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供电系统

合集下载

OHS与OHCV

OHS与OHCV
23
Bar Code Reader Sensor
软件配置
服务器机房设备配置图
UPS
服务器外设KVM
主数据库服务器
心跳线
热备
备数据库服务器
交换机1 星型以太网
环穿现场设备配置图
交换机2
热备
主调度工控机 (开机状态)
备调度工控机 (开机状态)
UPS
UPS
OHS系统设备配置
项目
数据库服务器
服务器机柜 服务器UPS
OHS结构介绍
非接触供电支架
取电器 换道起落架 导向轮 漏波电缆 漏波电缆客户端
地面
行走安全雷达
入弯取电器
非接触供电支架 换道起落架 铝合金轨道
OHS结构介绍
承载单元 缓冲单元 驱动轮组件 换道起落架 铝合金轨道
指示灯
行走安全雷达
承载单元
行走轮箱 换道起落架 非接触供电 换道起落架
OHS结构介绍
换道起落架
电控柜 入弯取电器
换道起落架
地面
换道起落架
铝合金轨道
行走安全雷达 条码扫描器
漏波电缆
OHS参数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项目 直线运行速度(m/min)
加速度(m/s2) 定位精度(mm)
载重(kg) 控制方式 通信方式 调速方式 供电方式
行走电机功率
参数值 180 0.5 ±0.5
616 288 6
150
0.5 5 6.25 275.5 110.2 120.2
10 40 0.3 2.22222222 0.74074074 8.51851852 12.7777778 17.2222222
308 一半距离 2.5 (m/h)

DYN-502非接触法兰盘式动态扭矩传感器说明书

DYN-502非接触法兰盘式动态扭矩传感器说明书

DYN-502非接触式扭矩传感器说明书蚌埠大洋传感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目录1.主要功能及特点 (3)2.参数表 (3)3.产品尺寸图 (4)4.工作原理 (6)5.接线定义 (7)6.安装注意 (7)7.扭矩转换关系(防止传感器过载) (11)8.故障排除 (11)9.常见使用问题及解决方法 (12)10.安装使用参考案例 (12)11.配套仪表 (13)12.声明 (14)13.保修单说明 (14)适用于各类扭矩测试场景----推进扭矩传感器智能化无滑环动态扭矩传感器实现了1/50000以上的精度,优秀的稳定性。

微小扭矩也能实现高精度测量。

没有电刷集流环滑环等磨损件,不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换零件。

传递信号时与是否旋转,转速和转向无关。

传感器直接输出扭矩信号为频率信号,配套变送器可输出电压或电流信号。

1.主要功能及特点●产品规格囊括了5~10000N.m(可定制)●无线传输无滑环高速反应●24V或±15V DC电源输入●综合精度0.2%F.S.●扭矩信号5-15kHz●合金钢材质弹性体●转速可选电流电压或频率信号●电源与信号隔离大幅降低干扰2.参数表3.产品尺寸图规格(N.m)4000-100004.工作原理通过应变仪检测对旋转转子施加的扭力,将对转子施加的扭矩量转换为电信号。

