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摘要:本实验基本上是在重复验证波斯纳的实验,但增加了音异形异这一自变量,而且两字母间隔的时间也改为0毫秒,500毫秒和2000毫秒。

实验结果: (1)被试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时相差较大,反应时长短的顺序如下:音异形异>音同形异>音同形同. (2)三种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时间均呈现下降趋势(3)被试的反应时间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的速度音同形异时最快,音异形异时最慢。

关键词: 短时记忆减数法视觉编码听觉编码一. 导言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STM,是个体对注意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操作的过程。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

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与瞬时记忆相比,短时记忆有以下特点:1对信息保持的时间稍长于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的容量少于瞬时记忆3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不同于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

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主。

反应时: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在脑内要经过一系列操作加工,这些操作加工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信息处于不同的状态,而这些都是自爱时间上进行的的,其特征必然能在反应时上表现出来。

因此不同的的心理操作按时间分布上的不同加以区分,反应时技术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减数法: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

2013-8-27
记忆结构24感Fra bibliotek代码 声音混淆现象的另一种解释:发音混淆。
言语运动器官的动作模式(喉,舌等部位的肌肉运动方式)相 似的字、词会发生混淆。也就是说,可能存在言语动作代码 (口语代码)。 声音代码和口语代码常常交织在一起,而且两者分别为不同 形式的言语代码 AVL单元: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以及 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为AVL单元。
实验结论
正确复位的棋子数
随棋艺水平的提高
而增加
2013-8-27
记忆结构
9
有限容量:7+2
实验分析:组块计算
组块间间隔:2s 组块内各成分间隔:少于1s
结论:棋艺水平愈高的棋手应用的组块愈多,且每个组块所 包含的成分也愈多
象棋大师 一级棋手 新手
平均组块数
7.7
5.7
5.3
木匠工作台既要放原料又要工作,二者必然存在一个权衡关 系,短时记忆也是如此,它既要贮存,又要加工,实际上是 一个工作记忆
2013-8-27
记忆结构
15
小结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大概为7+2个信息单位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单位是组块
组块的大小,组块的类型,记忆材料的性质以及人的知 识经验都可以影响短时记忆的容量
实验安排一
象棋大师+一级旗手+新手
中盘棋局10个+终盘棋局10个
对样本复原,记录扫视和复盘所用时间
实验结果
2013-8-27
记忆结构
8
有限容量:7+2
象棋复盘实验二:Chase和Simon(1973)

认知心理学五章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五章短时记忆

实验方法:
相继呈现识记项目(每个呈现2s)
等待2s

现测试项目,并开始计时
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
假设:1、若为平行扫描,则反应时不会随项目数大小而 变化;
2、若为系列扫描,则反应时会随项目数增多而增 大。
结果:符合假设2,即系列扫描
Page 27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理论:STM信息提取过程可分为相继的极端,RT是各阶 段所用时间的总和。
第五章 短时记忆
姓名:杨蕾静 学号:I09670112 班级:09应用心理(1)班
Page 2
短时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当前短时记忆研究进展
目录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对当前信息进行加工贮存 研究范式:一次呈现刺激 争议:短时记忆是否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记
忆结构。 研究要点: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编码、
限制因素:材料性质、人的知识经验
Page 6
短时记忆容量—容量有限性
知识经验与组块 组块实质: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 作用:减少STM中的刺激单位,增加每一单元包含
的信息。
实验:Smith
材料:一串二进制数字 方法:以不同比例组块,再编码为十进制 结果:1、所有组运用组块方式后记忆成绩明显提高
测试项目编码+系列扫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
RT= e

cN +

根据实际结果:RT=38N+397
问题:系列扫描具体方式是如何? 从头至尾的扫描 OR 自我停止的扫描?
Page 28
实验结果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否”反应中,二 者反应时相同; 2、“是”反应中,自 我停止的扫描斜率是从 头至尾的一半 3、从头至尾扫描反应 时在两种反应中有相同 斜率。

记忆的研究报告

记忆的研究报告

记忆的研究报告记忆是人类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和存储的过程,是人类认知功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记忆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被认为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如今,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出现,记忆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跨学科领域。

人们的记忆通常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

短期记忆是指我们能够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有一个有限的容量和时间限制。

长期记忆则是指能够长期存储和保留信息的能力,它可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两大类。

