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临摹和创作

书法的临摹和创作
书法的临摹和创作

书法的临摹和创作

我认为,不断临贴和学习就是为了积累意法、丰富经验,增加其想象力、创造力。

俗话说,汉隶见功底,唐楷见巧丽。从汉隶到行书多见浑厚,雄劲。从唐楷到行书多机敏、绢绣。

根据历代书贴的特点,书法或书技掌握基本要点是:意法、章法、字法、笔法、墨法、骨法、韵法等。这是楷书、行书的基本。是对古人书体技法的简要总结总结而已。

意法是统帅,笔法是核心,章法是整个书法作品的构成效果。章法,临楷书虽然没有太刻意的整体要求,但每一个字的构成也是一个小章法。

字法,就是汉字的构成。笔法。赵孟頫的“用笔千古不易”一

语道出了书法所有的机巧变化都是用毛笔来完成的。触动的笔锋、墨意在体现着作者的情感与表现。笔法主要由中锋与侧锋变化而来。各种风格不同主要是用锋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墨法,书法的点线全靠墨来体现。墨法一是说用墨要讲究,二是说要学会调墨,调墨要匀称。三是说“墨分五彩”在书法

创作中的运用,运用得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骨法主要表现为飞白,无飞白只用实墨线也可。苍劲有力。力拔千均,有如铁牛耕地,神骥跃渊。巧用虚实,便会收到一种辩证之美的效果。

韵法。韵是一种中庸平和之美。韵就是在书法中神气贯通的一种感觉。这在表现形式上需要字熟、文熟、笔熟、墨熟、纸熟。常言道熟能生巧。韵法讲的是书法创作中的一种飘逸洒脱、气韵生动、惬意。人的思想情感通过书写流畅与迟涩来表现其韵味。韵味一出,书品就有了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了。==============

唐兰有篇文章把《冯本兰亭》说得一无是处。十几年前看的,内容记不太清了,但大意说是明代伪的。不知各位高手有何看法?

孔乙己:

得兄确论。我们都是苦临冯本长大的人,我知道一说此论定有人会不快。我自己也是思想斗争过才认可。

宾南:

唐兰的文章十几年前杂志刊登过,延袭的还是郭沫若的思路,认为东晋一定高古,明才油滑。认为这才是"时代气息。其实,唐人书法真迹,如等,何以见得高古?又何尝高古?又何

尝高古??之流利,难道不是来自于吗?唐时摹兰亭,不

过是当时人写当时人字,经心的去摹好了,摹本毕竟差于真迹。现在怀疑兰亭冯本,和80年前,书法界一致怀疑的真实性是差不多道理,看惯了榻本,见真龙反而犹豫。定武本和汉碑一样,好在模糊而已,给人以想象空间,就觉得好。如同一个人在讲述他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子时,举出的往往

是一次惊鸿一瞥看到的,因为没有看清楚,7分姿色,被想象成10分,而现实中9分姿色女子,往往因看清了,就夸大那1分不足。天下事大多如此。

孔乙己:

宾兄,您这就有一点强词夺理了。《丧乱》不高古吗?《伯远》一定源于兰亭吗?

宾南:

《伯远》一定来源于吗?问得好。一般来说,这样的拉郎配,是一些所谓的书法史常见的恶习。但是,关于这个具体问题,我觉得我说的有成立的可能性。因为一来他们的叔侄关系,当时家族势利庞大,内部文化交流可能超过我们的现在的想象,可见一斑;二来,我们至今也无法发现右军以前,有什么"流美"的书法(当然不是排除其可能性,但是我总怀疑正是右军一手创造了流美的书札书法。上面的我说的可能有些强词夺理的语气,但是逻辑上,我觉得还是站得住的。《丧乱》可真的没有什么"高古"。右军书法中,真正有些"高古"的,是一些章草(阁帖中有)早期的草书()和一些不成熟的楷书(十七帖中的《青李》,《来禽》二帖),而这些,恰不是王成为书圣的关键所在。《兰亭》是右军天才的创造;冯摹《兰亭》,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接近于右军风神的本子。其余本子中,一个号称褚摹的面貌最接近冯摹的还比较好,其余是"愈传愈远"了。这是个人看法。

孔乙己:

我以为,《伯远》大有萧散之姿,晋人嘛,总是这样的。而丧乱,确实弹性十足,但就当时他的心境论,似乎也流美不起来吧?

宾南:

早就有人发现,一个书法家,同时写喜联合挽联,从字上,是看不出什么大差别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把《丧乱》集成联,问别人这字如何,恐怕没有人会说:"书法家心里很难过。"而可能会说:"字真漂亮!"您自己应该有一些创作经验,难道说,你写什么内容,就心情如何吗?书法和文字是有紧密联系的,但没有紧密到这个程度,否则,书法的核心要素,就要加上一条:"依附于文字内容。"至于"有萧散之姿",和"流美",没有什么冲突,就不说了。时代确实有笼罩人的地方,但也没有到那个程度。书法毕竟有其自身规律性。将书法与其它关系强调得过份的,我以为,也是皮相。古人云,过犹不及也。

蕉雨轩主人:

我支持宾南兄!而且我的观点是:冯的《兰亭》不但很妍美,而且很高古!只不过我可以说,很多人只看见冯本的流美,而没有看到高古,要看到高古,非得知道隶书和楷书的关系不可,有人说了,"我懂隶书啊,会写啊",是啊,懂隶书跟懂隶书和楷书行书的关系不是一回事啊。兰亭是个谜,要

用多种工具方法去分析才能看的比较准确和全面,只用以前的那点经验是没有办法看兰亭的,唐兰是文字学家,他不懂书法本体的东西。他知道什么叫明人和魏晋啊?可以说唐的那篇文章是所有兰亭论辩里最离谱的之一了。定武要说它的笔法,那是糟糕的透顶了。冯本无可挑剔。唐人就算做伪是不能做到这种水平的。冯本的祖本非六朝人不能为,是不是王的在考据学之外不重要,是六朝的就没错。

孔乙己:

请教蕉雨轩主人:冯本兰亭的隶味体现在什么地方?

蕉雨轩主人:

我看来要把刚看出的秘密向外说了,但很多人会笑说,这也是秘密,我早知道!也许吧。"永"的第一个点就是隶书的意思。谁以为这个点就是点了再回收那就是眼睛还太马虎。"咸"字的撇弯钩是什么意思呢,正是隶书撇的意思。"有"字的横画,最后可不是顿笔回收,是向外去的隶书燕尾。"初"字的刀的肩膀转折处不是后来的一顿就转,是略带断笔再调锋,这是隶书的习惯。

"领"字和它一样的。还有很多,用放大镜子看。一定可以看出来。

池鱼:

兰亭不可能是明造。《书谱》的用笔实在是不够古的,然而真迹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也感觉冯本确实太油了。把冯本兰

亭与其他大王遗迹的巨大差别,仅仅归于笔软、纸细、动作慢,或者唐代摹手对牵丝的实化,很难让我信服。可以想见冯本的直接母本也应该是相当油腻的(因为摹的基本要求是不明显改变点画形状和位置)。我有时觉得冯本母本很可能是陈隋间高人以大王的某件与兰亭题材相关的作品进行

再创作之后诞生的;而不认为是大王(或放松一点,与大王同时的人)的原作,我心理上无法接受大王有这样的作品,而且是作为代表作。

宾南:

智永应该造不出,因为如果是真迹的话,二者之间面貌虽象,(原因上面云鹤先生已经指出了),但决非出自一手,因为二者书法对字的内外空间处理手法,相差比较大。

得之:

我觉得大家不妨从两点去讨论

1.哪个本子最像入昭陵的那本兰亭

我们所选取的所谓金标准可以是圣教序。但这还无法证明现存之冯本不是明代或其他朝代所伪,因为它可以是以原真冯本为母本所伪。

2.入昭陵的那本兰亭是否是真

还是一个选取金标准的问题,从阁贴和鉴真带到日本的那几个帖子中选择属于永和九年左右的真实可靠作品,对用笔及结构习惯进行对比,应可见端倪。

张广:

