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诊断

合集下载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的技术日新月异,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MRI技术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清晰的图像,可以通过这些图像来观察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从而帮助医生诊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MRI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因为MRI可以精准地探测脑部组织的变化,并通过图像呈现在医生的眼前,以此来帮助医生判断脑部疾病的类型、程度和位置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MRI技术还能够检测脑部的代谢活动和血流情况,为精确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MRI技术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脑部肿瘤的诊断。

MRI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扫描方式和不同的参数设置来获取肿瘤的多层次和多方向的图像,从而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形态、大小和特征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MRI还可以通过弥散张力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来观察肿瘤周围的白质束,以此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减少手术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第二个方面是脑血管病变的诊断。

MRI通过动态对比增强技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Imaging,DCE)等方法可以观察到血管的形态和血液的流动速度等情况,帮助医生发现血管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此外,MRI还可以通过超松弛成像(Ultrashort Echo Time Imaging,UTE)等技术观察到微小出血和微血管畸形等细微变化,提高了其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准确性。

第三个方面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

MRI技术可以通过观察脑组织的代谢活动和血流情况来反映神经元的活动状态,提供早期诊断的依据。

例如,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MRI可以通过纤维束追踪技术(Fiber Tractography,FT)等方法观察到白质束的退化情况,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展和演变。

磁共振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项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已经在疾病诊断中广泛应用。

它通过使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信号,能够产生出高分辨率的身体器官图像,帮助医生了解病变情况,辅助诊断疾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磁共振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并展示其在多个领域中的重要性。

首先,在神经学领域中,磁共振成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

对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如中风、脑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症等,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脑部图像,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位置和大小,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MRI还可以检测脑部结构的异常,如海马萎缩和脑卒中等,从而帮助早期识别潜在的神经疾病。

除了神经学,磁共振成像在心脏病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MRI可以提供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

例如,MRI可以用于评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程度、功能异常和冠状动脉供血情况。

此外,MRI还可以测量心室和心房的体积、负荷和壁运动情况,从而为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不仅在神经学和心脏病学中,磁共振成像也在肿瘤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MRI技术,医生可以非侵入性地检测和定位肿瘤,同时评估其大小、形状和位置。

此外,MRI还可以提供肿瘤组织的血液灌注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测疗效。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MRI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还可以用于术前规划和治疗效果评估。

此外,磁共振成像还在骨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骨骼和关节疾病的诊断,MRI可以提供详细的骨骼结构和软组织图像。

例如,对于关节软骨损伤、韧带损伤和滑囊炎等疾病,MRI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损伤的程度和位置,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MRI还可以用于评估骨骼肿瘤的扩散情况,为骨骼肿瘤的治疗提供参考。

最后,磁共振成像在妇科学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和乳腺癌等,MRI可以提供准确的病灶图像,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核磁共振可以诊断那些疾病

核磁共振可以诊断那些疾病

核磁共振可以诊断那些疾病核磁共振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可以对人体内的水肿、感染、炎症、变性等形态学上的变化之前进行早期的诊断或超早期诊断。

所以说核磁共振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那么,核磁共振可以诊断那些疾病呢,一起来了解下。

一、核磁共振可以诊断那些疾病1.心血管疾病利用磁共振搭配超声动图可以对绝大多数的心脏大血管疾病进行诊断。

磁共振成像之所以可以运用于复杂的心血管诊断是因为:磁共振成像不会妨碍心肌与血管、血流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分别进行诊断,充分体现它们各自的特点方便对比,同时没有创伤性,可以对任何层面进行扫描,还能对心脏大血管的结构进行解剖,定量测定心脏的体积等。

现目前,由于对核磁共振的不断完善已被广泛与用于各种疾病的检查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肌病变、心包病变、大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的评估与分析。

2、肌肉骨骼病变动态增强磁共振可以对骨骼以肌肉组织如肌肉、软骨、组织学管、神经束等进行病变分析,尤其对骨髓和软骨组织感染极为敏感。

在患者肿瘤检测中运用多种技术如CT、X线平片、核素显像、血管造影,但是这些技术在对于定量评定肿瘤化疗后的效果却显得很单薄,而运用磁共振技术就能很好的克服这一缺陷,它能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对取代CT有重要影响。

3、发现肿瘤磁共振对颅内、骨髓、血管等等疾病是最有效的诊断方式,不仅可以发现早期的肿瘤、血栓、脑梗塞、血管畸形,还能确定脑积水的种类及原因等。

乳腺癌是危害中国女性健康的第一位妇科疾病,通过磁共振检查可以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对于临床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对三高人群,可以进行磁共振检查,在人体健康没有出现疾病信号时发现早期的心脏、脑血管疾病。

