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常见并发症

神经外科常见并发症
神经外科常见并发症

神经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护理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与外伤及颅内压增高有关 2.头痛: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血液刺激脑膜有关 3.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食欲减退、家属营养知 识缺乏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颅内压增高致呕吐有关 6.瞳孔、生命体征改变:与颅脑损伤有关 7.脑组织灌注异常: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8.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及合并感染有关 9.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活动障碍或营养不良 有关 10.睡眠形态紊乱:与头痛、恐惧、环境改变有关 11.有受伤的危险:与头痛头晕有关 12.便秘:与长期卧床运动量减少、饮食中纤维素减少有关 13.自理能力欠缺:与头痛头晕绝对卧床有关 14.知识缺乏:缺乏与本病的防治知识 15.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环境改变有关 16.潜在并发症:再出血、消化道溃疡、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 硬膜下/外血肿的护理问题

1. 意识障碍:与外伤及颅内压增高有关 2.头痛:与硬膜下/出血、颅内压增高有关 3.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食欲减退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颅内压增高致呕吐有关 6.瞳孔、生命体征改变:与颅脑损伤有关 7.脑组织灌注异常: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8.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及合并感染有关 9.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活动障碍或营养不良 有关 10睡眠形态紊乱:与头痛、恐惧、环境改变有关 11有受伤的危险:与外伤致头痛头晕、肢体乏力有关 12便秘:与长期卧床运动量减少、饮食中纤维素减少有关13自理能力欠缺:与头痛头晕绝对卧床有关 14感知改变:与脑神经损伤有关 15外伤性精神障碍:与外伤、脑神经损伤有关 16有感染的可能:与手术有关 17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18知识缺乏:缺乏与本病的防治知识 19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环境改变有关20潜在并发症:再出血、消化道溃疡、脑水肿、脑疝、下肢静脉血栓 颅底骨折的护理问题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一.常见的颅脑损伤 (一)头皮损伤 1.头皮血肿 【临床表现】 分为三种类型: ⑴皮下血肿:出血局限在皮下,不易扩散,肿块较硬;有时肿块较大,中心较软,造成颅骨凹陷骨折的假象。 ⑵帽状腱膜下血肿:出血弥散在帽状腱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血肿可迅速扩散,有的甚至使整个头部变形,谓“牛头征”,出血量大时可表现为贫血或休克症状。 ⑶骨膜下血肿:多伴有颅骨骨折,血肿局限在颅骨外膜和各颅骨缝线连接的区域之间,一般不跨越骨缝线,触之可有波动感。 【治疗】 皮下血肿早期应冷敷或加压包扎限制其发展,以后可做热敷促进其吸收消散,一般不做穿刺抽血,较小的血肿可在数日内吸收。帽状腱膜下血肿出血量大时一定要注意全身情况,特别是发生在幼儿时,应及时输血;因其出血量大,一

皮甚至连同额肌、颞肌或骨膜一并撕脱。根据撕脱的程度,又分为完全性撕脱伤和部分撕脱伤。后者斯托的皮瓣尚有部分蒂部与正常组织相连。 【治疗】 头皮撕脱伤的处理原则与头皮裂伤相同。 (二)颅骨骨折根据骨折的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根据骨折形态可分为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按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1.线性骨折 ⑴颅盖的线性骨折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⑵颅底的线性骨折,根据部位可分为下列三种 类型。 ①颅前窝骨折:骨折线累及额骨的眶板和筛骨,出血可经前鼻孔流出,或流入眶内,后者在眼睑中或球结膜下形成瘀斑,出血多时则在眶周广泛淤血,形成“熊猫眼”征。脑膜破裂时,脑脊液可经额窦或筛窦经前鼻孔流出,称为脑脊液鼻漏。筛板、视神经孔骨折或当骨折累及眶上裂

神经外科中医护理_常规(新)

神经外科中医护理常规 2010年6月制定

目录 一、头部伤 (3) 二、出血中风 (7) 三、颅肿瘤 (9) 四、动脉瘤 (14) 五、脑血管畸形 (18) 六、癫痫 (22) 七、休克 (25) 八、昏迷 (28) 九、糖尿病 (32)

