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
历史嬗变中的中国审美现代性——兼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征

历史嬗变中的中国审美现代性——兼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
征
李世涛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本文从中国审美现代性及其研究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审美现代性的发生,结合中国文化现代性,通过对比西方审美现代性,揭示了在民族、国家、政治、文化、审美交织中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后发性、缺乏独立性和超越性的丧失.
【总页数】7页(P119-124,152)
【作者】李世涛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1
【相关文献】
1.未竟的现代性--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现代性 [J], 余红艳
2.美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启蒙--20世纪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 [J], 徐碧辉
3.美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启蒙-20世纪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 [J], 徐碧辉
4.叶文玲创作中的审美现代性张力——兼及“20世纪40年代出生作家”的文化
透视 [J], 邓小琴
5.近代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中国性”和“现代性”--以海派京剧为例 [J], 倪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文学作为人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种整体而存在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篇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现代性探寻摘要:京派作家的审美现代性首先表现于文学观念上,他们均把关作为文学的中心。
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侧重于对现代文明乃至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废名则执着于审美乌托邦的建构。
京派作家对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追求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京派;审美现代性;启蒙理性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06)03—0093—06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其在文艺学、哲学及思想史领域所受到的关注比在文学研究领域似乎更为普遍一些。
刘小枫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专章探讨了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并在与西欧审美主义的对照中指出中国审美主义话语具有的双重冲突症候——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中西思想理念冲突。
张辉的《审美现代性批判》重点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在界定审美现代性的前提下,探讨了中国审美思想现代化过程中期待视野的不同形式、审美独立与现代性以及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结构诸多问题。
杨春时考察了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成长过程,他认为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否定,并指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审美现代性的感性与理性形式对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积极作用。
周宪从审美的表意实践角度深入讨论了审美现代性对世俗的救赎、拒绝平庸、对歧义的宽容、审美反思性等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功能,进而分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复杂特征和暧昧性。
吴晓东较早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他从反思现代性自身的理论预设人手,反省由线性的价值理念所导致的单一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重新回到原初的文学史图景以期揭示现代文学多元繁复的美学景观,并以沈从文、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为例,分别从寓言诗学、意象化空间、挽歌情怀的角度剖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视阈与现代性问题的复杂关联。
