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研学旅行专题课程方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探索自然奥秘,传承文化精髓》研学旅行专题课程二、课程背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程旨在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三、课程目标1. 了解研学旅行活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 通过实地考察,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分析能力。
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1. 研学旅行前的准备- 研学旅行目的地的选择与介绍- 研学旅行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研学旅行所需的物资准备2. 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活动- 参观自然景观,了解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 走进历史遗迹,感受历史文化底蕴- 参与互动体验,体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开展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等3. 研学旅行后的总结与反思- 撰写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交流研学旅行中的收获与感悟- 总结研学旅行活动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五、课程实施1. 时间安排- 研学旅行活动为期3-5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地点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址、民俗风情村等地。
3. 组织形式- 采用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担任研学旅行活动负责人。
4. 安全保障- 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确保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 配备充足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
六、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 学生根据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2.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3. 家长评价- 家长根据孩子的表现,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评价。
4. 研学旅行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心得体会、摄影作品、视频等形式,展示研学旅行成果。
七、课程资源1. 教材与资料- 编写研学旅行专题课程教材,收集相关资料。
研学旅行课程计划方案模板

一、方案概述1. 方案名称:XX学校XX年级XX主题研学旅行课程计划2. 方案背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特制定本研学旅行课程计划。
3. 方案目标: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研学旅行主题及内容1. 主题:XX主题(如: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科技创新等)2. 内容:(1)参观XX地标性建筑或博物馆,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2)参与XX实践活动,如植树、环保、手工制作等;(3)体验XX民俗风情,了解地方特色文化;(4)进行XX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5)开展XX户外拓展活动,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三、研学旅行时间及地点1. 时间: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2. 地点:XX省XX市(具体地点根据主题选择)四、研学旅行组织与实施1. 组织:(1)成立研学旅行领导小组,负责研学旅行的整体规划、协调与监督;(2)各班成立研学旅行小组,负责本班学生的研学活动组织与实施;(3)邀请家长代表参与研学旅行活动,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2. 实施:(1)制定详细的研学旅行行程安排,包括每天的行程、活动内容、时间安排等;(2)提前与研学旅行目的地联系,预订门票、住宿、餐饮等;(3)为每位学生配备研学旅行手册,记录研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4)安排专业讲解员,为学生讲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5)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五、研学旅行评价与反馈1. 评价:(1)对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活动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团队协作、纪律性、实践能力等方面;(2)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评价,包括课程设计、实施效果等方面;(3)对研学旅行活动组织与实施进行评价,包括组织协调、安全保障等方面。
2. 反馈:(1)收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研学旅行课程;(2)总结研学旅行经验,为今后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参考。
六、经费预算1. 交通费:根据实际情况计算;2. 住宿费:根据实际情况计算;3. 餐饮费:根据实际情况计算;4. 门票费:根据实际情况计算;5. 其他费用:如保险费、资料费等。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一、课程主题“探索自然奥秘,领略人文魅力”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所参观地区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掌握一定的观察、调查和研究方法,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和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时间具体时间,共X天四、课程地点详细地点五、参与人员具体班级或学生群体六、课程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对研学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路线、景点和相关活动安排。
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料和工具。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安排一名组长,并明确小组任务和职责。
