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 ?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现代西方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现代西方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西方文化是现代世界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它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代西方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源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它的特点是重视个人自由和人权,强调理性、科学和技术。
文艺复兴是现代西方文化的起点。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它是一种反对中世纪黑暗时期的文化运动。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美和真理,注重人类个性、自由和人权。
著名画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以及莎士比亚和但丁的文学作品,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
启蒙运动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它是一次反对封建和教会专制的运动。
启蒙运动提倡理性、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强调自由、民主和人权。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英国哲学家洛克、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和瑞士哲学家卢梭。
现代西方文化的特点是重视个人自由和人权。
在西方社会,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和尊重。
人们享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婚姻自由等个人自由。
西方社会的法律体系也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例如常被提及的“一人一票”和“言论自由”。
现代西方文化也强调理性、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西方社会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科学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力量。
同时,现代西方文化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对西方文化的流行艺术和娱乐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现代西方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相互交融。
现代西方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例如,在重视个人自由和人权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共道德等问题。
总之,现代西方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进程。
它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并对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也意味着西方社会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现代西方思想体系的历史源流分析

现代西方思想体系的历史源流分析西方思想体系是指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政治等领域出发,构成了一套复杂的哲学体系。
尤其是现代西方思想体系,它的形成不仅与欧洲历史的发展相关,也受到其他地区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是现代西方思想体系的起源之一。
古希腊哲学家们研究了人类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提出了诸多观点和理论。
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真实的事物不是我们能感知的物质世界,而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归纳法,通过实证来推导出普遍的规律。
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对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世纪是西方思想体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基督教逐渐成为欧洲的主流宗教,许多哲学家也开始借鉴基督教的思想。
例如,基督教的信条强调爱与仁慈,这一理念被哲学家们用作解决道德和伦理问题的依据。
另一方面,中世纪哲学家逐渐将神学和哲学相结合,这一倾向影响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
文艺复兴时期是现代西方思想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重要性再次被重视。
哲学家们开始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罗马哲学家纳图拉利斯首次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
同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也在反思宗教的教义和思想。
伯格森在《创造性进化》中提出了时间的观念,指出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同的存在方式。
这一理论对遗传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现代哲学主要源于18世纪初期启蒙运动的思潮。
启蒙运动倡导“自由、平等、博爱”,提倡人类的智慧、知识和文化。
伏尔泰主张言论自由,废除思想的束缚;霍布斯倡导了社会契约论和边界理论,可以被视为现代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的起源。
随着新的科学和技术的出现,哲学家也开始探索科学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卢梭追求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主张人类应该寻找内在的美好和快乐,而非追求物质的贪婪。
康德则提出了“自我成人”,认为个人应该学会自我思考和判断,追求真理和自由。
西方思想史的总体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西方思想史的总体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文化是无所不包的,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
西方思想史大体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古代、中世纪、现代、后现代。
在古代,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
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
城邦是政治社会。
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是非宗教精神,思辩精神。
到了中世纪,在这个时期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西方文化在这个时代理性全无、神学发达。
世界上只有一个神,那就是上帝,在这个时代“不要想而要信”,上帝创造了一切,绝对的对于理性的压制。
