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关于那一代中国作曲家
文化商品易得,文化思想难求

文化商品易得,文化思想难求作者:余倩来源:《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09期通过《跨文化创作中的女性艺术家》》(Creating Across Cultures:Woman in the Arts)这本书,我第一次了解到了林品晶,一位出生、成长于中国澳门,学习音乐于中国香港、美国,现往返于法国和美国纽约两地生活的作曲家。
中国女性作曲家本就不多见,像林品晶这样跨越多种文化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更是少见。
林品晶1954年出生于中国澳门,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长大。
在父母的熏陶下,林品晶自小就学习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十二岁时开始跟随葡萄牙老师正式学习钢琴。
父母在发现她的音乐天赋后,便鼓励她学习音乐。
林品晶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接受专业的音乐与钢琴教育,之后,她的音乐道路又将她带到了美国南加州瑞德兰大学(University of Redlands)。
在瑞德兰大学学习时,经由老师的指点,林品晶开始尝试作曲,用西方的音乐织体来讲述中国的古老故事,从此作曲成为了她的兴趣。
刚开始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时,林品晶仍期待自己能成为一位职业的钢琴家,而当时(1976年)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聚集了很多杰出的作曲教授,包括伯纳德·兰兹(Bernard Rands)和鲍林·奥立佛洛斯(Pauline Oliveros)。
在这些教授的积极影响下,林品晶终于决定将作曲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毕业后,林品晶成为了西雅图考尼什艺术学院(Cornish College of the Arts)的一位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她创作的双钢琴作品《春后》(After Spring)获得了音乐评论人的赞赏。
《纽约时报》在评论她创作的作品时也提到了她的“音乐中有明显的故事性”。
1989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钢琴风格作品及演奏比赛”上,林品晶创作的双钢琴作品《春晓》获得了大奖。
“那是我第一次去上海,住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宿舍,当时很快乐,遇到很多人,陆培、赵晓生、许舒亚一群人都在。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实践反思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实践反思xx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领导人员的不负责,底层人民的恐慌使xx一退再退。
在人们开始思考之时发现了他们已经无法继续退后了。
于是xx所创作的赛马曲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时xx的国歌。
他的天赋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环境也是其中之一。
在当时的情况下,激昂的赛马曲让xx底层劳动人民拥有了守卫自己家园的信心。
也是他一夜成名的原因。
“这是面向群众、面向成群结队的人唱的。
这首歌的真正协奏曲是叮当作响的武器、嘹亮的军号、齐步前进的团队。
这首歌不是为那些冷静地坐在那里进行欣赏的听众而创作的,而是为那些共同行动、共同进行战斗的人创作的。
这首歌既不适合女高音独唱家演唱,也不适合男高音独唱家演唱,它适合成千的群众齐唱。
”《马赛曲》是一首节拍强烈、慷慨激昂、富于战斗性的歌曲。
它是一首典型的进行曲,一首属于全国人民的国歌。
此段中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对比,强调了《马赛曲》的艺术地位:一首写给顽强的军队的赞歌。
这首歌是从全国人民的激情中诞生的。
xx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这首歌谱曲,而就是这样的激情与情怀赋予了xx的歌以极强的鼓舞力量。