西方审美现代性分析

西⽅审美现代性分析2019-08-16【内容提要】西⽅审美现代性有这样三种范式:第⼀是针对古典美学理性、知识主义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来的感性甚⾄⾮理性的范式;第⼆是反对古典美学道德主义的“外在”价值取向⽽呈现出来的审美独⽴的范式;第三是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实⽽呈现出来的⽤“审美之维”批判现代社会的范式。
【关键词】范式审美现代性感性⾮理性审美独⽴审美批判西⽅现代美学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是它超越于古典美学的“古典性”却⼤致呈现出这样三个⽐较集中的范式:⼀、针对古典理性、知识主义⽽来的感性、⾮理性主义范式西⽅传统⽂明的基调是理性知识主义,理性知识⼀直是⼈们的⼀个最⾼理想。
正如策勒尔所说:“希腊哲学在公元前6世纪就⼤胆地并⼏乎是猛烈地踩出了由神话通向理性的道路。
”[1](p336)充分地信任理性、⽤理性追求知识、智慧的认识态度是古希腊⽂明的基调。
德谟克利特只相信理性,在晚年为了认识真理不受感性的影响,竟故意把⾃⼰的眼睛弄瞎了,由此可见⼀斑。
⼈们问阿拉克萨哥拉⼀个⼈活着为什么⽐不活着好,他说因为活着可以研究天和整个宇宙的结构,可见知识价值取向的第⼀性。
柏拉图、亚⾥⼠多德都把理性知识作为最⾼的标准。
感性在柏拉图那⾥只是⼀匹“劣马”,⽽亚⾥⼠多德也认为感性容易犯错误,所以他逃避想象,认为:“如若⼈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命就是最⾼的幸福。
”[2](p228)柏拉图认为⽂学艺术引起⼈情感的“感伤”与“哀怜”,与“真理”隔了三层,所以驱逐诗⼈。
亚⾥⼠多德不驱逐诗⼈,因为他认为⼈们看到艺术模仿⼀个事物之所以感到愉悦,是因为⼈们能从中想起它就是现实中的“某物”从⽽获得了知识。
中世纪更是把世俗的感性享受视为罪恶,⽤绝对理性信仰的禁欲主义和“彼岸”的许诺来压抑感性。
这种理性知识精神随着笛卡尔怀疑⼀切的“我思”得到进⼀步的加强,正如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中所指出的,笛卡尔精神滲透了⼀切知识领域,以致它不仅⽀配了哲学,还⽀配了⽂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
陶艺作品中时间性的表达

陶艺作品中时间性的表达【摘要】陶艺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陶艺作品可以表达时间性。
在陶艺作品中,历史感与现代性的对比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变迁,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性反映了生活节奏与情感体验,季节变化及气候风貌的呈现展示了自然界的周期性和变化,个体经历与情感表达则表现了个体内心的成长和沉淀,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的融合则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发展。
时间性在陶艺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展示了人类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通过陶艺作品中时间性的表达,让人们深入感受时间的流逝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珍惜当下和珍视生命。
【关键词】陶艺作品、时间性、历史感、现代性、日常生活、季节变化、气候风貌、个体经历、情感表达、传统工艺、当代审美、重要性、表达方式、人类思考、生命、艺术品1. 引言1.1 陶艺作品中时间性的表达陶艺作品中时间性的表达是陶艺创作中一个重要且值得探讨的主题。
通过陶艺作品,艺术家们可以传达关于时间流逝、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信息。
陶艺作品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艺术品,更是一种能够记录时光、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的载体。
在陶艺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运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来表达时间性。
通过对历史感与现代性的对比,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性,季节变化及气候风貌的呈现,个体经历与情感表达,以及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的融合等方面的处理,艺术家们能够将时间的流逝、生活的点滴和情感的丰富表现得淋漓尽致。
时间性在陶艺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展示了人们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陶艺作品中时间性的表达,艺术家们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思考,从而实现作品的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