一、头部伤 头部伤是指头部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如钝击、穿透伤、爆炸或下坠的间接损害所造成的。包括头皮损伤、脑震荡、脑挫伤、颅骨骨折、脑干损伤、脑受压、颅血肿等。其特点是病情急、重、危、变化快。按损伤程度分轻、中、重三型。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属中医的“头部伤”畴。 【临床表现】 1.较轻的病人可表现为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轻度头痛、头晕、呕吐。 2.稍重者可有较剧烈头痛、头晕、反复呕吐、精神淡漠、不愿说话甚至嗜睡。 3.重者昏迷或深昏迷,严重躁动或完全不动,频繁呕吐,频繁或持续癫痫发作或去大脑强直发作,表现出运动区及脑干的损害;如有偏瘫或截瘫,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提示脑疝形成;严重损伤者对刺激完全无反应,接近或已进入脑死亡。 4.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瘫痪、肌力减退、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 【护理】 一、临证护理 (一)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注意有无昏迷,昏迷时间的长短,有无中间清醒期,以及口、鼻、乳突部有无出血瘀斑、脑脊液漏,并注意有无合并其他脏腑、躯体损伤症状,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性状等。 2.病人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 (1)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等。 (2)意识进行性障碍:如昏迷逐渐加重,或原发性昏迷,清醒后不久又进入昏迷。 (3)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 (4)脉搏洪大而缓,微细欲绝,呼吸深慢或浅促,血压骤升或骤降。 (5)使用甘露醇脱水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尿量等变化。 (二)一般护理 1.按神经外科疾病常规护理。 2.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室温宜22℃~25℃。 3.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声光等刺激。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和脑肿胀,降低颅压。颅前窝骨折病人神志清醒时,采用半坐位,昏迷者抬高床头15℃~30℃,患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病人,采用患侧卧位。 4.安慰病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躁、恐惧等不良情志刺激。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呕吐及呕吐物、肢体活动等情况,做好记录。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下活动性假牙,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血块。7.持续吸氧,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一.常见的颅脑损伤 (一)头皮损伤 1.头皮血肿 【临床表现】 分为三种类型: ⑴皮下血肿:出血局限在皮下,不易扩散,肿块较硬;有时肿块较大,中心较软,造成颅骨凹陷骨折的假象。 ⑵帽状腱膜下血肿:出血弥散在帽状腱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血肿可迅速扩散,有的甚至使整个头部变形,谓“牛头征”,出血量大时可表现为贫血或休克症状。 ⑶骨膜下血肿:多伴有颅骨骨折,血肿局限在颅骨外膜和各颅骨缝线连接的区域之间,一般不跨越骨缝线,触之可有波动感。 【治疗】 皮下血肿早期应冷敷或加压包扎限制其发展,以后可做热敷促进其吸收消散,一般不做穿刺抽血,较小的血肿可在数日内吸收。帽状腱膜下血肿出血量大时一定要注意全身情况,特别是发生在幼儿时,应及时输血;因其出血量大,一般不能自行吸收,穿刺抽血常不能一次将所有积血完全抽净,而需多次方能完成。骨膜下血肿常见于婴儿产伤,也见于幼儿跌伤。最好能够早做穿刺或引流,若待其自行吸收,多留下骨性钙化隆起,严重时使头颅变形。如头皮血肿出现感染,均应早做切开引流,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 2.头皮裂伤 头皮裂伤为锐性切割或较大的钝力直接作用所致。 【诊断】 ⑴锐性切割伤伤口整齐。 ⑵钝性损伤在头皮裂开的边缘呈锯齿状并有头皮的挫伤和擦伤。 【治疗】 头皮裂伤在紧急处理时主要是止血。最常用的方法是加压包扎,然后在有条件的地方将伤口清创缝合。有的伤口在三天以内,只要无明显的化脓性感染,也应争取在彻底清创后一期缝合。 3.头皮撕脱伤和头皮去缺损 【诊断】 当大量的毛发收到暴力撕扯时可将整个头皮甚至连同额肌、颞肌或骨膜一并撕脱。根据撕脱的程度,又分为完全性撕脱伤和部分撕脱伤。后者斯托的皮瓣尚有部分蒂部与正常组织相连。 【治疗】 头皮撕脱伤的处理原则与头皮裂伤相同。 (二)颅骨骨折 根据骨折的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根据骨折形态可分为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按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一.头皮裂伤 头皮裂伤是指由鋭器或钝器伤所致。由于帽状腱膜具有纤维小梁结构的解剖特点,头皮血管破裂后血管不易自行收缩而出血较多,可引起出血性休克。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活动性出血:接诊后常能见到头皮创口有活动性出血。 2、休克:在创口较大,就诊时间较长的病人可出现出血性休克。 3、须检查伤口深度、污染程度、有无异物、有无颅底骨折或碎骨 片,如果发现有脑脊液漏或脑组织外溢,须按开放性颅脑损伤处理。 (二)辅助检查 检查应在急诊止血处置后进行。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化验:了解机体对创伤的反应状况,有无继发感染。(2)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持续下降标明出血程度严重。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伤口部位切线位平片。(2)必要时可考虑头颅CT,以除外颅内异常。 【治疗】 头皮血供丰富,其清创缝合的时限允许放宽至24小时。采用一期全层缝合,其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根据创伤情况应用抗生素、补液、输血等。

二、头皮血肿 头皮血肿多因头部钝器伤所致,根据头皮血肿的具体部位可以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局部包块皮下血肿一般体积较小,有时因血肿周围组织膨隆,中央相对凹陷,易误认为凹陷性骨折。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帽状腱膜组织疏松可漫及范围广。骨膜下血肿特点是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内,以骨缝为界。 2.休克或贫血帽状腱膜下血肿可漫及全头部小儿及体弱者可导致休克或贫血。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了解机体对创伤的反应状况,有无继发感染。(2)血红蛋白下降表明出血严重。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X线片:包括正侧位和血肿部位切线片。 (2)必要时可考虑行颅脑CT,以除外颅内异常。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较小的头皮血肿在1-2周内左右可自行吸收,巨大的血肿可能需要4-6周吸收,采用局部适当加压包扎,有利于防止血肿继续扩大。为避免感染,一般不穿刺抽吸。 (二)手术治疗