这是在轰轰烈烈的xx大革命中,作曲家鲁日灵感诞生的一瞬间,这点灵感的火星,是对统治者的憎恨、对乡土的忧惧、对胜利的信心、对自由的热爱等一切情感的凝结。
革命者心中流贯的力量,化为一往无前的勇气喷薄而出,这是法兰西民族在危急存亡之秋民族灵魂的最深处所感受到的一切。
这一瞬间,联结了个人的情感与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带给“天才”鲁日以灵感——创作之泉源。
这是一个闪耀着光辉的瞬间!鲁日作出绝好作品,作品被广为传诵,他自己却仍默默无闻,直至死后才被发现功劳。
其实很多时候有名的都是作品,而非作者;因为作品本质上是人类共同体智慧的结晶。
而想出名,就得多写好作品,让人们知道你是个好的制造者。
一夜之间奇迹便降临到他身上——xx·德·利尔,在神明引领下创造出不朽战歌——《马赛曲》。
浅析粤曲《旱天雷》

浅
析
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曲
《 旱
天 雷》
郝 遇 平
( 松 原 职 业技 术学 院 , 吉 林 松 原 1 3 8 0 0 0 ) 摘 要 : 陈培 勋先 生 改编 的 钢 琴 独 奏 曲 粤 曲 《 旱 天 雷》 有 着独 特 的 艺术 魅 力 , 感 染 着 无 数 欣 赏者 与 演 奏 者 , 是 中 国钢 琴 音 乐作 品 中的 经 典 之 作 。 本 文 以 这 首 钢 琴 曲 为研 究对 象 , 从 乐 曲标 题 入 手 , 结 合钢 琴 曲 的 艺 术特 色 , 挖掘 其 深厚 的 文化 内涵 。 关键词: 粤曲 改编曲 文化 内涵 艺 术特 色 《 旱 天雷 》 中 国传 统 音 乐 具 有 深 厚 的 历 史 文 化 积 淀 ,其 丰 富 的 文 化 内涵 体 现 出 中 国音 乐 文化 独 特 的 神 韵 。运 用 民族 音 乐 素 材 改 编 再 创 作 而 成 的 钢 琴 曲 ,在 中 国音 乐 作 品 占 据 很 大 的 位 置 , 特别是 几年来的音乐考 级 曲目,在小型乐 曲中的 中国作品 , 改 编 曲 占绝 大 多 数 。例 如 : 九级曲 目: 《 旱天雷》 陈培勋 、 《 平 湖 秋 月》 陈培勋 、 《 兰花花 》 汪立三 、 《 彩 云追月 》 王建中; 八级 曲 目: 《 绣金匾》 王建 中; 七级 曲目: 《 卖杂货 》 陈培勋 , 等 等 。这 些 改 编 曲 一 直 以来 被 众 多 钢 琴 爱 好 者 演 奏 . 影 响 力 极 大 。 钢 琴 改 编 曲 不 仅 使 这 些 具 有 浓 郁 民 族 气 质 的音 乐 作 品 。 再 次 散 发 出 独 特 的 艺 术 魅 力 ,而 且 使 中 国 传 统 音 乐 文 化 得 以 延 续 、 流 传 和 发 展 。 如何 在 现 代 生 活 中 演 绎 传 统 , 传 统 和 现 代 如 何 碰 撞 出 火 花 . 如何 让 新 时 代 的 孩 子 更 好 地 理 解 传 统 中 的精 髓 . 是 笔 者 一 直 研 究 的一 个 课 题 。要 想 把 握 这 首 典 型 的传 统 音 乐 改 编的钢琴 曲 , 首 先 我 们 要 了解 它 , 走 近它 , 了 解 这 首 音 乐 的 创作 背景。 广东音乐是 中国传统音 乐中极 富艺术特色 的地方乐 种 . 陈 培 勋 作 为 一个 有着 深 厚 音 乐 素 养 的 作 曲家 . 以广 东 民 间小 调为基础 , 改 编 的5 首广东 音乐钢琴 曲 。 已 经 成 了广 为 流 传 的 经 典 之作 。 这 组 钢 琴 曲 富 于 广东 音 乐 情 趣 , 乐观 、 诙谐 。 带 着 广 东人的机敏 , 也有优美 、 歌 唱性段落 的对 比. 是 以地 方 色 彩 见 长 的颇 具 民族 风 格 的 作 品 。作 曲 家 巧 妙 地 找 到 了相 应 的和 声 和 钢 琴 织 体 。 其 中富 有 代 表 性 的 《 旱 天雷》 , 乐 曲 风 格 朝 气 蓬 勃, 节奏清新 , 有 弹性 , 表 现 了人 们 在 久 旱 逢 甘 霖 时 欢 欣 的情 绪, 曲 中所 展 现 的旱 田一 声 惊 雷 有 奋 发 图 强 之 意 。 洋 溢 着 浓 郁 的 时 代 气 息 。作 品 在 曲 式 结 构 、 音 乐风格 、 演 奏 特 色等 方 面 颇 具个性 , 从 中可 见 陈 培 勋 的 钢 琴 改 编作 品之 一斑 。
《军民团结一家亲》PPT课件

竖笛
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从中世纪起开始使用,它起源于 15世纪的意大利,十六至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直笛音色优美圆润,是 欧洲重要的管乐器,也是巴洛克时代的标准独奏乐器。八孔竖笛在世界发达 国家中,无论是在专业音乐表演还是在普通音乐教育中,都在发挥着巨大的 作用。从维也纳音乐学院这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到普通中小学校,到处都 能见到这种雅俗共赏的乐器。专业的竖笛乐团和竖笛研究学会也比比皆是。 世界各国还经常举办竖笛比赛,世界各地的电台和电视台经常播放竖笛音乐。 竖笛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 盈,被称为“柔和的笛子”、“像鸟唱歌的笛子”。它以自然呼吸的力度即 可吹响,这样,人们从初学开始,就很容易获得美妙的乐音。
