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及其现代思考

合集下载

论科举考试的历史功能及其现代启示

论科举考试的历史功能及其现代启示
第2 8卷 第 4期
Vo 1 . 2 8 No .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X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到 了重要 的作 用 。中 国历 史上 所采用 的选 官制 度有 很 多种 , 其 中主要有世 袭制 、 任 子制 、 察举制、 九 品 中
部 可作 为考 试 的题 目 , 撰写数 百篇八股文 , E l 夜 背 诵 。考 试 时 , 把适 当的一篇 , 一字 不漏 照抄 一遍 。就 像 现代 的股 票一 样 , 中彩 时就成 为进士 , 被任 命为 官 员, 从此前途无量 , 官运亨通 ; 买不 中时, 则 落 第 而 归, 下 次考试 再 来 。知 识 分 子不 能 接 触 其他 任 何 书 籍, 因为考试 用 不 到 , 看 了会 被 当作 不 务 正 业 , 为 人 所 耻笑 , 最后 导 致所 谓 的 知 识 分子 都 没 有 自己 的思 想, 更 别提 有 自己 的感 情 。只知 道如 何作“ 八股 文” , 如何做 官 , 它严 重 摧 残 了 中 国古 代 士人 。学界 普 遍 认 为科 举考 试在 唐 宋 时期 起 到 了积极 的进 步 作 用 , 而在 明清 时期带 来 的主要 是负 面 的影 响 。然而 笔者 认 为这 仍然 值得 商 榷 , 科举 考试 至 今 已经 废 除一 百 多年 了 , 百 年 以后该 如何看 待科举 , 在 激烈 争论 的时 候, 我 们 能否从 历史 的与 逻辑 的角度 重新 审视科 举 ?

科举制度论述题

科举制度论述题

科举制度论述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创举,自隋唐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旨在通过公平竞争选拔人才,为国家培养出一代代优秀人才。

下面将详细阐述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主要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

2.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增加了制科、特奏名等,扩大了选拔范围,使得更多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同时,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注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

3.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考试内容更加严谨,考试程序更加严格。

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三、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失衡,但在另一方面,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正是科举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现代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及注重实际能力考查的特点与科举精神一脉相承。

2. 提高了人才的素质和竞争力
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注重实际能力,现代高考制度也强调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考查。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素质和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明清的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影响

明清的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影响

明清的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影响明清之际的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而作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对于明清的科举制度和其社会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些特殊与普遍的与现代社会不相同的价值观和观念。

科举制度起源于唐代,但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则是在明清时期,这一制度的核心是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国家官员素质,塑造中国传统的士人文化和价值观。

据文献记载,科举制度于明朝中叶正式确立,并且在明清时期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科举考试以文化水平为标准,而不是财富或者社会地位。

每个考生都有平级的机会,政治背景、家世等方面的考虑都不会影响到结果。

因此,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几百年来实行民主选拔制度的重要体现,保证了平等和公正的选拔机制。

科举制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科举制让士人文化充盈于整个中国社会,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士文化”,这种文化强调礼仪纲常、恪守道德、重视知识和学问,这也直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其次,科举制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知识流动,因为考试地点每年都在不同的城市,而入选为举人后,可在全国各地通行,从而推动了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说,科举制度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流动性强的知识社会,这种强调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选拔机制,不仅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

第三,科举制在国家文化建设和政治治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科举考试,选出来的优秀人才可以服务于国家的行政、文化和科技部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此外,科举制度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政治控制手段,从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平民和商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并且维护了士大夫阶层的统治地位。

但是,科举制度在明清之后也遭受到了种种批评与质疑,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中国,科举制不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要,逐渐被废除,这也表明,一个社会制度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举制度影响

科举制度影响

科举制度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的时间,对中国封建社会及其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影响了政治体制。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现了选拔人才的公平与公正,减少了权贵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能。

科举制度为政治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人事制度,减少了人事上的偏袒和虚职现象,提高了政府的专业化和效率。

其次,科举制度影响了社会结构。

科举制度取消了出身地位对官员任命的影响,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这使得人们获得官位的机会更为平等,社会上的精英阶层更加多元化,阶层流动性提高。

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为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向上流动的途径,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再次,科举制度影响了文化传承。

科举制度注重文化素质和学问才能的考察,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和知识传承。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学问成为一种追求,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文化向上。

科举制度使得对经典著作的研习和理解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激发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动力。

科举制度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的文化精英,为中国古代的文化积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科举制度影响了经济发展。

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导者和高级干部。

他们在各级政府中任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为社会中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

科举制度也对教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政治体制,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经济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成为一个拥有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也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科举制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之思考