向旋转装置供电以及检测电气信号都通过非接触方式完成,旋转装置与框体之间没有机械接触部分。

框体转子5.接线定义6.安装注意6.1.测量传感器的轴径和中心高,待装。

6.2.使用两组联轴器,将传感器安装在动力设备与负载之间。

6.3.分别调整动力设备、负载、传感器的中心高和同轴度,要求小于0.05mm,然后将其固定,并紧固可靠,不允许有松动。

小量程或高转速传感器使用时,更要严格保证连接的中心高和同轴度。

否则可能造成测量误差及传感器的损坏。

6.4.传感器可选用刚性或弹性联轴器连接。

在震动较大、同轴度小于0.2mm大于0.05mm时,建议选用弹性联轴器,安装同轴度超过0.2mm时,严禁使用。

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使用说明

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使用说明

文档编号: ZH-22WI-999012 版 本 号: 3.0非接触式IC 卡计时宝(SMTMJMF-V22)用 户 手 册广东智慧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牌”非接触式IC 卡产品系列SMART CARD & IT SERISE®文档摘要项目名称:“智慧牌”非接触式IC卡计时宝文档编号:ZH-22WI-999012文档编写者:出版日期:参考文献:《智慧“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说明书》、《智慧“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GB/T18239-2000集成电路(IC)卡读写机通用规范》和《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GB 6587.7 电子测量仪器基本安全试验》,《GB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6833.5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辐射敏感度试验》《GB 6833.3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等文档更新记录表内容简介“智慧牌”非接触式智能卡计时宝融合了美国、日本、西欧、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各类型企事业单位的时间管理模式特点,将通用性与智能化有机结合,可视不同的使用需求而设定相应时间管理参数。

计时宝广泛适用于考勤、门禁、巡更、会议签到、钟点记录等计时、监控功能管理,可同时控制多组外控设备,接受多组输入信号,共有四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供客户选择使用,适用卡片型号为Mifare One卡、CPU卡和ID卡,是企事业单位最好的时间“管家婆”。

套装形式的“计时宝”,出厂时已配齐了安装使用的必备配件,您仅需按照本说明书传授的方法,就能十分方便地掌握,并自行完成系统的安装、设置和查询。

与之配套的软件有考勤、门禁、人事、工资等管理软件,为您解决一般性的事务管理工作,如有特殊需求可与当地经销商联系,委托开发制作。

计时宝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功能实用,快速精确等特点。

在本说明书中,详细的对计时宝做了介绍,包括外观注释、产品特性、键盘介绍、配件介绍、连接器参数、连线转换盒参数和技术参数;还详尽的介绍了计时宝的安装与检测、使用方法、网络连接;最后还列出了报警代码和纠错措施以及技术支持联络方法。

非接触式IC卡

非接触式IC卡

非接触式IC卡又称射频卡、感应卡,是最近几年的新技术,在卡片靠近读写器表面时即可完成卡中的数据的读写操作, 成功地将射频识别技术和IC卡技术结合起来,解决了无源(卡中无电源)和免接触这一难题,是电子器件领域的一大突破。

非接触式IC卡与接触式IC卡比较:继承了接触式IC卡容量大、安全性高等优点,又克服了因触点外露导致的污染、磨损、静电以及插卡才能访问的缺点。

完全密封的形式及无接触的通信方式,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使用寿命接近IC芯片的自然寿命。

优于接触式IC卡的以下几点:1.可靠性更高:与读写器之间无机械接触,避免了由于触点接触读写而产生的各种故障。

2.操作更方便:由于采用了射频电磁波通信,读写器可在10cm内(近耦合卡)对卡操作,无须插拨卡,方便使用。

3.防冲突:有快速防冲突机制,能防止卡片之间出现数据干扰。

4.加密性能好:由IC芯片、感应天线组成,并完全密封在一个标准PVC卡片中,无外露部分。

非接触式IC卡的分类:非接触式IC卡可按卡内集成电路、载波频段、作用距离、供电方式等分类。

1、按载波频段不同可分为:(1)低频卡:主要有125kHz和134.2kHz两种。

大多在短距离、低成本的系统中应用,如门禁控制、校园卡、动物监管、货物跟踪等。

(2)中频卡:主要为13.56MHz。

用于门禁控制和需传送大量数据的应用系统。

(3)高频卡:卡与读写器之间通信使用的频段为高频段,如433MHz、915MHz、2.45GHz、5.8GHz等。

应用于较远读写距离和高速度读写的场合,如火车监控、高速公路收费等。

其天线波束方向较窄且价格较高。

2.按作用距离的不同分为:(1)密耦合卡:有效作用距离为0~1cm。

(2)近耦合卡:有效作用距离为0~15cm。

(3)疏耦合卡:有效作用距离为0~1m。

(4)远距离卡:有效作用距离从1m~10m,或更远3.按卡内芯片供电方式的不同分为:(1)有源卡:有源是指IC卡内装有电池以提供电源,其作用距离较远,但寿命有限、体积较大、成本高,且不适宜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和回流安全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和回流安全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和回流安全综述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简称“城轨交通”)以其运量大、安全环保等特点得到快速发展。

