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教育者:事实上,教育者的定义来源与对教育的定义,二者密不可分。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下的教育者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者都有多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时代的发展、教育内部的变化、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决定的,所以,现代教育的教育者从素质上看,应该是方位的,是“通识”教育者;(二)学习者: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于“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这里之所以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而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两个概念,主要原因是:第一,“受教育者”这个概念毫无疑问地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地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这也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发生在教育对象身外,并由教育者施加于教育对象身心的某种事情。这种看法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第二,“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个方面没有成熟的人。(三)教育影响:指教育影响是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有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变化。不同的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了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3.教育的形态是指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4.教育形态的分类:(一)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教育指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的,由专门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进步。(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教育形态分为:1、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单位,承担了大量的教育任务。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也是传统意义上家庭的一种重要功能。如: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得到重视。士族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且以家学为专业。从国外来看,家庭教育也是自古就有。比如奴隶社会时期的雅典城邦国家,岁以前的儿童受家庭教育。在普及公共教育以前,西方整个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早期,有钱人的子女都是在家庭里接受家庭教育。这种状况一直到资本主义大工业革命之后,各个国家开始颁布义务教育法,从初等教育阶段普及义务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才像家庭的经济功能一样开始衰弱,让位于公共的学校教育。然而,即使是在今天,家庭教育的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培养青少年儿童健全的人格方面的教育,家庭

教育的重要性更是学校和社会所无法取代的。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有它自身的优越性,它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来进行,有比较充裕和稳定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有比较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等等。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征,它才能成为一种主导的现代教育形态。但是,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思想家们对学校的批评也从没有中断过。他们的批评告戒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良我们的学校。3、社会教育是指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应该说它是在这三种教育形态中产生最早的教育形式。原始社会教育无独立形态,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后来虽然有了学校教育,但社会教育依然在各个历史时期被统治阶级所重视,发挥重要的作用。(三)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5.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样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而教育就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6.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2)教育具有非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3)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为目的;(4)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经典;(5)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6)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7)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7.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教育目的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教育的生产性日益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范围扩大;(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追平教育平等;(4)拥有前所未有的教育手段;(5)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6)教育不断变革;(7)教育理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8)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9)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和开放性;(10)教育的终身化。

8.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春秋末期—清末)特点:1、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体系;2、未摆脱经验的描述,抽象概括的层次低。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金言》,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中叶)特点:1、教育学成为一门专门的研究领域,有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著作;2、逐步从现象的描述过度到理论的说明,从具体的比喻上升到科学的论证;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康德《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卢梭《爱弥尔》;洛克《教育漫话》,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戈笃德》(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特点:1.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论著;2.马克思的辨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为教育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代表人物:凯洛夫,马卡连柯,杨贤江,杜威。(4)教育学的深化阶段:特点: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学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原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

9.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0.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作用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是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人的发展的规律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于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二)从作用的方向来看,可以划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可以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1、显性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例如:思想品德教育能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社会化,形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体系与思想体系;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体系,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等都是就显性功能。2、隐性功能:指伴随着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四)多维度的符合分类:1、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2、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11.个体发展: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器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1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1)遗传(生理前提;生理发展的阶段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性)(2)环境(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性的发展)(3)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

13.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1.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角色;(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

1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对教育的影响:1、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学生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展的,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着不同于其他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针对这个规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既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还要避免突击性和跳跃性。同时,要注意相邻两个阶段的衔接,使教育具有连贯性。2、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等大体相同,具有一些共同的稳定的特征。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水平上又是有差异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要一定时期内,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变性要求教育要根据时代的特征、地域的特点、文化的差异等主客观条件,不断变革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3、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要求教育要适时和掌握关键期。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表现在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每年都匀速地发展,而是经历了几次发展的高潮。发展的不均衡性还表现在身心发展的某些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意到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共同特征,又要注意到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注意教育的适时性,不失时机地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工作。4、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在正常教

育下,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大体相同,但是,也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是由于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条件造成的。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有的放矢,要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充分的发展。

5、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有整体性。学生的发展有整体性,他是一个整体,以整个身心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教师面对的是个活生生的整个的人,所以教育教学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德智体统一,身心发展同一、全面发展。

