段核应急监测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在进行全程监测及警报响应时,核应急监测设备会出现一定的迟滞性问题。致使辐射环境监测的有效性、精准性和及时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实现环保视角下对辐射环境的合理把控。 2 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注意问题 (1)优化辐射环境自动化检测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问题进行解决时,首先工作人员应加强对辐射环境监测站的管理力度,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责任、强化管理阶层考核,对自动监测站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并通过定期的检测维修,确保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应注重对降雨感应器、高压电离室、点采样器、碘化钠谱仪等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把控,全面提高监测站的环保工作性能。 (2)提高辐射环境检测自动化水平。首先,要对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优化,加大对核心辐射要素的检测,如气溶胶样品、惰性气体等。在对核电厂及周围环境辐射监测过程中,应对水体辐射实现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并重点分析水体内核素对环境造成辐射的原理。除对核电站内部水体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外,还应对核电厂外界环境中的水体进行同样力度的辐射监测。通过自动化监测设备实现实时采集、处理、传输水体内放射性元素的浓度、活度等相关影响指标数据,为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3)加强新型设备的使用与管理。近年来,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发展较为迅速,从而导致部分设备难以适应新的质量保证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加快与监测工作相匹配精密仪器的配备,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确保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4)加大环境的监管力度。当前,辐射环境监测逐步实现市场化,但由于不具备配套的监管措施,无法获得理想监测数据评价。因此,我们应做好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工作,并制定出合理的准入门槛;在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当中,相关监测机构必须承担监测数据客观性与真实性的责任,监管部门应定期组织专家展开针对性检查,落实一票否决权,为数据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对辐射监测机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基础上,加强抽查工作,进一步增加监测机构质量意识。 (5)建立完善的共享平台。目前,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尚未完全公开,针对这一问题,应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并规范信息发布制度,以实现辐射监测数据共享。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增强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与准确性,还可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者是重复监测等问题。另外,环境监管部门应加强与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保证双方沟通的通畅性,充分发挥环境监管的作用,为辐射监测数据合理性提供有力保障。 (6)加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培训。首先,我们应制定好相应的行业监管政策,促进技术人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同时,监管部门还应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加强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正确认识,积极接受新理念与新方法,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提高辐射监测数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推动辐射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发展。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和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目

2021新版核辐射的安全防护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新版核辐射的安全防护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2021新版核辐射的安全防护 核事故的类型:核事故有三类:核辐射事故、核反应堆事故、核武器事故。 1.核辐射事故是放射性物质的非正常散播,会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受到辐射,这类事故发生的概率比较高。 2.核反应堆事故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社会危害就很大,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3.核武器事故是核武器在研制、生产、储存、运输、准备使用、拆卸销毁过程中发生的丢失、损坏、爆炸或燃烧。 核事故的预防 1.平时我们要增强防灾意识,不要随便保存不明金属物,特别是在保存某些银灰色金属时,必须非常谨慎。 2.到医院放射科就医,或在其他场合发现警告标志,要赶快避

让。 3.如果很多人在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同时出现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腹泻、发烧、四肢无力等现象,要考虑是否有发生辐射事故的可能。 4.离反应堆比较近的话,要注意异常的前兆,如耀眼的闪光、明亮的火球、震耳的巨响、蘑菇状烟云、尘柱状落灰等。 核反应堆事故发生时的应对 发生核反应堆事故时,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措施: 1.隐蔽。躲在屋里,把门窗都关上,可以用土坯、沙袋或砖把窗户封起来,用手帕捂住口鼻。砖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防护效果好,木质房屋防护效果差,房子越大防护效果越好,在高大的建筑物里,可以把人都集中在中间。烟云过后及时打开门窗。 2.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稳定碘。 3.控制食物和水。确定食物和水被沾染后,要停止食用。如果不得不食用被沾染的食物,必须进行除沾染处理,达到允许食用的标准再食用。

