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出血性败血症症状及其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
有3 7 头 牛 发病 。乡畜 牧 站 的科 技人 员 采取 了及 时 、有效 的防 预和 5 . 3 治 疗 治疗 措 施 ,疫 情 得到 有效 控 制 。3 7 头 牛发 病 ,死 亡 2 0 头 ,死亡 率
磺胺 嘧 啶钠 或卡 那霉 素 注射 液 ,0 . 5 ~1 m l /k g 体重 ,2  ̄ r , J d 。 同时 ,用 青霉 素 、维 生素 c 、维 生素 B 、5 % ~1 0 %的葡 萄糖 静脉 滴
注 ,1 次, d 。
为5 4 . 1 %,治愈 1 7 头 ,治 愈率 为4 5 . 9 %。
2 临 床 症 状
链 霉 素0 . 1 e Ag 与镇 痛灵 0 . 5 —1 r n l / k g 混注 ,l  ̄ , / a ,连注 3 d 。 病 牛体 温 升高 至4 1 ℃~ 4 2 ℃ ,精 神沉 郁 ,低 头 弓背 ,反应 迟 钝 ,肌 肉震 颤 ,呼 吸加 快 ,结 膜潮 红 ,食 欲废 绝 ,出现 下 痢并 混 中华神力或天成精品0 . 5 ~1 m g 体重注射 ,1 次, d ,同时用混 有粘 液及 血 液 ,牛 头 部 和 颈 部 、胸 部 发 生 水 肿 ,特 别 是 咽 喉 部 感 专 治 、维生 素 c 及5 %的葡 萄 糖静 注 ,1 次, d 。通 过 1 个疗 程 的 治
3 病理剖检变化
要坚 持 “ 预 防为 主 ”的 方针 ,在 发病 疫 点及 周 边地 区 每年 春 病 牛 内脏 器 官充 血 ,大 部器 官 和组 织 有 出血 点 。淋 巴组织 呈 秋两 季必 须做好 牛 出败 苗 的预防 工作 。
水肿 状 。病牛 水 肿部 皮 下组 织 呈现 浆 液浸 润 ,切 开 水肿 部 分 流 出 6 . 2 产地 检 疫 深 黄色 透 明液 体 并有 腥 臭 味 ;肺有 肝 变 区及 坏死 病 灶 ,肺 切 面呈 加强 动物 产地 检疫 ,确 保病 畜不 出村 ,不 上市交 易 。 大理 花样 状 。 6 . 3 加 强 饲 养 管理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牛出血湘鼬牛出血性败血症又称牛出败,属于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生率较高,病牛的败血症表现极为明显,各组织器官有血性炎症病变,如未能及时对症的治疗以及干预,极易导致患牛死亡,对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很严重。

1流行病学1.1病原特点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短杆菌类型,该病菌的形状为细小球状且病菌两端的形态为钝圆形,以分散形式存在,且无鞭毛,无芽泡。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抵抗力较弱,如将其放置在干燥的空气环境下,仅能够存活2〜3d,在病牛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血液之中的存活时间能够延长至6〜10d,在腐败尸体中则可存活1〜6个月。

阳光对其直射,几分钟之内即可死亡,且大部分的消毒液均能杀除该病菌。

1.2易感动物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感染范围较广,家禽、家畜以及各类野生动物均可感染,但牛的易感性明显较高,猪、羊、兔也可感染,驴、马、骆驼以及犬类动物的感染率较低。

1.3传播途径患牛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含有大量病菌,病死牛尸体中也有大量病菌,如健康牛群与上述物质接触后可发生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并出现出血性败血症。

该病症可以通过呼吸道系统、消化系统进行传播,牛的饮水水源受该病菌污染之后,极易导致牛群中出现大面积感染发病。

1.4流行特点该病呈地方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且在牛类之间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病菌的侵袭性较强,但不同动物之间大多不会出现交叉感染,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季节性特征并不明显,但气候变化速度较快及多雨潮湿时期的发病率较高。

2临床症状2.1败血型该型病牛的尿液以及鼻孔中会有带血,体温快速升高到41〜42°C,随后出现腹泻、腹痛,患病初期病牛会排出稀粥样的粪便,随着病情发展,粪便变为液态,且掺杂大量的血液粘液以及脱落的胃肠壁黏膜,粪便恶臭难闻,腹泻后病牛的体温水平会有所下降,如未能及时干预和治疗,会导致病牛失血量增加,败血型病牛的病程只有12〜24h。

2.2水肿型水肿型病牛主要表现为头颈部、咽喉部、胸前部位出现炎性水肿,通过触诊可感受到该部位有明显的肿块,且手术部位能够明显感觉灼热异常,病牛会出现呼吸困难,且会有明显流涎表现,所以,又称“清水症”。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

