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出血性败血症症状及治疗

合集下载

浅谈牛出血性败血症

浅谈牛出血性败血症

浅谈牛出血性败血症摘要:畜牧养殖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特别是牛羊养殖。

但是牛羊养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出血性败血症,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发的高传染性病症在极短的时间当中就会导致30%的牛死亡,最终严重影响到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牛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养殖人员能够全面掌握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具体原因,并控制其发病率,降低传染性,才能够保障牛养殖业的良好经济效益。

关键词:牛养殖;出血性败血症;诊治引言:在牛养殖中出现出血性败血症将会对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基于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病症,在牛的上呼吸道中以及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致病菌,作为牛体中常见的菌落,同时也会在特定条件下引发病症,由于在实际当中的牛养殖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内源性感染问题,进而促使牛因外部因素造成抗体下降时则会促使多杀性巴氏杆菌刺激牛体内的有益菌群,进而造成牛体的机体出现严重的不协调问题,随后病情逐渐蔓延。

一、传播方式综合实验分析发现,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这一致病细菌在不同的牲畜之间都将会形成明显的传染效果,基于特殊环境因素影响,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与传播:当不同日龄的牛混群饲养(特别是舍饲的育肥牦牛),饲养密度过大,空气污浊,通风不良或厩舍卫生差时,特别是寒冷、闷热、潮湿、多雨、拥挤、气候剧变、体温失常、营养缺乏、饲料突变、长途运输、频繁迁移、过度疲劳、寄生虫感染等各种诱因使牛集体抵抗力降低时,巴氏杆菌即可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而入血液,发生内源性感染,也可通过患病牛的咳嗽、喷嚏排出飞沫,吸血昆虫,污染的饲料(或牧草)、水、空气和器具等经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的皮肤黏膜感染,甚至带菌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咬伤而发生外源性感染,从而诱发牛出血性败血症。

二、易感群体多杀性巴氏杆菌作为诱发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根源,在实际当中则会形成严重的传染效果,这一致病菌将会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染媒介实施传播,基于畜牧养殖来讲,在实际当中的各种养殖动物都将会成为传染媒介。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治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治
牛 出血性 败 血症 的诊 断与 防治
陆 明 飞
牛 出血 性 败血 症 又 称 为 巴 氏杆菌 红 ,食欲废绝 ,卧地不起 。随后 出现严 灰 白色致病菌菌落 ,致病 菌菌落周 围存
病 ,是牛养殖过程 中一种常见 的传染性 重腹泻症状 ,排 出夹杂有血液和粘液 的 在 13溶血环 。生化 实 验发现 该种 致病
射液 ,按 照牛体 重每公斤使 用 5mg,肌
亡 。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 菌广泛存
3 病理学变化
肉注射 ,每天一 次 ,连续使用三天 。针
在 于 自然界和牛体 内 ,通 常情 况下不会
解剖 5头病 死牛 ,发现患病 牛内脏 对患病 牛体温升 高 ,持续不退的症状 ,
表 现出致病力 ,当牛群身 体免疫力低下 器 官广 泛性 充血水肿 。所有病死 牛咽喉 可 以使 用 维 生 素 C注 射 液 lOm],20%
很高的死亡率 ,给养殖户带来 巨大经济 肿部位 ,初期 温热 ,后期变凉变硬 ,随 该种致病菌对 阿米 卡星 、氧氟沙星 、庆
损失 。因此做好该种疾病 防控工作就显 后 口腔 黏膜 变得红肿 、干燥 ,舌头肿大 , 大霉素 高敏 ,对 青霉素 、链霉素 、氟苯
得十分重要 了。本 文主要就一起牛 出血 患病牛舌头伸 出 口腔 ,不 能正常抽 回, 尼考 、磺胺 类药物低敏 。
时 ,就会为该种致病菌侵 袭提供条件 。 和皮下 组织 存在 出血性胶样浸润 。切 开 的安 钠咖注射液 10ml,5% 的葡萄糖 生
因此 ,加强饲养管理 ,对 预防该种疾病 水肿部 位 ,流出大量黄褐 色或 者深 黄色 理盐 水 500ml,混合后 一次静 脉注射 ,
有着很大帮助 。通常情 况下 ,牛 出血性 的透明内容物 。患病 牛全 身淋 巴结肿胀 每 天一 次 ,连续使用 3天 。通过采用 上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防控研究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防控研究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防控研究牛出血性败血症是常见的牛接触性传染疾病,如果未及时发现并采取治疗措施,将会导致疾病的大范围蔓延,甚至会造成牛死亡。

