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简述组织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

简述组织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

简述组织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

组织社会化是指一个个体在组织中逐渐融入并适应组织的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的步骤和内容。

首先,组织社会化的第一步是入职前的前期社会化。

在这个阶段,组织会通过招聘渠道、面试和职位介绍等方式向个体传递组织的价值观、文化和期望,并帮助个体了解组织的目标和使命。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对组织有初步的了解,并决定是否选择加入。

其次,组织社会化的第二步是入职后的初期社会化。

在个体正式加入组织后的最初几周或几个月,组织会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个体熟悉组织的结构、流程和规定。

同时,个体也会与组织的成员进行初步的接触和交流,建立起工作关系和人际网络。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个体尽快适应组织的运作方式,并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然后,组织社会化的第三步是入职后的中期社会化。

在个体逐渐熟悉组织后,组织会让个体参与更多的工作项目和活动,让其逐渐获得更多的责任和权力。

同时,组织也会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个体提升自身能力和职业发展。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能够适应组织的工作要求,并能够在组织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最后,组织社会化的最终步骤是入职后的后期社会化。

在个体在组织中工作一段时间后,组织会继续为其提供支持和机会,同时也会对其进行绩效评估和反馈。

个体会逐渐成为组织的一员,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和运营中。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全面融入组织,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并提供持续的发展和成长机会。

总体而言,组织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前期社会化、初期社会化、中期社会化和后期社会化。

通过这一过程,个体能够逐渐适应组织的文化和要求,并与组织的成员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

通过组织社会化,个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组织,发挥其潜力,同时也能够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组织社会化策略论文:组织社会化策略、主动性人格对新入职大学毕业生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组织社会化策略论文:组织社会化策略、主动性人格对新入职大学毕业生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组织社会化策略论文:组织社会化策略、主动性人格对新入职大学毕业生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中文摘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相互间竞争的加剧,需要创新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组织社会化是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丰要环节。

本文以进入组织两年以下的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为组织社会化策略、主动性人格、创新行为的关系。

关于组织社会化策略和主动性人格的研究在国内逐步兴起,成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中探讨了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新入职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行为影响作用,主要分析了主动性人格对组织社会化策略与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研究模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来获取样本数据,并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和模型进行了验证。

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组织社会化策略中的内容因素和社会因素偏制度化时,新入职大学毕业生将会表现出较少的创新倾向和创新行为,当情景因素偏制度化时,会有较多的创新行为。

(2)主动性人格的积极性维度、坚韧性维度、变革性维度对新入职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行为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3)主动性人格显著调节组织社会化策略各维度与创新倾向产生、创新行为实施的关系。

【英文摘要】As enterprise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competition increases, creative talents are becoming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is the key process of training newcomers’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motivating their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is paper targets at the new recruits who was only two years out of college. The chief content of this paper that studied 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tactics,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innovative behaviors. Domestic relative research springs up, which is becoming one of hot topic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iel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tactics on new employment university graduates’ innovative behaviors. And we examin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roactive personal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tactic and innovative behaviors.On that base of documents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ssumptions and proposes the research model. The data of this study i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PSS is employe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cales’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fo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with th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esting the concept model and hypothesizes.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were reached:Firstly, during the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tactics, the content factor and social factor tend to be institutionalized, and new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the company will show fewer innovative tendency and behaviors. When the context factor tends to be institutionalized, they will show more innovative behaviors.Secondly, positive dimension,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 and tenacious dimension of the proactive personality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forecast to newcomers’innovative behaviors.Thirdly, proactive personality has moderated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tactics and innovative behaviors.【关键词】组织社会化策略主动性人格创新行为【英文关键词】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tactics Proactive personality innovative behaviors 【目录】组织社会化策略、主动性人格对新入职大学毕业生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摘要8-9ABSTRACT9第1章绪论10-14 1.1 研究背景10-11 1.2 研究意义11-12 1.2.1 理论意义11 1.2.2 实践意义11-12 1.3 研究目的12 1.4 研究流程与论文结构12-14第2章文献综述14-33 2.1 主动性人格相关研究概述14-18 2.1.1 主动性人格的概念及特点14-15 2.1.2 主动性人格的结构15-16 2.1.3 主动性人格测量16 2.1.4 主动性人格的结果变量研究16-18 2.2 组织社会化研究概述18-28 2.2.1 组织社会化的概念18-20 2.2.2 组织社会化的结构内容20 2.2.3 组织社会化理论20-21 2.2.4 组织社会化策略21-24 2.2.5 组织社会化的过程24-25 2.2.6 组织社会化策略的结果变量及作用机制25-27 2.2.7 组织社会化的测量27-28 2.3 创新行为相关研究28-31 2.3.1 创新及创新行为内涵28-29 2.3.2 个体创新行为结构和测量29-30 2.3.3 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30-31 2.4 国内外研究评析31-33第3章研究设计33-46 3.1 研究对象33 3.2 研究变量定义33-34 3.3 研究模型和假设34-36 3.4 测量工具36-37 3.4.1 组织社会化策略测量量表36 3.4.2 创新行为测量量表36-37 3.4.3 主动性人格测量量表37 3.5 预测试及量表修订37-45 3.5.1 初始样本的选择37-38 3.5.2 问卷的效度分析38-44 3.5.3 问卷的信度分析44-45 3.5.4 正式问卷的编制45 3.6 数据分析方法45-46 3.6.1 统计分析工具45 3.6.2 统计分析方法45-46第4章研究结果分析46-61 4.1 样本结构46-47 4.2 研究结果47-58 4.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47-48 4.2.2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48-49 4.2.3 调节作用检验49-58 4.3 结果讨论58-61 4.3.1 主动性人格对新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58 4.3.2 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新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58-60 4.3.3 主动性人格与组织社会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新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60-61第5章研究结论与建议61-65 5.1 研究结论61-62 5.2 企业管理中提高新员工创新性的主要建议62-63 5.3 研究创新点63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63-65参考文献65-69附录69-72致谢72-73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3。

