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导游词

延安导游词
延安导游词

延安导游词

导读: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从西安到延安,车程大约4个小时,途中我们将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药王”孙思邈及书法家柳公权的故里——铜川、民族始祖黄帝的安葬之地——黄帝陵。从黄帝陵所在的黄陵县起,我们将进入黄土高原。在穿越洛川、甘泉和富县后,“圣地”延安就会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在大家的心目中不知对陕北、对延安有什么印象?……“遍地是牛羊”……“腰鼓打得壮美”……“民歌好听”……“姑娘好看”……“排排窑洞”……“陕北剪纸”……哈哈!看来大家对延安知道得还真不少呢!好!这一路上,我就给大家讲一讲美丽而神秘的陕北。

陕北黄土高原,总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那里,沟连着沟,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梁,可谓“高天厚土,浑朴旷远,凝重苍雄、丰富壮美”。说起陕北,大家一定知道这么一句顺口溜,叫“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就是大家常常说起的“陕北四美”。

米脂婆姨资质出众,朴实热情,她们是陕西女人及整个大西北女人的出色代表。传说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献出生在米脂。米脂婆姨周身都洋溢着自然的热情,在阳光的强烈照射和西北风的劲吹之下,她们显得比江南女子更接近于土地,更具有旺盛的精力。

有道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从古至今,这句话被当作佳话广为流传。大家要真想知道“绥德汉”的由来,最好看看《宋史》,便可一目了然。抗金英雄岳飞被臭名远扬的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于大理寺风波亭(今杭州浙江医科大学内)。当时的爱国将领韩世忠闻知此事,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一次,在皇帝面前,当着满朝文武大臣,拎着权倾朝野的秦桧衣领大声质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昔日曾不可一世的秦桧,此时吓得面色如土,语无伦次,战战兢兢。从此以后,“了不起,绥德汉!”便成了人们夸赞绥德男人的口头禅。

大家知道吗?我们陕西男子还有一个可爱的称呼,叫“楞娃”,一个“楞”字,不失幽默地抓住了陕西男子的某些特点,比如说为人老成正统、待人温厚诚恳、脾气倔强坚毅,等等。但如果以为“楞娃”们都是老实巴交的笨人王老大,那就大错特错了,“楞娃”们精着哩,大智若愚,心头比谁都有数。不过“陕西楞娃”们喜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碗吃面条。一大海碗的老稠酒,一口气就喝下去了。从表面上看他们是温和中庸的,但一火起来擎脾气就犯了,七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清涧县位于榆林地区的南端。那里盛产红枣。清涧县的红枣,个大、色亮,吃起来口感很好,产量为陕北各县之首。清涧县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袁家沟村,它是一个只有1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毛主席于1936年2月的一个白雪覆盖的日子里,在那里写下了

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

陕北人的喜怒哀乐,就如陕北的环境,没有什么过渡性的中间地带,毫不掩饰。大家听过信天游没有?那歌唱得真是绝了。我给大家唱两句:“燕麦开花零零稀,忘了我娘老子忘不了你。说下日子你不回来,捡畔上跑烂我十眼鞋。”“你是你来我是我。你走你的山来我走我的`沟,说不上话来摆一摆手。是我的朋友招一招手,不是我的朋友往远里走。”

可以说民歌是陕北人心灵开出的花。“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陕北人有无论喜怒悲乐的哪种情感都会唱民歌的情景,特别是在艰难的岁月,人们吞咽下的是粗粮瓜菜,唱出来的却是甜蜜蜜的民歌,不信,您听:“亲口口,拉手手,咱们俩个一搭搭走。”

走在陕北,无论在那绿格茵茵的山峁中,还是在崎岖弯弯的小道上,随时都能听到人们那高喉咙、大嗓子“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甚至纳鞋底、纺线线的婆姨们,行程、骑驴、夏天在大树下纳凉的中老年人,随时也能听到他们低婉吟哼的民歌声,它可谓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第二种语言了。

陕北人不但爱唱,而且爱跳。这“跳”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秧歌;其二是打腰鼓。说起陕北秧歌,大家应该不陌生。据《米脂县志》记载:秧歌“起源古代祭祖”,时转阳春,歌以乐之,故名“阳歌”。在陕北有些地方把秧歌队的“伞”称为“日照”,这是最古老的太阳神崇拜的延续。又据《吴堡县志》记载:秧歌“源于水稻

