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WINWORD8
论两种现代性的中西差异

J O U R N A L O F N A N.1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墅堂出z墅塑堕型墅型妞2堕z型·现代性与文学·论“两种现代性"的中西差异张剑(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3)摘要:在西方历史语境中,“审美”的自觉促进了“两种现代性”的形成,在世俗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都已经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两者形成了真正有效的对话与交锋。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两种现代性都处于有待发展的不成熟状态,因此,两者之间不是因矛盾而形成张力,而往往表现为园暧昧的同一性而形成的合力。
现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只能与社会发展之间采取一种认同、合作的态度,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西方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文学现代化的这种独特的进程,也大大丰富了“现代性”的原有内涵。
关键词:世俗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审美自觉;现代中国语境现代性理论已经成为人文学科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神话”。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现代性理论在不断的言说过程之中扩容、越位,成为一种无所不包、具有普遍阐释有效性的理论框架,似乎现当代文学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此框架之下得到圆满的解决。
一种理论愈是流传广远,愈是以一种斩钉截铁的方式试图传递出某种真理,我们就更应该对其保持足够的警惕性。
在此,我们选择现代性研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种现代性”理论进行剖析,意在揭示出“现代性”的地区差异和中国语境下的阐释有效性。
一、“审美”的自觉与“两种现代性”的形成所谓的“两种现代性”,即是指世俗现代性(亦称为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两者在西方的社会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特征各异,但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种现代性”各自的自律、完善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演变构成了整个现代性的历史。
在西方自启蒙运动开始的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性呈现为一个由“整体”向“分化”的过程,展现出由“一种现代性”向“两种现代性”的过渡、演进。
艺术自律:审美现代性的基本标志

文化与探索西部皮革2018年7月艺术自律:审美现代性的基本标志黄紫纤(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艺术始源于人类文明,人们在解决了一系列基本生活需求后,逐渐把精力转向对艺术的追求,渐渐地艺术开始萌芽,逐渐出现了法国学者夏尔•巴图提出了“美的艺术”这一概念、康德在《判断与批判》一书中详细表述的“审美判断力”与实践 理性批判以及审美判断力本质特性的不同等等,而艺术的自律更不仅是现代性审美观念的基本标志同时还是其以驳斥、反省的另 类角色参与社会的重要节点。
关键词:艺术自律;美学原则;审美中图分类号$1206. 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 14 -0134 -01了解西方美学史后,人们可将艺术自律及其艺术美学原则的起 源一直追寻到十八世纪的欧洲社会,那个时期的法国学者夏尔•巴 图提出了“美的艺术”这一概念。
1746年夏尔•出版了《归结为 单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
这本书中提到的“美的艺术”涵盖了 音乐、诗、绘画、雕塑以及舞蹈,就是以美的眼光将这些与以倡导 实用为主的雄辩术以及建筑有所区别,以及作者还认为“美的艺 术”的艺术活动就是以自我本身为目的的。
并且还将艺术的自律以 及美学的原则相结合,得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艺术自律的美学归 属。
后来,这样的一种思想理念被达浪伯等人修改后运用到了《百 科全书》的学科构架当中,成为了被广泛传播的常识性理念。
1735 年德国的鲍姆加登在其博士论文《对诗的哲学沉思》中表示,事物 可以分为“可理解的”以及“可感知的”两种。
“可感知的”就是 人们通常所讲的“美学”(,这种研究感性表现的完善科学就是人 们通常所说的“美学”。
1(75年《美学》一书出版,这成为了西方 美学学科产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德国哲学家康德、席勒等关于美 学的思想理论更是构建出了一个诞生于哲学之上的庞大的西方美学 理论体系。
假如说夏尔•巴图首先提出了理论上的艺术自律伦美学原则,那么康德则是对艺术自律美学原则进行了丰富。
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