该病的病原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这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也是牛体内的常在菌,基于相互抑制条件下多种致病菌可同时共存,不会对牛的健康造成影响。

当牛的免疫力下降或受到强烈刺激后,巴氏杆菌会产生致病性,造成败血症的发生。

1 病原特征与流行特点1.1 病原特征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呈卵圆形,大小为0.2μm×0.5 μm 以上,美兰染色后可见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两端颜色较深,且该病菌经常单个存在,偶尔会有短链排列的形式出现。

新分离的毒株有黏液性荚膜,培养后荚膜会消失。

病菌不会形成芽孢,体外培养要求严格,需在培养基内加血清,使菌落呈灰白色,表面光滑且不会溶血。

常温下相对湿度<30%时,多杀性巴氏杆菌耐不过72 h,阳光直射时会在几分钟后灭亡,60 ℃的水浴内20 min 即可失去感染力。

1.2 流行特点出血性败血症在各个地区均有流行,病症传播范围广泛。

自然条件下,败血症会在牛的相互接触后传播,经过牛的呼吸道、消化道与伤口处进入体内,且败血症没有季节性特点,一年四季都会感染。

如果养殖场内环境卫生较差,牛群饲养密度大,或者消毒工作不到位,通风情况不良好,将会引发败血症的产生。

除了牛,羊、猪或家禽等动物也会感染败血症,不同动物在感染后的毒株血清型有所差别,比如豚鼠对巴氏杆菌的抵抗力较低。

在牛群养殖中,急性发病的牛一般从呼吸道分泌物、肝脏等器官内分离到病原。

外界强烈刺激下,应激反应会对出血性败血症产生促进作用,例如气温大范围下降,暴风雨天气时,犊牛断奶之后长途运输,一旦未提前做好抗应激反应工作,犊牛将会在24 h 内产生呼吸道症状,呼吸道中致病菌扩散并增加,致病菌内的巴氏杆菌会对犊牛身体造成严重危害,从而引发败血症。

地势低洼的养殖场因通风不良也会有较高的发病率。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烧、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

患病牛还可能出现全身血管扩张、眼球充血、黏膜苍白等严重症状。

牛出血性败血症疾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给养牛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危害。

及早发现、诊断和有效防控牛出血性败血症对保障牛的健康和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控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1、临床症状: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包括高烧(40℃以上)、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一旦发现牛出现以上症状,应该及时隔离并寻求兽医帮助。

2、实验室检测:利用实验室技术可以对牛的出血性败血症进行确诊,主要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培养、病原学检查、炎症指标检测等。

血培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确定病原体种类,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实时监测:对可能感染的牛群,应该进行实时监测,包括体温监测、饮食情况观察、病变部位检查等。

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病牛只,减少病情扩散。

4、病原学检查: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牛只,还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查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抗药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加强养殖环境卫生:良好的养殖环境和卫生条件是防控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手段。

要定期清理牛舍,加强饮水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粪便,保持养殖环境的干燥和清洁。

2、严格检疫措施:对于引进的新牛只,应该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防止将病原体引入到养殖场。

对患病的牛只也应该及时隔离,防止病情扩散。

3、合理饲养管理:牛的饲养管理也是防控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牛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要注意为牛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饮水量充足,避免因为饲养不当引起的营养不良和压力增加。

4、采取预防措施:在高发季节或者养殖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适时接种疫苗、使用抗菌药物等,提高牛只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摘要】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牛群健康和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通过介绍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强调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重要性。

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减少牛群感染的风险,提高牛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率。

未来研究应该着重在拓展诊断技术、提高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的防控策略和持续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好地保护牛的健康,促进牛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牛出血性败血症、诊断、防控、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防控措施、治疗建议、重要性、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性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严重且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随着近年来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这不仅对牛只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养殖业带来了经济损失。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易被忽视,一旦病情发展到晚期,则很难挽救。