之乡”,是插秧时所唱的歌,《明初由江南传入陕北,与舞蹈相结合”。可见,陕北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陕北秧歌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闹”,二是“扭”。因此,陕北秧歌又称为”闹秧歌”或“扭秧歌”。每年的春节是陕北秧歌大比拼的时节,当然也是闹得最红火的时候。一般是闹完本村,闹外村;闹完乡里,闹城镇。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喜庆的气氛。

陕北高原雄浑粗旷,因此,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诞生了许多种刚劲有力的锣鼓艺术。陕北锣鼓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志丹扇鼓、黄龙猎鼓、黄陵抬鼓、土基对面锣鼓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文鼓、武鼓之分。文鼓以扭为主;重扭动身姿,活泼圆滑。武鼓以打、踢、跨、跺为主;重击鼓表演,豪放热情,欢快有力,虎虎生威;它既有“柔”的魁力,又有“刚”的气魄;鼓点节奏分明,鼓声明亮,凝时若瑶池蓄水,动时似银瓶乍破;其动作繁复,变化神速;缠腰鼓摇头摆尾,神气十足,过档鼓腿势潇洒,阳刚雄劲,下岔鼓稳健安详,如雁落平沙,还有鲤鱼跳龙门、一条鞭、飞燕、三脚不落地等鼓法。表演时鼓手头拢白羊肚毛巾,身着羊皮褂,脚扎绑腿或穿“英雄靴”,英姿讽爽,舞之刚劲激昂,剿悍豪放,气势磅磺,宛若鹰击长空,气势如虹,观之令人热血沸腾、情不自禁。一位美国研究者在看到安塞腰鼓在满天黄尘中飞扬舞动的时候震惊了,他说:没有想到在温良敦厚的中华传统民间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弯张、野性末泯的一支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安塞人打腰鼓打出了盛名,1997年安塞县被文

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舞鼓)之乡”,被人们称为“中国一绝”,号称“天下第一鼓”。1900年,安塞腰鼓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

幕式的大型舞蹈表演,轰动了全场观众,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这样的场面太激动人心了!”在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庆典中,安塞腰鼓又出尽风头。庆祝回归委员会的官员们高度评价说:“震人心魄,打得精彩,打出了国威。”

近几年,安塞县的许多农民鼓手和延安工矿企业的许多业余鼓手,纷纷被全国各地机关、单位和企业请去改行当了教练,安塞腰鼓已响遍了祖国大地。

陕北人不但腿上功夫了得,手上的功夫亦是令人佩服。延川县有个叫高风莲的老人,可以一边唱,一边剪纸花,一曲唱罢,一件精美的纸花就在她随心所欲的剪裁下完成。

剪纸艺术是窑洞艺术的素描,起源于服装剪裁和服装装饰,被誉为“群芳母亲”,有“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之称。陕北剪纸,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有窗花、炕围花、窑顶转花、家什装饰剪贴花、服装佩饰替样花等。以粗扩有力的刀法表现农家的男耕女织、家禽饲养、丰收硕果、集市贸易、婚嫁迎娶以及各种乡俗活动,使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达到完美统一。陕北剪纸,主要用以装饰窑洞。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窑窗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窗花,一家一院便是一个小型展览。一村一户就是一个很大的艺术天地,为农家土院增添了

美好的节日气氛,表现了勤劳朴实的陕北劳动人民纯洁的感情和审美情趣。这真是“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陕北剪纸主要以安塞剪纸和洛川剪纸盛名,到了延安后,我一定请大家看一场精彩的剪纸艺术表演。

各位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陕北的男子强壮高大,陕北的女子红润灵秀?我告诉大家,那是因为陕北的风味小吃特别好吃,特别有营养。陕北,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土地宽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以农、林、土特产品丰富多样,生长期长,营养积累丰富,口味绝佳。陕北羊肉是陕北风味最美的一道菜。每当秋冬之季,羊子肥美,宰杀烹煮,香满城乡。尤其是炖羊肉,把宰杀的羊连骨带肉剁成块状,五厘米长短,加入调料,人锅慢火炕得烂熟。烛时羊骨髓即骨腔内的精髓也随之烛人汤中,原汁原味,鲜美无比。食时单是那青花大碗盛满羊肉朝你面前一蹾,不由你便想起秦将白起、汉将樊哙……大块羊肉连羊骨熬烛的香汤,再加点红油辣子、葱花、香菜,那股浓郁鲜美的香味对唾液腺的刺激,绝非其他正宗菜系可比。游客往往一碗烛肉下肚,便无须再吃其他食物了,大快朵颐,食后浑身暖洋洋,满口留香的感受足以便你流连忘返。