低级的’ 能力的感性 , 最多只能为认知提供素材 、 原材
料, 以便 让理 智 的高级能 力去组 织 。审美 功用 的内容
和适用性 被 削弱 了 。感性 只在 附 属 的认 识 论 的位 置 上 , 到 了一 点尊严 ; 得 这些 过 程 不适 应 唯 理 论 的认 识
论 —— 也就是 说 , 适应那 些超 越材 料 的被 动感受 的 不 “ 想象 ” 是公元 前 三世 纪斐 罗 斯屈 拉 特 提 出 的一 领 域—— 感性 变得 无 家 可 归 。在这 些 无家 可 归 的 内
安徽 广播 电视大 学学报 2 1 0 0年第 1 期
想象—— 一种审美现代性
丁 学松
( 西安外 国语 大学 , 西安
摘
702 ) 118
要: 在启 蒙运 动前 , 虽然也有 部分 学者 、 诗人认识 到了想象 的重要性 , 图给想象 以应 有 的地位 , 企 但是总 的看来想象是处在被压抑 的角落里 , 随着浪漫主义运动 的兴起 , 象得到 了空前 的重视 , 作为一种 想 它 审美 现代性 而对现代性进行反抗 。
关键词 : 想象 ;审美现代性 ; 浪漫主义运动
中 图分 类 号 :O II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O8— o 1 2 1 ) 1 0 8— 4 l0 6 2 (0 0 0 —0 8 0
“ 想象” 几乎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 但在很长 段时间内它都处在受压抑角落里 , 至浪漫主义起其 重要 性才得 到 了普遍 的认 同 , 这是 审美现 代性对 启蒙 所导 致 的现代性后 果 的反思 与反抗 的结果 。
来假设 的。公 元一 世 纪 中期 希 腊人 阿波 罗 尼 阿斯 独
出一帜, 高度评价想象力 :( “想象 ) 造作 了那些艺术作 品 。它 的巧妙 和智 慧 远 远 超过 模 拟 。模 仿 只会 仿 制
康德的审美现代性设计及对后现代美学的启示_张政文

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兴起的抵抗基础主义、本质主义、中心主义的解构主义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扩张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后现代文化潮流。
后现代艺术、传媒、教育、哲学、科学、政治、经济等衍生思潮应运而生,当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响彻后现代的声音。
同时,关于如何理解后现代的激烈争论也随之而来。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后现代究竟是一种不同于现代生活制度和内容的全新生活方式,还是不同于现代性理解范式的一种新的经验方式和思想范式。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指出,随着社会知识化、服务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来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①。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等相关著作观点对此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更多的人则将后现代释读为在现代性参照下理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状态的理论范式。
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是对现代的重写,重写现代的主旨在于消解现代性中反复被言说却不能证明其合理性的“人类解放”元叙事和“思辨同一性”元叙事的解释范式,从而对生活文本进行重新理解②。
哈贝马斯同样视后现代为理解范式的调整而非生活内容的更改,坚持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应当通过交往理性拯救发达资本主义危机,完成现代性的未竟事业③。
张政文在现代性确立的过程中,康德用理性为自然立法,建立了现代关于自然的知识;同时为人性立法,建立了关于人性的知识。
但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与关于人性的知识之间却不能通约,必然与自由、自然与道德处于隔绝和对立之中,启蒙的理性现代性深藏着危机。
为消除危机,康德以审美的与自然的合目的论消除启蒙的理性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从而为现代设计了审美现代性,使现代性处于理性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张力之间。
康德所设计的审美现代性中的合目的性、无功利性、自律性、不确定性等特质直接启示了后现代美学和当代大众文化。
可以说,后现代美学在对现代性中的理性现代性解构的过程中也深受现代性中审美现代性的启示,甚至在思想史的意义上讲,后现代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对审美现代性的改造与更新。
现代性的含义

现代性的含义作者:孟庆涛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3期摘要:在词源学上,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与古代相对,蕴含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
从哲学上看,西方近代以来有古典意义的和现代意义两种现代性。
古典意义上的现代性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其实质是启蒙的现代性。