及早诊断和有效防控牛出血性败血症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掌握其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对保障牛只的健康和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论述,希望能增加养殖户和兽医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了解,提高其对该病的警惕性,同时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只有重视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控工作,才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病率,保障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生产安全。

1.2 研究背景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造成牛只生长发育受阻,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目前的牛只养殖过程中,牛出血性败血症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疾病。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认识不断提高,研究者们也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

目前对该病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诊断方法不够准确、防控措施不够完善等。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
疫 病 防治
牛 出血性败 血 症 的防 厶 口
苏 绍 华 ( 南省 文 山 州 富 宁 县 新 华 镇 畜 牧 兽 医站 6 3 0 ) 云 6 4 0
牛 血 性 败 血 症 是 由 多 杀 性 巴 氏
牛 先 便 秘 .后 期 下 痢 , 并 带 有 粘 膜 、
血 液 .恶 臭 . 多 衰 竭 而 死 ,病 程 3 7 ~ 小 时 。 严 重 时 , 呼 吸 极 度 困 难 , 头 颈
困 难 ,并 伴 有 胸 膜 炎 。 咽 喉 或 颈 部 皮 下 , 有 的 肢 体 皮 下 水 肿 .切 开 流 m 深 黄 色 透 明 液 体 , 并 混 有 血 液 。 咽 周 围 组 织 和 会 压 软 骨 呈 黄 色 胶 样 浸 润 ,咽 淋 巴结 及 颈 前淋 巴
结急性肿胀。 3 鉴 别 诊 断
氏 阳性 小 杆 菌 和 两 极 浓 染 的小 球 杆 菌 。 另 取 上 述 病 有 干 酪样 坏 死 物 。 肾 与 肝 实 质 变 性 , 肝 有 小 坏 死 灶 。脾 肿 大 。 淋 巴结 肿 大 、

通 琼 脂 平 板 ,3 ℃ 恒 温 培 养 4 7 8小 时 , 均 长 m 灰 向 色 、半 透 明 、表 面 湿 润 、 边缘整齐 的菌落。钩取少许菌落涂 片 , 染 色 ,镜 检 ,可 见 到 大 量 的 革 兰 氏 阴
3. 恶 性 水 肿 3
杆 菌 引起 的 一种 人 畜共 患 的 传 染病 ,
特 是 急 性 型 呈 败 血 症 变 化 , 故 义 称 血 性 败 血 症 ,简 称 牛 败 。 近 几 年 ,
多 发 生 于 外 伤 、分 娩 和 去 势 之 后 , 伤 口周 嗣 呈 气 性 、炎 性 肿 胀 ,病 部 切 面 苍 白 ,肌 肉呈 暗 红 色 , 肿 胀 部 触 诊 有轻度捻发音。

探讨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

探讨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

探讨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疾病,对养牛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牛出血性败血症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它会导致牛体内产生血液凝固障碍,从而引发内脏器官受损和多种重要生理功能紊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牛出血性败血症,农民和兽医需要理解该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本文将探讨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养牛业者更好地管理牛群,保障牛的健康和生产。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种致病细菌引起的,其中以大肠杆菌和链球菌为主要病原体。

这些细菌会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牛体内,引发感染,并在牛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释放内毒素,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和广泛的炎症反应。

这些病原微生物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扩散到全身,造成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内脏器官损伤,最终导致牛出现败血症症状,如高烧、呼吸急促、虚弱、食欲不振等。

二、预防措施1. 加强卫生防疫管理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与牛舍和饲料环境的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农民应加强牛舍的清洁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粪便和尿液,保持空气流通畅通,消毒饲料槽和饮水槽,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和消毒。

要定期对牛群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加强牛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效预防细菌感染。

2.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关键措施之一。

首先要注意给牛群提供适宜的饮食,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均衡,合理配制日粮,确保牛群的健康和良好的免疫功能。

要避免过度运动和紧张情绪,减少牛体内应激反应,保持牛群的稳定状态,有利于提高牛的免疫力,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3. 清洁饮水供应清洁的饮水供应对预防牛出血性败血症非常重要。

