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大矿建专业毕业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同朔矿设计基本情况

1 矿井与矿体特征

1.1 矿井的自然条件

1.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同朔井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南部、朔南矿区东南部,行政区划属朔州市朔城区管辖。井田地理座标为东经112°22′00″ ~112°29′30″,北纬39°08′00″~39°14′30″。

图1-1 同朔矿交通位置示意图

矿区交通方便,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在井田西部通过,朔黄铁路在井田西北部通过,朔州火车站北至大同129km,南至太原226km。公路以朔州城为中心,可通往大同、太原及周边。

交通位置见图1-1。

1.1.2 井田地貌

区内地形平坦开阔,为厚层新生界沉积物所掩盖,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一般在1080~1200m之间,最高点位于本区东南部,海拔1342m,最低点位于东北部的恢河河床,

为1060m,相对高差270m。

井田西侧和北侧有恢河和七里河二条常年性河流,属海河流域桑干河水系,其特点是:平时流量甚小,雨季山洪暴发而流量大增,但历时很短,最大洪峰量出现在7、8两月,最小流量在1月、12月。其他地表水体不发育。

1.1.3 气象条件

本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气温一般较低,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年平均温度4.8~8.6℃,最高温度38.2℃,最低温度-32.4℃,年降雨量273.9~686.9mm,平均461.8mm,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全年降雪量20.21~63.2mm,最大积雪厚度47cm。年蒸发量2028.9~2516.7mm,一般2351mm,约为年降雨量的4~5倍。

本区风沙大,有风时间占全年的70%,春、冬季多西北风,平均风速2.1m/s,最大风速3.6m/s,故区内建造了大面积的防风林带。

结冻期自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四月下旬,最大冻结深度1.25~1.5m。

1.2 矿井地质

1.2.1 地质构造及断层

同朔井田位于朔县向斜东翼南段,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向西倾斜而略有起伏的单斜构造。区内地层走向在35勘探线以北总体呈NNE向,且地层倾角平缓,一般为5°左右。35线以南地层走向为NNE转向NE方向,且地层倾角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可达30°以上。在此之上发育了一些与地层走向大致平行的宽缓褶曲和大小不等的断裂构造。

井田褶曲构造为发育在朔县向斜东翼上的次级构造形态。主要为两翼宽缓的向、背斜,且向斜一般较背斜更为开阔平缓,褶曲轴向以北北东向的为主,仅一个为近东西向。所以褶曲均受到断层不同程度的切割影响,破坏了其完整性。

本井田发育之断层均为高倾角正断层,钻探很难直接控制。而详查阶段的综合勘探,由于物性条件所限,33线以南50km2无法进行2维地震。所以井田内16条断层钻探直接控制的仅有4条F35、F22、F44、F2-1,其它断层均由地震直接控制,钻探间接控制。

井田内发育断层16条,其中落差>100m的2条,即F2(张家咀断层)、F20断层,50~100m断层3条F34、F22、F23,小于50m的11条。

本井田内没有生产矿井及小煤窑。

1.2.2 表土层及岩层情况

根据钻孔揭露和井田外围出露,区内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下古生界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及新生界地层。

本井田煤层埋藏较深、表土层较厚。尤其是首开区域内煤层埋藏深度达523m,且第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层较厚,根据勘探报告,表土层厚度150m~300m。第四系松散层岩性以灰、灰绿色、浅红、红黄色亚沙土、沙质粘土为主,夹2~4层中细砂层,局

部含1~2层砂砾层。底部有厚20~30m第三系上新统沉积物,岩性以亚粘土、亚沙土为主,2~3层钙质结核层及砂砾层。该地层富水性较丰,流砂层厚度5~6m。基岩段以砂岩、泥岩、石灰岩等为主。

1.2.3 井田水文地质(改序号)

同朔井田位于朔县平原东南部,为神头岩溶泉域水文地质单元的迳流区的一部分。依据岩性、富水性以及地质时代的差异,井田划分6个含水层和2个隔水层。

1.含水层

A.下奥陶系岩溶裂隙含水层

区内无钻孔揭露,邻近区仅有三个钻孔不完全揭露。岩性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石灰岩及白云岩。以溶隙、溶洞为主要岩溶形态。富水性强,为一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

B.中奥陶系岩溶裂隙含水层

岩溶裂隙发育,以溶隙、溶孔为主要岩溶形态。岩溶裂隙的发育具有垂向分带性,平面上也有一定的分区性。本组水位标高1059~1062m。水质类型HCO3-Ca·Mg型水,矿化度0.3~0.6g/l。

C.上石炭系裂隙含水层

厚度为61.61~98.65m,平均79.32m。岩性主要为细~中粒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单位涌水量0.00162L/s.m,水位标高+1065.14m,水质类型为HCO3-Na型水,矿化度

0.5~0.7g/l,为一裂隙承压弱含水组。

D.早二迭系下部裂隙含水层

厚度为61.22~102.06m,平均81.34m。单位涌水量0.00351L/s.m,水位标高+1068.64m。

上述两含水组在煤层开采时将向矿井直接充水,但由于富水性弱,补给条件较差,含水体较为封闭,故对煤层开采无较大影响。

E.新生界中、下部孔隙含水层

厚度20.3~242.7m,平均119.69m,埋深36.30~153.70m。全区分布,构成基岩直接盖层,此组分为三个含水段:

上含水段:厚16.80~139.30m,含水层段平均厚20.22m。发育稳定。岩性为细~粗砂及砂砾石组成,分选中~差。单位涌水量0.00756L/s.m,水位标高+1079.87m,水质类型HCO3-Na·Ca型水,矿化度0.455g/l。

中含水段:厚0~123.60m,含水层段总厚0~83.85m,平均19.33m,发育较稳定。岩性以细、中砂为主,分选中~差。单位涌水量0.0333L/s.m,水位标高+1072.93m,水质类型HCO3-Mg·Na及HCO3·Cl-Ca·Na型水,矿化度0.410~0.637g/l。

下含水段:厚0~114.80m,含水层段总厚0~76.80m,平均28.18m,发育不稳定,以细、中砂为主,夹少量砾石层,分选差,其底部有一层发育不稳定的粘土、亚粘土层,厚0~55.60m。新生界中下部抽水试验孔3510揭露3个含水段,单位涌水量0.0117L/s.m,水位标高+1173.59m,水质类型HCO3-Ca.Mg。

F.新生界上部孔隙含层

厚36.30~153.70m,平均厚84.50m。岩性为细~粗砂、砂砾石层及砂土、粘土、亚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