从政治哲学上看,西方的现代性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
启蒙的现代性、特别是其政治哲学向度外化到社会领域,便会形成以改造世界和社会为目的的现代性冲动,并从事社会行动。
关键词:现代性本义哲学意涵政治哲学向度社会机理一、现代性的本义从词源上说,现代性(modernity)起源于中世纪早期:“兼作名词和形容词的‘modernus’”(现代)是在中世纪根据‘modo’(意思是‘最近、刚才’)一词创造出来的”。
[1]据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考证,拉丁语modernus最早是由基拉西厄斯(Gelasius)教皇一世使用的,但在他那里modernus仅用于区分不同于先前教皇时代的当代,并不含有现在优越于过去的价值意味,因而仅指“现在”或“现在时”。
但在哥特人征服古罗马帝国以后,modernus这个词有了新的含义,几乎与基拉西厄斯同时代的卡西奥德洛斯即用modernus来表示与“过去”相对的意思。
“站在教皇的角度看,哥特人新建立的帝国并没有在基督教传统中形成一种断裂,但对于知识人士而言,它却代表了一种根本性的分界,这种分界使得先前的经典文化有别于现代文化,而后者的历史任务在于对先前的文化进行再造”。
[2]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看来,实现“现代”文化对先前文化的超越是人们的一种新的历史使命,而modernus的创造意味则被继承了下来。
所以,在词源学的意义上,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与“古代”相对,意味着“新”,从而蕴含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
现代性本来就是与古代相对而言的,它首先指的是一种不同于古代的时间意识:“只有在一种特定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转的、无法阻止地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
现代性

中世纪之后的现代
现代的普遍用法之一,就是指自从15世纪中期之后的西方历史,或者粗略来讲,是从欧洲发现活版印刷之后 的历史。这段时期的特色为:
现状
这些解释只是一隅之见,现代性之论争复杂且混乱,要点是:1,无限进步的时间观念;2,民族国家的形成 及其组织机制与效率问题;3,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
这条关于现代性的解释来自于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导师陈晓明先生。
主要区别
现代性这个词是用来描述“现代”这样的状态。由于“现代”这个词被使用在一段范围很大的许多时期上, 因此要知道“现代性”是什么,就必须从脉络中来看。
本体论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现代性”的理解虽然众说纷纭,但其内涵却是相对稳定且清晰的:从历史学角度,现 代性标志着一种断裂和连续的统一,是连续中的断裂;从社会学角度,现代性标志着现代化进程中非传统因素的 积累和充填(帕森斯),乃整个社会大文化系统的跃迁;从心理学角度,现代性乃现代人对现代(时间意义上的) 变异的种种体验与认同,由此,现代性就与主体性发生纠葛,这种纠葛为越来越多的人津津乐道,几乎构成现代 性研究的主潮,“现代性”的学理学统合法性由此内化、深化、固化;这直接导致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概括(哲学 总是认为它有资格综合抽象其他一切学科,这给它带来了过多的荣誉,同时也给它带来过多的耻辱),现代性乃 现代时空下的主客互补(相互映射与接受)变异与结构。但对现代性作出自然本体论之解释者,实在鲜见甚至未 见。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所著《非人——时间漫谈》一书,恰恰就作了这一努力。自然本体论与现代性,差距 实在甚远,不管何种理解,现代性总是囿于人类及其社会的。但曾有数学家告诉我,要研究貌似最简单的整数问 题,需借助与之相距甚远的复变函数、泛函分析等理论作为解析工具,才能透彻地理解并把握整数的本质及规律, 数论由此产生。让—弗朗索瓦·利奥塔也许也是这样想的,于是终于有了这一本从自然本体论透析现代性的睿智 的著作。
现代性的开启与拓展

现代性的开启与拓展 摘要:现代性的开启与拓展不仅仅是现代性自身逻辑上的合理化演进,同时又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的适应性反映。
人的主体理性借助启蒙运动获得了最高的权威,康德用先验理性确定了先验主体的优先地位,最后,黑格尔用绝对理性弥补了现代性在康德那里的二元对立。现代性话语在历经萌芽、初步确立、分裂、美学救赎之后,最终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成了自我的整合与确立。
关键词:现代性;萌芽;分裂;救赎;确立 现代性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总体性概念,它既代表了以自由、民主、科学、理性为核心的新的时代意识和价值取向,也代表了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官僚科层制为基本要素的社会组织模式和行为方式。现代性的开端有其必要的社会历史环境,现代性的拓展演化也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所谓现代性的逻辑,指的是现代性运动的内在联系和内在演化趋向,它以一种规律或趋势的形式贯穿于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之中[1]。