神龙本就该是最接近兰亭真迹的,流美是风格上的问题,但其起笔转折处,非晋人不可为,可以与《智永千字文》《万岁通天》等二王其他的尺牍对照看,还有很明显的隶意,到定武褚摸就全丢了,时代使然

1.起笔的逆势,这是由篆引再而分书之蚕头再到魏碑之波画,神龙兰亭与之一脉相承,定武虞摸储摸就丢了

2.转折处的断笔,这也是隶书肇端魏碑里也很明显,

3.撇画中后部的肥美,和隶书掠画也是同一机理,掠画出锋即汉简形状再加以流贯就是神龙的撇画了,再看看张猛龙是不是也这样,

4.智永千字文是对神龙的静态化,定型化,

5.后人包括阁贴包括赵孟复包括文,董工夫不能不谓不深,意韵不能不谓不雅,终难到晋人,就是笔法流失的原因,,,

6.笔法在后世的流失是个必然结果,晋人笔法非人为努力的

结果。

从形态上的感觉的直观的分析,,,浅见,,,,,惶恐,,,

蕉雨轩主人:

要证明神龙是王,那用圣教是不太灵的,因为也许唐太宗也被蒙了。但我以为智永还写不出来神龙的水平。当然也不能断定他的水平就是千文的水平,因为千文是不是他写的可不准。不过兰亭用了折纸后再书的习惯,应当是六朝的习惯,

兰亭和快雪很接近,二谢也和它很接近,不能因为其他的帖有距离就来断定的,王的帖在六朝曾有2万纸的记录,那他的面貌肯定是多样的,看到几个就说几个这是经验主义,不行的。兰亭用的笔是不同于丧乱的笔,稍软的,鼠须笔谁见过,也没有这种笔出现,所以谁也不好说是什么笔触的,我想大概就是比一般的中山兔毫和狼毫软,要不非要单独格外的提出来是用鼠须呢。猜吧。

王羲之写字没有习性,也就是固定的习惯,不能强以残存的几个帖硬加给他。大王所面临的那个时代是个丰富多样的取法环境,他可也不是块懒惰的木头,他也要尝试各种的方法的。"万籁群参差,适我无非新。"这就是他的名言。批驳'兰亭非王羲之作',我也不是要证明一定是王羲之作,所要证明的是可能性而已。

池鱼:

大王虽然善变,也不会没有习性,他也是人。冯本兰亭和在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差异也太大了。

宾南:

现在想来,一些问题从逻辑上可能解释不了。中的几件章草,和,和,和,和,和,和,和,面目上相差都很大,如果一定从摹本中,认定冯本和不会出于一手,那么上述的好几个帖问题更大了,结果就会"一拍多散"。可以再想想。我觉得关键一点,这是一个鉴定的问题,不要用自己临写的"感

觉"来判断,要用材料说明问题。从学科上说,鉴定和创作经验是两个问题。古人云,书者不鉴,鉴者不书。

还有,关于的版本,我也很疑惑,见到的最好的,倒是董其昌卷前言中列的,但那会不会是缩小的原因啊?

蕉雨轩主人:

官奴也被怀疑为伪作。另外关于兰亭和丧乱就是不同,那我请问快雪和丧乱相同没啊?认为大王只会写丧乱似的风格

那是小瞧了他了。王的手段多,把阁帖贬到没有参照的意义也是太绝对了,阁帖有至少三卷还是原拓,怎么就不能作为参照呢。小王的29日帖和他的鸭头帖怎么来解释,它们相差太大了,但小王确实可以写两种风格。他既能做自家的风范,又爱写他前妻

郗家笔,看看阁帖也知道个大概啊。只用临写的感觉去判断是不能逃出经验主义的怪圈。再者,用不同的笔和纸同一个人也可以出现不同的风度,兰亭的笔肯定比丧乱的笔要软,纸也比后者细腻,这也是个考虑的因素。远宦帖的"老"字和兰亭的"老"字只是软硬的不同,但运笔机理是一样的,二谢的静字难道不和兰亭也是一样的机理吗。看米元章的76件墨迹,因为载体和工具以及年龄的不同造成的差距也是那末大。所以把兰亭看作是丧乱以外的系统是没有仔细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果。我不认为兰亭造作,王羲之难道就没有可以求好的时候??魏晋的所谓风度又带了多少矜持在里头啊。在

那个时代,即使艺术已经自觉,求工求妍仍然是较大的需求,和我们今天的审美意识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是纯艺术观,他们可是实用与艺术并举。

得之:

1.现存的帖能代表其总体风格莫?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这些帖为什莫能存下来?有偏倚在里面莫?有可能是以为其风格

而使之存下来莫?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场战争后,可能剩下的人群中老弱病残较多,如对其基因检测,会发现致病基因的率较高,但这并不能说明其战前的人群中致病基因的率较高。同样,如果一个村子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然后该村发生一场地震,10年后在对该村人进行调查,你会发现各种疾病的患病率较低。

2.即使现存的帖能代表其总体风格莫,从统计学角度来说,我们还允许5%的错误,但如果正好被兰亭赶上,我们又无法解释了。

3.在定性的研究中,典型,极端样本是重要的。

4.所以,我对得出定论持怀疑态度,但在这场讨论中的思考过程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不过在没有可靠证据以前,我们还是先持旧说为好。

张广:

神龙用笔的复杂性不光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是时代造成的,是字体演变的古字体在今字体中的残留,对于那时的人来说

后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复杂用笔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晋人无意于复杂可他就是那么复杂。

关于笔法,我是这么看的,我将历史中笔法变化视作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因为隶书方折和分段书写,线条逐渐被分解成单个的笔画,本来完全中锋的篆引线条就有了起笔收笔的讲究,还有因为方折拐弯处篆引线条是处处圆转,变成转和折两种方式,这是邱振中所讲的"绞转"。隶书波画入笔往左下方后来这种逆势弱化就成了唐楷书的往右下方起笔,但是在魏碑可里以看到由隶书波画过度过来的痕迹。龙门是最明显的有些字横画和隶书的波画无异。唐模里面依旧看到这种残留,横画的起笔是多样的,有时多些有时少些,但这就是隶书的遗留。。。再看看龙门横画的收笔,有些就是波画出锋,波画收笔蓄势不发,那就成了楷书的横画,收笔为何不象隶书一样出锋,我以为是要和下一笔承接的原因。。。。。。。再看瞥画,亦复由隶而来。魏碑瞥画肚皮饱满是掠画的痕迹,决不类元明清人所做,后世不悟,所以瞥画越写下段越虚尖。。。。。。。再看捺画~~~~~~~

反正我就这么看的,分析冯摸,抛开表面风格上的因素,冯摸笔法就是魏晋。唐代之后,字体演变结束,笔法也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不复变化,后人规模魏晋只是以死了笔法来求魏晋的韵致,笔法辗转失传,后世笔法越来越贫乏,阁贴笔法的丢失都是这样的原因,笔法已经死了,我们作的工

作只能是作为摹本。技术上是模本,观念上~~~~~~~~~~~~帖学是魏晋的模本,碑学是魏碑隶书的模本,不临古无以谈书法,晋以前何尝是这样呢?看魏晋唐以前书论和宋以下比较,明显的差别是魏晋不断的将书法之美丽比喻成各种自然物象,也就是米芾批判的"比况奇巧是何等语",因为书法在宋人的眼里剩下的只是二王,魏晋,笔法了,再也不是生着的书法。

老池讲的关于唐摹学的提法我觉得不成立吧,唐摹学只能是帖学的一部分,碑学,帖学到底是风格流派还是什么来着???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成其为学,要有取法对象,帖学取法魏晋,虽只是个魏晋个魏晋的模本,碑学取法隶书魏碑,唐模最多只是帖学的一部分,形式上可资利用的比原来的帖学更丰富些,风格追求上,帖学文人意识追求淡雅简约,碑学在风格上是对帖学的反叛,追求豪放雄浑,优美与崇高审美的两极已被占进,唐模要成一学,似乎需要积累,风格上也似乎只能归于帖或碑中。