当然,吃羊肉的同时,一定要喝陕北特有的米酒。陕北米酒,用软黄米加工而成。这种酒酸甜适口、消腻暖胃,是冬季佐餐的好饮料。贺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诗中赞道:“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足见米酒的引人之处了。吃饱喝足,穿上羊皮袄,拿

上一把伞一把铲,再赶上一群羊,您就成了黄土坡上的牧羊人。雨伞、羊铲是牧羊人的劳动工具。所谓羊铲不过是一把不足一寸宽二寸长的小铁锹,用来铲土块抛打远处吃草的羊只,以招呼它们归队。铲柄的另一端则系着用牛皮做成的鞭子,是用来赶羊群的。雨伞大多是用红色的油布制作的,结构简易但伞帽比较大。这样的雨伞主要有两种用途:晴天用来遮阳,雨天用来避雨。因为牧羊人整天与羊为伴“游山玩水”,不知哪天下雨哪天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伞、铲不离手,独具风情。

陕北的窑洞是陕北风景的象征。到陕北不看窑洞,不算到过陕北。陕北的黄土厚实坚硬,丘陵沟壑密织如网,特别适合打洞箍窑。陕北有句俗谚,叫“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箍窑是家中一件大事,按照传统观念,窑洞箍得怎样,关系到子孙后代吉凶盛衰大事。因此,箍窑必请风水先生看地势、定方向、择日子来选定。现在的选址大都趋向实用,选择向阳、背风,吃水和交通都方便的地方。

陕北窑洞最大的优点是坚固耐久,冬暖夏凉,且大门大窗,宽敞明亮。其造型简洁,上部拱圆,下方端直,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思想。其建筑风格古朴、凝重,与周围黄土丘壑谐和,浑然一体,很能体现延安人朴实、内敛、含蓄、深沉的性格。

陕北窑洞做工十分考究,尤其是门窗。窑洞门窗的窗根为镂花空格,有各种造型图案,疏密有致,透亮实用。再把剪贴好的各色窗花贴于窗纸上,花色艳丽,琳琅满目,仿佛一座民间艺术的殿堂。

当然,陕北人性格中的聪慧、机巧、浪漫也在窑洞修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陕北人一般修筑窑洞均是就地取材,有土窑、砖窑、石窑、砖石接口窑等形式,均为多孔相连,排列有序,依山层叠而上,远观宛若层楼。每逢节庆之日,陕北人在窑前挂上精心制作的灯笼,层层叠叠,延绵不断,犹如仙境。

延安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依山修建了6排石窑洞,每层30余孔,最为典型,颇为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外地游客来延安,不想住高楼大厦,偏偏要求住一下窑洞,亲身体验这“天上人间”的感受,住后纷纷叫绝。我们此次延安之旅,下橱的酒店就是著名的石窑宾馆,到时候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感受感受。

【延安导游词4000字】

1.关于延安的导游词

2.陕西的延安宝塔山导游词

3.歌曲《延安颂》:延安精神的象征

4.延安夜景小学作文

5.走进延安散文

6.延安支教的个人总结

7.延安夜景作文

8.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上文是关于延安导游词,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黄帝陵导游词精品范文

黄帝陵导游词精品范文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是WTT 整理的黄帝陵导游词精品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蒋,也可以叫我蒋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