1)椎管肿瘤。

椎管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肢体麻木。

采用合适的诊断方式早期发现该肿瘤对于疾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居有重要意义。

对于不同的椎管肿瘤,磁共振成像具有不同的特点。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1总论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1总论
生有三个基本条件:
①具有磁性的原子核 ②外界静磁场 ③适当频率的电磁波
(一)磁性原子核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 正电,而中子不带电,且原子核一直处 于自旋之中。
人体内具有磁性的原子核有:
氢(1H)、碳的同位素(13 C)、氟 (19 F)、磷(31 P)、钠(23 Na)、 14N氮、39K钾、17 O氧等。
5.MRI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优 于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性核素显像, 接近DSA和CT的水平。
6、无骨伪影
7、无需对比剂可进行心脏和血管成 像,MRA 、MRCP、 MRU等
开放式 磁体磁共振 成像系统
短磁体140cm
联机设计MRA+DSA+
第二节 基础知识
一、磁共振的形成 磁共振现象是指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处在 外界静磁场中,并用一个适当频率的射 频电磁波来激励这些原子核,从而使原 子核产生共振,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的 过程。
综合型(0.3T—2.0T) 开放式(OPEN以低场为主) 专业型(神经、心脏、骨关节、乳腺等)
超高场机型(3.0T以上) 超高速型(扫描成像速度极快、亚秒级,具有
MR实时成像及多种功能)
现状与发展
1984年Schorher和Carr等首先在临床上应 用MR造影剂Gd-DTPA。
1986年Hasse等开始应用快速MRI技术。 在这之后的十余年间,超快速成像技术 如EPI、螺旋MRI和MRI透视技术(MR fluoroscopy,也称MR实时成像real-time MRI、或动态MR扫描技术 dynamic MR) 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优点
1.在所有医学影像学手段中,MRI的 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最高,它可以清楚地 分辨肌肉、肌腱、筋膜、脂肪等软组织; 例如:区分较高信号的心内膜、中等信 号的心肌和在高信号脂肪衬托下的心外 膜以及低信号的心包。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前景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能够提供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详细图像,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变得越来越广阔。

本文将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包括脑卒中、脑震荡、脑肿瘤等。

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脑部图像,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和定位病变,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通过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可以研究脑的功能活动,如脑区间的信息传递、脑功能网络的建立等,为神经科学的研究和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其次,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也具有显著优势。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病症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传统的心血管影像学技术对于心脏的分辨率和显示能力有限,而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心脏图像,观察心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状态。

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评估心脏的全心功能、心脏瓣膜的病变、心肌灌注和心肌纤维化等指标,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信息。

此外,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肿瘤的诊断与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肿瘤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和定位肿瘤对于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医生可以观察肿瘤的解剖特征、测量肿瘤的大小、检测肿瘤是否扩散到周围组织等,为医生制定肿瘤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可以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DCE)技术,提供肿瘤的代谢活动、血供情况等信息,为肿瘤的分型和预后评估提供辅助。

此外,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MRSI)作为一种无创的代谢成像方法,可以测量体内不同区域的生物分子浓度和代谢产物,对于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对先天性心脏病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对先天性心脏病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对先天性心 脏病的鉴别诊断
目录
• 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 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应用 • 先天性心脏病磁共振表现 • 鉴别诊断思路与策略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01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 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的情形。
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03
将MRI检查结果与其他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确定最终诊断。
各类先天性心脏病鉴别要点
房间隔缺损
MRI可显示房间隔的连续性中 断和左向右分流,同时可评估
右心容量负荷增加的情况。
室间隔缺损
MRI可显示室间隔的连续性中 断和左向右分流,同时可评估 左心室和右心室的容量和压力 变化。
危险因素
包括母体因素(如高龄产妇、孕期感染、药物使用不当等)和胎儿因素(如断方法
临床表现
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其临床表 现主要取决于畸形的大小和复杂程度 。复杂而严重的畸形在出生后不久即 可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 图、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 查、心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等。
治疗手段及预后评估
治疗手段
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是主要的 治疗方式,适用于各种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及复杂先天性心脏 病。
预后评估
取决于心脏畸形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及时诊断和治 疗。一般来说,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同时,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合并症等也会影响预后。
02 03
案例二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效能评价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效能评价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效能评价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突破和创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方法,在医学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具有高空间解析度的图像,可提供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效能体现在其高分辨率的特点上。

MRI技术通过录制人体内部的产生磁共振现象的信号,经过复杂的计算和图像处理,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学图像。

相比于传统的X射线检查和CT扫描,MRI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组织的微小结构和局部细节,使医生能够更精确地进行判断和诊断。

例如,在神经外科领域,MRI可以准确显示脑部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并进行手术规划,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其次,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界的应用还体现在其无辐射和非侵入性的特点上。

