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源头的陕西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十大古都

中国十大古都

中国⼗⼤古都中国⼗⼤古都⼀、西安西安,陕西省的省会,中国⾸批历史⽂化名城之⼀,中国古都之⾸,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古都。

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渭河南岸。

背依秦岭,⾯向秦川。

西安,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唯⼀起点和终点,作为华夏⽂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常悠久,历史⽂化的沉积⾮常厚重,也是我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六⼤古都中,西安的历史最为悠久,是国务院颁布的第⼀批国家历史⽂化名城。

以西安为中⼼的关中⼈,将其独特的⽣活⽅式和民情风俗概括为关中⼗⼤怪。

源于西安碑林中⼀块清代碑⽯的关中⼋景,⼜称长安⼋景,纪录了⼋处关中地区著名的⽂物风景胜地。

⼆、洛阳洛阳位于河南省,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化名城。

位于洛⽔之北,⽔之北乃谓“阳”,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川纵横,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有黄河之险,南望伏⽜⼭,有“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洛阳有“⼗三朝古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古都,也是中国历史上唯⼀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它是中华⽂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的国名便源⾃古洛阳。

被称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以洛阳为中⼼的河洛⽂化和河洛⽂明,成为华夏⽂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南⽅⽂化的源头,海外华⼈⼼⽬中的圣地。

三、北京北京,中华⼈民共和国⾸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城市,中国的政治中⼼、⽂化中⼼,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都会,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和全国⼈民代表⼤会所在地。

与西安、洛阳、南京并称中国“四⼤古都”,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化遗产项⽬数最多的城市,具有巨⼤的国际影响⼒,也是世界上最⼤的城市之⼀。

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毗邻天津市、河北省,下辖16个⾏政区。

四、南京南京,江苏省省会,中国四⼤古都之⼀,中国历史上的六⼤⽂化古都之⼀,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批中国历史⽂化名城。

南京⾃古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化和政治中⼼,也是扬⼦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业经济中⼼。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渭水河渭源人渭河水渭源人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

隶属于定西市,是定西市所辖七县区之一。

总面积2065平方千米。

渭源县因地处黄河最大支流——古老渭河的发源地而得名。

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是三大古文化的融汇之地。

它是中国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

丝绸南路由汉代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渭源,最终入河西走廊。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右,就是沿这条路段到达张掖的。

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

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诸多手迹。

总人口3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清源镇,邮编:748200。

代码:621123。

区号:0932。

渭源县辖8个镇、8个乡:清源镇、会川镇、莲峰镇、五竹镇、路园镇、北寨镇、新寨镇、麻家集镇、锹峪乡、大安乡、秦祁乡、庆坪乡、祁家庙乡、上湾乡、峡城乡、田家河乡。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县。

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

同时,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现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6处,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且渭源县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渭源县简介人口状况县内汉、回、藏、满等多民族杂居。

渭河源的地貌

渭河源的地貌

渭河源的地理环境一、气候、地形概况与经济生产条件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的渭水源头。

东经103°44′—104°24′,北纬34°55′—35°25′之间。

从大地构造上看,渭源县处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处的西秦岭西端。

大部分地区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的大陆性较强。

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

只有南部山区高山气候明显,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十分显著。

渭源县地形以山地为主。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地形分为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渭河谷地、南部山地三部分。

北部的黄土高原海拔在2000米到2600余米之间。

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暴雨频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地表呈现着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这里地面坡度大,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中部谷地是渭河长期在断陷的地堑上冲击形成的河谷。

河谷的宽度随着河水量的增大,流水侵蚀的加剧而逐渐变宽。

河谷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适宜种植温带农作物。

南部山地是3亿年前昆仑造山运动时褶皱隆起的秦岭地槽。

广泛分布着古生代石灰岩与花岗岩山体。

山高谷深,地势险峻,海拔多在2500米到3500米之间,山地中的露骨山海拔3941米,是定西市境内的最高峰。

陡峻的南部山地处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山地中气候阴湿,植被茂盛,溪水潺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风光秀美,被誉为陇中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绿洲”。

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之地。

天井峡、莲峰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太白山、双石门也是我省知名的旅游胜地,它们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山中广阔的草甸,丰富的水源为发展畜牧业和开发水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河流及远古河文化发源于渭源县境内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渭河的源头历史上一直定在鸟鼠山,近年来,根据支流水量大小的新划法,决定发源于豁豁山的清源河是渭河的源头。

渭河向东流淌,在陕西省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千米。

渭河在下游塑造的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是我国发达的农业区,也是历史名城西安的坐落地。

陕西人说的“渭家人”是什么来历?