神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神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 一、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 1、加强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是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指征。 传统方法根据语言刺激、痛刺激、生理反应、大小便自理情况、配合检查情况可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项。 昏迷评分法: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分表示意识清醒,分以下为昏迷,最低分,分数最低表示意识障碍越严重。 (2)瞳孔:瞳孔变化可因动眼神经、视神经一级脑干部位损伤引起,对估计患者的预后及定位有重要意义,应观察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的灵敏性等。 双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货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对侧肢体瘫痪,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一般受压部位多在瞳孔扩大侧。 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应差,为脑损伤的特征,有无间接对光反射可鉴别视神经损伤与动眼神经损伤。 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光反应消失,伴深昏迷,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危症象。 (3)生命体征:患者的、、、等定时测量,危重者分钟测量次,如出现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血压进行性升高,应警惕

脑疝的发生体温降至正常或有增高,应考虑切口、颅内、肺部或泌尿感染。 (4)肢体:活动是否对称,有无瘫痪。 (5)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 2.护理措施 ()体温在℃以上,按高热常规处理,首先考虑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擦浴等。 ()烦躁不安是禁用迷醉药(冬眠疗法除外)必要时可给一般镇定剂,如安定、鲁米那等,应上栏床架,防止坠床。 ()排尿困难者,定时按摩膀胱,伴有尿潴留时,留置导尿袋,尿失禁时男性可用阴茎套,前端开一小口套在阴茎上并接引流袋及尿袋,女性可按时接尿,随时更换床单,保持会阴干燥。 ()便秘天以上这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颅内压增高时禁用大量液体灌肠,如发生消化道出血,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或柏油样大便、血压下降等应按医嘱给予止血剂,输血补液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颅脑损伤或开颅术后早期需吸氧气。 ()患者康复时需加强营养,注意语言、肢体、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 二、神经外科术前护理 、按外科疾病术前护理。 、术前天剃头,并将头部洗净(颅后窝手术备皮包括颈部及肩部)。 、颅内压增高患者,术前按医嘱给予脱水剂,书中需用脱水剂时,术

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病新

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先天性脑积水 【概述】 先天性脑积水系指发生于胚胎期及婴幼儿期的,因脑脊液循环和/或吸收障碍、脑脊液过度分泌等原因所致的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的病理状态。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头颅变形、神经功能障碍。常合并其它神经畸形的存在,如胼胝体发育不全、Chiari’s 畸形、Dandy-Walker畸形、脊柱裂等。 单纯脑脊液分泌过多所致的脑积水只见于较大的脉络丛乳头状瘤。其它类型的脑积水,只是梗阻部位的区别。中脑导水管狭窄导致幕上脑室扩张,四脑室出口梗阻时幕上下脑室系统均扩张;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颗粒部位的梗阻所致的脑积水,则符合传统分类中的交通性脑积水的描述。另有,根据脑积水进展的程度和颅内压力的高低,分为进展性脑积水、静止期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 【诊断要点】 1. 病史:患儿父母双方的家族史、遗传病史,如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中脑导水管狭窄;孕前病毒感染的筛查;孕期感染和药物暴露;特殊职业暴露;有无高危妊娠、难产及助产史;生后Apgar评分状况;产后有无补充维生素K1,单纯母乳喂养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脑出血几率增加);生后高热、抽搐历史;头部外伤史等。 2. 体格检查:头围异常增大是婴幼儿脑积水的突出特点。前囟扩大,甚至可达双侧翼点。头皮静脉怒张、“落日征”都是典型表现。头部叩诊可听到破壶音(Macewen 征)。若出现视乳头水肿,同时伴有头痛呕吐,应高度怀疑包括脑积水在内的高颅压状态。Parinaud综合征表现为上视麻痹,而水平玩偶眼征可引出。此外,应着重了解婴幼儿神经机能发育的状况。根据同月龄正常儿童应该出现的反应,对比患儿精神运动发育的状态。 【主要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可以测定颅内压力。此法实施前,必须明确没有可能导致脑移位的梗阻性因素存在。通过腰穿注入核素或造影剂,可以完成同位素脑池扫描或CT脑池扫描,对于明确梗阻部位提供有益的信息。此外,通过腰穿引流脑脊液,对比引流前后临床症候改进的程度,可以判别实施分流术的价值——尤其对于正常颅压脑积水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 头颅X线检查:典型的颅骨变薄、骨缝增宽、脑回压迹加深等表现,常需数周至数月方能显现。已逐渐被更精确、便捷的手段所取代。 3. CT检查:此法安全快捷。可以显示脑室扩张的部位和程度,寻找病因;在脑池内注入造影剂的辅助下,动态CT扫描可以了解梗阻的部位。计算额角最宽径与颅骨内板最宽径的比值(Evan’s index),可以评估脑室扩张的程度。 4.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精确、安全、无创,可以适用于婴幼儿,甚至是胎儿。但检查需要镇静下完成。MRI 除了显示脑积水的情况外,还可以发现合并存在的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s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血管畸形、中脑顶盖部肿瘤等病变。T2加权能很好地显示脑脊液由室管膜的外渗现象。 【主要鉴别诊断】 1. 脑实质体积缩减继发的脑室扩大 2. 代偿性或静止期脑积水