2020年第11期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侵袭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的特点。

牛一旦感染会造成大量牛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分析了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方案,提出了具体的防控策略,供参考。

1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该病牛的头颅、咽喉、胸部等组织器官大量出血,引发局部水肿,病情进展与传播速度较快。

该病的传播途径广泛,如污染的饲料与水源经牛的消化道、呼吸道会感染致病菌,引发牛出血性败血症。

再比如,蚊虫叮咬、外伤也会造成该病的流行。

该病不受牛的年龄、性别、季节、地区限制,发病范围极广,所以为了避免该病大面积暴发,需要对病情及时诊断。

根据患病牛的临床表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败血型、水肿型、肺炎型。

(1)败血型常见于幼龄牛,主要的临床表征为幼龄牛体表温度上升、精神状态较差、体弱多病、眼睛常有泪液流出。

一些幼龄牛在颈部甚至会出现水肿且排便异常,常带有血丝或黏液,散发出恶臭味,在2d 之内感染的幼龄牛就会死亡。

(2)水肿型常见于幼龄牛、牦牛、水牛,主要是在患病牛的头部、咽喉部等组织处出现水肿,初期发病肿胀部位会出现高温疼痛感,随后相应症状会减轻,但是相继而来的是呼吸异常、舌头肿大等症状,病死率极高。

(3)肺炎型是最常见的疾病种类,首发症状为干性、疼痛性咳嗽,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呼吸障碍,对胸部进行挤压,有疼痛感出现,且流出脓性的鼻液。

疾病发展到末期,会出现血便、呼吸衰竭等临床症状,在一个月内会使病牛死亡。

所以在诊断过程中,需要重点观测患病牛的临床症状,一旦有上述症状出现,需要考虑病牛是否患有牛出血性败血症。

(1)涂片镜检收集病死牛的各项组织器官进行涂片,在革兰氏染色与瑞氏染色后,可显微镜下观察确诊。

(2)细菌培养,将病料接种于培养基,培养基类型主要为鲜血琼脂与麦康凯琼脂,在培养箱内放置20h 左右,观察培养的菌落形态与大小,其中病死牛的菌落呈现出光滑性、半透明性以及原整性,菌落大小中等,用折射光进行照射,出现荧光反应。

牛出血性败血症及防控措施

牛出血性败血症及防控措施

2020年第10期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较为急性的传染病,主要是由于感染巴氏杆菌属中特定血清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发生,其主要特征为败血症与炎性出血。

临床表现牛全身皮肤出现局部性出血。

若牛感染后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或治疗过程不规范,则很有可能导致死亡,严重的还会危害整个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不利于养殖户的稳定发展。

本文分析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的临床特征以及主要防控对策,供参考。

1流行病学分析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有效控制,必须充分掌握其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据调查分析,牛出血性败血症呈世界性流行,该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感染初期很难被发现。

病牛与带菌牛是传染源。

通常该病只在牛群传播,不能感染其他牲畜,但不同的牛群也会存在一定的感染几率有所不同。

病牛主要通过自身的分泌物与排泄物、污染牛群的生长环境与水源以及饲料等感染其他牛群,从而实现传播。

与此同时,该病还能通过飞沫传染,若养殖户没有及时做到隔离工作,会严重影响整体牛群的健康。

改病主要感染黄牛、水牛以及牦牛等相关牛群,不分年龄和性别都易感,其中幼龄牛以及抗体较弱的牛群更易感,会给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需引起养殖户重视。

该病通常以散发形式传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以春、夏季多发,原因是春夏季气候存在一定的变化,会导致牛生长的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加上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对牛群进行消毒和清洁,导致滋生病菌而感染该病。

此外,养殖场通风条件与温度相对较低,缺乏一定的营养,易导致牛处于疲劳的生长情况,牛抵抗力低下,易感染病菌引起牛出血性败血症。

2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7d ,主要症状是牛结膜充血,脉搏跳动的次数不断增加,同时还会出现懒惰、运动异常的现象,经检测牛体温会不断提升。

若没有及时治疗,牛会因呼吸困难以及体温升高而病死。

剖检病死牛可发现其口鼻以及相关部位有流血现象,且病程较长时临床表现三种类型。

牛会突然发病,表现食欲不振以及肌肉震荡,同时还有腹泻现象,且腹泻中混杂血液。

牛体温会急剧降低或突然上升,进而影响牛的正常生长,随病情发展出现虚脱以及不进食的现象,最终导致死亡。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与防控措施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与防控措施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与防控措施摘要:在牛场养殖中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牛群病症,其发生不但具备一定的致死率也具备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做好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研究分析,论述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防控对策就极为必要。