来世主义认为此生在此岸受苦,死后会升入天堂,导致人们不想着克服困难;提倡禁欲主义。
信仰主义必然会导致蒙昧主义,中世纪晚期出现了文艺复兴,复兴的是理性批判神学,进行思想上的启蒙。
而到了现代,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掀起了一场哲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我思”具有思想史的意义,构成了现代性的核心。
现代性的发展几次都与科学革命有关。
现代哲学的鼻祖是笛卡尔。
资本来到世界上不是为人们服务的,而是为了攫取利润的。
再到后现代,这个时期反理性、反主体性,反对理性万能。
十九世纪中叶广义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反理性在哲学上的表现,怀疑主义兴起。
导致了一种思想中毒:当代西方人普遍处在一种漂泊的、无根的状态(后现代解毒剂喝多了的状态)。
西方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来源与发展

2002年9月第10卷第5期河南社会科学HENANSOCIALSCIENCESSep.,2(R)2Vc,¨0No5西方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来源与发展李自强(河南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编辑处,河南郑州450002)摘要:西方现代科学主艾思潮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理性精神。
科学理性精神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在近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以至产生了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唯物主义等多种表现形式。
到了现代,科学主艾又以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形式出现。
它不仅深深影响着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且对许多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和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科学主义;理性精神:思潮中图分类号:N09文献标志码:A现代科学在西欧社会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从一开始就是十分活跃的革命力量。
一方面,它像具有魔力一样唤起了人们的创造热情,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冲击了传统的政治结构,并且以独特的理性思维方式渗入文化的各个层面,大大改变了并仍在改变着社会的面貌。
另~方面,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科学与社会和文化相互推动的一个结吊,是在西方社会发展出了独特的科学主义思潮.而这种科学土望崽潮的棱心内容便是科学理性精神。
科学主义思想不仪作为两^社台占主导地位的崽想观忠而探探地影响了其政治、终济、伦坪、文化等各个矗而,而且也对许多后起的m代化圆隶和蛀旅产生了重太的髟I】问。
因此,我们有必瑶深^考察西方现代科学主旦思潮的起源、发展、各种表现和影响。
一、古希腊^的理性观现代科学理性精神的起{幅i可眦追溯到古代希腊。
希腊人首先:Jl:始r时自然的思考。
白从泰勒斯把水当做世畀的本原和归宿开始,希腊人便用一种直观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世界。
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主张灵魂和理性是完全同一的,因为现象就是真理。
在这位唯物主义者眼里,现象与真理、灵魂与理性还设有分开。
第六讲西方现代化理论

第六讲西方现代化理论第六讲:现代化理论批判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理论分析范式:一种是以帕森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另一种是以多斯·桑托斯、沃勒斯坦等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
西方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内因论,使用的主要理论框架是“传统—现代”,从西方与非西方的现代化历史对比中揭示现代化的特征、动力和规律,认为西方国家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的现代转化,而非西方则由于传统的阻碍和内在因素的缺乏,未能走上西方现代化的道路。
因此,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出路是向西方看齐,引进西方的工业化、市场化、理性化和民主化,走西方的路,其本质是西化模式。
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是一种外因论,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出发来探讨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所使用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中心—边陲”,认为西方国家是世界体系的中心,而非西方国家则处于边陲地位。
这种边陲国家的不发达正是由于中心国家的殖民、侵略、控制等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格局造成的。
因此,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出路只能要求边陲与中心的脱钩,摆脱受控制的命运,也就是要“去西方化”,寻求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独特道路。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与发展社会学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经验基础是欧美的现代化,教训是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
它主要依靠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拉美现代化教训,提出了西方现代化理论。
其解释框架是“传统—现代”、“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分析范式。
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箱根召开了现代化国际会议,探讨了现代化经验,形成了此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流。
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主要表现为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发展论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既有传统的生产部门又有现代的生产部门。
传统的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小型商业、服务业这样一些部门,市场化程度很低,组织程度也比较低,生产发展比较落后,而且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同时在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一些组织化较高、富有效率的新型生产部门。
西方现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西方现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西方是现代文明和科技的主要源头,它的文明形成和发展历程也是极为引人注目的。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文明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科技革命、社会政治变革等方面的梳理,探讨西方现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历史背景西方现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离不开历史的背景。