XX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万冲镇三柏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校学籍管理办法。 一、入学 1、一年级新生的入学。 (1)审核入学资格。凡属我校招生范围的学龄儿童,由校领导把关,按有关部门的规定,依户口本及户口复印件和接种证严格审查入学资格。 (2)新学期开始,凡被我校录取的新生,必须按规定时间到校进行注册。如因故不能按时报到的由家长持有关证明,向学校申请,经学校领导批准后可延期注册。 2、新生入学后,一年级班主任在一个月内填写“学籍卡片”,并编制花名册,报送万冲镇中心学校建立学籍档案。 3、在校学生,每学期开学必须按学校规定的日期报到注册,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应由家长持有关证明到学校请假。否则按旷课处理。 二、转学、借读 1、凡从外地随家长迁入我辖区的学生,必须持转学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依班额情况,经校长批准,方可办理入学手续。 2、非本辖区来我校就读,经学校领导审核转学手续,合格可插入合适年级。 3、凡在校学生随父母迁居外地,要求转学的应由家长到万冲镇中心学校申请,经学校领导批准后方可办理转学手续, 4、转进、转出的学生都要进行登记,并装入档案。 三、休学、复学 1、学生因生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坚持学习时,可持医院证明,家长签字的休学申请书,向学校申请休学,经班主任审核,校长批准后,

办理休学手续,休学期限为一年。 2、学生休学期满或病愈后持休学证,医院证明回校办理复学手续,复学时按学生实际程度编班。 3、休学期满后仍不能复学者,应在休学期满前半个月内办理延期休学手续,经校领导批准后续休学。 4、学生休学期间申请提前复学者,经校领导批准,按其具体情况编班。 四、档案管理制度 (一)档案包括的内容 1、学生花名册; 2、转学登记册; 3、转入、转出学生花名册; (二)、档案管理的规定 1、除健康卡由卫生老师负责管理外,其它有关材料一律由教导处管理。 2、档案管理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应严肃对待,不得草率马虎,凡有关学生档案登记的各种表格一律按统一规定填写,做到整齐准确,统一规范。 3、凡转入学生必须向学校索取转学证;凡转出学生要开出转学证,并分别登记归档.

骊山导游词

骊山导游词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乐,这是骊山沧桑的经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小三峡导游词·陕西大雁塔·黄帝陵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 骊山不仅自然景观秀丽,而且有几十个驰名的文物景点胜迹,古往今来,骊山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登骊山别有一番情趣。青石台阶路把著名的周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石瓮谷、举火楼、遇仙桥、秤锤石、鸡上架、三元洞、鹞子翻身等古迹连在一起。游人可拾级而上或乘坐骊山索道缆车登山至烽火台。极目远眺,在茫茫八百里秦川上,渭河如一条玉带飘动在绿野之间,俯视山下,风景如画,游人熙攘。 骊山半山腰有一块上有金黄菌锈的巨石,远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形状似一只蹲卧的老虎,也叫卧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凉亭。这里是西安事变

西安旅游介绍导游词

西安旅游介绍导游词 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古城西安观光游览。西安,一个被人们赐予太多太多美妙称谓的地方。尤其通过今年世园会的召开,西安再一次把她特有的魅力展示给世人。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步步走近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可是一个看不完、听不尽、吃不烦、逛不够的地方,希望您带着轻松的心去聆听、去观察、去感受、去品味。一起去品古都上下五千年历史神韵,尝老城街头巷尾美食七滋八味,阅西安改革三十年城市全新风貌,观新区科学规划建设热火朝天。 【地理位置】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南面是秦岭山脉,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西安市辖9区【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临潼、长安】4县【蓝田、周至、户县、高陵】,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总人口843万,其中市区面积3782平方公里,人口大概646万左右。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秋两季是旅游黄金时期。大家远道而来,也许您是带着自己潜意识中的“西安印象”【古老陈旧、黄土飞扬、干旱缺水、满目苍茫】来的,现在看见西安是否有出乎意料的感觉呢?其实这里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指的是西安城四周的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fēng)河、涝(lào)河、潏(yù)河、滈(hào)河、浐(Chǎn)河、灞(bà)河。渭、泾是其中两条大的河流。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之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大家现在能看到西安这般的景象和市政府的重视和规划是分不开的,这些河流流经于此也让这座城市有了勃勃的生机和灵气。【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fēnghàolàoyù),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上林赋》】 【陕西得名于西周,是大西北的门户,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所在的位置兼具南北,联通东西,所以陕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渭河虽发源于甘肃,但是流经陕西,联接灞河、泾河、浐河等最后汇入黄河,因此渭河是黄河上最大的支流,它和它的分支流冲击而成的平坦台面就是今天陕西省的中部,我们也把它叫做关中平原也可称为渭河平原。渭河与长安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代有很多物资就是通过渭河运到长安,而“泾渭分明”这一成语也来源于这条大河。】 【历史背景】 在中国旅游界有几句俗话: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首站来到西安,他对西安的评价就很高,他说:“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这片物华天宝的土地上,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从这里发祥。 早在《广博物志》《述异志》《山海经》中就有所记载,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蓝田猿人的聚居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哺育了“华胥古国”“姜寨”等半坡先民。到了汉唐时期,西安更是发展成为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是当时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真实写照。 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而且,西安也是中国七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