截至2021年底,中国内地共有50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线路,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9192km。

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通常包括地铁、有轨电车、轻轨、市域快轨等。

作为城轨交通的主要动力来源,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供电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和回流安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杂散电流引言近年来,轨道交通的运输规模不断增加,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加便捷的体验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

因为交通运输规模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车辆流动量的增加,这也给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这需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不断消化吸收,努力进行创新和再创新,同时对轨道交通建设的标准与质量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对于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对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而言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轨道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和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尤其是如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技术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为了更好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以及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国内外均加强了对城市轨道的建设。

虽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轨道交通的资金投入方面较为单一;因为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较高所以,政府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其运行等;对于其供电模式而言则仍主要采用的是直流牵引供电,进而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极易出现残压情况,严重制约了轨道运行效率等。

所以,对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而言,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仍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供电模式的优化,从而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依靠电力来实现运作的,其不仅运行速度快,而且准时性高,其荷载量也明显高于传统交通方式,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并且由于在目前主要是采用的直流牵引供电导致其接触网极易出现残压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提升创新能力来对供电系统接触网进行优化改进,提升城市轨道的运行效率。

浅谈AGV车辆的防爆设计

浅谈AGV车辆的防爆设计

浅谈AGV车辆的防爆设计孟雪;吕威【摘要】AGV车辆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移动机器人,它无需人工驾驶,应用灵活,自动化程度高,在智能一体化理念不断革新的汽车、物流等工业领域,由于其较大的需求量,已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和应用.本文简述的是AGV车辆的组成、功能和防爆设计.【期刊名称】《电气开关》【年(卷),期】2018(056)004【总页数】4页(P66-68,73)【关键词】AGV车辆;防爆设计;趋势与应用【作者】孟雪;吕威【作者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1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91 引言AGV是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的简称,是采用充电电池或非接触供电系统作为动力源,由计算机控制,以实现位置移动为目的的无人驾驶的运输工具,又称为自动搬运车。

AGV车辆是移动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能够在计算机的监控下,根据的任务调度和路径设定,精确行走到指定地点,完成一系列取货、送货等作业任务。

相比传统的人工搬运方式,AGV车辆可以充分解放了人工操作,一方面可节约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人工无法介入的危险场所完成货物的搬运,从而保障人的安全。

AGV因其强大的自动化功能,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石化仓储、制造、物流、电子商务多个行业、领域的关注。

随之而来的,在石化危险场所使用的AGV车辆的防爆安全研究也尤为重要。

如何提升AGV车辆在石化等爆炸性环境使用的安全性,做好AGV车辆的防爆设计,符合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 AGV车辆组成AGV车辆由车载控制器、驱动系统、导航传感探测、电源、安全保护元件、车体等几大部分组成。

2.1 车载控制器车载控制器是控制系统乃至整个 AGV 的核心,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和管理AGV 执行搬运作业,车载控制的实现是通过硬件搭建和软件设计来完成。

