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鉴赏

《行路难其一》鉴赏
《行路难其一》鉴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艰险。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的诗句是_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4、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5、诗中采用"垂钓碧溪"和" 乘舟梦日"(限填四字)两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6、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的诗句,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句子简短有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尾句是疑问句,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7、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运用比喻,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思想一定能实现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8、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9、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的诗句是_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3、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4、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5、诗中采用" "和"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6、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的诗句,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7、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9、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汇编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诗词体裁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②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④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二、诗歌题材、情感分类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羁旅诗: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7.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8.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 鼠》《伐檀》、罗隐的《蜂》。 10.闺怨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 等。 12.游仙诗: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13.饮酒诗:通过描写饮酒歌吟来表现诗人的人生乐趣和感慨。如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 14.其他:题画诗、无题诗、悼亡诗等 三、诗歌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的鉴赏必须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 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 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与艺术; (3)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就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 务 的。 第一、分析典型人物 分析人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注意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如祥林嫂的外貌。 ②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鲁四老爷的个性化语言,就反映出她伪善、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③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药里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就刻画出她凶残、贪婪的丑恶形象。 ④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大段心理描写,就揭示了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⑤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分析故事情节。

情节就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具 有矛盾冲突的具体事件组成。 分析故事情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理清结构。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构成,可以据此划分层次。 ②寻找线索。线索就是情节发展中的脉胳,有时还就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③抓住场面。情节由场面组成。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 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与主要矛盾。 第三、分析典型环境。 ①典型环境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就 是一 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②典型环境就是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 的 特定环境。 典型环境主要就是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分析典型环境从以下方面入手: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 作者:刘日晖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鉴赏包括对艺术品的鉴别和欣赏,艺术鉴赏是人们在接受艺术品的过程中,多艺术进行再创造,用人们复杂的心理如感觉、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在这复杂的作用下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同时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活动。因此,艺术鉴赏并非被动的接受,也不是“画的真好”、“唱的真好”等简单的欣赏,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主体在鉴赏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升华的心理满足,所以不得不承认艺术鉴赏是一种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复杂精神活动。 一、艺术鉴赏的基本条件 (一)主观条件 1.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鉴赏者的艺术素养包括对艺术作品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想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的一种特定类型的美,很明显,这种艺术素养是后天大量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去训练出来和培养出来的,并且这种艺术素养在集体的艺术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2.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鉴赏者需具备一定文化修养,也就是主体鉴赏者须有知识水平,只有了解艺术品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才能够对作品创作的意图有所了解与体会,也

就不会导致对作品的创作意图不明白乃至形成误解和偏见。任何艺术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氛围中产生的,完全不了解作者的时代和精神世界就会导致对作品的认识不明确。 3.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的短浅会给我们对作品的鉴赏增加很多障碍。对此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既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及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也经历了类似的时,这才了然起来。” (二)客观条件 1.艺术品有审美价值作为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这个对象来说,艺术品必须要有艺术上的魅力和审美上的内涵,审美价值越高的艺术品就越能唤起欣赏者的美感和兴趣。只有美妙的音乐才能唤起人们在情绪上的感动,诗词在赏析的过程中能“品尝出味道来”才是好的诗篇,普普通通的“声音”或“噪音”,根本无法给鉴赏者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2.实际环境的条件的要求在生活的实际环境条件也可能会形成对欣赏活动的制约不如无法亲眼看见画家如何绘画或如何写作的,看不见他们的原作是怎么完成的等等。 (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就是说一件艺术品只有在欣赏的过程中才能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而在这同时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必须抱有一种不同于日常心态和趣味的审美心态和趣味,只有这样主体和客体这种关系才能真正地建立起审美关系。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必备知识总结集锦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必备知识总结集锦 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柳 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小说鉴赏的基本常识

小说的基本常识 (一)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三)高考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一、小说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高考中有关小说情节的命题指向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 3、对情节的高潮部分或结尾部分作用的理解; 4、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5、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6、情节的合理性探究。(二)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三)情节安排的方式及作用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小说因素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四)分析小说情节的入手方式: 1、抓住场面; 2、寻找线索; 3、理清小说的结构。 (五)分析小说情节时的注意事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六)情节安排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审美与艺术欣赏讲解学习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 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 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 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 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 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 还是不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 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

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高考古诗鉴赏知识清单(简洁全面)