一、现代性的萌芽:人的发现 西欧的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时代。整个西欧都被笼罩在深重的神学思想的束缚之中,现实的人没有任何自由可言。激进的思想家开始怀念古希腊城邦中乐观、自由的空气。以此为基础,出于对中世纪宗教神权的蔑视和憎恨,一场高举人本主义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思想界中席卷而来。以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文主义者,在自己的作品中积极肯定人的感性欲望和自由意志,倡导对人性的彻底解放。
随后进行的宗教改革,继续表达了对人的精神自由的追求。它反对专权的教会和独断的神学,推崇人类的良知,强调内在的信仰生活和精神上的崇拜。①为了破除上帝对人性的束缚,重新发现人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整个西方哲学界展开了一场使上帝人本化的思想运动:把上帝的形象还原为人的形象,以人取代上帝的中心地位,恢复人的主体本质。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原本充满神圣感的上帝,要么被自然化,成为一个物质性的自然实体;要么被精神化,成为人的意识的产物。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导言:艺术与美学的当代状况在《共产党宣言》中,在谈到资本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式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4页。
)这句话用来评价我们今天的社会变化,仍然最好不过,非常恰切。
为什么?当代社会的剧烈变迁,竟导致:以丑为美、美丑不分(一)、“以丑为美”表现:文学:从启蒙、革命、解放的宏大叙事到个体写作、私密写作、下半身写作到消费式的沉沦先锋艺术:从时代的敏感神经、人性解放的先驱到中产阶级的平庸生活的点缀、艺术消费市场的流通物例:行为艺术家的吃人事件、杀婴事件问题:艺术家究竟想表达什么?日常行为标准、伦理道德判断:例:国内十大荒诞禁令意识形态:例: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在一个据说是以丑为美、至少是美丑不分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美学?探讨方法:必需终止一切先入为主的道德、审美判断,将此现象放入整个现代历史变迁的背景中,将其视为一个现代性求索的悖论现象或困境来考察,才能发现真正的原因、找到新的拯救之途(二)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它究竟是现代社会内生的一种必然现象?还是人类误入歧途?首先,这些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其次,这些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第三、这些现象的出现,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第四,这些现象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现象,应将它放到什么样的知识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中去考察?(三)美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历史的还原:起源的追溯语境的重构:知识谱系的清理先验的还原:问题的呈现意义的重释:新的回答与追问上篇:美学与艺术的当代处境——社会理论的考察第一章、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历史语境、现实内涵及其内在悖论(一)历史语境(二)自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矛盾态度:人类审美精神的困境不是今天才遭遇的,自现代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一切新事物新现象就爱恨参半,喜忧交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一、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礼赞:康德:“对被动的理性、因而对理性的他律的偏好就叫作成见;而一切成见中最大的成见是,把自然界想象为不服从知性通过自己的本质规律为它奠定基础的那些规则的,这就是迷信。
从迷信中解放出来就叫作启蒙。
”(判断力批判,136)知性原理:“1.自己思维;2.在每个别人的地位上思维;3.任何时候都与自己一致地思维。
”(同上)启蒙现代性是以理性破除迷信,为世界“祛魅”,培植起独立的、自律的“主体”,进而赋予具有理性的人自己以神圣性。
人的独立性、主体性的获得,是审美活动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使审美获得现代性品格。
因为只有主体性的获得,才使人真正站立起来,不再匍匐在上帝跟前;也只有主体性的获得,才使得审美摆脱从属于宗教活动的工具地位,而成为独立、自律的活动,成为想象力和知性相和谐的自由游戏。
(审美独立性、自律性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前提的)同时,人的独立性、主体性的获得,使人的个性丰富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现,从而使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都得到空前发展。