2、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学地点的基本情况。
准备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如笔记本、笔、相机等。
参加行前培训,了解研学活动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
七、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第一天:上午:出发与抵达学校集合,乘坐大巴前往研学目的地。
途中进行安全教育和课程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
下午:自然探索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观察动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生存环境。
由专业的讲解员介绍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保护措施。
学生分组进行生态调查,记录观察到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
晚上:小组讨论与总结各小组分享当天的观察成果和心得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保护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培养环保意识。
第二天:上午:人文历史考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当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
观看历史纪录片,加深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理解。
下午:传统文化体验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如剪纸、陶艺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了解饮食文化。
晚上:文化交流晚会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并分享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_设计模板

一、方案背景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特制定此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二、课程目标1.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研学主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科需求和地区特色,确定研学主题。
2. 研学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文化场馆等。
3. 研学活动:(1)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址等,了解相关知识和文化。
(2)实践活动:开展实地调研、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团队协作: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文化交流:组织学生与当地居民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课程实施1. 研学时间:根据学校安排和研学地点的交通情况,确定研学时间。
2. 研学人数:根据班级人数和研学地点的承载能力,确定研学人数。
3. 研学师资:由学校教师、专业导游和研学基地工作人员组成。
4. 研学流程:(1)前期准备:制定研学计划、购买门票、安排住宿、联系交通等。
(2)研学途中:讲解研学主题,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
(3)研学结束:总结研学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程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研学旅行的满意度。
2.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
3. 家长评价:通过家长会、电话沟通等方式,了解家长对研学旅行的看法。
4. 学校评价:根据研学旅行的整体效果,评价课程的实施情况。
六、课程保障1. 安全保障: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安全。
2. 资金保障:合理规划研学经费,确保研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研学旅行课程资料方案模板

一、方案背景为了贯彻落实我国教育部门关于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特制定研学旅行课程资料方案。
二、课程目标1. 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自然、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认知。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自律能力和环保意识。
4.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 研学主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研学主题,如: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科技创新、民俗风情等。
2. 研学路线:结合研学主题,规划合理的研学路线,确保研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 研学课程:(1)基础知识:根据研学主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等方面的资料。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动手操作、互动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讲座交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启发。
(4)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研学过程中的所学所感进行总结和展示,如制作手抄报、撰写研学日记、拍摄照片等。
四、课程实施1. 时间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研学旅行时间,确保研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2. 组织管理:成立研学旅行领导小组,负责研学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
3. 实地考察:提前安排好交通、住宿、餐饮等事宜,确保研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 安全保障: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研学活动进行评价。
五、课程资料准备1. 研学主题资料:收集与研学主题相关的书籍、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研学路线资料:收集研学路线上的景点介绍、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资料,让学生提前了解研学目的地。