高考古诗鉴赏知识清单 (简洁全面)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古诗鉴赏知识清单梳理 按内容分类: 1.怀古诗: 形式标志:古迹、古人、古事、“怀古” 写法特点: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 内容特点: 1)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志向,或壮志难酬。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大前途命运。 4)抒发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 2.咏物诗 形式特点:物象为题、“咏”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托物抒情 3.山水田园诗 形式特点:景物描写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烘托渲染、白描 内容特点; 1)热爱自然美景 2)喜欢田园生活恬淡闲适、悠然自得、隐居为乐 3)渴望归隐,厌弃官场,对现实不满 4)仕途失意的寂寞 4.战争诗 形式特点:“塞”、“征”、“军”、“战” 写法特点:典故使用 内容特点: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 3)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战争的惨烈 4)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痛苦 5)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 5.行旅诗(羁旅漂泊诗) 形式特点:特殊意象(“月”“雁”“芳草”“船”“马”等)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对写法、想象、联想 内容特点: 1)旅途的艰辛、寂寞、飘零之感 2)思乡怀人 3)怀才不遇,落魄潦倒 6.闺怨诗 1)妇女对征战在外或求取功名的丈夫的思念,孤独寂寞,盼望其归来2)希望丈夫建功立业 3)对战争的厌恶 7.送别思念诗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美育?美育包括哪两个方面? 2、柏拉图美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3、知、情、意与智育、美育、德育有什么关系? 4、谈谈席勒在美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历史评价。 5、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美育特点的理解。 6、孔子的美育思想有何特点? 7、朱光潜先生认为美育的功用包括哪三个方面? 8、如何理解美育的功用? 9、美育实施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什么? 10、景观美学与景观设计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1、美育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12、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塑造怎样的人? 13、谈谈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与政治教育之差异。 14、为什么要“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2、关于美学研究对象有哪几种倾向性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美学有哪些基本范畴? 4、如何理解崇高与悲剧的关系? 5、美感有哪些特征? 6、审美趣味包括哪些方法? 7、美感包含哪几方面的心理因素? 8、如何理解知觉和表象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想象和联想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主要有哪些分类方式? 2、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3、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4、中西方对艺术的本质有什么不同认识? 5、艺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哪些? 8、如何理解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本质?

11、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对主体修养的要求有哪些? 12、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四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两幅作品谈谈中西绘画的区别。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绘画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幅西方古典油画为例,分析西方古典油画的艺术特征。 5、以一幅西方现代油画为例,分析西方现代油画的艺术特征。 6、以你熟悉的古代人物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7、以你熟悉的古代山水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8、以你熟悉的古代花鸟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9、以你熟悉的一幅现代中国画为例,谈谈中国画创新的艺术价值。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的艺术语言。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雕塑的艺术特征。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件雕刻作品为例,说明中国人的审美与哲学观念的联系。 5、试举例分析中国雕刻的传神风格。 6、试举例说明中国雕塑是怎样利用自然环境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 7、试举例分析古希腊雕塑的惟美倾向。 8、罗丹雕塑艺术的特征是什么?举例分析。 9、为什么说马约尔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路?试以《“地中海”女坐像》加以说明。 10、举例谈谈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 11、试分析一件西方现代雕塑作品。 12、举例简析西方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区别。 13、根据你的体会,怎样才能品味出雕塑艺术之美?举例说明。 第六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的艺术特征。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建筑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4、分析一件西方古典建筑作品的艺术风格。 5、以故宫为例分析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 6、分析一件现代建筑作品的风格特征。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1、什么是工艺美术? 2、工艺美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3、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山水田园诗鉴赏知识和练习题2014年

山水田园诗鉴赏知识和练习题 一、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描写自然风光为主。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二、山水田园诗派的发展 起源:东晋田园诗派——陶渊明 南朝山水诗派——谢灵运、谢朓 盛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 宋: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但其境界上已远比不上唐朝。杨万里、范成大 明清:走向衰退,尚模拟,少独创。 三、田园诗的典型物象: 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山、河、泉、溪、桥、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 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 3.农具:耒耜【lěi sì :古代一种像梨的农具,也用做农具的统称。】、锸【chā铁锹】、锄头、犁 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松、竹林 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鸟鸣、猿啼 四、描写景物的手法 1.角度变化: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上、下、俯视、仰视、里、外等;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3.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 (1)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工笔(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衬托(正衬:乐景写乐情、哀景哀情;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渲染、前面结合; (2)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3)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五、如何概括意境特点(方法) (一)审空间:可从地面和天空两个角度去观照画面境界的大小。从地面看去,有广阔、辽阔、苍茫、深远等特点。着眼于天空,有高远、空旷、寥廓(高远空旷)等特点。 (二)辨色彩:辨别色调的冷暖所体现的情绪,注意色彩搭配所呈现的效果。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给人们一种温暖、热烈、活跃的感觉。蓝色、紫色(深紫)为冷色,让人感到凉爽、安静、沉稳、踏实。明亮的颜色常用来表现喜悦的情绪。凝重灰暗的色彩多寄寓伤感幽怨的情绪。 (三)听声响:(1)通常诗人以声音反衬宁静;(2)通过声音增加画面的生气;(3)声音特定的感情色彩,传达出不同的情绪。 (四)感冷暖:暖阳春风带来温暖,西风秋雨送来寒冷。日光温暖,月光清冷。朝阳充满蓬勃生气,落日则带着苍凉。苔藓生于阴湿之地,竹林之中感到凉爽,霜露冰雪无不是寒冷的象征。 五、察物象:诗人所选景物往往寄寓着诗人独特的情思,很多景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概括画面特点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高考复习小说鉴赏有妙招课堂实录完美版