显性记忆是指我们可以自主回忆和意识到的记忆,包括事实记忆和事件记忆。

而隐性记忆则是对我们无法自主回忆和意识到的记忆,比如技能记忆和条件反射。

近年来,对于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人们记忆的形成和存储过程。

有很多学说试图解释记忆是如何形成和存储的,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阶段理论和改编理论。

阶段理论认为,记忆的形成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过程和机制。

而改编理论则认为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体需求的影响。

其次,研究人们记忆的遗忘和遗忘的机制。

遗忘是指信息在记忆系统中逐渐消失的过程,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干扰和干扰等。

研究发现,遗忘并不意味着信息完全丧失,而是被存储在记忆系统的其他区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示和提取重新获得。

再次,研究人们记忆的改善和增强方法。

记忆的改善和增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也对老年人的认知健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通过使用记忆训练、心理暗示、记忆技巧和药物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和增强记忆。

最后,研究人们记忆障碍和记忆损伤的治疗方法。

随着记忆相关疾病的增加,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对于记忆障碍和记忆损伤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除了药物治疗,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神经保护剂等,还可以通过认知训练、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综合干预手段来改善记忆功能。

总之,记忆的研究在科学、教育和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一、工作记忆概述1.工作记忆的概念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从两种记忆存储库理论中的短时记忆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

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

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

认知心理学把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简称WM)定义为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存储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Baddeley,2000)。

它具有短暂性、可加工性等特点,区别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性。

通过该系统,人类进行语言理解、阅读、运算和推理等高级认知活动,完成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换。

工作记忆被形容为人类的认知中枢,目前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除了本身是研究热点,而且还渗透到了心理学研究的其他多种领域。

如前瞻性记忆、错误记忆和自传体记忆等领域也开始关心WM的中央执行功能的作用;有人开始用WM的观点重新解释一般智力和和液态智力;WM被新皮亚杰学派看作儿童认知发展的中心结构;在认知老化、神经分裂症、发展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孤独症的研究上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Baddeley和Hitch在其模型中把工作记忆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为:语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视觉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和中央执行系统(the centra lexecutive),见图1。

即把工作记忆分为一个负责加工协调计划以及监督管理的执行性控制系统一个分别储存不同信息的存储系统在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中注意主要与执行性控制有关而与存储无关存储被认为是一个自动起作用的过程。

图1 Baddeley的工作记忆三成分模型①语音回路:亦称为语音环路或发音环路,主要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的储存与控制,包含语音储存和发音控制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语音储存,能保持语音信息1至1秒,其中的项目均由语音结构来表征;另一部分是发声控制,类似于内部语言,能通过默读重新激活趋于消退的语音表征,防止衰退。

第五章 短时记忆介绍

第五章 短时记忆介绍

不 望 要 同 们 上 睡 学 课 希 觉
要 不 课 觉 睡 们 学 同 望 希 上
时空组块: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主观地分 成 几组而形成的组块。 0 2 2 2 6 6 7 4 2 8 8
第一节 短时记忆的容量
一、容量有限
3.影响有限容量的因素 (1) 组块的大小 • Simon(1974)的实验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一、感觉代码
编码(Encoding)是指对信息进行转换, 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 过程。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 式叫做代码(Code) 。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一、感觉代码 (一)听觉代码和AVL单元
听觉代码存在的证据:R.Conrad(1964)的实验
• AVL单元:将听觉的(Auditory)、口 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 码联合起来,称为AVL单元。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一、感觉代码
(二) 视觉代码 减法反应时(Posner的实验)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二、语义代码
1. Wickens(1970,1972) 2. Shulman(1970,1971,1972)
神秘的数字 7
• • • • • • • seven primary colors the seven notes of the musical scale the seven days of the week 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the seven seas the seven deadly sins ……
每种接近度的句子都包含有10,20, 30和50个词。 • 过程:呈现句子后,要求被试立即按字词 的原来顺序进行回忆。

短时记忆的名词解释

短时记忆的名词解释

短时记忆的名词解释短时记忆,又被称为工作记忆或操作记忆,是人类大脑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它是指我们在较短时间内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短时记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习新知识、完成任务还是解决问题,我们都离不开短时记忆的支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短时记忆的特点。

