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耳聋针灸治疗
温通针法治疗突发性耳鸣耳聋疗效分析

突发性耳鸣耳聋为临床常见疑难病症,治疗难度大,致残率高,早期需积极治疗,以改善患者听力。
西医药物治疗本病效果欠佳,本研究从中医治疗角度入手,分析了温通针法治疗突发性耳鸣耳聋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12月-2017年2月收治突发性耳鸣耳聋患者80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和传统针法组两组,每组40例。
温通针法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34~68岁,平均(48.18±2.63)岁;发病时间12d~2.4个月,平均(1.47±0.21)个月。
传统针法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5~68岁,平均(48.26±2.81)岁;发病时间12d~2.3个月,平均(1.45±0.27)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方法:①传统针法组采取常规针刺方法:取穴和温通针法组一致,行捻转平补平泻法。
②温通针法组给予温通针法治疗:选择风池、三阴交、听宫、百会、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率谷、太冲、翳风、太溪为针刺穴位,采取温通针法,刺入穴内,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转9次,针尖有感应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向前连续捻转9次,产生热感后守气1min,留针15~20min 后出针,对针孔进行按压[2]。
两组均连续治疗30d。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气导纯音听阈和生活质量等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肺功能明显改善;②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前改善,肺功能也有所好转;③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
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4.0分析,计量资料用(x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温通针法组治疗效果高于传统针法组(P <0.05),见表1。
耳聋耳鸣的治疗方法

耳聋耳鸣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症状选用相应的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等。
2.听力康复:可以通过听力康复器、助听器等辅助听力设备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听觉功能。
3.手术治疗:适用于一些手术可治愈的病因,如中耳炎、乳突炎等。
4.物理治疗:如利用针灸、按摩、理疗等手段,来改善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纠正颈椎等问题,以达到缓解耳鸣的作用。
5.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多为口服或外敷治疗,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抗病毒等作用。
6.心理治疗:对于因心理问题引起的耳鸣,可以通过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7.生活调整: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保健措施可以减少因生活方式不良带来的耳鸣问题,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吵闹环境等。
针灸及穴位贴敷治疗耳聋耳鸣的临床观察

针灸及穴位贴敷治疗耳聋耳鸣的临床观察耳聋特别是感音神经性耳聋(包括耳鸣),是目前国内外耳科难治之症。
我院耳聋门诊自成立以来,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运用针灸、穴位贴敷,通过对618例耳聋患者临床治疗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618例耳聋患者,其中男234例,女38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8年。
其中单耳患病298例。
本组病例中,药毒性耳聋96例,突发性耳聋150例,老年耳聋28例,暴震性耳聋70例,混合性耳聋116例,原因不明性耳聋(多有感冒或腮腺炎病史)158例。
2治疗方法2.1取穴主穴:听宫、完骨、养老、中渚;配穴:合谷、中脘、百会、足三里、太溪、头针晕听区。
耳穴:内耳、神门、皮质下。
上述穴位交替使用。
2.2操作主穴以泻为主,选用28号1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刺入8分,捏实针柄,行提插捻转,待有强烈针感时,按针不动,稍后摇大针孔而出,不留针。
配穴以补为主,用1.5寸毫针,刺入后,待针下出现麻胀样针感时,虚捏针柄,以200转/分小幅度、快速捻转,使针感缓缓扩散,行针半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3穴位贴敷用我门诊自制耳聪散(细辛、木香、石菖蒲、磁石、麝香等组成)以白酒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及双涌泉穴。
另外以油纱条裹耳聪散塞耳,每日1次。
以上治疗28天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连续3个疗程,症状无改善者,中止本治疗。
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痊愈,听力恢复20dB以内或与健侧相等,且自觉已恢复至病前水平;显效:听力提高≥30dB;有效:听力提高>10dB;无效:听力提高≤10dB。
听力改善程度以250,500,1000,2000,4000Hz5个频率平均提高dB数为标准。
3.2结果本组618例患者,痊愈88例,占14.2%;显效330例,占53.4%;有效120例,占19.5%;无效80例,占12.9%。
总有效率87.1%。
4典型病例张×,女,50岁。
针灸穴位 后听宫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后听宫穴说明指导书总述后听宫,经外奇穴名。
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别名治聋1、宫墙穴、第二刺激点、支左、耳根等。
位于耳廓背侧根部,将耳廓引向前,相当耳屏尖水平线处,与耳前听宫穴相平,左右计2穴。
分布有耳大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聋哑等。
斜刺0.5-1寸。
1.名称后听宫穴2.别名治聋1、宫墙穴、第二刺激点、支左、耳根3.出处《常用新医疗法手册》4.隶属经外奇穴5.位置位于耳廓背侧根部,将耳廓引向前,相当耳屏尖水平线处,与耳前听宫穴相平,左右计2穴6.主治耳鸣、耳聋、聋哑7.功能疏通耳络,开窍益聪。
8.操作斜刺0.5-1寸9.主要配伍配听会穴、耳门(或翳风)穴、中渚穴治耳聋、耳鸣10.定位位于耳廓背侧根部,将耳廓引向前,相当耳屏尖水平线处,与耳前听宫穴相平,左右计2穴。
11.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
分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后动脉。
12.名词释义暂无资料。
13.功能作用疏通耳络,开窍益聪。
14.详细主治耳鸣、耳聋、聋哑等。
15.详细操作针尖略向前下方斜刺0.5-1寸。
针感为耳中胀、痛、酸、沉。
灸3-7壮,或温灸10-15分钟。
16.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聋哑等。
17.配伍配听会穴、耳门(或翳风)穴、中渚穴治耳聋、耳鸣。
18.附注暂无资料。
19.相关论述1、《针灸治验录》:“宫墙部位:耳壳后尽根处,上下折中点,沿耳壳背进针。
针法:针8-10分。
主治:聋哑、失聪。
”2、《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后听宫取法:将耳壳牵引向前,在耳壳背面根部出现弦筋之略下处,相当耳屏尖水平线,与听宫穴相平。
主治:耳聋。
针法:略向前下方斜刺5分-1寸。
”3、《赤脚医生手册》:“耳聋,……聋穴(听宫与听会之间)、恩聋(医风上5分)、支沟、听会、支左(恩聋上五分)、聋忠(阳陵泉下3寸)。
”4、据上海市针灸研究所介绍:“支左即宫墙穴,又叫第二刺激点,与听宫穴相对处,在皱襞下。
”。
刘渡舟治婵鸣耳鸣医案