高考复习小说鉴赏有妙招课堂实录完美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考复习小说鉴赏有妙招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多年来,散文在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中占据老大哥的位置,但是随着高考命题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小说也开始来分得一杯羹。 生:没有。 师:但是山东省并非按兵不动,它也有动作。请看大屏幕: 08年的山东考试说明:“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 09年的山东考试说明:“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 师:大家看出门道了吗? 生:把小说放到了最前面。 师:这说明什么? 生:可能要考小说。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有同感。再加上09年山东省并没有考小说,这样看来明年似乎是非考不行了。但是我们不怕!我们今天的历史使命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今天我要教给大家两个鉴赏小说的妙招。等你掌握了这两个妙招,你肯定会这样想:真怕他明年不考小说! 那么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小说三要素是什么?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我这两个妙招就是针对三要素设置的,请看教学目标: 1、明确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会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广阔的大舞台。我们先看环境。 请大家看学案第一部分,为大家设置了三段环境描写,先请大家齐读前两段祝福的开头和结尾,要求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师生共同研讨祝福的开头和结尾: 《祝福》开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

翻译批评与赏析

翻译批评与赏析 学期论文 学院:高级翻译学院 专业: 2014 级英语笔译 姓名:王红伟 学号: Y140254

前言 学习感悟 本学期有幸选了陈老师开设的选修课—翻译批评与赏析,陈老师授课方式新颖独到,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凯瑟琳娜·赖斯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为主线,以学生讲解老师总结答疑为主要方法,并穿插有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学期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 在未上陈老师的课之前,自己的翻译批评往往多是感性的翻译评论,没有系统的批评理念与批评模式,面对一个译本,只会从表层进行主观评判,既缺乏系统性又不具有客观性,难以服众。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认识到翻译批评绝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更不能带有学术偏见而起意气之争,相互攻讦,翻译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必须公正、客观、全面,有理有据。 作为翻译专业研究生,更应该对翻译批评认真加以学习,用全面的眼光看待翻译,树立科学的翻译批评观,并将其用于指导、审视自己的翻译活动。