关于科举制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之思考

关于科举制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之思考为政重在择人,这是中国古代行政文化的重要观念之一。

纵观中国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选拔官吏的途径和方法也有所变化,包括世袭制、军功爵制、察举制、纳赀制、恩荫制以及科举制等等,其中对后世尤其现代官僚选拔制度影响为深远的是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兴起过程追溯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以隋代周。

隋朝统一后,随着世家贵族日益没落、寒门地主势力不断提升,九品中正制的流弊阻碍了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隋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隋文帝杨坚大力改革政治体制,开始推行三省六部制度。

而之前的荐举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统治需要,如何有效地实施人才选拔,以充实建立起来的官僚机构,成为摆在隋朝统治者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杨坚在对传统人才选拔制度,即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继承的基础上,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为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不断发展变革,迎合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以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统治者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使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

因而使科举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中后期主要的官员遴选制度。

二、科举制历史作用探寻张希清对科举曾下过一个定义,即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确切地说明了科举制度的实质和目的乃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且士人皆可自由报考,主要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录用与否。

正是这样一种制度延续了近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之所以能有效施行这么多年自然与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发挥的作用分不开,具体分析如下:(一)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缓和社会地位差异带来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巩固吸纳全社会优秀人才,官吏选拔机制本应足够开放,但以往在官吏选拔制度上存在着血统、门第、财产等方面的限制,科举制的出现就克服了选拔渠道狭窄的弊病,打破了世家贵族对行政权力的垄断,以科考成绩为选拔依据,使得下层家庭出身的人也能通过科举考试这一相对公平的竞争程序踏入官僚队列。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制度下,学生们通过一系列考试来竞争官职,这不仅帮助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也加强了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

本文将详细探讨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流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隋代,当时的皇帝杨坚通过这一制度选拔人才,使隋朝得以统一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

此后,宋、元、明等朝代也继续沿用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流程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1. 乡试:乡试是第一次考试的阶段,考试对象是来自不同地区的考生。

乡试采用匿名制,考生需要回答文学、经学和世界史等方面的问题。

2. 会试:会试是第二次考试的阶段,考试对象是乡试合格者。

会试通常在京城进行,考生需要回答更加深入的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

3. 殿试:殿试是最后一次考试的阶段,考试对象是会试合格者。

殿试在皇帝的宫殿中进行,考生需要亲自向皇帝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政策建议。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促进社会流动: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世袭制度,让更多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这一制度为贫苦家庭的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社会公平。

2. 培养人才: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石。

通过科举考试,优秀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培养和选拔,并最终担任重要的政府职位。

科举制度为中国朝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官员,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3. 加强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科举制度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社会。

通过考试,政府可以评估和选拔合适的官员,从而巩固统治者的权力和影响力。

同时,科举制度也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促进社会流动、培养人才以及加强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

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

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

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

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

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

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

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

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

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本文概述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机制,对唐代乃至后世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唐代社会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然后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的推动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今天的人才选拔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选拔人才,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但此时的科举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科举考试主要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主要考察儒家经典,进士则主要考察文学才华。

随着唐朝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扩大,增设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涵盖了法律、书法、数学等多个领域,为选拔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渠道。

到了唐高宗和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考试内容更加广泛,考试形式也更加规范。

唐朝还实行了“乡贡”和“府试”制度,使得更多地方的士子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还建立了“贡院”作为科举考试的专门机构,进一步提高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科举制度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利益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门阀世袭的旧有格局,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期2008年1月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alofXiangt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01.30No.1Jan.2()08

千年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及其现代思考毛丽萍屯明沣

(濑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如考试机会的公平开放,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阅卷方式的公平以及对“高危人群”能不违公平等,这些都是科举制得以长久绵延的重要原因。同时科举对现代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制度的完善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科举制;公平;现代思考中图分类号:C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82(2008)01—0183—02