目前车载控制器的类型有PLC、工业控制计算机、单片机。

2.2 驱动和移动部分由伺服电机、减速机、车轮组成。

非接触式IC卡技术23

非接触式IC卡技术23
接触式IC卡模块及耦合元件而构成的,其中,耦合元件一般 为电磁感应天线线圈,起电感耦合作用。将设计成线圈状的 天线安放在承载薄膜的上面,且用适当的连接技术将其与芯 片模块连接在一起。天线的制造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绕
制工艺、布线工艺、丝网印刷工艺和蚀刻工艺。非接触式IC
卡的薄膜结构如图3.3所示。
第3章 非接触式IC卡技术
第3章 非接触式IC卡技术
第3章 非接触式IC卡技术
3.1 实训4:非接触式IC卡的访问操作与存储结构 3.2 非接触式IC卡概述 3.3 非接触式IC卡的工作原理
3.4 非接触式IC卡芯片技术
3.5 非接触式IC卡接口设备内核技术 3.6 实训5:非接触式IC卡的读写控制 3.7 其他类非接触式IC卡技术 思考题
覆盖薄膜 冲压成形的薄膜 连接技术
填充物
天线 承载薄膜 覆盖薄膜
非 接 触 式 IC 卡 芯 片
图3.3 非接触式IC卡的薄膜结构
第3章 非接触式IC卡技术
2) 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 典型的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也称为“阅读器”)包含有高
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与卡连接的耦合元件,
如图3.4所示。由高频模块和耦合元件发送电磁场,以提供非接 触式IC卡所需要的工作能量以及发送数据给卡,同时接收来自 卡的数据。此外,大多数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都配有上传接口, 以便将所获取的数据上传给另外的系统(个人计算机、机器人控 制装置等)。
(1) 与接触式IC卡相类似,按卡内集成电路的不同可分为存
储器卡(片内只含有EEPROM存储介质),逻辑加密卡(内含加密 逻辑和EEPROM,如Philips的MIFARE STAND/LIGHT、 Siemens的SLE44R31/35),CPU卡(内含CPU、EEPROM、RAM 及固化于ROM中的片内操作系统COS,甚至用于密码运算的写 处理器CAU,如OTI的EYECON)。

交叉带式邮件分拣机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交叉带式邮件分拣机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2,2021交叉带式邮件分拣机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马俊强,陈炳森,姜金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南宁530023)摘要:结合多年的设备运(行)维护工作,对交叉带式邮件分拣机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设备常见故障及其产业(修 改为“生”)的原因,提出了故障处理方法及设备优化改进方案设备经过优化改进之后,故障率明显下降,收到了较好的 效果,可供相关技术人5借鉴。

关键词:故障分析;故障处理;分拣机;优化改进中图分类号:TB492 文献标识码:A 〇刖S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快递 物流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同时,客户对于快递的时 效性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解决人工分拣的 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快递物流行业纷纷 引入并采用网络控制、全自动化、高效率的分拣设备 来完成物品的快速分拣工作。