学籍系统相关操作说明(学校版)

陕西省中小学学籍系统相关操作说明 一、如何新增学校部门 二、如何新增学校职工 三、如何提交教师审核 四、如何新增学校的角色名称 五、如何将角色授权给相应教师 六、年级班级设置 七、如何查看毕业学生和在校学生学籍号及其它信息 八、如何打印和上传学生确认表 九、如何增加权限(如需要增加关键数据变更模块) 十、如何修改学生信息 十一、学籍管理系统照片规格要求和上传方法 十二、学籍管理系统网址如果打不开 一、如何新增学校部门 点击【部门管理】菜单添加学校相关部门

点击【新增】按钮添加学校部门 【备注】新增部门时由于学校职工尚未加入所以负责人、分管领导无法选择,可暂不选择,待职工加入后可以去选择。 学校录入教师范围:本校所有在职的正式、临聘、包括借调兼职人员全部按照部门录入二、如何新增学校职工 点击【教职工维护申请】

可点击【新增】单个新增学校职工,也可点击【导入】 单个新增页面 批量新增页面 【注意】学校职工导入时注意编号不能重复,导入时部门必须为系统在“部门管理”中已经增加的部门。 导入教师模版

三、如何提交教师审核 凡是单个新增或者批量导入的教师都会出现在未提交按钮下如上图 单选或者全选教师点击【提交】按钮,既可将教师信息提交教育局审核,在“待审核”中可以看到已经提交的尚未审核的教师,在“审核未通过”的地方可以看到审核未通过的教师及原因。 四、如何新增学校的角色名称 点击【角色管理】菜单按钮 首先可以点击各个系统默认的内置角色,检查默认是否正确,以本次学籍涉及的学校1个默认角色为例,现介绍如下: 1、中小学学籍学生数据上报审核(下级学校录入学生数据后提交审核时教育局学生数据提交角色) 点击后正确的设置如图所示,如不正确没有勾选框,请请点击勾选框勾选且保存。

陕西黄帝陵导游词_导游词

陕西黄帝陵导游词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下面是橙子整理了黄帝陵导游词,欢迎欣赏与借鉴。 黄帝陵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蒋,也可以叫我蒋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黄帝,是距今5020xx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1/ 6

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20xx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xx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2/ 6

中小学学籍管理情况汇报材料

---------------------------------------------------------------最新资料推荐------------------------------------------------------ 中小学学籍管理情况汇报材料 中小学学籍管理情况汇报材料中小学学籍管理情况汇报材料[1/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能坐在这里就学籍管理工作跟大家做个交流汇报,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们老学籍管理员都知道,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琐碎且繁杂的工作,最需要我们用十分的细心、耐心去对待。 下面我分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工作情况。 一、开学报到人数统计。 1.报到情况统计。 学生报到的时候也是我们管理员最忙的时候,报到一结束,我就到每个班级去统计报到谅情况。 (结合表格讲解曲 1)具体是按照上学期耘人数,加上转进生人数斑,减去转出算出一个迎应到人数,再从班主侮任那里了解实到人数扒,如果这两个数据不镇符合,就要将那个学生殊找出来,记下名字,并敢询问具体情况,先让班庸主任联系家长,若班主习任联系有困难的,我就砧要逐个打电话,并记录毫下具体情况。 请看 09 敖年 8 月 31 日学生报到介情况统计表,9 月 1 日诛报到后再次到每个班级蜒询问并记录。 (接着根谤据 10 年人数统计表格肉讲解 2) 2.开学时发城的统计表。 1 / 6