陕西人说的“渭家人”是什么来历?

陕西人常说的“渭家人”是指渭南地区的人,渭南位于陕西省南部,是陕南的中心城市。

渭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那么,“渭家人”这个称呼的来历是什么呢?
据考证,“渭家人”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唐代。

当时,渭南地区的人们在唐朝的大力支持下,发展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

他们勤劳智慧,勇于开拓,成为了当时的一支重要力量。

唐代人就开始用“渭家人”来称呼渭南地区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渭家人”这个称呼逐渐流传开来,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使用。

在民间,人们常常用“渭家人”来形容渭南地区的人勤劳、善良、淳朴、豁达等优秀品质。

而在文化领域,渭南地区的人们也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文学、音乐、戏曲等艺术作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在文化领域,渭南地区的人们在历史上还曾经有过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

例如,唐代著名将领李光弼就是渭南人,他曾经在唐朝的战争中屡建奇功,被誉为“战神”。

渭南地区还是唐朝、明朝等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曾经是陕西省的省会。

如今,“渭家人”这个称呼已经成为了渭南人的代名词,更是渭南地区的一种文化符号。

在这里,人们以“渭家人”的名义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渭家人”也成为了一种亲切的称呼,让人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情。

“渭家人”这个称呼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文化的内涵,更是渭南人的自豪和骄傲。

通过这个称呼,我们可以看到渭南地区的人们勤劳、善良、淳朴、豁达等优秀品质,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情。

让我们一起为“渭家人”这个称呼点赞,为渭南地区的发展加油!。

八水绕长安

八水绕长安

潏(JUÉ)河
潏河,发源于长安县秦岭北坡的大峪,为秦、 汉、唐古都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潏河在其经过 的少陵原、神禾原之间形成了一个土地肥沃、 风景优美的平原,即著名的樊川。潏河在牛头 寺附近分为两支,向北为皂河,向西则与滈河 合流汇入沣河。河全长74公里,绕西安之南。
滈(HÀO )河
发源于西安市长安区石砭峪,全长46公里, 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 后向西,在户县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滈河绕 西安之南。
八水绕长安
西安之所以成为十三朝古都,除却军事战略位置优越 等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源丰富。
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 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西汉 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 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 巨丽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八水
看似没有泥沙干净的河,却可能气味难闻含有废物质!
发源于蓝田县灞源镇,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63.7 平方公里,据史载,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为 了炫耀其霸业,改名为灞河。唐在此地设驿站,亲友 出行多在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树,春天柳 絮纷飞如雪,“灞柳风雪”成为长安八景之一。 灞河 绕西安之东。
唐朝时候,在灞桥设有驿站,称作“灞亭”,人们多 在此处迎送宾客,依依话别,并折下枝头柳枝相赠。 “柳”者,留也!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变成 了一种特有的习俗。灞水、灞柳、灞亭,古往今来, 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生死离别、离愁别绪、诗情 才气在这个地方表现得淋漓尽致。
泾(JĪNG)河
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干流发源于六盘山 东麓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于高陵县蒋王村 汇入渭河左岸。全长455公里,流域总面积 45421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1.4亿立方米。泾 河绕西安之北。

姜嫄庙会非遗简介20170325

姜嫄庙会非遗简介20170325

“姜嫄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撑来姜嫄村位于关中腹地渭河北岸,地处陕西省杨陵区揉谷镇境内,是华夏圣母姜嫄受封之地。

古称姜嫄国,为华夏源头。

作为彰显姜嫄华夏母亲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的圣地,这里纪录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