社会化理论综述

社会化理论综述

社会化理论综述社会化理论概述社会化的提法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但实际上,直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化研究才在美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不仅心理学界,社会学界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

霍兰德在《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的解释:一个婴儿是带着繁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

这个过程,叫社会化。

除此之外,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这两者相辅相成。

1.社会化的理论心理学大师们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化问题进行了阐述: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经典的“无意识”人格理论。

“本我”是生物的我,包括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

“超我”即个体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

“自我”可称为意识我,它理智地试图在社会环境的需要与本我的自然驱动力之间求得平衡,是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的一个中间角色。

弗洛伊德的学说理论强调了社会的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力量的作用。

埃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将人的一生划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各个阶段问题的解决又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阶段问题的解决。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类无异于动物,行为决定于环境。

依此解释,社会化过程就是应用于孩子身上的外在力量的作用,不需要任何内部结构的改变。

华生医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而班杜拉认为,儿童学会的众多行为模式并不是按照单调乏味的加强—惩罚的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

“人的习得活动,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完成的”。

这种理论把模仿的概念引入到了社会化的理论研究之中,提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个人认知、环境和行为的交互作用才能实现人的社会化,并不能简单地用激励和惩罚来进行解释。

员工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

员工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

题 。但 是 现 在 众 多企 业 面 临 的 一 个 困惑 是 员 工 低 工 作 绩 效 和 高 离职 率 的 现 象 。研 究 表 明 , 些 现 象 出现 的 原 因之 一 就 是 这
组 织 社 会 化 的 不 完善 。 成 功 的 社 会 化 不但 可 以 帮 助 企 业 管 理 者 了 解 如 何 寻 找 合 适 的 员 工 , 可 以 促 使 员 工 增 强 工 作 满 意 还 度 并 降 低 离职 意 愿 。基 于 这 一 点 , 组 织社 会 化 作 了详 细 的 分 析 和 探 讨 。 对
NO .8, 01 2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 rd d s y d r ui s T aeI ut ns n r
21 第 8 0 0年 期
员工 组 织 社 会 化 理 论 研 究
仇 玉 风
( 京理 工大 学管理与 经济学院 , 京 102) 北 北 0 0 0 摘 要 : 知 识 经 济 时代 , 何 吸 引和 留住 企 业 所 需 的 人 才 已经 成 为 企 业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和 组 织 生 存 及 发 展 的 关键 问 在 如