关键词: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与防控措施1.牛出血性败血症基本概念牛出血性败血症俗称锁喉风,属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其发生原理是基于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一般感染源头多见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环境等导致的生牛感染。

牛出血性败血症基于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性,因此在病发情况下病菌可在病畜周身存留,包括周身组织、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能检出病菌存在,少部分病畜可能存在病菌局限于肺脏器官和上呼吸道器官的情况。

而根据现有研究可见,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但一般情况下阴雨天气、气温闷热、季节交替等都是较为常发的牛出血性败血症时期[1]。

2.牛出血性败血症诊断治疗牛出血性败血症相对于其他疾病具备较为突出的特征表现,因此在相关专业兽医医师诊断和专业养殖户判断下可以实现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快速精确确诊。

而根据现有的诊断经验和病理学研究,可以将牛出血性败血症根据其具体的症状、病畜情况等归结为三种类型的牛出血性败血症。

2.1牛出血性败血症病情表现1)败血型。

败血型牛出血性败血症多见于抗病能力弱和免疫能力不足的犊牛。

在发生败血型牛出血性败血症时,多见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心跳加速、精神萎靡、饮食停滞等,在外在表现上多表现为黏膜潮红、鼻镜干燥并伴随浆性黏液流出,部分病牛可见血丝伴随流出。

败血型牛出血性败血症病牛在排泄物表现上多呈现腹泻症状,粪便质地细软且伴随黏液及肠胃细胞脱落。

若败血型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症时间较长,就容易出现水肿表现,并且有死亡的可能性,一般犊牛更容易因为败血型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而死亡。

2)水肿型。

水肿型牛出血性败血症也是牛出血性败血症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一般情况下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水肿型病症发生,多存在于抗病能力较弱的生牛中,且多以水牛为多发牛种。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2021年第02期牛出血性败血症又称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牛的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病牛表现为高热、肺炎、急性肠胃炎、内脏器官出血等,多发于犊牛,也被归类于B 类疫病。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同牛体的应激有关。

对此,饲养人员要加强日常管理,增强牛体的抵抗性,改善诱发性因素,定期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科学应用抗生素药物,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1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在2~5d ,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是体温升高达40℃以上,伴有反刍停止,没有食欲,且呼吸沉重急促,头部、颈部、咽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初始会有轻微的热感,触摸会感到坚实且硬,然后逐渐变冷,牛的疼痛感也会慢慢减少。

咽喉部和周围组织会出现高度红肿的现象,观察牛舌会发现其呈暗红色。

发病后期,病牛就会出现高度呼吸困难症状,且眼泪不停,伴有磨牙、流涎现象,且咽部的视黏膜发绀。

部分牛还会出现腹泻、便秘的症状,粪便中带有明显的黏液、血液,且散发出恶臭味。

还有牛的鼻孔会流出带血的分泌物,发病后会在3d 左右死亡。

2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和病原可以诊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与预防工作。

(1)镜检无菌取病死牛的心脏、肝脏等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放显微镜下现象,可见成群的亮红色短杆菌,两极染色非常浓烈,并且两端为顿圆形,再经过瑞士染色,能够发现大量呈蓝色的短杆菌,两极染色非常浓烈,并且两端为顿圆形。

初步判断为出血性败血症。

(2)分离培养无菌取病料,分别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17~25h 。

如果是急性死亡的病牛,其病料在培养后会产生圆形平整且光滑的菌落,菌落的大小中等,并呈现出半透明,使用折射光线能够发现菌落出现荧光色。

如果培养的是慢性病牛病料,经37℃培养24h 后,在血琼脂培养基上会发现有轻微浑浊不透明且表面粗糙的菌落,且菌落体积较小,不溶于血,呈灰白色,较为粘稠。

可确诊为出血性败血症。

3治疗方法在对病牛进行治疗之前,应当及时发现病牛并有效隔离,禁止病牛与健康牛一起圈养,否则会引发大规模地传染。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牛出血性败血病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定血清型引起牛和水牛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发病突然、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出血。

本病多见于犊牛。

一、病原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本菌为球状小杆菌,独立或偶尔成对存在,在人工培养基上呈多形性。

革兰氏染色阴性,呈两极着色。

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运动。

在急性败血症的病例中,细菌有荚膜,可产生内、外毒素。

溶血性巴氏杆菌细胞壁来源的内毒素可协助致活补休和凝血过程。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抵抗力不强,60℃经10分钟即死亡;在干燥、直射阳光下迅速死亡;1%石炭酸、1%漂白粉、5%石灰乳的杀菌效果良好。