15.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即教育能够再生产劳动能力;(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教育可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3.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2)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4.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新功能。

16.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论述):(一)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当一个人尚未具备任何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时,他只是一个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一种生产的精神潜力。要使人的天然潜在能力变成现成的劳动能力,要使科学知识摆脱潜在状态,成为直接现实的生产能力,就要靠教育实现科学知识与人的结合,从而使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加工,自然潜能得到完善,自然智力得到开发,使人由潜在的可能的劳动力转变成直接现实的生产力,由只具备“一般人的本性的人,”发展成为社会总体劳动中具有专门劳动技能的一员。所以,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实践,当之无愧地成为劳动力生产的基本手段。(二)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即教育能够再生产劳动能力。对于劳动者个体来说,通过教育和训练,他的劳动能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2、使生产者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设备的损坏率。3、提高劳动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4、捉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劳动能力的再生产,不仅可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合格劳动力去满足社会生产的扩大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以质量的不断提高去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跃进和革新。伴随社会生产的这种发展与要求,当今的教育已摆脱古代教育一次性培养受益终生的传统模式,而代之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借助这些新的教育形式,不仅可以保证劳动力与生产部门对人才数量需求的平衡,而且也可以不断更新、完善、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满足生产不断进步对人才质量的需要。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可以不断地重新构建人的知识结构,提高劳动者对现代生产的适应性。(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教育而实现的劳动力再生产,由于提高了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因而便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在传统落后的社会观念中,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

消费事业。但历史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促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长久之计,它可以为社会带来经济价值。教育的经济价值到底如何计算,尚需进一步探索。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人力资本的开发对发展经济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力资本和单纯扩充劳动力的数量。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里尤其如此。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以有如此明显的作用,这是与教育能进行科技人才的积累和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分不开的(四)教育可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1、教育能够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第二,它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2、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且通过科学研究,也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17.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8.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对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教育的根本大法。

19.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赖,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20.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1.主观依据: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2.客观依据:(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2、教育目的为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所制约;(2)教育目的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21.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其具体观点是: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而是根据人发展需要制定的;一个人应该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为社会需要受教育;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个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性和本能顺利的得到发展。(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诺笃尔普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个人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具体观点是: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衡量。(3)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主张教育目的的确定应该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辨证的统一起来,既要依据社会需要,又要依据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使教育目的既体现社会目的,也体现个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详尽的阐明了这些基本观点。

22.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1995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5.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案例分析,论述):(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1.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2.在各个学段都在实施素质教育,不但是中小学,还要前后延伸到人的一生各个阶段所受到的教育;3.学校中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观念上或教学方法上,学校应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二)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搞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因为基础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三)学校教育活动应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在贯彻实施教育目的时,应注意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它们并不矛盾,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因材施教为条件实施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马恩早有论述,他们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说明在人的全面发展概念中,不仅不排斥每个人的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人的平均发展。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环境和影响、不同的素质和教育条件,因此就会形成不同的兴趣、个性、和特殊才能。着就需要在进行教育时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如果用一个公式、一种模式去教育所有的学生,对他们都是一样的要求,就会影响学生的才能和特长的发展,从而也会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四)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26.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原则。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27.教育制度的特点:1、客观性2、取向性3、历史性4、强制性

28.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提出者:法国朗格郎)

2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0.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三个类型:1、双轨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在西欧,在18、19世纪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及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自身发展过程中,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的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至上的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因为一轨从中学开始,一轨只有小学。这样就剥夺了在群众性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后来,群众性学校的一轨从小学发展到了中学时,才有了初中这个相对应的部分。2、单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美国在独立以前,大部分地区都曾经沿用欧洲的双轨制。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次重要的普及义务教育的运动,即“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因此,19世纪上半期,美国公里学校运动的进行主要是在小学,到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公里学校运动主要是在中学中进行。在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美国长期形成的较少特权传统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得学制的变化呈现出一种与欧