神外护理措施和护理诊断

神外护理措施和护理诊断 术前 1、疼痛:头痛与脑水肿、颅内高压、血液刺激脑膜或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有关 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改变 2、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预防感冒。 3、做好心理护理,安抚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如:听音乐,深呼吸等。 4、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观察疼痛时的伴随症状,必要时可根据医嘱给予止痛药。 2、潜在并发症:再出血、脑疝 1、严密的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环境。 3、告知患者及家属容易诱发再出血的因素。 4、遵医嘱使用止血剂、脱水剂、镇静剂,维持正常血压。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多次、进食量减少有关 1、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的安排进食的量,可急性期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可少量多餐。 2、记录患者每天的进食量,调整饮食计划,监测患者体重。 3、呕吐后立即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激烈呕吐者应暂停进食 4、提供舒适、干净的进食环境,提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但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遵医嘱检查血红蛋白、白蛋白等以指导治疗,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 4、活动受限与疾病期间绝对卧床有关 1、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每2小时一次 2、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床上的被动运动,及时更换脏的衣物,保持皮肤的干燥 3、告知患者适当的床上运动及绝对卧床的重要性。5、生活自理缺陷与长期卧床(医源性限制)有关 1、保持床单位整洁,做好基础护理 2、将物品放在容易取处,待病情平稳时,鼓励病人自己拿取物品,刷牙洗脸,循序渐进。 3、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讲解绝对卧床的重要性。 6、焦虑与担心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手术等有关 1、评估患者的焦虑情况及原因,理解安慰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2、向患者介绍病区的环境、责任护士及医生 3、耐心的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满足患者需要,向患者讲解疾病及DSA、手术的相关知识。 4、发挥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合理安排探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7、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 1、评估患者的学习、接受能力 2、有计划的实施疾病相关知识与各种检查、手术相关知识的讲解 3、讲解疾病常见诱因及发病时的紧急处理方法等 术后 1、疼痛与手术切口有关 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切口的情况 2、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预防感冒。 3、做好心理护理,安抚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如:听音乐,深呼吸等。 4、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观察疼痛时的伴随症状,必要时可根据医嘱给予止痛药。 2、有感染的危险与术后伤口、放置引流管及静脉留置针等有关 1、严密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的测量。 2、密切观察患者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等,观察术后伤口、引流管、留置针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异常 3、一切医疗护理操作都应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4、遵医嘱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3、舒适的改变与留置尿管、头部引流管及体位有关

神经外科护理学常规

一,神经外科手术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一)按外科疾病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 1、向患者讲解治疗的目的、意义,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吞咽困难可给予糊状物,不能进食者静脉补充营养。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气管切开,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4、训练床上排便习惯。 5、协助术前各项检查。 6、术前1日剃头,严防头皮损伤。 7、术前6~8小时禁水、禁食。 8、术晨测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如有异常及时协助处理。 9、术晨留置导尿管。 (三)术后护理 1、清醒后血压平稳,取头高位15~30度,躁动不安者加床档。 2、注意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意识瞳孔的变化。 3、观察并判断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防止脑疝。 4、脑脊液漏者,如出现挤压性头痛,坐位或头高位时头痛加剧,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警惕低颅压发生,应及时协助处理,并做好鼻漏、耳漏的护理。 5、注意肢体活动情况。 6、鞍区肿瘤应注意有无精神症状、视力改变及尿量改变。 7、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气管插管未拔者应在患者出现吞咽反射后可考虑拔管。后颅凹手术者拔管不宜过早,并给予氧气吸入。 8、保持引流管通畅,脑室引流者按其常规。 9、术后肠蠕动恢复后1~2日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流质饮食。昏迷及吞咽困难者术后3~5日开始给予鼻饲饮食。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充,后组神经损伤者,进食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咳。 10、注意输液速度,按时应用脱水剂,防止高颅压,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11、注意伤口渗血、渗液保持敷料干燥,有脑脊液漏时,防止低颅压。 12、大脑凸面手术者,按医嘱应用抗癫痫药物。 13、昏迷、高热者加强基础护理,有肢体偏瘫者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并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14、听神经瘤术后患者,眼睑闭合不全,应保护眼部,防止角膜溃疡。 (四)健康教育 1、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加强营养,保持大小便通畅。 3、按时服药,观察药物副作用。 4、加强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 5、如有头痛及时复查。 二、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病人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给予心理安慰,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激动,防止出血。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地护理及健康宣教