姜嫄遗址和姜嫄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省级双保护单位。

姜嫄庙会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经久不息。

至今已有四千六百余年的历史。

为了纪念中华民族历史上首位伟大的女性人文始祖姜嫄和农祖后稷的丰功伟绩,姜嫄村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据查,姜嫄庙会是文字可考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活动。

甚至比黄帝祭祀的历史还要久远,在文革期间从未中断过。

姜嫄是《史记》、《诗经》中记载的中华民族首位女性人文始祖,是皇帝曾孙帝喾的原妃,因生养培育了后稷,协助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被后世尊称为圣母,受后人祭祀。

开创了农耕文化的先河,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陕西省杨凌区揉谷镇姜嫄村作为姜嫄的受封地,即是后稷诞生之地,也是农耕文明发祥之地。

每年正月二十三日,都要在姜嫄祠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以纪念这位华夏之母的历史功德。

姜嫄祠已成为周边乃至全国老百姓心目中神圣而向往的祭拜之地,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华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回祖籍姜嫄祠探索周文化之根,寻根探源,认祖归宗,拜谒祭奠。

在遥思和追忆中,缅怀先祖姜嫄的丰功伟绩。

每年正月二十三日举行的庙会规模宏大,姜嫄村及周边八社十六村的群众都踊跃参与其中,场面极为壮观。

庙会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游村赐福,祈福穰灾,求子还愿,敬香唱戏,文化演艺,祭祀典礼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表达了老百姓对姜嫄圣母、农祖后稷及周朝历史人物的拳拳敬仰之情及殷殷爱戴之意。

姜嫄庙会活动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仪式之完整、内容之多样、形式之古老、信仰之虔诚,在民间庙会中实属罕见。

祭祀活动分为献花,献食,献文,献乐,献香,答礼,演艺,吃孝子面八个环节。

更重要的是打上了上古时期祭祀活动的烙印,传承着悠久的祭祀文化的原貌。

最美家乡河-陕西渭河

最美家乡河-陕西渭河

肥 沃 的 土地 上 拼 耘 ,在 滔 滔 的 洲 流 里行 船 打 鱼 ,形 成 了 重 、 防 汛 问 题 突 出 等 诸 多 问 题 。 经 过 2011年 至 201b年
传 统 农 丰}f生 活 的 美 好 回忆 。 溜 洲 两岸 美 丽 的 村 序 、占 老 的全线综合 整治 ,溜间 健康生命正在恢复 。宝鸡百里 画
岸骑行锻
驾 游 观 赏 横 』 , 引 八 方 游 客 ; 倘 徉 于溜 南 城 区段 的 滩 炼 、观 光 旅 游 、散 步 缝 身 ,令 提 升 =f,人 ff J的 , 稻 质 戢
牛 念  ̄t-I, 『’扰 如 置 身 花 两 ,格 桑 他 、油 菜 花 、冲 和 幸 福 指 数 。
跌 公 ” “统 一 广 场 ” “古 渡 遗 址 ” “渭 水 晚 悄 ” 等 景 引消 灌 溉 工 程 奉『】溜 惠 渠 等 水 利 ,造 j r沃 野 干 、
点 装 扮 ,人 与 ¨然 和 谐 统 一 的城 市 风 惝 、 占都 成 阳 厚 重
涝 保 收 的 关 巾 大 地 。 在 矧 问 的 滋 荞 卜,这 0{}小仅 是 陕
的 J j 丈化 这 交 丰日辉 映 :两 成 新 秦 汉 新 城 段 渭 河 两 粮 、棉 、油 的 丰 产 区 , 关 中 城 m }Li! 托 删 州 而 兴

托 当 地 微 地 彤 修 建 的 休 闲 娱 乐 广场 ,草 起 。溜 洲 不 仪 造 就 了关 中 农 \lJ,, 也 是 父 f{ m 、 r\ll,和
奖” ;两安 啦滩段 平整的堤琐道路 、碧波荡漾 的徐 徐渭 不 可 分 。 河 综 合 整 治 建 成 了 一 系 列 生 念 公 成 为 了陕
水 、位 浅 底 的 如 画 风 景 ,犹 如 外 桃 源 ;洒 溜 桥 车 游 西 最 大 的 民 生 工 程 ,依 而 兴 的 小 城 锁 , 艄 们 局 的