洲学制迥然不同的图景。原来双轨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由此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制。该学制有多种模式。这种学制形式有利于逐级普及教育,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因此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3、分支型学制:这是前苏联创造的一种学制形式。在十月革命前,帝俄时代实施的是传统的欧洲双轨制。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单轨制的社会主义统一学校系统,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又部分恢复了帝俄时代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由此形成了既有单轨学制特点,又有双轨学制某些因素的分支型学制。这种分支型学制不属于欧洲双轨制,因为它有一部分并不分轨,而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但它和美国的单轨制也有区别,因为该学制在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前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成双轨。因此是属于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这种学制上通下达,左右互连,有其优点。

31.现代学制的变革(论述):(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制方向发展:现代学制在形成之后的近百年来,不论从纵向学校系统,还是从横向学校阶段来分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直到本世纪初期,西欧双轨学制,一轨只有小学,一轨则只有中学和大学。几十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20世纪初,初等教育是专门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那时,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子女是在家庭中或在中学预备班里接受初等教育的。经过两次世界大战,通过劳动人民及其政党、进步人士的努力和争取,德、法、英等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了统一的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终于并轨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各国普及教育的年限逐步延伸到10年左右,已经达到中等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初级中学)。过去,欧洲的中学是不分段的。现在,同样是接受义务教育,有的在高学术水平的完全中学的第一阶段进行,有的则在新发展起来的低学术水平的初级中学里进行,机会的不平等显而易见。于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采用了综合中学的形式把初中并轨在一起。这样,西欧双轨制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分支型学制,即小学、初中单轨。其后多轨。现在,英国的高中也在通过综合中学实行并轨。以上可见:(1)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制并轨就要延伸到哪里,因为单轨学制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2)事实证明,综合中学是双轨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二)从横向学校阶段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幼儿教育阶段:在当代,很多国家已经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这是现代学制在当前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现代学制向终生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2.小学教育阶段:近数十年来,发达国家的普及教育已经达到了初中和高中,小学早已经不是结业教育,小学已经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的结构有了一系列变化:第一,小学已无初高级之分;第二,小学入学年龄提前到6岁甚至5岁;第三,小学年限缩短;第四,小学和初中直接衔接,取消了升入初中的入学考试,等等。3.初中教育阶段:初中阶段教育结构的下列变化:一是初中学制延长;二是把初中阶段看作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中间学校即由此而来;三是不把初中阶段看作中学的初级阶段,而是把它和小学连接起来。4.高中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普及教育已经到了初中阶段,双轨制中原来不分段的学术性中学不得不分为两段,使前段和群众性的初中合并共同完成普及教育的任务,后段即变成了欧洲高中。从此三种类型的学制才都有了高中。高中阶段的多类型,即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多样化,乃是现代学制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5.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当前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在高中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既是古代学徒制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现代生产要求下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中的分化。现代职业教育最初是在小学阶段进行的,

后来依次发展的袄初中、高中和初级学院阶段进行。职业教育在哪个阶段进行,完全依赖于现代生产所据以存在的科学技术基础的状况。在当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已经有移向高中后的明显趋势:在当代职业教育日益建立在更高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只有在高中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之上培养出来的人才更有适应性。6.高等教育阶段:现代社会、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向高等学校要求各级各类高级人才,于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一是多层次: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二是多类型,现代高等学校和院校、科系、专业类型十分繁多;三是高等学校和社会、和生产、和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三)现代学制已经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生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作为终生享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不论受过多高水平教育的人,都必须适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为此,甚至还需要重新回到教育过程中来再次接受教育,于是“回归教育”“终生教育”“成人教育”就被提出来了,事实上,在当代,现代学制已经是包括幼儿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在内的全部施教机构的总称。

3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1)1902年清政府大臣张百熙拟订学制,即“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由政府制定的系统学制。未颁行。(2)1904年1月,清政府又颁布《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政府法令形式颁行全国的现代学制,对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统一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它指导我国教育向现代教育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10月,通过《学校系统改革案》于11月1日正式公布,称为“新学制”也称“壬戌学制”或“六三三”学制。这个学制指导我国教育向现代化教育方向迈出了第二步。3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2)调整教育结构: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残疾人教育事业和广播电视教育。(3)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4)改革高效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5)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