脑挫裂伤的健康宣教 1、轻型病人鼓励尽早自理生活和恢复活动,注意劳逸结合。瘫痪 肢体处于功能位,瘫痪肢体各关节被动屈伸运动,以患者不劳累为宜(或每日3——4次,每次半小时),健侧肢体主动运动。 2、脑挫裂伤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对有自觉症状(如头痛、 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的病人,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宽慰,鼓励病人保持乐观情绪,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树立康复信心。 3、颅骨缺失的病人要注意保护缺损部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 出戴安全帽,在手术后6个月做颅骨成形术。 4、有癫痫发作者不能单独外出、攀高、游泳、骑车,指导按医嘱 长期定时服用抗癫痫药,随身携带疾病卡(注明、诊断、地址、联系等),教给家属癫痫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5、康复训练脑损伤后遗留的语言、运动或智力障碍在伤后1——2 年有部分康复的可能,应提高病人信心,进行废损功能训练。 6、如原有症状加重,头痛、头晕、呕吐、抽搐,手术切口发炎、 积液等应及时就诊。 7、3——6个月后门诊影像学复查。

脑震荡的健康宣教 1、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能锻炼(气功、太极拳等),避免过 度用脑和过度劳累。 2、保持室空气清新,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 3、解除思想上对所谓“后遗症”的紧和忧虑,保持心情愉快。 4、加强营养,多食健脑食品(如动物脑、栗子、核桃等)。 面神经炎的健康宣教 1、冷天外出戴口罩,眼睛闭合不好时应戴眼罩,以防角膜受伤。 2、加强体育训练,增强体质:每天早睡早起,适当锻炼身体,合理规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疲劳,增强机体抵抗力。 3、不能用冷水洗脸,井经常按摩局部穴位,进行必要的表情肌训练。 4、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头朝风口窗隙久坐或睡眠,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5、保持乐观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乐观向上,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精神紧。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一、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除意识清醒外,一般将意识障碍分为嗜睡(唤醒后意识清晰)、朦胧(能喊叫,但意识不清)、半昏迷(意识不清,但有疼痛反应)、昏迷(意识不清,反应消失)等几种情况。 2、瞳孔:正常瞳孔直径 2-5mm ,对光反应灵敏。 3、生命体征:重危或手术后患者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 4、头痛、呕吐和视力障碍:此为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要症状。躁动不安也常是颅内压增高、脑疝发生前的征象。 5、注意肢体活动情况。 临床护理: 1、卧位:颅内压增高和颅脑手术后清醒患者,取头高位 15-30 度,以利颅脑静脉回流;昏迷患者取半卧位(昏迷体位)或侧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以减少肺炎发生的机会;休克或者取平卧位。 2、呼吸道护理: 1 、多采用半俯卧位或侧卧位。 2 、每 2 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叩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3 、及时清除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 4 、舌后坠阻塞气道时放置咽部通气管。 3、五官护理: 1 、口腔护理每日 2 次,预防口腔炎或腮腺炎。 2 、脑脊液鼻漏或耳漏不宜用棉球或纱条紧塞,注意保持鼻腔清洁。 3 、眼,昏迷和面神经损伤患者眼睑闭合困难,可每日定时以抗生素眼膏点眼。 4、泌尿系护理:安放留置导尿管时注意无菌操作,每日做2次尿管护理。 5、便秘:应用缓泻剂,如液状石蜡,或用开塞露。 6、防止坠床:意识朦胧和躁动不安患者应加置床挡,酌情应用镇静剂,必要时用保护带或束缚肢体。 7、精神护理: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有精神症状者,防止自伤或伤人。 8、高热、气管切开术、癫痫、褥疮等按照各自护理常规护理。 二、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 护理常规 1、意识状态意识的改变与脑损伤的轻重密切相关,是观察脑外伤的主要表现之一。 2、瞳孔瞳孔的变化,可观察到是否有脑疝的形成。 3、体位对颅脑损伤或手术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吸痰及时吸出痰液,还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神经外科最常见综合征

1.Foster-kennedy syndrome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2.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 4.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5.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6.CushingⅠsyndrome桥小脑角综合征:(1)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2)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3)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