从这一角度看,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是一致的,审美现代性是对启蒙现代性的成果的礼赞。
二、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现代性崇扬理性,赋予理性以绝对权威的地位,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加强了理性(工具理性)的权威地位,导致理性中心主义,由此构成对人的感性的压抑。
启蒙从其本性来说,它不仅为世界祛魅,而且最终也要将人、人的主体性祛魅。
破除了主体的神秘性、神圣性,从而驱除了人的主体性,令人工具化,数字化,异化。
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由活动,主体性的祛除也必将危及审美活动。
审美现代性即对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危及人的存在的种种状况的反思和批判。
三、时间观分歧启蒙主义崇尚历史进化论,并肯定历史的线性发展;审美现代性则表达了因社会快速发展、时间断裂所带来的情感断裂和家园失落感,因此,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两者常常是反向的。
启蒙现代性常常是进取的;审美现代性常常是怀旧的、伤感的。
这种怀旧既包含着对现代性的反思这一合理因素,又常常难以摆脱保守性。
席勒:现代社会的分工(社会的理性化组织)把人的理性与感性相割裂,把人变成为“片断”。
通过审美,使感性与理性相融合。
使“片断”的人重新成为整体,“全面占有人自己”(马克思)斯坦利·罗森:“现代人将数学视为理性范式的做法最具破坏性的结果是将真实与使理性无法确定其自身价值的德性分离开来。
由此,数学变为许多视界中的一种视界,或者说变为一种神话形式。
”(启蒙的结果,51)理性本应是理性精神和理性智慧。
一旦数学成为理性的最高范式,理性就蜕化为工具理性,成为僵化的“公式”,并对人性造成戕害。
现代社会分工、科层制、福特主义、学科分化……就是按照工具理性建立的“理性秩序”——使人本身分裂、异化,成为“单面人”。
马尔库塞:“在已成的文明中,它们(即席勒所谓的“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关系是对抗的:并没有通过使感性理性化和理性感性化而调和这两种冲突,文明反而把感性归属于理性,以致于前者若要重新确证自身,就得以破坏性或‘蒙昧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理性的专制却使得感性贫瘠化、野蛮化。
”(审美之维,57)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现代性正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和反抗,是对启蒙现代性的救正。
四、深层分析:现代化过程实际上是商品化、技术化发展的结果。
1.商品化: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富余产品,也就有了交换,于是,产生了“商品”。
交换的初期,主要是“以物易物”(“物”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这并没有导致社会性质的变化。
“金钱”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交换活动,才可能使“商品”诞生;也只有在商品经济中,金钱才显示出非凡的魔力。
马克思:“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
”(马恩全集,第46卷,103-104)商品交换形式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居伊•德波:“当商品生产达到大规模商业和资本积累的社会条件时,它就会夺取对经济的全部控制权。
那时,整个经济就变成商品向它自身所展示的那样,即处于这样一种征服的进程之中:数量发展的过程。
”(景观社会,14)吉登斯:金钱的“脱域”功能。
其实,金钱的作用远不止吉登斯所指出的。
金钱不仅仅为交换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效率,它还具有非凡的“魔力”:第一,金钱具有解放功能,它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
因为只要有金钱,你就能够购买粮食等任何东西,就不必亲身在土地上劳作,获得自由迁徙的可能,由此萌生了自由观念。
同时,也使人的能力得到解放,使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全面拓展;(对艺术家来说,作品可以买卖之后,他也就能够脱离权贵而独立谋生,文学艺术独立才有可能)第二,由于金钱的魔力,占有金钱,就占有了一切,这就刺激人们对金钱的占有欲,刺激着私有观念的生长,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使得“利益主体”发生分化,最终导致封建宗法社会瓦解。
金钱调整了社会关系,重新组织了社会形式,建构起一种新的秩序;(揭去了宗法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引起怀旧情绪,审美现代性常常包含着这样一种情绪,而这往往是与现代化过程逆向的)第三,金钱使得人有可能满足各种现世欲望,并且大大开发、拓展了人的欲望。
为了替享乐提供合法性依据,对宗教的批判就势不可免。
金钱促使宗教观念的衰落和世俗观念的增长;(宗教观念的衰落,促成文学艺术的独立和世俗化,以及审美独立)第四,商品交换追求自由、公平、合理(其衡量标准是金钱),这必然促成自由、公平观念,合理性、理性观念得到发展,理性主体得以产生。