要确保牛群充足的清洁饮用水,定期清洁和消毒饮水设施,防止细菌的污染和传播。

不能让牛群饮用污浊的水源,以免引发胃肠疾病和细菌感染。

三、治疗方法当牛出现牛出血性败血症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危害牛群的健康。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控措施牛出血性败血症又称牛出败,属于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生率较高,病牛的败血症表现极为明显,各组织器官有血性炎症病变,如未能及时对症的治疗以及干预,极易导致患牛死亡,对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很严重。

1 流行病学1.1 病原特点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短杆菌类型,该病菌的形状为细小球状且病菌两端的形态为钝圆形,以分散形式存在,且无鞭毛,无芽孢。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抵抗力较弱,如将其放置在干燥的空气环境下,仅能够存活2~3d,在病牛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血液之中的存活时间能够延长至6~10d,在腐败尸体中则可存活1~6 个月。

阳光对其直射,几分钟之内即可死亡,且大部分的消毒液均能杀除该病菌。

1.2 易感动物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感染范围较广,家禽、家畜以及各类野生动物均可感染,但牛的易感性明显较高,猪、羊、兔也可感染,驴、马、骆驼以及犬类动物的感染率较低。

1.3 传播途径患牛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含有大量病菌,病死牛尸体中也有大量病菌,如健康牛群与上述物质接触后可发生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并出现出血性败血症。

该病症可以通过呼吸道系统、消化系统进行传播,牛的饮水水源受该病菌污染之后,极易导致牛群中出现大面积感染发病。

1.4 流行特点该病呈地方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且在牛类之间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病菌的侵袭性较强,但不同动物之间大多不会出现交叉感染,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季节性特征并不明显,但气候变化速度较快及多雨潮湿时期的发病率较高。

2 临床症状2.1 败血型该型病牛的尿液以及鼻孔中会有带血,体温快速升高到41~42℃,随后出现腹泻、腹痛,患病初期病牛会排出稀粥样的粪便,随着病情发展,粪便变为液态,且掺杂大量的血液粘液以及脱落的胃肠壁黏膜,粪便恶臭难闻,腹泻后病牛的体温水平会有所下降,如未能及时干预和治疗,会导致病牛失血量增加,败血型病牛的病程只有12~24h。

2.2 水肿型水肿型病牛主要表现为头颈部、咽喉部、胸前部位出现炎性水肿,通过触诊可感受到该部位有明显的肿块,且手术部位能够明显感觉灼热异常,病牛会出现呼吸困难,且会有明显流涎表现,所以,又称“清水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出血性败血症症状及治疗
1、症状:
病牛常发生头颈、咽喉及胸部炎性水肿,民间将此病称为牛肿脖子、牛响脖子、锁口癀等。

牛出败是常见的一种牛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一般为散发或小范围爆发性流行。

2 、类型:
牛出败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

根据临床症状,可将牛出败分为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三种:① 败血型: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心跳加快,常来不及查清病因和治疗牛就死亡;② 水肿型:除有体温升高、不吃食、不反刍等症状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头颈、咽喉等部位发生炎性水肿,水肿还可蔓延到前胸、舌及周围组织,病牛常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常因此而窒息死亡;③ 肺炎型: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发生胸膜肺炎,病牛呼吸困难,有痛苦的咳嗽,鼻孔常有粘液脓性鼻液流出,严重病牛呼吸困难,头颈前伸,张口呼吸,肺炎型病程较长,常拖至一周以上。

3 、预防:
牛出败病的预防,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抵抗力。

经常发生牛出败的地方,要坚持注射牛出败疫苗。

确定牛发生牛出败病后,对村寨里的牛,也要进行紧急预防注射,防止扩散。

4 、治疗:
病牛可用【香港龙达的金牛康肽】。

病牛厩舍及周围环境要用石灰水或3%的来苏儿液消毒。

病牛和死尸必须在防止细菌扩散的原则下宰杀或处理,内脏作深埋处理,牛皮要用消毒液浸泡后才能出售,牛肉切成小块原地高温煮熟后才能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