翻译批评的文本功能视角 —兼评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摘要:凯瑟琳娜·赖斯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在其扛鼎之作《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赖斯借鉴德国心理学家布勒的语言功能划分模式将文本划归为三种基本类型: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并建议根据文本功能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本文从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着手,结合不同文本译例,并对之加以述评。 关键词:赖斯;翻译批评;文本类型;文本功能;《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 1. 引言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先驱,1971年赖斯出版了其扛鼎之作《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是德国从语言功能角度切入翻译研究的开端作品”,(陈吉荣,2007:3)赖斯在该书中以文本类型理论为基本框架,试图建构一个客观、可行、全面的翻译批评模式。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基本沿用了德国心理学家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影响,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赖斯把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亦称感染型)。(张美芳,2009:53) 2. 文本类型理论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其翻译批评模式的核心架构,支撑起了其整个翻译批评理论的基本框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观点较多地受到了德国心理学家布勒关于语言功能分类的影响,布勒将语言功能划分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22 艺术鉴赏,即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鉴赏”与“欣赏”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赏主体(人)对艺术作品感觉、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它同时是人类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其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而又动态的过程,阶段性与层次性是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基于此种特点,审美过程通常被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等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相互影响。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观众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总免不了评头论足一番,以个人喜好对作品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下意识”的。“下意识”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即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审美直觉。据此,便可解释什么是“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即人类在艺术鉴赏中对艺术作品快速把握与领悟,暂忘一切,专心致志,将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直观性和直接性是审美直觉的两个主要特点。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身临其境,将身心投入其中,获取直观的美感愉悦及艺术享受,即是审美直觉的直观性。亲身体验是鉴赏艺术作品的唯一途径,就像我们看过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画册,仍会不顾一切地通宵排队去看原作展览一样,作品本身所带来的震撼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比拟的,印刷品、视频、他人的转述均无法替代亲眼所见的真实美感,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当然,直接性也有直观性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感性,不需要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瞬间理解或领悟,人们常说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均有此意。其实,人们为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并非一定要理解其主旨或深刻内涵,人们通过对色彩、音乐、舞蹈等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得到美感,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审美直觉除了上述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称为“通感”的高级阶段。“通感”是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的互相交融,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究其产生原因,学术界莫衷一是,但无人否认通感的存在。事实上,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是多种心理因素作用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人的审美直觉并非与生俱来,后天的教育和艺术实践对培养审美直觉能力起很大作用。未成年人欣赏艺术作品很有限,审美直觉能力一般不强,只有在成年以后接受相当教育和艺术熏陶后,才会以审美直觉来欣赏艺术。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的主体是人,审美体验是心理活动处于主动状态的人反作用于艺术作品而体现的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大文豪鲁迅先生对此颇有见地,他指出:“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的观点,阐述他所理解的审美体验:“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几乎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但最易发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体验的丰富、深刻程度决定了心灵震撼的强烈、深沉程度,并最终影响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否更为高级。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要素的心理机制互相作用的过程,诸多要素互相影响、作用与渗透,关系微妙而复杂,共同构成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些要素分别出现在审美体验的各个不同阶段,增强了审美体验的深度,扩大了 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文/葛华东 “艺术鉴赏”是对各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完整的动态审美过程和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其三个组成部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各有特点,缺一不可,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呈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 美学论坛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 91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 诗词体裁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 歌行”、 引”、 “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②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可分为长调( 字以上)、 中调(59-90 字)、小令(58 字以内)。 ④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二、诗歌题材、情感分类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 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 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 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羁旅诗: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 生活的向往。 7.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 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8.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厌弃官 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 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 鼠》《伐檀》、罗隐的《蜂》。 10.闺怨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 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 诗歌。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 等。 12.游仙诗: 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如贾岛的 《寻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13.饮酒诗:通过描写饮酒歌吟来表现诗人的人生乐趣和感慨。如李白的《将进 酒》《月下独酌四首》。 14.其他:题画诗、无题诗、悼亡诗等 三、诗歌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 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 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的鉴赏必须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 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3)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第一、分析典型人物 分析人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注意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如祥林嫂的外貌。 ②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鲁四老爷的个性化语言,就反映出他伪善、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③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药里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就刻画出他凶残、贪婪的丑恶形象。 ④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大段心理描写,就揭示了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⑤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分析故事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具 有矛盾冲突的具体事件组成。 分析故事情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理清结构。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构成,可以据此划分层次。 ②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中的脉胳,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③抓住场面。情节由场面组成。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 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第三、分析典型环境。 ①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是一 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②典型环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 特定环境。 典型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分析典型环境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四、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 小说的社会作用分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翻译批评与赏析

一、什么是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应当同时是一"译者、译文阅读者、译文分析家、翻译理论家与翻译史家"(Berman,1995)(许钧,袁筱一:"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年第1期)。 :1)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2)为纠正错误而作的翻译批评。前者重在分析出自优秀翻译家笔下的模范之译作,评价其艺术价值、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及采用的相关技巧,意在立为范文,为翻译界同行或初学者视为楷模而学之;后者则重在剖析粗制滥造之译作,分析并纠正其中的错译和误译,意在警示他人以此为鉴。 翻译批评就其思想方法而论可分为3类:1)功能性批评(functional approach), 2)分析性批评(analytical approach)和3)对比性批评(comparative approach)。功能性批评在分析和评论译文时较为笼统,其重点在整个译作的思想内容而不顾及语言细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主观的批评方法,类似老师凭印象给学生打分。分析性批评则是较为细致客观的剖

析,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语段和段落都会对照原文加以对比和分析,错误的译文被分门别类地挑出来加以评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好的译文挑出来加以褒扬。对比性批评是选择同一原作的若干种译文,同时采用译文与原文对比、译文与译文对比的方法找出各自的优劣之处。好的加以褒奖,劣的予以批评。 翻译批评有助于克服翻译界存在的滥译、乱译等问题,因而对繁荣我国翻译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翻译批评有助于纠正译作中出现的错误、改进不足,因而对提高译文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翻译批评还是联系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重要桥梁,因为任何翻译理论的建立均有待于翻译实践的检验;反之,任何翻译实践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翻译理论。翻译批评还是翻译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有助于增强学习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提高其翻译水平,扩大其知识范围,加深对所译作品或材料的了解,学习新知识,提高译出语和译入语的水平。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也离不开翻译批评。因此,做好翻译批评与做好翻译应是同等重要的,是相辅相成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2) 二、翻译批评的原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