颜张笔法也是在笔法演进的历史链中的,米的笔法则是对历史的回溯。

雍镛:

张广兄谈的是过去时的唐摹,我眼中的是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的唐摹。张广兄是在总结过去的书法文字史,我们是想谱写未来的书法史。站的角度不一样。去翻翻书,在

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当然没有唐摹学一说。要说有,也只有唐摹存在的历史学说。唐太宗好书,命令专家"硬黄勾摹"王羲之等前贤的遗墨,唐摹现世。在当时,因为有王羲之他们很多的真迹存世,这种复制品肯定没有我们今天的身价。到了宋代米芾的时候,王羲之他们的真迹少了,已经有人把唐摹当真迹一样重视了(媪来鹅去已千年,莫怪痴儿收蜡纸--米芾诗句)。到后来,王羲之他们的真迹没了。到现在,连唐摹也没几张啦。。。

帖学,严格说其实是后人通过刻贴学习二王一脉名家书法谱写的历史。从学习的角度,帖学应该与唐摹无关。宋元明是帖学鼎盛期,明末清初张倪黄王诸家之后衰微不起。这期间,下真迹一筹的唐摹在干什么?他们已经变成神。他们在睡大觉!他们是何等的尊贵啊!在当时,一般人终其一生能见上他们一面吗?难!就算幸而得见,也是选择吉日烧香叩头以后小心翼翼的满足一下对权威向往的饥渴,如果说对本临摹学习,简直是异想天开。

于是,在那时侯,唐摹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在一片阁帖二王的颂歌之中来到大众之间去影响

书法发展的历史。由于唐摹的母亲和阁帖是亲戚,就把阁帖一脉后来形成的帖学说成是唐摹的父亲,是不负责任的人云亦云。是简单的机械的历史观。

时间流逝,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唐朝的书法复制品--唐摹,

终于在现代科学--高清晰的现代印刷术、电脑、网络面前,

脱下了高贵的外衣,走到了寻常百姓家,和我们朝夕相伴。于是,唐摹我们是熟悉的。熟悉得成了熟视无睹!熟悉得能让我们夸夸其谈!我们真的了解唐摹了吗?真的读懂他们了吗?

张广:

雍兄我是这么看的,唐摹将笔法史中的一个段落一部分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就象过去的碑学家发现了北碑和隶书一样,书法在宋以后,活着的笔法离我们远去,帖学将阁帖当作了笔法的全部,笔法展转越来越少。碑学发现了帖学笔法以外的笔法,不过碑学还是将其发现以一种类似对待以往帖学

的眼睛来对待,,,碑学和帖学的形成是个历史的过程,当然唐摹学有机会也能成学,但现在还不是,现在传统书法还在帖与碑的范畴之内,只是它们的拓展,又当然唐摹能成学,还可能发生甲骨学,金文学,简犊学,写经学,残纸学,秦砖学,汉瓦学~~~~~~~~

宋以前和宋以后对书法的理解是不一样。宋以后的书法是笔法演变的最终状态的摹本。碑学书法是笔法演变的几个中间状态的的摹本。宋以后的书法就是这样的,我说摹本没有

抑贬的意思,某种意义绘画就是自然的摹本,关键是怎么摹了,印象主义的摹法,表现主义的摹法,写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象征主义的,构成主义的~~~~~~~这是宋以后的

书法。。。。。。

蕉雨轩主人:

老池谈到大王有习性,我是指的没有经验性的习惯(非超越有限性),象米黼就有这样的习性,如果你认为大王有这样习性,那是你把大王给低估了。这得先了解玄学。

另有一个不能不说的因素,魏晋时期的书写字体和风格是有特殊规定性的,如尺牍有尺牍的风范和写法(大体的),告表有告表的写法(绝不会有象丧乱帖那样行草间杂),序文呢,谁来断定它必须是丧乱的表达方式?这是有关风俗文化的历史问题,所以远非经验可以包括的。

池鱼:

兰亭的几个本子中,我更欣赏老董定为虞临的那件(八柱第二),那件才更"古"。虞本一般认为是唐人临,现在已经很淡了,有些伤神,隔着玻璃和将近一尺的距离我无法判断是临还是摹。它不仅线条圆浑简洁,形式处理上也应胜于冯本。虞本中很多字反映了比较明显的空间对比意识,层次丰富,节奏轻快,不像冯本那样平匀,甚至有些扭捏。比如"感慨系之"的那个"慨","以为陈迹"的那个"迹",两个本子差异很大。虞本字间错搭和顾盼的情趣也强过冯本许多,冯本显得壅塞。颜《祭侄》、杨《韭花》跟虞本状态更接近。当然,我不是说冯本的线条或空间处理就不高明,而是觉得它离我心目中大王的形象或者说东晋名家的形象,始终隔着点什

么。我坚持认为大王在求新求异的背后始终不抛弃的一个思想,就是求"简"。不要认为冯本把那些轻佻的、油腻的牵丝

去掉之后就"简"了,因为它的骨干还是有点"垮"和"飘"的,

缺少其他东晋书法中的那种"拗"和"逸"。

问一下老蕉,《初月》中有些很古怪的写法,是其他遗存草

书中少见的,是不是比较早的作品呢。

蕉雨轩主人:

我和池兄的感觉一样,确实初月帖的笔法更具隶书章草的味道。确实初月帖的笔法更具隶书章草的味道。我从这幅作品的老辣、自如、精力弥漫的特点推测,早年可能写不出来

这个水平。因为据陶宏景说,王羲之在30岁左右以前(在

临川时)书迹不足观。这是比较权威的鉴定。庾亮被王羲之压倒是在王33岁以后。姨母还有点嫩,尽管风格高古。实际上也不比阁帖里同类风格的郗家和瘐家高。现在看来很棒,但在当时象这种风格和水平一堆。只有中年和晚年的因为出了新意,才风行的。事实上在六朝,对王羲之的崇拜没有

后代那末厉害。初月的高古看似和姨母最接近,但却是综合古今的伟大杰作。没有中晚年的艺术锤炼,写不出这样综

合性很高的东西。

王慈我认为是小王和大王的结合。王志是比较纯粹的小王风范。万岁里没屁王,都是高手,和大王不同不等于差劲。正是有了不同,才是他们后代的可贵之处,尤其是王慈的,我

认为比大王毫不愧色。

虞世南的字人人都说学大王,是不确切的,其实到了南朝,除了梁武的一段时间外,小王的风气更胜。虞的行草其实就是小王的嫡传。米元章说唐太宗学大王不能到,就转学虞,写的象小王一样外拓和恣肆。但还要骂小王,真是欺师之举哩。

池鱼:

大小王的区别到底有多大今天很难说清的。我们往往容易通过大王的几个新潮的帖、还有智永以及智永的流所表现出的姿媚与简静,去想象大王,而从《万岁帖》中南朝一些小小王(特别是王志)所表现出的"倔"和"雄"去揣摹小王。这是不是大小王的真实情况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至少我们看到了两种可能的、有价值的趋势。老蕉关于王志和王慈的举例我认为是非常精当的。

研究隋唐五代的书法继承和变化可能是研究大小王特点的

的必要手段,但这个时期名流墨迹可靠的却极少。杨凝式仅剩的三四帖(《卢鸿跋》真伪尚有争议,但时代意义是值得重视的,苏东坡尺牍与此有深厚的渊源)就是二王到颜柳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可以提供很多思考的方向,包括宋人没注意到而我们可以去揣摹的东西。颜和杨是大师级,他们的每件东西都同时具有大王和小王的特点,不露形迹。

与杨时代相近,在日本有个藤原佐理,他的草书《离洛帖》

有比较多的大王和《书谱》痕迹,而另一草书代表作《恩命帖》则非常接近小王和《祭侄》

老莲:

请大家将《虞本兰亭》、《韭花》、《冯本兰亭》对看。

我觉得虞本用笔的起、收动作不但丰富,而且整个线条的感觉是藏头护尾--这在唐摹、魏晋人的许多非经典墨迹中,我

们都可以看到这相同的形态。虞临的笔画安排不走中间平

稳路线。虞本的"人"字笔画交差偏上,而且捺偏长许多,这

就打破了中间、平均的写字意识,但冯本的"人"字,是典型的"分中匀距"的写字意识。

褚可能是应酬临摹吧?最不认真。但二者对后世影响都很大。受虞本之类影响的是大师型,如张、怀、颜、杨、苏。当你把这几个人的字帖放在面前对照的时候,特别是用电脑放大来看的时候,你越觉得它们的用笔规律、结字规律都有一根捻不断的线连在一起。

相对褚临,其用笔简单得多,简单就容易学,容易学那受他影响的人就更多了。所以我将褚的影响称为普及型。

智永的墨迹用笔还是保留了一定的祖宗法,但过于尖薄,圆的逐渐少了。所以他是赵董一脉的源头,又是二王一系的衰落的开始。混沌而不清就在这里。关键是赵董,明显的走上了中庸匀和的路子,用笔上没有了圆通厚的特点。

Nehr:

在下感觉书法从西汉过了蕉兄称的"野生态"后,到魏晋由"自在"进到"自为",又经隋和初、盛、晚唐、杨风子铺宋书尚意路,这条线索值得理。

抛点零碎观察小结:

11。大王"歇笔抢势"手法渐弱,小王"连笔借势"意识日丰。22。指运带腕肘演变到腕运为主,凌空过渡演变到拖带过渡。后者尤与左手配合废有关。"魏晋笔法",智永还会,其后亡失。

33。模拟外物造形意识随字形标准化和印刷发达普及式微,符号内在造形意识随法度加强。"他象"变为"自像"。

44。字形自然欹侧过渡到人为榫合,很能说明审美意识的变迁。

书法心得体会

书法心得体会 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我已经上大学一年多了,很多时候在想上大学时为了什么?而且学习书法专业是为了什么?而我小时候父母也让我学过书法,那时或许是让我把字练好,大学前的集训也只是单纯的为了上一个大学。而走到大学的课堂上,与我想象的书法完全不同了。 书法不仅仅是单纯的去写字,它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而且有很深层的理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不仅字写的不错,并且它对书法理论的了解相当深刻。这就是我在上大学后为何开了许多课程,例如:古代汉语、书法史、书论等。学习书法就是学习做人,练习书法就是磨练自我性格,提升人格。虽然现在只是短短的一年多中,但足以让我受益匪浅。 其实,我很喜欢书法,它可以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心情,在研究古代人书法作品就能可以表现出当时古人的意境。在平时闲下来时就可以写写字来陶冶自己的情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而经过在大学的学习,也了解了我们课程主要是从篆隶楷行草来安排,有根据从书体演变学习。在学习篆书我们从大篆到小篆的学习,老师主要是让我们去寻找一些线条的感觉,在学习石鼓文的时候,就感觉到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书法艺术的线条美是非常重要。而在楷书学习中我们先以魏碑,强调了单字字形的结构排布和整体章法的排布。现在正在学习隶书,我们主要以临帖张迁碑,并且有时去亲自刊刻上面的字,老师是让我们去更好去寻找那种刻石和书写的融合,一个书法技

法相当好的人,临帖是首要的。同时上的一些书法史、书论课程去更好与我们的技法结合,所谓“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虽然我还没有学到很多东西,通过从学书法到现在,我认为首先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其次就是善于思考,老师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最后就是到一定高度了,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 希望自己能在以后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加强自己的技法和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

书法临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书法临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这两种方法,对初学者都是行之有效的。对后者大家往往不重视,其实,如果你真的去试试,就会发现效果也许比前者更加明显。 临的对象(字帖),可以由老师指定,但最好还是自己选择。你喜欢它,并且着手研究它,那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强迫自己学习那种毫无兴趣的东西,不管它本身是多么重要正确,那也无异于一种劳役。如果你是不满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进,但多方努力又实在找不到一种能引起热情和兴趣的字帖,那么你最好,还是干那些使你兴趣盎然的事情。 临摹不是整篇誊抄,不能全线出击;它是描样绣花,须各个击破。一个字就是一个战役。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 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 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确有所得。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 临就要力图象,这是临摹的主要目标之一。历代著名书法家曾留下不少临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书法家自己的影子。初学者不宜用此法。现在的任务是通过临

摹来理解、消化别人创作的书法形象。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出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艺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只能是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但在此之前,通过临摹,归纳一此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临写的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能力越敏锐。两个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锐的眼力,应是每个书家必具的基本素质。 临摹是一种思索。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儿?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 临摹是一种比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的字是比较的双方。笔画的方向、长短、曲折、位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感觉、局部的造型,应该一点一点地解剖、对照。 临摹是一种记忆。临得象了,还要总结。以前不象,是因为什么;后来如意了,是抓住了什么主要矛盾。这样就抓住了字的一个基本,然后反复巩固,记在心里。 对钢笔字来说,临摹的重点是字的结构,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多的力气。既注意结构又照顾用笔,能一下学得象固然很好;但实践的结果常常是互相干扰,顾此失彼。 每天临几个字并能吃透记住,这样的进度应该令人满

书法练习心得体会

书法练习心得体会 桃溪中心学校兰新泉之前很少接触书法,现在经过一个学年的练习,我终于领悟到了书法也是门很美的艺术,它是有精神和灵魂的。但经过一个学年的书法练习,我学到了很多.至少我们学习它可以了解更多的书法知识写字技巧。还能了解一些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家的作品。特别是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与耐性。 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你可以感受很多的乐趣.果真没错,我个人比较偏爱楷书, 俗话说:“万事容易开头难”。临摹是学楷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要掌握书法的运笔技巧,就得下苦功夫。初临摹字帖时,不知从何做起,临了几帖,觉得模仿的不像,就重新临帖,结果越临越不像了,真有点左右为难,但我还是坚持临帖,久而久之心浮气躁渐渐消失,发现静下心来的临帖要比粗枝大叶的模仿一翻效果更好些。通过学楷书,使我深深的懂得了要想写好楷书,不只是机械的临帖,关键在于笔法,选一些比较轻灵,多筋的圆笔碑帖临写,使字做到筋骨并用,方圆并举,快慢互用,富于情趣。要真的学好某种字体风格是不容易的。首先你得对所历代书法家和他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要掌握他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其实书法的境界确实是无穷大的,你要学好它,真的得花时间,我们要花时间去领悟某种字体风格,多去了解些书法家的时代背景和他作品诞生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掌握某种书法风格.学书法,我认为我们最好还是得从临摹开始,我们要注意向他人学习,向他人的优点学习,把他人的好东西吸收过来,才能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如果不向他人学习,就不能丰富

和造就自己。当然在临习前人的作品时也不能盲目的临,要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注意对名帖进行研究,要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书法的道路是漫长的,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继承传统,下苦功夫去练,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成果,只有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去多临帖,多练,多写,才会进步,否则,写出的字是经不起观看的。“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够学好书法的。