[ 9 5 着 眼于 员工 预先 存在 的态度 , 17] 价值 观和 行为 , C - 而 a po [ 9 4 强 调 了在 组织 内部 的 自我进步 ,c en 1 6 ] lw 1 6 ] S h i[ 9 8 强 调 对 组 织 目标 和 规 则 的学 习 。 在 这 篇 文 章 中 , 从 两 个 方 面 延 伸 了 曾 经 提 出 的 社 会 我 化权变 理论[ 9 6 。一 方 面 , 17] 本文 整 合 了组织 社 会 化 过 程
化 ” 这 些 都 发 生 在 加 入 一 个 组 织 之 前 。第 二 阶段 是 “ 合 ” , 磨 [ otr t 1,1 7 ; nMa nn 9 5 , 中新招募 的员 P re e . 9 5 Va a e ,1 7] 其 a 工看 到了该组织 是 真正 喜 欢 的 , 并且 一 些初 步 的转 移 价值 观 , 能 和 态 度 可 能 会 发 生 。第 三 阶 段 是 “ 变 并 获 得 ” 技 改 [ otre 1 , 9 5 , 是相对长 期 的变化 , P re t . 1 7 ] 这 a 新聘 人 员掌握 中 的过 程 变 量 和 结 果 变 量 ; 一 方 面 , 文 提 供 了 一 个 更 明 技 能并 为 他 们 的 工 作 需 要 而 成 功 地 执 行 他 们 的 新 角 色 , 另 本 并 确 的 观 点 : 、 会 化 是 获 取 适 当 的 角 色 的 行 为 ; 、 会 化 是 作 出满 意 的 调 整 他 们 的 工 作 群 体 的 价 值 观 和 规 范 。这 是 假 1社 2社 工 作 技 能 和 能 力 的 提 升 ; 、 会 化 是 对 工 作 团 队 和 工 作 价 定 开 始 之前 遇 到 的 变 化 和 取 得 的 阶 段 的 开 始 , 有 一 定 的 3社 但

组织社会化理论的分析

组织社会化理论的分析

组织社会化理论的分析作者:贺政凯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在市场的发展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哪个企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可以获取到竞争主动权。

研究组织社会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力资源的管理概念,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概述。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理论;分析;总结组织社会化就是个体带着自身原有的认知进入到相关的组织之后,所经历的一系列态度、价值观、个人行为与思维方式的转变与重塑,从组织角度来分析,组织社会化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

从员工个体发展角度而言,是一个融入新组织,追求新发展目标的过程,组织社会化不仅与个体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也会影响到组织队伍的发展。

一、组织社会化的内涵分析关于社会化的概念,是由Clausen在1968年提出,关于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不同领域的学者观点不同。

组织社会化是基于社会化概念基础上提出,在1968年,Schein将社会化的概念与组织学领域相结合,后来,这一理论开始被引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

尽管学者们已经从微观领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在组织社会化的理念诞生之后,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与学科背景对组织社会化的理论进行了重构,我国学者认为,由于研究者的理解角度不同,可以将组织社会化理论分为六个不同的维度,涉及的理论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群体参照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几个层面。

二、组织社会化理论的相关研究关于组织社会化理论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遵循两条路径,第一就是从组织代理者、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互动进行研究,这一理论认为,员工的职业过渡都可以从组织与个人角度来进行考察;第二是从组织社会化维度来开展的研究,分析现有的文献理论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在研究组织社会化理论时,都兼顾了这两点。

(一)组织主导视角的相关研究关于组织社会化理论的研究,最早是基于组织角度来开展,其研究重点主要关注组织对于个体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员工的工作能动性,单一的将组织社会化理解为员工的训练与灌输。

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

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

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组织认同理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备受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组织认同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建议进行评述。

一、背景分析组织认同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此基础上,组织行为学开始组织认同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认同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导力开发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理论阐释组织认同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组织产生共鸣,从而在行为上与组织保持一致性的过程。

具有高度组织认同的员工往往对组织的使命、价值观和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愿意为组织的成功付出努力。

组织认同理论的特点包括:一是强调个体与组织的匹配,即员工与组织的价值观、目标和规范等方面的契合程度;二是员工在组织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员工对自己和组织之间关系的感知;三是强调组织文化在塑造组织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组织认同对于组织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首先,高度的组织认同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降低员工离职率。

其次,组织认同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因为员工会更愿意为组织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组织认同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团队协作。

三、研究现状目前,组织认同理论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研究成果方面,研究者们发现组织认同与员工的绩效、创新、敬业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组织认同与员工离职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组织认同并非越高越好。

尽管组织认同理论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组织认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探讨。