34.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5.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与古代意义上的教师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多功能性;二是专门性,作为教师必须经过培养和培训,取得合格证书;三是高素质性,现代教师的内涵更丰富;四是发展性,现代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自己成为会学习的人。

36.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37.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38.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应具备的素质):(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39.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1)社会因素(社会舆论,教育政策,家人支持)(2)学校因素(学校组织文化,年级组,校长)(3)个人因素(反思,需要态度动机)

40.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4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在教师方面有: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领导方式(专制、民主、放任);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人格。(2)学生方面的因素有:学生对教师的主观认识。(3)环境方面的因素:学校整体人际环境、课堂组织环境。

42.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社会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虽然师范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忽视,但许多中小学优秀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其成长是过阶段的连续过程。国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如美国学者富勒和鲍恩从教师关注角度将教师专业发展大致分为

国内学者叶澜等从“取向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研究,把它分为五个阶段,如下:

4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渠道:(1)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它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特性之上,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服务。为此,师范教育必须强化其培养专业人才的职能,把学术性、师范性和服务性结合起来;注重师范专业信念体系的形成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建构反映教师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教育实习制度。(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并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措施。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有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在我国,各级师范院校还承担了短期的系统培训工作。其目的在于向新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3)在职培训: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的适应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

式,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很广,可以是业余进修,也可以是校本培训。(4)自我教育: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构建,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的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经常性的系统的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44.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民主平等,亲密和谐;(2)爱生尊师,相互配合;(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共创共享。

45.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教师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46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指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目标);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时间性(随意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47.课程标准包括说明部分部分和本文部分。(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本文部分是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用的要求以及其它教学活动的时数)

48.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指课程的种类,课程的种类有多种,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类型,比如: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等等。(了解p151)

49.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得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50.当代“教学”的新观念(当代教学罐体想出那些变革趋势):(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促进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目标。(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更多地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获得。(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51.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手段的使用)进行设计

52.教学设计的特征:1、指导性:教学设计应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进程起指导作用。2、统合性:教学设计要对教学诸多要素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规划和安排。3、操作性:教学设计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设计中具有不可操作性因素,那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教学设计。

4、预演性:教学设计在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置身于实际教学环境之中,对实际教学要面临的情况考虑周全清楚。

5、突显性:有目的地突出某些教学要素。

6、易控性:教学设计是教师为指导教学所进行的事先周密的教学进程安排,所以教学设计易于控制教学进程;同时,教学设计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目标和程序进行,控制着教学的方向及进度、内容等。

7、创造性: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个人风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53.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规定教学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2、对教学对象的情况的分析;3、教学主要内容的规定;4、教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分析;5、学的方法的指导6、对教学结果的检测:测量与评价。上述基本程序集中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1、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2、为达到预期目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和经验?(教学内容)3、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4、如何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54各教学设计应遵守的要求:教学内容设计: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种类型知识的设计都要遵循以下要求:(1)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2)组织内容时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教学时间设计:设计教学时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方面,首先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其次,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教学媒体;(3)依据媒体的技术特性选择教学媒体;(4)依据经济条件选择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方面,首先,要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其次,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有关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自己选择;第三,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主要比较他们之间的特点、适用范围、优越性和局限性等。