如何正确描红和临摹对书法练习者很重要

请大家谈谈关于描红摹写在教育上的认识误区 由于接触到一些书法培训机构的老师、学生和家长,看到其中的教育现象,有些问题想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是不是会误人子弟。观点只针对初期的书法练习者是不是需要描红、摹写。这里有几个概念大家可到网上查查,不做过多解释了。摹写,就是用薄纸盖在上面写,双钩是将字的轮廓描下来,廊填就是按描下来的轮廓书写,古人的双钩廊填其实就是今人讲的描红,双钩廊填最接近原作。现今流传的所谓王羲之墨迹,就是唐代采用这种方法流传下来的。描红和摹是学习字体结构,为后续的临贴打下基础的重要且唯一手段。正确的描红方式应该比摹写要更精确和更能反应原字风采,虽然还是人家的字,但这是入门的钥匙。 现在有些老师宣称不用描红、摹写直接临贴,并且这样见效快,让人误以为学书法不用摹而直接临就可以实现,并且在网络也有部分人在让初学者不用描红、摹写这种方式不好,直接临贴就可以。描红没用,那只是简单的笔画涂写,对儿童有用,年龄大的就不用了。但我们要讲的是描红要怎么描才是正确的,如果只是火柴棍似的的写,那本身书写方式就是错的,这种描红当然就不对,如果摹写也火柴棍似的写,那不是也是错误的吗描红(双钩廊填)和摹两者都要求笔画与范字的一样,比如要逆锋起笔运行回锋收笔,并不是按范字火柴梗似的画几条杠就简单了事。古人很多真迹都是描红流传下来,那古人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描红方式而不采用其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可能在一些教育家来讲这个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实中确实大量存在错误的认识方式。有人也会提出我教的学生没描红不是照样写的还可以,这里面有个概念要搞清楚,一个人的空间感觉,空间感就是对物体的空间形状的认识,书法是二维平面的空间形态。就象有些人画一个物体就会很象,有些人就画的不象。有些人生来就有乐感,有些人就是没乐感五音不全。都是同一个道理。但不可否认还是可以用后天的勤学苦练去克服。但一个空间感强的人把字写好了,他的方式就适用于所有练习者,这个肯定片面的看法。 其实有些老师不采用什么描红、摹写或很少采用,一上来就让练习者临贴,在外人看来很快速,马上能看到练习者的书写成果,但这个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这有2方面原因,1,这样对一些在空间感比较强的练习者是可以很快能够得到效果,比较有成就感,但这样的练习者毕竟少数,那其它部分的练习者呢,他们就没这么幸运,要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赶上,有些中途就直接放弃了。2,一节课90分钟,一个班平均20到25位学生,算算一个学生老师平均花不到5分钟时间指导,你再手把手教,能期望这5分钟讲的学生就一定能领悟吗他们在家练习的4-5个小时,谁人来指导他们一个简单的错误能得到马上纠正吗往往一个星期的练习,要到下个星期才能得到老师的改正,再写1个星期才能写好,这样不是白白浪费2个星期的时间,本来一个星期可学好的,要多花2周时间才能达到效果。但书写一个字的好坏关键就在最前期书写的那一百个字阶段,定型后再改正那就要化更多的时间。现在学生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如何能让他们有效率的学习书法艺术呢不是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是领都没领进门,人家就不学了,根本就没有领进门的机会。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以下3点结论,请将3点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你才能了解完整的书写体系,任何独立的一点都是断章取义,是不对的。1,描红、摹写都是初学者基础,必须严格要求的一关,和临贴缺一不可2,要采用正确的描红、摹写方式,不要简单的涂写和火柴棍似的的写,这样任何描红和摹写都不可能达到效果3,要因材施教。对空间感好的练习者可相应减少描红和摹写的比例,加大临贴的时间,但并不表明就完全不用描红和摹写,但一般练习者还是要有一定的描红、摹写的书写量才能掌握字形结构,再进入临贴阶段。 如果练习者每次练习(注意不是只上一次课,是包含每天每次的在家练习时间)可现场得到指导,那就可以忽略上面的3点要求,可直接临写碑帖,但这又是多少人能得到的方式呢其实往往有些老师并不一定清楚学生、家长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多就是按自己怎么练出来的就让学生按这样的方式学。所以中国的书法教育方式都是自己发展出来,每人都有自己

书法课心得体会

篇一:书法课心得 法 技法心得班级:****************** 姓名:********** 学号:***************** 1 书 书法课技法心得 书法是门博大精深 的奇特艺术,它充满了各种形象的美,各种风格的美,以及人们从世间万物中提炼出来的美 等等。它的内涵很丰富,让人捉摸不透,至今还有许多问题在等待着我们。它既看形,又重 意,说白了就是要有精、气、神,要感悟所写的情境,融入其中,有神韵、有美感的字,才 是优秀的书法。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早在5000年-6000年左右的“仰 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文字。当时的文字已经可以明显清楚地表现其中的含义了。其实, 早在8000年前,在黄河一带的陶器上,有较多的符号,这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 图案装饰的混沌结合,是汉字的雏形,也就是最早的文字,再后来的贾湖遗址更是把中国的 文明向前推进2000年。 我觉得学习书法有 很多益处,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修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可以逐步养成细 致耐心、自觉认真的良好习惯,同时还有益于意志的锻炼;可以学到文字、文学、历史等各 种知识;可以受到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所以,作为中国人, 我们有责任继承书法这一传统,我们有责任将它向全世界传播,让大家都了解这门优秀的艺 术。 一、以临为先;会 写字不等于掌握了书法艺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技法和知识,才能从一般实用写字提 高到以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 2 创作高度。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书法首先是从临帖开始。既要临古人帖,拜古人为师,也 要临现代人的帖。但是,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纵向取古,横向取今”。 在这方面先贤和当代大师们都论述得很清楚,我们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就行了。 例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 朝夕沈酣其中,务使笔笔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启功大师在给书法爱好者的信中 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道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 听他的。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 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写帖主要抓结构,结构对了,点划的姿态即使全都删除,人 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启功先生对临古、临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临帖还有个“入帖” 和“出帖”的问题。《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竞似古人,何处着我。” 应该说,临帖只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一旦过了河,就得走自 己的路,不能老停留在“桥”和“船”上。帖临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样才能“出帖” 呢?个人体会到,在“入帖”的基础上,多选几家名帖进行临习研究,取其长去其短,为我 所用,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就是“出帖”了。可惜我学 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出贴。??

书法中常见的问题

1、什么是书法?答: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包括用笔、结构、间架、行款等方面。 2、 为什么要学习书法?答:学习书法,最低目的是写得笔画端正,间架安稳,流利,漂亮,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提高效果质量;更进一步,则是通过书法来反映思想,表达感情,成为一种艺术品,使人得到艺术的享受。3、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 答: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方面的基本法则。4、学习书法从何入手?答:先摹后临。执5、为什么要讲究执笔?答:执笔不得法,字就写不好。 6、怎样才是正确的执笔法?答:正确的执笔法,简单地说,就是“指实掌虚”四个字。 7、怎样执笔才能指实掌虚? 答:食指(第二指)中指(第三指)并拢,在笔管前面用指尖勾 住;拇指在笔管左面用指尖向右擫(ye);无名指(第四指)的指甲中部紧靠中指在笔管里面往外抵,小指紧贴在无名指一起。这样,五个指头欑(cuān)在笔管四围,拇指的指骨突出,掌心就空了,空得差不多可以放进一个鸡蛋,这就是“指实掌虚”。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拇指和食指、中指必须欑在一起,无名指、小指必须要紧靠中指,拇指的指节必须突出。(图一)8、古人执笔有“龙眼”“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 答:所谓“龙眼”9、笔要执得紧好,还是执得松好?答:执笔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太松了笔管容易掉落,太紧了笔管会颠抖,手也容易累。拿骑自行车来作比,初学骑车的,为了怕摔饺,往往把车把攥得紧紧的,结果车身反而更容易倾倒。执笔跟攥车把一个道理,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相传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小儿子献之在练宇,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由于这个故事,后人便误以为笔要执得紧。 其实如照前面所说的方法执笔,不用很大的指力去攥住笔管,而笔管自然稳如泰山,要想拔去,确实是不大容易的。10、笔要执得高好,还是执得低好? 答:执笔的高低,要根据字的大小而定。总的原则是,字越小,笔执得越低;字越大,笔执得越高。一般说来,写小楷笔要执得低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四至五厘米左右;写中楷(也称寸楷)执得稍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六至七厘米左右;写大楷执得更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七至八厘米左右。不过这不是硬性规定,除字的大小有别外,还有笔管的长短、写字的姿势(坐或立的区别)等因素,也影响到执笔的高低,因此,究竟执得多高,要写字者自己去体验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运11、什么是运笔?答:运笔,是指笔的运转。12、怎样运笔?答:运笔必须用。13、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答:用指力去拨动笔管,笔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动,笔管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小,写小字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及再大的字,就无法运转了。而且,用指力运笔,笔不踏实,写出的字也是虚浮无力的。 14、以腕运笔,腕的姿势应该怎样?答:以腕运笔,手腕必须离开桌面,使之悬空。悬 空的腕部又须平覆,同桌面平行。15、为什么腕要平覆?答:手腕平覆,就可以使笔管保持垂直。16、笔管是否应永远保持垂直?答:笔管不能永远保持垂直,必要时是可以而且应该倾侧的。例如写较长的直画,笔势由上而下,笔管就要随着向前倾侧.直画超长,笔管向前的倾斜度也越大,横画笔势自左而右,则笔管改为向左倾侧;其它撇、捺等笔画,也都依此类推(图二)。但须注意的是,笔管可以向前或向左倾侧,而不可向后或向右倾侧,向后或向右,就不是以腕运笔了。17、腕要悬得多高?答:悬腕的高度同执笔高低一样要视所写字的大小而定。一般说来,写中楷手腕离桌面约四厘米左右。 字写得大,腕悬得高些,离开桌面远些,字写得小,腕悬得低,离开桌面近些,也没有硬性规定(图三)。18、为什么要悬腕?答:悬腕写字,就可使手转动灵活;如不悬腕写字,手就无法活动,笔管也必然运转不灵。19、初学悬腕,手会颤抖,怎么办? 答:必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方法有二:一种是空闲时候,倒拿笔管,或者拿一根筷子,按照正确的执笔法执住,悬起手腕,在桌面上绕圈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手腕自会逐渐稳定。另一种是写字时将左手平覆在桌面上,右手腕搁在左手背上写,这种做法叫“枕腕”(图四),时间长了,抽去左手,右手也能稳定。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