渭河旅游景点

渭河旅游景点

渭河旅游景点
渭河是中国的第三条大河,位于中国陕西省的中部地区。

渭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一些著名景点包括:
1. 法门寺: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

法门寺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古刹内供奉有佛陀释迦牟尼铜像,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

2.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是古代中国秦始皇的陵墓。

陵墓内有大型兵马俑坑,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守护者,规模宏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

3. 兴平原始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兴平市,是中国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

这里有自然生态丰富,原始森林茂密,园区内有渭水、雾气、森林、峡谷等多种景观,适合进行探险和观光。

4. 渭南城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之一。

城墙周长超过10公里,保存较好,游客可沿着城墙漫步,欣赏城市全景。

5. 玉华山:位于渭南市大荔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

这里有陡峭的山峰、清澈的溪流、古老的庙宇,景色美丽壮观,吸引着众多朝圣者和登山爱好者。

这些景点都位于渭河流域附近,游客可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
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同时,这些景点也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使游客可以享受到便利的旅游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河源头的陕西文化 (2009-02-08 10:13:07) 转载▼ 标签: 霸陵桥 孤竹国 渭河源头 叔齐 陕西 文化

“霸陵翘首诚招八方来宾,渭水举浪奏响开发号角。” 别以为这是西安某地的口号,它高高地书写在海拔2000多米的渭源县。 随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组织的“记者走渭河”采访团,日前记者来到渭河源头渭源县。该县虽然山峦起伏、地理位置偏远,但历史文化丰富,而且许多与陕西有关。

因渭河通长安而命名的“霸陵桥” 记者们没有料到,在偏僻的渭河源头,会有一座纯木质结构、古香古色、玲珑剔透的卧式悬臂单拱廊桥。

该桥从南向北,一个三四十米的凌空大步,跨过清源河,大有长虹卧波、蛟龙腾飞之势。它位于渭源县城南侧,雄伟壮观,被称为“渭水长虹”、“渭水第一桥”,其建筑结构、式样、彩绘,充满我国古典民族建筑特色,双坡式琉璃瓦顶,脊耸角飞,风铃叮咚。廊房每间宽3米,共13间,由14排吊柱提挂,每排4柱,两两吊置,形成双侧挂栏。桥底部纵列13排粗壮圆木,每排有两层共20根圆木,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排放。桥首有3个大字“霸陵桥”,旁边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由于游人稀少,霸陵桥平时大门紧闭。前年记者来渭源县采访时,因时间紧,未能登桥。这次组织方提前和当地联系,管理部门按照事先约定时间打开了桥门。

霸陵桥桥面由中道与双侧挂栏共3部分组成,呈踏步状通道。桥两端各有桥台,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踏着桥面台阶登上大桥,凭栏眺望,岸边杨柳被秋风染得金黄,高楼小舍尽收眼底,东南君山秀峰和北面七圣峻岭对峙,桥下清流倒映远近景色。桥廊上一阶阶悬挂着左宗棠、于右任、杨虎城、蒋介石、启功等近、现代名人、学者留下的题匾、联语、赞赋。他们从不同角度赞美霸陵桥。 左宗棠匾上题字为“南谷源长”,于右任题字为“大道之行”,蒋介石题字“绾毂秦陇”。

霸陵桥下是清源河,附近也没有霸陵,灞河及古地名霸陵均在西安,为什么会叫霸陵桥呢?

渭源县文联原主席李德清告诉记者,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汉、唐时这里就有桥。明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领军西击元军。元将李思齐被逼进渭源县城,为了阻挡徐达进攻,拆了渭河桥。时逢暴雨,清源河水深流急,兵马被阻。为了迅速解决战斗,不给元军喘息之机,徐达命令将士连夜建桥。然而水势过大,投入河中木料石块随水而去,徐达束手无策。谋士建议“木笼装石投放河底,垒成桥墩,再架桥面”。徐达听之有理,令将士照此法行事,果然有效,很快建成大桥。与此同时,徐达派军绕道截断元军退路。元军见大势已去,放弃抵抗投降。徐达为纪念这一战斗,要为桥定名。部下建议:“渭水通长安绕霸陵,当为玉石栏杆霸陵桥。”徐达认为妥帖,亲笔题名“霸陵桥”。当时的霸陵桥配有玉石栏杆,“既济行人,复通车马”。