二、流行病学病牛排泄物、分泌物和带菌(包括健康带菌和病愈后带菌牛)为传染源。

一般散发或呈地方流行,同种动物能相互传染,一般不同动物种间不易互相传染。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多发。

巴氏杆菌可存在于健康牛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中,饲养管理不良、气候聚变、营养缺乏、寄生虫等可诱发牛出血性败血病。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牛(成年牛和犊牛)上呼吸道的常在菌,牛扁桃体带菌率为45%,一般不呈致病作用。

溶血性巴氏杆菌不易从正常牛的上呼吸道分离出来,有时以非致病性的血清Ⅱ型存在于上呼吸道。

在应激因素(如牛舍通风不良、运输、拥挤等)导致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非致病性的溶血性巴氏杆菌血清Ⅱ型有机会在下呼吸大量繁殖或由血清Ⅱ型转变为具有较强毒力的血清Ⅰ型。

多杀性巴氏杆菌常可与昏睡嗜血杆菌、支原体和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

一旦发病,病牛会不断排出强毒菌感染健康牛,造成牛场、或整个地区的牛出血性败血病流行。

三、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1、急性败血型临诊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到41-42℃,精神浓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黏膜发绀,鼻流带血泡沫,腹泻,粪便带血。

一般于24小时因虚脱而死亡,甚至突然死亡。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治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治

肉丰厚 的部 位 ,触诊其 柔 软 , 有
明显 的捻 发 音 , 气肿 疽 多 发于 4 岁 以下 的牛。 性水肿 系发生于 恶 外伤和 分娩 之后 , 其肿 胀 部触诊 柔软 , 有捻发 音。
4 防治
外 , 暗红 色。 患畜高度 呼 吸 困 呈
难 , 泪 、 涎 、 牙 , 出现 急 流 流 磨 并
流行 。
2 临床 症状及 诊 断
咽软 骨韧 带黄色胶样浸润 ,咽淋
巴结和 前颈 淋 巴结高度 肿 胀 , 上
呼吸道 黏膜卡他性潮红 。 24 肺 炎型 . 主 要呈 纤 维 素 性 潜伏期 2 5 , ~ d病
21 临床 症状 .
43 发 生 本 病 时 ,立 即将 病 畜 _ 或可 疑病畜 隔 离治疗 , 并对 健 畜 进 行 观 察 、 温 , 要 时 用 高 免 测 必
及 周围 组织 高度肿 胀 , 舌伸 出齿
液 抹 片 , 检 , 带 荚 膜 的 炭疽 镜 见
杆菌。
气 肿 疽 的肿 胀 主 要 见 于 肌
血流, 引发内源性传染。 有毒力的
病 菌通 过排 泄物 、 泌物 不断排 分
出, 污染 饲料 、 水 、 具和 外界 饮 用 环境 , 经消化道 引起传 染 , 菌 或 病 在病畜 咳嗽、 喷嚏时排 出, 打 通过
牛 出血 性败 血 病 呈地 方 性
别。 炭疽 的肿胀 除发 生在颈部 和 胸 前 外 , 见 于其 他 部 位 ; 牛 还 患 濒 死 时天然 孔 常出血 , 液呈 暗 血 紫色且 凝 固不 良 ; 牛死 后尸体 患 迅 速腐 败 ; 检 , 急性肿 大 , 剖 脾 血
流行 , 常与 气肿疽 病 并发 。饲养 环境 不 良,牛遇 寒冷 、 闷热 、 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出血性败血症症状及其治疗方法
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更准确的名称为牛败血性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以败血症和高致死率为特征的超急性传染病。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牛群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1~7d,多数为2~5d。

该病可表现为无临床症状的迅速死亡。

急性型表现为突发高热(41~42℃),精神极度沉郁,咽部水肿,大量流涎及猝死,病程通常少于24h。

水肿型同样表现为急性发病,头部、咽部、胸部、会阴及四肢中的一肢或多肢可发生热痛性水肿,严重者头部和咽部水肿可导致呼吸困难,并最终死于窒息而不是败血症。

牛出血性败血症如何治疗
早期应用高免血清有较好的效果,可皮下注射100~200mL,每日1次,连用2~3天。

在体外,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均敏感,在理论上,用这些治疗临床感染病例是可行的。

青霉素400万IU,链霉素300万IU,联合应用,每日2次。

也可同时用磺胺类药物,如用5%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40~60mL剂量,静脉注射,可缩短疗程。

急性病例可用抗生素(四环素)加入葡萄糖盐水,静脉注射。

国外用头孢噻呋按每千克体重 2.2mg,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效果很好。

大群治疗时,可将四环素族、泰乐菌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混在饮水或饲料中,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