华中同济2007 博神外 一名解(4×5') 1. 弥散性轴索损伤:指头部受钝力作用后所引起的以脑白质轴索弥散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组织损伤。 2.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指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此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 3. 先天性脑积水:由于脑组织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的脑积水称为先天性脑积水。形成脑积水的原因可能是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之间失去平衡,即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此外,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也是引起先天性脑积水的重要原因。 4.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kPa(200mmH2O)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症。 二问答 1.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10') ①一般治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禁食禁水,并适量补液;疏通大便;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切管切开;吸氧;②病因治疗③降颅内压治疗④应用激素,减轻脑水肿,有助于缓解颅内压增高⑤对症治疗⑥其他治疗,如冬眠疗法、脑脊液体外引流、巴比妥治疗、辅助过度换气、抗生素治疗等 2. 听神经瘤的临床分期(10') 第一期:肿瘤局限于内听道,仅有听神经受累的表现:听力下降、耳鸣、眩晕和眼球震颤 第二期:肿瘤进入脑池,除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外,出现前庭性共济失调,头痛,面部和角膜感觉迟钝 第三期:肿瘤压迫脑干,除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以外,还可出现面神经功能异常,后组颅神经受累的表现,并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复视,视力减退,头痛,此外,常有明显的小脑症状 3. 垂体瘤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的注意事项和适应症(20') ⑴经颅手术:适合于体积巨大、哑铃型、肿瘤向鞍旁生长者。术后注意处理鼻腔分泌物、术后出血、头痛、垂体功能低下、低钠血症、脑脊液鼻漏、尿崩症、视力减退并注意饮食及休息。 ⑵经蝶窦入路手术:a适合各种类型的垂体微腺瘤;b各种类型的垂体大腺瘤;c部分类型的垂体巨大腺瘤(主要向鞍上或鞍后上伸展者);d视交叉前置者;e肿瘤向蝶窦生长、向后生长侵蚀鞍背、斜坡者;f脑脊液鼻漏。⑶注意事项:①保持鼻粘膜完整,减少渗血②严格保持正中入路,避免伤及鞍旁重要血管神经③动作轻柔,若观察不清避免盲目操作④止血彻底⑤鞍内、蝶窦内填塞脂肪组织要适度 首医天坛医院2007 博神外 名词解释 1. Gradinego syndrome :由于颞骨岩部内气房的化脓性感染扩展至岩骨尖范围外而侵及海绵窦、咽鼓管、Meckel氏腔或邻近结构导致耳溢、头痛,三叉神经感觉支感觉减退和外展神经麻痹的综合征。 2. 功能神经外科:采用手术的方法修正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医学分支是为功能神经外科学(Functional Neurosurgery)。 3. Nelson…s syndrome:部分库欣病患者在两侧肾上腺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全身色素增深,蝶鞍扩大,出现垂体瘤者,称为Nelson 综合征(Nelson syndrome),即纳尔逊综合征。 4. 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 Glasgow Coma Scale),此指数是由格拉斯哥大学的两位神经外科教授Graham Teasdale与Bryan J. Jennett在1974年所发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的评估患者病情,主要分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分数加总即为昏迷指数。最高分为15分,表示意识清楚;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 5. V on-Hippol-Lindau 脑血管母细胞瘤伴视网膜血管瘤,肾,胰和肝血管瘤。 简答题 1. CCF的临床表现 答: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是指颅内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本身或其在海绵窦段内的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导致海绵窦内的压力增高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1)搏动性突眼(文献95%以上),因为海绵窦内的压力增高,影响了眼静脉的回流造成;(2)震颤与杂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休息,这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所以治疗过程中以杂音消失为标准;(3)球结膜水肿和充血,由眼静脉的回流受限造成,是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4)眼球运动受限(不多见),是因为通过海绵窦的颅神经(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受压所致;(5)视力减退;(6)神经功能障碍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外伤的早期出现,与外伤的部位和程度有关;(7)致命性鼻出血,可能与假性动脉瘤有关。 2. 延髓网织细胞瘤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神经外科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实施方案

神经外科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实施方案 (2017年)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要求,护士必须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全程的、优质的护理服务,为了保证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推广和质量,我科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改变护士的服务意识,改进护理工作方法,提高患者满意度。 一、工作目标 建立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优质护理持续、健康发展。 二、成员组成 & 三、工作任务 以“优质护理示范病房”高质量护理和和患者的满意度为目标,落实护士分层管理,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康复等方面进行护理和关注。落实护士文明语言行为规范、落实护士岗位职责、疾病护理常规、操作规范,落实手术、检查、治疗、用药、出入院的健康教育咨询和指导。确保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优质护理和不在院时的咨询指导。 四、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和各岗位职责 1.工作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实行责任制,每名责任护士负责6~8位普通患者或1~2名危重患者,全面负责这些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健康与康复指导、出院随访咨询等工作,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2.护士长职责:①按护理人员层次和能力制定责任护士或责任组长。②根据病区患者的病情、人员及其他状况分给责任护士患者数量。③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检查、反馈、指导、改进。 3.责任护士的职责:①按制度、流程实施所管患者的全面护理工作。②严格交接所管患者状况,随时向其主管医生或夜班护士提供患者病情及注意事项。③和患者及其家人保持沟通,关系融洽。④对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分析改进。 五、具体措施: — 1.转变意识,加强学习和沟通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与保障。护士长带头学习并宣传优质护理服务和责任制整体护理,让护士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工作职责是什么,树立“我的患者我负责”的思想。让护士通过对患者的密切的接触,来观察病情变化,提供治疗信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按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和工作能力合理排班 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者依其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可承担责任组长,每日可根据小组成员的工作年限和能力调整划分其所管理的患者;取消功能制排班,科室明确责任护士及负责的患者数量,一般每人不超过8位患者。责任护士姓名上墙,负责所管患者的所有治疗、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观察、出入院宣教和用药、手术前后指导、饮食指导、特殊检查指导工作。护士分层责任承包患者,有条件设责任组长,患者包干到护,缩小护理照顾半径,加强护士责任感。护士长在排班时,结合各组患者的特点,尽量固定每组护士所负责的患者,使患者熟悉“我的护士”,也有利于护士掌握“我的患者”的病情。 3.管理上的完善与保障 护理部将简化文件书写,缩短责任护士花费在书写上的时间。让责任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的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做好相应的护理,从而为所管患者提供连续的、全程的护理服务。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常规