3. 实践活动资料: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材料、指导手册等。
4. 安全教育资料:制作安全教育宣传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一、课程背景。
研学旅行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实地考察、实践活动等形式,深入了解社会、自然和人文知识的学习方式。
研学旅行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团队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三、课程内容。
1. 实地考察,选择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科技馆、博物馆等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和人文的魅力。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农耕体验、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体验生活的乐趣。
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宣传、义工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4. 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游戏、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课程安排。
1. 研学旅行时间,每学期安排一次研学旅行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2-3天。
2. 活动安排,根据学生年级和学科特点,安排不同的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内容。
3. 师生配比,每次研学旅行活动由专业老师和教育助理带队,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课程评估。
1. 学生评估,学生参与研学旅行后,填写学习感悟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价。
2. 教师评估,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表现等方面。
3. 家长评估,家长对孩子参与研学旅行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成长和改变等方面。
六、课程效果。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引言:随着人们对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研学旅行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的教育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个研学旅行课程方案,旨在提供一种根据研学原则设计的完整课程体系,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1. 课程目标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
2. 课程内容研学旅行课程将参观各种实地场所和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相结合,以下是可能包含的内容:2.1 文化体验学生将参观历史古迹、艺术博物馆等,了解并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通过亲身接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2 自然探索学生将前往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机构等,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制。
同时,学生将有机会亲手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实践活动,培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2.3 社区服务学生将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如帮助当地农民工、参与废品回收等。
通过实际行动,学生将学习到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2.4 特色工坊学生将参与特色工坊活动,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当地特色舞蹈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将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 学习方法为了确保学习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学习方法:3.1 状态管理学生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状态,包括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积极的思维方式等。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体验中。
3.2 导师指导我们将配备专业的导师,他们将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日常管理。
导师将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3.3 小组合作学生将被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之间将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这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书面报告、小组展示、个人演讲等。
这些评估方式将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
5. 结语研学旅行课程方案旨在通过参观实地场所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课程名称】:XXX研学旅行课程二、课程背景【课程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学旅行课程旨在通过走出校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生活,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课程内容【课程内容】:1. 研学旅行主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主题,如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科技创新等。
2. 研学旅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研学旅行地点,如历史文化名城、自然风光景区、科技园区等。