相较于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只能维持数秒到几分钟。

这个时间窗口限制了我们在短时记忆中能够存储和处理的信息量。

此外,短时记忆的容量也有限,一般只能容纳7个左右的信息单元,也被称为短时记忆的“魔数”。

短时记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是信息加工的临时存储库。

当我们接收到某个信息时,短时记忆会暂时储存下来,以便我们能够进一步处理和利用。

例如,在语言学习中,当我们听到某个单词或句子时,短时记忆会帮助我们在短暂的时间内储存下这个信息,以便我们能够理解和回应。

其次,短时记忆还具备临时记忆的功能。

在进行某项任务时,我们通常需要在脑海中暂时保留一些信息,以便在后续的步骤中使用。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可能需要将中间结果暂时记忆下来,以便在计算后续步骤时使用。

此外,短时记忆还参与了注意力的控制。

研究发现,短时记忆担任着过滤和选择信息的角色。

我们的大脑不能同时处理所有的信息,所以需要有一种机制来筛选出重要的信息。

短时记忆通过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帮助我们选择性地关注和记忆那些具有显著意义的信息。

短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可以追溯到大脑的皮层区域。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特定的脑区在短时记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前额叶皮层和顶枕联合皮层被认为是短时记忆的关键区域。

这些区域参与了信息的临时存储和加工,并通过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实现对信息的处理和复杂推理。

然而,短时记忆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是一种暂时的存储机制,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地将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我们很容易忘记刚才临时保存的信息。

其次,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旦超过了其容量限制,新的信息就会覆盖掉旧的信息,导致旧的信息丢失。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教育科学学院1210班小组成员:朱千紫 高君 张婕 李依莲摘要: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减法反应时,验证短时记忆总存在视觉编码。

所有试验都是给被试呈现两个并排的字母,它们可能是形状和名称都相同、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形状名称都不相同三种情况,然后要被试指出这对字母音是否相同,并按键做出反应,记下反应时。

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数据分析,旨在验证“短时记忆中也存在视觉编码”这一结论。

关键词:短时记忆 视觉编码 反应时1.前言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

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的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

米勒(Miller,1956)发表了《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的容量7±2时以单元来计算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或短语。

单元的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

在编码的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就叫组块(chunking)。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叫做块(chunk)。

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

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记忆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短时记忆是记忆研究中最有意义的部分。综述短时记忆的广度、编码方式、神经网络模型、提取方式、遗忘。为进一步进行短时记忆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短时记忆;记忆广度;编码方式;神经网络模型;遗忘。

一、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征是其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和可扩充性,对信息的保持具有短暂性和动