演出《红色娘子军》的中央芭蕾舞团成立于1959年,是我 国唯一的国家芭蕾舞团。成立50年来,成功地运用芭蕾这一西 方艺术形式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其中最家喻户晓的莫过于 《红色娘子军》。
这部经典的芭蕾舞剧已经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历史记忆。它
震憾人心的悲壮情节、它恢宏绚丽的场面、它鲜明的人物形象 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都深深地感染着世界观众,它将芭蕾的 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今日人们再看《红色娘子军》,早已超越对它艺术价值的怀念, 更是作为一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被人们重复品味。
196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周总理 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 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称赞该剧的改革:“革 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此 后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 并屡屡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西方艺术 学者评价《红色娘子军》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出了 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可以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 部分。1971年,舞剧《红色娘子军》被拍成电影,使 得这部舞剧风靡全国,也使剧中的《娘子军连歌》和 《万泉河水清又清》等歌曲红极一时,经久不衰。
刘晨晞冰心调查报告

冰心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内容简介你也许只看到张爱玲不屑与她并提,和风姿绰约的林徽因相比,她是来访教授误认为的“女仆”,然而几经风雨,她是沉凝到了最后的那位。
你也许曾一度倾倒于世故的笔法、犀利的比喻,认为她的文字未免太甜美,但直到繁华落尽,才发现在倾颓的时事、多舛的命运中保持爱与温柔,原是一种极强的力度。
她是冰心,世纪老人,最受小读者们爱敬的作家。
五四运动的惊雷,将冰心震上了文坛。
那时,她还是一个女大学生,便以小说《超人》、小诗《繁星》《春水》、散文《笑》和儿童文学《寄小读者》,在新文化运动中异峰突起,成就了她的第一个创作高峰。
80余年,她笔耕不辍,以“爱的哲学”影响着青年,温暖了社会。
这本由王炳根编著的《冰心的青少年时代》是一本描述冰心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普及性读物。
它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
就像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一样,这本书将带你看明白,如何从谢婉莹成为冰心。
人生经历一、三坊七巷中的女婴公元1900年10月5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一个女婴在福州乌山脚下的隆普营出生,按照家族的辈分排行,取名谢婉莹。
关于出生地,晚年冰心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出生在福州城内的隆普营。
这所祖父租来的房子里,住着我们的大家庭,院里有一个池子,那时福州常发大水,水大的时候,池子里的金鱼都……二、上海停泊童年于作家极其重要,能否成为一个作家,童年便已铸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作家,也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寻找。