3. 研学旅行活动:(1)参观考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博物馆、科技园区等,了解相关历史、科技知识;(2)实践体验:参与当地特色活动,如手工艺制作、民俗体验、户外拓展等;(3)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主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知识讲解;(4)交流互动:与当地居民、同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增进了解,拓宽视野。
五、课程实施【课程实施】:1. 研学旅行时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合理安排研学旅行时间,确保学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2. 研学旅行组织:成立研学旅行领导小组,负责研学旅行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安全管理。
3. 研学旅行师资:选拔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研学旅行经验的教师担任研学旅行导师,确保课程质量和学生安全。
4. 研学旅行安全: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确保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安全。
六、课程评价【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对自身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2. 同学互评: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分享研学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走近文物触摸历史济水探源”一、课程背景及设计思路济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的文物大市。
济源曾为夏朝之都城,春秋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自隋朝设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
目前保留已确认不可移动文物有948余处,其中济渎庙、奉仙观、延庆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渎庙是历代帝王供奉祭祀济渎水神的场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四渎古建筑群,庙内碑碣石刻,是研究济源历史文化、皇家祭祀、名人书法的珍贵实物资料;庙内的小北海是济水东源。
延庆寺,济水西源龙潭旁边,“龙潭夜月”被誉为济源九景一。
寺院里的舍利塔承袭了我国早期佛塔风格,是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寺内环境优美,人文故事丰富。
奉仙观主殿三清大殿大胆豪放的建筑手法,非常罕见。
立于院内的太上老君石像碑,记述了五帝、三代、秦汉至南北朝君王的功勋,更是称颂大唐盛世的功业。
本课程通过设计听旨、拓片、搭建、观柏、看阁、寻源、学艺、访塔、探绝等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网上查资料初学、实地观察验证、动手体验深化、互动交流探讨、成果展示评比等学习方式,探秘济水成因、济水水系,了解古建筑特色、碑刻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感悟济水之美,了解济水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研学线路西关学校---济渎庙---珍珠泉---延庆寺---龙潭泉----奉仙观---西关学校三、适用学段小学四五六年级四、课程主题走近文物触摸历史济水探源五、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研学旅行之安全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外出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在班会课上,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观看《济源九景之济渎晨雾》《济源九景之龙潭月夜》,增加学生对济渎庙内景色和龙潭泉月夜景色的了解和喜爱。
3.通过查阅有关济水之源的资料、实地察看济水东源--济渎小北海、珍珠泉、济水西源—龙潭泉,听导游和学校教师讲述等形式了解济水水系及济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4.通过现场拓片制作,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拓片的制作过程,通过观察和听讲济渎庙、延庆寺和奉仙观内的碑刻内容,了解碑刻文化。
5.通过查阅济渎庙、舍利塔及奉仙观的建筑结构,了解古建筑的建筑特色。
(二)能力目标:1.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查阅资料及整理信息。
2.通过学生自行编组、就餐、参观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在研学旅行课程前期准备中,要求学生要提前进行知识准备,挖掘书本,锻炼其搜集信息,探索求真的能力。
4.通过到景区实地参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辨别和验证的能力。
5.通过举行研学旅行成果展示,如征文比赛、办手抄报、研学美照展览、主题班会分享等,锻炼学生书写、绘画等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实地查看济渎庙、延庆寺、奉仙观三处实景,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2.通过探秘济水源头和济水古河道的研学,通过探秘济水成因、夏都城修建原因、文学欣赏、古建筑、碑刻欣赏等专题,让学生感悟济水之美。
3.通过来回10公里左右的徒步行走,磨练学生意志、健康学生身心。
4.通过此次研学旅行,让学生了解济源文物、历史,欣赏济源景区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四)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基本的观察、比较和辨别能力。
3. 通过研学旅行成果展示,培养学生敢于表现、学会倾听、乐于分享的能力。
六、课程内容及实施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共分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10月1日—10月12日,为行前准备阶段,3课时;第二阶段10月13日一天,为行中研学阶段,12课时;第三阶段10月14日—10月20日,为行后展学阶段,4课时。
整个课程共19课时。
(一)行前准备1.学生明确研学主题(1)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确定研学旅行主题为“探秘济水之源”,所要到达的研学地点为济渎庙、延庆寺和奉仙观。
(2)邀请文物局相关人员、研学旅行课程专家、家长学生和教师代表参加,召开研学旅行方案展评会,确定研学旅行方案。
(3)在学生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学校结合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济渎庙、奉仙观工作人员和延庆寺周边群众,反复考察研学线路、文物知识、学生就餐、道路交通等具体事宜。
(4)将研学旅行方案向家长公告,其中包括研学旅行费用具体项目,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5)明确学生出行所带的相关物品(禁止携带各类刀具、打火机、火柴等危险物品)。