“霸陵桥”自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定名后,至今已640个寒暑。期间,经清朝以及民国多次重建。以前所建皆为平桥,1943年8月,建成现在的纯木拱桥,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

唐太宗遗鞭处 到了渭河源头,就要看源头的鸟鼠山品字泉。 但关于渭河源头位置,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浊源河水系,一种认为是清源河水系。一般人去的是渭源县城西边的浊源河源头龙王沟,距县城仅10公里。龙王沟一带,西高东低,南北各有一山沟。 品字泉,即源头,由三个泉眼组成。“吐云泉”和“禹仰泉” 偏西,南北分置,有细流在沟内流淌,为当地农民主要生活用水来源。东边的“遗鞭泉”地势较低,泉眼之上修建有井台和亭子、石碑,一般游人在这里留影。可惜井盖数米之下黑暗处才有水面。

李德清告诉记者,根据历史资料,最早记录的渭河源头为县城西南方的清源河源头豁豁山,明确记录距县城20多公里,而且清源河也比浊源河道长,水量大。后来由于豁豁山距县城太远,人们不便祭祀,改到了龙王沟祭祀,以致如今许多人认为渭河源头在龙王沟。两处都属鸟鼠山脉,都有品字泉。

传说,很早以前,渭水源头住了一户农民。一天农妇去担水,发现泉边有两条蛇咬仗,眼看白蛇要被麻蛇咬死,善良的农妇折下一条树枝,赶走了麻蛇。当天晚上,农妇梦见家里来了一个人,说是他家主人要报答她救命之恩,请她在鸡叫头遍时赶到渭河岸边。农妇醒来后,让丈夫一同前去。可懒惰的丈夫迟迟不起,农妇只好自己去了。到了渭河边,农妇被渭河龙王家人带进水晶宫,得到龙王送的一对扇子和一对玉石。农妇返回后,丈夫见到玉石爱不释手,农妇打开不为丈夫看重的扇子,未料扇子变成她的翅膀使她飞了起来。农夫见状,急忙将玉石噙到嘴里,去拉妻子,结果玉石变成了一对尖利的牙齿。就这样,农妇变成了鸟,农夫变成了鼠。重情的农妇经常与丈夫幽会,同住一穴。因为有了“鸟鼠同穴”现象,渭河源头的山脉便有了鸟鼠山之名。

前年记者到渭源县采访,不仅去了龙王沟,而且因当地有人说,清源河源头在池沟内,记者先去了池沟,后来又听人说,池沟南面的大岘沟是清源河的正源,又跑了一趟大岘沟。

李德清说,池沟上为“吐云泉”,大岘沟上为“禹仰泉”,池沟北面有骆驼项沟,上为“遗鞭泉”。

李德清领记者进了骆驼项沟。该沟与其他两沟近似,高原草甸深厚,灌木繁密。沟中溪流清亮如玉液,记者们像品酒一样纷纷捧起细饮,连声说甘甜、清爽,胜过瓶装矿泉水。

在一块巨石边,李德清停下,给大家讲了一个传说。当年唐太宗西征吐蕃时,经过骆驼项,在泉边饮水,不慎将马鞭遗失到泉水中,打捞多时连个影子都没有,便在旁边的这块巨石上写“遗鞭”二字作为记号,以便于以后派人来继续打捞。唐太宗感觉遗失了马鞭很不吉利,没有再西征攻打吐蕃,收兵返回长安,采取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吐蕃和睦相处。当唐太宗班师回到长安,发现他的马鞭漂在渭河水面。原来唐太宗的马鞭是顺渭河的地下暗流到了长安。从此人们将骆驼项沟里的泉称为“遗鞭泉”。

曾欲投奔西岐的伯夷、叔齐 渭源县城东南方,有座在当地影响很大的首阳山。每年夏历4月初8的庙会非常热闹,有来自周围各县数万人参加,持续两到三天。渭源县在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时就名叫首阳县,公元551年才改名渭源县。

