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浪漫主义思想与审美现代性及先锋派的关系
表现与危机——发掘绘画风格变迁背后浪漫主义、审美现代性与先锋艺术的关系

表现与危机——发掘绘画风格变迁背后浪漫主义、审美现代
性与先锋艺术的关系
吕兰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7(0)10
【摘要】浪漫主义、审美现代性、先锋艺术在横向上涉及不同的领域,纵向上又略有重叠地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该文作者特选取架上绘画这一艺术领域,对比相关的历史、社会、思想进程,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页数】1页(P41)
【作者】吕兰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浪漫主义、审美现代性和先锋艺术的关系 [J], 李华
2.审美现代性的中国式生成——郭沫若戏剧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 [J], 周兴杰
3.寒冬里拾柴,发掘危机背后的机遇金融危机下五大难得的创业机遇 [J],
4.审美现代性与美国女性电影中的浪漫主义 [J], 耿文斐
5.从浪漫主义到文化工业——审美现代性的救赎之路及其困境 [J], 王淼;马晶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现当代的视野下,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和定位也逐渐出现了新的认识和观点。
本文将从现当代的角度出发,对浪漫主义进行三重定位的探讨。
一、浪漫主义的历史定位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在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反对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严谨和规范,崇尚自由、天真、热情和异国情调。
浪漫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而在现当代的视角下,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定位。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动。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提倡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而浪漫主义则是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和反抗。
浪漫主义者认为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忽视了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过分强调了理性和客观规律,使得人的生活变得枯燥和乏味。
浪漫主义试图通过对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追求,重新塑造人类的精神世界,使人们能够更加充实地生活。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还是对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批判。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环境污染,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剥削和人的异化等。
浪漫主义者对于这些现代化带来的问题表示了不满,并试图通过对自然、乡村和传统文化的赞美和怀念,来寻找一种可能的解决之道。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具有明确的反动性和批判性,其精神内核主要包括了对于理性主义和现代化的反抗,以及对于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追求。
这种历史定位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浪漫主义的重要线索和视角。
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来探讨浪漫主义的美学特点和定位。
浪漫主义在美学上强调了感性和想象力的重要性。
相比于古典主义强调的客观规律和形式完美,浪漫主义更加注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在文学方面,浪漫主义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的风格,如雪莱的《奥西曼迪亚斯》中表现了对于人类命运和自然的悲天悯人之情;在绘画方面,特纳的作品则表现了对自然和想象力的极致追求,如《暴风雨中的海洋》中仿佛展现了自然的原始力量和无穷魅力。
浅析《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浅析《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作者:叶婷玉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摘要】《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是作者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些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他认为审美现代性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相继呈现出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与之对应,审美现代性包含着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审美现代性自身。
结合这三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一、对立于传统审美现代性与传统的对立关系体现在现代性这个概念被构想出来,现代性的概念在异教的古代世界中是显然不存在的,它产生于基督教的中世纪。
“modernus”(现代)是在中世纪据“modo”(意思是“最近、刚才”)一词创造出来的,根据《拉丁语言宝库》,“现代”指的是“在我们时代的,新的,当前的......”它的主要反义词就像同一部词典所开列的,是“古的,老的,旧的......。