在1300年的时问里面,科举制度以超平寻常的稳定感、公平性给普通的民众咀一种信赖感。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抵制了血缘、门第、身份、名望、特权、钱财等对选拔人才的干扰因素,所以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长久。科举制废除至今一百来年了,百年来人们一直对它褒贬不一。其实,当我们冷静、科学、理性地对它重新思考,不难发现,它蕴含着珍贵的公平选考理念,对当今的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选调人才制度、公司招聘人员制度等仍具有借鉴意义。一科举制度公平性的具体体现(一)参考机会的公平开放据档案资料显示,在科举制度下,考试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考生的来源上包括了在校生和校外自学者两种,体现出公平开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身份、阶层的限制。历代虽对报考者有一定的资格限制,如唐宪宗元和二年规定:“举人曾为官司科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关贬黜。”HJ但这些限制都不是身份、宗族方面的。第二,没有严格的职业限制。当时除娟、优、隶、卒等“贱民”外,其他人均可参加考试T2J。而这部分人在总人13中所占比例非常小+且他们的身份是可以改变的,其后代也是可以应举的。可见,科举制度使得绝大多数下层的知识分子都有人仕的机会,反映了科举的开放公平性特征。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比较,科举制的开放公平性是显而易见的。察举重在道德评判,且以行为表现、典型事例为据,极易作伪造假;且道德标准很难以客观、公正、划一的尺度去衡量、验证,这就容易造成举主任人唯亲、鱼目混珠,被举者矫情造作、欺世盗名;即便属实,品德良好,也不等于治事施政能力有保障。而九品中正制度兼顾德才和门第家世,品第人物,列为九等,按品级授官。即具备一定的门第身世才能为官,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有机会成为官员的【引。(二)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为防止在考试的过程中发生舞弊行为,各朝在科举考试时均采取了甚为严密的防范措施。首先,安排了专门的考试场所——贡院。贡院四周用高墙围住,围墙上还布满荆棘。以此来保证考试的严肃性,防止考场内外的通风报信。其次,贡院建筑三道门之一的龙门.是考生进考场的搜检通道。清朝时搜检十分苛刻严厉,至考试口,考官不仅要搜检所有物品,而且还要搜检考生的衣服,如若发现考生挟带片纸只字,则依科场条例,先戴枷示众一月,问罪发落。搜检宫役“知情容隐者”坐狱。第三,贡院内部建筑有一部分被称为明远楼,它是考试监临、外提调、巡察等官员登临的建筑,他们登楼眺望,居高临下,全考场的情况一览无余,可以观察考生、吏役等有无作弊行为。第四,贡院内考生考试和住宿的地方称为号舍。它们犹如蜂巢,每问号舍三面用墙围住,南面没有门。每场考试一般都是前一晚人场、次日考一整天,第二天才能出考场,因而考生坐卧、写作、饮食等都在号舍及号巷中。在清朝的114名状元的录取中,尚未发现一个是靠打通关节或其他舞弊方式得来的。严密的科考制度对防范作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贡院的考试只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环节,从整体上看,科举制的考试又是多层次的。唐代分为州县预备试和吏部省试两级。宋代发展为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明清时则进一步完善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各个层次的考试都有一定的防弊措施【4』。多层次的考试,不仅对于保证选取人才的可靠性、正确性与客观性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然,就整个封建社会而言,是不可能完全摆脱“任人唯亲”的,但科举制度的层层考试,对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只凭门第、裙带进身者来讲,毕竟是一道道严峻的关卡。(三)阅卷方式求公平在科举制度中,为保证评阅斌卷的公平,历代均采取严密措施以防范作弊行为,有效的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从档案材料里得知以下几种阅卷方式。其一是糊名法。即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密封阅卷。实行这一方法有相关的背景因素。唐代科举考试成绩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如进士科允许“基荐”和“通榜”,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应进士科者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

收稿日期;2007—09—9_5作者简介:毛丽萍(1968一).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务秘书,馆员,主要从事档案管理和教学管理的研究。183

 万方数据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推荐,以提高知名度并获得及第的机会悼j。考试与推荐、自荐相结合,这对克服一试定去留的局限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时间一长问题便随之而来,一是走后门现象、依靠权势求取科第的做法也大行其道,“公荐”实际上变为“私荐”;二是考生呈送的平时诗文作品有许多是假他人而无法判明。针对这许多的弊端,后周时在常科贡举中又实行糊名考试。糊名又叫弥封、封弥,就是将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家世等密封起来,实行糊名编号评卷,是为防止考官看到应试者的姓名而假公济私。同时也使考官不得根据自己之爱憎而影响评卷与录取的公平性。

