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行为影响分析——以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县)为例

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行为影响分析——以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县)为例
242退耕户 中随机抽 样调 查 , 31 获得有 效 问卷 11 6 9户 , 数据 的获取采 取 现场 问卷调 查 的形式 。
本研究主要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 对农户退耕还林前后的劳动力资源利用 、 物资资源利 用、 土地资源利用 、 收入来源 、 消费支出进行对 比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 得出了相应的分析结论 。
入 增加 的前提 下 , 退耕 农 户 的消 费支 出由 以食 品 支 出为主 向食 品教 育 、 医疗 支 出并 重的 方向转 变。
关键 词 : 退耕 还 林 农 户经济行 为 吴起 县


引 言
退耕 还林 这 一系 统工程 日益成为人 们关 注 的热点 问题 。 自林 业 “ 三定 ” , 户 成为集 体 林 区 后 农 森 林经 营 的主体 , 而农 户 经济行 为又 是退 耕还林 工 程最 为关 键 的影 响 因素 。退耕 农户 的经济 行 为
维普资讯
中 国覆 村 艟 瀹
退耕 还 林 对农 户 经 济行 为影 嫡 分析
— —
以 全 国退 耕还 林 示范 县 ( 起县 ) 吴 为例




姚顺波 郭亚军
t≯ ; 、 ≯ , 、 tj 0 0 t s; ; 0 t 、 ; ÷ t 、 、 0
省其他县 ( ) 市 而言 , 产量最高 , 价格也高 , 比较优势 ; 有 杂粮 的比较优势低 于玉米和土豆 , 退耕还林
后, 在耕地有限的情况杂粮种植就让位于玉米和土豆。

38 ・
维普资讯
退耕还林 对农 户经济行 为影 响分析
( ) 耕还 林前 后农 户种 植业农 用 物资投 入情 况 三 退

国内生态环境改造事例

国内生态环境改造事例

国内生态环境改造事例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改造,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下面将介绍几个国内生态环境改造的事例,展示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应对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而推出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该工程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农业用地,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还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生态补偿和生态经济发展机会。

二、水污染治理项目水污染治理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水污染治理项目。

例如,针对我国严重的河流污染问题,政府启动了“十三五”河长制工程,加强对河流的管理和保护。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和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这些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水环境质量,保障了人民的饮水安全。

三、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大气污染是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大气污染状况,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

例如,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问题,政府采取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加强了对工业企业和机动车的排放监管。

此外,政府还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了燃煤和石油的使用量。

这些大气污染治理行动的实施,明显改善了我国的大气环境质量,减少了雾霾天气的发生频率。

四、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生态保护区建设。

生态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和生态公益林等。

政府通过划定保护区边界、加强监管和保护措施,保护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同时,生态保护区建设还为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是指农村地区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农民收入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农村土地资源的枯竭,退耕还林政策成为了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

本文将探讨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意义以及实施的相关举措。

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是中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耕地过度利用、过度开发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自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此外,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也使得农村发展面临巨大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退耕还林政策应运而生。

退耕还林政策的意义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功能。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将农田恢复成自然林地或其他生态用地,实现土地生态恢复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建。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改善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减少水源涵养、提高空气质量等,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相关举措的支持。

首先,政府需要出台明确的政策规定,明确退耕还林的目标和时间表,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同和支持。

此外,农民还需要接受相关技术培训,提高退耕还林工作的技术水平。

最后,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推进,有效实施。

退耕还林政策在中国得到了积极的推进和广泛的参与。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退耕面积超过2亿亩。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退耕还林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存在以退耕为名占用农田的情况,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其次,退耕还林政策的效果不同,有些地区退耕地的治理和管理不到位,导致退耕地的生态效益不明显。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政府于1999年启动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旨在通过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森林资源,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的有效推动下,各地纷纷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这项工程的综合效益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是对该工程在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工程的实施和管理,进一步优化工程的效益。

本文将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项重要工程的意义和影响。

一、社会效益1.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得大量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林业和其他产业。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工程的实施还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助于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

2.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量的荒山坡地得到了合理治理和利用,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这一方面体现在空气质量和水资源的改善,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农村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