2011.08修订 专科护理常规 1、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神经外科疾病手术护理常规 3、颅内压增高护理常规 4、癫痫护理常规 5、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6、桥小脑角占位手术护理常规 7、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8、经鼻垂体瘤切除术护理常规 9、脊髓压迫症护理常规 10、三叉神经痛减压治疗护理常规 11、脑血管造影护理常规 12、脑室引流护理常规 13、颅底骨折护理常规 14、脑膜瘤及神经胶质瘤护理常规 15、颅内动脉瘤护理常规 16、听神经瘤护理常规 17、脑出血护理常规 18、亚低温治疗护理常规 19、精神障碍护理常规 20、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21、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22、尿崩症护理常规 23、糖尿病护理常规 24、高血压护理常规 25、瘫痪护理常规26、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27、神经功能障碍康复护理常规 28、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护理常规 2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护理常规 30、持续心电监测护理常规 31、临时起搏器使用护理常规 32、电除颤护理常规 3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护理常规 34、电动雾化泵使用护理常规 35、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护理常规 36、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37、脑梗塞护理常规 38、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39、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40、肋骨骨折护理常规 41、锁骨骨折护理常规 42、石膏固定护理常规 43、牵引护理常规 44、药疹护理常规 45、胸腔闭锁引流护理常规

2011.08修订 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1、适宜环境:病人尽量置抢救室,备齐抢救药品。室温18-22℃,湿度60-70%,每日开窗通风2次,30分/次,清水拖地2次,限制陪护人员,必要时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2、床头抬高30-45°,翻身时,应使头、躯干处于同一水平线,防止套管旋转 角度太大,影响通气而致窒息,外套管系带松紧以通过一指为宜。 3、术后遵医嘱进流质、半流质,必要时鼻饲。 4、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分泌物量及性状,观察有无伤口及气管内出血、皮下气肿、感染、周围皮肤湿疹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专科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吸痰前可行翻身拍背辅助排痰。加强气道湿化,使用氧气驱动湿化装置或遵医嘱滴入湿化液、雾化吸入等。 (2)带气囊的气管套管,遵医嘱定时放气或更换金属导管。放气前后,应充 分吸引气道内分泌物;有套管的气管导管,还应经套管吸引。 (3)每班消毒内套管,煮沸消毒3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切口处每班换药 1次,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如果浸血或潮湿及时更换。气管套管口覆盖1-2 层纱布。 6、保持口腔清洁,小儿及烦躁者应约束双手,防止抓脱套管,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应调节管道长短,防止牵拉脱管。 7、拔管前应堵管1-2d,如呼吸平稳,发音良好,排痰正常可拔管。拔管后继 续观察1-2d,伤口以蝶行胶布拉紧皮肤,盖以无菌纱布。 8、患者气管切开后不能发音,可行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恢复期指导堵管 发音。 持续心电监护常规 [目的] 1、持续监测危重患者心电活动,早期发现心率及心律的变化。 2、了解患者血压的动态变化。 3、间接判断血容量、心肌收缩力、周围血管阻力情况。 [操作步骤]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护理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得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与外伤及颅内压增高有关 2.头痛: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血液刺激脑膜有关 3.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食欲减退、家属营养 知识缺乏有关 5.有体液不足得危险:与颅内压增高致呕吐有关 6.瞳孔、生命体征改变:与颅脑损伤有关 7.脑组织灌注异常: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8.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及合并感染有关 9.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得危险:与长期卧床、活动障碍或营养不 良有关 10.睡眠形态紊乱:与头痛、恐惧、环境改变有关 11.有受伤得危险:与头痛头晕有关 12.便秘:与长期卧床运动量减少、饮食中纤维素减少有关 13.自理能力欠缺:与头痛头晕绝对卧床有关 14.知识缺乏:缺乏与本病得防治知识 15.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环境改变有关 16.潜在并发症:再出血、消化道溃疡、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 硬膜下/外血肿得护理问题 1. 意识障碍:与外伤及颅内压增高有关 2、头痛:与硬膜下/出血、颅内压增高有关

3。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食欲减退有关5.有体液不足得危险:与颅内压增高致呕吐有关 6。瞳孔、生命体征改变:与颅脑损伤有关 7、脑组织灌注异常: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8.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及合并感染有关 9。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得危险:与长期卧床、活动障碍或营养不良有关 10睡眠形态紊乱:与头痛、恐惧、环境改变有关 11有受伤得危险:与外伤致头痛头晕、肢体乏力有关 12便秘:与长期卧床运动量减少、饮食中纤维素减少有关13自理能力欠缺:与头痛头晕绝对卧床有关 14感知改变:与脑神经损伤有关 15外伤性精神障碍:与外伤、脑神经损伤有关 16有感染得可能:与手术有关 17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18知识缺乏:缺乏与本病得防治知识 19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环境改变有关20潜在并发症:再出血、消化道溃疡、脑水肿、脑疝、下肢静脉血栓 颅底骨折得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与外伤有关 2.头痛:与外伤有关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护理_诊断