2. 正文2.1 历史感与现代性的对比陶艺作品中的历史感与现代性的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法。
传统的陶艺作品常常在形式和图案上体现着古代文化的影响,展示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深远意义。
这些作品往往采用传统的工艺和技术,结合古老的文化符号和意象,使人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传承。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一)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一)【内容提要】从多元文化对话、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审美机制的现代转向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对审美现代性的当代启示。
从中亦可引发对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对全球化境遇中精神文化发展的错综复杂趋势的思索。
【摘要题】马列文论研究【关键词】马克思/世界文化/审美现代性【正文】在排山倒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中,精神文化发展的趋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对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对全球化境遇中精神文化发展的错综复杂趋势的思索。
一有人说,只要现代化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题,讨论审美现代性问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这句话之所以有道理,是因为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产物,一方面表征为在现代化过程中,因社会的巨大变迁而带来的文化、审美的深刻转向;另一方面也表征为在全球化语境中,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端的批判。
面向21世纪,在高度现代性的条件下,纳入我们视野的是,在世界文学或世界文化的语境中,审美现代性的选择。
多元文化的对话,各民族文学(化)在互相影响、互相吸纳中以其民族文学(化)的独特性走向世界,是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或世界文化观对审美现代性的当代启示之一。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概念中“文学”一词既可以指文学也可以指文化。
(注:“世界文学”中“文学”这个词,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6页上编译者的注:它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等方面的著作”。
德文的“文学”同所有西文的“文学”一样,均来自拉丁文,狭义上系指文学;广义上系指学术文化。
从书中“文学”一词的上下文看,它既指文学也指文化。
)众所周知,“世界文学”这一术语是由歌德提出的。
但是,马克思把世界文学、世界文化形成、发展过程看成一个历史现象。
黑格尔曾经提出过,人类历史最终要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的历史这样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想,否定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自由精神”和“绝对理念”的自我外化过程,指出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艺术自律:审美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推理活动 具有艺术 性 。甚 至在我们今天 的 日常语 言
中,同样 流行着 一种技艺论 的艺术观 。比如烹调 艺 术 、军 事艺术等 。 “ 技艺论 ”的艺术 观似乎在所 有
式而 已。正如荷 兰史学 家赫伊津 哈所 言 ,中世 纪结
束前 “ 艺 术 尚未 飞升 到超 越世界 的高度 。它构成 了
1 7 世纪 以后 ,艺术 日益成为 一种 自主性 的社会
艺 术 自律 的合 法 性论 证
由词 源学来 看 . “ 艺 术 ”与技 术性实 践活动 密 切相关 。在古典 时代 ,艺 术并非 一种独立 的社会 实
实践场域 ,艺术家 日益成 为一个 摆脱 了依附性 的社 会群体 ,艺术作 品 日益成 为一种特定 意义 的生产 机 能 ,于是 艺术场 区隔于其 它社 会实践场 域 的边界 日
表征 的艺术属性 ,这些界定 或者指 向艺术家 、或者 指向艺术活动 、或者指 向艺术作品 。
综观近代 以来 的艺术 理论 ,其 中关于艺 术之 自
在 属 性 ,那 么康 德 美学 的解 释无 疑 比 “ 一 般 艺 术
学 ”倡导者们 的解 释更能 征服人 们的理智 。
法 国学 者雅克 ・ 朗西埃 提 出过 一个 很有 启发 性 的看 法 ,即 “ 美 的艺术 ”只是艺术 的一种历史 性 的 类 型 。朗西埃 由艺 术 的辨识 和认 同体制人手 区分 出
社会 中必 需 的一个 部分 ”① 。文 艺复 兴 之后 ,艺 术