记者跟着李德清来到首阳山,这里古木参天,庙宇古朴,特别是有商逸民伯夷、叔齐的大墓。

当地有个传说,商末时,有个孤竹国,国君临终前让三儿子叔齐继承自己的王位。但叔齐认为,这样有违传统。孤竹君过世后,叔齐让哥哥伯夷当国王。而伯夷认为父王之命不可违,坚决让弟弟当。两人僵持不下。叔齐想,如果自己离开了孤竹国,哥哥没有办法,就只好当国王了。他连夜向国外逃,赶黎明到了国境线上时,碰到了伯夷。原来伯夷和他的想法一样,也要离开孤竹国。两人一商量,干脆都不做这个国王了,去投奔当时以“善养老”而著称的西岐伯昌,即周文王。孤竹国人只好让国君中子继位。

当伯夷、叔齐进到关中,周文王死了,周武王继位。周武王言称要给周文王报仇,抬着周文王的尸体东征伐纣。半路碰到了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拉住周武王的马直谏道:父亲死了不及时下葬,此乃不孝;刚即位就动武,此乃不仁;作为商朝的臣子背叛朝廷,竟要弑君,此乃不忠。周武王左右将士闻之大怒,要杀了二人。周武王的军师姜太公劝阻道,此二人非常人,乃义人也,万不可杀,否则会坏了周武王的名声。众将士才忍着怒气放了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觉得西岐现为不忠、不仁、不孝的周武王所统治,吃西岐的粮食是自己最大的耻辱,便循渭河溯流而上,隐居到非西岐领地的首阳山。后来周武王打败了商纣,渭源一带也成了周的领地。伯夷、叔齐便不吃粮食,只吃野果、野菜。有人质疑说,野果、野菜也是周领地长出来的东西,和吃周朝的粮食一样。伯夷、叔齐闻之,从此不吃不喝,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人们将伯夷、叔齐葬在首阳山主峰北侧。

李德清说,后来由于孔子推崇伯夷、叔齐,全国出现了5处首阳山。 “陕西的娘家人” 记者发现,渭源县东边、与陕西较近的甘谷、陇西县人说话难懂,位于西边、相距陕西较远的渭源县人说话倒和陕西方言接近。如渭源人和关中人一样,把姑娘叫女子,而甘谷、陇西人称为女娃娃。不仅用词习惯上,发音上也有此现象。渭源人和陕西人的“这个”发音没有区别,但陇西人发音为“zhi guai”。渭源人你、我、他的发音和陕西关中一样,我发“e”音;而陇西称他为“tao”音,你为“niao”音、我为“eao”音;甘谷说我为“jian”音,你为“ji”音。

渭源人和陕西人一样爱吃浆水面、臊子面、锅盔、辣子,也有面花,喜欢房子一边盖。

李德清告诉记者,渭源人对陕西情有独钟,喜欢去陕西,而且也受陕西人欢迎。渭源人认为尽管两地相距遥远,但同依秦岭山脉,同饮渭河水,渭源县把渭河源头,陕西守渭河下游,因此他们是陕西的娘家人。“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诗句在渭源广为流传。他们认为,长安古城曾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离不开渭源。有渭源人在书中提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到过鸟鼠山,其原因是秦人的壮大,靠的是喝渭水。清朝、民国时期渭源诗人杨景熙在《渭水东注》一诗中写到:“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源探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远岸斜阳光射雁,平沙激石浪惊鸥。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

历史上有多位渭源名人在陕西做官、做事。前秦时期方士王嘉,渭源人,长期定居关中,弟子追随受业者数百人,著有十卷本《拾遗記》,其中不少故事成为后代传奇小說的蓝本;清代渭源举人石怀璋,没有听从清朝廷的委任到其他地方任直州通判,而是到陕西担任督军曹宏勋部司书,而且客死陕西;在1959年7月举行的陕西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渭源县庆坪乡人任谦担任陕西省副省长,1961年主祭清明节公祭黄帝陵大典。

渭源人关注、熟知陕西历史文化,喜欢借用陕西地名给当地命名,除了霸陵桥,县西有座山势险峻的山峰,渭源人称其为太白山,还起了个 “小华山”的别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