意大利艺术歌曲创作特点与演唱处理——以《尼娜》为例

13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3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整首曲目曲风明快华丽,情感炽热,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
以往的声乐作品中,人的情感是不能直接抒发的,人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
但是这首作品却更像是一部宣言,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表现出了对人性回归和发展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肯定。
通过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意大利艺术歌曲在题材上的扩展和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等于为其开展开辟出了一片新的空间,直接开启了声乐艺术的世俗化进程。
如果仍然是局限于各类神话题材中,则势必难以有后来的发展成就,这无疑是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
(二)优美的语言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歌唱方法,而意大利正是其发源地。
由意大利语创作而成的艺术歌曲,在演唱方法和语言的结合上更是天衣无缝。
从语言角度而言,意大利语包含21个常规字母和5个外来语字母,其元音简单而丰富,当与元音组成词语后又以元音结尾,这就使语言的连续感得到了强化,也随之形成了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从演唱角度而言,这样的语言特点与美声唱法所主张的腔体打开、运用共鸣等都完全契合,可以呈现出完美统一的音色。
加上当时的艺术歌曲歌词要么来自著名诗人的诗歌,要么经过了创作者的字斟句酌,所以每一首都堪称是精品。
以《阿玛丽莉》为例,这首曲目篇幅短小,经常被用作练习曲。
通过对其歌词分析可以看出,多数词语都是由a 、e 、i 、o 、u 五个元音字母构成的,同时结尾又收在了元音上,便于演唱者保持发声器官的松弛和声音位置的统一,获得自然流畅的演唱效果。
又如《火焰在燃烧》,歌曲表现内容是女子在看到母亲惨死后的控诉,所以演唱情绪十分激烈,通过歌词分析可以看出,在歌词辅音字母的帮助下,即使采用重音演唱也不会阻碍吸气,也不会影响咬字吐字。
同时结尾处的元音字母也可以以短促有力的形式收尾,充分表现出了演唱者的愤怒情绪。
所以意大利语言是最适合歌唱的语言,再配以创作者精心谱写的旋律和科学的美声唱法,能够充分表现出作品的语言之美和音韵之美。
肖邦《谐谑曲(Op.20 No.1)》作品分析

肖邦《谐谑曲(Op.20 No.1)》作品分析作者:张雅南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2期摘要:肖邦一生创作了四首谐谑曲,本文就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肖邦的生平,及对曲式结构的分析,加之自己的演奏心得,对这首作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肖邦;谐谑曲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的创作几乎都献给了钢琴,同时他又是一位爱国的音乐家,他将自己对祖国家乡的思念,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都融入进他的音乐创作中,尤其是他的谐谑曲,风格多变曲式结构复杂,且充满了伟大的爱国情怀。
是堪舆他的四首叙事曲比肩的作品一、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受到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的影响,一种新的乐派逐渐兴起,它就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它发生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当时整个欧洲陷入一片动乱,社会矛盾极其复杂。
由于受到大革命的影响,对整个欧洲艺术流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诗歌及音乐作品都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充满幻想与传奇的爱情故事成为浪漫主义的常用素材。