(6)携带研学旅行笔记本、笔,穿合适的鞋子,预备一次性雨披及双肩背包等。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文明教育安全教育:本次研学旅行为徒步游,在研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以下安全提醒:(1)行进途中,如果个别学生身体不适,则必须报告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与家长联系后,做好安排;(2)如果在研学旅行途中发生意外,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如打110,120等。
(3)行进过程中,要求学生保持队伍秩序,保证队伍纪律,不得追逐打闹,注意行进安全。
(4)同学们在旅行途中要保证不脱离队伍,维持可互相看见的原则。
如若迷途,则要求先镇定精神,拨打老师电话,告知情况,然后停留在原地,不要再乱走不得随便购买路边的问题食品、饮料等。
(5)所有同学要按照指定时间准时集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不得擅自离队,一切行动听指挥,如有紧急事情,需要向跟班老师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离去。
(6)在参观济渎池、龙潭泉时,不要靠近池水,切忌往池水中扔东西,避免掉进水中。
文明教育:(1)维护环境卫生。
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
(2)遵守公共秩序。
不喧哗吵闹,自觉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
(3)在寺庙内,保持安静,避免高谈阔论,避免嬉笑打闹。
(4)保护文物古迹。
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
(5)爱惜公共设施。
不损坏公用设施,不贪占小便宜,节约用水,用餐不浪费。
(6)讲究以礼待人。
衣着整洁得体,礼让老幼病残,不讲粗话、脏话。
3.研学任务单“让文物活起来”研学小问号(一)——济渎庙篇1.说说济渎庙的由来。
2. 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始建于,总体建筑分为四大部分:前面是,后面是,东边是,西边是,这四大部分各自独成院落,却又浑然一体,然后再加上一条长长的御道就组成了一个甲天下的“ ”字形布局。
3.位于济渎庙内的碑,刻于明洪武三年,为研究明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4.济渎庙内有一棵柏树,相传是唐代大将军在济渎庙当监工时,曾经把钢鞭挂在这里,所以把它叫做将军柏。
5.古济水独流入海,与、、并称“四渎”。
6.济水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河之一,后来由于河改道而逐渐消失。
7.济水流经的城市有(最少写四个)。
8.白居易写的《题济水》中有这样的诗句: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
9. 王屋琴书是一门在济源土生土长的、属于济源人自己的民间艺术,她的演唱语言以的方言为基础,地方特色鲜明。
王屋琴书的主要乐器有、、、四弦等。
10.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镇)的唐代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11.济源市济渎庙东侧的,自古就是济源名泉,因天然泉水呈状喷涌而出得名。
12.思考题:为什么济水被历代文人墨客称颂(围绕济水精神来写)?“让文物活起来”研学小问号(二)——延庆寺篇1.延庆寺始建于,因濒临济水西源龙潭,故又名。
2.延庆寺塔为面级楼阁式砖塔,高米。
3.紧邻延庆寺塔西有泉,叫,为济水西源,潭水清莹澄澈。
月夜,潭光塔影,清幽如画,被称为,为济源九景一。
4.延庆寺舍利塔因塔埋而得名,又称龙潭寺塔。
5.你还知道中国哪些有名的佛塔,请写出几个吧!(最少四个)6.思考题:你对延庆寺的开发和保护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写一写吧!“让文物活起来”研学小问号(三)——奉仙观篇1.奉仙观位于济源市,建于,又被人们称为。
2.奉仙观内三清大殿用、作梁,和作柱,故俗称。
3.奉仙观内主体建筑三清大殿是河南省现存5座代木构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也是全国重要的代单体木构建筑一。
4.三清大殿内的四根梁柱分别取自济源市的村村、村和,县志、碑刻均有记载,木材产地皆因树木稀奇而改成现在的地名。
5.奉仙观内现留存有碑,系建观时立,其拓片____年曾赴日本展出。
6.奉仙观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依中轴线依次为、和,左右两侧为和。
7.思考题:请你简要叙述奉仙观三清大殿的“三绝”。
(二)行中研学活动一:观大明圣旨学祭祀文化(约10分)研学形式:倾听讲解、现场观察、师生互动辅导老师:班主任、济渎庙内导游、庙街小学小讲解员研学地点:大明诏旨碑前研学目标:1、通过讲解碑文的历史内容,观察实物,让学生对济水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对明初的政治、祭祀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对朱元璋以及明史有初步了解。
2、通过对祭祀文化的研究让学生知道古人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功和无奈,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
研学过程:1.到大明诏旨碑前排队,听辅导员讲解(5分钟)听讲内容:a.朱元璋简介b.中国古代祭祀传统c.济水的历史地位d.大明诏旨碑的内容学生分小队认真观察(2分钟)让学生讨论如下问题(3分钟)朱元璋写此圣旨的目的是什么?朱元璋的执政特点是?五岳是指:、、、五镇是指:、、、四海是指:、、、四渎是指:、、、附录:大明诏旨碑简介:古时候有四座相对的碑,现在都已经被毁掉。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____年出土的,保存完好。
通过这个碑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对岳、镇、海、渎等自然神祭祀的一个过程。
其实这是明太祖朱元璋下的一道圣旨。
主要内容是改革了各州、郡、县的城隍之神,和历代的忠臣烈士,这样一来,祭祀就大大简化了,废除了历代铺张浪费的风气。
大家看圣旨的全部内容在这(手指亭子的东南角)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封长江为南渎大江之神,淮河为东渎大淮之神,黄河为西渎大河之神,济水为北渎大济之神。
长江、淮河、黄河为大川大河,封王封神,顺理成章,而济水不过一条普通的河流,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话说是:“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为什么自古以来却和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四渎而受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的顶礼膜拜呢?据历代传说,济水流到黄河岸边,看到黄河流水浑浊,不肯与黄河同流合污,居然潜入地下,从黄河河床底下伏流而过,然后到了南岸,又喷涌而出,继续向大海流去。
一路三起三伏,流经河南、山东诸市县而入渤海。
它与黄河为邻,却不象黄河那样恃强为暴,决愁民生,而象一位温和慈祥,宽厚仁爱的历史老人,或平地开源,为河为渠,或穴地伏流,为泉为井,默默的滋润两岸的农田,养育两岸的儿女,推动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从而在济水流域创造了一步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正是这样的精神和意志,这样的品质和美德,才使济水虽细,也能同长江、黄河、淮河一样列为四渎,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