——此即启蒙思想发生的重要原因(一段漫长的过程);(主体性的发展,是文学艺术独立的根本推动力)第五,欲望的膨胀、需求的升温,这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导致人对工具理性的崇拜。
(文学艺术对诸社会现象“恶”的批判,审美现代性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第六,金钱就是数字,对金钱的崇拜,就是对数字的崇拜。
它必然导致工具理性的猖狂(数学被视为理性的最高范式),从而规训着人的思想和感官,并将一切人和物都抽象为干巴巴的数字,将一切关系都简化为数量关系,而让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和生机勃勃的生活气息都被挤干了。
第七,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被数字化,抽象化。
马克思:“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
”(全集,46卷,103-104)(文学艺术对人的异化、抽象化的批判。
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矛盾)霍克海默、阿多诺:“对启蒙运动而言,任何不符合算计与实用规则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
一旦它摆脱了任何外在压迫的阻挠,便会生长发展,一往无前。
”(启蒙辩证法,4)斯坦利·罗森:“现代人将数学视为理性范式的做法最具破坏性的结果是将真实与使理性无法确定其自身价值的德性分离开来。
由此,数学变为许多视界中的一种视界,或者说变为一种神话形式。
”(卡斯卡迪,启蒙的结果,51)葛擂硬:“我的口袋里,先生,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随时准备秤一秤、量一量人性的任何部分,而且可以告诉你那准确的分量和数量。
这只是一个数字问题,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
”(狄更斯:艰难时世,4)当人、人性都被抽象化为数字,人的神圣性就被彻底祛除了,人的主体性就被解构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抽象化了。
那些不能被简化为数字的东西,诸如人的情感、精神、信仰、价值,等等,都被忽略了,抛弃了,人成为果戈理笔下的“死魂灵”。
西美尔:“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疑虑的特征、不安与不满的深刻根源。
由于货币经济的原因,这些对象的品质不再受到心理上的重视,货币经济始终要求人们依据货币价值对这些对象进行估价,最终让货币价值作为唯一有效的价值出现,人们越来越迅速地同事物中那些经济上无法表达的特别意义擦肩而过。
对此的报应似乎就是产生了那些沉闷的、十分现代的感受:生活的核心和意义总是一再从我们手边滑落;我们越来越少获得确定无疑的满足,所有的操劳最终毫无价值可言。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8)玛莎·努斯鲍姆:“因为从一开始就把人类数据扔进‘表格形式’,经济学思想很容易把人类的生命看做是(相对基础的)数学中的一个问题,有着确切的答案——而在生命选择的困惑和痛苦中,在生命纠缠的热爱中,在生命试图与之搏斗的神秘而可怕的死亡率中忽略每一个人生命中的神秘和复杂。
”(诗性正义,42)金钱使人获得了独立和自由,使人从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但是,它最终又出卖了人,扭曲了人。
2.技术化:科学技术以人成为“主体”,世界成为“客体”,成为“对象”为前提,它必然要割裂人与世界的亲密关联,最终将人与世界的关系简单化、工具化。
反过来,人自身也被对象化,工具化,异化。
技术造就一个高度组织化、系统化的社会。
于是,人就成为这个组织系统中的一个固定的节点,可以任意置换的位置。
人被抽象化并被最终简化为数字。
技术促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助长了理性中心主义。
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技术,特别是“唯技术论”(技术成为目的,人成为手段)的批判。
科学技术对人和文学艺术的作用,要具体分析:印刷技术:推动理性主体的发展;推动文学艺术的大众化、通俗化、世俗化;网络技术:“脱域”功能和“共时性”特征)海德格尔:现代科学的基本前提就是人的“主体化”和对一切存在者的“客体化”。
于是,“人把自身建立为一切尺度的尺度,即人们据以测度和测量(计算)什么能被看作确定的——也即真实的或存在着的——东西的那一切尺度的尺度。
”(世界图象的时代,选集,920)人以自身为中心,把存在者构想为“作为对象的存在者,使之进入作为图象的世界之中。
”(916)科学技术追求确定性(规律、实证),必然以数量化为指归。
“可以说,在预先计算中,自然受到了摆置,在历史学的事后计算中,历史受到了摆置。
自然和历史便成了说明性表象的对象。
这种说明性表象计算着自然,估算着历史。
只有如此这般地成为对象,如此这般地是(ist)对象的东西,才被视为存在着的(seiend)。
唯当存在者之存在在这种对象性中被寻求之际,才出现了作为研究的科学。
”(896)“在以技术方式组织起来的人的全球性帝国主义中,人的主观主义达到了它的登峰造极的地步,人由此降落到被组织的千篇一律状态的层面上,并在那里设立自身。
这种千篇一律状态成为对地球的完全的(亦即技术的)统治的最可靠的工具。
”(921)作为普遍强制的技术导致了命运的遮蔽,“在这片大地上的人类受到现代技术之本质连同这种技术本身的无条件的统治地位的促逼,去把世界整体当做一个单调的、由一个终极的世界公式来保障的‘因而可计算的贮存物来加以订造。
向着这样一种订造的促逼把一切都指定入一种独一无二的拉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