刘渡舟治婵鸣耳鸣医案引言婵鸣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患者常常感到耳朵发出刺耳的嗡嗡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刘渡舟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在治疗婵鸣耳鸣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刘渡舟治疗婵鸣耳鸣的医案,包括病情分析、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估。
病情分析婵鸣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耳朵发出嗡嗡声,有时伴随耳鸣、耳聋等症状。
婵鸣耳鸣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耳蜗内淋巴液循环障碍、听神经病变、内耳血液循环不良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刘渡舟治疗婵鸣耳鸣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按摩。
中药治疗刘渡舟认为,中药可以调理人体气血,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婵鸣耳鸣的症状。
他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五味子汤:用五味子、龙眼肉、枸杞子等中药煎煮而成,具有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的作用,对改善耳部循环有一定疗效。
•逍遥散:由逍遥草、白芍、当归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功效,对改善婵鸣耳鸣症状有明显效果。
针灸疗法刘渡舟在治疗婵鸣耳鸣时,经常采用针灸疗法。
他认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他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翳风穴针刺:翳风穴位于耳尖的后方,刺激该穴位可以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婵鸣耳鸣的症状。
•耳尖针刺:刺激耳尖穴位可以促进耳部的气血流通,改善耳鸣、耳聋等症状。
推拿按摩刘渡舟还常常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治疗婵鸣耳鸣。
他认为,通过按摩耳廓和耳后的穴位,可以刺激耳部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耳鸣的症状。
他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耳廓揉捏: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耳廓,沿着耳廓的轮廓进行揉捏,以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
•耳后推拿:用手指轻轻按摩耳后的穴位,以刺激耳部的经络,缓解婵鸣耳鸣的症状。
疗效评估刘渡舟治疗婵鸣耳鸣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他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耳鸣的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根据患者的反馈和医生的观察,刘渡舟的治疗方法对婵鸣耳鸣具有一定的疗效。
探讨针灸缪刺法结合清肝通窍汤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

探讨针灸缪刺法结合清肝通窍汤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1-04-13T07:38:48.60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第2期作者:胡桥蒲春萍贾霜[导读] 临床上逐渐推出了清肝通窍汤加针灸缪刺法,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现将详细情况介绍如下[1]。
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 637000【摘要】目的: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应用针灸缪刺法结合清肝通窍汤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方法:从2020年9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研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清肝通窍汤和常规针刺,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缪刺法。
结果:通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研究组SSHL患者的听力有效率分别为88.89%、97.78%,耳鸣有效率分别为84.44%、95.55%,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意义。
结论:在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针灸缪刺法与清肝通窍汤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缪刺法;清肝通窍汤;突发性耳聋前言突发性耳聋(SSHL)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内耳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直接原因,在中医学中属于“暴聋”范畴。
西医在临床治疗上多选用血管扩张剂、抗血栓及溶栓剂,但是却没有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逐渐推出了清肝通窍汤加针灸缪刺法,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现将详细情况介绍如下[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20年9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45例,其中耳鸣者23例,眩晕者22例。
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33±3.5)岁;研究组45例,伴耳鸣者24例,眩晕者21例。
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7.40±3.2)岁。
针灸治疗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方法