14. 辐射环境监测

第十四章辐射环境监测 第一节辐射环境监测的概述 一、监测概念 我国现标准GB18871-2002采用了IAEA机构的定义, ——为评价或控制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对剂量或污染所进行的测量及对测量结果的解释。这段简短的定义包含多层意思, (1)监测目的——评价或控制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这里的“辐射”是贯穿辐射,放射性物质指各种放射性核素,“照射”包括对人员的内照射和外照射。(2)监测内容——贯穿辐射和放射性物质对人产生的辐射剂量,和/或放射性物质对环境介质造成的污染程度或水平。 (3)监测手段——测量和分析。 (4)监测结果——不仅仅是提供监测的数据,还有给出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二、辐射环境监测分类 按监测对象分, (1)针对较大区域内的一般环境质量监测。(2)针对特定核与辐射设施的监测。 按监测的属性分, (1)按计划开展的常规监测。(2)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监测。 针对核与辐射设施运行时间顺序,环境监测可分为, (1)核与辐射设施运行前本底调查。(2)核与辐射设施运行期间的监测。(3)核与辐射设施退役终态监测。 针对核与辐射设施监测的实施主体,环境监测可分为, (1)由企业组织的监测。 (2)由政府组织的监督性监测。

三、辐射环境监测的作用 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作用包括, (1)验证核与辐射设施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是否处在所控制的范围之内。(2)发现核与辐射设施的异常排放。 (3)严重事故时可以判定污染的范围和水平。(4)改善公共关系。 四、辐射环境监测的特点 监测具有一定的特点, (1)环境中辐射及放射性核素种类繁多,辐射环境监测时它们有时彼此相互干扰。(2)环境介质复杂,对不同的环境介质需采用不同的监测(取样)方法。(3)辐射环境监测往往是在很高的环境背景值下去探查一个附加的小增量,辐射环境监测受环境放射性背景值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只有在良好的质量保证下,才能取得准确的监测结果。 第二节环境中放射性的背景情况 环境放射性监测是在较高的放射性背景情况之下去探查一个小的附加增量,环境中较高的放射性背景值主要是天然放射性的贡献。 一、天然放射性的来源与水平 天然放射性按其来源可分为, (1)地球上生来就有的。 (2)宇宙射线以及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陆生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钍232系、铀238系和铀235系三个衰变系列。 钍232系,又称4n系,钍232经过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钍232半衰期为1.405×1010a,钍232系的放射性衰变产物包括10个核素。 铀238系,又称4n+2系,铀238经过9次α衰变和7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钍232半衰期为4.468×109a,铀238系的放射性衰变产物包括14个核素。 铀235系,又称4n+3系,铀238经过9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

标准常识:你所无知的核辐射

白衣服真的能防核辐射? 时间:2011-3-18 作者:清浏览次数:196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何为“核辐射”?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其实,在地球上,辐射无处不在。而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食物、房屋、天空大地、山水草木乃至人体内都存在着辐射照射。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介绍,我国某些高本底地区3.7毫希/年;砖房0.75毫希/年;宇宙射线0.45毫希/年;水、粮食、蔬菜、空气0.25毫希/年;土壤0.15毫希/年;北京-欧洲往返一次0.04毫希;胸部透视一次0.02毫希;而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剂量也非常小,约0.25%。 而防辐射的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和伽马射线,均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由此可见,α、β、γ都与穿透力有关,决定了防辐射服起放射作用的是中间夹层里的铅粉,而不是衣服的白色!而短信中关于“穿白色衣服防核辐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标准常识:你所无知的核辐射! 时间:2011-3-18 作者:清浏览次数:645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系指全人类、其中的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免受或少受辐射危害的应用学科,有时亦指用于保护人类免受或尽量少受辐射危害的要求、措施、手段和方法。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在核领域,辐射防护专指电离辐射防护。 自然界存在着三种射线:α(阿尔法)、β(贝塔)、γ(伽玛)射线。人类接受的辐射有两个途径,称为内照射和外照射。Α、β、γ三种射线由于其特征不同,其穿透物质的能力也不同,他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不同。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这就是内照射;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外照射;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应用中发现,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 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西弗,也就是说,人体每接受1西弗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据我国核电安全专家郁祖盛介绍,根据我国的标准,每人每年受到的辐射量应小于2.7毫西弗。事实上,人体如果短期受到低于100毫西弗的辐射,也并不会造成影响。辐射剂量超过4000毫西弗,则可能致死。而媒体报道的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外部辐射量一度达到每小时1557微西弗。这个辐射量只相当于一个人接受十几次X光检查!