”分为理性观点、趣味观点、宗教观点。
宗教的衰落、人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自此艺术逐渐走向自律,康德在一个世纪前维护了艺术作为一种自律活动的观点,他在《判断力批判》(1970)中提出了艺术“无目的的目的”这个二律背反的概念,并由此肯定了艺术根本的无功利性。
波德莱尔回答了“为什么现代性不能同过去的任何东西相比?他认为,从过去幸存的东西就是诸多连续的现代性的表现,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独特的,并因此有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就是艺术家不能像过去学习的原因。
艺术家需要创造性的想象来表现现代性,往昔的杰作如果被当成范本,只会妨碍对现代性的想象性追求。
因而,现代性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悖论式的可能性,这一悖论,始于宗教的合理化然后终结于世俗的合理化,并最终宣告了宗教与世俗的彻底分离。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

现当代视野下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浪漫主义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以对自然、对情感、对个体的推崇和强调为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浪漫主义在现当代视野下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转变。
在文艺理论中,对浪漫主义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现当代视野下,浪漫主义的定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分别是历史维度、文化维度和精神维度。
从文化维度来看,浪漫主义在现当代视野下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文化维度下,浪漫主义曾经被视为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革新和颠覆。
在浪漫主义的诗歌、小说和绘画中,人们可以看到对于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批判和反叛。
在现当代文化维度下,浪漫主义的定位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和多元文化的碰撞,浪漫主义不再是简单的反叛和颠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解释和内涵。
现当代视野下的浪漫主义被重新定位为一种文化多元主义的表达和探索,是对于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一种艺术表达和探索。
在这样的文化维度下,浪漫主义不再是简单的反叛和颠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包容和包容,成为了多元文化的表达和探索。
现当代视野下的文艺理论中浪漫主义的三重定位,使我们对于浪漫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再是简单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个文学思潮,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内涵。
在这样的定位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审视浪漫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浪漫主义不仅是对于现代性条件下的反思,也是多元文化的表达和探索,更是对于人类内心世界和宇宙的一种深刻探索和表达。
浪漫主义在现当代视野下的重新定位,将为我们对于文学思潮的理解和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对服装艺术中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的剖析

对服装艺术中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的剖析《浪漫主义与现代时尚的融合》浪漫主义与现代时尚的融合是服装艺术中一种充满魅力的潮流。
它结合了传统浪漫主义的独特韵味和现代时尚的前沿元素,为人们带来了一种独特而又富有创意的时尚体验。
首先,浪漫主义风格在服装艺术中体现了一种浪漫、优雅和梦幻的氛围。
它强调细腻的手工艺和独特的面料选择,为服装增添了独特的质感和层次感。
浪漫主义风格中常见的元素包括蕾丝、褶皱、花朵等,这些元素都能营造出浪漫和柔美的气氛。
而现代时尚则注重个性和前卫,强调简洁而富有创意的设计。
现代时尚倾向于运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打破传统的束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浪漫主义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使得服装艺术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它们结合了不同的风格和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时尚语言。
例如,将传统的蕾丝元素与现代的剪裁手法相结合,使得服装线条更加流畅而富有冲击力;或者运用现代技术将传统的刺绣工艺融入到面料中,打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这种融合使得服装不再受限于特定的风格,而是创造出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另外,浪漫主义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也为人们带来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浪漫主义注重对过去的怀旧和回味,传达了对纯真和美好的追求,而现代时尚则强调对未来的展望和创新。
两者的结合使得人们能够在时尚的舞台上感受到过去和未来的碰撞,体味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这种碰撞和对话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也可以激发设计师的创意,推动服装艺术的发展。