图1为快递物流常用的交叉带式邮件分拣机,由主驱动带式输送机和载有小型带式传送机的台车 (简称“小车”)联接在一起组成,与小车上的带式输 送机成交叉状布置。

带式输送机由直线电机驱动运 行在环形轨道上,小车通过CPS非接触供电系统获 取工作电源,并通过无线网络通信的方式与主控制 系统连接。

当小车经过固定安装的条码阅读器时,阅读器获取小车上的邮件条码信息并传回主控系统,主控系统再根据分拣的要求将有关信息传至小车。

当小车移动到相应的分拣位置时,小车上的输送带 动作,完成把邮件分拣送出的任务。

该类型分拣机在 邮政、快递分拣场景中广泛应用。

图1交叉带式分拣机文章编号:1672-545X(2021 )02-0210-03由于分拣机需要采集的信息比较多,又采用网 络通信的方式进行设备组网联控,因此,网络通信故 障就成为分拣机最常见的故障,一旦出现故障,会导 致整个分拣系统停运,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甚 至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随着分拣规模的扩大,分拣 机上配置的小车以及检测和识别设备也越多,进一 步影响到分拣机工作的可靠性,因此,研究分拣机的 常见故障,分析故障原因,提出处理和改善意见,具 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接触式供电系统武汉科技大学“学科基础课程群设计”报告条目摘要........................................................摘要..........................................................二1实验任务和要领探索 (1)| The.............................................1 1.2实验要求.............................................1 1.3实验结果解释.................背景.............................1 2非接触供电系统..........................................2 3无线传输原理 (3)3.1微波无线能量传输...................................3 3.2电磁感应无线传输...........................................3 3.3电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4 4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5)4.1能量传输系统的组成...........................................5 4.2耦合谐振系统..........................................5 4.3能量传输过程及其原理和方程.........的方案设计...................5 5非接触供电系统.. (6)5.1高频振荡器电路设计 (7)5.1.1设计方案.............................................7 5.1.2晶体振荡器电路的原理.............................9 5.2功率放大器设计.. (9)5.2.1功率放大器原理................................10 5.2.2功率放大器的分类................................10 5.2.3设计方案......................................11 5.2.4功率放大器电路图..............................12 5.3交流/ DC电路方案.............................................12 5.4耦合线圈 (13)5.4.1线圈电感 (14)武汉理工大学报告5.4.2线圈互感的最佳频率范围 (14)5.4.3..............................15 5.5电路总图和单元电路......................的实现和测试................15 6计划 (17)6.1 DC电源................................................17 6.2高频晶体振荡器电路...........................................17 6.3高频功率放大器..............................................18 6.4桥式整流器电路.............................................19 6.5实现无接触供电................................根据196.6的实验结果和解释,迈克尔·法拉第在XXXX年发现了.............................................磁场改变后,电线周围会产生电流,这为电能的无接触传输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1913年,法国航海家和网球运动员罗兰·伽罗斯(Roland Galos)问自己是否能从地面为飞行器提供动力。

在年的XXXX,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无线电力传输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他们用两米外的电源“穿过地面”点亮一个60瓦的灯泡在XXXX,在实习生技术峰会上,研究人员声称该技术可以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从而打破了电线的束缚。

如果这项技术得到应用,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再需要电线和插座,手机充电比打开蓝牙更简单。

只要你在某个区域,手机就可以一直充电。

同样,笔记本电脑也不必担心电池没电。

甚至,可能没有电网的概念,我们不再需要电线了。

这极大地鼓励人们研究无线能量传输的具体方法。

2武汉科技大学“学科基础课程群设计”报告3无线传输原理根据电能传输原理,WPT技术可分为三种类型:射频或微波WPT、电磁感应型WPT、电磁谐振型WPT,分别介绍如下3.1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所谓的微波WPT是一种使用微波(频率在300兆赫和300千兆赫之间的电磁波)作为载波在自由空间无线传输电磁能量的技术微波源用于将电能转换成微波,微波由天线发射,经长距离传播后由天线接收,最后通过微波整流器等再次转换成电能使用。

微波频率传输的“方向性和可穿透的电离层”等特点,使得这种能量传输方式早在XXXX早期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在远距离甚至超远距离的能量传输场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微波WPT主要用于微波飞机、卫星太阳能电站等远距离传输场合,其中卫星太阳能电站已成为美、日等国大力发展的重要空间项目,是人类应对能源危机的有效战略。

目前,制约微波WPT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在于高效微波整流器件、大功率微波天线和大功率微波电磁场的生物安全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然而,由于高工作频率和低系统效率,微波WPT 不适合能量传输距离短的应用。

3.2电磁感应无线传输电磁感应WPT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技术,利用一次侧和二次侧分开的变压器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供电方式都采用这种技术。

典型应用包括新西兰国家地热公园的30kW电动客运车辆和Splash power公司的无线充电器。

可见,电磁感应WPT技术可以有效实现低功耗消费电子产品和大功率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系统的无线供电。

但是,电磁感应WPT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传输距离短,效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急剧下降;传输效率对非接触式变压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的错位非常敏感3武汉科技大学“学科基础课程群设计”报告3.3电磁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电磁谐振WPT是由XXXX麻省理工学院索利亚一中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的一项突破性技术他们使用两个具有相同固有谐振频率的铜线圈(为了描述方便,称为“变压器”)。