1.意识障碍:与外伤及颅压增高有关 2.头痛:与脑水肿、颅压增高及血液刺激脑膜有关 3.呕吐:与颅压增高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食欲减退、家属营养 知识缺乏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颅压增高致呕吐有关 6.瞳孔、生命体征改变:与颅脑损伤有关 7.脑组织灌注异常:与颅压增高有关 8.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及合并感染有关 9.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活动障碍或营养不 良有关 10.睡眠形态紊乱:与头痛、恐惧、环境改变有关 11.有受伤的危险:与头痛头晕有关 12.便秘:与长期卧床运动量减少、饮食中纤维素减少有关 13.自理能力欠缺:与头痛头晕绝对卧床有关 14.知识缺乏:缺乏与本病的防治知识 15.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环境改变有关 16.潜在并发症:再出血、消化道溃疡、脑水肿、下肢静脉血 栓

1. 意识障碍:与外伤及颅压增高有关 2.头痛:与硬膜下/出血、颅压增高有关 3.呕吐:与颅压增高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食欲减退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颅压增高致呕吐有关 6.瞳孔、生命体征改变:与颅脑损伤有关 7.脑组织灌注异常:与颅压增高有关 8.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及合并感染有关 9.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活动障碍或营养不良有关 10睡眠形态紊乱:与头痛、恐惧、环境改变有关 11有受伤的危险:与外伤致头痛头晕、肢体乏力有关 12便秘:与长期卧床运动量减少、饮食中纤维素减少有关 13自理能力欠缺:与头痛头晕绝对卧床有关 14感知改变:与脑神经损伤有关 15外伤性精神障碍:与外伤、脑神经损伤有关 16有感染的可能:与手术有关 17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18知识缺乏:缺乏与本病的防治知识 19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环境改变有关20潜在并发症:再出血、消化道溃疡、脑水肿、脑疝、下肢静脉血栓

神经外科护理_常规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一、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的变化,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头痛、肢体活动及癫痫发作等情况。 2.体位:翻身及搬动病人时应避免动作粗暴,头颈部侧旋时应保持功能及舒适位。急诊外伤者注意保持头、颈、躯干直线状态。 3.饮食护理: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4.安全护理:根据病情取合适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肢体活动障碍、躁动、癫痫、年老及儿童应加床档。 5.急救护理:急诊及病危做好急救准备,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气管切开用物、吸引装置、氧气等,以便随时进行抢救。6.尿潴留、尿失禁者可留置尿管,按保留导尿护理常规。7.药物护理:按时使用抗生素及脱水剂,颅高压者,输液速度宜慢,使用脱水剂时速度宜快,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8.气管切开者按气切护理常规。 9.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按外科手术前护理(颅高压者禁忌灌肠)。 2.心理护理:消除病人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3.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4.做好术前各项常规准备及备血。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病人送至手术室时应将病历、CT、MRI等摄片单以及术前用药与手术室护士交接。 7.手术区皮肤准备围: 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颈椎:全后颈部至双肩水平的皮肤。

胸腰:超过病变上、下各5个椎体。 腰骶:病变腰椎以上5个椎体至坐骨结节处。备皮程序与基本外科备皮程序相同。 术后护理 1.术后交接:病人回病房时病房护士与手术室人员交接麻醉及手术情况。 2.病情观察:观察神志瞳孔变化,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活动、癫痫等情况。 3.饮食:清醒者术后第1日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昏迷者可鼻饲。后颅窝手术者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且第一次需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无呛咳时方可进食。4.体位:头部手术后,清醒者床头可抬高15~300,如血压低于90/60mmHg予床头放平。昏迷病人取侧卧位。脊柱手术搬动病人或更换体位时,保持头、颈、躯干直线状态,应轻缓,稳妥轴式翻动,防止脊柱扭曲;桥小脑角肿瘤手术后,应防止脑干突然移位,24小时保持健侧卧位。 5.安全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分泌物时及时清除,如有发生窒息可能时,应准备气管切开用物,及时通知医师。解除躁动因素并解释,适当应用约束带固定,防止跌伤等意外。6.引流管护理:观察伤口渗出及引流液情况,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如伤口敷料被渗透时应予更换,渗出过多应及时汇报医师。 7.躁动不安或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8.急救护理:出现脑疝等突然变化时,除立即通知医师外需做好如下急救准备: (1)做好输液及输血准备,备血,急症术前准备等。 (2)立即快速静滴20%甘露醇。 (3)准备好抢救用药。 (4)准备好气管插管用物及加压呼吸面罩。 (5)必要时准备好床边急救的脑室穿刺用物。 9.亚低温治疗者按亚低温护理常规。 10.脑室外引流者按脑室外引流护理常规。 11.蛛网膜下腔引流者按蛛网膜下腔引流护理常规。 12.去骨瓣减压者术后需密切观察骨窗压力,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并注意骨窗创面的保护,防止意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