态性.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但是可以通过加工方式组块化.组块就是将若干小单位联合为大单位的信息加工, 亦即把若干小的组块组成数量更少而体积更大的组块, 通过增加组块中信息的方法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得到扩充和增加.“口译记忆中的组块不是按词组、短语或句子之间的句法关系组织的, 而是根据整个话语信息所包含的意义单位来组织的”,“组块的过程就是对话语信息进行主动的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组块外在的记忆标志就是从各层意思中提取的关键词”,“不管组成的块是大还是小,其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这正是组块对于记忆的作用所在”(芮敏,2002:199). 记忆广度任务是评价短时记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发现不同材料的记忆广度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数字广度一般会大于单词广度。另一个短时记忆任务- 斯腾伯格再认任务也有类似的特点。斯腾伯格再认任务[1]是给被试呈现一串数字, 称为反应集, 让被试记住, 接着出现一个测试刺激, 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是反应集中的一个。随着反应集项目的增多, 被试作出正确反应的时间呈线性增加。斯腾伯格认为, 这反映了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搜索是系 列终竭扫描方式。搜索速度( 即每个项目的扫描时间) 可以通过反应时间和反应集大小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来估计。很多研究表明, 记忆广度大的材料的扫描时间更短。Cavanagh 收集了七类不同刺激材料的记忆广度和搜索速度的有关文献, 发现短时记忆的这两个指标呈反比关系。记忆广度越大的材料, 每个项目的扫描时间越短。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程来表示: zj = C / gj C 是个常数, gj 是材料 j 的记忆广度, zj 表示该种材料的项目扫描时间。尽管由于实验条件和个体差异, 不同研究者可能得到不同的 C 值, 但 Cavanaph认为 C 决定了独立于刺激材料性质的短时记忆容量, 反映了短时记忆系统的一个重要性质, 解释了对不同材料的记忆能力实际上是相同的, 可以作为认知系统有限容量的一个恒定表征值, 表示人的短时记忆能力[ 2]。Lass等人的一项跨文化研究直接验证了不同材料的记忆广度变化与短时记忆容量恒定性的关系。他们发现尽管中国被试在各种材料的记忆广度都高于德国被试, 而且这四种材料的扫描速度都比德国被试更快, 但德国被试和中国被试的 C 值是相当的, 意味着两组被试的记忆能力实际上是相同的。王晓丽、陈国鹏(2005)等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 以数字、图形和颜色为三种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都有显著的下降, 记忆的搜索速度也减慢; 发现在老年期不同材料的记忆广度与搜索速度也存在反比例关系。 影响短时记忆广度的因素很多。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等都会影响短时记忆的容量。喻伯林等( 1985) 、 张武田等( 1986) 的研究表明, 双音合成词和四字成语的短时记忆容量不如单音词多, 而四字成语又不如双音词多; 随着组块复杂性的增加短时记忆容量倾向于逐渐降低; 高频词的短时记忆容量比低频词多。张武田等 ( 1987,1990) 的研究发现汉字词的笔画复杂性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 笔画复杂性不同的词的识别时间与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负相关。 二、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 许多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中的编码方式为听觉编码(即通过次级声音复述).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3)的实验表明, 短时记忆的信息代码是声音代码或听觉代码,即使接收的是视觉刺激, 也转换成声音形式在短时记忆中保存下来,换言之,在短时记忆中发生了形-音转换.波斯纳等(Posner, et al., 1967, 1969)通过实验证实,至少在部分的时间内,信息是以视觉形式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短时记忆信息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威肯斯(Wick-ens, 1970, 1972)的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存在着某种语义编码(即那些含有真实意义的信息存储),使得若前后识记材料有意义联系时,表现出前摄抑制的作用;而在前后识记材料失去意义联系时,则出现前摄抑制的释放.前摄抑制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和再现的干扰,先后学习的材料相似时的干扰作用较大. 三、 短时记忆的神经网络模式 为了能表现短时记忆存贮容量有限和组块的特征,黄秉宪(1995)等人提出了有指针环路的神经网络模型。模型包括两个神经网络。其一为存贮信息 内容指针的 网络,由多个长度有限 的神经元环路所组成。另一个为信息内容表示神经 网络,它是容量很大的多层次的联想记 忆神经网络。我们认为:不论是长时记忆还是 短 时记忆都共用一个表达区。这一表达区相应于大脑皮层联合区,其中神经元兴奋模式表示一个事件的感知,即信息的输人 或取出。 由于有多个神经元环路,使导容量很大的记忆表示 区内所有神经元总可以和一个神经元路建立突触联系,而各指针环 洛之 间有相互抑制存在。故在短时记忆任务与表达区兴奋激发下,在一时刻内仅有一个环路可以兴奋,并成为当前记忆信息内容的指针。当短时记忆任务出现时,被存贮 的信息(或事件)在表达区中,以神经元兴奋模式的形式出现;与此 同时,指针神经元环路中 的神经元(群)依次兴奋。短时记忆的神经网络模型,这个模型中,短时记忆 的两个基本特征:存储容量有限和组块提高存储信息容量被充分显示 出来;说明此模型能反映出短时记忆的基本方面。然而它对于短时记忆中已知的一些实验事实,如干扰引起的遗忘,组块存储容量与每一组块内容有关等不能作出说明。