3.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得农民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通过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农民也更加了解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经济效益1. 增加森林资源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量的荒山荒坡得到了改造和治理,被重新植被,大大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水土资源,还为国家的森林资源体系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2. 增加生态旅游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得大量的山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复,成为了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

这为当地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农民增加了旅游收入。

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也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3. 促进农村产业转型三、生态效益1.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量荒山荒坡得到了合理治理,使得土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复。

2024年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2024年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2024年退耕还林工作总结2024年是中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关键年份,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2024年退耕还林工作进行总结,对工作中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推进工作提出建议。

一、工作成果2024年,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

其次,加强了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宣传和宣传,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参与度。

第三,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树木的生长和繁殖,林地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第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有效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存在问题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2024年退耕还林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有些地方政府对退耕还林政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政策落地不够到位。

其次,部分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缺乏认识和理解,对政策的支持度不高。

第三,一些地方存在退耕还林工作不规范和不科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作效果。

同时,由于一些地方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能力薄弱,导致退耕地后期管理不到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部分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存在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之间的矛盾。

三、进一步推进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工作,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的政策认识和理解。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宣传媒体等形式,普及退耕还林政策的意义和作用,帮助农民理解政策的好处。

其次,要加强政府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全程监管,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第三,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培训和指导。

政府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合理选择种植树种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退耕地的利用效益。

第四,完善退耕还林的经济激励机制,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退耕还林介绍文

退耕还林介绍文

退耕还林是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该政策旨在将原本的荒山、荒地、退化耕地等土地资源重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范围广泛,涉及全国各地的荒山、荒地、退化耕地等土地资源。

通过退耕还林,这些土地资源得以重新利用,植树造林、种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得以实施,从而提高了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环境效益。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方式包括政策宣传、技术指导、资金补贴等多个方面。

政府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绿色经济。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气候变化得到减缓。

同时,退耕还林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之,退耕还林是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该政策的实施对于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环境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做法分析

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做法分析

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做法分析黄龙县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腾冲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黄龙县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及经验做法分析如下:一、成效分析1. 生态环境改善: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可以保护土壤、水源、水土流失等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退耕还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 生物多样性增加:退耕还林过程中,大量森林被种植或恢复,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这些森林成为多种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

3. 经济效益提升: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对当地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林木加工业等,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 科学规划布局:黄龙县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科学制定了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布局。

通过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气候条件、植被覆盖等因素,合理确定退耕还林的区域范围和数量。

3. 强化宣传教育: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农民的支持。

黄龙县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解答农民的疑虑,增加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同和支持。

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和经济效益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成功经验包括政府的重视、科学规划布局、强化宣传教育和多元化经济发展等。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地区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退耕还林介绍文 -回复

退耕还林介绍文 -回复

退耕还林介绍文-回复什么是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是指国家通过政策和措施,将原本被耕地占据的土地进行恢复和保护,使其重新变成森林覆盖区,以达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目的。

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及目的退耕还林政策最初于1999年在中国启动,旨在解决生态环境破坏和农业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地资源有限。

长期以来,过度的农业耕种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严重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政策被提出和实施。

政府将一部分农田收归国有,并通过相应的植树造林项目,使这些土地重新恢复为森林覆盖区。

退耕还林旨在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政策的推行也可以为社会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进展和效果自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已取得显著的进展和成果。

据统计,到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已完成退耕还林的面积超过3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和植被指数均显著提高。

这些成果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森林的恢复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地的水土流失,减少沙尘暴和水灾的发生。

其次,森林的恢复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森林还能够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退耕还林政策的挑战和改进尽管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导致政策的实施不到位。

需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教育,以便更多的人了解政策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部分农民对于失去耕地的困扰和不满也是一个挑战。

政府需要提供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政策,以缓解农民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

此外,退耕还林政策还需要与其他环境保护政策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政策体系。

例如,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确保退耕的土地得到持续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防止退耕还林土地被非法占用和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篇文章引发对退耕还林的深思
发改委:耕地休养生息对粮食减产影响"可控"
耕地休养生息,会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30日说,根据测算,退耕休耕对粮食减产的影响最高年份是1500万吨,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耕地草原河湖有序休养生息的目标和路线图。