此外,现有研究多从静态角度分析组织认同的影响,而较少组织认同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员工行为的交互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本文对组织认同理论进行了简要述评,强调了组织认同在员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组织认同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建议:1、研究者应组织认同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深入探讨影响组织认同的各种因素,如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环节如何影响员工的组织认同。

员工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

员工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

员工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作者:仇玉凤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08期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吸引和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组。

织生存及发展的关键问题。

但是现在众多企业面临的一个困惑是员工低工作绩效和高离职率。

的现象。

研究表明,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组织社会化的不完善。

成功的社会化不但。

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如何寻找合适的员工,还可以促使员工增强工作满意度并降低离职。

意愿。

基于这一点,对组织社会化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组。

织社会化;变量;适应中图分类号:。

C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

198(2010)08-0119-对组织社会化的研究因为它定义不统一而受到阻碍。

Feldman于1976年提出,组织社会化是。

组织内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为组织的参与和有效的成员的过程。

但是,由于其他学者从不同。

的方面研究组织社会化,它被定义为许多方面,而且各领域的定义差别很大。

例如。

VanMaan。

en[1975]着眼于员工预先存在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而Caplow[1964]强调了在组织。

内部的自我进步,Schein[1968]强调对组织目标和规则的学习。

在这篇文章中。

,我从两个方面延伸了曾经提出的社会化权变理论[1976]。

一方面,本文整合了组织社会。

化过程中的过程变量和结果变量;另一方面,本文提供了一个更明确的观点:1、社会化是获。

取适当的角色的行为;2、社会化是工作技能和能力的提升;3、社会化是对工作团队和工。

作价值观的适应。

1 提出的理论。

本文在此提出的理。

论,正如其他人[Feldman, 1976; Porter, Lawler, & Hackman, 1975; Van Maanen, 1975]的一。

样,包括三阶段的社会化进程。

第一阶段是“初始社会化”,这些都发生在加入一个组织之前。

第二阶段是“磨合”[Porter et al., 1975; Van Maanen, 1975],其中新招募的员工看到了该。

知识型员工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

知识型员工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

知识型员工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本文以組织社会化策略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点和行为模式,分别以组织和员工为组织社会化主体,提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协助知识型员工在职业生涯初期更和谐地融入组织。

标签:知识型员工组织社会化组织社会化策略一、组织社会化理论概述社会化一词源自社会学,社会化理论真正的内涵通常被认为是组织社会化过程,强调以工作的场所为研究点。

组织社会化通常定义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从而适应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认同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组织社会化实质是员工个体融入组织内部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结果通常是个人调节自己的期望、价值观和行为,逐渐适应组织文化和氛围,内化组织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最终成为组织文化的传递者和组织秩序的维护者。

对于组织社会化理论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各种策略与行为上去。

组织社会化需要通过从组织与员工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不能只从新进员工个体角度或只从企业角度来进行,需要分别从组织和员工两个不同的主体来分析组织社会化策略,即组织的社会化策略和新进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

二、知识型员工的内涵1.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现代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首次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他将知识型员工描述为掌握和运用符号、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后来此概念获得延深和扩大,可以涵盖到大多数白领员工和专科以上学历的人。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2.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组织社会化所针对的知识型员工是指处于职业生涯初期阶段的员工,这一时期的知识型员工身处职业生涯的“适应阶段”,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取心强,具有积极向上、争强好胜的心态,但由于年轻气盛,难免表现出浮躁和冲动;二是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具有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对如何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因而工作自主性强,不愿俯首听命,任人驾驭;三是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知识型员工充满活力,有足够的精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工作困难;四是流动意愿强,因该类员工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其职业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跳槽频繁,对企业忠诚度不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名称】企业管理研究【专题号】F31【复印期号】2008年01期【原文出处】《经济管理》(京)2007年21期第91~96页【英文标题】 The Theoretical Origin, Evolution and Research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作者简介】杨岸,李燕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杨岸,博士研究生;李燕萍,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

【内容提要】通过对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的梳理,分析了不同学者对组织社会化内涵理解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从组织参与者与分析维度两条路径,对基于组织主导视角、基于员工主导视角、基于员工与组织互动视角、基于跨文化比较视角的组织社会化理论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目前组织社会化理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新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互不满意现象比较普遍。

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绝大部分组织缺乏对新职员施行组织社会化的观念,人力资源工作者更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组织社会化过程以让新职员成功融入组织环境。