书法临摹与创作心得体会

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时光荏苒,学习书法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从最初的兴趣爱好到现如今从事专业,我想除了坚持以外,更主要的是领悟和学习古人的经典作品。 对于学习书法而言,临摹与创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习书法的人都能言之一二,但观念和体验的差异往往会造成截然不同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效果。 谈临摹,必须先清楚临摹的目的。临摹是中国传统艺术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他是技艺的学习,风格的吸收,同时更是艺术感觉的积累和提升。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其潜在的艺术感觉,孩童写字有他的自然天趣,成人初习书法亦有他的自然天性,但这些自然大都是原初而低级的,需要通过磨练和打造来提升,使之最终成为一种高境界的自然天成,临摹便是磨练和打造的最好方法。 通常学书者都知道临摹有三个阶段,即实临、意临和背临。我认为实临是基础,它能够为以后的博采提供扬弃的标准,因而也是最为关键的。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曾对王铎早年的阁贴临书有这样一个评述“如灯取影,不失毫发”。“如灯取影”以字面含义来理解,似乎与复制、拷贝意思相近,灯下取影显然是形容临摹过程中对范本点画形廓把握的精准无误。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临摹标准,人们对它的取舍往

往持有不同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者以“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他神”和“吾神”的相互独立来强调艺术个性的张扬,认为“如灯取影”不足取,它无非就是文人笔下的渲染和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罢了,他们认为对于习书者而言,临摹无需苛求点画的形似。但我认为,“灯下取影”的对象是为历史所检验,为人们所公认的经典,能做到“灯下取影”般的精准固然很难,但却必须是我们努力追求和认真实践体验的目标。 以个性狂飙而引领明末书坛的“字林侠客”徐渭对临摹之法有这样的判断“毫发失真则精神顿异,所贵详谨,精意摹搨,凡肥瘠工拙要妙,俱一一穷之,不失古人位置之美”。虽然这里徐渭强调的是摹书,可见他对古人书法精准体验的重视。清代王澍在《论书心语》中更有“临古须是无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的论述。对经典“如灯取影”地实临正是我们与古人真正相消息的最好方法,其目的是“意与古会”。在某种程度上,书法的经典实临与西方绘画的素描写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素描是西画用以提高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能力的主要手段。它要求通过精准刻画物象来达到传物象之神的目的。而书法的实临也绝非是简单的点画模仿和造型复制,它需要我们在追求与经典点画的相契过程中,掌握观察对象的方法,通过准确刻画点画的粗细、长短、方圆,在运笔的徐疾、收放、含露、提按之间来体验

书法心得体会3篇

书法心得体会3篇 今天听了姚金中专家的《浅谈中小学书法教学》的讲座,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作为参加培训 的教师,深知培训意义和此次书法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培训,认 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 源远流长。中国书法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它既能锻炼意志, 又可陶冶情操;既反映个人的意志,又体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 灵魂的具体体现。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练习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 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 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 好的书法能表现出作者人生,生命的体验。好的作品我们会 感受到它无拘无束的情感流露,无障碍,随心所欲。初学一个帖,点画和点画之间一下很难摆顺,这需要我们去找规律,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间每个大家都会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找到了,才 能深入。写一个,切忌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要做到协调,整体 协调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有很多窍门,道理在里面。在学习书法,要学会从不同的书法形式后面找到古人都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虽然在外在形式上的表现,历代不同,各人相异,但其内在的规

律法则却是一样的。 学习书法,很重要的就是从点画用笔以及行笔上去找古今一 脉相承规律。工作总结临帖时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让笔把自 己左右了,要用笔,自己左右手中的笔。下笔要善于找参照,大 胆落笔,随时调整,锻炼出前笔有缺练习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 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 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 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 习书法实际上是习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 好的书法能表现出作者人生,生命的体验。好的作品我们会 感受到它无拘无束的情感流露,无障碍,随心所欲。初学一个帖,点画和点画之间一下很难摆顺,这需要我们去找规律,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间每个大家都会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找到了,才 能深入。写一个,切忌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要做到协调,整体 协调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有很多窍门,道理在里面。在学习书法,要学会从不同的书法形式后面找到古人都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虽然在外在形式上的表现,历代不同,各人相异,但其内在的规 律法则却是一样的。 学习书法,很重要的就是从点画用笔以及行笔上去找古今一 脉相承规律。临帖时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让笔把自己左右了,要用笔,自己左右手中的笔。下笔要善于找参照,大胆落笔,随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 笔法,顾銳思义,就是讲用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运笔法等。 掌握执笔是进入书写阶段的第一步,提笔写字即要对执笔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于 执笔法这里不再赘述。 书法最重要的是讲究运笔之法,我们称之为用笔法。有人将用笔法分解为起笔法、行笔法、收笔法等,较繁琐。章祖安先生将用笔要领归结为两个字:用锋。所谓能用笔,就是能“用锋”,体力转化为笔力,即转化为用锋之力。 那么如何用锋呢? 一、要学会中锋用笔。也就是笔锋始终在线条中间运行,这样写出的线条既圆润 又厚实,即前人所讲如屋漏痕、锥画沙的效果。中锋用笔首先执笔要稳,行笔要静(这 里的静,不是静止,是指行笔要神情专注,凝神静气)。出现偏锋及时调整,不然即使 是中锋,写出的线条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锋用笔在笔法中占重要位置。等到中锋用 笔熟练了,也可用侧锋、逆锋等书写,以求线条有所变化。 二、要学会提按用笔。提按之法能表现出书写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 技巧,可以说对用笔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指用笔能提得起来,既要有往下压笔 的力量,更要有往上提的力量,提也要力到笔锋,不可如强驽之末。按,最能体现用 笔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线条粗钝,形成墨猪。有人下笔就用笔肚,按笔有余,提笔不足,书写起来僵、结、板,这是对提按笔法缺少体会与实践的结果。关于提按用笔及产生的笔力效果,我们在以后的问答中再讲。 三、要学会调锋。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再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 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 所以在行笔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进行笔锋的调整,使之达到中锋用笔。怎样进行调 锋呢?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注意笔锋的提按使转;另一方面, 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要 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我们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有人写字不知用偏锋,往往写一笔或一字便在砚边调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纵快速 反应而调锋。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者皆知之,然往 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