55.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56.两种策略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讲述策略:1、语意准确,语词恰当,语速适中。2、教师应选择最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为了表达连贯流畅,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化的语言;讲述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语助词的不良习惯。3、讲述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以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讨论策略:(1)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的发言离题太远,教师便需唤起他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主题,(2)在讨论中,如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则须为他们调节,使大家和平友好的交换意见,(3)如有学生垄断讨论,说话时间太长或者说话次数过多,教师则需婉言劝阻,使大家发言的机会均等,(4)如有学生畏缩不前,不远发言,教师则需劝告,鼓励发言,(5)如有学生词不达意,教师也要帮助,(6)如有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可作简要回答,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7)当讨论完毕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1.1.(简答)教育的涵义及起源。 教育概念可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广义的教育指能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物起源论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论。 1.2.(填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3.(填空+简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原始教育具有原始性(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剥削;生产资料公有):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2.教育内容的生活化、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4.教育价值的实用化。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与封建社会):1.学校出现并成为基本的教育形式、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近代教育(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现代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国际化; 4.教育的民主化; 5.教育的人性化; 6.教育的一体化; 7.教育技术现代化。 1.4.(填空)教育学发展各阶段出现的主要的教育家及其代表性的著作或理论。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成为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 德国哲学兼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填空)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2.2.(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依据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从其实现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也是有一致性的) 2.3.(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 3.1.(简答题+填空)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1.专业道德:(对待教育工作)敬业精神、(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专业知识:1.学科的专业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 3.通识知识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得序号填在题干得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得直接与首要目标就是( A ) A、影响人得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提高人得素质 D、促进人类与谐 2、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得著作( D ) A、《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得出发点就是( D )。 A、社会 B、学校 C、家庭 D、人 4、在一定得前提下,对个体得发展中起着相对得主导作用得就是( A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影响 D、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得前提就是( A )。 A、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得人得问题就是关于( D)问题。 A、教育政策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7、为实现一定时期得教育目得而规定得教育工作得总方向就是( A )。 A、教育方针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8、雅典教育中“缪司”就是指( C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与美育 D、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强大动力就是( B )。 A、教育需要 B、教育理论得创新 C、学校发展 D、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得主要实施者就是(B )。 A、领导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得开始得文件就是( D )。 A、《关于教师地位得建议》 B、《国家为21世纪得教师作准备》 C、《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 D、《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得核心就是( B )。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得就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得理论体系得构建者就是( B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得实质就是( 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教学方法概念得基点就是( A)。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得教学方法就是( C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得核心应该就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得核心就是( A ) A.集体教育 B.个体教育 C.正面教育 D.反面教育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2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2. 构成教育的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关于教育的起源的几种观点 4.教育学的价值 5.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也是一个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 所以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请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第二章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教育的负向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的概念;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2.教育的个体功能有哪些表现?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关系如何? 3.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2.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 3.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及途径 2.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及基本角色 3.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4.师生关系的类型及调节 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以及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定义 2.课程理论流派及主张 3.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 第七章课堂教学 1.教学定义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3.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教学设计的定义、依据、程序与模式 6.教学策略的含义以及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7.讲授策略误用的表现及讲授的优缺点。 8.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 9.组织讨论的基本环节。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教育学基础复习各章重点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 耦合过程 动力性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我校为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一、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5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50分 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四、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现代教育学基础考试提纲

第一章 ·在中国古代.对“教”的理解:“教”是一种上者、长者对下者、幼者进行规范灌输的过程。教的内容以道德的养成为主。 ·在西语中教育的本义意味着要用引导的方法来发展受教育者潜在的心理能量。 ·定义的三种方式: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填空) ·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的狭义的教育便是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一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是否发展成熟,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看它是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上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教育学的萌芽和创立、发展时期的重要人物: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论学术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大教授学》) ·康德---哥尼斯堡大学开设的由哲学教授轮流教授教育学的讲座,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特拉普---德国第一位也是世界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探讨》---这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完成了教学与教育的结合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 2 3 4点浏览就好 第二章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 ·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出现。进入奴隶社会后:学校产生。 ·学校产生与下列条件有关: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 2、文字的出现是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时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从形式上看,人类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学制的定义: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性。 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2)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时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每个时期都除了一批代表人物和著作,熟悉这些人物和著作,掌握他们的代表性观点,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学修养。 3、教育要素:三个教育要素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种社会实践系统,即为教育。 a)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 发展的任务或使命,具有必要的能够实现促使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任务或使命的知识。 b)学习者:学习者自身的特征:(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 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 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 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4)不同的学 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 率和质量。 c)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及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 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上述三大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1、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2、学习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 切中介的综合,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4、教育功能: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分别是:(1)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式对个体和群体各方面的发展发挥激发、导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增值和选择等功能;(2)教育所培养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人走进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公民,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维持和发展发挥适应、改革和改造的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根本功能,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延伸和转化。 教育功能有多重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方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2015考研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重难点笔记汇总《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第四节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五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六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最新 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最新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基本主张:①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 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 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

育口号 D教育隐喻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所谓的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所谓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所谓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因此,“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教育独立性是相对的,由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即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