生活实践 中都播 散 了艺术 ,但是它否认 艺术 自身 作 为人类生 活实践 的独立场域 的存在 。艺 术 自身成 为 人类生活 实践 的一个 独立场域 是现代性 工程展开 之
日益变 得 孤 芳 自赏 、特 立 独行 起 来 ;面对 世 俗 生 活 ,它甚 至采取 了一种远 离乃 至于对抗 的态度 。康 德美学 的诞生进 一步强化 了艺术 在生活世 界 中独 立
论审美现代性焦虑的知识学起缘

不断超越 传统 ; 也有深层体现 , 如在心灵 不断细化 过程 中
建立的各 种部 门美学 知识 。从 学科 知识 角度看 , 审美 的
现代性 焦虑源于美学学科 的诞生 。 自从 作为学科 的美学
诞 生以后 , 受学科知识影响 , 人们在 审美 问题上 的焦虑倾 向一直 很明显 。从 更 深层 次 上看 , 西方 社会 的现代 性历
( 黄冈师范学 院 文学 院\ 外国语学院 , 湖北 黄 冈 4 80 ) 30 0 摘 要 : , 日常语言 中泛指令人爽 口爽 目爽心 的对象及 主体感受 之词 , 美 由 转向美学 学科 中指感性认识的
完善 , 后来又指主体对对象形式所映射一切的感受 , 向中充满 了审美现代性焦虑 。这种焦虑 , 转 源于西方社会 近代 以来较 为广泛 的心理变革运动及随之 而来的 以知识细化 为基础 的美学学科 兴起 , 人们在 对由学科 知识 所确 立的美的传统 的坚守与突破中产生了一系列焦虑。 关键词 : 审美 ; 现代性 ; 鲍姆嘉通 ; 康德 ; 波德莱 尔
作者简 介 : 国兵( 90一) 男 , 林 17 ,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 江玉娥 (9 2一) 女 , 冈师范学 院外 国语 17 , 黄
格尔为止的西方思想 , 它在 时间和思想本身上都 与“ 现 后
审美自由的逻辑及其现代性描述

考、 感 受 的方式 , 一种 行 动和 行 为 的方 式 ” ; 而且 , “ 它标 识着 一 种 归 属关 系 , 也 将 自身表 现 为 一 种 使命” 。言下 之 意 , 现 代 性 所 代表 的是 一 种 生
由) 能否 拯救 现代 人 ?审美 现代 性 如何 弥合 主体 的分 裂 ?如 何成 就 完 整 的 “ 人” ?这 是 现 代 美 学
的 中心议 题 , 而其 核心 要 素则是 ( 审美 ) 自由。
使 主体 实现 真 正 的 自由 , 反倒 使 其 陷入 一 种孤 独 _ 日 日 圈 圈 圈 丽 瞄 啊 幽 圈 张 中 审 美自 由 的逻 辑 及 其 现 代 性 描 述 无 依 的境地— — 这是 一 件 吊诡 的事 情 : 追求 自由
么, 审美 及 其 自由 正 是 这 样 一 种 反 叛 与 抗 争 力
作 者 简介 : 张 中( 1 9 7 3一) , 男, 江 苏 睢 宁人 , 文学博士 , 复 旦 大 学 哲 学 学 院在 站 博 士 后 , 山 东大 学 ( 威海 ) 文化传播学院讲师 , 主 要 研 究 领 域 为西 方 哲 学 、 美学 、 文 艺 学 与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
6 3
审美 自由的逻辑 及其现代性描 述
张 中
( 山东大学 文化传播学 院 , 山东 威海 2 6 4 2 0 9 )
摘 要 : 黑 格 尔 曾经 正 确 地 指 出 : 在 时 代 困境 中人 要 么 成 为 客 体 遭 到 压 迫 , 要 么 把 自然 当作 客 体 加 以压 迫 。 那 么在 此 困 局 中 , 一 种 对 理 性 的批 判性 反 思 理 所 应 当地 被 推 上 了 历 史 前 台 , 从而也 引发人们 对非 ( 反) 理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唐圣(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一、现代性与时间现代性的时间性是现代性研究的一个艰深又基础性的课题。
现代性,modernity,对应的拉丁词是Modernus,而它又是在中世纪根据其拉丁词根modo(最近,刚才之意)创造出来的,其意义是“在我们时代的,新的,当前的……”,其相对反的意义是“古的,老的,旧的……”。
现代性概念产生于基督教的中世纪,其意在强调基督教的中世纪优于异教的古代世界。
1P18-19现代性的犹太教的神学背景,对现代性的时间性的研究填充了第一层理论的底子。
历经磨难的犹太人在经历马加比王朝的兴亡之后完全由对现实的希望转向对弥赛亚的期盼2:现世是邪恶的,罪孽的,未来是美好的,公正的。
这个未来的世界将由人们心中期盼的弥赛亚给人们带来。
这就是弥赛亚主义:离弃现在,指向未来,在对现在的否定中期待未来。
因此,犹太教的弥赛亚主义是“现代性时间诞生的基点”3P22。
经由基督教和奥古斯丁历史神学的发展,现代性的时间性直接指向未来,由此未来成为现在的规定。
3P24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进步思潮的牵引下,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救赎史不但被置换成现代化的世俗理性史,而且成为其“神学世俗性(secularity)的内在支撑”3P24。
无论犹太-基督教的时间性还是现代-理性化的时间性,在宏大的历史实践的层面上,都受制于社会生产形态和交往方式。
人的劳动首先是为了生存,人的交往首先是为了更好的劳作。
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里,人的劳动和交往首先是其理性的利用,这就体现在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工具的使用等历史性的实践上。
现代化还意味着规范化,就是理性的利用必须规范化,而且社会的生产和交往的规范化必须有理性的利用为前提,这在于理性自身首先必须规范化,而理性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规则,因此,理性自身的规范化即理性自身规定自身,其表现就是对理性自身结构和规则的遵循。