因此,原有的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模型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李忠(1996)等人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在指针环路中引入突触竞争机制,即各个指针神经元 的联接资源 (突触联接总和 )有限,表达区内各神经元在运行过程中竞争这些资源;因此,指针神经网络与表达区神经网络间的突触联系通过竞争而确立;提出了具有竞争指针的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这一模型的基本特性,并与一些已有的短时记忆心理学实验进行比较,说明本模型不仅可以表现出短时记忆的基本的定性的特征,而且能与心理学实验数据定量地相符。 四、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信息是如何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 对此Sternberg 最早进行了研究。 1. Sternberg 的搜索模型Sternberg( 1969) 运用反应时法进行研究。实验中向被试呈现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 不同长度的一系列刺激项目, 称记忆集合( memory set) ,接着呈现一个检索项目, 让被试报告这个检索项目是否包含在记忆集合中, 以反应时作指标分析短时记忆提取的特点。Sternberg 提出同步平行扫描( parallel scanning) 假说和系列扫描 ( serialscanning) 假说。如果平时扫描说成立, 那么记忆集合的大小不会对检索时间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系列扫描说成立, 则记忆集合越大, 检索时间越长, 即反应时是记忆集合大小的函数。实验结果显示, 反应时随识记项目的增加而增加, 成一条直线,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系列扫描。接着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被试在进行系列扫描时, 是从头到尾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检查一遍即系列全扫描( exhaustive) ? 还是遇到检验项目就终止扫描即自我终止扫描( self - terminat-ing) ? Sternberg 的实验结果支持了系列全扫描方式, 即被试在发现检验项目后仍然继续把剩余的项目和检验项目进行比较。Sternberg 解释是由于比较过程和决策过程是分不开的, 比较过程进行得很快而决策过程费时长, 为提高工作效率, 与其比较一次作一次判断不如全部检查完毕作一次性判断更经济。Sternberg 的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及其相应的解释都引起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引起人们更广泛的研究。 2. 直通模型 直通模型认为, 信息的提取不是通过比较或搜索, 而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短时记忆中的位置, 进行直接提取( Wickelgren, 1973; Eysen -ck, 1977) , 按照该理论模型, 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均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 同时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内部判断标准。当探测项目熟悉值高于这一判断标准时, 便作出/ 是0的反应, 否则作出/ 否0的反应。并且熟悉值越偏离这个标准, 则反应度越快。直通模型无法解释反应时为什么会随记忆项目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3.混合模型( 双重模型) 、 Atkinson & Juola( 1973) 提出混合模型试图将搜索模型和直通模型 结合起来, 该模型认为, 生个探测词在主观熟悉量表上都有一个值, 人们在主观上有两个判定标准,一个是/ 高标准0( C1) , 一个是/ 低标准0( C0) , 如果某个探测词的熟悉值高于 C1, 人们便迅速作出/ 是0的反应, 如果某一探测词的熟悉词低于 CO,人们便迅速作出/ 否0的反应, 这是一个直通的过程, 但是对于一个熟悉值介于 C1 和 C0 之间的探测词, 则要 进行系列搜 集才能作 出相应的反应。双重模型显得比单一的搜集模型和直通模型 要灵活, 但是该模型在/ 项目熟悉性0内涵的界定、错误的造成和如何系列扫描等方面没有能说明清楚。 肖崇好,黄希庭(2001)等人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不是以系列全扫描( serial exhausive scanning) 为特征,而受记忆集大小的影响; 记忆集为 2 时, 呈现出系列自中断扫描模式; 记忆集大于 3 时, 倾向于根据项目的记忆痕迹强度来进行提取。事实上, 由于每个项目都保存在短时记忆中, 理论上存在语音回路( phonological loop) 和视空间画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 两种存储方式[2~ 3]。因此,既可以进行联想记忆( associative memory) , 也可以进行绝对记忆( absolute memory) 。Sternberg1975 年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回顾, 面对许多与他不一致的研究成果, 他承认系列全扫描只是被试凭借的加工的一个方面[3]。后来研究还证明[4],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还受到长时记忆内容的影响。Gathercole et al[3]的研究显示, 如果记忆集中某个项目出现两次,该项目成为探测项目, 那么, 被试对该项目的反应要明显地快于同一位置上的其它非重复项目。说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以项目的痕迹强度为依据的。 陈红芳,梁翀,安晓镜(2006)研究结果表明,加工时间不同,编码强度不同,从而影响提取的反应时,提取要求不同,提取结果不同而延缓提取对提取造成很大影响,短时记忆的提取是直接激活的方式。 五、 短时记忆的遗忘 短时记忆遗忘进程主要受复述的影响.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复述可以减慢或阻止遗忘进程的发生.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保持时间也短暂,若不进行复述,则信息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