核心突破四从思想感情角度鉴 赏 ——情为何物?家国情怀 一、古代文人思想、感情的内涵 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文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 古代文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儒”和“道”成了文人的两大思想主流。“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文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 古代文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 (1)喜乐。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

①自然。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②国家。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③人生。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2)悲愤。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 ①国家。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②百姓。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③亲人。相思不得相见。④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⑤历史。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⑥人生。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二、古诗情感常见内涵类型和表达类型 1.情感内涵类型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诗歌没有两首感情相同的诗篇。但是,相对来讲,古诗传达的感情还是有大致相同的类型,以下八类情感是最常抒发的: (1)忧国忧民之情:体验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制度的腐朽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2)建功立业之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赤诚献身的心声等。 (3)思乡怀人之情: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难舍难分的惜别。 (4)寄情山水之情: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远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5)感时伤逝之情: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与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 (6)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 (7)人生梦幻之感:抒发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 (8)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景观的美。 请看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属于哪种类型。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忧国忧民类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感时伤逝类(或人生梦幻类)

鉴赏小说的基本的方法

鉴赏小说的基本的方法 (一) 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三)高考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一、小说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高考中有关小说情节的命题指向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 3、对情节的高潮部分或结尾部分作用的理解; 4、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5、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6、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二)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安排的方式及作用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小说因素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四)分析小说情节的入手方式: 1、抓住场面; 2、寻找线索; 3、理清小说的结构。 (五)分析小说情节时的注意事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六)情节安排的顺序及作用

翻译批评与赏析

翻译批评与赏析-习题: 牛仔裤的意义 Directions: Please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arts underlined. (补充-知识背景:莱克星顿(Lexington,又被翻译为列克星顿),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小镇,因美国独立战争在此打响而著名。据2000年统计,人口30355人,面积42.8平方公里。莱克星顿建立于1642年。) 牛仔裤的历史表明,美国人对工作的态度比表面上复杂得多。 1.在职业生涯接近尾声的一次采访中,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坦诚了一个遗 憾:他没有发明蓝色牛仔裤。“它们有表达力、性感、简洁,”这位长着一张猫头鹰脸的法国人叹息道。“都是我希望在我的服装中所具备的。”美国的牛仔裤爱好者可能会加上其他一些属性。上溯至上世纪30年代,也就是大受欢迎的西部片帮助牛仔裤工装成为好莱坞明星服饰的年代,牛仔裤就被理解成了代表着大于美国精神的东西:不服输的个人主义,无拘无束和一种部分阶层的对于勤奋工作的尊敬。 2.“深藏在每一位美国人的内心深处……的是一种对于边疆的渴望。”1925年, 《时尚》杂志在指导读者如何穿出真正的“西部品味”(它当时的建议是牛仔裤外加斯泰森毡帽和一种大无畏的冒险精神)时兴奋地谈论道。在1873年发明了当代蓝色牛仔裤的旧金山企业李维·施特劳斯公司,曾在设计出手提马鞍和亲吻女牛仔的牛仔裤牛仔的海报后,见证了销量的大涨。 3.回到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消费者从全国性的杂志和电视广告大战中了 知道了牛仔裤的英雄历史。他们被告知,这种结实的蓝色粗布,在装备驯服西部的先驱之前,是作为“尼姆斜纹布”在与之同名的法国城镇开始其声明的,并曾被哥伦布用作船帆。在一个如此经常地被文化战争所撕裂的国家中,牛仔裤打通了意识形态、阶层、性别和种族的界限。从吉米·卡特开始的每一位美国总统都会在钓鱼、修剪灌木或是参加体育活动时穿上牛仔裤,以显示他们的普通人身份——尽管奥巴马曾因为穿着他后来承认“有点邋遢”的肥大牛仔裤而遭到嘲讽。 4.自美国大兵和水手将其带到旧世界和亚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蓝色牛仔 裤已将美国的自由思想传遍了全世界,经常使得各国政府为了跟上潮流而手忙脚乱。纽约时尚技术学院(FIT)博物馆馆长爱玛·麦克伦登(Emma McClendon)在《牛仔裤:时尚的先驱者》(Denim: Fashion's Frontier)这本制作精美的新书中指出,当柏林墙在1989年倒塌时,记者们吃惊地发现,东柏林的年轻人穿得与西方同龄人一模一样的——都是身着水洗牛仔裤。麦克伦登的书是与FIT在第七大道举办的一次小型但杰出的牛仔裤展览一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