这在时间上的体现就是现代时间研究新领域的出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其特点有三:一是循环重复的,二是线性向前的,三是指向目的的。
作为置身于现代化历史进程里的现代人的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规定。
其生活首先且主要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性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时间。
这种循环重复的向前指向某一目的的时间性直接且主要地规定了现代人的生活性格。
因此,“在现代化主流方向上,现代时间的核心就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P25这样一种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被更加精细的分割,由此其速度变得也越来越快了。
此一时间的此一特性展示的,从表面上看,仅仅是现在,而没有未来,内在地看,这种对现在展示的方式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
因此,这里的现在不仅仅是现在的现在,还是未来的现在,由此,此现在具有微妙的二重性:一是现在的现在性,二是现在的未来性。
其微妙性在于通过表面上肯定现在的现在性而否定未来性的反喻来表示对现在的现在性的极端展示实际上是通过对其未来性的直接指向而扬弃其现在性的。
因此,现在的意义在于指向未来。
3P26人首先是自然的,而拥有并遵守自然肉体的节律时间,其次是社会的,而拥有并遵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人的生命只有以时间的形式被激活而展开,才能首先在获得其自然性的基础上获得其社会性,人才成其为人。
由此,作为对自然控制、改造的现代化,实际上已经对自然性的人的肉体生命进行了控制、改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肉体生命时间的控制和摧残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肉体生命时间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转换而由此获得了现代性的性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外在的,客观的,无人称指涉的,无性格区分的;而肉体生命时间是内在的,本己属我的。
3P28-29由此,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肉体生命时间的对立与冲突,现代性的时间性产生了分裂:理性(现代性)的时间性和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
二、审美现代性与时间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直接关涉于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时的学术语境和与此相关的词源学审查。
美学(英文:aesthetics,德文:die Ästhetik,法文:la esthétique),是从拉丁文(aesthetica)发展而来的。
而拉丁文(aesthetica)的字根又源出于古希腊文的形容词αισθητικός,这个形容词的名词为αίσθησις(aisthesis),是感觉(sensation),凭借感官的知觉(perception by the senses)的意义。
4P109-143在近代德国,哲学家鲍姆嘉藤(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1714 - 1762)在1735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5P123-170里最早使用aesthetica这样一个语词,即感性的意义,并且主张建立这样一门学科即感性学。
1742年,他开始在大学教授这样一门学科。
1750年,鲍姆嘉藤用拉丁文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学术论著Aesthetica(第1卷),于此,这成为感性学(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标识。
这里的感性、感觉是人的感性、感觉,语言表达式是“人感觉对象世界”。
人对世界的感受,是此时此刻的,即是现在的感受,而不是过去或未来的感受,但我们又总是在谈论对过去的感受,此一过去也是过去的现在,我们也在谈论对未来的期望,此一未来也是未来的现在,即无论过去或未来都是作为曾经存在过的或即将存在着的现在来感受的。
由此,审美,作为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一种状态,是切中现在的。
在此刻人进入了美的世界,获得的是真正的自由,此自由是区分并超越于现实世界的。
因此,人总是期望着摆脱现实世界的纠缠而保持着在美的世界里的自由的状态。
由此,审美所把握的现在又是指向未来的。
汉字美的文化语境就是在价值上追寻至此臻极;古希腊“美”亦深层地含有“抵达”的意思 , 而作为英语fine(美、精巧)拉丁辞源的finis正是“终末”的意思6P78。
因而,对美的追求和把握就是去追求最圆满之极致,就是去抵达,去终结,即对美的体验与感悟是在指向未来的现在之中完成的。
在时间性这一维度上,审美具有浓郁的现代性的气质。
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的实质在于审美的现在,即生命体验的此刻性。