每学年告开学初,学校都要做事熟业单位统计报表,其中吁关于学生这块是要我们套学籍管理员提供数据的弹,会计报表上的小数据跨非常多,细到每个班级淬每个年龄的男、女生人碰数、少数民族人数、转诸进转出人数等等,纵横执表里只要错了一个数据淆,电脑就无法录入。 为悠了保证这项细致的工作丙不出错,我制作了这样征两张表格在开学初发给猜班主任。 (出示表格并傻讲解 3)在这两张表格郧的帮助下,几次的事业伴报表上的数据都是一次渴性成功,没有任何出入喳。 二、学生花名册的制鸥作。 1.信息收集。 界收集每个学生的信息补是第一步,这个环节一钒定要细,要把我们可能廓需要的所有信息都收集练到,否则后面的表格都故无法做好。 请看我做的旭学生信息收集表。 (出一示表格 4)将此表发给旨班主任,每个学生填写奇完整后上交班主任,班颁主任根据学生的信息表止完成班级名册的初步制厉作。 2.选择与整理。 姬班级学生名册的整楷理是开学初我们管理员帚的工作之一,当我第一由年接手学籍工作时,我寥没有经验,就根据老管汕理员给我的表格制作,姻(打开表格 4)。

黄帝陵导游词

黄帝陵导游词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

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小三峡导游词·陕西大雁塔··司马迁墓导游词

黄帝陵导游词

黄帝陵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胡,也可以叫我胡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尽全力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

黄帝陵 月

黄帝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地方是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祭祀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景区由黄帝陵园、轩辕庙和桥山古柏群等构成,内有诸多中华之最,堪称华夏“风水宝地”。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 各位游客,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轩辕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国民党陕西省主席蒋鼎文先生书写的。在他任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国民党政府致祭黄帝陵,1938年祭陵时,亲笔题写了“轩辕庙”山门大匾。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树高19.3米,下围10.67米。当地谚语称“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通碑文是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祭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惜,这份祭文手迹己经遗失,但他写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首诗词,至今却牢牢刻在人们心

延安保卫战导游词

《延安保卫战》景区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延安保卫战》,与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史诗般的保卫红色延安的英雄故事。 梦回延安保卫战景区主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就是它和别的红色旅游景区不同,它有丰富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首创了真枪实弹表演模式。景区每天四场表演,除大型实景表演以外有着很多的军事活动项目和当时军民一家人的生活体验。景区分为二个区域,一个是体验区,一个是表演区。大家先看体验区,前边是跑马场,这里是射击场,射击用的是当年解放军使用过的各种枪支,是游客最喜欢的地方。这里是打军炮的地方,每门火炮能连发三颗炮弹,是军事体验中最具有刺激性的一项。当然是绝对安全的。紧挨着的是一系列军事技能活动。这边是我国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的生平介绍。他们代表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终生的大无畏精神。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大生产时代的纺线车和毛驴拉磨,请大家回想一下当年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军民团结一家亲,克服一切困难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大生产运动。景区道具房内有1947年时国民党军队和八路军、老百姓的各式服装,也有当年二个军队的各种武器和有关道具供大家使用,景区推出“红色电影传奇”为游客免费拍摄电影,您只要参与其中或自编剧情,摄影师就能记录下您精彩的表演。为您的生命历程增添美好的记忆。 下面,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延安保卫战》的真实历史背景。

1946年夏,蒋介石悍然撕毁和平协议,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1947年3月起,国民党被迫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企图对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实施两翼突破,而后钳击华北。 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率34个旅25万兵力大举进犯延安,直逼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当时,我西北野战军只有4个野战旅和3个地方旅共25000人,形势相当危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彭得怀临危受命,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首肯下担当临时总指挥,以“胸中自有甲兵百万”的大家风范,用一个警卫团的装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延安保卫战。西北野战军利用有利地形,实行积极防御,并组织反击,寻机歼灭敌人。经过6天6夜的激战,西北野战军歼敌5000多人,中央机关却毫发无损。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 红色经典旅游项目《延安保卫战》,在延安的真实环境里,用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再现了1947年保卫延安的恢弘历史画卷。特别是我们看到隐蔽在胡宗南身边的地下党员熊向辉在保卫延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当年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传来毛主席举重若轻,放眼全国、气吞山河的豪言,兵败后蒋介石无可奈何的声调,都在这场演出中生动地再现。 拂去岁月的风尘,无论蓝天白云下愿生态的陕北“信天游”,还是热火朝天的迎亲队伍;无论打谷场上同仇敌忾的誓师大会,还是英勇顽强的伏击战,人们在硝烟弥漫、枪炮四起的真实战争场面里,仿

5篇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 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一)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蒋,也可以叫我蒋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四川省中小学学籍系统管理办法