现代教育学原理答案

01任务: 1.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答:(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 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 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 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1)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2) 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 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 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 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 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 育。 02任务: 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由内因与外因构成的,共同推动人的身心发展(2分)(2)顺序性(1分)(3)阶段性(1分)(4)不均衡性(1分)(5)个别差异性(1分)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2.传播-丰富文化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03任务: 1、现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点?现代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 比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2) 群众性;(3)多样性;(4)补偿性; (5)融合性; 2、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答出 以下任意5点即可得10分。(1)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 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 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 应性 04任务:1、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有哪 些?答题要点:(1)三种教育力 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 的相互衔接;(2)三种教育力量 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 的高度一致;(3)三种教育力量 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 互补作用 2、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策略(或 可能性)是什么?答题要点:(1) 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 性;(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 现教师的终身学习;(3)严格教 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 的专业自主性;(4)厉行严格的 教师职业规范。 3、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那些 方面?答题要点:(1)主体意识 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 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 辈群体影响较大。 05任务: 1.简述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与其 特征有哪些。答:①根本原因是 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 口素质;②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 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 素质教育的特征:全体发展、全面 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 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2.简述教学的任务:答:答:1)培 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 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简述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的主导作用。答:人的身心发展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发 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 以下多方因素的制约:(1)受教 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的自 身状况;(3)家庭环境的因素;(4) 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如果能得到以 上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 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 展的独特作用。 4.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答:(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 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 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 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 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 育和社会实际;(5)课程实施过程 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 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 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 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教育学基础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填空)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 1、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 2、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3、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教育的起源问题: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农业社会的教育具有特征:(简答) 1.古代学校的出现的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的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最终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学校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改造、丰富或发展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原始社会是无阶级性教育。(填空/选择)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填空)●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作了重要贡献。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 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填空)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资料讲解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幼儿教育 一、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 三、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阶段目标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三、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简答) 1、教育目的; 2、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3、根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 二、多选题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的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 教育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 学校教育的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 社会教育的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 4. 教育理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

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 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作用:(1)反思与概括作用(2)导向与激励作用(3)创新作用 5. 当代主要的教育理念 (1)终身教育理念【特征: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 (2)全民教育理念【特征:差别平等、普及化】 (3)素质教育理念【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6.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简答或论述) (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 (3)教育学为反思性、研究性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上) 1. 教育功能的分类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浙师大 教育学基础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的词源 “教”是指儿童在成人的执鞭监督下习文之事。“教”即“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包括精神上的和肌肉上的。 中文的“教育”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外塑的行为。 西文的“教育”则强调人生来就有的特定潜能,教育的过程就如助产的过程,视教育为一种展开的、内发的、自然地消极活动。 “教育”的语义 在我国,一些早期的教育家就使用了“教育”一词,最早使用的人是孟子。 1901年5月,罗振玉在上海创办了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教育世界》。 最早使用“教育学”一词的人或最早使用“教育学”理论的人——王国维 “教育”的层次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 教育有时候特质思想品德教育。(它一般有三大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概念的三种界定方式:谢弗勒的分类 规定性定义——作者所下的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适当的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例如:词典) 纲领性定义——事物应该怎么样,与其说某种事物实际上怎样完全不同。(往往包含:“是”、“应当”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定义与规定性定义的混合) 教育起源的三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 础。(“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力量”关键词:生物、冲动) 2、心理起源论孟禄(美)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模仿;尝试——成功 3、劳动起源论康斯坦丁诺夫(苏联)·凯洛夫、曹孚(中)、王天一(中) 教育起源于人类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起源论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注:1、除去上述几种基本学说,还有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等几种不同的观点。2、凯洛夫是世界上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学的人;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学的人,作品:《新教育大纲》) 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人类产生到原始社会的解体)独立、散乱、无固定教育者, 与生活、生产过程相融合 2、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不定型到定型(私塾、书院) 3、制度化教育阶段(大约在19世纪下半期,教育系统基本形成;典型表征:学 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 其具有下列特征:学校化:教育等同于上学 制度化:明确各种制度 封闭化:以其自身特有的标准、规则构筑壁垒,对其他系统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

2017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真题 来源:文都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