其二是誊录法,其目的在于避免阕卷者通过考生自己徇私舞弊。因为糊名后考官还能看到应试者的字迹或事先商定的碚记。为了使考官无法通过辨认字迹以定取舍,当时考完后“别录本,去其姓名”,即将试卷另外誊录副本,这就是誊录法。也就是说考生试卷收齐后,先交给编排官,将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的卷首裁掉或封起来,在试卷上表明号码,然后交给弥封的官员,昔录对读以后才送给考官阅卷。其三是双重定等第法。双重定等第法减少了阅卷的主观随意性。考生试卷在第一次考官阅卷以后,再将试卷上给的等第弥封起来,再由副考官评阅,最后送给详定官拆开等第的封条。看前两位阅卷者所给的等第的差别,平衡以后,确定等级名次,最后再根据字号、姓名登录最后等第。由于采用双重定等第的方法,初考官和复考官互相不知他人所定等第,减少了阅卷的主观随意性。起初详定官对比两位阀卷者所打的等第时,如果等第大致相同时则已,不同则再详细评阐其程文,或按起初或按复考所定等第,以较近者为最后成绩,不能另外再定等第。到后来,才发展为详定官可以别立等第。这种双重定等第法,一份试卷要经过三位考官的评阅,相当周密严谨。它能够有效地防止主观试题出现大的误差+还被现代一些考试所采用。【四)对“高危^群”能不违公平“高危人群”指与考官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群人。由于参考机会的公平性而不能限制这些人参加考试,因而采用特殊的机制防范作弊行为是十分必要的。档案资料显示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方式是别头试、锁厅试防范特殊考生别头试是特为知举官及与科举考试有关人员的子弟、亲属专门举办的考试,以防“假托宗枝,迁就服属”。剐头试的普遍实行,有助于裁抑子弟,奖进寒士。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朝廷对寒门学子制度上的公平。宋王朝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现任官员他们的应举实行专门的“锁厅试”。规定凡参加省试的现任官员,必须由所在长吏,“先考试艺业,合格者始听取解。如至礼部不及格,当停现任。其前后考试官、举送长吏,皆重置罪。”。锁厅制既允许现任官员参加了考试,又杜绝因他们所任的官职而产生的腐败现象。这一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举考试制度的公平。第二种方法是锁院回避防考官受请托在科举考试中,对考官采取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措施。唐代首创考官回避制度,规定考官有亲戚参加科举考试国{另外设立试场,委任其他官员主试,这就是上文说到的“别头试”。宋代正式建立了锁院制度,知贡举官一经任命须立即进贡院隔离,和家人也不得见面,防走漏消息和通关节,这称之为人闱。清代又严格规定,凡参加乡试会试所有人员的亲属应回避。“或另试,或题由钦命”还要求同考官“同省相回避”,“令不同省房官二人同阅”卷,“互相察觉”。科举实行的锁院制,锁院之后临时集体商定草拟试题,边刻边印,并指定专人管理试卷。184二科举制度公平性的现代思考在现当代的用人选拔制度上,很大程度上都吸取了科举制公平性的原则。{_一)日趋完善的高考制度科举制度与古代的其它选拔制度乃至现当代的考试制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国文革时期的高考制度,我们姑且不论文革期间高考的4年中断,就是到了1972年,尽管大部分高校恢复了招生工作,但还是取消了文化考试,家庭出身、政治表现、路线觉悟等作为选拔学生的主要标准,对文化程度的规定则只要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即可,文化标准从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标准。如在招生办法方面,尽管以“自愿报名、”为招生的行为准则,但实际上“自愿报名”其是一个幌子,“地富反坏右”等“黑五类”子女是无报名资格的,即使是有报名资格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也是“基层不敢送,领导不敢批,学校不敢收”;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等环节几乎成了“走后门”的代名词。【4J这一时期的高考制度在公开报名、择优录取方面实际上还不如古代科举制度,科举且废至今百年,但其所体现的“至公”思想对当代甚至将来的考试制度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国高考制度是继承了科举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各种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选拔制度,其公平性也体现在很多方面,所有能力相同或相近的青年,无论其出身、收入、地域、种族或性别,都享有同等的高等学校入学的机会。同时也力求讲究科学性,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公平性与科学性往往发生冲突。(=)炙手可热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当代公务员选拔制度正是在科举取士的继承与扬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报考条件上与科举制极为相似。科举制实行逐级考试制度,公务员选拔制度对学历、文凭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表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要有水平资格。有了一定的文凭只是具备了报考的资格,还不一定能成为领导。正如科举制中考生在成为进士之前,其经历的所有考试都只是一种资格考试,只有会试和殿试的考中者才能被任命为官。现在的公开选拔在这点类似于会试和殿试.台格者经严格考核后,才可根据其所报职位,被授予相应的钡导职位。可见,科举制度它所蕴含珍贵的选考理念是值得借鉴的。当代公务员选拔制度在公开选拔过程中,笔试监考严格、面试有监督员,以确保选拔工作的公平性,监考、监督虽不像科举时代“恐怖”,但不同时代的作法其作用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除了高考制度及公务员选拔制度之外,科举制度还在很多方面多多少少地影响着我们,同时,我们还在思考,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毕竟是建立在其有效防舞弊的基础上的,这对我们现今防止拉裙带关系、确保做到任人唯才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