众所周知,西方的历史始于希腊罗马文明时期。
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思想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罗马帝国逐渐壮大,最终成为了欧洲文明的重要载体。
但是,受到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的影响,罗马帝国最终解体,欧洲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时期。
直到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欧洲才重新回到了文明发展的轨道上。
此后,欧洲在文化、科技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西方现代文明也因此得以诞生和发展。
文化渊源西方现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也离不开文化渊源的支持。
首先是基督教信仰的影响,基督教从罗马帝国传入欧洲,成为推动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基督教信仰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和灵性需求,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
其次是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它强调人类个人的尊严和自由,推崇人性、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
人文主义在欧洲引发了一场文化革命,对现代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技革命西方现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离不开科技革命的推动。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工业革命是西方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点,它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信息革命则是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一次科技变革,它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促进了信息传播、交流和共享,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社会政治变革西方现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还离不开社会政治变革的推动。
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到民主制度的建立,社会政治变革是西方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动力。
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也带来了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等问题。
现代性

中世纪之后的现代
现代的普遍用法之一,就是指自从15世纪中期之后的西方历史,或者粗略来讲,是从欧洲发现活版印刷之后 的历史。这段时期的特色为:
现状
这些解释只是一隅之见,现代性之论争复杂且混乱,要点是:1,无限进步的时间观念;2,民族国家的形成 及其组织机制与效率问题;3,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
这条关于现代性的解释来自于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导师陈晓明先生。
主要区别
现代性这个词是用来描述“现代”这样的状态。由于“现代”这个词被使用在一段范围很大的许多时期上, 因此要知道“现代性”是什么,就必须从脉络中来看。
本体论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现代性”的理解虽然众说纷纭,但其内涵却是相对稳定且清晰的:从历史学角度,现 代性标志着一种断裂和连续的统一,是连续中的断裂;从社会学角度,现代性标志着现代化进程中非传统因素的 积累和充填(帕森斯),乃整个社会大文化系统的跃迁;从心理学角度,现代性乃现代人对现代(时间意义上的) 变异的种种体验与认同,由此,现代性就与主体性发生纠葛,这种纠葛为越来越多的人津津乐道,几乎构成现代 性研究的主潮,“现代性”的学理学统合法性由此内化、深化、固化;这直接导致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概括(哲学 总是认为它有资格综合抽象其他一切学科,这给它带来了过多的荣誉,同时也给它带来过多的耻辱),现代性乃 现代时空下的主客互补(相互映射与接受)变异与结构。但对现代性作出自然本体论之解释者,实在鲜见甚至未 见。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所著《非人——时间漫谈》一书,恰恰就作了这一努力。自然本体论与现代性,差距 实在甚远,不管何种理解,现代性总是囿于人类及其社会的。但曾有数学家告诉我,要研究貌似最简单的整数问 题,需借助与之相距甚远的复变函数、泛函分析等理论作为解析工具,才能透彻地理解并把握整数的本质及规律, 数论由此产生。让—弗朗索瓦·利奥塔也许也是这样想的,于是终于有了这一本从自然本体论透析现代性的睿智 的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西方现代性理论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对在现代性理论
如何产生的探讨、对各种不同的理论主张的承继或递变关系的研究等。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思想家们从卢梭(1712-1778)、马克思(1818-1883),到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1864-1920),等都把破解现代性之谜作为自己终生的学术追求。
本文沿着各位思想家的研究路向,对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回顾和梳理。
关键词西方现代性理论形成发展
一、西方现代性理论形成
自启蒙运动到19世纪中叶,为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马克思等。
这一阶段是现代性理论的逐步形成时期。
欧洲的启蒙运动点燃了人的理性之光,成为现代自由精神的源头。
法国大革命则把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和口号传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
人们感受和经历了传统社会和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
学者们开始思考这种社会转型给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意义和问题。
人们把追求个人权利、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做为构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并加以思考和论证。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深刻地认识到所处时代现实生存状态中人的自由的缺失。
在《社会契约论》中,他把人的现实生存状态概括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却无不处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他人主人的人,只不过比
他人更是奴隶。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他也大声疾呼:“每个人都是生而自由、平等。
”他主张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契约,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自由平等。