三、审美与生命体验的此刻性从时间意识的维度看,西方自近代以来,美学思想的发展有一条内在的学理线索: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
为分析的明晰之计,这里主要选择了近代的席勒,现代的尼采,后现代的福柯为学理梳理的支点而纲举目张地展示出西方美学自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以来的思想发展历史的内在脉络。
席勒认为,人自身有两个基本要素:不变的人格,即主体、理性、形式;变化的情景,即世界、感性、物质。
在绝对存在之中,二者是统一的,在有限存在之中,则是分离的。
人是有限的存在物。
因此,人始终具有两种冲动:感性冲动、理性冲动(形式冲动)。
在席勒看来,既实现感性冲动,又实现理性冲动,即同时经历这样两种体验,人的人性才会完整。
而这只能在游戏冲动之中实现。
感性冲动意味着感性的压迫,理性冲动意味着理性的压迫。
游戏的本性是自由。
游戏冲动克服了感性冲动、理性冲动的片面与对立。
因此,游戏冲动是压迫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由此,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共同游戏。
因而,席勒敏锐地指出:感受性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
7P60依席勒,人既不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精神。
因此,美作为人性的完美实现,既不可能是绝对纯粹的生活;也不可能是绝对纯粹的形象。
美是两个冲动的共同对象,也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
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
7P88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自然力量的可怕王国和道德法则的神圣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活动建立起游戏的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审美的创造冲动给人卸去了一切外在关系的枷锁,让人摆脱了一切被称之为强制的东西,不论这些东西是物质的,还是道德的。
7P145因此,在游戏的王国里,美是我们主体在游戏的此刻里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这是一种生命的状态,由此,美成为我们主体的生命,因为具有真实的此刻性,所以我们才可以真切地感知到它。
7P103在席勒美学思想里游戏是一个关键词。
依席勒,游戏,作为名词,表示由一个行为而产生的一个活动,即审美;作为动词,表示由一个行为而产生的这个行动正在展开,即审美创造。
因此美作为游戏冲动的对象,即美在游戏中被创造,被把握,由此,游戏即审美,审美在此既作为名词,表示一个活动,也作为动词,表示这个活动的展开。
席勒身在主客二元的理性思维模式的时代。
从此看,游戏就需要一个主体,即游戏者,在这里,即人,其语言表达式是:游戏者即人游戏。
当人进入游戏成为游戏者,即成为审美的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游戏是现在的,是在当下展开的一个活动,人在这个活动里体验和把握的是现在的这个此刻性,这个体验和把握由于全身心的投入而是真正自由的,由此,外在的强制的东西被清除。
这个此刻性是纯粹的,它把握和展示的是游戏者在游戏里的真切的即时感受。
这个此刻性就是美,它把握和展示的是游戏者在游戏里的即时感受是自由的,此时的感受自身就是自由,或此感受是自由自身。
在尼采的思想里,狄奥尼索斯是酒神,呈现为陶醉,意味着个体的解体,达到一种原始的合一,具体到艺术上,则是希腊的音乐精神;而阿波罗是日神,呈现为梦幻,意味着个体的形象,表现一种个体原则,具体到艺术上,则是希腊的雕刻,并且,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由此,古希腊人创造了一种融合二者的艺术——悲剧(酒神智慧借日神艺术而实现的形象化)。
8在狄奥尼索斯精神里,不仅仅意味着富于生命力的陶醉和疯狂,而且意味着同一的永恒轮回。
所谓同一的永恒轮回,在尼采的语境里,同一即一样,而不是一个;永恒,即超出了开端和终结,因此,永恒是没有开端和终结的;轮回即回归,即走向自身,回到自身。
因此,同一的永恒轮回,是生成,不是一个东西自身的循环。
由此,同一的永恒轮回是肯定的最高形式,即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
尼采认为,以往(传统)的美学是“女人的美学”,这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来把握美的,而他主张从创造者的角度来把握美,这就是“超人的美学”。
9在尼采的语境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即区分于天空、天堂、彼岸的自然、血肉、生命自身。
这与他的价值重估思想也是一致的。
依尼采,上帝死了,即上帝对于人不再具有规定性。
而且,上帝的死亡同时意味着上帝这一语词所聚集的语言家族的死亡:超验、目的、理性、价值、规范、原则……。
由此,这一语言家族的死亡意味着这样一个超验世界的死亡。
于此,留下了一个经验世界,即感性世界,即人的生命或身体。
因此,尼采认为,惟有感性是真实的,现实是真实的,即人的生命自身是真实的。
因此尼采高呼:“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
”10P67无论是尼采在早期关于悲剧的研究还是晚期关于超人的(生命力意志)美学,都在时间性上指向生命体验的此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