浪漫主义音乐最初是继承于古典乐派,但它的内容却与古典主义成为对立。
浪漫主义音乐不在是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融合了诗歌,戏剧及绘画的艺术特色,作品内容都具有幻想性,都是人的自我感受,以个人主义和个人崇拜作为信条;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
二、肖邦生平及音乐风格肖邦出生于1810年,由于俄国侵略势力不断扩张,波兰正处于政局动荡的动乱时期波兰命运岌岌可危。
然而却是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造就了肖邦独具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的性格及创作。
肖邦的妈妈和姐姐在他很小时就开始教授他音乐知识,并开始让他学习钢琴。
《g小调波兰舞曲》是他7岁时写的,展现出了自己惊人的音乐天赋。
8岁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出,大获成功。
1822年,肖邦开始正规学习作曲,并一直延续到他考入音乐学院正式成为埃尔斯纳的学生。
1829年,肖邦结束了音乐学院的学习并前往维也纳,这是他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祖国。
张扬《第二次握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张扬《第二次握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扬《第二次握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张扬,原名张尊宽,曾用笔名周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雷》:关于那一代中国作曲家
音乐惊雷 De oogst van de stilte (1995) 导演: Eline
Flipse类型: 纪录片制片国家/地区: 荷兰上映日期:
1995-04-13关于那一代中国作曲家
作者:周河清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纪录片。这一点并非针对
它的选题,而是它利落的镜头切换、选择,及通过镜头、音
乐切换体现的对比、落差,让人感受到影片对中国五位作曲
家的关注。正如今天,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说:“我不喜欢谭
盾、陈其钢、郭文景或是瞿小松,莫五平是谁?我不认识。”
可是,正视与否,中国当代音乐史已是他们及他们的同辈音
乐家的天下。
从左至右:莫五平、谭盾、何训田、瞿小松、郭文景在荷兰
街头 重看近十年前拍摄的这部纪录片,郭文景看
上去很激动,谭盾看起来是在搞那套玄乎的东西,瞿小松以
一口含混不清的英语强调着写作的自由,陈其钢总是一副居
高临下的样子,以到位到异常的口吻诉说过往,分析全局,
独留莫五平,只有指挥《凡》时的一些影像,以及写给妻子
李淑琴的信件的配音。镜头晃动着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中餐馆里摇摆的歌女和快速切片的胡萝卜、大白菜,下锅翻
炒的鸡蛋,一句“真害怕写出来的作品里也有股餐馆味儿”,
确实让人好生怅惘。
1991年莫五平在荷兰
与现在的作曲系学生不同的是,这一代作曲系学生在经
历文革后入校,暂不提文革给他们带来的“体验”,或许整体
上他们对自身还是比如今大部分不到20岁就选择了自己终
身职业的年轻人有更明确的意识,而经历更复杂、丰富的历
史过往导致他们与如今太过年轻时就选择了终生职业的学
生们有更饱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影片中出镜短暂
的《红色娘子军》作曲者吴祖强,以及老一代作曲家的音乐
的确在新一代作曲家耳中是不那么富于创新的,音乐织体饱
满的,总是过于简单。于是乎,他们的出现、崛起是必然会
填补裂痕的——或许每个那个年代的人都很明白这一点。而
他们将以怎样的姿态填补,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更关系到
中国当代音乐的现在和未来。影片以“惊雷”(Broken Silence)
命名,很能体现制片方——或许也代表了整个与中国相对的,
整个西方世界对他们的认知和对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的,新的
视角。
1991年4月,一场中国新音乐音乐会由阿姆斯特丹的新音
乐团(Nieuw Ensemble)举办,标志着中国新音乐的国际
性突破。从左至右:许舒亚,何训田,莫五平,陈其刚,郭
文景。这是他们第一次访问欧洲(瞿小松和谭盾的作品也有