总的来说,浪漫主义与现代时尚的融合是服装艺术中一种令人惊叹的创新。
它将传统和现代,过去和未来融为一体,打破了界限,给人们带来了独特而又多样化的时尚体验。
当我们欣赏这种融合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同时也可以思考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时尚的发展。
现代性视阈中的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

代和唯心时代的思想资源 ,推进审美的个体主义原
则 ,个体之不可重复 、独一无二的浪漫理念 ,是在 唯心论思想的主体论基础上的推进 ,要把个人主义
极性规范就是所谓的现代性原则。
现代性原则实质就是主体性的 自 我确证或主体
上升为国家和社会的建构原则 。浪漫派一方面要求
维普资讯
口涪陵师 范学院学报
最后被以追求阶级主体性和民族主体性的 现代性原则瓦解了启蒙时代的唯心论的现代原则l o 由的青睐, 3 ] ,我们引入现代 其独特性便体现在现代性语境 中,它既强烈的批判 群体 自由所取代。正是在这个意义 七 启蒙主义思潮 ,又以 “ 审美个性主义”的形式推进 性的视阈并在其框架内来梳理浪漫主义思潮 的流变, 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 了启蒙所追求的主体性的原则。 同样 ,也基于这个基础,哈贝马斯抓住了施莱 格尔所倡导的反讽这一浪漫艺术的重要概念 ,来阐 述主体 自由在浪漫主义中的表达 。 “ 施莱格尔发明 的神圣反讽概念反映了一种失去依托 自 我的 自我经 验 ,这个 自我挣脱了所有的束缚 ,他只愿生活在 自 我陶醉的致福之中,极富表现性 的自我实现成了艺 术的原则——而这种原则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 : 按 二 文学革命的浪漫主义质态
启蒙的神秘机体论的权威思想 。浪漫主义 的诗话个
体论的人本理念还发展出一种非理性的 、善挖苦 的 权力思想和民族 国家思想。因此 ,浪漫派思想不再 是对现代性理念基础的内在批判 ,而是以另外一种
标准 ,而是从 自身中创立规范 ,现代性就是毫不例
【 E 2 0 — 0 1 收稿 l 0 5 1— 8 期1 [ 作者简介J 郑建强 (90 ) 男, 18一 , 河南扶沟人 , 西南大学文学院 20 04级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硕 士研究生, 主要从 事比较 文学研 究。
论先锋艺术对传统审美理想的冲突

论先锋艺术对传统审美理想的冲突摘要: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传统艺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追求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先锋艺术从英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艺术领域的一种激进表达形式,是一种带有强烈反叛精神和超前意识的艺术形式,急于打破过去的美学原则,故此,对于传统审美理想的冲突就无法避免。
因其在观念更新上从一个走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必然导致没有任何一种风格和观点能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一种艺术的多样化格局。
关键词:先锋艺术传统审美理想冲突一、先锋、先锋派及先锋艺术关于“先锋”及“先锋派”,荒诞派戏剧的鼻祖一一尤奈斯库在《论先锋派》中这样解释:我打开了《拉露斯词典》査了'‘先锋”这个词。
我看到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一一陆军、海军或空军一一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进入行动作准备……”因此,说先锋派是艺术和文化的一种先驱现象从这个词的字而上讲是说得通的。
它应当是一种前风格,是先知,是一种变化的方向……这种变化终将被接受并且真正地改变一切。
先锋派(Avant-garde)原本是法语词,借助法语军事术语“先锋” 一词,最初是指19世纪中叶法国和俄国往往带有政治性的激进艺术家,后来指各时期具有革新实践精神的艺术家。
奥登(W. H. Auden)称"先锋派”为“种族的触角”(Thea ntennae of the race)。
“先锋派” 是其直接的译意。
人们经常用这个词指涉新颖的或实验性的作品或人物,尤貝是对于艺术、文化及政治的层面。
事实上,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以及虚无意识。
百度对“先锋艺术”的解释为:现代艺术流派之一,广义的泛指最新的,具有反叛性的文学艺术现象,狭义的特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洲出现的,反对艺术体制和艺术自律的一些艺术流派。
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

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
浪漫主义时期在欧洲文化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创造性的时代。
该时期的文学、音乐、艺术和哲学作品都强调了个人感受和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反对了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理性主义和对客观现实的执着追求。
浪漫主义文化的理想性和艺术性一直是该时期文化研究的重要话题。
首先,浪漫主义文化的理想性主要表现在其强调个人内在感受和情感经验的重要性上。
浪漫主义作品追求表达和探索情感、感知、思想和灵魂的世界,强调内心的感受和想象力。
例如浪漫主义诗歌常常描述自然景观和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描绘内心情绪的起伏和变化。
浪漫主义文化鼓励人们摆脱道德和社会准则的束缚,直接面对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这个意义上,浪漫主义被视为反对既有文化形式和社会秩序的文化幻想。
其次,浪漫主义文化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其对于艺术表达的重视和创新之中。