吴晓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单产水平,都将对粮食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1500万吨产量低于近年来粮食平均年产量的2.5%,对粮食供给影响不大,完全在可控范围内,这也是进行耕地休养生息的前提条件。

”他说。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周建春说,耕地休养生息以保持一定数量耕地为前提。

一是严守耕地红线,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18.65亿亩,退耕、休耕、轮作都以这个数量为前提;二是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到2020年基本农田要在15.46亿亩以上;三是加大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完成8亿亩,力争10亿亩;四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吴晓说,增加农民收入是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长远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有利于增加产量、调整结构,不但不会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吴晓说,我国将完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补助政策,落实中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支持试点地区农民转移就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增收渠道。

来源:新华社
来自新华社的一篇关于发改委:耕地修养生息对粮食减产影响“可控”报告。

由本文结合生活的一些实际情况发出些许观点。

先就本文而言,一是粮食减产影响“可控”。

通过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单产水平以确保影响可控。

自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我国粮食粮食产量仅2003年出现负增长率(-6.14%),以后一直保持十二连增产,而2003年以前我国粮食产量都是有正增长也有负增长,试问在自2003年以来退耕还林一直持续至今,退耕还林的耕地面积为1.39亿亩,而至201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试问在耕地面积锐减的情况是什么高科技把单产量提升到如此高水平?
二是退耕还林农民增收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行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因为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而以失败告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走出了困境,归根结蒂就是土地使用权的问题,而如今国家以退耕还林的方式收回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年轻人出去打工,年长者留守家中,除了种地有多少人能够成功转移就业?这一来留守儿童,老人村等等的问题就来了,年轻人在外打工本来就不容易,还得担负起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

请问农民如何增收?再说政府的补贴杯水车薪够干嘛?退耕还林之后又有多少农村家庭“奔小康”的?
总的来说,退耕还林得不偿失。

一.首先我们看看退耕还林的目的和意义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然而自退耕还林以来其起到的成效得不偿失。

不可否认退耕还林在水土保持方面确实起得了一定的成效,退耕还林以前,每到下雨山沟里有大量泥沙随雨水流入河流,淤塞河道,现在有所改善,这种现象好多了。

但是退耕还林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及其严重,首先是植被的多样性,退耕还林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种植了不少树,但是成活率及其地下,部分地区成活率甚至达不到10%。

再加上火灾的危害。

退耕还林后缺乏管理,野草丛生,一到枯草季节,一旦起火灾成片成片的烧尽整个山头,不但种下的树种难保,就连原有植被也一扫而尽,成为杂草丛生的荒山。

这样致使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植被多样性也随之减少。

其次退耕还林后也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如生活在林中的生物,当森林遭到破坏,其赖以生存的家园不复存在必然导致其迁徙。

部分动植物的消失生物食物链遭到破坏必然破换生物的多样性。

二.粮食减产。

粮食减产首先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需求量大,外贸依存度急剧上升。

再加上我国粮食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大部分进口粮食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可说这少有的几个进口来源国或地区在中国粮食进口上处于垄断地位。

其次导致我国粮食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调节能力降低。

三.加剧留守儿童和老人村等现象。

退耕还林之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年轻人转业相对较容易,大多外出务工,但是很难做到子女随行,留守儿童问题就日益加剧。

上了年纪的老人很难转移就业,无赖之下只能留守农村。

四.家庭经济压力增大。

在退耕还林之前,可以通过务农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在退耕还林之后完全靠在外务工承担整个家庭经济,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经济不堪负重。

五.大众创业难度增加。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然而土地是最基本是生产资料,尤其是对农村的想创业的有志青年来说,退耕还林之后没有了土地使用权,创业难度曾大。

六.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退耕还林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据统计截止2015年8月国家累计投入4056.6亿元用于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七.降低我国农村养殖业。

退耕还林之后农村养殖饲料来源减少,所以农村养殖户急剧减少,偶有养殖者成本也颇高。

八.粮食贸易逆差持续走高,粮食产业结构矛盾更加激化。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本国粮食生产成本高,粮食进口价低于国内市场价,再加上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调节能力低下,使三高“进口高,产量高,库存高”矛盾持续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