在谐振激励条件下(即激励频率等于线圈的固有谐振频率),60W灯泡在2m距离处成功点亮,变压器效率达到40%降低了电压互感器绕组之间位错的敏感性。

长野日本无线公司提供了一次和二次绕组相互垂直的实验图片。

此外,通过利用谐振模式对激励频率要求的严格性,可以通过合理地设置激励频率向指定的电器供电,从而提高安全性。

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实验化,缺乏对应用和工程设计具有定量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然而,由于能量的有效耦合,电磁共振WPT无疑将成为WPT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与非接触感应充电技术相比,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在传输距离上更具优势。

与电磁波形式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相比,磁耦合共振无线能量传输具有非敏感方向性、非辐射性等优点。

4武汉科技大学“学科基础课程群设计”报告4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4.1能量传输系统组成能量传输系统包括电源端和负载端两部分电源端子包括由导线缠绕并与电容器并联的线圈(源线圈),以及用于向线圈提供电能的高频电源;相隔一定距离的接收端包括由另一根导线缠绕并与电容器并联的线圈(接收线圈)和消耗线圈电磁能量的负载4.2耦合谐振系统的线缠绕的线圈可以看作是由电感和电容连接而成的谐振体。

谐振体中包含的能量在空间中自由振荡,其自谐振频率在电场和磁场之间,产生以线圈为中心、空气为传输介质的时变磁场。

与谐振体相隔一定距离的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谐振体感应出磁场,感应出的磁场也可以以其自谐振频率在电场和磁场之间的空间自由振荡,同时磁场能量在两个谐振体之间不断交换,从而产生以两个线圈为中心、空气为介质的时变磁场共振体中的电场能量和磁场能量振荡交换,同时共振体之间也存在以相同频率振荡的能量交换,即两个共振体形成耦合共振系统。

4.3的能量传输过程及其遵循的原理和方程的源线圈被提供正弦电流,该电流在线圈电感周围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磁场并对电容器充电。

线圈电感接收线圈感应磁场,产生电动势,同时给电容器充电当正弦电流的频率等于线圈的谐振频率时,源线圈电流的方向改变,而交变磁场的方向改变,接收线圈感应电动势,并且接收线圈的电容放电正弦电流的方向周期性变化,接收线圈的电流逐渐放大,直到接收线圈的电磁能量达到最大。

如果系统没有负载(包括线圈的寄生电阻)并消耗能量,源线圈和接收线圈两侧包含的能量交替达到最大值(两个线圈在每个时刻包含的能量之和)如果每个系统都有消耗能量的负载,源线圈将不断向负载线圈传输能量,实现无线能量传输根据全电流定律,源线圈周围产生的磁场应遵循以下公式:公式2-15J1-武汉理工大学报告“学科基础课程群设计”中源线圈的传导电流密度;源线圈的位移电流密度;源线圈周围产生的H1磁场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接收线圈感应的电动势应遵循以下方程:方程2-2方程E2-接收线圈感应的电场强度;B12——源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铰链的磁场;μ0-真空渗透性J2 = γ E等式2-3等式2-3表示接收线圈中电场E和电流密度j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负载消耗能量,源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铰链的电磁能量通过使用矢量磁势来计算:W2 = ∫A12?在J2公式2-4中,W2——是源线圈和接收线圈交替振荡的磁场能量/电场能量;源线圈在接收线圈位置产生的A12矢量磁势源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交流无功功率由公式2-4得出,如下所示:Q2= dW2/ dt=(∫A12?J2 dV)/ dt=d(i2?ψ 12)/dt公式Q2——在公式2-5中——接收线圈中包含的无功功率;源线圈和接收线圈的ψ12耦合磁通链当磁场是单频激励源时,功率表达式2-5简化为集中参数形式:Q = j??M?公式2-6中的ω1-源线圈激励的磁场角频率变化;I1,2-源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电流;线圈的磁场效应可以看作是两个线圈之间的互感。

耦合谐振系统的子参数包括线圈自感、互感、谐振电容、线圈电阻和消耗电能的负载电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