相对于常规的X射线和CT扫描,MRI技术不使用任何放射线,并且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有害影响。

对于患有长期疾病的患者、怀孕的妇女和儿童,使用MRI技术进行诊断是非常安全可靠的选择。

此外,由于MRI不需要任何刀具插入人体,因此可以避免传统手术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MRI技术还能够提供对血液流动、脑功能活动等生理过程的非侵入式观察,为临床研究和功能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此外,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还具有多模态成像和多参数定量测量的优势。

通过不同的扫描序列、脉冲和对比剂的使用,MRI可以采集多模态的图像,以不同的视角和对比度显示病变的详细信息。

例如,结构成像序列显示器官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成像序列可以观察血液供应和代谢活动,扩散张量成像可以观察神经纤维的走向和连通性。

此外,MRI还可以通过测量信号的强度和时间变化来定量评估组织的病理特征,如血流量、代谢水平等。

这些定量参数的测量成为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估的重要指标。

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诊断意义

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诊断意义

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诊断意义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项非侵入性的诊断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和定位人体内部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异常变化,如肿瘤、炎症、损伤等。

相比较于传统的X射线等检测技术,MRI不需要使用任何辐射,属于更加安全和可靠的检测手段之一。

MRI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磁场和高频电磁波的共同作用,将身体内部的水分子和组织结构中的原子核进行激发,进而对物体内部进行扫描和成像。

这种技术可以检测身体内部各种组织的分布、形态、厚度和结构等信息,准确地反映出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MRI技术也在不断地升级和改善。

目前,MRI已经可以实现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扫描速度和更准确的成像效果。

同时,MRI还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病理信息,帮助医生进行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MRI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多个领域。

例如,MRI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肿瘤、神经系统疾病、骨骼疾病等多种疾病,还可以用于评估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功能,并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和心脏病变的检测等。

此外,MRI还可以用于产前筛查和妊娠期的疾病检测等方面。

尽管MRI技术具有众多的优点和使用价值,但是由于其成本较高,以及设备操作和维护的技术难度较大等因素,使得在某些地区和医疗机构中,依然存在MRI使用不足的情况。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和普及MRI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高,同时也需要在政策和经济支持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措施。