五年级书法上册《毛笔书法——临摹与创作》教学设计

《毛笔书法——临摹与创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临摹”是写好毛笔字的基本途径。 2、了解和掌握毛笔书法的创作要领,能自己创作一幅作品。 教学重点:认真临摹,写好笔画;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写好每个字。 教学难点:掌握毛笔书法的创作要领,能自己创作一幅作品。 教学资源:课件、电子白板、示范作品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 师:毛笔书法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涌现出许多大书法家,他们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书法作品,为世人所喜爱和珍藏。 谁能为大家讲一些有关毛笔书法方面的故事呢?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毛笔书法——临摹与创作》 二、观摩研讨 师:首先看一名小学生焦庆馨同学的视频《毛笔书法——学习体会》。 师:看了视频后你们有所感悟吗?谈一谈。 师:正像焦庆馨同学说的那样,要想写好毛笔字,首先要写好基本笔画,熟练掌握笔画的运笔要领;然后还要注重字的间架结构、字与字之间的呼 应,力求整体的美观! 师:练习笔画要从临摹开始。临摹碑文字贴和优秀作品。(看课件)例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这些碑文字帖字 体工整严谨、美观大方,适合小学生练习。 师:当代书法家的作品也非常优秀。下面我们就来临摹田瑛的《天道酬勤》。 (看课件)这幅作品是横幅的,要从右往左书写。 首先临摹“天”字。四笔写成,每个笔画都要认真运笔。(学生练习) 然后临摹“道”字。半包围结构,字的大小、位置要与“天”字相仿并 呼应。(学生练习) 接着临摹“酬”字。左右结构,最后一笔竖略长。(学生练习) 最后临摹“勤”字。左右结构,最后一笔略向下。(学生练习) 一幅作品还要有落款,写上时间和作者,印上印章。(学生练习) 三、创作评价 师:创作一幅作品,首先要选好内容,确定好格式,然后多加练习,最后写好作品。 师:书写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才能有利身心健康,陶冶情操。 师:现在同学们就开始练习创作。(放音乐) 师:(展示学生作品。) 四、课堂小结 师:最后,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天道酬勤》的内涵,勤奋练习,终究会有所成就。

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 心得一: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涯就快结束了。身为墨阁社中一份子,我感到非常开心和荣幸。这个学期主要是学习欧阳洵的欧体,但是练得时间短,成效并不太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长时间勤奋的练习。小时候接触过书法,确切地说,是拿起笔写过字。当时小孩子心性,自然不会在写字之前观察字的结构、笔法,反而信心满满地认为硬笔书法写得还算工整,这毛笔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到现在才发觉我彻底错了!真正动起毛笔来,写起来,简直不成样子。而这个学期,在师兄师姐点拨下,我似乎窥得了隐藏在书法背后的东西。 学习书法很重要的就是从点画用笔上去找古今一脉相承规律。历代大家都很重视写楷书,所以我这个学期学习的楷书。首先是打好基础,打好基础就是学好各种笔画,点横竖撇捺等等。不管写哪种字体。行笔必须自然,动作必须连贯,笔势要畅,势圆笔方,势方笔圆,整个动作就像打太极一样,动作要有节奏,要合于自然。行笔要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笔要留得住,杀进纸去,用笔尤其要注意起笔和收笔的地方。 学习书法就是学习做人,练习书法就是磨练自我性格,提升人格。虽然现在只是短短的一个学期,但足以让我受益匪浅! 心得二:学习书法感想 学习书法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将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能写好字,写一笔好字,这是职业所要求的!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我开学学习书法。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写字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写字我们常用写的字就是上课时候的粉笔字和平时写在纸上的钢笔字,偶尔也写写毛笔字。这我们老师常称之三笔字。 从学习书法以来,我觉得书法有以下好处: 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 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

书法临摹字帖三要三不要

书法临摹字帖“3要”、“3不要” 一、要“忠心耿耿”,不要“离经叛道” 这里,用这两个词来形容,借指临帖的含义。忠诚,就是指的要尊重原帖,既然你临摹学习,那就要恭恭敬敬的“照葫芦画瓢”,当然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贬义,但确实应该这样才行,否则,是学不到东西的。古帖都是千百年来经过历练的优秀的代表,浓缩了书法的精华,所以,必须忠实的去临摹,不放过一丝一毫。换句话说,不要叛逆,不要随便更改古帖,包括笔画、结构、章法等,先做到这些,等学有所成“实临”之后,再可以尝试“意临”,但有个前提,必须对原帖有较高的研究才可以的。 二、要“情有独钟”,不要“移情别恋” 用这个词来形容比较合适的,就是说,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风格的字帖,因为你选择了不适合自己性格或者说风格的,就意味着试图走弯路,绕一个大圈子。一定要选好,

选好后,就要专心专一,对字帖爱不释手,细细品味,越是研究细节越是能学到东西。不可以临摹了一阵子又认为别的字帖好,中途更换了字帖,这山看着那山高是不行的。更换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等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可以更换一下字帖,最后达到“遍临诸家”。 三、要“扬弃继承”,不要“拘泥成奴” 扬弃,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善于发现古帖的精华所在,同时也善于洞察出古帖当中的不完善之处,古帖不是十全十美的,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问题,有笔画的,有结构的,还有章法的等等,在临帖的过程中,不可以拘泥、固步、教条,能修正的完全可以进行合理的修正,使其更加完美。但是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别把糟粕当精华,也别把精华当糟粕。这个需要很高的审美能力,不要一味地从字形和结构上去评判,有的字帖,表面上看“很难看”,但实际上有深厚的内涵的,就像是一个人,不能只是从外表相貌上看,还要看其内在的修养。但是,也不能片面的认为好看的字体就是俗不可耐,或者说没有书法艺术性。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

书法艺术的临摹与创作浅谈

书法艺术的临摹与创作浅谈 文--韩少玄 关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临摹,有这样两件事,很有意思。当然,我之所以在这里把它讲出来,并不是仅仅因为它们有意思。 其一是—— 有人问启功先生(也有可能是别人,我记不太清楚了,姑且以为就是启功先生吧,这不是主要问题),学习书法可以不临摹吗? 启功先生说,可以。但是,前提是你要有能力超越历史上所有书法家所创造的一切的优秀作品。换句话说,启功先生的意思是,对于一个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如果不临摹,那就是说要以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要对抗历史上所有的优秀书法家的聪明才智。毕竟,传统是一笔财富,他却要抛弃这些财富不继承而白手起家。勇气固然可嘉,但是以一个人的能力来同整个书法史的优秀创作者集体相较量,如果想要获胜,这样的人会有吗? 其二是—— 有人向欧阳阳中石先生请教书法艺术中创作与临摹的关系。 欧阳中石先生答,这其实就如同财富与资本的管理,临摹是赚钱、是资本的积累,而创作是花钱、消费,没有足够资本的积累,拿什么来消费呢?所以,要首先学会创造、聚集财富,然后再考虑消费的问题。聪明人不会反其道而行之。 两位先生不愧硕学鸿儒,讲道理深入浅出、论大道如做家常语,轻松幽默中就能够把问题谈得非常到位。其实这里已经谈到了临摹与创作的关系问题。 那么临摹与创作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有这样一个寓言可以说明问题,也很有意思—— 在古代有一个书生,对邻家富商居住的三层楼房很是艳羡,他也想有这么一座楼房。他找来一位造楼的工匠为自己建造楼房。于是工匠就开始在书生选定的地基上开始动工,首先筑地基,然后从第一层开始垒砌。书上看了很奇怪的问道,我要的是最上面的那一层,你干嘛还要造下面的这一二层呢?