卢梭的平等契约思想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源头。
100年后诞生生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同样把追求人类的自由解放之路做为自己毕生的求索目标。
虽然在他卷帙浩繁的著述中,马克思并没有把现代性作为一种概念或范式运用于他的社会形态和发展理论,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洞见、对于人类自由解放道路的探寻,正是在为人类找到一条实现现代性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关于人类实现自由的学说,是对启蒙思想家们的自由理想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把能给人真正带来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描述为:“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自由的画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与启蒙思想家们相比,马克思开出的人类实现现代性的处方最大的不同在于: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的天赋自由,是现代
自由制度的根本基础,因而私有财产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启蒙思想家们对现代社会制度的设计是私有制下三权分离的代议制度,而马克思对人类未来自由制度的设计则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制度。
启蒙思想家们的自由理想种子在马克思这里得到成长壮大,并开出了另类的、奇异的果实。
二、西方现代性理论发展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
在这一阶段,社会分工和分化加速发展,机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现代理性精神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和全面发展。
有学者称这一阶段为“盛现代化阶段”。
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历史性事件,使人类现代性的追寻道路变得更加复杂不拘。
学术界开始重点探讨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发展动力以及矛盾冲突的根源等。
涂尔干继承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传统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学说,创立了“社会学主义”。
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有机体:“它也是具有其自身外形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个体性(individuality)本身,它是一种特殊的主体(subject)”。
涂尔干把不同文明程度的社会比做不同等级的生物体。
他认为,像生物体的进化一样,不同文明等级的社会也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是不断向前进步的。
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他提出社会由低级的社会向高级的文明社会发
展的观点,并系统论述了分工、文明化、分化、整合等理论和观点。
如对于社会分工产生的根本原因,他明确指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
”涂尔干对低级社会和高级(文明)社会的划分,为后来现代性理论中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概念提供了依据。
同时,他提出的分工、分化、整合等概念也为后来的结构功能论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
这个时期对现代性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另一位思想家是马克斯·韦伯。
韦伯被公认为这一阶段现代性研究的集大成者。
与马克思一样,韦伯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
弗里安德评价道:韦伯“对于整个世界的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包括反对他的那些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韦伯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都涉及到现代性的问题。
影响最大的研究成果表现在:对理性化、宗教文化的现代作用、官僚制、个人自由、民主政体等的研究和探索。
理性化作为现代社会的属性和样态的概括,贯穿在韦伯的全部研究活动中。
他借助理性化这一概念来揭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经济与社会》中,他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也称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
所谓工具理性,按照韦伯的解释就是:“谁若根据目的、手段和附带后果来作为他的行动的取向,而且同时既把手段与目的,也把目的与附带后果,以及最后把各种可能的目的相比较,作出合乎理性的权衡,这就是目的合理性的行
为:也就是说,既不是情绪的(尤其不是感情的),也不是传统的。
”所谓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合乎理性的,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简单地说,工具理性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技等手段达到眼前近期利益的价值
取向,而价值理性则侧重于实现与眼前利益无关的长远目标或信仰的价值取向。
韦伯把现代性理解为工具理性的扩张。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中,韦伯把理性在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具体呈现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人的理性化,即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精神,重视现实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并通过精确计算与谋划来实现,而且敬业节俭、提倡宗教禁欲;二是经济组织的理性化,即在企业经营中,通过产权明晰、成本核算、自由劳动、专业分工等手段来不断地扩大资本和获利空间;三是行政法律的理性化,即实行集权官僚化管理和现代文官制度,建立代议制;四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即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管理中。
按照韦伯的理性化理论,现实的、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相应科学技术手段,构成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也就是现代性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表现。
但从价值理性方面判断,韦伯也认识到了现代性的消极、负面作用及蕴藏的危机。
比如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剩余价值的剥削和苏联社会主义
生产方式下官僚对工人生产资料和劳动果实的剥夺等,韦伯均指出
其不合理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史系博士研究生,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级博士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