四川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义务教育阶段) 运行使用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电子学籍管理,确保四川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顺利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函〔2012〕12号)、《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学籍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川教函〔2013〕311号)等有关法律和政策文件,特制定《四川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义务教育阶段)运行使用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我省辖区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信息均应纳入四川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学籍管理系统),实施电子化管理。 第三条学籍管理系统采用“一级建设,四级应用”,“一级建设”指建立省级数据业务中心进行物理部署,“四级应用”指省、市(州)、县(市、区)、学校四级应用。实行“学校登录,以县为主,分层汇总,全省统一”的原则进行管理。 学籍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由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管理。学校负责学生信息的采集、初审、录入、更新和本校基本信息登录及维护;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所辖学校、学生信息的审核和本单位信息维护; — 1 —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所有学校、学生信息的最终确认和本单位信息登录及维护。 本系统实行定期锁定及开放。所有在学籍管理系统中新增或修改信息只能在每年3月1日至3月31日和6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进行。 已在学籍管理系统中生成的信息,因错误确需修改而在系统中无法进行修改的特殊情况,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在系统开放期内以正式文件向省教育厅提出修改申请,省教育厅统一处理。 第四条学生学籍必须在学籍管理系统中进行注册方可获得。学生的学籍号包括学籍主号和学籍辅号(编码规则附后)。学籍主号为学生身份证号;港澳台学生的学籍主号采用该学生的回乡证号;华侨及外籍学生的学籍主号采用该学生的护照号。学籍辅号在学生注册学籍成功后由学籍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学生的学籍号全省唯一,终身使用。 第五条学生学籍不得同时在两所学校注册。学生入学注册学籍时,学校应确认学生未在其他学校注册过学籍。学校以虚假信息注册的学生学籍一律无效。 第六条省教育厅统筹组织全省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指导、监督、检查各地和学校的电子学籍管理工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牵头负责,其他处室和有关单位按相关要求各负其责。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适应本地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实际需要的管理办法,落实管理人员、职责, — 2 —

新郑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

新郑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 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郑观光游览,首先呢,请允许我代表新郑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和我的同事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真诚的欢迎,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品味.游览古都新郑我姓马,老马识途的马,今天各位来到我旅游,请放心好了,有我一马当先,什么事情都会马到成功。。。。。。我是来自新郑**旅行社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喊我小马,相信有小马的陪同,大家一定会玩的开心,游的快乐.当然了,小马也会竭尽全力为大家服务.那么坐在我身边的呢,就是咱们旅行社选派的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师傅,今后几天就由他和我来陪同大家,如果您有什么要求都可以向我们提我们会尽力满足大家的合理要求的,好了,现在请大家坐好扶稳如果有那些朋友晕车请您往前面来,前面的朋友会把最舒适的座位给您的,在这小马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没有什么事请尽量不要在车厢内走动。 现在我想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安排,(行程安排略)然后我们有3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12:00时候我们在大门口集合前往有缘餐厅用午餐,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咱们的车牌号豫a1234和我的手机号12345678,如果有参什么事情一定要及时和我联系. 新郑市隶属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有着极其优越的区位优势。至于我们的市情,我想用以下五个字概括就再贴切不过了,那就是——中、通、古、丰、美。 “中”呢,是指我们新郑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州之中,北临郑州市区,南接魏都许昌,东依七朝古都开封,西面九朝古都洛阳。 “通”呢,是指我们新郑市的交通优势非常明显,境内有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纵贯其中,还有我们中原最大的国际机场——新郑国际机场。 “古”是说我们新郑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它不仅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还被中华古都协会认定为“中华第一古都”。这里不仅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裴里岗文化和5000多年前的炎黄文化,还有2700年前的郑韩文化。 “丰”,是指我们新郑市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及矿产资源。大家来看窗外,那大片大片的绿林就是我们的新郑枣林了,新郑特产——鸡心小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品尝过,有机会我请大家吃哈。我们新郑种枣历史悠久,在裴里岗就出土了堪称最早的炭化枣核。在古枣园里有棵古枣树王树龄竟达600多岁。 我们现在已进入了市区,距我们的目的地——黄帝故里还有5分钟的车程。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目前正在积极申请aaaaa景区。早在2000年就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遭战火毁坏,明清时修葺。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 新郑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华姓氏广场。该广场是07年(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前)建的,它长宽各130米,是一个正方形广场。广场四周种植着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这960棵水杉,象征着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民。 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我们60万新郑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配合,有什么服务不到位的地方请多指教。祝愿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希望大家有机会再来河南,再来黄帝故里。谢谢大家! 万姓同根,根在人祖。中华民族的历史如同一棵开枝散叶的大树,虽纷繁冗杂,但脉络