本文的研究期望有助于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

一、组织社会化的内涵最早提出社会化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Clausen,1968)。

在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中,虽然不同领域学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具体的社会化环境,也即社会化代理(socialization agents)或影响源则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与社会宏观大环境相对的直接社会环境——亚社会影响源,如学校、工作单位、社区等很快受到了重视。

最早提出“组织社会化”观点的是著名的组织学者施恩(Schein),他于1968年正式将社会化概念引入组织领域,专门提出并探讨员工适应组织机制的问题。

之后,组织社会化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借鉴和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

尽管之前已有学者对社会微观层次的代理——组织对个体社会化影响进行了研究,但自施恩提出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简称OS)概念后,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背景和理论视角对OS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建构才真正开始。

在最早引入组织社会化概念的施恩看来,组织社会化是对新组织的一些“诀窍的学习”过程(learn the ropes),这也是组织社会化的早期含义。

中国学者王雁飞等人(2006)在对国外组织社会化研究文献的分析后指出:“由于研究者理解和研究组织社会化的视角不同,组织社会化的概念定义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将其概念区分为六种取向不同的定义。

在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学者们的组织社会化的概念化要点,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组织社会化内涵认识上的差异源于其分析的理论源泉,即不同理论取向的研究导致了学者对组织社会化内涵的不同理解,如表1所示。

二、组织社会化理论的研究因不同学者的理论取向偏好而表现在组织社会化概念的差异,也导致了组织社会化理论建构的不同,具体表现为研究者从过程、组织社会化内容及其结果上开展的多方面的探索。

总体而言,研究者大致遵循了两条路径:一是从参与者角度,即组织或组织代理者、员工以及他们之间互动。

如施恩(1992)认为:“每一次职业过渡都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来考察。

”Gruman 等人(2006)也指出,组织社会化研究有3条路径:通过研究组织使用的社会化策略来构造合格的新员工,强调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作用,考察组织与新个体之间的互动来研究组织社会化对组织和新成员双方的作用。

同样,国内学者王雁飞等人(2006)也将组织社会化研究理论分为组织主导作用、员工主导作用、员工—组织互动、综合作用等4种范式;二是从组织社会化维度上,即时间维度(OS发展的各阶段模型)和空间维度(OS内容、OS策略和组织内情景等)。

通过已有的文献分析可知,大部分学者在重点选择一条研究路径的同时也兼顾了另一条研究路径。

类似地,以第一条路径为重点,将各种研究中对OS维度的分析纳入理论综述之中。

我们发现,理论界主要存在组织主导视角、员工主导视角、员工与组织互动视角、跨文化比较视角的几种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

1、组织主导视角的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如上所述,最初组织社会化理论主要是从组织的角度而开展的。

这些研究强调组织对新个体社会化影响,基本忽视了员工在此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施恩(1968)也将组织社会化的过程解释为“(新员工)被灌输和训练,被教授什么是组织或亚团体中要点的过程”。

而且组织通过组织社会化过程应培养出的理想结果是具有创造型成员(接受关键的价值观和规范而拒绝其他),而不是反叛型(拒绝一切价值观和规范)或顺从型成员(接受一切价值观和规范)。

基于施恩的研究思路,学者们又将组织社会化策略概念引入组织社会化研究中。

其意是指组织通过一些具体和特定的方法来控制员工社会化过程,使其能尽快成为所期望的合格组织成员(王明辉等,2006)。

Van Maanen & Schein(1979)首次提出组织社会化策略,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他们提出了集体与个体策略、正式与非正式策略、固定与变动策略、连续与随机策略、伴随与分离策略、赋予与剥夺策略等6种类型的策略。

其后,Jones在此基础上又将6种策略重新归类,将集体的、正式的、固定的、连续的、伴随的和赋予的策略归为制度化策略,而将其对应的个体的、非正式的、随机的、变动的、分离的和剥夺的策略归为个体化策略,同时研究了与策略相关的因素,并认为对应6种策略有3种相关因素,即情景因素、内容因素和社会因素等(Jones,1986),如表2所示。

不少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

Jones在相同的文章中以自我报告法证明:制度化社会化策略将导致员工接受固定的角色,而个体化的社会化策略则会使员工产生创新的角色倾向;Allen & Meyer(1990)也对Van Maanen & Schein 的理论、Jones的研究进行了重复验证,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Ashforth & Sakes(1996)通过纵向研究方法也证明:制度化的社会化策略与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应激症状及离职意向呈负相关,而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认同呈正相关。