书法要好,解决好七个问题

书法要好,解决好七个问题 当前,我国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热情比较高,为什么有的人尤其是自学者学书数年甚至十多年仍在书法艺 术的门外徘徊,为什么一本字帖临摹数十上百遍仍然毫无长进?你可能犯了很多错误,请你自检是否进入了如下7大书法学习误区。也许,你那不是真正的学书法!一、描头画角、犹犹豫豫起笔时心中无数,不能果断下笔,犹犹豫豫,结果写的字粗细不匀,修修描描。疗治此弊的方法是宁可重写一画一字,也不在原字上修修补补。临帖时不注意用笔,而是机械地描写。笔画在真行草隶各体中千变万化,姿态各异,而僵化的临写总是横平竖直,一个生龙活虎的字经他一临成了死猫瞪眼,缺乏神采。临摹一定要注重用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方笔、圆笔、轻重、徐疾等,区别变化都应了然在胸,方能信手挥来而神采奕奕。二、盲目抄帖、死描僵临取到一本帖后还没了解该帖的用笔、结构特点,就仓促临帖。对字帖的掌握不抓重点,从头到尾的抄帖,各具神韵的字在他眼前如匆匆过客,练的字数不少,一个也没留下印象。根治此弊,应加强读帖和选临训练,读帖就是加强对该帖的理解、揣摩,弄清来龙去脉,悟出其真谛。选临,就是有重点的选择帖中有代表性的字进行反复临写,临熟,临一笔掌握一笔,临一字熟悉一字,这样进步就快了。不动脑的被动

抄帖是临帖之大忌。写字同理,一定要在重点字上“驻足”,不要漫不经心的“溜达”。三、帖我分离、魂不守魄一本优秀的碑帖是古人集几十年艰辛用血汗凝成的艺术精华。临摹时一定要忠实原帖,取其帖中精华,成为自己的东西。有的人对这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不太明确,临帖时,帖我分离。有时名为临帖,实为自书,甚至目无古人,另写一套。临帖初期就是要临准临像,一点一画都与原帖惟妙惟肖,在似与不似这个问题上我历来认为,百分之百似就是百分之百成功;百分之五十似就是一半成功,一点也不似等于没有临。有的人,练字还没有形似就一味追求神似,搞所谓意临,这是不可取的。有的年轻人临帖时,傲视古人,追求所谓“自家风格”,这是在与自己开玩笑。还有人临帖时担心临得太像古人,将来会成为“书奴”,这是天大的误区。其实,别怕临像了会成为“书奴”,你临得和王羲之一模一样,成为王羲之第二,你就太伟大了!王羲之之后,一千多年过去了,还没人敢说,我是王羲之第二!况且,古人的字你都能写得神韵毕肖,创新还难吗?四、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一本新帖没临几天,就忙着换帖。今天写颜,明天学柳,临无定格。特别在某帖临习数日总是临不像的时候,总想换帖试试。选帖时要慎重,一旦选定就应专心致志,不轻易更换。如果今天临颜,明天临赵,后天又临褚,结果谁也没学到,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五、闭门造车、盲目苦练书法学习切忌盲目苦

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 书法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名家书法有很多,颜真卿的,柳公权的,赵之谦的,等等我都挺喜欢,不管是哪个书法家,不管是哪种字体,我都会加以练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楷书到隶书,再到行书,草书等等,我都在学习之中。我觉得草书最能体现人的性格了,因而草书最难以练习的,也许只有书法大家才能挥毫成草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老师。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要进入艺术之门,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师,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第三,书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当然这指的是书法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当书法到达一个比较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练书法可以毛笔硬笔交替进行,毛笔临帖时多注意运笔,硬笔临帖时多注意间架结构。有时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毛笔字写出来有骨有肉,刚柔相济。钢笔字写出来又有毛笔神韵,洒脱飘逸。

书法临帖四题

书法临帖四题 【内容摘要】书法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而临帖是继承传统的有效方法,也是唯一的途径。文章从专精与广博、抄帖与信笔、优劣与取舍、形质与神采四方面探讨书法临帖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指出书法要维持长期进步,掌握一套正确的临帖方法至关重要。 【关键词】专精取舍抄帖与信笔形质与神采 学习书法必须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而临帖是继承传统经典的有效方法,也是唯一的途径。纵观书法史一流的书法家,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个人风格,如宋四家中的米芾在45岁以前着力临古,达到乱真的程度,被誉为“集古字”,晚年书风一变,卓然成大家。临帖是书家的必修课,不临帖则会越写越差,以至于僵化,失去艺术的生命力。关于如何临帖,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学习经验,略谈其由。 一、专精与广博 专精就是找准自己喜欢的一家碑帖,花三四年的时间,从书法的本体,即笔法、字法、章法三方面,着力研究,日读夜临,做到熟诵,信手写出,皆能精准,这是第一步。要求要像原帖,做到毕肖,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①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亦说:“夫

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②要分析帖的特点,寻找写像的方法与途径,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做到“无我”,将“我”融入到古帖中去,体会古人所创造的高境界,达到照相式复制。要从用纸、用印、用墨、用笔、字形、章法等各个方面去学习,写像、做像。分析不像的原因,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临帖者书法基础差、能力弱、审美水平低,根本临不像,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这是学习的必经阶段,随着学习的进步会逐渐改变。另一种是临帖者有极高的书法修养与书写能力,对原帖有着极高的控制与把握能力,从原帖的某一点出发进行创作实验,是对原帖做理性地取舍,是书家对原帖清醒地分析与把握。如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信札临成巨幅大轴,用笔、结字、章法与原帖迥异,是依帖转化吸收的一种方法,以“我为主,帖为辅”。写像是基础,取其一点浅尝辄止,会失去对原帖本质的认识与理解,易学成习气,久之习气缠身,俗不可耐。写像是初学者入帖的第一步,也是专精的第一步。 广博是在专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在做到专精一帖后,对其所处的风格系统,上追源头,下溯支流,了解风格发展的来龙去脉,在思想上加强对此类书风的历史性认识。要系统化、有史学的观念,找准“我”在这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扩展到对书法史的全面认识,掌握书法史中名家名作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3篇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3篇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3篇 引导语: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书法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篇1 我自七岁开始练习书法,到现在快三年了。 至于我学书法的初衷,说来可笑,仅仅是由于我顽皮好动,年龄又小,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妈妈索性让我去学书法,练练定性,说不定心会静下来。 于是,我便从此接触毛笔。第一次学书法,心里充满了好奇,觉得蛮新鲜的。教我书法的是张彤老师,据说他是市里书法协会的会长。 第一节课我们学的是笔画。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先练笔画。看似简单无比的一横,对于年幼的我而言,是多么的难写啊!再者,毛笔的笔头软软的,一按下去就是—个又圆又胖的点,再把这点向右延长,一条忽胖忽瘦还不断颤抖的一条直线,这是横吗?怎么我写出来是如何得丑陋,反观老师的修长而又挺拔,果然是铁划银勾,两者一比,天壤之别。幼小的我握着粗大的笔杆不知所措,一横、两横怎么都这么丑陋。这时张老师过来了,握住我的手,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写,让我感觉一下各个动作和行笔过程,并告诉我不要急,慢慢来。可是之

后我一连写了几个,但还是老样子。快下课了,张老师走过来对我说,只要回家下功夫多练习,一定可以写好的。 回到家,妈妈就帮我把纸铺好,看着我继续练习。不好意思的说一句,在写的不好时,妈妈还在一旁打我呢。在以后的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练习书法。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到第二次学书法,我的横终于写的好多了,还得到了张老师的夸奖呢! 通过学习书法,我体会到,学习任何知识都要有恒心,勤学苦练,一定能够学好的。小朋友们不信就试试吧!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篇2 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 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名家书法有很多,颜真卿的,柳公权的,赵之谦的,等等我都挺喜欢,不管是哪个书法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