被演出,但他们未出现在这张照片中) 这一代作曲家都
回忆起最初的写作经历,都会对文革之后接触西方音乐时候
的震惊侃侃而谈,感谢它给自己带来的灵感,感谢西方给自
己带来的机遇。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直到现在,几乎
每个中国作曲家依然在避讳公然讨论“西方的注视”这一问题,
并会对此表现出不悦和回避。面对这个问题,瞿小松大概会
说“写作是自由的”;谭盾的表现大概会是积极表现中国的异
国情调(他在片中提及的Exotic);郭文景在片中的一句“我
做的绝对不是世界音乐”彻底体现出对自身定位的不明确和
缺乏自信。至于陈其钢和莫五平,我很难猜想到他们的态度。
可是就作品而言,每一位作曲家都是“站在中国写中国”的立
场——作为一国子民,这无可厚非。可是就本片体现出来的
情况而言,恐怕最大的落差并不体现在“写中国”上,而是影
片中能体味出的中国城市化趋势和根植于传统地方戏曲、曲
艺的,带着泥土腥味,又不时显得有些尖锐的中国当代音乐
——毫无疑问,这都是些很好的作品,这代人向民间音乐取
经的态度更值得新一代年轻作曲家学习。可是落差本身却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它表现出中国作曲家与现实的脱节,在“西
方注视”下创作,“写中国”,却又不是真的在写“中国”的情况
——依旧是情不自主,便刻意为之的姿态。
《惊雷》截图,谭盾与故乡道观戏台郭文景(右)和陈其刚
参加标志着中国当代音乐获得国际性突破的荷兰新音乐团
的音乐会。那时陈其刚已经在巴黎定居,郭文景依然在中国。
照片摄于1991年4月6日 “举世瞩目”、“世界著名”之类
的形容词被加到某个人身上,一直都是必然因果和部分概率
的问题。影片的五人中目前最出名的大约还是谭盾,他出身
湖南乡间,会说流利的英语,对于自己的音乐事业总是亲历
亲为,更重要的,是很会打动听众。于是,他总是拥有最好
的“卖点”。相较而言,陈其刚在城市长大,父亲是中央工艺
美院副院长,出身似乎过于优越,一口流利的法语,外加有
时有些居高临下的学究气便不那么讨喜。可显然,陈其刚早
年音乐家庭的熏陶、启蒙,到从音乐学院附中到音乐学院毕
业的中国音乐教育,一直到他留学法国后所接受的梅西安的
作曲训练,都让他在个人履历上比几乎所有其他同学都胜出
一筹。郭文景并未获得过西方教育背景,在履历上总是黯然
一些;而瞿小松似乎总是过于脱世(甚至在上海音乐学院开
讲《金刚经》,上座率逐次降低,最后几乎达到无人问津的
境界);莫五平则是过世太早,作品虽好,但数量不多又上
演太少。作品质量、履历,还是赛不过故事和卖点,这或许
真是无奈的现实。而我们,或是更普遍的大众群体又太缺乏
时间和经历去深入认识一位未曾了解的,任何行业的从业人
员,而只能片面地从媒体中获知部分信息,这又体现了任何
时代里人类接收、判断信息,认知外界能力的局限性。
“当我第一次去到音乐学院的时候,艺术并没有占有最重要的
地位。我进入音乐学院是因一部叫做《毛主席的梦想》的作
品。”——谭盾,在他在中国大学的最后岁月,约1985年
中国作曲家在哥伦比亚大学与周文中教授在一起——他帮
助他们走出了国门。从左至右:谭盾,周龙,周文中教授,
盛宗亮,葛甘儒
然而,更确切的一点是,我们离当代太近,或许这一段
历史确实还未曾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就已经一览无余,让
人感受不到“经典”,也经受不起“美好”二字的推敲。当我们谈
论20世纪西方当代作曲家,我们谈论肖斯塔科维奇、兴德
米特、布里顿、梅西安、约翰·凯奇,当我们谈论21世纪作
曲家,在想起几个名字后或许就陷入了沉默——或许这不是
一个适合严肃音乐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时代,因为人们对音乐
的需求不再像从前那么复杂。
陈其刚(右)从师于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
1985年1月14日
这或许也并不那么让人感到太过沮丧。这段影像是如此
的弥足珍贵,因为它以相对冷静的视角确实、真实地记录和
反映了某个时间点的中国音乐状态,更让人记住了片中的这
五个名字:谭盾、陈其刚、郭文景,瞿小松和莫五平。他们
的崛起终于为在此之后的中国音乐事业开通了道路,他们在
影像中生动的表现成为日日都在滚滚翻腾的中国历史中永
不可磨灭的一幕。
而之后我们将何去何从,始于足下。
由于在1991年新音乐团的成功演出,郭文景受到了他第一
部歌剧《狂人日记》的委约。郭文景(中)拿着他的指挥棒
在首演当日——1994年6月25日
郭文景在1996-1997年间通过亚洲文化文员会的资助在纽
约停留了半年。在此期间,他访问了同班同学陈怡,她正在
巴尔的摩的皮博迪音乐学院教书。陈远林开车送郭文景与他
们聚首(郭文景回忆一路上那车一直在吐着黑烟)。从左至
右:陈远林,郭文景,陈怡,周龙和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