此外,Louis等人(1983)从组织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化帮助,即组织社会化实践、社会化经验和组织中内部人对新员工社会化的支持作用,其实证结果表明,正式的在岗导向、非在岗的培训、同辈人、高级同事关系、第一个上级、指导者、支持性职员、社会或组织娱乐活动等与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离职意向存在相关关系。

而Ostroff等人(1993)还专门研究了组织中新职员的指导关系对其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信息收集的帮助作用。

2、员工主导视角的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纵观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研究,基于组织角度的组织社会化研究要多于从个人角度的研究,而且前者比后者更加系统化(Wanous,1977)。

当组织社会化理论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于对以前研究路径未完全考虑到社会化过程动态性的反思(Gruman,et al.,2006),学者们将研究的视角进一步拓展到对新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前动性研究上,因此,出现了基于员工主导视角的组织社会化理论。

第一,组织社会化的阶段模型。

即站在个体角度从社会化发展阶段来考察个体如何从外部人变为内部人的过程。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Feldman(1976)在其组织社会化权变理论中提出的“预期社会化阶段”、“适应阶段”和“角色管理阶段”三阶段模型。

后来,在对组织社会化多层次的理论建构中,他将过程与结果变量纳入模型并重新修整了该模型,将第三阶段改为“变化与获取”(Feldman,1981)。

施恩(1978)在《职业动力》一书中也提出了职业过渡中的三阶段:“进入阶段”、“社会化阶段”和“相互接纳阶段”。

其他学者也在总结相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社会化的一般阶段模型:进入阶段(getting in)、适应阶段和融入阶段(格林伯格;巴伦,2005)。

第二,组织社会化内容研究。

新员工在进入组织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学习什么才有助于其调整与适应新的角色,取得预期的社会化结果,尽快成为组织中合格的成员,这就是组织社会化内容研究的目的。

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和角色理论是这类研究的理论基础。

Louis(1980)将社会化内容区分为两个类型:与角色相关的学习、对组织文化的赞同。

Schein(1968)认为,新职员应该学习组织新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组织的基本目标;达成这些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新成员角色中所蕴涵的基本责任;有效执行角色所要求的行为方式;一系列维持组织一致性与完整性的规矩和原则。

尽管施恩的论述比较笼统,但后来的研究者却给予了清晰的界定。

Chao等人(1994)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指出,新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应该学习工作熟练度、与成员的关系、组织中的政治、语言、组织目标与价值观、组织历史等六方面内容。

Taormina(2000)关于社会化内容的研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通过实证分析,他认为社会化内容应包括培训、对组织的理解、同事支持和未来展望等四个方面。

第三,新员工信息寻找行为研究。

从个体整个组织社会化过程来看,不论是处于那个阶段,新员工都在不断地寻找信息来印证自己的判断或是立刻做出调整以求更好地适应组织中的角色。

学者们对新员工进入组织后信息寻找行为、背后原因及结果进行了大量的、多方面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新员工在职业转移过程中,当面临新环境时,不安全感和焦虑感都会自然产生(Maanen,1978)。

而且,个体在进入新组织都是带着与组织情景和自己具体角色相关的期望,而当组织现实与其期望、尤其是与角色相关的期望不相符时,新员工就会遭受功能紊乱结果——“真实冲击”(Major,et al.,1993),并经历诧异感(Louis,1980)。

为了应付这些困惑,让组织环境能够对自己变得有意义,新员工就会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寻求信息来调整自己的社会认知,熟悉新的角色要求以适应新的组织环境。

这也就是人对组织环境的主动适应性。

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都是这方面研究的理论基础。

Miller & Jablin(1991)基于新员工对不确定和信息寻找的社会成本的认知,详细考察了其信息寻找行为,提出关键的信息源是上级和同事。

信息内容有指示信息、评价信息和关系信息三种。

寻求信息方式有测试限度、间接询问、监视、观察、伪装交谈、第三方询问和公开询问等7种。

而这7种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个体差异和具体的情景因素。

但具体的信息寻找行为对减少个体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是有帮助。

3、员工与组织互动视角的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综合前两种组织社会化研究视角,以符号互动理论为基础,许多学者目前开展了员工与组织互动的研究,即主要考察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这两者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影响社会化结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