总之,MRI成像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完善,MRI技术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人们健康保障作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关节病除疼痛及功能障碍外,与四肢的退行性 骨关节病的突出不同点:椎管狭窄——出现神经根或 脊髓的压迫症状。
脊椎关节病 病因:原发性(原因不明)、继发性(椎间盘病变、外伤或感 染后、代谢性、脊椎发育畸形等) 病变范围及病理特点:
椎体:增生、终板(骨硬板)炎、脂肪浸润、骨硬化 椎间盘:变性、膨出、突出、钙化、积气等。 韧带:肥厚、骨化 椎小关节:增生、破坏、关节间隙狭窄 椎体排列异常:滑脱(滑移) 椎间孔或椎管狭窄 脊髓的异常
脊柱:X线平片、CT、MR检查比较
CT三维重建
正常颈椎
正常胸椎
正常腰椎
正常的脊柱MR表现
形态
T1信号
T2信号
椎骨: 四边略凹的方形
灰白
灰白 周边缘(黑 )
椎间盘: 光滑 梭形
均匀灰
白 中央裂隙(黑) 周边缘(黑 )
椎管:
光滑 有一定间距 水(黑) 脊髓(灰) 水(白)脊髓(灰) 脂肪(白)韧带(黑) 脂肪(灰白) 韧带(黑)
T2高信号(脊髓水 肿:机械性压迫或 血供障碍)
椎管前后 径或椎间 孔狭窄
硬膜囊受压 神经根受压 脊髓受压
MR直接征象(2): 椎间盘均匀周围膨出或局限膨出
椎体疝-schmorl结节
正常CT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侧后方突出
椎间盘突出,颈髓损伤
CT
右外侧型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颈髓损伤、软化灶
脊髓:
光滑 连续
均匀灰
均匀灰
马尾: 矢面为条状 横断近周边的点或片
均匀灰
均匀灰
椎间孔: V形 有一定间距 神经根(灰) 脂肪背景 神经根(灰白) 脂肪背景
椎旁软组织 对称 光滑 肌肉(黑) 脂肪(白) 肌肉(黑) 脂肪(灰白)
附件:(包括小关节)对称 光整 同骨信号 关节面(黑) 同骨信号 关节面(黑) 小关节腔间隙水(白)
脊膜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
T2WI
T1WI
腰椎椎管内神经纤维瘤
增强扫描
硬膜下肿瘤(畸胎瘤)
髓外硬膜外肿瘤 常见于转移瘤、淋巴瘤等。
MRI表现: 脊髓外硬膜外肿块,肿瘤多为长T1、长T2信号 瘤体局部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脊髓受压偏位 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强化,边缘多不规则 可伴椎骨或附件骨质破坏 肿瘤可侵犯椎旁形成肿块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腰痛、肢体的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等症状。
脊椎关节病
T1WI
T2WI
T1WI
T2WI
T1WI
T2WI
与椎间盘病变伴随的:椎体退行性变的三种类型
黄韧带肥厚
左侧小关节增生,左侧椎间孔狭窄
小关节退变 正常
后纵韧带骨化
女,43岁,高出坠下 8小时,截瘫。
单侧黄韧带肥厚
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
脊椎运动受限,局部疼痛; 由于神经根受压——放射性疼痛; 压迫脊髓时——感觉障碍、肌萎缩、四肢瘫等。
椎间盘突出的MRI表现
MR直接征象(1):
T1等信号
中央型
T2高信号(急或新鲜)
侧后型 舌样突出 T2低信号(慢或陈旧)
侧旁型
周围强化(肉芽或新
生血管形成 )
部位
形态
信号
T1低、 T2更高 信号(软 化灶)
女,20岁
脊髓星形细胞瘤
16年后复发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
髓外硬膜下肿瘤 常见于脊膜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
MRI表现: 脊髓外硬膜下肿块,肿瘤一般为长T1、长T2号 瘤体局部的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受压偏位 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强化,边缘光滑、整齐 可伴有椎间孔扩大或椎骨的压迫性骨侵蚀 较大的肿瘤可经椎间孔向椎旁生长。
平扫 增强扫描 硬膜囊水成像 MRS 脊髓扩散张量成像
脊柱与影像学相关的解剖结构:
椎体、附件 椎管、椎间孔 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 椎间盘(髓核、纤维环、透明软骨终扳) 硬膜囊、脊髓、马尾、神经根
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与限度: X线检查:信息不全,有很大限度。 CT检查:骨结构或钙化性病变优于平片;可显示部分椎间盘突出。 MRI :清楚显示上述解剖结构、病理异常。椎体附件骨折线逊于CT。
MRI检查一般需要在平扫后再作增强扫描 MRI表现:
肿瘤的直接征像 脊髓或硬膜囊形态异常 椎管或临近骨结构的异常 肿瘤向椎旁侵犯
髓内肿瘤
见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MRI表现:
脊髓局限增粗,肿瘤长T1、长T2信号 瘤体上下水肿区 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强化 继发有脊髓空洞 鉴别诊断: 需与脊髓炎性病变区别。
MR直接征象(2):
椎间盘均匀周围膨出或局限膨出 椎体疝-schmorl结节
椎间盘局限膨出
椎体疝-schmorl结节
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及椎管狭窄
退行性骨关节病(degenerative osteoarthropathy) 是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引起的慢性骨关节病。
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作为其中的一种,包括:脊椎 小关节和椎间盘退行性变,可统称为脊椎关节病。
引起椎管狭窄的病因:
先天性(固有性) 椎体或小关节增生 椎间盘病变 韧带肥厚或骨化(后纵韧带、黄韧带) 椎体的滑脱或滑移 肿瘤及其他
正常 椎管、椎间孔狭窄
后纵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
固有性椎管狭窄
பைடு நூலகம்
颈椎转移瘤伴骨折
椎管肿瘤
脊髓髓内肿瘤 髓外硬膜下肿瘤 髓外硬膜外肿瘤
X线脊髓造影
磁共振成像诊断 (MRI) 《5》
脊柱及脊髓疾病
中国石油中心医院 磁共振室 杨景震
内容
脊柱及脊髓正常MR表现 椎间盘突出、脊椎退行性变及椎管狭窄 脊髓及椎管内肿瘤 脊髓炎性病变 脊髓栓系综合征 (椎体的骨折、骨肿瘤、炎性病变归入《骨
与关节疾病》一讲中 )
脊柱及脊髓正常MR表现
脊椎及脊髓的MRI检查方法
是指脊椎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因先天或后天各种 因素导致一平面或多平面的椎管管径变小而压迫硬膜囊、 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相关的神经压迫综合症。
临床上椎管狭窄多见于颈、腰段
骨性和非骨性: 椎管狭窄标准:
颈椎:小于10mm 绝对狭窄 腰椎:小于12mm 比较狭窄, 小于15mm应考虑狭 窄 侧隐窝:5-7mm,小于3mm为肯定狭窄 椎间孔(神经管):小于4mm
椎间盘突出 脊椎退行性变 椎管狭窄
椎间盘突出 (protrus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
病理过程
纤维环或 髓核中软 骨细胞团 堆积、粘 液样变性 、纤维环 纤维肿胀
椎间 盘体 积增
急性或 反复慢
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突出
大、
性损伤
(可伴有椎间盘变性)
膨胀
为诱因
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