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呜。
现代医学暂时不能根治。
可能出现神经性耳聋其发病原因可有如下几种:①小儿在患病后连续使用抗菌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所引起的药物性中毒所致神经性耳聋。
②由病毒感染或内耳血管栓塞引起的突发性耳聋。
③患传染病如脑膜炎、麻疹、伤寒等所致的传染性耳聋。
④由外伤或爆震、噪音引起的爆震性茸聋等。
中医学认为,耳为肾之窍,为十二经脉所灌注,内通于脑。
其病因病机可有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肾精亏损、脾胃虚弱等几种。
临床表现以听力障碍、减退甚至消失为主要症状,患儿常自觉耳中有蝉鸣或其他各种声响,在安静环境中患儿感觉更明显。
可伴有发热,头痛,烦躁不安,腹胀,腰酸乏力等多种全身症状。
治疗方法:1.一般病例均可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2.静脉用药选择:654-2、前列腺素E 1 、丹参、纳洛酮、东菱克栓酶等。
3.维生素B 1 、B 6 等神经营养药物。
4.高价能量合剂。
对短期内失聪、眩晕明显、耳鸣病人采用大剂量冲击治疗,并用激素治疗。
方法:第一天3000ml 液体滴注,第二天、第三天2000ml;以后每天500ml扩血管药物,以维持2周。
戴助听器矫正是可以选择的办法。
助听器是通过电子和声学原理来提高听力,从而增强语言分辨力。
所谓听力好一点,是说听力的分辨力提高了。
如果不佩带,听神经长期得不到锻炼,会越来越迟钝,就象胳膊老不动,它会越来越迟钝一样。
因为听力人体其他器官一样,需要不间断性的刺激从而将听力和分辨力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听力学是个非常复杂的学问,中国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和出现的某些伴随情况总是处于想当然的态度,这是很不好的。
1、耳鸣是和神经性耳聋相伴而生的。
它不是由助听器引起的。
并且它和神经性耳聋一样,目前尚没有根本的治疗方法。
2、助听器有它自己的使用寿命,一般是6-8年,超过了期限,一些功能开始退化,同时技术的更新淘汰速度快,也产生了落后。
_针灸甲乙经_治疗耳鸣耳聋的特点分析_徐彦龙

刺 入四分 。从以上条 文不难
2 分部取穴特点
2. 1 以头面局部穴为主 根据统计资料可知 , 治疗本症头面部穴共 13 穴次 , 占全
作者简介 : 徐彦龙 ( 1982- ) , 男 , 2005级硕士生
看出 , 针灸甲乙经 对耳廓旁腧 穴最多 刺入四 分 , 大 多只刺 入三分 , 有些穴位仅刺入 一分 , 可见 耳痛鸣聋 , 上关主之 , 刺 不可深 是在强调以上关穴为代表 的耳廓旁腧穴不可深刺。 3. 3 治疗时应注意取穴的顺序 手太阳少 阳脉动 发耳 病第五
[ 1]
: 耳 聋 , 取手足 少指
50
爪甲上与肉交者 , 先取手 , 后 取足 ; 耳鸣 , 取手 足中指 爪甲 上 , 左取右 , 右 取左 , 先取 手 , 后取 足 。说 明 针 灸甲 乙经 在治疗耳鸣耳聋时 , 主张 按照一 定的顺 序操作 , 具 体就是 先 操作上肢腧穴 , 再操作下肢腧穴。
3 针灸法特点
3. 1 以针刺为主要方法 , 其中以泻法为多 针灸甲乙经 涉 及耳鸣、 耳 聋的 治疗 , 只 提到 阳少阳脉动发耳 病第 五 液门、 阳谷主 之 ;
[ 1 3]
主
之 , 并未详细说明 用针还 是用 灸 , 用补 还 是用 泻 , 如 手太 : 耳 聋鸣 , 下 关及 阳溪、 关 冲、 聋 , 耳中不 通 , 合谷主 之 但仔 细阅 读全
所谓首尾循经 取穴 , 即病变 在经脉 的起始 穴处 , 针本 经 脉的止端穴 ; 病变在经脉的止端穴处 , 针本经脉的起始穴 , 根 据情况 , 也可以起、 止 端的穴 位同用。 此种取 穴方 法在彭 静 山先生所著的 针灸秘验 一 书中有记 载。彭先 生认为 本法 对经脉首尾穴处出现 的疼痛、 麻痹有效 , 尤其对疔毒有特效。 本人验之临床 , 深感本法 确是一 种行之 有效的 方法 , 特举 自 己在临证中的几则验 案 , 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