黄帝陵导游词

黄帝陵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 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蒋,也可以叫我蒋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 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 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 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 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 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 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 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 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 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 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 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 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

教导年会黄帝陵主持词

(二稿) 戊戌年恭祭轩辕黄帝典礼 主持词 ﹙时间:2018年9月5日9时50分地点:轩辕庙人文初祖殿前﹚9:30 参祭人站位时,播音员播放讲解词。 9:35 仪式前播音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赫赫轩辕,悠悠千载; 物华天宝,浩荡河山;威吾中华,心动延安! 值此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金秋时节,改革开放40年之际,来自浙商、河南、陕西、福建、湖南、上海、江苏、山西、滇商、贵州、湖北、华北、粤商、新疆教导联合会及师道知识管理集团的全国教导型企业家联合会代表共300余人,满怀崇敬的心情,聚首圣地延安人文初祖殿前,隆重举行“戊戌年恭祭轩辕黄帝典礼”,缅怀始祖功德,弘扬始祖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推动教导文化,兴我中华商业,振奋民族精神! “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轩辕”。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受到中华儿女的永久敬仰和尊崇。早在新石器时代,以轩辕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于蛮荒苦难中磨砺出惊人的灵性。先民们创文字、造舟车、育蚕桑、事纺织、定历法、制算数,备尝险夷,艰苦拓殖,终于开启鸿蒙,始脱混沌,以惠及万世之功绩屹立于世界东方!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黄帝精神的教育引导之下,团结自强,代际传承,生生不息!以其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文化彪炳于世,对人类社会进步和

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华儿女不会忘记这里谱写的光辉历史。千百年来,不论皇亲贵胄,平民百姓,不分地域党派,土著侨胞,无一例外地追踪一个根系,环绕一个神州,视黄帝为共同祖先而顶礼膜拜,留下了大量的御制祝文和诗词歌赋。特别是中华民族每遇大事或遇重要时节,都要在桥山黄帝陵前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或纪念活动,以告慰始祖、激励后人。20世纪初,在反帝反封建,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时期,黄帝更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团结御侮的一面旗帜。1912年,革命先驱孙中山委派同盟会会员前来黄陵祭祖,并题写了“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昂扬祭词。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在民族抗日的危难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特派代表林伯渠等,中国国民党特派代表张继、顾祝同、孙蔚如等,国共两党第一次在桥山共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题写了“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大气磅礴的祭文,为唤起中华儿女共同抗击外敌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 滔滔黄河水,奔腾归大海;深深黄土情,悠悠几千载。“数典不忘先世祖,万方裔子觅同宗”。中华儿女祭祀黄帝从古到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因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代表,更是因为在黄帝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正心精神,利国利民的正念精神,身体力行的正行精神!而“正心、正念、正行”正是教导型组织理论的核心理念!所以黄帝精神与教导精神一脉相承,不论沧海桑田,世事巨变,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我们纪念黄帝、拜谒祖陵,既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之魂,也

黄帝陵英文导游词

黄帝陵英文导游词 The Yellow Emperor Mausoleum guide wordsModel essay,A good learning networkTheTourist guide qualificationChannel for alumni organization.To test the students want to know about Yanan City Yellow Emperor Mausoleum on the word or guide words to say, the following essay we can refer to:Huang Di, found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tomb of Huang Di, known as "the Chinese first mausoleum". From Xi'an to the shrine in Shaanxi takes about 4.5 hours, along the road is the right of any home county, "King" Sun Simiao's hometown of Tongchuan, as well a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epoch-making sense on "Luochuan conference" held in Luochuan. Luochuan is also the world famous apple. In order to let everyone on the Yellow Emperor Mausoleum ha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let me introduce our Shenhua ethnic ancestor emperor. Huang Di is back in 5000, around the late primitive society a prominent tribal alliance leader. According to ancient records, Huang Di was the son of less code, Gongsun surname, for longer than Ji water, and surname ji.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