浪漫主义文艺作品追求展现个人情感和情绪状态,借助艺术手法和语言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独特的感受和想象。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常常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展示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
此外,浪漫主义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如象征主义和幻想主义等。
这些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
综上,浪漫主义文化的理想性和艺术性贯穿了该时期的文学、音乐、艺术和哲学作品。
浪漫主义对于个人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强调以及艺术表达的创新形式,引领了后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对于浪漫主义文化的理想性和艺术性的研究,对于理解及后世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视浪漫主义思想与审美现代性及先锋派的关系
一、现代性的源起
现代性,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有论者指出,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等式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概念。
其实,从词源上讲,现代(moderm)来自拉丁文(modo),表示此刻、刚才、或者很快等意思的时间限定词,英语中的现代性(modernity),来自拉丁文的(modernitas)。
①此后,现代、现代性常常用来表示与古代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它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
对于现代时段的划分,有学者认为是从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至今的历史时段。
现代时期所经历的多个社会层面的发展和进步,诸如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工业化,都市化,市场经济,宗教与世俗事物的分离,民族国家的形成等各种世界性的历史过程,通常被称为“现代化”。
现代性与现代化相关又有区别。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以生产力的发达,即达到高度社会化、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力为根基,实现社会自身全面协调和综合平衡的一个必然性的历史进步过程。
②现代性是伴随现代化过程而发生的。
卡林内斯库详细地阐述了这种现代性: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概念,我们可以说它大体上延续了现代观念史早期阶段的那些杰出传统。
进步的学说,相信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可能性,对时间的关切(可测度的时间,一种可以买卖从而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具有可计算价格的时间),对理性的崇拜,在抽象人文主义框架中得到界定的自由理想,还有实用主义和崇拜行动与成功的定向——所有这些都以各种不同程度联系着迈向现代的斗争,并在中产阶级建立的胜利文明中作为核心价值观念保有活力、得到弘扬。
③1863年,波德莱尔宣称“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这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④
14、15世纪,在意大利等地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了萌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市侩思想和自由主义精神并存发展,工具理性开始泛滥起来(另一个原因则是新教伦理的出现),这便是启蒙现代性。
当马克斯·韦伯用“合理化”解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他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就是工具理性不断膨胀而价值理性逐渐衰落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即成为一种能够逐渐自觉地把握其独立价值(这些价值藉自身之权利而存在)的秩序界。
由此,艺术接管了此世救赎的职能,而不管这一点可能作何解释。
艺术所提供的救赎,使人们得以摆脱日常生活的例行事务,尤其是摆脱逐渐增加的理性和实践理性主义的压力。
”⑤工具理性的极度膨胀将人的自由与生命意义无情的压缩,另一种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作为启蒙现代性的对立面它对启蒙现代性所张扬的工具理性进行了无情的颠覆。
二、浪漫主义的出现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
它充满活力地呈现为18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和现代唯美主义对第一种现代性的批判……这第二种现代性的血统通过并作为对第一种现代性的反思和对它的叛逆而成长起来,它就是浪漫主义。
⑥现代唯美主义最为响亮的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追求所谓的“纯艺术”。
浪漫主义艺术家的自由精神使他们根本无法忍受这种平庸的世俗生活的束缚,于是开始了反现代性的萌动。
十九世世初,面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人已经感受到现代性的压抑,随之浪漫主义思潮发生。
它以幻想和激情来抵抗理性的重压;以乡村和异国风情对抗工业化的城市;以病态美来对抗古典审美规范;以主观性来对抗冷冰冰的客观现实。
虽然浪漫主义并未完全抛弃理性精神,并未与现代性(当时刚刚成长)完全决裂,但也鲜明地表现出反现
代性倾向,它毕竟发生了抗议现代性的第一声呐喊。
波德莱尔把浪漫主义定义为首次现代意识的运动。
启蒙运动以后,康德喊出了“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伟大宣言。
他对于“理性”类型的划分为后来的“两种现代性”理论的出场提供了空间和条件。
与浪漫主义运动相比,现代主义在审美的观念上无疑大大迈进了一步。
如果说浪漫主义运动只是以一种人性启蒙的姿态内在于启蒙运动之中的话,那么,审美现代性已经以一种不合作的态度站在了现代性的反面,并对启蒙现代性作者补充与反思。