注册核安全专业实务第一套试题

专业实务1~4章节题库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于()成立了国家核安全局,《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是()发布。A A、1984年,1986年 B、1985年,1986年 C、1986年,1986年 2、国家核安全局下设核设施安全监管司、(C)以及辐射安全监管司三个业务司。 A、辐射防护监测司 B、环境监测司 C、核电安全监管司 3、(B)为国家核安全局提供技术服务的企事业单位。 A、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 B、授权提供核安全技术服务的单位 C、地方辐射环保部门 4、核动力厂核安全总目标是在核动力厂中建立并保持对放射性危害的有效防御,以保护()免受危害。A 5页 A、人员、社会和环境 B、 5、核动力厂核安全总目标可以分解为()和()。A 5页 A、辐射防护目标、技术安全目标 B、辐射安全目标、核安全目标 C、 6、实现核安全目标,使用的主要手段是()原则。A 5页 A、纵深防御 B、辐射防护最优化 C、合理可行尽量低 7、从核安全许可的性质分类,单位资格许可和人员资格许可属于()。C 7页 A、活动许可 B、资质许可 C、资格许可 8、核安全监管的对象是()。C 7页 A、核电厂 B、燃料生产厂 C、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单位 9、在核安全许可单位中,真正承担核安全责任的是核安全活动许可的申请或持有单位,我们称其为()。A 8页 A、核安全责任单位 B、核安全监督单位 C、核安全施工单位 10、下列核设施核安全许可分类中,属于人员资格许可的是()。C 9页 A、核设施运行许可证 B、核设施退役批准书 C、核设施操纵员执照 11、核设施运营单位在选址、建造、装料、运行及退役等每一个阶段开始之前()左右时间,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应的文件资料。C 8页 A、三个月至半年 B、半年 C、半年至一年 12、核设施运营单位在选址、建造、装料、运行及退役等每一个阶段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应的文件资料后,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在()必须答复是否接受申请。A 8页 A、1个月内 B、2个月内 C、3个月内 13、下列不属于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活动监督检查报告制度的是()。A 10页 A、安全评价报告 B、运行经验反馈报告 C、周报 14、对申请甲级评价机构的人员资格条件的要求是:具备20名以上的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其他人员应当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A 12页 A、10 B、12 C、15 15、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包含核工业类的,专职技术人员中还应当至少()注册于该机构的核安全工程师。B 12页 A、1 B、3 C、5 16、材料、零件、部件、系统、构筑物以及计算机软件通称()。C 15页 A、物料 B、服务 C、物项

关于核安全知识

核安全知识 问:“核安全”的定义是什么?核安全事件如何划分等级? 答:广义的核安全是指涉及核材料及放射性核素相关的安全问题,目前包括放射性物质管理、前端核资源开采利用设施安全、核电站安全运行、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及全过程的防核扩散等议题。 狭义的核安全是指在核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期间,为保护人员、社会和环境免受可能的放射性危害的所采取的技术和组织上的措施的综合。该措施包括:确保核设施的正常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限制可能的事故后果。那么核安全相关事件是如何分级? 历史上,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即被定义为最严重的7级(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记录视频可选择去优酷网搜索)。当时,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导致8吨放射性物质泄露,直接污染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320多万人受到辐射;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则属于5级。当时,由于核电站机组的制冷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露,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 问: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不同阶段可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 答:事件发生1至2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终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用。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储存的视频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污染等。 问:核辐射扩散范围有多广? 答:核辐射扩散会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而逐渐稀释,一定距离(一般不超过100公里)后核辐射的剂量几乎就降到天然本地水平。另外,核辐射也可能在固体或流体中迁移,但我国与日本隔海,海水也能大量稀释核辐射,当然在核电站辐射源附近,海岸环境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问:身边的辐射剂量知多少? 答: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少两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疾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 数据显示,人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各种辐射中。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毫西弗,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约为0.4毫西弗,来自地面γ射线的约为0.5毫西弗,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毫西弗,食入为0.3毫西弗。 人们每年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西弗。戴夜光表每年有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