另一种现代性,将导致先锋派产生的现代性,自其浪漫派的开端即倾向于激进的反资产阶级态度。
它厌恶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并通过极其多样的手段来表达这种厌恶,从反叛、无政府、天启主义直到自我流放。
因此,较之它那些积极抱负(它们往往各不相同),更能表明文化现代性的是它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公开拒斥,以及它强烈的否定激情。
③
三、审美现代性的特点与发展
审美现代性包括了(1)审美的救赎性。
这是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功能,在现代化过程中,新教国家的禁欲主义抵制一切享乐消费,将宗教世俗化,当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时,艺术便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某种宗教功能,审美还纠正着理性过度机型发展做造成的人性失衡,这就是现代艺术的救赎功能。
(2)对平庸的拒绝。
尼采当年把日常生活和常人视为平庸无聊的,鼓吹超人哲学和生活的艺术化,恰恰是这种审美现代性的预言。
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到杜尚的的所谓“现成品”艺术,艺术的创造性对抗着中产阶级平庸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
(3)多歧义的宽容。
艺术的形态可以使陌生化的、荒诞的、变形的形式,现代艺术家则常以一种论战性的语言和放荡不羁的生活风格挑战低劣趣味,审美思维对差异或歧义的宽容恰恰是审美现代性的特征,呈现为多元性或多义的包容。
(4)审美的反思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现代主义艺术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否定,其指向显然是未来。
艺术可以成为时代转变的风向,正是因为其内在的反思性。
在现代主义艺术中,艺术家们主张艺术自律(为艺术而艺术),即让艺术和现实生活拉开距离,以此实现对平庸的现实生活(列费弗尔)的超越以及救赎。
现代艺术在形式上逐渐变形和抽象,最终消解了艺术的“纯粹性”幻像,从梵高的《星月夜》,孟克的《呼叫》,毕加索的《阿维尼翁少女》,再到大利等人的现实主义绘画,直至后来的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绘画,艺术似乎日渐脱离生活。
四、先锋派的出现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
人们发现(如哈贝马斯、比格尔),艺术的自律反而导致艺术社会性的丧失,并且之前反体制化的自律艺术逐渐被体制化,被商品化。
因此,在60年代以后的西方艺术,人们主张艺术重新融入生活和社会(如博伊斯所说的社会雕塑)。
并且以比格尔为首的学者主张反对艺术的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体制化和市场化的抵制,比格尔对先锋派有一个著名的定义,即先锋派是那些反对自律性的,不能被体制化的艺术。
先锋派的产生正是这种审美现代性的产物,它上乘浪漫主义,并把一些批判理论推向极端性。
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正如卡林内斯库所说的:“先锋派实际上从现代传统中借鉴了它的所有要素,但同时将它们加以扩大、夸张,将它们置于最出人意料的语境中,往往使它们变得几乎面目全非。
”③先锋派一方面继承了自由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反对启蒙现代性中的市侩主义人生观及死板的工具理性,强调一种边缘性。
比格尔指出,“仅仅在十九世纪的唯美主义以后,艺术完全与生活实践相脱离,审美才变得“纯粹”了,但同时,自律的另一面,即艺术缺乏社会影响也表现了出来。
”“先锋派的抗议,其目的正在于将艺术重新结合进生活之中,揭示出自律与缺乏任何后果之间的联
系。
”⑦
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文化危机之时,形形色色的先锋派运动以完全否定的态度批判作为体制的艺术。
诸如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被摆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之上。
先锋派反传统反自身,激进的翻历史,具有突破与更新的潜能。
希望重新将艺术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改变艺术从而改变被工具理性支配着的生活世界,他竟矛头对准自律艺术,这一点比格尔在他的书中总结了三方方面:
首先是先锋派通过在生活实践中扬弃艺术的原则对自律艺术的“无目的之目的”或“无功能之功能”做出回应,这一原则使原先艺术与生活的区分消解了。
其次先锋派否定个人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这一观念(当然比格尔认为这种否定并未消除个人的创造性思想)。
第三先锋派也试图否定个人接受的范畴。
⑦
这就为先锋派的失败买下了种子,先锋派依靠的不是“作品”,而是“行动”,这种行动一旦重覆便又成了可仿效艺术生产方式,因此很快又被吸纳进资产阶级强大的自律艺术体制。
波德莱尔早已揭示,先锋派一半是短暂,另一半是永恒。
对于先锋派我们只能把它放到历史中去看,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任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陈瑞红审美现代性:《一种概念性探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5卷第3期
②吴边《现代化、现代性与审计办理》2009年12月14日
/n1057/n1072/n1747922/1919589.html
③马奈・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后
现代主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北京。
④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7年,第458页。
⑤马克斯·韦伯:《经济·社会·宗教——马克斯·韦伯文选》,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91年,第102页。
⑥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2000年11月
⑦[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